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禹州高中高一年级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 .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如图为该遗址出土的 商铜顶尊跪坐人像,这件尊的形制、技法与纹样和同时期长江流域中原地区出土的铜尊相 似,但将人像与尊组合为一体的造型,属古蜀文明原创。这一考古发现表明A.手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C.分封制度促进区域联系D.地理环境决定文明发展K答案BK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与同时期长江流域中原地区出土的文物有着较高的相 似度,但是又有其自身的独创性,说明的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特征,B项正确;材料与手 工业生产趋于标准化的说法无关,排除A项;分封制是西周时期
2、推行的制度,而三星堆文 明要早于西周,排除C项;D项错在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排除。故选B项。2 .考古资料显示,仰韶时代已有宗族制度。到了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 起来,例如,在山西襄汾陶寺墓地中,葬具的好坏、墓坑的大小、随葬品的多寡,都有比 较明显的差别。这说明A.龙山时代出现阶级分化B.仰韶时代实行分封制度C.龙山时代进入奴隶社会D.仰韶时代初具国家形态(答案U AK解析龙山时代,宗族制度明显和财富分化结合起来,陶寺墓中已经出现了墓葬形制、陪葬品的 差异,这说明龙山时代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A项正确;仰韶时代出现宗族制度不等于实 行分封制,排除B项;夏朝进入奴隶社会,排除C项;通
3、过材料信息无法看出仰韶时代已裂制据局面;据材料“这些措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可知确立了专制主义中 央集权统治;据材料“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于稳固”结合所学关于秦统一的意 义相关知识,可知促进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据材料“疆域东起大海、西至陇 西、北抵阴山、南到岭南”可知秦代疆域辽阔,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当时汉族主要分布在黄 河流域,这样辽阔的疆域内包含了各少数民族,这样多民族存在于统一国家有利于各民族 的交往交流交融;据材料“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于稳固”可知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 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据材料“使统一成为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可知统一成 为中国历史发
4、展的主流。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当时大约有十几个爵级,爵级上附丽着各种 特权,如授予田宅、赎罪减刑等;还可享受多种与平民不同的礼遇,比如爵高一级,坟头 就可以多种一棵树之类,依商鞅之法,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 主就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所以关东诸国称秦为“尚首功之国”,按照 商鞅的规定,即令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中除名。据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材料二 秦朝的迅速灭亡给汉朝提供了教训,专任法治的文吏政治用来巩固政权被认 为是不可取的。汉文帝时,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之后
5、不定期举行察举选官活 动,到武帝时代已经发展成为“举孝廉”的一种体制完备的制度。察举制的实行,使大量 儒生步入行政管理的活动领域人们开始接受这样一种观点:政治的优良与否取决于执 政者道德水平的高低,“好人”们依其德性和权威而进行的管理是最好的管理,一旦有了 贤明的君主和一大批的清官,达到天下大治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摘编自谷字、房政试论中国古代的官僚制度及其精神(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军功爵制体现了哪一学派的治国思想,并说明实行 军功爵制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文帝到汉武帝时期察举选官的主要标准,并 简析其成因。工答案(1)学派:法家。意义:打击了贵族
6、特权;为平民提供了改变身份的途径;推动 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促进社会转型;使秦国实现“强兵”,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标准:品德。原因:吸取秦速亡的教训;儒家思想的影响不断深入;维护统治的需要。(1)学派:根据材料“这一制度创始于商鞅变法之时”,结合所学可知,这属于法家。 意义:根据材料“即令是宗室成员,如果没有军功,也要从宗室名籍中除名。,可以归 纳为打击了贵族特权;根据材料“即使出身贫贱,只要斩获一个敌方军官的首级,君主就 赐爵一级;斩获两个,君主就赐爵两级,”,可以归纳为,为平民提供了改变身份的途 径;再结合所学可从推动了君主专制制度的建立;社会转型;对秦国的重要影响等角度作 答
7、。(2)标准:根据材料“政治的优良与否取决于执政者道德水平的高低,”,可以归纳选官 的标准是品德。原因:根据材料“秦朝的迅速灭亡给汉朝提供了教训”,可以归纳为吸取 秦速亡的教训;根据材料“大量儒生步入行政管理的活动领域”,可以归纳为儒家思想的 影响不断深入;根据材料“一旦有了贤明的君主和一大批的清官,达到天下大治就是自然 而然的事情了。”可以归纳为维护统治的需要。经具备了国家形态,排除D项。故选A项。3.甲骨文中显示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 占卜来决定。如:商王盘庚迁都一事,就是通过占卜,假借神灵元龟向天下人宣称“非敢 违卜”,于是迁都于殷。这反映中国早
8、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宗法制度雏形已现端倪B.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C.政权以血缘关系为纽带D.权力尚未实现高度集中K答案工BK解析H材料“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 可以看出,神权与王权的紧密结合,故B项正确;材料信息没有涉及血缘,无法体现宗法制 度和血缘关系,故AC两项错误;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应排除。K点石成金U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商朝的统治者几乎是每日必卜,每事必卜,许多重 要的军国大事都是要由占卜来决定”,结合所学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分析解答。4 .春节是中华民族阖家团聚的传统节日。在“家国一体”的古代社会中,中华民族就已形 成了
9、重血缘、重亲情的观念。这种观念的制度源头是A.禅让制B.宗法制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K答案H BK解析H宗法制度重视血缘重视亲情,所以材料中的重血缘、重亲情反映的是宗法制度,选B是符合 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禅让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反映郡县制,选项C 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涉及中央集权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K名师点石成金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抓住关键字眼一一重血缘、重亲情。5 .西周分封制下,土地和劳动者名义上都归周王所有,下一级须对上一级承担缴纳贡赋服 力役、军事保卫和述职等义务。这表明,周王通过分封制A.加强对地方统治B.使国家日益强盛C.开发了边远地
10、区D.直接控制了地方K答案H AK解析H根据材料“下一级须对上一级承担缴纳贡赋服力役、军事保卫和述职等义务”和所学知识 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A项正确;材料与使国家日益强盛、开发边 远地区的说法无关,排除BC项;西周通过分封制对地方实行间接统治,排除D项。故选A 项。6 .西周时期,楚君熊渠以“蛮夷”自居,并分封诸子与西周对峙;春秋时期,楚庄王将 诗等典籍用于楚贵族的教育中,并积极参与诸侯争霸的伟业;战国时期,楚国成为七雄之一,既积极北上中原,又将五帝之一的“颛顼”奉为自己的先祖。这一状况反映了A.楚国恪守“华夷之辩”的文化传统B.宗法体系长期受到诸侯的抵制C.楚国“华夏认同
11、”的程度日益加深D.战争冲突利于促进各民族融合K答案U CK解析H根据材料中“春秋时期,楚庄王将诗等典籍用于楚贵族的教育中,并积极参与诸侯争 霸的伟业;战国时期,楚国成为七雄之一,既积极北上中原,又将五帝之一的颛顼奉 为自己的先祖”可知,春秋战国以来,楚国积极参与兼并战争,学习中原文化,并将华夏 族五帝之一的“颛顼”奉为自己的先祖,反映了楚国“华夏认同”的程度日益加深,C项 正确;春秋战国以来,楚国对华夏族认同不断加深,“恪守华夷之辩的文化传统”与 材料不符,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宗法体系”,排除B项;材料主要论述华夏认同,并 非民族融合,排除D项。故选C项。7 .进入战国后,各诸侯国运用政权
12、的力量,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和社会制度改 革,如李悝变法在魏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这些改革都A.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B.遏制了新兴诸侯纷争C.增强了华夏观念的认同D.加速了周王室的衰亡K答案1 AK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和改革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程度地打击 了奴隶主贵族,巩固和发展了封建制度,推动了社会转型,A项正确;诸侯国的变法和改 革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占据优势,并未起到遏制纷争的作用,排除B项;战国时期的变法集中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对民族融合、华夏观念认同没有影 响,排除C项;周王室衰亡的主要原因在于周朝政治经济制度的瓦解以及诸侯国
13、势力强 大,诸侯国的改革与周王室衰亡没有关联性,排除D项。故选A项。8 .战国时期,各种盗案频发。睡虎地秦墓竹简所存192条法律法规中有47条涉及盗 窃,盗律为商鞅变法所颁六律之首,秦国还在市场设“求盗”等官员专门捉贼。这反映 出当时秦国A.法条律令的繁杂B.法律保护私有财产C.价值观念的混乱D.百姓生活极端困苦K答案工BK解析H战国时期盗案频发,秦国政府对此十分重视,以法律及行政手段保护私有财产,故B项正 确;材料中未体现法条律令的具体内容,无法得出A项结论;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法家思 想控制下的秦国民风质朴;1)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9 .从春秋战国至隋唐,口头叫卖和实物陈列广告逐渐衍化为音
14、响、幌子、招牌、酒旗、商 品展览等广告表现形式,并出现彩楼、欢门、印刷品等新型广告,使中国古代广告发展走 向兴盛,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内容。这反映出()A.政府重视商业发展B.自然经济走向瓦解C.商业获得不断发展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K答案U cK解析H广告不断发展说明商人采取营销的手段多样化,促进了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AD项与材料 主旨不符,排除;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是在鸦片战争之后,B项排除。故选C项。10 .战国时期,士人们往来于各国之间,以期得到人主的承认和采纳,获得出仕行其道的 机会。如孟子、荀子等就曾得到齐国国君的优待,在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停留过,荀子还 曾三为祭酒主持学宫工作。他们享受
15、上大夫的待遇,“不任职而论国事”,使稷下学宫成 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齐国国君推行礼乐仁政B. 土人流动利于思想文化繁荣C.齐国重用儒学士人治国D.儒学适应统治者的迫切需要K答案1 B材料“土人们往来于各国之间,以期得到人主的承认和采纳”反映的是战国时期土人流动频繁,材料“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反映的是土人流动利于思想文化繁 荣,B正确;材料未涉及齐国国君的政治推行,AC排除;当时法家思想适应统治阶级的需 要,D排除。故选B。11 .梁启超把春秋战国时期儿个重要的思想流派分别概括为“无治主义”“德治主义” “法治主义”等。这些流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老子、荀
16、子、墨子B.庄子、孟子、邹衍C.老子、孔子、韩非子D.孔子、老子、商鞅K答案H cK解析H结合所学可知,“无治主义”是道家的思想,“德治主义”则是儒家孔子的思想,“法治 主义”则属于法家思想,因此对应正确的应该是道家代表老子、儒家代表孔子、法家代表 韩非子,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和材料对应不准确,排除。故选C项。12 .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件精美的漆箱,箱盖上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 十八星宿图,其中的星宿名称多数与石氏星表中的记载相同。这表明()A.图像比文献记载更可靠B.西周重视天文观测C.文物与文献可相互印证D.楚国制漆工艺精湛K答案U Ck解析n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
17、漆箱绘有按星空方位标注的二十八星宿图名称多数与石氏星 表中的记载相同,说明出土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C项正确;不能从图像或文献记 载来评判史料的可靠性,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西周对天文观测的重视,排除B项;材 料主旨不是说明楚国制漆工艺精湛,排除D项。故选C项。13 . “新帝国把全国分为36个郡,它们又被分为更小的单位,下设上千个县和道。通过这 种方式,秦在整个中华帝国实现了对所有新征服地区的直接统治。”最能体现材料所述观 点的选项是A.秦朝最早确立皇帝制度B.秦朝确立的政治制度被后世所沿用C.三公九卿组成中央政府D.郡县制的推广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K答案1 D材料反映秦朝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18、实现了对地方的直接统治,加强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 确;材料没有涉及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的信息,排除AC项;材料没有体现秦朝确立的政治 制度对后世的影响,排除B项。故选D项。14 .如图是某历史兴趣小组检索的历史知识词条,由此可知该小组研究的历史主题是 ()皇帝制度、三公九卿统一车轨、统一文字颁布法律、编制户籍迁徙豪强、整顿风俗A.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措施B.秦朝的暴政与秦末农民起义及速亡C.西汉的强盛与汉武帝大一统的措施D.秦汉时期的生产力发展与政治变革K答案AK解析H皇帝制度、三公九卿是秦朝统治的中央政治制度,统一车轨、统一文字是维护统一所采取 的措施,颁布法律、编制户籍是加强对百姓控制
19、的措施,迁徙豪强、整顿风俗是加强对地 方控制、巩固统一的举措,综上所述,这些措施都是秦朝在建立后为维护统一、加强中央 集权所采取的措施,A项正确;题干中都是建章立制的举措,与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其速 亡无关,排除B项;统一车轨和文字是秦朝秦始皇时期的统治措施,不是汉武帝时期的措 施,排除c项;题干信息都是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和维护统一的措施,而不是体现经济发展 与政治变革关系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15 .按照汉朝的制度,皇帝每年八月在宗庙举行大祭,届时诸侯王必须献纳黄金助祭,叫 做“酎金”。汉武帝常以金少不足斤或成色恶劣“王削县,侯免国”,这一措施() A.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促使诸侯重视
20、经济C.彻底解决王国问题D.导致政局走向动荡K答案AK解析H根据材料“汉武帝常以金少不足斤或成色恶劣“王削县,侯免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用这样的措施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武帝 用这样的措施是为了削弱王国势力,排除B项;彻底一词不准确,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 映政局走向动荡,排除D项。故选A项。16 .西汉时期,汉武帝会亲自过问一切政务,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 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的官员作为自己的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汉武 帝的这个措施推动形成的制度是( )A.刺史制度B.三公九卿制度C.均输平准制度D.中朝制度K答案工DK解
21、析H根据“让九卿和丞相不得直接奏事,与此同时,他还提拔了一批中下层的官员作为自己的 高级侍从和助手,替他出谋划策,发号施令。”可得出是汉武帝重用亲信组成的中朝,用 来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的权力,D项正确;刺史是负责监察地方,排除A项;三公九卿 制度秦朝就出现,排除B项;C项涉及的是经济方面,排除C项。故选D项。17 .为筹措对匈奴战争的军费,汉武帝听从大臣建议,废除各郡国的铸币权,在长安建立 一个由中央政府掌控的五铢钱造币厂;同时在全国各地设置盐铁官、酒榷官,实行盐铁官 营、专卖。这反映出汉武帝( )A.促进各地经济文化交流B.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C.加强对社会经济的控制D.突破重农抑商的禁锢K
22、答案cK解析H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的经济措施有利于加强中央对经济的控制,从而加强中央政府的权 力,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各地经济文化交流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的措施是加强对 社会经济的控制,而不是巩固小农经济的地位,排除B项;汉武帝时期实行重农抑商政 策,排除D项。故选C项。18 .张骞通西域使天山南北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与中原连为一体,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 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形成了饮誉中外的丝绸之路”。它的开通A.消除了匈奴对汉王朝的威胁B.延缓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C.造成了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D.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K答案DK解析工根据“中原与西域乃至更西地区的交通线路逐步开辟”可得出
23、丝绸之路有利于东西文化的 交流,故D正确;“消除”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丝绸之路与少数民族的封建化及 西域地区的野蛮落后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Co二、非选择题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山西浑源李峪村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发现的春秋后期晋墓出土有牛尊,特 别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鼻环。材料二 春秋时期“共主衰微,王命不行”,战国时期“砥砺甲兵,时争利于天 下”。据许倬云先生统计,春秋259年间,就左传记载,共计大小战役1200余次,和 平时间为78年;战国的242年中,共计战役460余次,和平时间89年。材料三就百亩之田而言,周礼小司徒云,“上地家七人”,但至战国之初,却成为“上农夫食
24、九人”(孟子万章下),土地生产力增加28. 57%,而人口则更大幅 度地增加。(1)根据材料一中 考古发现,可以初步推测当时哪些社会生产情况?(2)材料二、三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怎样的时代特征?(3)还有哪些史实既是以上材料所述社会现实在思想意识领域的反映,也是构成这个时代 特征的重要内容?K答案U (1)情况:手工业水平,农业生产使用牛耕。(2)特征: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大发展)。(3)史实:“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 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治”。K解析H(1)依据材料中的考古发现进行合理推测。由“出土有牛尊,特别
25、引人注意的是牛鼻上有 鼻环”可知当时手工业达到一定水平,而且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牛耕。(2)根据材料二、三,从政治、经济、人口等角度归纳时代特征。战争与和平、人口与生 产力是反映一个时代发展的重要而显著的内容,所以此时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变革,战争频 繁,社会生产力发展。(3)要依据唯物史观,理解思想意识是政治经济 反映,也是时代特征在文化上的反映, 结合所学归纳各家思想中与时代特征相关的内容即可。如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主张“仁”“礼”;法家提倡法治、激进的功利主义、实行君主集权制度;道家主张“无为而 治”。他们共同构成了百家争鸣的特征。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公元前221年,秦军攻灭
26、关东六国中仅存的齐国,标志着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 君主专制帝国正式形成。秦本来是东周的诸侯国,已有500余年历史。它的历代国君顺应 战国时期历史发展趋势,经过长期努力经营,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起一个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 幅员辽阔的国家。其疆域东起大海、西至陇西、北抵阴山、南到岭南,有效统治范围大大 超过周代。为巩固统一成果,防止分裂割据局面再度出现,秦朝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有针 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初步奠定了中国的版图并使之趋 于稳固,使统一成为以后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
27、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完成统一大业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伟大历史意义。K答 案X (1)原因:春秋战国长期战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区域经济发展,要求打破政 治分裂带来的阻碍;秦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历代秦王励精图治,长期努力经营; 商鞅变法后,国家日益强盛,奠定了秦统一六国基础;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 相继灭掉东方六国。(2)意义:结束了国内长期分裂制据局面;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促进了多民族 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发展;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 社会的发展;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K解
28、析U(1)据材料“公元前221年”可知其背景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所学可知此阶段长期战 乱,人民渴望安定统一;据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进步,区域经济发展,需 要统一的市场,因而要求打破政治分裂带来的阻碍;根据所学可知,秦国地处黄河流域, 关中地区土壤肥沃,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据材料“它的历代国君顺应战国时期 历史发展趋势,经过长期努力经营,终于完成了统一大业”可知历代秦王励精图治,长期 努力经营;根据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为秦的发展和后来统一奠定了基础;根据所学的百家争 鸣和秦统一的相关知识可知,秦国采取远交近攻策略,分化瓦解,相继灭掉东方六国。(2)据材料“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数百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可知结束了国内长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