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8篇.docx

上传人:1513****116 文档编号:96025713 上传时间:2023-09-06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8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中物理教学教案模板8篇 一、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展简洁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受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识科学探究的根本步骤。 2通过资料熟悉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育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力量。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加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

2、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熟悉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学问的根底。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纳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展简洁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熟悉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像,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根底上简单进展学问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纳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熟悉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

3、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一样,功率也是采纳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索做一样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一样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预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问题:小明的教室在五楼,通常上楼需要15min,一次他跑步上楼只用了40s,请问:(1)小明在两种状况下,做的功是否一样? (2)你认为这两种上楼做功方法,从物理的角度思索有什么不同? 人

4、们在生产、生活和工作中使用了大量的机械来做功,这与人力直接做功或畜力做功,在完成的快慢方面有何不同?请举例说明。 为了描述做功的快慢,需要引进一个新的物理量功率。 学生思索并答复。 学生所举事例可能有: 人上高楼(如16层楼)时,乘电梯比走路要快得多;拖拉机耕地比牛耕地要快得多;挖土机与人,要完成一样的挖土任务,人花的时间要长得多;从水井里提水,使用抽水机比人工要快得多。 从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新课,增加了生活与物理的联系。 能充分调动学生参加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新课教学(30分钟) 一、功率概念的引入 回忆以前我们是如何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启发同学们思索如何比拟做功的快慢。 用速度可以表示物

5、体运动快慢来类比,叙述功率的定义: 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做的功。 公式:功率=功/时间 假如用W表示功,t表示时间,P表示功率,则可以把上式写成P=W/t(板书) 思索:类比速度的单位,功率的单位应当是什么? J/s有一个特地的名称叫瓦特,简称瓦,用字母w表示,是为了纪念英国的物理学家瓦特而用他的名字命名的。 1W=1J/s 在工程技术中,功率常用的单位还有:千瓦(kW)、兆瓦(MW),它们与瓦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换算关系:1kW=103W 1MW=106W 练习:结合速度的定义、计算和单位,完成以下表格 物理意义 表示物体运动快慢 定义 单位时间内运

6、动的路程 计算公式 单位 m/s km/h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常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以下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当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当是J/s。 学生积极思索,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肯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肯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

7、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假如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展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熟悉,为今后讨论类似问题供应方法上的帮忙。 让学生区分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索: (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展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8、 (4)设计出记录表格 试验次数 重力G/N 台阶数n 一级台阶高度h/m 时间t/s 功率P/W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怜悯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便利。 计算时留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 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肯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实行的换挡减速的方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

9、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 (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大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索、争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依据自己的设计进展试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学问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胜利的喜悦。 会用公式 解决简洁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

10、今日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试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答复,或相互沟通,在沟通的根底上进展学习小结。 促进学问的稳固把握。提升学生的沟通表达力量。 初中物理教案 篇二 设计意图通过运用学过的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使学生深化对学问点的理解和运用。 复习目标把握质量,密度,比热容等物理量,稳固天平,量筒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能运用学过的。学问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培育学生手脑并用,合作探究的科学精神。 复习重点和难点密度和比热容学问的理解运用 教具和学具天平,量筒,一元硬币,五角硬币,磁铁,三角板,刻度尺,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教学过程 教学阶段与时间安排

11、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点评 一、了解硬币(20分钟) 1、 用天平分别称出一元硬币和五角硬币质量,并加以比拟。测量中要留意天平的使用方法。(能否用没有砝码的天平比拟出两枚硬币的质量大小呢?) 2、 请大家比拟两枚硬币的密度,要求大家设计表格,记录你测量的数据。最好能用两种方法来测量密度。 3、 自选器材,探究这两枚硬币还有那些性质。 动手测量硬币的质量,进一步把握天平的使用方法,并提出可以把两枚硬币分别放在调整好的天平两边来比拟他们的质量。自主设计测量密度的试验表格,提出不同的测量密度的方法。(一种用天平和刻度尺,一种用天平和量筒),最好能引导学生自发的把桌上的硬币拿到一起,用测多算少的方法来测

12、量硬币的厚度。学生讨论总结出两种硬币是否可以被磁铁吸引 通过这个活动大家要把握天平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并且能够讨论发觉一些新的问题 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8分钟) 水的比热容比拟大,生活中有许多地方用到了这一性质,请大家总结自己知道的现象,沟通一下 学生争论 沟通每个小组的争论结果 总结每个小组的争论,让大家比照热容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物质有哪些物理属性?(10分钟) 总结学过的物质的物理属性,请同学们设计试验从物质的物理属性的角度比拟铁汤匙和塑料汤匙 从密度角度比拟 从比热容的角度比拟 从硬度角度比拟 从导电性角度比拟 从导热性角度比拟 制造每一件物品的选材都要依据它的用

13、处,我们要把不同物理属性的物质用在最适合的地方 四、总结学问点 (7分钟) 归纳质量,密度,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及其单位,复习课后的学问梳理 学生听讲 教学资源复习课往往比拟枯燥,在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的时候可以上物理课件圆,发光的小球等网站下载flash,协作课堂使用 教学评析从运用学问的角度来复习本章内容,以为是复习课,教师只需要在适当的时候做必要的引导,大局部活动让学生自主完成。这样学生不但熟悉了学问,也用过了这些学问。 初中物理教案 篇三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力量目标:培育学生初步的提出问题的力量,解决问题的力量

14、和探究创新的力量。 情感目标:培育学生对科学学问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使学生感到学习有用,培育学生科学的探究精神,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重、难点: 力的概念(重点) 力的作用效果,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难点) 教具: 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计算机。 教学方法:问题体验探究教学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和内容 新课引入 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从而引出所要探究的内容“力”,再让学生看课文“?”后面的一段内容,再让学生说出常用“力”字的词及其意义。(接着让学生体验下面的过程)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相互掰手腕。 3

15、、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缘由。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熟悉,举出平常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熟悉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头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阅历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急。在此根底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多媒体投影):什么是力 新课教学: 一、力是什么?(多媒体投影) 1、观看、演示:(多媒体投影出示一组运动图片) 在刚刚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接着让学生思索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

16、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状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 学生思索并举诞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多媒体投影) 刚刚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多媒体投影A、B图片) 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 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 结论:相互接触的物体间能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接触的物体也有力的作用。 学生总结出:物理学中的力,是物体对物体推、拉、提、压等的作用,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有学生对“作用”的疑问,教师对此进展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 2、概

17、括:(多媒体投影) 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肯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多媒体投影) (学生懂得从例子中辨别这两种物体) 3、多媒体投影上述记录与分析,加深学生对物体力作用的体会 4、鼓舞学生由体验提出疑问:一个物体能否发生力的作用?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从主观感觉动身,有碍概念的理解,例如:紧握拳头时,手没接触别的物体而肌手也紧急,认为一个物体也能有力的作用(处理方法,让学生握拳体会手指与手掌的相互挤压。手指、手掌为两个物体)。 学生总结出

18、:单独一个物体不能发生力的作用。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观看和体验:(多媒体投影和学生试验相结合) 提出问题,再次激起学生连续探究的兴趣:一个人摔倒在地是怎么站起来的? 1、学生试验: 让全体学生举手拍书桌 学生用双手拉弹簧 2、(多媒体投影) 站在滑板上的学生推墙后的场面; 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人为什么前进? 观看球从高处落地后的状况,引导学分析得出结论; 3、总结(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故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运用:划船时船浆向哪个方向划?为什么船能前进?(多媒体投影) 5、质疑争论: 甲乙两同吵架,甲用手打了乙的脸,脸痛手不痛,是脸受到了

19、力而手没有? 6、做 一 做: 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缘由。由此你获得什么启发?(多媒体投影火箭) 缘由:气球向后压出气体,反过来气体向前推气球 三、力的作用效果 先提出问题:物体间力的作用看不见,摸不着,怎样知道物体是否受到了力呢?会产生什么效果呢? 教师讲解什么是运动状态的转变,由学生的试验概括出结论(多媒体投影和学生试验相结合) 1、学生演示:两名学生传接排球 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学生演示: (1)轻压气球 (2)轻拉压弹簧 (3)使锯片变弯 力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 3、质疑争论: (学生试验)学生用手压桌面,桌面看不出变化,从而提出:力作用在物体上

20、并不都是能产生效果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争论,通过多媒体投影帮忙释疑。) 四、理解学问,进展智力: 创设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风光向全体,重视个体,激活学生思维,并使学生获的成就感(穿插于过程) 1、马拉车时车,车随马前进,可见车受力而马不受力对吗? 2、脚踢球时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什么?这时受到球作用的物体是什么? 3、人站在地面上不动,人就不受力吗? 4、磁铁能够吸引铁钉,铁钉也能吸引磁铁吗? 5、玻璃杯摔到水泥地上为什么会碎? 6、怎样推断物体是否受到力的作用? 7、让学生吹好气球后,再放开,气球就会从手中飞出去,分析缘由。由此你获得什么启发? 五、探讨总结(多媒体投影) 1、力是物体对物

21、体的作用,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单 独存在;物体间发生力的作用时,肯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可以发生力的作用,不直接 接触的物体间也能发生力的作用。 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运用这个学问 解释生活、生产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实例 力可以转变物体的外形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转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六、教师完毕语: 有的力很小:小蚂蚁搬着面包屑,细雨纷飞飘落;分子在吸引,在排斥。有的力很大:狂风巨浪,轰然巨响,火箭腾飞,斗转星移,宇宙奇观,力真奇妙!关于力还有更奇妙奇妙的力学现象,同学们回去后按探究问题探究,假如发觉新的问题,我们大家再来共同探讨! 七、探究问题 1、力的大小如何比

22、拟? 2、怎样对力进展测量? 3、你能利用所学的学问设计一种测量力的工具吗? 初中物理课教案参考模板 篇四 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展简洁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 1、体验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2、熟悉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有用“运动有快慢”的观点观看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速度的物理意义及速度的公式。 难点: 1、速度概念的建立; 2、讨论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学问回忆 1、什么是机械运动? 2、什么是参照物? (设计意图:回忆

23、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以参照物作为标准推断物体是否在运动。增加前后内容的联系,引出具体学习运动的相关学问) 二、新课教学 模块一:引入新课,建构速度的概念。 【环节一】引入新课 在实际生活过程中,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怀的问题。 多媒体展现:出游时,人们盼望最快到达目的地;刘翔竞赛时,第一个冲到终点;草原上,猎豹追捕鹿。 此时,运动的快慢打算的不只是是否快捷或者荣耀,而关系到生死的角逐。 演示试验: 将两个等大的圆纸片剪去不同大小的扇形后粘贴成两个锥角不等的纸锥。比拟这两张纸锥从一样高度下落的快慢,然后汇报观看到的现象, 问题:如何来比拟运动的快慢呢? (设计意图:初中学生思维活泼,用学生熟

24、识的身边事例来让学生了解运动的快慢很重要从而提出问题如何比拟运动的快慢,引出新课) 【环节二】比拟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1、以小组为单位,依据前面三个事例,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比拟物体快慢的方法; 2、沟通总结; 3、展现各组争论成果。 教师对学生的成果进展评价并总结:比拟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路程一样的状况下,所用时间的长短;(用时短的就快)在时间一样的状况下,看路程的大小。(路程大的就快)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思索,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规律,培育小组合作精神。) 【环节三】创设情境,建构速度概念 教师提出新问题:若路程不一样,时间也不一样时,那如何去比拟运动的快慢呢? 1、

25、创设情境 学校的百米冠军的成绩是12s,而24届奥运会一万米竞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 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教师启发:时间和路程都不一样,我们可不行以把他们其中一个量设置成一样呢? 学生思索争论:可以计算两位冠军每1s内运动的路程,每一个相等时间内运动的路程长的物体运动的就快。这样就将问题转化为在时间相等状况下进展比拟。 2、速度 我们平常就是用这种方法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称作速度,用符号v表示。它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也就是,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所以。物理量都有单位,那么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数学中学过路程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制单位是秒,所以

26、会很简单想到速度的国际制单位是米每秒,符号为m/s。 教师补充在交通运输中我们还常用到千米每小时做速度的单位,符号为km/h。1m/s=3.6km/h。并用多媒体展现一些物体运动的速度,并强调常用的几个。 【环节四】速度应用(多媒体展现) 例题1: 教师指导学生进展物理计算,标准计算步骤:要把必要的文字说明写出来。假如一样的物理量单位不同,要统一单位。把已知量代入公式时,数字后面要写上正确的单位。 例题2:火车提速后,在北京和上海之间的运行速度约为104km/h,两地之间的铁路线长1453km,火车从北京到上海大约要用多长时间? 强调公式变形,用速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例题3:一位百米赛跑运发

27、动跑完全程用了11s,一辆摩托车的速度表指示为40km/h,哪一个的速度比拟快? 学生自主解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联系生活实际,在教师的引导下理解速度概念;例题展现标准学生解决物理题的步骤并学会速度公式的变式,同时留意将物理学问应用于实际,解决实际问题。) 模块二: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一】讨论物体运动的方法“频闪摄影” 多媒体展现两个网球运动时频闪照片,提出问题:哪个球运动的时间比拟长? 哪个小球运动的速度(即运动快慢)根本保持不变?哪个小球的运动越来越快?(提示可以用两种比拟快慢的方法) 第一个网球任何相等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也就是运动快慢不变,并且始终沿着直线运动,并且运动方向不变,我

28、们成这样的运动为匀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用频闪摄影形象直观的向学生展现物体的运动状况,加深学生记忆;提出问题,学生自主争论思索,引出匀速直线运动) 【环节二】匀速直线运动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 (留意:运动路线是直线,运动快慢不变即速度不变) 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洁的机械运动。 2、平均速度 物体沿着直线快慢转变即速度转变的运动,叫做变速运动。 日常生活中所见到的运动根本上都是变速运动。物体做变速运动时速度时快时慢,怎样描述它的运动状况呢? 变速运动比匀速运动简单,假如只做粗率讨论,也可以用来计算,这样算出来的就是用以描述变速运动物体的运动状况的平

29、均速度。此时s是某段的总路程,t是某段的总时间,v表示的就是某段时间或某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例题:火车从北京行驶1小时到天津,通过的路程是140km,求火车的平均速度。 三、课堂小结 让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教师赐予总结提升,构建本节学问网络。 (一)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计算公式是v= 3、速度的单位是米/秒(m/s)、千米/时(km/h)。 1m/s=3.6km/h (二)变速运动中,v=求出的是平均速度。 初中物理课教案参考模板 篇五 一、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这节课是第四章第一小节内

30、容。从学问构造来看,光的折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以及光的反射、平面镜成像之后编排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局部,也是光传播规律的进一步学习。光的直线传播及光的反射、折射是几何光学的根本规律。讨论这些根本规律并应用这些规律讨论掌握光路的平面镜、透镜等根本元件以及它们的成像原理,就构成了光学的根本内容。这些学问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展严密相关。就本节内容光的折射来说,它不但是理解透镜成像的根底,而且也是解释日常生活中很多光现象的根底。 二、学情 1、学生已具备的前期认知根底:光在同种匀称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路可逆及光的反射; 2、初中生学习的特点是学习兴趣

31、很广泛,但这种兴趣还仅限于一般的直接兴趣水平,满意于被新奇的生活、试验现象所吸引,简单忽视对现象本质的熟悉。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试验的教学功能,联系生活实际培育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力量。 三、教学目标 (1)学问与技能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 知道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入射角、折射角等名词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的初步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能够应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洁现象。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初步把握正确观看折射现象以及对试验现象进展分析和归纳的方法; 使学生体验通过试验探究折射现象、归纳出规律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领会折射现象的奇妙,激发学生探究自然现象的兴趣。在自

32、主试验和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培育细心观看和相互沟通的学习习惯与合作精神。 四、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光的折射现象及其初步规律。 难点:通过试验探究得出光的初步折射规律;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一些现象。 五、教法、学法 本节课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教学中主要采纳试验探究、争论等教学法,让学生参加课堂教学争论、动手试验等,充分调动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动眼,通过多种感知觉参加学习,以启发学生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培育自主学习力量。 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为了满意每个学生进展的要求,转变学科本位的观念,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学问的传承和积存向学问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承受向主

33、动猎取学问转化,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因此,在学法上主要采纳试验、探究、观看、分析、争论、归纳、总结、沟通等方式。 六、教学程序 1、温故而知新 简要复习光的反射现象,设问: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另一种介质时除了在外表发生反射外,还可能发生什么现象呢?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先让学生观看几种现象: 现象一:观看水中的游鱼 由看到鱼时间的传播路径提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传播时又会怎样呢?。 现象二:水中断筷 从以上现象引入,不但可以让学生自主地发觉学习折射现象的意义,而且能唤醒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使学生有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问:你观看到什么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引出课题

34、) 给学生留下悬念以激起学生剧烈的求知和探究,为下面的自主探究试验和教学目标的实现作好铺垫。 3、新课教学 (1)课本活动4、1:教师出示并介绍试验装置,然后演示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的现象。让学生留意观看所发生的现象,并试问:谁能将所观看到的光路图大致画出来?请一同学上黑板画光路图,其余同学在下面画,然后相互沟通、评价。 (2)课本活动4、2:探究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的状况。首先由学生进展猜测,然后师生共同探究,并让学生用观看到的现象检验猜测是否真确,画出光路图。同学之间可相互争论、沟通。教师用多媒体展现学生所画的光路图,先由学生评价再与教师事先画好的标准的光路图比拟,同时介绍折射光线、折射角等

35、相关概念。 (3)分析论证、归纳规律 以小组为单位争论沟通,结合光路图分析归纳争论结果。师生共同探讨分析各组的结论,不断补充整合,归纳出:光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师可作适当启发:除了发觉折射光线偏向法线外,还有没有别的发觉?这时候有的同学还可以归纳出: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等相关学问。 (4)。学问迁移、深化理解 设问:假如让光从水中或玻璃中斜射入空气,状况会怎样呢? 教师引导学生猜测,画出猜测的光路图。 问:怎样设计试验验证自己的猜测?请同学们实际做一做试试看。 学生接着连续探究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的状况,并通过充分争

36、论很简单得出结论:光从玻璃或其它介质中斜射入空气,也会发生折射现象,并且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师生共同归纳小结得出光折射时的特点。并介绍光的可逆性。 为了加深对折射规律的理解,试验完毕后,要求学生作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光路图。 5、规律应用、首尾照应师生共同解释现象(渗透STS思想) 现象一:水中断筷的现象(学生分析+多媒体动画解释说明); 现象二:折射使水中物体看起来变浅的现象(安全教育); 现象三:视频演示说明雨后漂亮的彩虹、海市蜃楼、大气的折射等现象的缘由。(书本p86生活、物理、社会) 课堂练习 教师用多媒体展现达标测评题并指导学生完成以检查学生对所学学问的把握状况。

37、 7、小结: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8、布置作业。 1、复习本节课文。 2、练习册相关习题。 3、预习其次节透镜 七、板书设计 光的折射 1、光的折射: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中,传播方向在界面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两侧;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随之增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时,折射光线偏向法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光从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偏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应用:海市蜃楼,彩虹。 初中物理课教案参考模板 篇六 一、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熟悉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38、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洁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看和试验、了解杠杆的构造。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熟悉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熟悉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制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测,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看法、试验法、争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常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许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

39、同学们平常很留意观看。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拟简单,有的比拟简洁。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洁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简单机械。简单机械也是由简洁机械组合而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洁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觉?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展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安静下来。) 初中物理教案 篇七 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1、知道什么是现象。 2、理解定律,能应用反射定律解决一些简洁的问题。 3、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

40、射,并能用来解释一些简洁现象。 力量目标 1、通过观看分析试验,总结得出定律,培育观看、分析、概括的力量。 2、通过对定律的分析培育学生的规律思维力量。 3、通过现象的解释,培育学生运用物理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力量。 4、通过对光路图的应用,渐渐培育学生空间想象力量和抽象思维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好玩的光学现象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由我们能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引入现象,然后转入讨论规律,通过试验总结出定律,并指出光发生反射时间路是可逆的。随后介绍了光的两种反射现象: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同时说明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物体正是由于漫反射的缘由。本节学习

41、的重点是理解定律,难点是正确确定入射角、反射角及通过试验总结出反射规律。 教法建议 1)讨论反射规律的试验尽可能精确,这是上好这一节课的关键。 让学生清晰的看到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关系,对学生总结定律很重要。虽然误差不行避开,但由于要得到定量的角度关系,这个试验的精确度特别重要,做好这个试验能为学生总结反射定律奠定有利的根底。 2)要给学生树立空间的概念 由于我们把定律最终落实在纸面上的光路图,很简单造成学生的错觉,认为光现象都是平面的,要有意识的借助立体模型或微机模拟使学生形象的熟悉光现象的空间感。 3)通过试验帮忙学生对光路可逆的理解。 4)定律的表述肯定要清晰,语言要精确,要留意入射光与反射光,入射角与反射角的因果关系。 初中物理教案 篇八 教学要求: 1知道浮力的概念 2理解物体浮沉条件 3把握浮力的实质、方向 4能正确运用浮力的实质、物体浮沉条件求浮力 教材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