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新高考历史选考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新高考历史选考一轮总复习检测-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专题检测1时间:60分钟 分值:62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考古专家发现:三星堆文明不仅与中原文明、长江中下游文明、西北地区文明联系紧密,或许还有着与南亚地区文明的交流与往来。这表明三星堆文明()A.不具有自身的文明特色B.是亚洲各地文明交融的产物C.体现出多元一体的特征D.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文明答案C材料信息说明四川三星堆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故选C。三星堆文明吸收其他地区文明,也有自身的文明特色,排除A;B中“亚洲各地”表述错误,排除;D表述不当,排除。2.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人们了解夏代文明的发展程度提供了可能。二里
2、头遗址中有很多玉器,制作工艺相当精美;陶器中占比例最大的是酒器,这一现象过去较为罕见。据此可推知()A.夏代的历史从此成为信史B.当时粮食产量有很大增加C.夏代奴隶制剥削非常残酷D.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答案B二里头文化遗址中陶制酒器占比较大,这种现象前代罕见,说明当时有了更多剩余粮食,酿酒业和制陶业得到发展,B正确。3.周代对国君的亲属关系作出诸多限制,要求国君的族人不能以亲情之原则对待国君,还强调“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事”。 这些观念 ()A.表明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B.说明君主专制极大强化C.注重对公共政治秩序的维护D.反映血缘关系逐渐弱化答案C从“强调不以家事辞王事,以王事辞家
3、事”可知,周代注重以王事(国事)为主,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对公共政治秩序的维护,故选C。 材料未涉及分封制,A错误;君主专制正式建立于秦始皇时期,B错误;材料表明当时血缘关系强化,D错误。4.诗等是周王室及中原诸侯国所使用的标准书面语教材。考古发现,楚国王孙遗者钟、王孙诰钟、王子午鼎等器物上的铭文有明显模仿诗的痕迹。据此可知()A.儒家学说在楚国占据统治地位B.楚国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C.周王室对楚国的控制力度加强D.中原诸国与楚国矛盾缓解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时期,楚国的青铜器铭文出现模仿中原文化的迹象,说明楚国华夏认同观念增强,B正确。5.春秋时期外交“辞令”多是群策群力,但到战国时期外交
4、“辞令”多为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甚至还出现了专供辩士们学习与取用的虚拟游说文辞资料。这反映了()A.春秋比战国时期更加有序B.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剧烈C.春秋战国周王室加速衰亡D.春秋战国交往日益频繁答案B外交“辞令”由春秋时期的群策群力到战国时期的个人随机应变、有的放矢,这主要是由于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加剧,各诸侯国间的外交活动频繁,对外交“辞令”的需求增加,故选B;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礼崩乐坏的状态,排除A;材料与周王室衰亡的说法无关,排除C;D说法错误,故可排除。6.现已出土的楚国简帛文献中,儒家文献居多,涉及周代礼乐文化的诸多方面,如六德记载了周代的丧服礼制,语丛论述了周代礼义。 由此可推断
5、()A.礼乐文化是贵族的生活准则B.简帛促进了儒学的研究C.楚国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中心D.楚国认同周代礼乐文化答案D据材料“现已出土的楚国简帛文献中,儒家文献居多,涉及周代礼乐文化的诸多方面”可知,周代的礼乐文化经分封制传播到楚国并得到认同,故选D。材料的主旨是楚国对中原礼乐文化的认同,A、B 与此主旨不符,排除;楚国在周代处于边缘地区,并不是中华文化的中心,排除C。7.古代中国的贵族政治以宗法血缘关系为基础,权力通过层层分封分散在各级贵族中,贵族享有世袭特权。因此,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贵族世袭特权,秦国实行军功爵制,取消世卿世禄制度,强调军功而淡化世袭身份。这些做法()A.标志着世袭
6、制走向消亡B.标志着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C.催生了分散的小农经济D.推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转型答案D从材料可知,战国时代,魏国和楚国通过变法削弱贵族世袭特权,秦国取消世卿世禄制,这些做法有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推动中国古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选D;战国时代,世袭制度并未消亡,排除A;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出现”,排除B;小农经济出现于春秋末期,排除C。温馨提示春秋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遭到破坏,新兴的封建势力相继实行变法改革,确立土地私有制,推动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8.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期所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旧有惯性思维变为“天
7、高皇帝近”的实存观念。该观点可以用来说明秦汉政治秩序的确立()A.加强了对人的思想控制B.彰显了帝王的丰功伟业C.固化了君臣的等级秩序D.揭示了治国思想的演变答案A由材料“秦汉时期所确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把天高皇帝远的旧有惯性思维变为天高皇帝近的实存观念”可知,秦汉所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加强了对百姓的管理和控制,导致人们观念发生转变,故选A。9.如图为里耶秦简户籍簿。据此可知,当时的户籍管理()释文为:“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东成,为里名。户人,指户主。士五,是身份称谓,指无爵或免爵者。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夫、沙、泽若、伤,均为人名。A.破坏了人
8、伦秩序B.减轻了农民负担C.方便了征发赋役D.提供了生活保障答案C户籍簿登记了人口数量及姓名等情况,有利于征发赋役,C正确;这种登记方式与人伦秩序无关,A错误;登记户口并不能减轻农民负担,也不会为农民提供生活保障,排除B、D。10.史记中记载,“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据材料可以推知()A.君主专制受朝议传统反制B.君主懦弱致秦朝二世而亡C.丞相制度有利于加强皇权D.朝议制度能减少决策失误答案A由材料“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可以看出朝议传统制约皇权,A正确。11.公元前122年,淮南王刘
9、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此外济东、济北等9个王国因罪而废绝,另有3个王国因无后而国除。至汉武帝末年,王国总数降至12国,所剩的诸侯王“惟得衣食租税,不与政事”。这表明()A.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消除B.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基本解决C.郡国并行制度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D.内外朝导致中央和地方关系日趋紧张答案B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末年王国数量减少,且“不与政事”,说明威胁中央集权的王国问题基本解决,B正确。12.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A.实行察举制度B.独尊儒家学说C.实行郡国并行制D.
10、全面推行郡县制答案C材料中皇室亲族关系日益疏远,有的诸侯骄奢、常常违反法律,说明王国问题严重,这与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有关,故选C。13.下表为汉武帝、汉成帝时期关中地区的农业发展概况表。据此可知,当时()时期概况汉武帝时期引入西域苜蓿(后在宁夏、甘肃等地推广种植);赵过推行先进的耦犁、耧车等农具,实行“代田法”(后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推广使用)汉成帝时期农学家氾胜之受命推广种植小麦(此后小麦逐渐取代粟成为北方主要的粮食作物);推广区田法、溲种法等农业技术(后推广到黄河流域)A.关中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高B.物种交流解决了北方的人地矛盾C.关中农耕文化的影响力较强D.农业技术推广推动经济重心南移答案C
11、材料体现的是汉朝时期关中地区的农业耕作技术不断改进并向其他地区推广,这说明关中农耕文化的影响力较强,C正确。14.汉代,农村涌现出了一批工商业者,如当时有专门的铁匠、“贩盐”者、“屠狗”者、“开酒家”者等。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由此可知当时()A.大量农民弃农从商 B.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发展C.商业政策较为宽松 D.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提高答案B从材料“各色人物的经营范围有助于丰富农村市场的商品内容”可知,汉代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商品内容的丰富,故选B。15.汉赋蓝赋记载:“余就医偃师,道经陈留。此境人皆以种蓝染绀(织物染料作物)为业。蓝田弥望,黍稷不植。”据此可推断
12、汉代陈留地区()A.农业地位的下降B.民间纺织业渐成规模C.商品经济的发达D.农业专业化开始出现答案B汉代陈留地区以种植染料作物为业,这些染料作物为纺织业提供了原料,由此可推断该地区纺织业形成了一定规模,故选B;经济作物亦属农业范畴,排除A;材料只体现出当地手工业发展的情况,不能说明当地商品经济发达,排除C;农业专业化现象并不是在汉代才开始出现,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14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西汉前期的墓葬一般比较节俭。汉代真正的厚葬始于汉武帝时期。汉武帝以后,汉代帝王的厚葬现象十分突出。1968年,在河北发掘的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窦绾夫妇墓葬中,随葬品豪华奢侈,“
13、厚资多藏,器用如生人”。不仅墓制模仿生前的地面住宅,随葬品也尽量做到应有尽有,包括人生前所用的衣食住行的各个方面,处处都是生人的翻版。农民和其他劳动者阶层在权贵富豪竞奢厚葬的影响下,也纷纷慕效,并成为一时风气。丧葬本来有严格的礼制,但汉代旧礼已破,新礼又未确立,人们往往随心所欲,自行其是,竞相僭越。摘编自王惠茗两汉时期的厚葬之风材料二厚葬不是所有家庭都能承受得起的消费,对于广大贫苦农民来说,他们“生有终身之勤,死有暴骨之忧”。汉墓十墓九空,绝非夸张,可以说厚葬之初,也是盗墓之始。就汉代而言,厚葬与“虽有其财,而无其尊,不得逾制”的封建礼制背道而驰,破坏尊卑之序,冲击封建统治秩序。据王充论衡薄葬
14、、班固汉书成帝纪等整理(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以后厚葬现象盛行的原因。(8分)(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厚葬现象盛行的危害。(6分)答案(1)原因:汉武帝以来,社会经济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灵魂不灭观念盛行;缺乏健全的礼制,以致竞相僭越,助长厚葬之风;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确立,儒家孝道观念深入人心;汉代选官制度(孝廉为重要评判标准)的影响。(8分,答出四点即可)(2)危害:严重影响了百姓丧葬观念;浪费了大量的社会财富;造成社会逾制、僭越现象严重,冲击封建统治秩序;刺激了盗墓行为的兴起。(6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1)据材料一“但汉代旧礼已破,新礼又未确立”“竞相僭越”等
15、结合汉武帝时期阶段特征予以分析。(2)据材料二“破坏尊卑之序,冲击封建统治秩序”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当时百姓的丧葬观念、汉朝社会秩序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专题检测2时间:60分钟 分值:62分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48分)1.“王臣”在商周原为王室所有,在王室左右活动。到西周晚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臣”已用来指代自王以下整个周王国里的人。其内涵变化反映了()A.贵族政治的渐趋衰落B.下层民众的身份跃升C.礼乐制度的严重破坏D.天下一同的认同发展答案D据材料可知,“王臣”的指代范围扩大是由于随着分封制的推行,天下一同的观念认同逐渐发展,D正确。材料内容反映了文化认同的发展,未能反映贵
16、族政治的发展趋势和下层民众身份的变动,排除A、B。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遭到严重破坏,C错误。2.甲骨文中的“周”象平原整划之田地,上或植五谷周密,其意象为田地紧密相连,或五谷紧密,引申有周密之意。在周人的传说中,他们的始祖“弃”能辨识不同土壤,教民稼穑,被尧任命为农师。这说明()A.西周推行井田制B.周代土地私有制发达C.周人擅长农耕D.周人开创了原始农业答案C据题意可知,周人的先祖“弃”擅长农业生产,甲骨文中的“周”字也和农业生产有关,这都说明周人擅长农耕,C项正确。3.“天下”一词在中国古典文献中出现较早,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其中韩非子中就有“霸天下”“制天下
17、”等。 这反映出这一时期()A.诸子百家致力于争霸战争B.法家思想吸收了百家之长C.秦朝统一的思想基础奠定D.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答案D根据“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提出过关于天下的主张”可知,此时众多思想家有了超越狭隘的诸侯国的空间观念,统一成为历史发展趋势,故选D。4.下图可以用来说明,战国时期()A.门阀士族势力遭到削弱B.社会阶层流动日渐加强C.平民政治适应历史潮流D.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形成答案B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来源包含部分没落的贵族和平民,这反映出在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B正确。5.春秋战国时期,交换质子成为处理诸侯国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中国最早的交
18、质活动发生在东周王室和郑国之间。周平王太子狐“为质于郑”,郑庄公世子忽“为质于周”,史称周郑交质。质子制度反映了()A.旧有统治秩序受到了挑战B.诸侯争端得以有效解决C.周王室与诸侯国地位平等D.礼乐制度不复存在答案A周郑交质事件中,周天子和诸侯国互换人质,这说明周天子的权威下降,郑庄公的行为违背了诸侯义务,这说明旧有的统治秩序受到挑战,A正确;周郑交质是周天子与诸侯之间的争端而非诸侯之间的争端,排除B;周天子和诸侯地位不平等,排除C;D表述过于绝对,排除。6.秦朝的军国大事,一般先由丞相、御史大夫和诸卿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这一做法使()A.中央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君权在事实上遭到弱化
19、C.君主专制造成的决策失误减少D.民主观念开始渗入政治体制答案C军国大事先由朝臣商议再交皇帝决断,可以集思广益,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决策失误,C正确。7.秦朝统一后,对东北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设置郡县、开辟交通等措施,这与其统治中原内地的措施并无不同,增修燕之北长城与修筑北方的长城也没有区别。这些措施意在()A.强化国家文化认同B.建立大一统的国家C.消除地方割据隐患D.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答案A据材料可知,秦朝统一后,对东北辽西走廊和辽东地区采取的措施与中原地区是一致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推动不同地区政治文化的一体化发展,强化国家文化认同,A正确。材料“秦朝统一后”表明大一统国家已经建
20、立,排除B;“消除”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该措施主要是为了巩固国家统一,排除D。8.公元前213年,秦始皇迁徙50万人戍守五岭,与越人杂居;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3万户居民到北河、榆中,垦田生产。这些措施()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控B.抵御了匈奴对边疆的侵扰C.缓解了中原地区人口压力D.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答案D据材料“与越人杂居”“垦田生产”可知,秦始皇的这些措施开发了岭南、河套地区,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选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控与“与越人杂居”“垦田生产”不符,排除A;“五岭”位于南方,无法抵御北方匈奴对边疆的侵扰,排除B;当时中原地区还没有出现严重的人口压力,移民的主
21、要目的在于巩固统治,排除C。9.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答案C西汉初年,国力贫弱,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黄老之学适应了统治的需要。汉武帝时,董仲舒把阴阳五行、法、道等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儒学,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选C。10.相传,东汉黄香,年九岁,失母,思慕憔悴,乡人称其孝。躬执勤苦,事父尽孝。夏天暑热,扇凉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刘
22、护闻而召之,并署“门下孝子”。这反映出()A.孝道开始受到时人推崇B.统治者重视维护人伦秩序C.儒家文化升级为官方形象代表D.儒家伦理道德束缚人性答案B黄香因孝入仕,利于教化百姓、巩固统治,说明统治者重视维护人伦秩序,故选B;材料不涉及孝道受推崇始于何时,A错误;汉武帝时期,儒家文化就已升级为官方形象代表,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家伦理道德对人性的积极影响,D错误。11.下表为史书关于汉朝时期社会情况的一些记述。其反映了这一时期()出处记述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汉书论贵粟疏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汉书贡禹传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
23、亩,以供车马汉书张禹传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A.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B.豪强地主左右着国家政局C.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D.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答案D表格中的史料记载说明汉朝时土地买卖逐渐盛行,而土地买卖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由此可知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故选D。自商鞅变法确立土地私有制,土地买卖就已合法化,A错误;材料不能说明豪强地主左右国家政局和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排除 B、C。 12.下表是根据考古资料统计的秦汉出土铁农具种类及比例。据此可知,这一时期农具类别农具种类所占比例初耕农具铁犁、铁锸、铁鑺、铁斧61%中耕农具铁锄、铁铲22%播种农具耧铧7%收获农具铁
24、镰10%A.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B.精耕细作技术取得突破C.官营手工冶铁业很发达D.铁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答案B材料显示秦汉铁农具种类齐全,并广泛用于农业,体现了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不足以证明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A项排除; 材料未体现“官营”的信息,C项排除;材料未涉及铁农具的使用范围,D项排除。 13.司马迁所著史记,有关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史实多有错误,而秦国的历史就相对精确详实,这是有关东方六国的史料缺失所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可能是()A.东方六国文化相对落后B.秦统一后焚烧诗书C.百家争鸣导致学术分歧D.汉武帝时独尊儒术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六国后焚书坑儒,强化思
25、想控制,焚毁非秦国历史的史书等书,因此出现了材料所述现象,B正确。14.近代史学家吕思勉说:“封建者,过时之制也。汉初用之,虽一收夹辅之效,然其势终不可以复行。”西汉初期采用这一“过时之制”酿成的后果是()A.“国人暴动”B.七国之乱C.“八王之乱”D.楚汉相争答案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违背历史潮流,采用郡国并行制,酿成了七国之乱, B正确;“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时期,A错误;“八王之乱”发生在西晋时期,C错误;楚汉相争是刘邦与项羽争夺政权的战争,不是西汉初年推行封国制的后果,D错误。名师点睛汉高祖刘邦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分封制,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并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而分封制在制度设计上具有
26、致命的缺陷,即它赋予地方政府太大的权力和较强的独立性,它必然会导致地方势力的膨胀,因此,七国之乱的发生是历史的必然。15.汉赋描绘了统治者的文治武功及田猎巡游、兴建京都宫苑、祭拜名山大川等活动。这说明汉赋()A.已经摆脱了传统经学的束缚B.完全客观反映两汉时期社会生活C.传递了大汉王朝的时代精神D.是统治阶级统治政策调整的产物答案C汉赋描绘内容展现了汉代大一统之下的国家盛况,传递了大汉王朝的时代精神,C正确; “已经摆脱”“完全客观”的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B;材料不能反映统治政策的调整,排除D。16.有学者说:“起兵反对王莽统治的武装集团,其名义上的首领人物往往是刘氏宗室成员;非刘氏宗室者,
27、要么诈称是刘氏子弟,要么以辅汉为口号,就连赤眉军这样的农民武装,也找了一个刘姓放牛娃当天子。”这反映出汉代()A.休养生息政策深得人心B.宗法观念影响强大C.政权更替源于外戚干政D.社会等级观念淡化答案B汉代的起义军都坚持以刘姓人物为号召,这说明当时宗法观念影响强大,B正确;材料并未体现休养生息政策和政权更替的原因,排除A、C;两汉时期社会等级观念并没有淡化,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14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到了春秋末年,(晋国)过去的几十家卿大夫中,互相兼并,到后来,就只有智伯瑶为首的智氏、韩康子虎为首的韩氏、赵襄子无恤为首的赵氏和魏桓子驹为首的魏氏四家掌握晋国的
28、命运。四卿之中又以赵、智两氏较强,韩、魏两氏只有团结起来,在赵、智二氏之中作一选择,来维持自己的存在。公元前455年,智伯又胁迫韩、魏和他合兵攻赵。到城快要攻破时,韩、魏突然和赵氏勾结起来,捉住了智伯瑶,杀了智氏全族,瓜分了智氏的全部土地。不久,三家又将公室的土地和人民也都瓜分了。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材料二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臣光曰: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摘编自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家分晋的影响。(6分)(2)根
29、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以“三家分晋”作开篇的原因,并据此说明影响史书编纂的因素。(8分)答案(1)影响:晋国名存实亡;周王室威望下降;分封制进一步遭到破坏。(6分)(2)原因:司马光本人强调政治正统、尊君抑臣,坚持传统秩序;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理学的兴起。(4分)因素:时代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立场等主观因素。(4分)解析(1)据材料一“三家又将公室的土地和人民也都瓜分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对晋国、对周王室、对分封制的影响等角度作答。(2)第一小问,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强调儒家伦理及程朱理学强调政治正统的主张等方面进行回答。第二小问,历史解释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受时代与解释者的立场等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