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 教学教案模板.docx

上传人:l*** 文档编号:6092224 上传时间:2022-01-29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55.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物理 教学教案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初中物理 教学教案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物理 教学教案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物理 教学教案模板.docx(5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物理 教学教案模板第1篇:初中物理功教学教案 第十一章 功和机械能 第一节 功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思考,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 通过推理、分析与阅读,得出功与力、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定性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激发求知欲,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 通过合作性的探究,展示性交流,增强自信,学会合作的意识,追求学生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功的概念及计算。 2、判断力对

2、物体是否做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 功劳、立功-贡献 大功告成、事半功倍-成效 师:在力学上“做功”的含义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一)物理学中的功 师: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效,力学里就 说这个力作了功。 多媒体:投影一组做功的实例和一组没有做功的实例。(实例联系生活和科技前沿) 师:每组实例有什么共同点?两组实例有什么不同点? 生:观察并总结共同点和不同点 师:功包含哪些必要因素? 生:有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 师:如何判断是否做功? 生:用功的两个必

3、要因素来判断。 师:有哪些情况看似做功,但实际上并不做功? 生: 1、有力F的作用,但距离S=0 (如举重运动员举着杠铃不动) 生: 2、有距离S,但力F=0 (如惯性运动) 生: 3、有力F也有距离S,但F S(如提一桶水,水平前进) (二)功的计算 师:讲述物理学中对功的规定,以及公式、单位。 功的公式: W = F S W 功 焦耳(J) F 力 牛顿(N) S距 离 米 ( m) 功的单位是:“牛米” 专业名称为:“焦耳” 1Nm 关于公式的几点说明: 1、公式中的各个量W、F、s均用国际单位 2、在功的单位中,“牛米”才能写成“焦”。 练习题: 1、用1000N的水平拉力拉重为400

4、0N的物体,使该物体在水平方向上前进了3000m,拉力做了多少功? 三、课堂小结: 力学中的功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公式: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即s 注意:F0,S=0时不做“功” ;F=0,S0时不做“功”;Fs时不做功。 3、功单位:1焦=1牛1米,即1J=1Nm 四、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1、“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功”新概念引入,学生比较难理解。 2、在力学中功的概念是怎么定义的?怎样才叫做功?又怎样计算做功的多少?区分日常

5、功的认识和物理学中功的概念。 第2篇: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 机械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 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

6、 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 = 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能用公式p = w / 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 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

7、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实际测量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础上, 1 让学生测出自己走上

8、楼梯和跑上楼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不同同学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人,上楼时做的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怎样才能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寻找方法,最后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物理学中的“做功”与生活中的“做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学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例并通过讨论、辨析,搞清怎样才算做了功。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活动、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功”与”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仅有大小,还有快慢之分。通过学生 实验、举例辨析等自主

9、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 活动阅读讨论 阅读活动卡p16上的小故事,讨论问题。 阅读教科书p13“机械功”,建立机械功的概念。 情景视频 观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动 讨论 讨论做功的要素,知道机械功w = fs。 活动应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分析例题,巩固练习。 活动学生实验 进行活动卡p1活动,记下自己两次登楼的高度和所用时间。 活动分析数据 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多少;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快慢,完成表

10、格填写。 活动比较快慢 进行活动卡p1交流与合作,完成表格填写,寻找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情景 应用 一些常见机械的功率。 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机械功”的概念,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第二环节通过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感受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引入 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 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新课 机械功 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

11、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w = fs。 单位:1焦=1牛米 体会1焦的大小。 知识应用 3应用 问题 任何情况下力都对物体做功吗? 活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例题 计算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做功值。 教科书p1例题、例题。 布置作业 教科书,、题。 学生实验 测一测自己上楼

12、做的功。设计方案,测量自己走上楼和跑上楼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测量数据填入活动卡p1的活动表格中。 第二课时 引入 1分析实验数据 分析活动卡p1上表一中测得的实验数据。 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多少? 如何比较自己两次做功的快慢? 做功有快慢吗?做功多的做功一定快吗? 新课 2功率 问题 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结论 相同时间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 做相同的功比较所需时间的多少。 采集数据 任选几位同学的登楼梯数据,填入活动卡p1表格二中。 问题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不同同学做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 结论 比较物体单位时间做功的多少。 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符号为

13、p。 公式:p=w/t 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1瓦 = 1焦/秒。 体会瓦的大小。 功率单位的由来 介绍瓦特。 知识应用 3应用 视频 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功率的大小。观看汽车发动机、摩托车发动机的铭牌。 例题 教科书p例题、教科书p例题。 阅读教科书p阅读材料、sts另一个功率单位马力的由来。 布置作业 教科书,、题。 第3篇:初中物理教案 初中物理教案模板三篇 编写教案要依据教学大纲和教科书。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精心设计。#整理了初中物理教案模板三篇,希望对你有协助! 八年级物理长度的测量误差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知道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厘米、好米、

14、微米、纳米各个单位间的换算关系 2 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刻度尺,能准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3 能准确读出测量结果,知道测量数值由准确值和估计值组成 4 知道什么是误差,什么是错误并区别误差和错误 水平目标 1 培养观察水平:对图形和图像观察,了解通过视觉判断的长度与实际测量不同;通过观察刻度尺,理解刻度尺的量程、最小刻度、零刻线 2 培养思维水平:通过单位换算,学会换算的一般方法 德育目标 养成认真、细致的好习惯,例如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方法减小误差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是通过让学生观察图和估测1分钟的时间,理解到人的感觉并非可靠的,从而引出了用测量工具实行实际测量的重要性列举了学生熟悉的测量工

15、具,并指出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刻度尺是最常用的测量工具,教材利用图片协助学生分析如何准确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教材要求教学中注重观察的环节对于“长度的单位”提供了两个日常生活中的情景,使学生联系生活形成一般长度的概念在关于“误差”的内容中,教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误差为什么产生,和错误的区别以及减小的方法 教法建议 关于测量部分,因为学生缺乏定量研究自然现象的经验,对测量的重要性理解不足,所以理应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两个例子,有条件的学校,还能够用其他的例子使学生理解到利用感觉器官做判断的局限性,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总结出“感觉并不总是可靠的,需要实行测量”的结论教师能

16、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联系实际,说明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应用大量的测量、精确的测量等 关于长度的单位,理应着眼形成长度的具体观点,所以在教学中展示图片、图像和一些关于长度的视频资料,教学方法理应注意让学生动起来,自己实践 关于准确使用刻度尺,先观察刻度尺的零点、量程、最小刻度,并告知其他的测量工具也有类似的问题,从而形成学生“不同事物的共同规律”的观点在此基础上,用观察法自己得到准确的用刻度尺测量长度的方法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组织讨论小组,其后,引导学生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分析准确的和错误的测量方法的不同,而能深入理解什么是准确的测量 关于准确记录测量结果,结果要注明单位,理应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巩

17、固,提示学生要重视这个问题就能够了在准确读数这个问题上,讲清得到读数的步骤,学生在此基础上,用练习巩固,形成学习习惯为宜,不宜让学生弄清细节和原理 关于误差的教学,讲清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并知道减小误差的方法,关于多次测量取平均值的具体应用,在初三物理测量电阻中才会较高要求的应用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节 长度测量 误差 【课题】 长度的测量 误差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长度的单位,对于长度的进率的指数表示是一个难点,但是不宜要求过高,以形成新的难点能准确使用刻度尺并对使用的准确和错误能有准确的判断准确记录测量结果,能在准确值的基础上估测一位,误差是难点,讲解时不宜过深 【教学过程设计】 1, 引入

18、新课 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够组织学生观察动画或图片,条件一般的学校能够观察课本上的11和12,使学生得到结论感觉不总是可靠的,需要实行实际测量,从而引出测量在物理中的重要地位 说明在一些方面测量的决定作用,要注意联系实际:发射一颗人造卫星,卫星的运动是否正常,就需要持续的各种各样的测量,并且这种测量要求的精度很高 2, 新授课:测量和长度的单位 长度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测量要有标准,所以长度有单位,能够引申各个物理量都有单位介绍长度的单位 教学中要使学生建立长度单位大小的观点,条件较好的学校能够用动画(自然世界的尺度)、图形、图像来协助学生想象一些长度的数值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实际让学生充

19、分动起来,在自己的身体上找出大约是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的部位,看看谁的更准确 学生练习单位的换算和判断数值的单位,以便巩固所学到的知识 3, 新授课: 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测量长度的一般工具是刻度尺,观察刻度尺,说出自己的刻度尺的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再观察一些图形,说明这些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最小刻度 学生能够观察图形和图像素材,或者观察课本上的15、16、17图,组织学生讨论,并总结出使用刻度尺的准确方法:刻度尺的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的应测部位,零刻度线磨损时,能够从其他刻线量起;观察测量结果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同时,学生理应讨论不按照准确方法使用时出现的问题 记录结果时,

20、要注明单位,并理应在读出准确值后,再估计一位,教师利用板图,读出木块的长度:准确值是2cm,再估计一位数值,约是0.2cm,所以木块的长度是:2.2cm 在此基础上,加上毫米线,此时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是mm,再读出木块的长度,对比这两次的数值,能够看出测量相同的物体,用不同的精确度的刻度尺得到的结果是不同的能够再出示一些问题,巩固学生的准确读数教学中要注意养成学生的这些学习习惯 4, 新授课:误差 对于误差的教学,仅仅把握三个问题:什么是误差,误差是怎么产生的;误差和错误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这三个问题能够让学生讨论后得出 因为估读的数值不同,不同的刻度尺有差异,一些环境等因素对测量工具的影响,

21、造成了误差,所以误差是不能绝对避免的,我们把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而错误是测量上的方法错误,能够在测量中改正的,这是二者的区别减小误差的方法是选择精密的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课题】查阅关于长度的一些单位 【活动的组织】以小组为单位 【教师指导】 1、提供关于长度的一些学史资料 2、不同国家中关于长度的不同单位 3、长度的国际单位制中,单位的换算关系 【评价】 1、资料来源的丰富水准 2、内容的祥实水准 3、资料本身的丰富水准 八年级物理实验用刻度测长度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 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 2, 能准确记录实验数据 水平目标: 1, 观

22、察和实验水平:初步了解物理实验的基本过程;学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2, 应用水平:解决实验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思考实际现象中的问题 情感目标: 1, 教育学生爱护仪器设备,培养爱护公共财务的品德 2, 良好的实验习惯 3, 记录数据要如实,培养实事求是的精神 教材分析 学生要先观察所使用的刻度尺,清楚其零刻度线的位置、量程、最小刻度理应让学生养成好的测量习惯,使用测量仪器前理应观察清楚教材对减小误差没有做过多的要求,没有要求学生在实验中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所以在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时,只注意要在记录结果时,估计一位,并注明单位 测量细铜丝时,要强调紧密缠绕,测量的长度值除以圈数,就是细铜

23、丝的直径测量硬币的直径时,要求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 主要使学生在动手中学到知识,并强调实验的过程和思考的过程 教法建议 本节为学生第一次动手实验的课程,理应遵守实验室的规则,做实验一般应注意的问题,养成严肃认真的实验态度,记录结果时,理应尊重实际,不能随便改动数据,对于结果要有一定的分析水平 教学设计示例 第二节 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课题】实验:用刻度尺测长度 【重点难点分析】会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准确读数,用特殊方法测量长度 【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新课 介绍实验室的规则,说明物理实验理应注重实事求是的精神有科学的实验态度 2,按照实验步骤实行实验 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其量

24、程是多少;最小刻度(分度值)是多少结合上一节的内容,让学生能叙述刻度尺的准确使用的方法和读数的规则 测量课本和作业本的长和宽,把数据记录在表格中,注意注明单位,在读数时,理应在准确值后面估计一位数值 学生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时,理应注意把铁丝紧密缠绕在铅笔上,测量出总的长度,除以圈数,得到细铜丝的直径记录数据后,理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测量一篇纸张的厚度,然后总结这是用累积法测量,今后这种方法还会用到,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这种方法经常用到 学生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硬币的直径,理应让学生思考,看看是否能够想出方法之后,用板图协助说明,并在记录完成后,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测量锥体的高度,如何测

25、量不规则物体的长度等等,有条件的学校能够用动画来展示,也能够用图片协助学生想象,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八年级物理机械运动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机械运动 2、知道参照物,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 水平目标: 1、观察实验水平:能从生活中观察到物体机械运动的实例 2、思维水平:判断和分析机械运动,结合参照物的知识分析运动和静止的情况 3、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解释、判断自然界中的运动现象 情感目标: 1、辩证唯物主义运动观的教育 2、培养学生科技意识,热爱科学、崇尚科学的思想 3、利用地球同步卫星的教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分析 教材从实例中引出了物体运动的问题,

26、并称物体位置的变化为机械运动,再推广到自然界的实例中参照物的概念也是由实例引出,并联系实际分析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实例,要求学生会联系实际判断已知参照物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情况和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的参照物在此基础上,感性的分析了匀速直线运动,并说明物理学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即从简单的问题入手,逐渐深化,最后分析我国发射的地球同步卫星并思考一些问题 教法建议 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理应多联系实际,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 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理应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

27、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能够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能够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能够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 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理解,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单元分析 本节教学重点是参照物的教学,关于参照物要求能够由运动情况分析所选择的参照物和知道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 教学过程分析 一,机械运动 讨论引入新课,学生阅读教材的内容和提供

28、的参考资料,阅读问题是:什么叫机械运动;举例说明自然界中的机械运动;课桌、房屋是否做机械运动,为什么;能举出绝对不动的例子吗 对学生列举的示例能够实行分析,注意讲解的问题: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宇宙是运动的,其中的所以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参照物 说明日常生活中对一些现象的解释,并进一步引出了参照物的概念,讲解时注意的问题是: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不同的人对运动的描述不同,其原因是他们对运动描述所选择的标准不同,我们把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由学生列举实例说明当选不同的参照物时,同一物体的运动的情况,并深入分析选其他参照物时的运动特点 分析两类实例:已知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根

29、据描述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的参照物由学生的具体情况能够教师提供参考示例学生分析,也能够发挥学生的创造性,由学生组成小组,自行设计问题,讨论,由教师评价提供一些参考示例:“每天的日起日落这句话是以什么做参照物的”、“地球同步卫星总是静止在地球的某处上空,这是以什么做参照物”、“以太阳做参照物,地球同步通信卫星的运动情况怎样”、“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句歌词中前半句和后半句中所选的参照物各是什么”等 三,匀速直线运动 观察一些实例,能够提供录相和视频文件、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运动的特点,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由他们发现其中的共性,总结出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讲解时,要注意匀速解释成快慢不变,

30、而不要引出速度的概念,使学生形成对匀速的感性理解,并说明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而物理研究问题是从最简单的问题入手的 对于想想议议中的问题,能够提供学生自然科学中的图片资料,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够在课前就布置查阅资料的预习内容,要求查找关于我国卫星发射的情况和卫星运动的资料 第4篇:初中物理杠杆教案教学设计 杠杆教案教学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杠杆,能画出杠杆的五要素。 2、能用杠杆的平衡条件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探究、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生活中的杠杆,进一步认识物理是

31、有用的,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教学突破】首先认识杠杆,能抽象出杠杆的定义,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时创造一种探究气氛,通过用杆秤称物体,提出猜想,激发兴趣。 三、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问答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人们在生活中、劳动中经常使用各种机械,同学们想一想你使用过哪些机械?或你看到别人使用过哪些机械? 同学们想起很多人们常用的机械,这说明同学们平时很注意观察。在同学们说出的机械中有的比较复杂,有的比较简单。例如:镊子、钳子、锤子、剪刀、瓶盖起子等都属于简单机械,播种机、缝纫机等是复杂机械。复杂机械也是由简单机械组合而

32、成的。这一章我们学习几种简单机械。 同学们在你们的桌上放着钳子、锤子、瓶盖起子分别试着用一用,看会有什么发现? (各小组同学分别进行操作,有的用钳子剪断铁丝,有的用锤子起木板上的钉子,有的用瓶盖起子起瓶盖,有三个小组用钳子分别把铁丝弯成了三角形、长方形、圆形。约2分钟后平静下来。) 第五小组:我们小组发现:使用这些机械可以完成直接用手不能完成的工作。 第六小组:我们小组发现:使用这些机械都可以用一个较小的力获得一个较大的力。 师:同意他们说法的同学举手。 (全体学生举手) 师:同学们的发现很好,那么谁能针对刚才的发现提出一个问题? 生5:我想知道:为什么使用这些机械时可以用一个较小的力获得一个

33、较大的力呢? 师:大家想知道吗? 生(齐答):想知道。 师:今天通过学习新的一节“杠杆”就可以解释这一问题。(教师板书:杠杆) 反思:本节的引入面向学生的生活,学生在生活中使用过或看到过很多机械,由此引入对简单机械的研究,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接着让学生亲自体验使用钳子、锤子、起子能省力,从而提出为什么能省力。为学生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2、自主学习,积极主动。 师:看课本66页图13.47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桔槔来提水,把一根硬木棒中间用绳子吊在树上,棒的一端拴好一个重物,另一端用绳系水桶在井中提水。古代劳动人民聪明不聪明? 生(齐答):聪明。 师:这根

34、用来提水的木棒就是杠杆。刚才同学们使用钳子剪铁丝,用锤子拔钉子,用起子起瓶盖,这时钳子、锤子、起子都可以看成杠杆。使用过程中它们有共同点吗?各小组讨论这一问题。 (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并参与到几个小组的讨论中去,大约过了3分钟,学生分小组汇报。) 同学们给杠杆的定义很好。下面同学们自学杠杆的五要素即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并在纸上画一画人用木棒撬石头时的杠杆五要素。 (学生们开始阅读,一会儿后画图,教师让一个学生到黑板上板演,板演的同学把阻力画成了石头的重力,有一个学生指了出来。教师提醒学生杠杆受的动力、阻力要画在杠杆上。) 3、合作探究,深入理解。 师:人们使用杠杆时,有时需

35、要杠杆静止,比如用杆秤称物体时,杆秤要静止;有时需要杠杆转动,比如用锤子起钉子等。杠杆的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我们称为杠杆的平衡,人们是在杠杆平衡或非常接近平衡的条件下使用杠杆,那么杠杆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平衡呢?在那种情况下研究比较方便呢? (教师板书两种猜想) 我们通过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因为这样便于测量力臂,我们做了三次实验证明了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动力x动力臂阻力x阻力臂。 第七小组:(刚才猜想平衡条件是“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的学生)刚才我没有和同学讨论时,认为我的猜想正确,实验中也确实有两组数据满足了“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但是第三组数据不满足。通过讨论我知道了不同的物

36、理量是不能相加的,并且知道了一个结论的得出是通过多次实验总结出来的。 师:这位同学通过做实验,否定了自己的猜想,很可贵。正如这位同学所说科学家们在总结某个规律时,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验证。我们在探究问题时也要多做几次实验,对多组数据进行分析。我们为这位同学的回答鼓掌。(师生共同鼓掌。) (教师板书实验结论。) 反思: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杆秤的平衡猜想杠杆的平衡条件,然后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或否定猜想,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教学形式落实了三维教学目标,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4、精彩总结,知识升华。 师: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希腊学

37、者阿基米德首先发现的,在我们学过的物理规律中还没有我们中国科学家首先发现的规律,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争取长大后为我国的科学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用我们刚学过的知识解释“什么情况下才能用一个很小的力获得一个很大的力呢?” 学习了“杠杆”这一节,我不仅懂得了有关杠杆的物理知识,而且我还知道了杠杆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在这一节课中我经历了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问题的过程,锻炼了我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加了我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我学好物理的信心。 师:说的太好了。(师生共同鼓掌。) 反思:这一部分教师引导学生用探究出的规律去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这样做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和感悟进

38、一步升华,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因教学时间问题,杠杆的应用及课后习题的处理放到下一节课。 第5篇:初中物理教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初二物理组 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教学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新的任务,新的课题,它不仅仅是换了教材,还要求教师更新观念。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去改变,去实验。而有效教学就成为了新课标的显著特色。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它要求教师要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即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实现有效教学,构建高效课堂。让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得愉快。 【关键词】新课程 初中物理 教学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要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

39、问题,及时调整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过程,在高效、生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让更多的学生爱学物理、学好物理。但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时感到很累,当看到学生那紧锁的眉头、疲倦的眼神,教师常常会陷入困惑之中,我们到底应该怎样去做,才能让学生快乐、有效的学习?课堂教学是一种讲究效益的活动,它要求教师要高质量地传递各种信息,即提高课堂教学的教学效率。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课堂效率的低效甚至无效。现结合物理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谈谈课堂低效的几种表现以及他们的产生原因和解决的方法。 问题一:师生间缺乏情感的交流,缺乏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讲台上教师慷慨激昂、口若悬河,可学生却呆若木鸡,毫无兴趣,只是机械地按老师

40、的要求去做题、看书,一堂课上完,收效甚微。 原因及解决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法单一,信息载体单一,一讲到底,就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枯燥和乏味的感觉,造成学生注意力分散,即使教师不停地传递信息,效果也不会理想。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陶行知先生曾经在武汉大学演讲。他拿出一只大公鸡,又掏出一把米,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他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行知松开手,自己向后退了几步,大公鸡就自己吃起米来。这个精彩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如果我们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食而不化。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

41、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的主观能动性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信息载体,如实验、多媒体课件、教具、板画等,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从而加深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教师可以采用的教法也多种多样,如实验法、探索法、讨论法、发现法、讲授法,教无定法,灵活运用才是根本法。除此以外,生动形象的类比、幽默风趣的语言、挑战性的问题,都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带来的成功感和愉悦感,使学习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 问题二:上课的节奏掌握不好,教师从头到尾不停地唠叨,语调没有轻重缓急,不给学生消化吸收的时间,使学生接受不了这么多信息;或者

42、开始上课时节奏很慢,简单概念反复讲,使学生昏昏欲睡,到结尾时越讲越快,完不成任务还要拖堂,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 原因及解决方法:学生在一节课里能够接受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教师在上课时要少讲精讲,注意控制教学的节奏,不要拖沓冗长。相比之下,我们更提倡节奏较快的教学,因为它能培养学生快节奏的思维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将来更能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一节好的物理课,教学过程要有高潮起伏,要有张有弛。教师围绕重点、难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几个环节,每个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一环扣一环,环环围绕重点、难点展开,每个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注意力能够持续不断地集中。由于学生在每一节课上都会有一个短暂的疲劳波谷区,教师还可以想办法设计一个教学高潮,像物理课常用的制造悬念、动手操作、小组讨论、轻松幽默等方法,都可以给学生意外的惊喜,帮助他们渡过波谷区。只有控制好节奏,才会使信息更快地为学生所接受、所内化。 问题三: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和听课方法造成上课效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计划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