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代诗词诵读《书愤》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docx

上传人:八戒 文档编号:96063186 上传时间:2023-09-0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外古代诗词诵读《书愤》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课外古代诗词诵读《书愤》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外古代诗词诵读《书愤》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外古代诗词诵读《书愤》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课外古代诗词诵读书愤一等奖创新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书愤教案 教学目标: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学习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3、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 2、学习诗人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重到故乡交旧少,凄凉,却恐它乡胜故乡。 这些都是他写的诗。 猜猜他是谁?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

2、首),能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溢; 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留下绝笔“但悲不见九州同”只落得黯然神伤; 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气势雄浑,感情奔放,笔意明快。他就是陆游。 爱国主义是文学的永恒主题,每逢国家危急存亡之秋,这类文学主题便大放异彩,也同时涌现了一大批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陆游,学习他的一首书愤。 二、知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山阴人,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

3、“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 主要作品有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钗头凤 、示儿等。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 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今天所要学的书愤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三、论世 南宋时,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

4、。其时诗人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因而悲愤异常,挥毫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概括。 解题 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不满之情。 朗读诗歌 录音范读 2、教师朗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已先斑”处读降 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5、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3、学生朗读,读准字音 4、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用白话文把诗歌翻译。 诗文大意: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

6、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六、赏析诗歌 诗题为书愤,作者因何事而“愤”呢?请结合具体诗句和诗人生平进行分析。 首联: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1、结合诗人生平说说“世事艰”指什么? 明确:指的是青壮年时期少不更事,根本不知道收复中原这件事竟是这样艰难。 “艰”艰难,道出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 所愤之一乃“世事艰”。艰者,难也。“世事”也即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抗金名将抱定“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壮志,杀得金兵闻风丧胆、节节败退,直叹“撼

7、山易,撼岳家军难”,可就是这样一位抗金骨干,却正因为此被汉奸秦桧等民族败类以“莫须有”之罪诬害而死,年仅三十八岁。报国不仅无功,而且有罪,竟至死罪,这难度似乎难于上青天了。 2、“气如山”该如何理解? 明确:“气如山”当年的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以身许国的爱国志士形象。诗人北望中原(倒装),立下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宏图大志,豪气如山。 “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这一联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这是暗写他欲图恢复失地。“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这是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从章法上说,点了诗

8、题中的“愤”字。 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3、诗人为何可以豪气如山,请举诗句加以说明。 明确:“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诗写的是南宋人民抗金的两次胜仗,“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两次胜利的战斗,给了诗人信心,南宋人民完全有能力保卫自己的国家。所以诗人的报国壮志如山一样雄壮,如山一样坚定,如山一样不可动摇。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时诗人才36岁。 “书”: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现在形成鲜明对比。 4、颔联语言形式有何特点?这种表现手法在哪儿出现过

9、? 明确:颔联“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不用动词,不用虚词,只用六个名词组接,采用蒙太奇手法构成一幅堂堂正正、浩浩荡荡的军容画面,形象飞动、画面壮阔。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 这一联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这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可见他当年很想投身到这样的战斗中去。这两次战斗都发生在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当时诗人才36岁。 颈联: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颈联“空”字和“已”字饱含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诗人年青时以捍卫祖国、扬威边疆的名将

10、期待自己,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敌人的千军万马。可是就诗人的经历来看,年青时参加进士考试因位于秦桧的孙子秦埙之前而被除名,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可谓壮志难酬、请缨无路。着一“空”字,沉痛之极。 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自己却岁月蹉跎,年华空老,壮志难伸。着一“已”字,悲凉之至。 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此联说现在,抒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

11、千载谁堪伯仲间。 6、尾联用了什么典故?表达诗人什么情感? 明确: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恢复汉室、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他在出师表中写道:“当奖帅三军,北定中原。”这话正说出了陆游的心事;有谁比得上写作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奖帅三军,北定中原”,收复大业,无人领军。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用典明志。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 诸葛

12、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作者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对国事的操劳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书”: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这是诗的表达方式,实际上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七、合作探究 1、书愤这首诗中诗人“书”了哪些事?学生讨论后回答。 明确:首联 “书” 早年恢复中原之志 颔联 “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 颈联 “书” 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 尾联“书” 敬仰诸葛亮,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诗题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何事而“愤”?板书:诗人之“愤”有四: 明确:所愤

13、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 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 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 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3、结合时代背景说说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明确:作者“愤”的根源: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概括地说,就是:忧愤国家国土沦陷,忧愤朝政政治黑暗,忧愤个人功业未就,“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作者的“愤”中含“恨”,“愤

14、”中含“悲”,“愤”而生“凉”,“愤”而生“叹”,从而形成了本诗沉郁豪雄的风格。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作者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悲愤的,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 5、诗人这种愤懑之情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结合具体诗句加以分析。 明确:(1)对比手法: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理想和现实的对比。 (2)借古讽今 (用典) 诗中借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 用诸葛亮之典故表达志向。

15、 八、拓展探究 1、除了书愤,陆游在不少诗中谈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明确: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2、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

16、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幻灯片打出下列诗句: 1、陆游的诉衷情: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2、辛弃疾破阵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3、岳飞小重山: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这三位诗(词)人,他们的志向都是一致的,陆游是“中原北望”“心在天山”、辛弃疾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岳飞是“为功名”。“天下事”也好,“功名”也好,指的都是收复中原的大计。而他们的遭遇也惊人的相似,

17、陆游是 “已先斑”“鬓先秋”、辛弃疾是 “可怜白发生”、岳飞是“白首”。 九、课堂小结 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 这首诗从立志报国的早岁写到衰鬓先斑的暮年,抒发了当年的抱负和今日的感慨,前四句慷慨奋发,后四句幽愤哀伤,情绪有起有伏,充满苍凉沉郁的情调,很有感人的力量。 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很突出,昔日的浩气壮举与今日的年迈衰颓对比,感慨岁月无情,壮志难酬;诸葛亮的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的苟且误国对比,表现作者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十、布置作业 背诵书愤。 板书设计 书愤 陆游 “世事艰” 报国有罪 “空自许”壮志难酬 “镜中衰鬓已先斑”年华空老 “千载谁堪伯仲间” 无人领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初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