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大单元检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28073699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1.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大单元检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大单元检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大单元检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大单元检测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1.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大立人像及尊、盘等礼器,从形制到纹饰均吸收了中原制作技术,但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则鲜见;青铜器器形虽仿效商文化风格,但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据此可知( )A.分封制促进了区域间文明交流B.古蜀地区手工业水平领先世界C.奴隶社会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2.下表为我国远古之乐(部分)主旨内容的概括。据此可知,远古之乐( )创作者内容伏羲氏朴实地反映了上古时期人们用网捕鸟、捕鱼的情形朱襄氏用五

2、弦瑟作乐,调和阴阳,求雨抗旱,期盼获得收成葛天氏歌颂草木与五谷繁盛生长,诉说尊重自然规律的心愿A.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系B.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C.受到了巫术观念的影响D.渗透了一定的美学思想3.夏启之后,王位世袭制中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据此可知,王位世袭制( )A.确保了国家的稳定发展B.阻碍了中国历史的进步发展C.与宗法血缘的关系密切D.避免了王位传承中的夺权现象4.某学者认为,周爵与秦爵在宏观上“确实存在着密切关系”,秦爵“承袭了爵的形式,用作个人品位,其上辐辏着优厚权益,具有确定社会身份的功能”。这表明先秦时

3、期“秦爵”( )A.维护了周天子崇高地位B.构建起统一的国家观念C.有利于血缘关系的强化D.显示出浓厚的贵族气息5.战国时期,各国的君主、卿大夫争相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有能力的人顷刻间就可由布衣变为卿相。如卫鞅本是魏相的家臣,入秦后受到秦孝公的赏识,便成为秦的高级官员,主持改革国政;张仪本是魏人,入秦后凭借其才能成为秦惠王的相。这从侧面说明,战国时期( )A.贵族政治受到冲击B.平民政治地位提高C.察举制度日渐完善D.魏国文化教育发达6.战国时期,为了满足军队日用的需要,军队驻扎的地方往往成为商人逐利之场,逐渐形成了一种小的市聚,谓之“军市”,由军方设令进行管理并对商人收取租税。这反映了( )

4、A.军市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B.商人具有充分自由,并从中获得了最大利益C.军市解决了军队的经济问题D.各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7.孔子倡导正名是有其现实原因的,其目的是强调人们(主要是为政者)要主动约束自己的欲望以符合自己的“名分”,而非简单地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据此可知,孔子倡导“正名”( )A.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B.突出强调人的主动性C.维护了贵族政治特权D.体现了古代民本思想8.老子主张:“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孟子向滕文公宣讲:“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据此可知,春秋战国时期( )A.道家经济思想比儒家激

5、进B.和谐安定是重大社会关切C.儒家民本思想植根于道家D.道家和儒家治国理念趋同9.秦统一六国后对官吏实行严格的上计制度,即下级官员定期把自己所辖范围的户籍、钱谷、刑狱狱状等汇编成册,呈送上级,报告治理状况。据此可知,这一制度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B.增加政府收入C.强化君主权力D.加强中央集权10.秦朝虽然实行中央集权,但是在不和国家法律冲突的前提下,郡守可以制定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该法规在本郡范围内与国家法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这说明,秦朝( )A.完善了基层社会治理体系B.地方治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C.初步建立了分权制衡机制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11.岳麓书院藏秦简记载,官吏

6、在一年中因生病不能正常办公达三个月以上者,要被免职;病愈后,要被任命为新地吏(原来秦国以外的新占领地区的官吏)或被派去戍边,同因为犯有过错被免职、废黜而任新地吏的官吏一样。这种做法( )A.意在解决官吏渎职的问题B.促进了中央集权统治形成C.给秦朝地方治理埋下隐患D.表明秦朝重视疆域的治理12.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在西部地区设立郡县,由中央直接管辖,必须“奉汉法以治”,而在东部地区则封立王国,并允许各诸侯国在一定程度上“从俗而治”,在法律方面享有一定自主权。汉初的这种政策( )A.有效削弱了地方诸侯国势力B.使诸侯国不受汉朝法律控制C.表明汉朝放弃文化习俗统一D.缓解了帝国初期的文化冲突1

7、3.汉初,楚、齐、赵地的文化传统仍有很大影响,东西方各处文化习俗的差异和冲突明显。为此汉朝在东部分封诸侯王,从俗而治;在西部沿用郡县制。这表明郡国并行制( )A.带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B.易留下地方割据的隐患C.加快了边患问题的解决D.有利于新生政权的巩固14.西汉选官制度中明经科主要察举通晓经学的人才,西汉时不少人以明经为高官,如孔安国、贡禹等均以明经举为博士,韦贤、韦玄成父子以明经入仕,先后官至丞相。这说明( )A.思想活跃有助于选官制度发展B.人才选拔契合统治思想C.察举制的标准以考试成绩为主D.汉儒习经成为社会潮流15.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两汉皇帝在许多诏书中,上至国家内政外交,下至废立皇

8、后与太子,都要引经据典,以表示法圣、合理、合经;官僚士大夫响应皇帝的号召,上疏言事和讨论政事时竞相引经据典。这表明当时( )A.儒家经典成为政治认同的标准B.儒家学派逐渐执掌了朝政大权C.儒家思想直接影响了皇位继承D.皇权与相权之争日益得到缓解16.从明朝永乐年间开始,皇帝便派遣亲信太监与总兵一同镇守地方。这种镇守中官“位诸将上”,在正德年间遍布各处,气焰甚盛。但后来,嘉靖皇帝一道敕书就全部将之撤回。这说明明代( )A.专制体制的稳定性和成熟性B.初步建立权力制约平衡机制C.宦官专权的现象已十分突出D.地方行政体制发生重大改变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计52分。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9、。(17分)材料一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见梁惠王时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接着孟子向梁惠王讲了一番大道理,提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汉代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成为后世儒者的至理名言。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提道:“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朱熹甚至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他的学生北溪先生陈淳更明确地说:“义与利相对而实相反,才出乎义,便入乎利,其间相去甚微。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

10、。”因此,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洪秀全设计的“人间天堂”,康有为规划的大同世界,谭嗣同的仁学理想,孙中山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以实现三民主义社会的蓝图,章太炎、朱执信等人对零星的社会主义思潮充满兴趣,李大钊等人一度崇尚无政府主义,这些都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追求。为达到变革社会政治的目的,他们常常糅合中西文化,自觉不自觉地将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相混淆:康、梁等引进平等观念,比附于墨子的“爱无差等”,将西方议院制与中国古代明堂制相提并论;章太炎将现代地方自治看作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翻版;孙中山则将自由与中国人的“自私”相等同。摘编自徐杨传统社会心理对近代中国

11、知识分子变革思想的制约(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朱熹等思想家的共同价值观及其目的,并分析该共同价值观对中国产生的长远影响。(8分)(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孔孟等古代中国思想家相比,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价值观的特点,并说明此特点形成的原因。(9分)18.地方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西周以同姓兄弟或亲信所封的诸侯国已非过去承认的原有邦国,而是以武力为背景,在原有众多邦国的地域内人为“插队”进去,很像“掺沙子”。分封出去的邦国,按“授民授土”的原则,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实体,并实行贵族世袭统治,地方拥有实权。西

12、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周王室在原有邦国内“掺沙子”的意图。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了怎样影响?(6分)材料二(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李治安主编唐宋元明清中央与地方关系研究请回答:(2)据材料二,概括秦朝郡县制度的主要内容。(4分)材料三与分封制相适应,商周的官员选拔采用“世卿世禄制”。三代(夏商周)时期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

13、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春秋时期,秦、楚等国都在新占领的地方上设立县和郡,作为新的行政建制。郡县的长官,不再是世袭领主,而是由君主委派官员直接管理。郡县长官由君主任免,对君主负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取代贵族领主的职业官僚。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3)依据材料三,分析分封制较郡县制在任用管理人员上有何不同。由此分析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重要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材料一 大夫曰:“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杀伐郡、县、朔方都尉,甚悖逆不轨,宜诛讨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哀元元之未赡,不忍暴士大夫于原野;纵难被坚执锐,有北面复匈奴之志

14、,又欲罢盐、铁、均输,扰边用,损武略,无忧边之心,于其义未便也。”“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万货,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变,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则农用乏;商不出,则宝货绝。农用乏,则谷不殖;宝货绝,则财用匮。故盐、铁、均输,所以通委财而调缓急。罢之,不便也。”摘编自桓宽盐铁论本议材料二 19世纪6080年代,“洋务”是指处理由于外国侵略所引发的事项。甲午战争失败后,人们慢慢把引进西方机器生产、借西法“制器”也叫作“洋务”了。到了20世纪初,梁启超写李鸿章传的时候,把李鸿章办理军事和民用工业的事情称作“洋务”。此后人们逐渐把引进西方机器生产的

15、一套办法称作“洋务”。到20世纪30年代,“洋务运动”的名称出来后,“洋务运动”中的“洋务”,主要是指引进西方机器那样一种新政。摘编自张海鹏洋务活动及其现代的解释(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推行“盐、铁、均输”的目的。(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汉代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取的措施,并说明理由。(10分)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据材料“三星堆器物坑中出土的大青铜立人像,铜器中的尊、盘等重要礼器,从形制到纹饰,均吸收了中原王朝的制作技术。金杖、金面具、青铜人像等在黄河流域侧鲜见。青铜器器形虽然明显仿效中原商文化风格,其组合却有别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显民族

16、和地域文化特征”可知,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明一商文明既具有相似性,又有诸多不同,反映了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D项正确;夏商时期尚未实行分封制,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供世界其他地区手工业发展状况,排除B项;仅从材料中不能得出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的历史结论,排除C项。故选:D。2.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音乐。据材料“用网捕鸟、捕鱼”“求雨抗旱,期盼获得收成”“歌颂草木与五谷繁盛生长”可知这些远古之乐共同反映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情景,故选B项;材料主要涉及远古之乐体现了当时生产、生活的场景,未体现出形成了完整的乐理体系,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迷信巫术,排除C项;材料并非分析美学

17、思想的特点,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根据“王权在一家一姓中传承,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可知王位世袭制的依据是宗族血缘关系,由此可知该制度与宗法血缘关系密切,故选C;王位世袭制并不一定能确保国家稳定发展,排除A;王位世袭制在一定时期内起到了促进中国历史进步的作用,排除B;王位世袭制并不能避免王位传承中的夺权现象,排除D。4.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爵承袭了“爵”的形式,具有确定社会身份的功能,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秦爵存在浓厚的传统色彩,具有贵族政治的痕迹,D项正确。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秦爵根据军功授爵,与国家观念、血缘关系无关,排除B、C两项。5.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

18、知,先秦时期实行世卿世禄制的贵族官员世袭制,而材料中“各国的君主、卿大夫争相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可由布衣变为卿相”都说明当时的贵族政治受到冲击,逐步瓦解,故A正确;材料没有强调平民政治,排除B;材料和监察制度无关,排除C; D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6.答案:A解析:结合题中关键信息“商人逐利之场”“军市”“收取租税”可知,战国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催生了“军市”这一贸易场所,故答案为A。7.答案:A解析:由材料“孔子倡导正名”“要主动约束自己的欲望以符合自己的名分,而非简单地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等信息可知,孔子倡导正名,不是为了“简单地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而是希望通过“正名”,使人们(主

19、要是为政者)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如此,各种因欲望而造成的僭越行为就会逐渐消失,社会也会逐渐回到符合“礼”要求的秩序之中,A项正确。B、D两项对材料理解错误,均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贵族政治趋于瓦解,贵族特权亦受到冲击,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8.答案:B解析:材料中老子主张无为以安民,孟子主张实行仁政以安民,均旨在安定社会和稳定人心,反映了当时对社会和谐安定的重视,B项正确;材料中老子强调顺其自然,遵循民意、不妄为,并不激进,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民本思想和道家的关系,且儒家民本思想并非植根于道家,排除C项;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儒家提倡德治、仁政,二者理念并不相同,排除D项

20、。9.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下级官员定期报告治理状况”可知,上计制度有力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从而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D项。上计制度是一种官吏考核制度,而非选官制度,排除A项;上计制度规定地方必须定期向中央汇报工作,这有利于中央加强对地方管理状况的了解,与增加政府收入关系不大,排除B项;上计制度旨在加强中央集权,而非强化君主权力,故排除C项。10.答案:B解析:由材料信息“制定符合本郡实际的地方法规”等可知,秦朝郡守可以根据本郡的具体情况制定一些地方法规,这体现出秦朝地方治理具有一定灵活性,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排除A项;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

21、管理和控制,这不是分权制衡机制,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秦朝时地方拥有一定自主权,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方分权,故D项错误。11.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得出,在秦朝败亡的过程中,有不少基层官吏加入反秦斗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材料信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释这个现象,C项正确;“意在”错误,这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中央集权形成,排除B项;材料与疆域治理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的是汉朝初年的郡国并行制在一定程度上照顾了东部地区的风俗,缓解了帝国初期的文化冲突,D正确;郡国并行制加强了地方诸侯国的势力,A排除;B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13.答案:

22、D解析:本题考查郡国并行制。根据材料内容可如,汉初的郡国并行制是在东西方各地文化习俗差异和冲突明显的背景下实行的,这一政策缓解了文化冲突,有利于汉初统治的稳定,故D项正确;实行东西异治的直接目的是缓和东西方文化冲突,不能说明郡国并行制具有浓厚的家天下意识,故A项错误;B项不是材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故错误;郡国并行制的实行从长远的角度看不利于中央集权,因此不利于边患问题的解决,C项错误。14.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不少人以明经入仕,甚至官至高位,体现了人才选拔过程中对儒家经典的重视,反映了西汉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现实,故B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思想活跃,且汉武帝之后在思想上“独尊儒术”,排

23、除A项;察举制选官以才能、品德为主,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成为社会潮流”,排除D项。15.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学。材料说明皇帝和大臣在治国理政中引经据典,这是因为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学逐渐成为主流思想,成为政治认同的标准,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儒学成为正统的影响,不能体现“儒家学派逐渐执掌了朝政大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两汉皇帝在许多诏书中,上至国家内政外交,下至废立皇后与太子,都要引经据典,以表示法圣、合理、合经”可知,皇帝只是借助儒学来表明废立太子的合理性,没有体现“儒家思想直接影响了皇位继承”,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皇权与相权之争”,故D项错误。16.答案:A解析:从材

24、料中可以看出,镇守中官虽然权势很大,但皇帝一道敕书,即可全部撤回,表明宦官的专权并未发展到失控地步而宦官集团(包括镇守中官)只是明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受着其他各种力量的有效制约,A项正确;权利制约平衡是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提出的,排除B项;材料的重点不在镇守中官“气焰甚盛”,而是皇帝轻易将之解职,排除C项;镇守中官与总兵是地方军事制度的一部分,不属于地方行政制度,排除D项。故选A项。17.答案:(1)价值观:重义轻利。目的:和谐社会关系,维护政治秩序。影响:“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及服从群体的精神,其对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行为规范和社会心理等都起了积极作用;但片面的价值导

25、向压制了主体个性的发展,不利于社会的发展。(2)特点:受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以挽救民族危机为己任;在保守与激进冲突中逐渐向现代思想转型。原因:近代中国仍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两千多年来一直实行的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形成了崇尚权威的社会心理;知识分子自身受到传统文化的濡染;近代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危机深重;近代西学的传播。解析:本题考查儒家思想和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第一问结合孔子、朱熹等思想家的共同价值观及其目的作答;第二问结合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价值观的特点和形成原因进行概括。18.答案:(1)意图: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影响:形成了二元

26、体制。(2)内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郡县官员分工负责;郡县官吏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定期实行分级考核。(3)区别: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制产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意义: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实现了权利向中央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能力及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意图即是目的,统治阶级无论做什么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关于这一举措对西周政治体制产生的影响,可结合材料回答,根据材料一中“西周政治体制明显是二元,而不是一元的-中央与地方权力并存共荣”可知影响是形

27、成了二元体制。(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秦)郡县官吏统统由享受俸禄的职业官僚担任,任免权集中于中央”可以概括出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命;由“郡守掌行政,郡尉掌军事,郡监御史掌监察”可得出郡县官员分工负责;由“郡县官必须服从朝廷的统一调动。官员调任官职,不得携带旧部属吏”可得出郡县管理须服从中央统一调动;由“每年正月大课,中央考课郡守,郡守考课县令长”可知定期实行分级考核。(3)分封制产生诸侯,享有世袭的权利,不受中央管理,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郡县产生官僚,由中央任命,受中央管理监督,不得世袭。两者最主要的区别在于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本质区别在

28、于分封制产生的国家,郡县制产生的是地方。前者不是统一国家,诸侯国都在事实上享有主权。后者是独立国家,只有一个主权。郡县制代替分封制在这方面的重要意义:1是中央集权形成的重要环节。2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3实现了权利向中央的集中,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19.答案:(1)目的: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侵扰;协调农工商业发展;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措施:重农抑商。理由:汉朝以农为本,无为而治,休养生息;打击商人大贾势力;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减轻军费压力。解析:(1)目的:根据材料“匈奴桀黠,擅恣入塞,犯厉中国”可归纳出抵御匈奴等少数民族侵扰;根据材料“农商工师各得所欲,交易而退”可归纳出协调农工商业发展;根据材料“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可归纳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2)为了达到(1)中所述的目的,汉代推行了“重农抑商”的措施。汉代建立之初,由于连年的战乱,整个国家的经济体系已经遭到严重破坏,而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作为人民发展的精神支柱,同时实施了“重农抑商”的发展策略以维持国家的稳定发展,在此过程中可以达到(1)中所述的目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