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教案(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化学教案(4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初中化学教案(4篇) 一、教材 本节内容属于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题1的内容。本节课从学生熟识的典型生活阅历动身,运用宏观现象帮忙理解微观的原理,反过来,微观的原理也可用于解释这些宏观现象。将探究活动聚焦于“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这一核心问题。本节课对于培育学生的抽象思维、分析解决问题的力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 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已经熟悉了物质发生的不少奇异变化,并且有了“物质之间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物质究竟由什么构成”等疑问。这些问题正是本课题的切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对初学化学的中学生来说,分子、原子这些肉眼看不到、手摸不着的微观粒子确实特别抽象,因此在本节课的授课中
2、应当留意形象直观,帮忙学生建立微粒的观点。 三、教学目标 【学问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能说出分子的三条性质。 2、能够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生活中某些常见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运用微粒的观点解释日常现象,学习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据、音像资料等分析分子的性质,提高对奇异的化学世界的探究兴趣,熟悉到化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的性质。 【难点】运用分子的性质特点,解决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五、说教学方法 试验探究法、情境创设法、讲授法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包括了四个环节:导入新课、新课讲授、稳固提升、小结作业
3、。我将会这样绽开我的教学: 环节一:新课导入 在这一环节中,我会结合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学习氧气的性质时,做过硫在氧气中燃烧的试验,虽然试验是在试验台上完成的,但是许多人都闻到了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不仅如此,生活中还存在许多类似的现象,由此引导学生思索为什么会消失这样的现象,提起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兴致。 环节二:新课讲授 1、物质由微观粒子构成 在这里我会向学生演示品红在水中集中的试验,他们通过观看品红分子在水中运动的现象和特点,会得出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小粒子构成的猜测。接着我会确定他们的猜测,提出物质是由分子或者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并且会通过出示苯分子、硅原子图片,说明肉眼不能直接观看到分
4、子和原子,但是目前人类已经能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直接观看到分子、原子,使学生感受到科学进步可以推动人类文明的进展。 接下来我将帮忙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微观粒子及其运动特点。 2、分子的性质 (1)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首先通过1滴水中分子数目的介绍让学生意识到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2)分子间有间隔 接着提出水、酒精都是由分子构成的物质,那么50ml水和50ml酒精混合,总体积是否等于100ml,请学生观看视频并解释缘由。之后通过分析试验现象可知酒精分子和水分子之间是存在空隙的。我会通过详细的实例让学生来分析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关系,通过物质热胀冷缩的现象推断物质分子间的间隔与
5、温度有关。 接下来是分子的第三共性质,我会通过演示试验来引导学生。 (3)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着,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首先依据生活中衣服晒干、酒精蒸发等现象提问学生“分子还具有什么性质”引发学生猜测,接下来我会通过氨分子集中现象来检验学生的猜测。 由于氨分子集中现象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我会采纳视频播放的形式来进展。通过试验现象的分析可以得到结论:分子在不断运动。并且利用这一结论解释品红在水中集中、水蒸发、桂花飘香等现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熟悉生活中的化学,感受化学的奇异。 接下来补充事例:炒菜只需要几分钟菜就可以变咸,腌萝卜需要许多天,引发学生思索:分子运动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6、,最终得到分子运动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的结论。 环节三:稳固提升 提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用本节课学过的学问来解释,让学生在熟识的生活情景和社会实践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亲密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相关的一些简洁的实际问题。 环节四:小结作业 化学学习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还要关怀学生学习的过程。课程最终,我会请学生答复本堂课的收获有哪些,可以答复学到了哪些学问,也可以答复学习的感受。 最终布置作业:预习下一节内容并思索,从分子的角度来说,水的蒸发和水的分解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为下节课的学问做好铺垫。 七、说板书设计 最终说一下我的板书,依据我的
7、板书设计学生很明显能看出来本节课的学问内容有哪些,并且我将其提纲挈领地反映在板书里,便于学生抓住要领。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 篇二 【学习目标】 1、把握Al2O3、Al(OH)3的两性。 2、把握Al(OH)3的制备方法。 【学习重点】 1、Al2O3、Al(OH)3的两性。 2、Al(OH)3的制备方法。 【新授学问】 阅读教材5759页 1、氧化铝 (1)物理性质:Al2O3溶于水;熔点,能有效地爱护内层金属。 用途:氧化铝是的原料,也是一种较好的材料。 (2)化学性质:写出以下反响的化学方程式,并改成离子方程式。 Al2O3和HCl, Al2O3和NaOH, 结论:Al2O3既可以与酸反响
8、,又可以与强碱反响,因此Al2O3是氧化物。 两性氧化物:既能和反响生成盐和水,又可以和反响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2、氢氧化铝 【争论】 在硫酸铝溶液中滴加少量NaOH溶液,然后将溶液分为三份 现象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 一分中参加盐酸 一份中参加NaOH溶液 一份中参加氨水 氢氧化铝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与酸的反响 与强碱的反响 结论:Al(OH)3既可以与酸反响,又可以与强碱反响,因此Al(OH)3是氢氧化物。 Al(OH)3的不稳定性 Al(OH)3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 【争论】 1、能否用氧化铝制备氢氧化铝?为什么? 2、假如试验室用Al2(SO4)3与碱反响制备Al(OH)
9、3,选择NaOH溶液还是氨水为好?为什么? 【限时作业】 1、以下关于Al2O3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A.可制耐火材料B.铝制品耐用的缘由是外表被氧化为Al2O3 C.Al2O3易溶于氨水中D.Al2O3易溶于KOH溶液中 2、以下既能跟盐酸反响,又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响的物质是() Al2O3MgONaHCO3Al(OH)3 A.B.C.D. 3、把少量金属钠投入到足量的氯化铝溶液中,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A.析出金属铝B.产生白色沉淀C.产生红褐色沉淀D.产生无色气体 4、某无色透亮溶液能与铝作用放出氢气,此溶液中肯定能大量共存的离子组是() A.Cl-、SO42-、Na+、K+ B
10、.K+、ClO-、Na+、NO3- C.HCO3-、Na+、NO3-、K+ D.NO3-、Ba2+、Cl-、NH4+ 5、两份铝屑,第一份与过量的盐酸反响,其次份与过量的NaOH溶液反响,产生氢气的体积比为1:2,则第一份与其次份铝屑的质量比为() A、1:1B、1:2C、1:3D、1:4 6、将0.1molAl投入到3mol/LNaOH溶液100mL中,充分反响后,再滴加1mol/LH2SO4溶液120mL,最终的结果是() A、得到澄清透亮的溶液B、溶液的pH7 C、溶液的pH7D、再参加NaOH溶液会产生大量沉淀 教学建议 篇三 本节重点讨论的是有关学问。看不见也摸不着,对于它的存在学生
11、很难信任,承受起来远不如第一章学问来的快。教材第一章重点讨论的是氧气的制法及性质。对于氧气学生比拟熟识,在学生的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人吸进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概念。氧气尽管也看不见,摸不着,但学生能凭生活阅历确信氧气真实存在着。鉴于此,建议在教学过程中也从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入手,例如:人经过花圃或酒店,为什么能闻到花或酒的香气;湿的衣服经过晾晒为什么能干;糖块放在水里,为什么会渐渐消逝,而水却有了甜味等。将宏观现象做为纽带,诱发学生进展想象-人能嗅到花或酒的香气,是由于花或酒中有香气的(或粒子)集中到空气中,接触到人的嗅觉细胞而使人嗅到了香气。湿衣服能晾干,是由于水的集中到空气中去了。糖
12、块放在水中溶解,而水有了甜味,是由于糖的集中到水的中间去了。以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让学生感知的真实存在。将宏观现象与微观构造建立起了联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试验(氨集中试验、品红集中试验并补充酒精与水混合试验)融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试验让学生进一步感知的真实存在,同时也便于学生学习性质时,树立起是运动的,不同物质大小不同和间都有间隔距离的想象。为了使学生更加确信的真实存在,除向学生展现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苯照片外,还可让学生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找其它的照片。 对于概念的建立,是本节学问的一个重点。首先可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第一章中涉及的几个物质变化(如:水变成水蒸气,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的微观
13、过程,然后让学生用初步把握的学问以小组的形式从物质发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时本身是否发生转变,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进展实质性的分析,从而给一个比拟精确的定义。 本节教材的另一个重点,是使学生树立既有可分性又有不行分性的辨证观点?“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从保持原物质化学性质来说是不行分的整体粒子,由于再分就不是原来物质的,也不能保持原来物质的化学性质。同种物质的性质一样,不同种物质的性质不同。可以再分是说它在化学反响过程中起了变化,变成别种物质的粒子了。通过对的可分性与不行分性的熟悉,逐步培育学生辨证地思索问题。概念中还强调了“化学性质“是由于通常争论的物理性质是一种宏观现象,是该物质大量聚拢
14、在一起表现出来的,而不是每一个单个所能表现的,如:颜色、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等。本节学问不仅应让学生了解的概念初中数学,也应让学生弄清概念的内在含义。 在学生对概念有了了解之后,师生应对的根本性质有一个比拟全面的概括。除能指出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外,还应熟悉到特别微小,都在不停地运动,间有间隔距离。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自制或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现微观粒子运动的动画,一方面可以诱发学生进展想象不同状态的物质其中很多粒子在不停运动的图景,加强对学问的理解,另一方面又可把抽象学问变为详细,增加学生学习这局部学问的兴趣。物理生已学习了运动论的有关学问(是运动的,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可向学生指明有关热
15、运动和物态变化是物理学要深入一步争论的问题。学生假如对运动状态、间力和物质三态相互转化的本质有所熟悉,将对以后学习溶解、结晶溶液导电等大有好处。 对于混合物和纯洁物的有关学问,建议教学中还是从试验入手,让学生由感性熟悉去理解混合物和纯洁物,并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去分析。最终,还应使学生熟悉物质纯与不纯的相对性,培育学生辨证的思索问题的。 初中化学课教案 篇四 教学目标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把握氧气的化学性质;理解化合反响的概念,初步学会推断化合反响的方法;了解氧化反响的概念及其反响的推断和氧气的用途。 力量目标: 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试验,培育学生观看和描
16、述试验现象的力量;及通过试验来讨论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推断化合反响和氧化反响的方法,培育学生分析、归纳的力量。 情感目标: 通过对试验现象的观看和描述及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逐步培育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氧气的制法教学目标 学问目标: 初步把握试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响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根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响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响的区分。 力量目标: 初步培育学生的试验操作力量、观看力量和思维力量; 初步培育学生分析、比照和迁移学问的力量。 情感目标: 培育学生实事求是,严厉仔细的科学态度,及试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
17、议 氧气的性质和用途 本节教材分为氧气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用途三局部。 这三局部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由于物质的用途主要打算于该物质的性质。 氧气物理性质教学建议 关于物理性质的教学,教给学生一个熟悉物理性质的挨次,以便在以后学习其它物质的物理性质时,即观看的全面,又起到了对比的作用。使记忆更牢。 物质的物理性质,其观看和描述的挨次与人的感觉器官所承受的信息量有关,最突出的是颜色,其次是外形,再是嗅觉、味觉,这样自然的形成一个描述物理性质的习惯挨次。 关于溶解性,由于学生尚不了解溶解过程的实质,对这些根本上不跟水起化学反响的物质的溶解,只能先认为是物质的物理性质。有关氧气微溶于水的事实,可列
18、举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帮忙理解。如很多水中生物呼吸靠的就是溶解在水中的氧气。或者让学生想想方法,做个家庭试验,如:用封闭和敞口的容器做水中养鱼的效果比照。 氧气等气体的沸点和熔点都很低,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的,是很难想象到的低温,教师应争取使学生看到液态空气、液氧、液氮做为改良教学的设想。或者至少也应争取看到录像片(液氧、液氮一般制氧厂都有生产,液氮在一般大医院用于冷冻疗法。) 在气体密度教学上,留意怎样测定气体密度?它与固体和液体有什么不同?不同密度的气体为什么是混合匀称而不分层?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法、试验演示法 学生:试验探究法、小组争论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识氧气 二、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1、通过提问让学生回忆物质有哪些性质 2、通过学生自己的观看,了解氧气的色、态、味 三、氧气的化学性质 1、学生自主探究带火星的木条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的试验,观看试验现象,体验探究试验的一般步骤 2、演示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的燃烧,观看试验现象,学会写文字表达式,并学会分析硫在氧气和空气中燃烧现象差异的缘由 3、演示铁在氧气和空气中的燃烧,观看试验现象并写出文字表达式 以上就是差异网为大家整理的4篇初中化学教案,盼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