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八级语文上册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3课《孟子》三章八级语文上册讲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3课孟子三章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 .反复诵读品味,提图阅读古诗文的能力。2阅读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3 .注重积累文言词汇、感悟人物品格和运用文言知 识,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4 ,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5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 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1 . 了解孟子及其作品,把握古代议论类散文 的特点;识记、积累常用的文言词句。2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思路,体会孟 子说理的特点。3 .体会“大丈夫”的含义,理解“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视知识精讲工、知识点01作者、背景
2、、文题、主旨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 学派代表人物之一,被尊称为“亚圣二宣扬“仁政”“王道”,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虐民。他提 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当时是有进步意义的,对后世也有积极的影响。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是儒家经典之一,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2、背景链接本文节选自孟子译注。孟子生活在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期。当时各大国之间 “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面对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3、孟子提出了 “民贵君轻”的主张, 呼吁统治者重视人民的作用,主张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3、文题解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的君主,就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必然陷 于孤立。这是孟子关于天时、地利、人和的论断。富贵不能淫:是文中的一句话,是大丈夫所须具备的道德操守之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是,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论点。4、主旨点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通过对“天时” “地利”“人和”这三个条件的比较,论证了决定战争胜 负的根本条件是人心的向背,而决定人心向背的根本条件
4、是君主是否施行仁政,从而阐明了施行仁政的重 要性。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于“大丈夫”的不同解释,明确了孟子关于真正的“大丈夫”的标 谨。激励人们要坚持正道、不畏强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国家 的治理中,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即学即练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析亡国原因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点明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知识点02内容与写法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中
5、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 件,由此逐层展开,用概括性的战争的例子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 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 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阐明了 “人和”的实质,即“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最 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观点。2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景春心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和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
6、即学即练2】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什么?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什么?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起决定作用的是人和。“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何不同?“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 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即学即练31怎样才能做到大丈夫之道呢?(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贯彻儒家倡导的仁义礼)(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立身处世态度)(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品
7、德操守)4.造就人才的客观(外部)条件是什么?造就人才的主观(内部)条件是什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艰难困苦的磨炼)困于心,衡于虑。(内心 忧困,思虑堵塞,经历一番艰苦的思想斗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观点的?文章在论证上结构严谨,采取了层层推理的方法,开头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练 而终于身负重任的显贵人物为例,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接着由个别到一般据事论理,提出了 治国重任的人才必须经过磨炼的观点,并由此引申发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推论,最后得巾“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结论。*,知识点03字词积累1 .字音:米粟(sti)亲
8、戚畔(pOn)之 域(yQ民 公孙衍(yn)丈夫之冠(guOn)淫(yin)舜(shUn) 孙叔敖(6o)吠亩(qu*n)傅说(yu6) 鬲(g6)奚(xf)法家拂士(bl) 2 .通假字:(1)亲戚畔之(同“叛。背叛。)(2)往之女家(同“汝”,你)(3)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力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同“横。梗塞、不顺) (5)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3 .古今异义:(1)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今义:在一定疆界内的地方;疆域。)(3)丈夫之冠也。(古义:指成年男子。今义:男
9、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的丈夫。) (4)与民由之。(古义:遵从。今义:缘由;表示凭借。)(5)管夷吾举于土。(土:古义:狱官。今义:军人。) *(6)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着又发生另一件事 情。)4 .一词多义:L怒而诸侯惧(连词,表顺承)而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连词,表并列)居天下之广居(动词,居住)居天下之广居(名词,住宅,喻指“仁”)管夷吾举于土(名词,狱官)土 V入则无法家拂土(名词,贤士)*天时不如地利(名词,有利条件)利兵革非不坚利也(形容词,锋利,锐利)(往送之门,戒之日(动词,告诫)戒必敬必戒(形容词,谨慎)r舜发于吠亩
10、之中(动词,兴起,指被任用)发Ii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动词,显露、流露)*5 .词类活用:(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震慑)*(3)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迷惑;使动摇;使屈 服)(4)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均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饥 饿)(5)所以动心忍性(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坚忍) (6)人恒过,然后能改(名词用作动词,犯错误)(7)入则无法家拂土(动词作状语,指在国内) *(8)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动词作状语,指在国外) 6.文言句式:也”表判断
11、)(1)判断句: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者,(2)状语后置句 舜发于吠亩之中(应为“舜于吠亩之中发”) 困于心,衡于虑(应为“于心困, 于虑衡”)(3)被动句 舜发于吠亩之中(无标志被动句,从意思上判断,“发”是“被任用”的意思)U能力拓展文言文阅读之断句1、考点解说准确断句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要求之一。要正确理解文言文,准确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学会断句。对文言文断句的考查涉及词义的推断、句式的掌握、句意的理解等多方面,是中考的常考内容。2、遵循原则,文言语句的停顿应遵循两个原则:人名、地名、物名等中间不能停顿;表示一个完整概念的短语 中间不能停顿。3、断句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
12、需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通读全文,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以及大致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节词占多数的特点,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进行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日”“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日”而把主 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 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4)找出动词,明确句意古汉语中,找出了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也就区分出独立的句子,明确了语句的意思,从而正确断句。(5)借助名词
13、(代词)断句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 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6)利用对称句式断句解题时,注意古文讲究整齐对称、行文中上下句常用相同的字数和相同的结构等特点。当然,以上所说的几种断句方法不是单一的,有时往往需要综合运用。羔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米粟(sti)空乏其身(k6ng)寡助(gua)B.公孙衍(yan)丈夫之冠(guAn)妾妇(qi6) C.富贵不能淫(yin)吠亩(quan) 胶鬲(g6)D.傅说(yu6)百里奚
14、(xi) 法家拂士(bi) 2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 一怒而诸侯惧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立天下之正位父命之 D.入则无法家拂土行拂乱其所为 3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亲戚畔之B.曾益其所不能C.威武不能屈 D.入则无法家拂士4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当的一项是()A.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B.必先/苦其心志C.人/恒过,然后/能改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舜发于吠亩之中 降大任于是人也(居天下之广居*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 .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往送之门,戒之日A ,.必敬必戒
15、舜发于吠亩之中c . I发于声6 .根据提示默写填空。(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指出决定战争胜负三要素的句子是:(2)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春与孟子对大丈夫的理解,提出了真正的大丈夫要“, 的观点。(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最后得出了 “, J的中心论点。(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指出了艰苦磨炼益处的句子是: o题组B能力提升练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1)景春日:“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 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16、!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4)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 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 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必敬必戒与民由之贫贱不能移*劳其筋骨衡于虑(2)用现代汉语翻
17、译下面的句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3)读了上面的选文,你得到哪些启示?2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甲】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 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 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宋昭公出亡,至于鄙,喟然叹日:“吾知所以亡
18、矣。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无不日:吾君圣者! 侍御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日: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 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选自新序)(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苦其心志苦: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 至于鄙鄙:卒得反国卒:(2)下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喟然叹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被服以立以我酌油知之C.故宋昭公亡而能悟温故而知新 D.所以动心忍性 吾知所以亡矣 (3)请翻译下列句子。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4)结合甲、乙两文,概括宋昭公“离国家失社稷”的原因。题组C培优
19、拔尖练综合性学习在我国,“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请你参加“仁文化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源流追踪(1) “仁”为会意字,甲骨文写作从“人”从“二”,“均嫡庶,仁亲戚,则族业生旺之端也”中的“仁” 便是用其本义:人人平等(或君民同视,平等对待);“(陛下)有仁民爱物之意”中“仁”义则引申为:A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 ”不问马。(论语乡党)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燮墨竹图题诗)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梁惠王上)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尽心上)答:“仁”行世间在9月28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