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孟子》三章(教案)-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随堂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23课《孟子》三章(教案)-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随堂教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3孟子三章第一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在老师的指导下,疏通文意,了解基本的文言现象。2、通过朗读概括作者的政治主张,感知行文思路。3、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一、课前预习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2、借助注释逐句翻译,将翻译有困难的地方标注出来,组内互相讨论。借助资料 自主学 习,组内 讨论二、导入主题2021年9月25日,整整1028天,华为首席财务官、任正非之女孟 晚舟终于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而“庆祝晚舟回家”也成为了当天互联 网上最热也最让国人激动的新闻。实际上,不仅是中国互联网上传递着 孟晚舟正义的呼声,就连其他很多国家都在
2、为孟晚舟的无罪释放欢呼。 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盛况吗?让我们一起回到我国历史那个烽火连年、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的春秋 战国时期,从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一一孟子的言论中找寻这个答 案。思考问题 并作答。三、知其人1、了解作者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代表人 物。孔子之孙孔仅的再传弟子,游说于齐梁之间,没有被重用,退而与 其门徒公孙丑、万章等著书立说,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 孔子的思想,兼言仁和义,提出“仁政”的口号,主张恢复“井田制” 和世卿制度,同时又主张“民为贵,君为轻”,认为人性本善,强调养心、 存心等内心修养的工夫,成为宋代理学家心性学之本,成为仅次于孔
3、子 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宋朝朱熹把 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2、创作背景认真听老 师介绍, 并作适当 记录。六、创设 情境,再 读课文。师生合作,老师提示,同学们读原文,第一遍读出节奏,第二遍读出情 感,再来感受一下孟子的人文情怀。师:战国时代,天下纷争,生灵涂炭,人民“仰缺乏以事父母,俯缺乏 以畜妻子”,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不思进取,一味贪求权势、地 位和享受。这时,孟子想到了上古尧舜的功绩,想到了历史上饱受磨难的人。生(齐):“舜发于联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师:心怀拯救黎
4、民的志向,肩负平治天下的使命,孟子周游列国,宣扬 仁政,历经无数坎坷。生(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师:虽然孟子知道自己的力最是杯水车薪,但他依旧用尽全力去呐喊, 哪怕形容枯槁,哪怕沥尽心血,都在所不惜。生(齐):“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 于声,而后喻。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师:自始至终,孟子都坚信艰难困苦绝对打不倒一颗坚强的心!生(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分角色互 读,展示。七、课堂小结即使到了两千年后的今天,孟子的忧患意识,仍然有它
5、的现实意义。习 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生于忧患,成长于忧患,壮大于忧患的政党。正是这 种长期的深忧,才造就了我们党面对任何风险挑战,都无畏无惧。历史昭示 我们,使命越光荣,目标越宏伟,开展越顺利,越要有如履薄冰的谨慎和居 安思危的忧患,也就是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后送给大家一 句话,共勉。舍安乐,弃沉湎,胸怀天下;明忧患,思发奋,心系国家。(生交流 讨论)八、布置作业1、练习册对应习题。2、课后推荐阅读: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历代名臣成长史才能从磨炼中来造就人才J卜生于忧患JI 一般人成长历程才能从奋斗中来|r人那么无法家拂士治理国家居安思图卜死于安乐出那么无敌国外患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
6、吞并战争口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 至建立霸业,各国君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社会动乱不 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 “民贵君轻”的思 想主张,他反对不义的战争,主张君主要广施“仁政”。他的这些主张, 对于我们今天建设开展和谐社会是有其进步意义的。本节课我们就来学 习他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文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四、(读其文) 读准字音,读 懂文意1、重点字音:夫阿、粟sCj、畔pan2、翻译课文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注释:天时:气候上的有利条件。地利:地理上的有利条件。人和:人 心所向、内部团结。不如:比不上。译文:有利于作战的气候、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
7、的地理形势,有利于 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时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 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注释:第一、二个“之”:的;第三、四个“之”:代词,指被包围的城 城:内城。郭:外城。环:围。夫:句首发语词,无实义。是:这 第一、三个“而”:表修饰。第二、四个“而”:表转折。译文:(比方有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小城,敌人包围并攻 打它却不能胜利。(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 的时令、气候,但是却没有胜利,这正是说明有利的时令、气候不如有 利的地理形势。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
8、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注释:城:城墙。池:护城河。非:不是。兵革: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坚利:坚硬;锋利。委:放弃。去:离开。之:代指这个城。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军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 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原文: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 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注释:域:使定居。以:靠、凭借。固:巩固。威:威慑。之:的。结合课前 预习,认 真听老师 讲解,并 作适当记 录。威:震慑。道:
9、仁政。者:的君主。寡:少。译文: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城的边 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能施行 “仁政”的君主,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 他的人就少。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第一、三个“之”:至上第二、四个“之”:代词,他。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畔:同“叛”,背叛。至:极点。顺:归顺,服从。以:凭借。故:所以。译文: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 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的人都归顺他的条件
10、,去攻打那连 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那么已,战就一 定能胜利。3、积累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亲戚畔之(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今义:因婚姻或血统联成的关系。)(2)通假字:亲戚畔之(同“叛二背叛。)(3)词类活用: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1、结合初一历史所学,让学生说说自己对孟子的了解,并从文中找出一 个自己认为最能表达孟子观点的句子,大声朗读后,说明选择理由。五、明其意
11、, 品其句。思考、讨 论,分 享。(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作者观点一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作者从哪两个方面来阐述他的观点,为什么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 不如人和二(战争方面)“天时不如地利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先提出“天 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后面三句用两两比拟的方式对 这一观点进行说明。通过比拟,明确“人和”才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围攻座小城但不能取胜;论证了观点的前半局部内容:“天时不 如地利”,强调了 “地利”重要性。城高池深、兵利革坚、米粟充足但弃城而逃;论证观点的后半局部内容:“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人和”的重要性。(治国方面)“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战必胜
12、矣。”作者提 出“得道多助” “天下顺之”就是“人和”,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封 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是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 从而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即人和必胜(得道必胜)。六、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列举战争实例论证了 “人和”的决定性作用,得出了 “得 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表现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国主张。(师引导 小结)七、观吾辈从文章来看,“人和”对战争胜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人和” 在日常生活中又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影响呢?列举一些具体的事例来谈 谈。例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过程中,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共 渡难关;一家人齐心协力,勤劳致富
13、,终于盖起新楼房;拔河时大家劲 儿往一处使,目标明确,终于赢得了对手。(生交流 讨论,点 生作答)八、布置作业1.识记翻译,熟读成诵。2、完成课后习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孟子得道多助战争= 治国,施行“仁政”失道寡助第二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诵读文章,培养文言语感。2、疏通文意,理解内容并初步感知“大丈夫”教学环 节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一、课前1、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借助资料2、借助注释逐句翻译,将翻译有困难的地方标注出来,组内互相讨论。自主学预习习,组内讨论二、导入主题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 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今
14、天,我们i起来看看“亚圣” 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思考问题三、读准字音节奏景春日:“公孙衍(yd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 /而天下熄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guan)也,父 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ru)家,必敬 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 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 淫(yin),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认真听老 师介绍, 并作适当 记录。尝 试去读。四、自主 学习,理 解文章大 意原文:景春日:“公孙衍、张
15、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 天下熄。”注释:岂:难道。诚:真正。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 -:一旦。而:表因果关系,然后。安居:安静。熄:烽烟熄,指战事太平。 原文:孟子日:“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日: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 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注释:是:这,这个。焉:怎么,哪里。得:能够。子:你。之:主谓,取独。 冠:行冠礼。命:教导,训诲。之:至IJ。戒:告诫。女:通“汝”,你。 戒:谨慎。为:作为。正:标准。原文: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 不得志,独
16、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 丈夫注释:居:居住。居:住宅。立:站。正位:正确的位置。行:走。 得:实现。由:遵循。淫:惑乱,迷惑,这里是使迷惑。移:改变,动摇,使动摇。屈:屈服,使屈服。积累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以顺为正者(古义:准那么,标准;今义:位置在中间)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与民由之(古义:遵循;今义:理由)(2)通假字:往之女家(“女”同“汝”,你。)(3)词类活用: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结合课前 预习,认 真听老师 讲解,并 作适当记 录。使屈服)丈夫之冠也。(冠,名词作动词,行冠礼)(4) 一词多义:
17、往送之门,戒之曰。(告诫)必敬必戒(谨慎)居天下之广居。(居住)(住宅)重点句子理解: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一“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一“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一“义2、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3、能实现其志愿,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其志愿,便单独走 自己的道路。五、合作 探究文中 人物的观 点。1、景春眼中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从权势和地位的角度来衡量,他们身居 高位,权倾天下,可以左右诸侯,威风十足,可称得上是大丈夫。2、孟子认同景春的观点吗?他的反驳的理由是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靠摇唇鼓
18、舌、迎合主上,没有仁义道德的原那么,是“妾 妇之道”,称不上大丈夫。3、孟子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讲仁德),立天下之正位(守礼法),行天下之大道(合 道义)。具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 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外部施加的因素不能使 之迷乱、动摇、屈服)才是真正的大丈夫。思考、讨 论,分 享。六、再读 课文,读 出语气。课文是以景春和孟子的辩论展开的,既然是人物的对话,我们在朗读的 时候就要注意人物的语气。下面请同学们三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小组 之间互助,一人分饰一角。互读完成后,请组内两名学生代表展示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19、纠正。教师给出方法,要想读出人物的语气,要抓住重音。其次,了解两人对 公孙衍、张仪的态度。景春是这两人的追随者,应读出崇拜的语气。重读“岂” “诚”二字。孟子对这两人是否认的态度,应重读“焉得”二字。不仅如此, 孟子对这二人还是轻视的,应重读“顺”“妾妇”二字。那孟子认为大丈夫 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居天下之广居此之谓大丈夫。”应读出慷慨激昂 的语气。分角色互 读,展示。七、课堂小结1、你认为哪些人称得上孟子所说的大丈夫?(历史人物和现实人物皆可)富贵不能淫一一关羽、文天祥、方志敏。贫贱不能移一一陶渊明、杜甫、朱自清。威武不能屈一一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2、比照分析孟子所说“妾妇之道”和“大
20、丈夫之道”的不同。“妾妇之道”:一味以顺从为原那么,曲意逢迎君主的喜好。“大丈夫之道”:以正义为原那么,以“仁义礼”为标准,“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生交流 讨论)八、布置作业1.识记翻译,熟读成诵。2、写一篇400字短文,谈谈自己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景春的标准富贵不能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驳:以顺为正者 妾妇之道也孟子的标准-大丈夫讲仁德、守礼法、合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放弃原那么。 外部施加的因素不能使之迷乱、 动摇、屈服。第三课时:富贵不能淫教学目标:1、借助工具书大致读懂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2、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孟子的情怀和本篇蕴含的大智慧
21、。教学环 节教师活动学生活 动一、课前1、观看视频经典咏流传之许魏洲天降大任。2、搜索成功逆袭的人物集锦,研究他们逆袭成功的原因(可参考感动中借助资料 自主学预习国、朗读者、经典咏流传等)。习,组内3、查阅工具书,了解文中所提及的六人的故事详情。讨论二、导入主题同学们,“卧薪尝胆”的故事大家都熟悉吗?(请一位同学完整讲述这 个故事的情节)。越王勾践在被俘的日子里不消极气馁自暴自弃,反而发愤 图强忍辱负重,终于等待时机重振国威。同学们,真正的人才是如何历练出 来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看看孟子是如何给我们作 答的!思考问题三、读准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圈点课文中的生字词。舜(shun)
22、 孙叔敖(do)吠(qudn)亩 傅说(y u e)鬲(g C) 奚(x i)法家拂(bi) 认真听老 师介绍, 并作适当 记录。尝 试去读。四、自主学习,理 解文章大意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 土,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发:兴起。于:在。吠亩:田地。之:的。举:被举用。士:狱官。市:集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将:将要。大任:重大使命。于:给。是:这。也:语气助词,表停顿。 苦:使苦。其:他的。空乏:使财资缺乏。行:行为。拂:违背。 乱:扰乱。为:做的事。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所:所
23、以。以:用。动:使收到震撼。忍:使坚忍。曾:增加。益:更加。不:没有。能: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 喻。恒:常常。过:犯错。然:这样。后:以后。于:被。衡:不顺。虑:思虑。而:表承接,才。作:有作为。征:表现。色:脸色。发:显露。声:言谈。喻:了解。人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 安乐也。入:在国内。贝1:如果。出:在国外。者:语气词,表停顿。生:使生存。于:在。而:表并列。于:在。积累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舜发于联亩之中(古义:兴起,被任用;今义:送出)结合课前 预习,认 真听老师 讲解,并 作适当记 录。傅说
24、举于版第之间(古义:捣土用的杵;今义:建筑) 管夷吾举于土(古义:狱官;今义:士兵) 延于色(古义:表现;今义:出征、征收)而后嗡。(古义:了解;今义:比喻)然后知生于忧患。(古义:这样以后;今义:连词)(2)通假字:登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逸于虑。(同“横”,不顺。)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3)词类活用: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苦、劳、饿、空乏、乱(形容词使动用法)动、忍、生、死(动词的使动用法)入、出(动词作状语,在国内、外)(4) 一词多义:在拂乱其所为。(违背)入那么无法家撰士。(辅佐) 舜发于趺亩之中。(兴起)发于声(显露)五、感悟文章1、请找出本文中出现
25、的几个人名,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这些人的形象?共同 点是什么?师:看看他们的生活状态吧!农夫一一面朝黄土,背朝天,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墙工一一辛苦的体力劳动;鱼盐贩子一一辛苦奔波, 社会地位低;囚犯一一徘徊在生死边缘;隐士一一生活清贫;奴隶一一失去 尊严,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2、他们从出身卑微到大有作为并不是一帆风顺,他们经历了哪些挫折、磨 难?(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不能。)这是客观环境的磨难,是精神、 身体、行为三个方面的。3、思考一下文章中有没有出现“人”这个字,或者能翻译成“人”的地方。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人”的人仅仅指这六个人吗?还有谁?小组 合作讨论。“人恒过,然后能改”中的人。这里的“过”是个人主观上的种种过错。 这里的人,他们是犯了错却能够勇于改正错误的人,是经历了困顿堵塞而不 断完善的人。“入那么无法家拂士,出那么无故国外患者,国恒亡。”中的人,是作者从 国家角度来论述。4.师:这篇文章中,孟子的观点是什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什 么意思?思考、讨 论,分 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