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JT 13-314-201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探测技术规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DBJT 13-314-2019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探测技术规程.docx(6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责任编辑:李新文DB封面设计:刘丽责任校对:林锦春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探测技术规程福建省工程建设地方标准工程建设地方标准编号:DBJ/T13-314-2019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备案号:J14956-2019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探测技术规程StandardforadversegeologicalbodysurveyofFujianprovincialmassrailtransportation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9-12-10发布2020-03-01实施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发布FUJIANSCIENCE&TECHNOLOGYPUBLISHINGHOUSE前言2本规程根据福建省住房
2、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系统2017年第一批科学技术项目计划的通知(闽建办科0178号)的要求,由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会同有关单位共同编制而成。本规程编制过程中,编制组系统总结了省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的探测技术和工程实践经验,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反复讨论、修改,完成报批稿,经有关部门组织审查定稿。本规程主要内容包括:1总则;2术语;3基本规定;4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特征;5不良地质体地球物理探测方法;6探测成果验证;7成果报告;8附录和条文说明。本规程由福建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负责管理,由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
3、技术内容的解释。i.本规程实施过程中,请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随时将意见或建议反馈给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福州市通湖路188号,邮编:350001,联系电话:13960756666,E-mal:475068460qqcom),以供今后修订时参考。本规程主编单位: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本规程参编单位(排名不分先后):福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福建省地质工程勘察院1厦门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市政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中铁南方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
4、司华汇工程设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本规程主要起草人:刘宏岳吕英明孙智勇戴一鸣杨世华刘俊龙李少波郭云峰张华刘树亚郭卫社徐超郑金伙谢泽福曹勤黎心海林朝旭殷勇罗兴财张红梅林孝城本规程主要审查人:赖树钦林琛胡绕陈昌彦刘润泽张厚美苏艺2目录1总则12术语23基本规定44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特征65不良地质体地球物理探测方法85.1一般规定85.2跨孔层析成像方法的一般规定95.3微动探测法115.4跨孔弹性波层析成像法145.5跨孔电磁波层析成像法175.6跨孔电阻率层析成像法196探测成果验证237成果报告25附录A微动探测(无线方式)现场记录表26附录B基本公式及计算图表27B.1数据误差计算公式27B.
5、2电磁波吸收系数计算公式27B.3弹性波射线走时公式27本规范用词说明29引用标准名录30附:条文说明311Contentssicil1Generalproviions12Terms23Bascrequiements44Charactersofengineerngadversegeologialbody65Geophyscalsurveymethods85.1Generarequiements8lili5.2Generarequrementsofborehoespancomputrzedtomographymehodciiiitilriiiiitiailailiicealiliist95.3M
6、irotemorsurveymethod115.4Boreholspansesmiccomputerzedtomographymethod145.5Boreholspanresstviycomputerzedtomographymethod175.6Boreholspaneectomagnetccomputerzedtomographymethod196Verfcatonofsurveyresul237Testreport25AppendixARecordtableofmirotremorsurveymethod26AppendixBBascformulaandcalultonchart27B
7、.1Cacultonformulaofdataerror27B.2Formulaofeectromagnetcwaveabsorptoncoefiint27B.3Formulfortravetmeofeastcwaves27Explanatonofwordinginthisstandard29Litofquotedstandards30Addiion:Explanatonsofproviions3121总则1.0.1为规范和统一福建省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的探测工作,发挥地球物理探测技术在城市建设工程中地下不良地质体探测的优势作用,做到技术先进、方法合理,保证探测成果质量,提高经济效益,倡
8、导绿色岩土理念,制定本规程。1.0.2本规程适用于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设计、施工阶段不良地质体的探测。1.0.3不良地质体的地球物理探测应根据现场条件、探测目的,选用有效的探测方法。1.0.4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探测,除应符合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和福建省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12术语i2.0.1地球物理探测geophyscalsurvey利用目标体与周边介质的物理性质差异,根据应用地球物理原理,选择适当的方法和相应的仪器设备,通过分析研究观测到的物理场,探查目标体的形态、空间分布、工程特性的方法。c2.0.2不良地质体adversegeologialbody埋藏或发育于工程建设场地范围
9、内的孤石、块石、滚石,岩溶,岩脉,破碎带,软硬复合地层等影响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的地质作用产物。c2.0.3不良地质体探测surveyofadversegeologialbody采用地球物理方法探测地下不良地质体,查明其类型、性质、埋深和规模等特征的活动。ii2.0.4有效性试验efectvenesstestng开展探测工作之前,对探测方法适用性、探测参数合理性等进行的试验。c2.0.5微动探测mirotremorsurvey借助专用仪器设备观测天然微动信号,通过分析、处理提取面波信号,反演获得地下介质横波速度变化,进而探查地质结构的方法。ii2.0.6地球物理层析成像geophyscalcomp
10、uterzedtomography根据研究对象选择合适的物性参数,对研究区域内对象基于层析分析原理进行地球物理反演,从而得到研究对象内部结构及其分布规律。分为弹性波层析成像、电磁波层析成像、电阻率层析成像等。i2.0.7跨孔弹性波层析成像法boreholespansesmiccomputer-2ziedtomography在孔间,利用地震波透射原理,对被测区域进行多方位断面扫描,重建被测区域弹性波速度图像的一种探测方法,简称跨孔弹性波CT。li2.0.8跨孔电磁波层析成像法boreholespaneectromagnetciwavecomputerzedtomography在孔间,利用电磁波在
11、有耗介质中传播时,能量被介质吸收而衰减,重建电磁波吸收系数分布的一种探测方法,简称跨孔电磁波CT。iiti2.0.9跨孔电阻率层析成像法boreholespanresstviycomput-erzedtomographyf在孔间,利用直流电源所激发的电位场,通过观测探测区不同方向的电位或电位差,重构探测区内部介质的电阻率分布的一种探测方法,简称跨孔电阻率CT。2.0.10干扰源intererencesource在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探测中,影响探测信号质量、数据信噪比和探测深度等的各种干扰因素。si2.0.11频散曲线dipersoncurve瑞雷面波频散现象的描述方式,指面波相速度与频率的
12、关系曲线。瑞雷面波在非均匀介质传播过程中会发生频散现象,即面波各频率组分以不同的相速度传播。2.0.12微动H/V曲线H/Vcurve三分量微动数据中水平方向振动与垂直方向振动信号频谱的比值与频率的关系曲线。i2.0.13射线密度raydensty弹性波、电磁波层析成像反演计算时划分的网格单元内通过射线的条数,是衡量弹性波、电磁波层析成像反演可靠性的一个指标。33基本规定3.0.1城市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地球物理探测应具备下列条件:1被探测对象与其周围介质间存在一定的物性(弹性波速度、密度、电阻率等)差异;2不良地质体相对于其埋藏深度或探测距离应具有一定的规模,或特征参数明显,其异常场能够从干扰
13、场或背景场中分辨出来;3工作现场应具备开展探测工作的空间和条件。3.0.2探测方法的选择应考虑以下因素:1测区内可能发育的不良地质体类型、测区地层属性及岩性等工程地质环境背景条件;2不良地质体的特性,如大小、性状、埋深及其与周边介质的物性差异等;3探测工作任务;4场地干扰因素,如振动干扰、地电干扰、电磁干扰等;5工作影响因素,如接地条件、交通、人流、场地作业条件及安全隐患等。3.0.3探测仪器应定期进行检查、校准和保养。在同一工区相同方法的多台套仪器设备,应进行一致性试验。3.0.4现场探测工作开始前,应根据探测目的、场地环境等因素开展有效性试验,确定合适探测方法和工作参数。3.0.5探测的测
14、量工作应符合下列规定:1测量放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T50308)的有关规定;2测量探测点的坐标和高程时,精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4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控制测量和工程测量的相关规定。3.0.6在探测过程中和完成后,应进行数据质量检查,参与处理、解释的数据质量应合格。3.0.7对探测的地下异常应进行复核或验证。3.0.8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的探测,应重视成果验证,探测成果应用效果的回访。3.0.9探测记录应符合下列规定:1原始记录应齐全完整、真实、清晰,不得擦改、涂改,严禁事后追记。电子记录应做好备份;2原始数据经质量检查不合格,应重新探测;3数据处理不得使用未经
15、检查或检查不合格的数据。3.0.10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地球物理探测资料解释应在分析各项物性资料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种已知资料,按照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点面结合、定性指导定量的原则进行。3.0.11探测作业应确保人身安全;现场作业应遵守国标岩土工程勘察安全规范(GB50585)等相关规定。不良地质体现场探测作业还应符合下列安全保护规定:1在施工区作业时,遵守施工方安全规定;2在路面作业时,应遵守相应的交通安全管理规定。3.0.1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勘察阶段由于场地作业条件限制无法完成预定钻孔时,宜采用微动探测补充勘探,并应采用剖面方式。3.0.13采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不良地质体探
16、测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采用的新技术新方法应能满足不良地质体探测要求,并具有足够数量的工程探测实践经验及成功案例;2技术方法通过省部级以上的技术鉴定或取得行业协会认可;3应在实施探测工作方案中说明其技术原理及判释标准,必要时应向委托方提供探测细则。5不良地质体工程特征孤石、块石、滚石1体积大小不一,差异大,空间分布具有随机性,无规律可循。2岩石强度高,与周边岩土体差异大。3地层均匀性差,软硬不均。4地层稳定性差,复合地层受扰动后,易失稳,产生塌陷。岩溶1岩溶存在于可溶性岩石中,岩面埋深变化大,岩面起伏大,洞体形态各异,大小不一。2岩溶的发育与地质构造(节理、裂隙、断裂、褶皱等)关系密切,岩溶发
17、育地段一般岩体较破碎,节理、裂隙发育。3地层均匀性差,软硬不均,常为土岩结合复合地层。4发育的溶洞往往存在岩溶水(地下暗河等),开挖施工中易发生岩溶突水、突泥。5地层稳定性差。岩溶的形态和埋藏条件对地基稳定性影响大,在附加荷载或振动作用下,易引起溶洞顶板坍塌,使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或突然下陷。6岩溶发育易与土洞伴生,土洞一般存在于可溶性岩层的上覆黏性土层内,分布与大小具有随机性、动态变化性,溶洞、土洞对工程活动产生危害。7潜伏岩溶存在运营期间安全问题。4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特征4.0.1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包括孤石、块石、滚石,岩溶,岩脉,破碎带,软硬复合地层等。4.0.2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的工程特
18、征如表4.0.2所示:表4.0.2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的工程特征6不良地质体工程特征岩脉1空间分布具有区域性,产状一般较陡,分布规律受区域性断裂构造及裂隙所控制。2岩石强度一般相对周围岩土层高。破碎带1岩体完整性差,节理和裂隙极其发育,岩体破碎,局部泥化,地层均匀性差,分布规律受区域性断裂构造所控制。2岩石强度一般相对周围较完整岩体的岩石低。3一般裂隙水发育,水文地质特征复杂,透水性强。4地层稳定性差,施工中易产生透水、涌水、冒顶、坍塌等不良地质现象,施工风险较大。软硬复合地层1地层均匀性差、软硬不均,性质变化大。2硬岩岩石强度高。3水文地质条件复杂。4施工中盾构易卡壳,姿态难以控制,刀具损坏严
19、重且更换困难。不良地质体弹性波特征电阻率特征电磁波吸收特征孤石、块石、滚石速度高;密度大高电阻率低吸收系数岩溶有充填物相对低速相对低阻相对高吸收系数无充填物相对低速;面波高阶波发育有水时低阻;无水时相对高阻相对高吸收系数岩脉/岩墙水平方向波阻抗界面变化明显高电阻率;岩脉破碎,为流水通道时,相对低电阻率低吸收系数;岩脉破碎、且为流水通道时,相对高吸收系数破碎带相对低速相对低电阻率相对高吸收系数软硬复合地层波阻抗界面变化明显电阻率高低变化明显吸收系数高低变化较明显续表4.0.3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如表4.0.3所示:表4.0.3轨道交通不良地质体的地球物理特征7不良地质体探测方法孤石岩
20、溶岩脉软硬复合地层微动探测法跨孔弹性波层析成像法跨孔电阻率层析成像法跨孔电磁波层析成像法5不良地质体地球物理探测方法5.1一般规定5.1.1不良地质体探测宜采用的探测方法:微动探测法、跨孔弹性波层析成像法、跨孔电阻率层析成像法、跨孔电磁波层析成像法。5.1.2水域(海域)不良地质体探测宜采用多次覆盖地震反射波方法,并应符合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测标准CJJ/T7的规定。5.1.3探测方法的适用性见表5.1.3:表5.1.3探测方法的适用性注:推荐;可选。5.1.4探测工作程序应满足下列要求:1收集、分析相关资料,现场踏勘;2编制和审查探测工作方案;3开展有效性试验,确定探测方法及其采集参数;4现场
21、数据采集与记录;5数据质量分析和评价;86数据处理与解释;7成果复核与验证;8报告编写,成果提交与归档;9后期地质情况跟踪,进行比对分析总结,动态指导施工。5.2跨孔层析成像方法的一般规定5.2.1跨孔层析成像的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探测区域周边两侧应具备钻孔施工条件。2根据探测目的和深度、精度要求,合理选择钻孔深度、激发和接收钻孔的间距。1)激发和接收钻孔的间距不宜大于20倍所要探测的最小目标体的尺度,孔间距不应大于20米,取两者最小值;2)钻孔深度应大于探测目标体的埋深,且不小于目标体的埋深与1/2钻孔间距之和。3钻孔宜使用地质钻机成孔;孔径应满足物探使用设备的尺寸要求;孔壁应顺直、光
22、滑。应采用裸孔进行测试,孔壁条件较差时,应采用泥浆护壁或下套管进行护壁。其中,跨孔弹性波层析成像法及跨孔电阻率层析成像法两种方法的套管与孔壁间应充满钻井液。5.2.2跨孔层析成像观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同一剖面上进行多组跨孔层析成像观测时,观测系统宜保持一致。激发点距和接收点距宜相同;2宜采用定点(定发射点、定接收点)扇形扫描、水平同步、斜同步(发高同步、接高同步)进行观测,射线分布均匀,交叉角度不宜过小;定点观测的扇形中心线与激发点位于相同的深度(高程);斜同步应对称观测;电磁波CT、电阻率CT同一剖面观测完后,宜交换发射、接收孔再采用相同观测系统进行观测;3发射和接收点间距宜为两孔间距的
23、1/201/10,且不宜9大于1m;4每组共激发点(定点)记录应包含有倾角大于30的激发接收射线。激发接收射线应覆盖探测目标区域,密度宜均衡分布。5.2.3跨孔层析成像现场测试和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1信号激发和接收应在背景相对安静和信号相对稳定时进行;2根据地质及地球物理条件、观测系统、成像精度、分辨率和任务要求选择和建立初始模型,成像网格单元应不小于二分之一测点间距,单元总数不宜大于射线条数;3测试前应测量激发孔和接收孔中心的水平距离,误差不大于2cm。当对测量的波速精度要求较高时,应对钻孔进行测斜,计算各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坐标和高程;4测试前应测量钻孔孔口与地面的距离(或高程),误差
24、不大于1cm。电火花激发头和检波器(串)(发射天线和接收天线)投放深度以孔口为基准计算,误差不大于2cm。5.2.4跨孔层析成像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1资料处理时应分析已知的地质资料,根据已知地质条件、经验值、现场试验计算等方法确定波速(衰减系数)的约束极值;2反演迭代次数应根据射线路径和图像形态的稳定程度确定,也可根据相邻两次迭代的图像数据方差确定。5.2.5跨孔层析成像成果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相互连接的探测剖面,应采用相同的反演方法、模型和参数;2波速(吸收系数)剖面图像可采用等值线、灰度、色谱等图示方法;3跨孔层析成像资料解释推断应充分结合地质、设计和施工资料,总结和研究各种异常
25、现象,得出客观准确的结论;104及时对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解释。如发现原始资料有可疑之处或解释结论不够充分时,应作必要的外业补充工作。5.3微动探测法5.3.1微动测线的布置宜沿隧道或连续墙、基坑支挡结构的中心线布设,测点台阵宜覆盖隧道或连续墙、基坑支挡结构的范围;对重点探测区域,测线、测点应加密或网状布设。5.3.2根据探测目的、探测深度和精度要求,选择合适的台阵半径、仪器采集参数及记录时间。5.3.3宜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已知钻孔进行微动探测,取得地层基本地球物理参数。5.3.4微动探测工作开展前,应进行台阵拾振器的一致性检查,各拾振器的相位一致性和振幅一致性应优于95%。5.3.5宜采用二维
26、台阵观测方式,如圆形台阵、内嵌三角形台阵、“T”形台阵、“L”形台阵和“十字”形台阵等,不宜采用直线形排列台阵。5.3.6微动面波震源的分布、触发时间及强度是随机的,采集的震动信号应满足平面波的假设要求。5.3.7仪器设备要求应满足以下规定:1应选用专业微动探测仪器设备,不宜采用工程地震勘探仪器;2采集时间长度可控,采集时间不小于10min;3A/D转换位数不应小于24位;4动态范围大于120dB;5系统噪声不应大于1V。5.3.8拾振器应满足以下规定:1应采用三分量速度拾振器,固有频率不宜大于2Hz;2拾振器应有水平调节装置,保证拾振器水平、稳定放置。5.3.9拾振器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1
27、tiV4r,i-ti-1V4r,i-114(.3.13-1)ti-ti-1Vx,=51应按设计位置布设,布设条件宜一致,并与地面耦合良好;2拾振器应摆放在密实地面上并调水平。5.3.10外业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现场振动干扰情况,选择合适的采集时机,宜避开测点附近持续的强震动震源;2测试现场存在非持续的干扰因素时,应延长信号采集时间,确保数据处理时有足够的有效信号可供筛选使用。5.3.11现场记录宜按本规程附录A的规定,包括测点编号、台阵类型,测试起止时间,环境干扰状况等。5.3.12微动探测数据质量评价应符合下列规定:1微动处理系统所需测点信息应与外业原始班报记录一致;2数据质量评
28、价应考虑微动数据在所需频率范围内的信噪比,信噪比宜大于10倍。5.3.13微动探测数据处理应符合下列规定:S1可选用高分辨率频率-波数方法(HRFK)、常规频率-波数方法(F-K)或空间自相关方法(PAC)等提取面波的频散曲线;2应计算各检波点的H/V曲线和台阵平均H/V曲线;3微动剖面探测应在微动记录中提取出瑞雷波相速度频散5曲线后,采用式(.3.13-1)计算各测点视S波速度Vx:/i式中:Vx,视S波速度(m/s);iVr,瑞雷波相速度(m/s);ist周期()。4绘制相速度-频率曲线,也可绘制相速度-深度曲线;5当进行剖面测试时,应绘制各测点面波频散相速度等值线图,也可根据反演计算的层
29、速度绘制Vx剖面等值线图;126宜对探测异常进行分类。5.3.14微动探测成果解释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微动成果图件结合已知地质资料进行解释;2面波的深度转换可选用半波长法,或参照已知钻孔数据进行对比解释;3可根据面波相速度等值线剖面图和各测点H/V曲线按本条文说明分析评价异常类别。5.3.15微动探测取得的分类异常应进行钻探验证,验证重点集中布置在类、类异常区域。对异常特征相似的多个异常可选择性地进行钻孔验证,根据验证结果再决定是否进一步布置验证方案。微动异常分类宜按如下原则分析判断:类异常:局部速度稍偏高或者偏高;或者无明显速度偏高,但H/V曲线中出现小峰值频率对应较好等情况。该类异常对
30、应的可能是岩土层分界面或者不均匀风化面,出现孤石的可能性极小;类异常:局部速度稍偏高或者偏高,且H/V曲线中出现小峰值频率对应较好,或者大峰值频率对应较差;或者无明显速度偏高,但H/V曲线中出现大峰值频率对应较好等情况。该类异常对应的可能是阻抗比较大的岩土层分界面或者不均匀风化面,出现孤石的可能性较小;类异常:速度明显偏高;或者速度稍偏高或者偏高,且H/V曲线中出现大峰值频率对应较好等情况。该类异常对应的可能是速度较高的岩土体或不均匀风化,出现孤石的可能性较大;类异常:速度明显偏高,且H/V曲线中出现大峰值频率对应较好。该类异常对应的可能是速度较高的岩土体或不均匀风化,出现孤石的可能性极大。5
31、.3.16根据微动探测成果结合钻孔验证情况对不良地质体存在概率进行分析评价,宜划分为安全区、警示区、危险区。分区的13划分依据如下原则:1)安全区:A.基本无速度及H/V异常,不存在基岩凸起的,存在孤石的可能性极小的测试区域;B.存在局部速度异常经少数验证孔排除的测试区域;2)警示区:A.存在局部异常,建议钻孔验证由于场地等原因无法验证的测试区域;B.验证结果不能排除基岩凸起或者孤石(如揭露岩脉、碎块状)的测试区域;3)危险区:A.存在明显异常,钻探验证为孤石区域;B.存在明显异常,建议钻孔验证由于场地等原因无法验证的测试区域;C.验证孔揭露孤石及孤石群或者基岩凸起(包括基岩完全侵入隧道洞身、
32、基岩局部侵入隧道洞身造成的上软下硬的情况)的测试区域;D.揭露岩脉侵入隧道洞身的测试区域;E.存在岩溶、软硬复合地层区域。5.3.17宜收集盾构施工过程的施工参数(盾构机推力、扭矩、姿态等反映岩土层强度的各种力学参数),与微动探测成果对比,提高分析解释准确性。V5.3.18微动探测法成果图件宜包括典型波形记录、频散曲线(r-f)、H/V曲线、相速度剖面或视S波速度剖面、不良地质体成果图等。5.4跨孔弹性波层析成像法5.4.1跨孔弹性波层析成像的应用条件应符合下列要求:1被探测目标体与周边介质存在较显著的弹性波速度差异;2钻孔位置宜使目标测区位于成像区域的中部,同时结合14工程特点布置。5.4.
33、2弹性波激发装置宜采用高压可调电火花震源,应符合下列要求:1仪器设备的防护和使用必须符合高压电器的要求;2震源应能激发高频声波脉冲,能量可控、满足接收要求;3震源产生的激发波形起跳尖锐、稳定,具有触发接收仪器同步装置,同步时间误差应小于0.1ms。5.4.3数据采集系统应满足下列技术指标:1数据采集主机应采用声波仪或多道地震仪,并具有信号增强、外触发、滤波、数字采集等功能;t2采样间隔可选,最小采样间隔不大于0.05ms;3记录长度可选,每道样点数不小于512点;4模数转换精度不小于24bi;5通频带:2Hz5000Hz;6放大器内部噪声小于1V;7动态范围大于96dB;8检波器各道之间固有频
34、率相差小于10%,灵敏度相差小于10%,相位差小于1ms;9绝缘电阻大于10M;10孔下和水下检波器应有良好的防水性能。5.4.4现场观测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采用多道接收方式观测时,同一震源点的相邻接收排列应重复不少于一道;2孔内激发时宜自下而上激发;3弹性波射线应覆盖被测体,密度宜均衡分布。5.4.5现场测试和数据采集应符合下列要求:1激发电压选择应以保证接收信号初至清晰且不破坏钻孔套管为前提;2信号接收宜采用加速度型压电检波器或检波器串;153激发孔内应注入井液耦合,测试前应向激发孔和接收孔内注水至淹没高压放电头和检波器;4数据采集时仪器滤波档宜采用“全通”模式,分析测区有效波和干扰波特征,如为压制干扰波,宜采用同一滤波参数;5估算初至时间,结合现场探测距离和精度要求,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