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考点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2188152 上传时间:2023-05-3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4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考点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考点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考点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考点精练 高三统编版(2019)历史一轮复习.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从三国两晋南北朝到五代十国的政权更迭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3分)1三国时期,扬州由东汉时的3个郡分为8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40个增至近80个;赣江流域原东汉豫章郡则被分为7个郡级行政区,属县由21个增至58个。对这一现象解读合理的是,当时()A.统治疆域的进一步拓展B.江南市镇经济兴起C.经济发展影响行政区划D.经济重心南移加速2南北朝时期,门第之风盛极一时,择偶必先看门第出身,高门大姓结成一个封闭的婚姻圈,只在圈内通婚,不与庶族通婚,与此同时,北朝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据此可知,南北朝时期()A.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得愈加系统严密B.九品中正制强调出

2、身门第血缘纯正C.民族之间的文化认同渐成时代潮流D.门第观念不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3传国玉玺是中国历代正统皇帝的信物,相传为秦始皇用和氏璧制成。西晋末至东晋初,传国玉玺先后为匈奴建立的前赵、羯族建立的后赵所获。他们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为“白板天子”。这一现象()A.根本上体现了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B.一定程度说明传国信物是统治基础C.充分体现了小农经济的狭隘性特征D.侧面反映了民族认同在冲突中发展4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在魏晋南北朝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如晋地纪念介子推,吴地纪念伍子胥等。最终,荆楚一带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龙舟竞渡、采艾插蒲等习俗也相继为各地人民所采用。端午节的变

3、化,主要反映出当时()A.防疫和卫生意识的逐渐普及B.民族融合与南北交流的趋势加强C.中原地区民间风俗成为正统D.儒佛道合流的局面促进思想趋同5颜氏家训勉学中记载:“梁朝全盛之时,贵游子弟,多无学术明经求第,则顾人答策,三九公宴,则假手赋诗自荒乱以来虽千载冠冕,不晓书记者,莫不耕田养马。”这反映了南朝末期()A.家族门第观念潜滋暗长B.科举制度影响扩大C.阶层固化局面得到改变D.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6下表为历史文献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依附民的部分记载。当时大量农民依附的意图在于 ()文献记载内容隋书食货志(东晋)都下人多为诸王公贵人左右、佃客、典计、衣食客之类,皆无课役南史齐东昏侯纪凡属名(依附民

4、)多不合役,止避小小假,并是役荫之家魏书食货志魏初不立三长,故民多荫附,荫附者皆无官役A.逃避封建剥削 B取得合法身份地位C获得主人荫庇 D得到免役政治特权7魏晋时期南方城市迅速崛起:会稽被誉为“晋之关中”,建康的繁华可与长安、洛阳媲美,番禺(今广州)成为进出口商人云集的大都市。这一时期南方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是()A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B对外贸易迅速发展C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D政治中心逐步南移8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年皝“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

5、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9太宗认为:“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人主(君主)患德泽不加,不必猜忌异类。盖德泽洽,则四夷可使如一家,猜忌多则骨肉不免为仇敌。”为此唐太宗采取了()A开明的民族政策 B互惠的开放政策C公平的选官政策 D严密的监察政策10唐玄宗初年,西北、北方地区各民族活动频繁,边地州府防务事重,朝廷组织军事行动也多跨地域,从内地和边地各州县抽调包括府兵在内的人力、物力。如何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节度使制就是在此形势下建立的。据此可知,节度使的设置()A

6、旨在削弱地方军事权力 B适应了巩固边防的需要C导致出现藩镇割据局面 D提高了地方的行政效率11藩镇是唐朝至关重要的军事要地,藩镇的统帅即为节度使,节度使不仅手握重兵,同时还兼管管理屯田的营田使及管理军需的支度使。天宝年间之后,又获得了对道采访使(监督州县)的掌管权力。这些现象()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B标志着郡县制度的彻底废除C必然导致藩镇割据局面出现D表明中央集权制度面临危机二、非选择题(14分)12唐朝重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材料为了加强经略西域,唐太宗先后设置了伊州、西州、庭州等三州(治今新疆);在这三州以西、帕米尔以东的地区,推行羁縻府州制

7、度,即在这一地区的部落中设置州、都督府,州刺史与都督由各部首领担任;在帕米尔以西的中亚地区有16国,唐以其国都为都督府所在地,以各国国王为都督府都督。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是更高一级的军政机构。两大都护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职权。在西域广置屯田,鼓励从内地移民,兴修水渠与坎儿井;内地先进的技术传到了西域,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唐朝在西域统治地位的巩固与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内地与西域之间的商业贸易更加繁荣。西域诸国诸族派遣子弟入长安学习汉文化,唐朝在西域地区兴办各类学校。唐朝包容开放的民族政策,更是促进了西域地区的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增强了西域各民族对中原王朝的向心力,使“华夷一家”的观念深入人

8、心。摘编自杜文玉唐朝如何经略西域(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经略西域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唐朝经略西域做出合理解释。(8分)1解析:结合所学知识,东汉到三国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不断加速,使得南方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上升,使得政府通过调整行政区划的方式不断强化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故选C项;扬州地区、赣江流域在当时本来就是封建王朝的统治范围,排除A项;江南市镇经济兴起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经济重心南移开始于唐朝中后期,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D项。答案:C2解析:由材料“不同民族之间的通婚却越来越普遍,胡汉之间的婚姻风俗也相互影响”可知民族融合趋势加强,不同民族文化

9、认同进一步发展,故选C项;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就遭到破坏,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是选官制,由材料“择偶必先看门第出身”可知强调的是门阀制度,排除B项;魏晋时期门第观念影响胡汉之间通婚关系,排除D项。答案:C3解析:从题干信息可知,传国玉玺反映了中原汉族的王朝正统观念。而匈奴、羯族进入中原后,非常重视传国玉玺,讥讽没有玉玺的东晋皇帝,说明匈奴、羯族的统治者也接受了中原汉族的正统观念,而这是民族认同的具体体现,故选D;在封建社会,民族冲突的阶级实质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材料与此无关,排除A;政权的统治基础是经济基础、社会基础,而不可能是某种信物,排除B;正统观念被少数民族统治者承认,与小农经济无

10、关,排除C。答案:D4解析:“以避恶逐疫为主旨的端午节被赋予纪念历史名人的内涵”,可见“避恶逐疫”的主旨其实是有所削弱的,排除A项;根据材料“荆楚一带祭祀屈原之俗得到了广泛认同”可知是各地文化不断交流和民族融合的结果,B项符合题意;荆楚一般指今湖北一带,不属于中原地区,C项错误;儒佛道合流的局面出现在隋唐时期,D项错误。答案:B5解析:由材料可以看出南朝时期养尊处优的士族阶层逐渐衰落,也开始从事耕田养马的生活,说明南朝时期固化的士族门阀政治出现了松动,选择C;题干体现的是士族阶层的衰落,不涉及家族门第观念,排除A;科举制度出现于隋朝时期,排除B;材料没有涉及经济重心,排除D。答案:C6解析:据

11、材料“皆无课役”“凡属名(依附民)多不合役”“荫附者皆无官役”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依附民可以逃避赋役,即逃避封建剥削,选择A;据隋书食货志中“皆无课役”等可知,此时官方已经承认依附民的合法地位,排除B;主人荫庇与“皆无课役”“凡属名(依附民)多不合役”“荫附者皆无官役”不符,排除C;中国古代官员有一定的免役政治特权,他们不是依附民,排除D。答案:A7解析:魏晋时期北方长期战乱,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生产工具,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A项;“迅速发展”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C项是在两宋时期完成的,排除;D项不是主要原因,排除。答案:A8解析:依据“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

12、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可见这种现象有利于增进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有利于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减少民族隔阂,从而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B项正确;儒学只是这些北方政权君主具有汉文化造诣的表现之一,A项排除;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但题干没有体现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C项排除;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汉化政策有利于推动北方民族大融合,但是前赵、前秦、前燕这些政权都是在北魏建立并统一北方之前,因此不能说都受到孝文帝改革的影响,D项排除。答案:B9解析:根据材料“其情与中夏不殊”“四夷可使如一家”可知,唐太宗认为四夷与华夏百姓是一样的,不应猜

13、忌他们,而主张给予少数民族恩惠,这样四方少数民族可以和华夏族如同一家,这是开明的民族政策,故选A项;材料只涉及华夏族要给予少数民族恩惠政策,没有体现少数民族对华夏族的恩惠,排除B项;选官政策是选拔官员的政策,与题干中唐太宗对民族问题的看法无关,排除C项;根据所学,监察政策的主要对象是政府官员,与材料中的民族观念无关,排除D项。答案:A10解析:根据材料“如何协调边地各州、府防务,统一军事管理,成为当务之急。节度使制就是在此形势下建立的”并结合所学知识,这说明节度使的设置是为了适应巩固边防的需要,故选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节度使的设置并没有削弱地方军事权力,反而加强了地方军事权力,排除A项;结

14、合所学知识可知,节度使设置初期并没有导致出现藩镇割据局面,藩镇割据的局面出现在唐朝中后期安史之乱以后,排除C项;地方的行政效率提高与地方政府的运作和办事效率有关,而材料体现的是节度使的设置是为了适应巩固边防的需要,排除D项。答案:B11解析:节度使手握重兵,兼管营田使、支度使及道采访使,可知节度使掌握军权、财政权等,其权力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威胁中央集权,选择D;地方节度使手握军权、财政权等,不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控制,排除A;“彻底废除”说法错误,郡县制一直存在,排除B;“必然”说法过于绝对,有的藩镇仍然效忠中央,排除C。答案:D12解析:第(1)问特点,根据材料“唐太宗先后设置了伊州、西州、

15、庭州等三州安西与北庭都护府是更高一级的军政机构”可知,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根据材料“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可知,统治方式灵活多样,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在西域广置屯田,鼓励从内地移民,兴修水渠与坎儿井唐朝在西域地区兴办各类学校”可知,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等。第(2)问合理解释,可以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措施及影响等方面去解释,从背景方面来看: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繁荣;疆域拓展,民族交往活跃;政府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从措施上来看:唐朝在西域地区实行军事、移民、经济、文化等措施。从影响上来看:促进了西域地区开发和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答案:(1)特点: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边疆管理体系;统治方式灵活多样,因俗而治;推行积极开发边疆的政策等。(6分)(2)解释:唐朝国家统一,国力强盛;封建经济繁荣;疆域拓展,民族交往活跃;政府开明的民族政策。唐朝在西域地区实行的军事、移民、经济、文化等措施,促进了西域地区开发和民族交融;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增强了民族认同感和凝聚力等。(8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