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96163709 上传时间:2023-09-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4.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把握文章大意,理解重点词句; 2.了解文章写作背景,理解作者情感,体会作者以景传情的写法; 3.对比阅读,分析本文与答谢中书书的不同之处。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佳句赏析,体会文课文的意境美和写法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人本互助、多媒体 课 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作者简介导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

2、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寒食帖潇湘竹石图枯木怪石图等。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这一篇随笔式小品文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标题,作者)请一位同学说说标题的含义。(预设:记一次夜游承天寺的经历) 设计意图:用作者简介激发学

3、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讲解做准备。同时解题,初步了解文章。 二、 初读知“音”朗读,感韵味 1.听老师范读,标注字音停顿。 2.请两位学生代表读 师指导: 文言文句子要读出美感,停顿时要声断气不断。 注意把握语速语调,语速稍微慢一些,语调要有抑扬。陈述句用平调,疑问句用升调,有的音节要拉长一点儿念、盖、但 念无与为乐者,读出寂寞之感; 盖竹柏影也在读出兴奋之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感慨之情。 把这三个字的音节拖长一点,文言文的味道就出来了。我们在朗读时要将文中欣赏、感慨等意味表达出来。 3.男同学齐读,女同学齐读,全班齐读。 课件出示:藻荇交横xng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4、,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师问:本文与答谢中书书语言特色有何不同? 预设:答谢中书书:句式整齐,多是四字句;又用对偶,极具节奏感。 记承天寺夜游:长短句结合,富有节奏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把握文章大意,初步理解作者情感。 三、再读知“意”译读,通文意 设计意图:此环节注重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同时教师适时点拨补充,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1、翻译全文 通过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面

5、的注释疏通文意,学生质疑,教师解惑,然后小组成员间间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并及时更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欲:将要 户:门 欣然:高兴的样子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念:想到 遂:于是,就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相与:一起,共同 步:散步 中庭:院子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空明:澄澈 藻荇:水生植物 盖:大概是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只是 耳:罢了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将要睡觉,月光从门照入,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

6、,我俩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般清澈透明,水中水草纵横交错,大概是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文言基础知识梳理 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请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纠正并加以补充。 3.梳理层次。 通过翻译朗读,将文章分成几个部分,请学生来分层并说说理由。 本文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元丰六年欣然起行。 第二部分:念中庭。 第三部分:庭下盖竹柏影也。 第四部分:何夜耳。 四、三读赏“美”赏读,品心境 找出文章的六要素 1.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2.地点:承天寺 3.

7、人物:苏轼、张怀民 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此时,张怀民也是被贬谪到黄州,挂了一个闲职。 4.起因: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背景资料: 宋神宗元丰二年,苏轼因对王安石变法持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史称“乌台诗案”。坐牢期间,几次濒临被砍头境地。幸亏宋太祖赵匡胤执政时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躲过一劫。获释出狱后,他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但不得“签书公事”,不得随意外出,无住所,无薪俸。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5.经过:遂至寻张怀民,共赏月景 赏析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将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

8、藻荇,写出了月光的空灵澄澈以及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幅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图景。 苏轼赏月的心情是复杂的,其中既有贬谪的凄凉,仕途失意的落寞,又有自我排遣、豁达悠闲赏月的欣喜。 结果:相与步于中庭,抒发感概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师问:如何理解“闲人”? 诗人说自己是闲人,不仅因为他无职无权,生活清闲,更因为他有闲适的心情,是闲情逸致的体现。同时,这其中也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被一贬再贬,其内心深处何尝又不想做一个闲人呢?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 六、课堂小结 文章短短85字中交杂着苏轼内心复杂而微妙的情感,既有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又有漫步的悠闲和赏月的欣喜。但苏轼之所以成为苏轼,也在于他能够从官场的失利者转变为大自然的欣赏者,他能够从这美丽的月色中获得精神的复苏和心境的安宁。由此可以看出苏轼性情中的乐观豁达。 七、板书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寻友赏月见月抒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