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96287576 上传时间:2023-10-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6.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分析】 1.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部随笔,描写了作者在月夜之下游览承天寺的美好景象。文章语言优美,描绘生动,充满了诗情画意。这篇文章被收录在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中,旨在让学生通过阅读、理解和欣赏这篇文章,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对古典文化的理解。 2. 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和理解能力,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然而,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训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解析等方式,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核心

2、素养】 1. 语言的建构和运用: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丰富自己的词汇量,理解并运用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同时,学生也可以学习到作者的语言表达技巧,如何用简单的语言描绘出优美的景象。 2. 思维的发展和提升: 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理解这篇文章,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例如,学生可以思考作者为何会在月夜之下游览承天寺,这其中又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心境。 3. 审美的鉴赏和创造: 这篇文章描绘的月夜承天寺景象十分优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欣赏,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学生也可以学习到作者如何通过文字创造出美的意境。 4. 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有着深厚的

3、文化底蕴。学生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可以了解到苏轼的生活背景和创作背景,进一步理解并传承我国的古典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简单的文字,理解并欣赏到文章中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教学方法】 1. 朗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大意。 2. 讲解:教师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 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 4. 模仿写作:让学生尝试模仿作者的写作手法,描绘一幅美丽的景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激发学生兴趣:谈

4、论一下学生们曾经去过的美丽景点,以及在游览过程中所感受到的美好氛围。 2. 引入苏轼及其作品: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在文学领域的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四川眉山一个书香世家,父亲苏洵是著名的文学家,母亲程氏也颇有文化修养。 苏轼自幼聪慧过人,七岁知书,十岁能文。他的文学才华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崭露头角。他于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 年)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并中进士及第。此后,他历任各地官员,积极推行改革,主张抑制豪强,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在文学领域,苏轼的

5、成就极为突出。他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被誉为千古第一文人。他的诗、词、散文、书法、绘画五绝,被誉为文坛领袖。他的诗歌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文笔流畅;词作则更是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此外,他还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和画家,对后世艺术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轼的文学成就,不仅在于他的创作,还在于他的文学批评。他主张“文以载道,强调文学的社会功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文学理论和批评观点,对后世文学批评有着深远的影响。 总之,苏轼是我国历史上一位独树一帜的文学巨匠,他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自主阅读 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尝试理解文章大意

6、。 2.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生僻字词的读音和字义,通过查阅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并讲解课文内容。 记承天寺夜游是宋代文人苏轼的一篇游记,对月夜下的承天寺进行了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以下是逐句翻译和讲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翻译: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入睡,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照进来,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讲解:这一句交代了时间、事件和作者的心情。元丰六年是宋神宗的年号,当时苏轼被贬到黄州已经四年。承天寺是黄州的一座寺庙,也是他常常去散步和思考的地方。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考虑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

7、寻找张怀民。 讲解:这一句写出了苏轼在寻找朋友张怀民来分享月夜的乐趣。张怀民是苏轼的好友,也是当时被贬谪到黄州的一位文人。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张怀民也还没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里散步。 讲解:这一句表明张怀民和苏轼一样,也是夜不能寐的人。他们一同在庭院里漫步,享受着月夜的宁静和美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的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是院中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讲解:这一句是描写月光下的庭院景象。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月光下的庭院形容得如同一池清水,水中有水草摇曳,其实是院中的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何夜无月

8、?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讲解:这一句是苏轼对人生的感慨。月亮和竹柏都是自然界中常见的景物,但苏轼在此强调的是能够欣赏这些景物的人并不多,只有像他和张怀民这样清闲的人才能够真正欣赏到这些美景。这种自嘲和感慨透露出苏轼在贬谪生活中的无奈和落寞。 三、课堂讲解 1. 教师讲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情感:介绍承天寺的历史背景,分析苏轼在月夜之下游览承天寺的心情。 文章背景:苏轼在元丰二年(1079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对他是一次巨大的打击。虽然他仍然在黄州担任官职,但实际上已经处于被

9、软禁的状态。在这段时间里,他寄情于山水,经常到各地游览,承天寺也是其中之一。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就写于他被贬谪黄州的第四年(元丰六年),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深深感慨。 作者情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苏轼复杂微妙的心境。一方面,他对月夜下的承天寺充满欣喜和欣赏,用细致入微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他以平静的心态去感受月夜的美,用清新的笔触描绘出庭院的宁静和澄澈,表现出了他的内心平和与达观。另一方面,这篇文章也透露出了苏轼的悲凉和感慨。尽管他欣赏自然美景,但却不能改变自己的生活状态,仍然感到自己与世隔绝,有一种身不由己的感觉。他用疑问的语气暗示出自己孤独的处境,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无奈和自

10、嘲。 解析文章: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结构: (1)开篇:文章开篇简要叙述了时间和事件背景,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作者因月色入户而兴起夜游。 (2)发展:作者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于是来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这里通过描绘作者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月夜的宁静与美丽。 (3)高潮:作者与张怀民在承天寺中庭散步,共同欣赏美丽的月色。这里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月夜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优美的氛围。 (4)结尾:文章结尾简练,意犹未尽。作者没有直接表达对这次夜游的感受,而是通过“相与步于中庭这一细腻的描绘,让读者自己去体会。 语言特色: (1)简洁优美:

11、文章的语言非常简洁,几乎没有多余的修饰,但却能将景色描绘得非常生动,表现出作者高超的文字功底。 (2)善用修辞:苏轼在这篇文章中善用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对偶等,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例如,“月色入户”,通过拟人手法将月亮写得富有生气。 (3)富有诗意: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富有诗意,如“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既描绘了景色,又表达了作者的心情。 3. 重点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结合具体语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实词: - 寝:指的是睡觉,卧。在这篇文章中,“寝”是动词,表示睡觉的动作。 - 相与:指的是共同,一同。在这篇文章中,“相与是动词,表示一起做某事。 - 步:指的是

12、散步。在这篇文章中,“步”是动词,表示走路的动作。 - 中庭:指的是庭院里。在这篇文章中,“中庭是名词,表示庭院中的某个位置。 -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在这篇文章中,“空明”是形容词,用来形容月色如水般澄净明亮的样子。 - 藻、荇:均为水生植物,这里是水草。在这篇文章中,“藻、荇是名词,表示水草。 虚词: - 然:放在形容词、副词之后,表示状态,相当于“的样子”。在这篇文章中,“然是形容词的词尾,表示“的样子”。 - 遂:于是,就。在这篇文章中,“遂是副词,表示事情发展的顺承关系。 - 于: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时间,翻译为“在”。在这篇文章中,“于是介词,用来表示位置或者时间的参照点。 - 也

13、:在这里是句首语气词,可以译为“原来”。在这篇文章中,“也用来表达一种解释或确认的语气。 - 但:只。在这篇文章中,“但”是副词,用来表达一种限制或强调的语气。 - 耳:语气词.相当于“而已意思是“罢了”。在这篇文章中,“耳”是助词,表示一种语气的加强或者语气的结束。 四、合作交流 1. 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 2. 教师巡回指导:教师在各组间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五、实践操作 1. 模仿练习:让学生尝试模仿苏轼的写作手法,描绘一幅美丽的景象,并进行分享。 2. 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给出建

14、议和鼓励。 六、课堂小结 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让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和体会。 2. 教师总结提升:教师对学生的总结进行拓展和提升,强调文学作品的鉴赏和审美能力在语文学习中的重要性。 七、课后作业 1. 根据课堂学习和讨论,写一篇关于记承天寺夜游的读后感。 2. 搜集苏轼的其他文学作品,了解他的创作风格和特点。 【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遵循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自主阅读、课堂讲解、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环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苏轼的文学魅力,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品位。 在课堂讲解环

15、节,我注重了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让学生深入了解了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学生在理解文言文方面的困难,因此在讲解过程中加强了引导和辅导,力求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课文的要义。 在合作交流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分享彼此的心得体会。这一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在互相交流中提高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教师在巡回指导过程中,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然而,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课堂时间分配上,部分环节时间较为紧张,可能导致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够牢固。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意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确保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同时,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将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