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案例.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齐桓晋文之事教学案例教材分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高中课程标准规定的必修阶段学习任务群之一。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 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 提高理性思维水平。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不少于l/2o“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在必修阶段具有相当的分量,这体现了课程标 准对学生思维品质提升的格外重视,。课程标准将“思维发展与提升”列为语文 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之一,指出“发展逻辑思维”是语文学科应完成的重要 课程目标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的设置,是这一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具有重要的意义。前
2、置学习,疏通文章大意1 .预习任务单:默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圈画出不懂之处, 并尝试利用网络资源自行解决,做好批注。查阅课文中出现的文学文化现象, 简单了解孔子及弟子、孟子、庄子的相关知识,齐桓公、晋文公、项羽、刘邦其 人等。把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列举出来。2 .师生合作,解决预习任务单中的问题。课时安排:2课时设计意图:文意疏通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教会学生利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借 助网络资源疏通文意,让学生具备基础的文言文学习能力;教会学生使用批注法 读书是锻炼学生集中注意力、读写结合的有效办法;列举问题是让学生在预习时 即有思维、思考、思辨的参与,而不是只做知识机械的搬运工。
3、在问题解决过程 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积极采取正面评价与鼓励措施,打破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畏 难情绪。【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 .熟读课文,读准字音,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常见的文言字词。(重点)2,把握孟子“保民而王”的仁政、民本思想,感受其“王道”的社会理想。(难 点)3,梳理孟子的论证思路,感受其取善譬巧喻,层层深入的语言特色,学习课文用 到的各种论证方法。(重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假如你穿越到了战国时期,成为了孟子,你面对的是这样的一个世界:各国 混战,战乱频繁,大国吞并小国面对这样的局面,你的“王”也想成就霸业,而你却要向王推行你的“王道”, 你将会如何向王论道?(同学们可自由发言
4、)预设:同学们的发言估计会带有极强个人主观色彩,极富理想主义。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孟子究竟是如何向王推行“王道”的,我们一起走 进课文齐桓晋文之事二、反复诵读,疏通文意1、读准字音则王(wdng)乎 胡屹(h6) 衅钟(xin ) 毂(hil)角束(sCi) 褊(bidn) 小 彼恶(wtl)知之 庖厨(pdo)忖(ctin)度(du6)便(pidn)嬖(bi)莅(li)中国 商贾(g。) 放辟(pi)邪侈T昏(hun ) 畜(xi)妻子衣(yi)帛鸡豚(tUn)狗彘(zhi) 庠(xidng)序 孝悌(ti)2、学生个人自由读,分小组朗读,齐读,熟读课文。3、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疏通文意。(
5、1)、通假字无以,则王乎:以,通已,停止然则废衅钟与:与,通“欤”,语气词,表疑问王说:说,通悦,rWj兴为长者折枝:枝,通“肢”,肢体刑于寡妻:开打通“型”,作榜样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已,通“矣”,语气词,相当于“了盖亦反其本矣:盖,通“盍”,何不;反,通“返”,回、归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涂,通“途”,道路其君者皆欲赴想于王:想,通“诉”,控诉、控告是罔民也:罔,通“网”,张开罗网捕捉,引申为陷害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头发花白,常比喻老人(2)识记重点字词含义放、辟:放辟邪侈,无不为己。(放荡;邪辟,不老实)。诸:不识有诸?(兼词,“之乎”的合音)。异: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
6、也。(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方: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方圆)孝、悌:申之以孝悌之义。(恭敬父母是孝,尊敬兄长是悌)。若:如此。就:接近,走向。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就。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动词,称王、实行王道吾不忍其毂解。因恐惧而发抖的样子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吝啬的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痛惜,哀怜则牛羊何怪焉?区别 有复于王者日。禀报,禀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视力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被(3)重点句子翻译。1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翻译:通过安抚百姓(的方式)称王,没有谁能抵御他。2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翻译:您如果痛惜它没有罪过却要走向死亡
7、的境地,那么牛和羊又有什么区别 呢?3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翻译:我这样做了,回头再去想它,却不知道自己是出于什么想法。先生您说的 这些,对于我的内心真是有所触动啊!4,吾力足以举百钓,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奥薪。翻译: 我的力气足以举起三千斤,却不能够举起一根羽毛:(我的)眼力足以看清鸟兽 秋天新生细毛的末梢,却看不到整车的柴草。5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翻译:尊敬自己的老人,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进而 推广到爱护别人家的孩子。(照此理去做)要统一天下如同在手掌上转动东西那 么容
8、易。6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翻译:(做国君的)给自己的妻子和儿女作好榜样,推广到兄弟,进而治理好一 家一国。说的就是把这样的心施加到他人身上罢了。7 .杈,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翻译:称一称,这样之后才能知道轻重:量一量,这样之后才能知道长短。任何 事物都是如此,人心更是这样。8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翻译:难道大王您要兴师动众,使大臣和士兵们陷于危险,与各诸侯国结怨,这 样之后心里才痛快么?9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翻译:是因为肥美的食物不够吃呢?轻软暖和的衣服不够穿呢?还是
9、因为各种色 彩不够看呢?10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 求鱼也。翻译:(您)是想开拓疆土,使秦国、楚国来朝见,统治整个中原地区,安抚四 方的少数民族。(但是)凭借这样的做法,去谋求您所想要的东西,就像爬到树 上去抓鱼一样。二、文本对话解读,分析理解孟子仁政思想和高超的论辩艺术(一)对话第一阶段1 .对话过程齐王问霸道一一孟子引导“王道”。2 .孟子策略避开霸道引入正题。3 .问题思考:仲尼明明谈论过桓文之事,却为何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 补充材料:孟子撒了谎,孔子曾多次与弟子谈论齐桓、晋文,论及齐桓公就 有4次,论及晋文公有1次,论及桓公股肱之
10、臣管仲的也有11次.孟予 中也多处记录了孟子关于齐桓、晋文事的言论,孟子“说谎”的原因或许有 以下两点.其一,孑子的大一统和尊王攘夷政治理想。孔子基于所处的时代,称道管仲 桓文之徒是在于维护诸夏之团结与中国之稳定,孔子心中的理想政治可以分几个 层次:第一层次:三王之道一一完美的圣君第二层次:商汤,周文、周武一一仁义的贤君第三层次:齐桓、晋文(晋文又次于齐桓)一一尊王攘夷但骄傲的诸侯第四 层次:五霸中的其他霸主一一表面尊王但不听指挥的诸侯第五层次及以下:其他 诸侯一一都是目无天子的垃圾孔子在文化上是崇周的,认为周是集上古文化之大 成,而在政治上,是尊三王的,其次是商汤和文武,他们的特点是国家权力
11、集中 于天子,天子既是名义上又是事实上的领袖,齐桓、晋文虽然表面上尊敬周天子, 但作为诸侯,势力过大难免骄横,春秋中有几处记载了齐桓、晋文对周天子 不敬。孔子觉得他们尊王攘夷的功绩值得肯定,但这种臣大于君的模式并不可行。 所以“齐桓、晋文之事”恰好是孔子眼中“世衰道微”的表现其二,孟子的拨乱反正政治理想。孟子的时代,诸侯纷纷称王,而周天子的 力量已经微不足道,当时各诸侯王向往桓文称霸,想的已不是团结诸夏,维护中 国的“王道”,而是攻城掠地,扩大自己的地盘,致使征战连缩,民不聊生。齐 宜王也想以武力服人称霸天下。而孟子周游列国则为推行“王道”一崇尚和推行 仁政,以德服人使天下人民心悦诚服地归顺,
12、所以孟子不但不称道桓文、管晏之 徒,甚至以相提并论为可耻。因此,孔孟谈“齐桓、晋文事”时,也是采用“拿来主义”,只取符合儒家 “王道仁政”的精华,删除“霸道”的精粕。(二)对话第二阶段1 .对话过程齐王问王道一一孟子提出“保民而王”一一齐王问保民一一孟子问“以羊易牛” 王肯定事实一一孟子提出“爱与不忍”一一齐王解释一一孟子问“牛羊何择” 一齐王笑一一孟子提出“仁术即不忍”。2 .孟子策略肯定齐王善心取得齐王信任。3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以羊易牛”4 .问题思考:“以羊易牛”中的仁。这部分孟子挖掘了齐宣王身上具备的行王道的潜质一一仁心。补充资料:南宋理学家朱熹说:“仁,心之德,爱之理也。”儒家
13、讲爱,不 同于佛教讲的慈悲、墨家的兼爱、基督教的博爱,而是一种有等差的爱,分别是 亲亲、仁民、爱物。孟子集注卷十三第四十六章讲“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 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朱熹的解释物是“禽 兽草木”,爱是“取之有时,用之有节”。意思就是,君子对于禽兽草木这样人 类以外的动植物,只是道照生物的生长时令,有节制地取用,并不需要像对待人 一样对待它们,人的本能是最爱自己的亲人,其次是其他人类,再其次是动植物, 齐王能够表现出对牛对动物的爱,这一种爱就是爱物,爱物的心是可以上升为仁 心的,一个爱物的人是可以成长为仁民之人的,所以孟子说“是心足以王矣”, 有这仁心,你就可
14、以治理好天下了,但是这种成长是要修炼的,齐宣王就不能算 是一个仁君,因为他“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你的恩惠可以施加给 禽兽,却不能给百姓恩惠,能有对物的爱却没有对百姓的仁,齐宣王肯定亲亲, 如今又做到了爱物,那么只要在做到仁民,就算仁君了,(三)对话第三阶段1 .对话过程齐王悦再问王道一一孟子以比喻“一羽、秋毫”设问一一王否定一一孟子提出“不 为与不能”一一王问不为与不能之异一一孟子提出“推恩于民”一一孟子问“快 心”。2 .孟子策略巧设比喻指出问题。3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一羽之不举、舆薪之不见”比喻“百姓之不见保”对比论证:恩足以及禽兽VS功不至于百姓。不能按太山以超北海vs不能
15、为 长者折枝。推恩足以保四海vs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引用论证:诗经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4 .本段重点:如何将爱物、亲亲升华为仁民。本部分重点解释爱物的齐宜王不能爱民的原因,是他没有“推恩”的意识孔 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己所欲”就应该施于人,亲亲是人的本能, 你不需要像爱自己的父亲一样爱天下人的父亲,但你应该将感情降低一点,给予 别人的父亲略少一点的爱,这样就够了。齐宣王能做到却不做,还找借口说做不 到。(四)对话第四阶段1 .对话过程王提出“求大欲”一一孟子问大欲一一王笑而不言一一孟子追问大欲一一王 否定一一孟子揭露王之大欲并指出错误一一王问理由一一孟子警告有灾一一王 问原
16、因一一孟子以邹楚之战发问一一孟子再提“发政施仁”。2 .孟子策略步步紧逼陈述利弊,3 .论证方法比喻论证:缘木求鱼。类比论证:邹人与楚人战一一齐国以一服八。假设论证:今王发政施仁4 .问题思考:孟子民本思想的理论依据。这一部分解释了为何齐宣王有爱物的仁心,却不能行仁政得到人民的信任和 支持,因为他想靠武力强取天下,孟子说你这是缘木求鱼。你以为用武力夺取天 下就能获得万民拥戴,但你恰好理解反了,应该是获得万民拥戴的人才能统一天 下。农业时代的国家,人口是最重要的资源。人口越多,劳力越多,产品越多, 税收越多,兵源越多,人才越多农业时代的国家要发展就需要扩大人口,而 扩大人口一般就两条路:等待人口
17、自然繁衍,和掠夺别国人口。通过战争来扩大 土地、掠夺人口的方式会使得天下各国陷入无限战争中,最终使得天下总人口下 降。抢来的人口如果不善待他们,他们也无法安心生产、繁衍,反而可能会流亡 到别的国家,或者成为本国的不稳定因素。于是孟子提出了第三条路:以仁政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从而吸引外来人 o国君要爱百姓,要分土地给百姓,要不影响百姓生产。慢慢的别国的百姓就 会主动来投奔,商人会主动来经商,人才会主动来做官.总之,国君不能只想着 利已 不能肆意压迫、录IJ削、残害百姓,要把重视百姓,要把百姓的利益放心上, 把百姓视为国家发展的根本,这就是著名的“民本思想”。(五)对话第五阶段1 ,对话过程王三
18、问王道一一孟子提出“恒产恒心”、“制民之产”和“驱而之善”。2 .孟子策略正反对比有理有据。3 .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明君制民之产VS今也制民之产。4 问题思考:孟子仁政思想的具体措施孟子在这一部分具体阐述了怎么做才能吸引人口孟子认为国君应该规定每 个国民的土地面积,使国民能养活自己和家人。有了稳定工作的人就会有稳定的 生活,有了稳定生活的人就会有稳定的思想,有稳定思想的人就可以引导他向善, 人民向善则国家发展。反之,没有固定工作的人思想不稳定,这些思想不稳定的 人机会成为流民。流民为了生存,或是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被法律惩罚,或是会 流亡到别的国家。无论哪一种都会导致国家损失人口,这就是“有恒
19、产者有恒心”, 然后“驱而之善”的逻辑顺序。这一思想哪怕在今天无疑也是很有道理的,每个 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的失业率,因为失业人口会变成社会不稳定因素。那么应该分多少土地给国民呢?在孟子滕文公上中有说:“方里而井, 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这 段文字所描绘的就是西周的“井田制”。把一块田划成“井”字,八家各分均等 的一百亩,种出来的收成归自己(也要交税):中间的一百亩是公田,由八家轮流 耕种,种出来的收成归国家。孟子认为井田制能保证所有国民有均等的田产,国 家也有稳定的税收,能避免医土地兼并而产生流民,也可以给外国来投奔的流民 分配土地。要注意的是,
20、井田制的土地所有权是属于国家的,农民拥有稳定的占 有、使用、经营国有土地的权力,从而对抗土地私有制下的土地兼并。农民有了土地后,孟子还有指导生产经营的较为具体的方针。第一项是蚕桑 纺织业,在五亩的宅园中种桑养蚕,经营得好,50岁的人可以“衣帛”。第二 项是家畜饲养业,如果适时地经营好这项事业,70岁的老人可以“食肉”。第 三项是农业耕作如果国家不要用兵役、福役侵夺农时,农民把百亩之田种好就可 以使八口之家“无饥”如果这三项生产事业都经营好,一户农民就可过上较富裕 的生活。每家都富裕了,国家就会兴旺。课文节选到这里。其实后文还有关于改革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的措施的论 述可以说,孟子虽然是儒家,但
21、他心中是有完整的建设小农经济模式的设想。三、根据文章内容提炼孟子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文中,孟子向齐宣王系统阐述了 “行王道”的步骤:1 .君王“爱物”,就具备“不忍之心”,就具备了行仁政的基本素质。2 .君王“亲亲”,就应该“推恩于民”。3 .“推恩”的首要措施是“制民之产”4 .“制民之产”可以使百姓有“恒产”,有“恒产”的百姓就有“恒心”5 .等百姓有了 “恒心”,君王就能“驱而之善”。6 .做到了以上措施就是“保民”,“保民”就能“行王道”。四、归纳孟子对话技巧本文以王的九次提问引出孟子的一系列仁政治国主张。看似是王的提问推动 了对话,其实除了第一问,王其他的提问都是在孟子的诱导下问出的
22、。孟子一共 七次抛出设问,引导王的从维,使王认识到问题,认同条子的愿想。1 .善于通过表扬来获取对方信任2 .善于通过提问来引导对方思维3 .善于通过比响来闻述抽象道理五、思考探究1 .齐宜王虽然被孟子说服了,但并没有实施孟子的主张,也没有给孟子一 官半职,只是把他当作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来尊重,而不是想实现他那一套政治 理想。你觉得孟子的思想有哪些不足,使得齐宣王不执行呢?参考示例:忽视了恶劣的国际形势,各国混战,没有国家会给齐国闭门发展 的机会:高估了小农经济的效果,对影响生产的各种风险缺乏预估,对人好逸恶 劳、投机取巧的劣根性认识不足;最重要的是,误以为爱动物的人就会爱同类, 对人的欲望(尤其是占有欲和暴力欲)认识不足。有些人喜欢动物,但对同类的人 却很残忍,随意地就能做出暴力行为。2 .从梁惠王、到齐宣王,凡是和孟子对话的君王都会被孟子说服。如果你是 君王,要如何应对才能不被孟子占据主动?参考示例:只能在语言交际层面想办法,不能利用王的权力不听孟子讲故事:尽量不要提问;避免回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