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1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读成诵,读出课文韵味,获得美感享受。 2积累常见文言实词与虚词。 过程与方法: 1借助联想与想象,领略文中月色之美,体会景物描写的妙处。 2反复诵读,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体会抒情语句的深刻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学重点: 1诵读、积累 2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 教学难点: 领悟作者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 教法、学法: 朗读法、品析法、小组合作讨论法、圈点勾画法、知人论世法、还原法 教具
2、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由金文的“月”字导入,让学生思考,为什么造“月”字不造一个圆“月”而是一个弯“月”。结合天文知识,因为月亮圆时少,缺时多,故造一个弯“月”。由“月有阴晴圆缺”联想“人有悲欢离合”,引出苏轼的一段人生经历。 二、知人论世,了解背景 背景链接:北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遭遇了人生的一大劫难“乌台诗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虽保住了性命,却丢官降职,被贬到湖北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
3、职无权的闲官。 学生活动设计:提炼出以上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苏轼遭遇到人生的一大劫难,黄州期间处在人生的低谷。 二、通读文本,初解文意 1.解题: 学生活动设计:课题中有哪些信息?哪一个是关键词? 学生回答,老师重点强调“寺”“夜”,关键词“游” 2.通读全文 (1)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读准字音和停顿;同学间相互合作,解决疑难 学生活动设计:每个小组将本组总结出的重点字词及读音,写在纸上,展示在黑板上,全班同学共同关注并准确掌握。 (2)读出语气 请一名学生朗读,学生评价 老师强调重点字音、涉及语气语调的关键字:夜、遂、念、盖、但 老师指导并范读(配乐高山流水) 齐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韵
4、味。(配乐高山流水) 3.初解文意 学生活动设计: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苏轼和张怀民在承天寺散步。 三、诵读品析,深入理解 (一)寻找一轮明月 苏轼一生跌宕起伏,但总有一位“朋友”伴随左右,那就是月亮,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本文中的那一轮明月吧 1.学生活动设计:明月在 一句中,我读出了苏轼 的心情 2.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学生自己在文中找描写月色的句子,感受苏轼心境。之后同学互相讨论,最后个别学生回答。主要围绕“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来分析。 (1)“月色入户”的手法及作用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苏轼在贬谪期间,门前冷落,无人
5、相问,月亮来了,像朋友一样,毫无功利之心,给苏轼带来温暖。“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的快乐之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下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影如水中藻、荇交横。(比喻、衬托)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学生诵读,感受苏轼高兴、快乐、悠闲、陶醉的心境 (二)拜访两位“闲人” 美景不是人人都能欣赏,苏轼所说两位“闲人”有何不同,请同学们一起去拜访 请同学翻译最后一句,理解句意; 补充张怀民的背景资料: 张怀民:1083年被贬谪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
6、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超逸的人。他在承天寺修了一座亭,苏轼给亭命名为“快哉亭”,并写了一首水调歌头送给张怀民。 1.学生活动设计 (1)从所给材料中看出二人有何相似之处? 学生自由讨论,发言:遭遇贬谪,心胸坦然,寄情山水,品格超逸 (2)能从文中找到印证吗? 结合“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来分析 学生诵读,感受作者孤独、兴奋、悠闲 (3)你能从文中看出作者的“闲”吗? 解衣欲睡、欣然起行、邀友同乐、共赏美景被闲置、清闲、悠闲、有闲情雅致 (4)苏轼是否喜欢这种“闲”? 补充背景资料:苏轼生于书香门第,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学有抱负,从小立下“厉有当世志”“致
7、君尧舜上”的雄心大志,21岁中进士。 2000年法国世界报这样评论苏轼: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在朝期间,他直言进谏,不惧权贵,在贬期间,赈贫救孤,颇多政绩。 (5)体会“闲人”的心境 学生理解苏轼“闲人”的丰富内涵,小组讨论,将结果写在纸上,贴在黑板上展示:快乐、愉悦、孤独、兴奋、惊喜、失落、无奈、悲凉、惆怅、自嘲、自得、乐观旷达、超然解脱 2.朗读课文,体会情感 3.纵观全文,苏轼怎样从失落、悲凉、无奈中解脱出来的? 时时发现欣赏自然美景,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综观苏轼一生,正如其自嘲:“心似已灰之木,心如不系之舟,问汝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
8、画像),虽然一生坎坷,但他始终表现出洒脱旷达的精神。现在看来,即便遥隔近十个世纪,苏轼的至理哲语,依然亲切如昨,仍具现实的生命力,在人生不同的心境里,都会折射出智慧、旷达、欣愉的光芒。 (三)感悟三重境界 苏轼缘何能做到如此乐观旷达、超然解脱? 融入自然、知己相伴、自我坚守、个人修养、开放心态 、融会贯通,从而达到三重境界: 1.自然美景的意境 2.知己相伴的乐境 3.超然物外的佳境 唐传奇当中,有这么三个小故事,叫做纸月、取月和留月。“纸月”的故事是讲有一个人,能够剪个纸月亮照明:“取月”是说另一个人,能够把月亮拿下来放在自己怀里没有月亮的时候照照;至于“留月”是说第三个人,他把月亮放在自己的篮子里边,黑天的时候拿出来照照。 在当今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精神上的一轮明月,学会积极乐观、善于自我排遣、自我解脱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课文 2.阅读苏轼在黄州所写的代表作品 3.练笔:给月亮一个升起的理由 七、板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自然美景的意境 知己相伴的乐境 豁达、乐观 超然物外的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