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2-2023学年河南省郑州市新密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 .经碳十四测定,约公元前5495-公元前5195年的河南装李岗遗址出土的石制生产工 具中,石斧和石铲可用于砍伐和挖掘,石磨盘和石磨棒可用来进行谷物加工。这反映出 当时当地已出现()A.发达的农业经济B.初步的社会分工C.简单的农业生产D.分散的小农经济【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石斧和石铲可用于砍伐和挖据,石馔可用于收割农作物,石磨 盘和石磨棒可用来进行谷物加工”可知,当时当地采用石制生产工具,且不同的生 产工具已经有不同的用途,反映了当时当地已出现简单的农业生产,C项正确;不同石 制生产工具不能说明
2、农业经济发达,排除A项;仅从农业这一领域不能反映当地的社 会分工,排除B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且材料没有涉及 到分散的小农经济,排除D项。故选C项。2 .在浙江余杭瑶山、汇观山和反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常州武进寺墩、江苏吴县 草鞋山和张陵山等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在氏族公共基地之外建造的贵族专用墓地。 这说明良渚文化时期()A.社会分工十分鲜明B.阶级分化已经出现C.劳动成果集体共享D.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答案】B【解析】材料“出现了在氏族公共基地之外建造的贵族专用墓地。”说明这一时期已经有 了等级差别,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社会分工,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出现了等级
3、 差别,体现不出劳动成果集体共享,排除c项;材料只提到了“贵族专用墓地”,体现不 出社会贫富差距,排除D项。故选B项。3 .史记中记载:“汤崩,太子太丁未立而卒,於是乃立太丁之弟外丙,是为帝外丙。 帝外丙即位三年,崩,立外丙之弟中壬,是为帝中壬。帝中壬即位四年,崩,伊尹乃立 太丁之子太甲。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这体现了夏制() A.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B.统治者在位的时间都很短C.血缘纽带作用急剧弱化D.嫡长子继承制是传承主流30 .涮水之战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场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争,也是决定南北割据局面的关 键战争。这场战争()A.完成了北方地区的统一B.维持了南北对峙格局C.结束了
4、国家分裂的局面D.少数民族取得了胜利【答案】B【解析】泗水之战是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的战争。结果东晋以少胜多,大败前秦。洲 水之战以后前秦很快土崩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的状态。B项正确;没有完成 统一,分裂也没有结束,东晋胜利,而不是少数民族的前秦,排除ACD项。故选B项。 31.在国家行政力量支持下、孝文帝通过多种具体政策改变着鲜卑族社会,儒家思想随 着时间推移也在鲜卑族社会生根发芽,基于共同文化的其同心理素质也逐渐形成。这说 明孝文帝改革()A.促使鲜单贵族高度认同中原汉族文化B.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C.促进民族融合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D.完善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答案
5、】C【解析】材料表明,孝文帝改革使儒家思想在鲜卑族社会生根发芽,鲜卑族逐渐为汉族 所同化,逐步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心理,这有利于促进民族的融合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 发展,C项正确;孝文帝在改革中遇到贵族的阻力,因此鲜卑贵族并没有高度认同中原 汉族文化,排除A项;孝文帝的改革是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的,但是材料 主要体现的是孝文帝改革中儒家思想对国家的影响,排除B项;行政体制的完善与儒 家思想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32 .在中国历史上,秦汉与隋唐是两个极为相似的历史阶段,而秦始皇与隋文帝又是两 个经历极为相似的开国帝王。这主要反映在两人都()A.被外戚夺取帝位B.完成了国家统一C
6、.促进了民族融合D.废除了分封制度【答案】B【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和隋文帝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B项正确; 两者都没有被外戚夺取帝位,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开国帝王”,未涉及民族关系, 排除C项;秦始皇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而隋文帝在地方实行的也是郡县制,排除 D项。故选B项。33 .隋书中记载,据长孙平奏请,朝廷让民间每年秋收时每家拿出一石以下的粮食, 贫少出,富多出,储存在乡里,用来防备荒年、名叫“义仓”。据此可知,“义仓”() A.在隋朝之前已经广泛设置B.主要用于保障朝廷粮食供给试卷第10页,共17页C.具有民间赈灾自救的作用D.满足了百姓荒年的粮食需求【答案】c【
7、解析】根据材料“朝廷让民间每年秋收时每家拿出一石以下的粮食,贫少出,富多出, 储存在乡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时的“义仓”是指民间百姓出一部分粮食储存起来, 以备荒年,具有自救的作用,C项正确;A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A项;B项说法错误, “义仓”是将粮食储存以备荒年,与朝廷无关,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义仓”满足了百 姓荒年的粮食需求,排除D项。故选C项。34 .古代中国交通落后,高山大河形成天然屏障,不同程度地阻隔着人们的沟通和交往, 南北经济文化相对疏离。这种状况得到极大改善得益于()A.大禹治水的成功B.郑国渠的成功开凿C.都江堰的开通D.大运河的成功通航【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
8、,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开通大运 河,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交 流,D项正确;大禹治水与沟通南北无关,排除A项;郑国渠属于最早在关中建设的 大型水利工程,与南北交通无关,排除B项;都江堰在四川地区,没有沟通南北,排除 C项。故选D项。35 .唐太宗深受境内各民族拥载,被尊为“天至尊天可汗”“华夷父母这是由于唐太 宗()A.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B.冲破了“华夷”观念C.加强了边疆地区管理D.延续了“和亲”政策【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唐太宗深受境内各民族拥载,”以及各民族对其的尊称,结合所学知 识可知,唐太宗时期民族政策比较
9、开明,深受境内各民族拥载,A项正确;材料涉及的 是唐太宗受到拥戴的原因,未提及“华夷”观念,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边疆地区,排 除C项;材料涉及的是各民族对唐太宗的拥戴,没有提到“和亲”政策,排除D项。故 选A项。36 .据旧唐书记载。先天二年(713年)唐朝派人册封“祚荣为左晓卫员外大将军、渤 海郡王”,从此,大祚荣政权始以“渤海国”名号出现在文献记载中。这说明() A.唐太宗受到草原少数民族拥戴B.唐朝加强了与东北地区的联系C.唐朝统治力量遭到了严重削弱D.西北少数民族接受了唐朝册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祚荣为左晓卫员外大将军、渤海郡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 期通过册封的方式
10、,较好的处理了中原与东北靴鞠族之间的民族关系,加强了于东北地 区的联系,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与东北之间的联系,排除A项;安史之乱使得唐朝 统治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排除C项;材料涉及的民族是东北地区的,排除D项。故选 B项。37 .松赞干布为唐番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也为中华民族的融 合和祖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主要是山于松赞干布() A.建立强大的吐蕃政权B.开创丁唐番和亲先河C.实现了西藏和平统一D.接受了唐太宗的册封【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松赞干布为唐蕃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也 为中华民族的融合和祖国的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结合所学知识可
11、知,通过和亲政 策促进了唐朝与吐蕃之间的交流,为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材料涉 及的是交流的原因,排除A项;松赞干布通过武力统一了西藏,排除C项;唐朝与吐 蕃之间的民族关系有和亲、会盟,排除D项。故选B项。38 .史学家陈寅恪提出,自唐玄宗时起河朔地区“政治、军事、财政与长安中央政府实 际上固无隶属关系。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当时大唐帝国版阳以内实 有截然不同之二分域这反映了这一时期()A.河朔地区建立少数民族政权B.形成了落镇割据的局面C.民族同的交流融合不断加强D.国家统一的局面被打破【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其民间社会亦未深受汉族文化之影响当时大唐帝国版图以内实
12、 有截然不同之二分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之后,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B 项正确;材料不能得出河朔地区建立少数民族政权,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民族交融, 涉及的是安史之乱的影响,排除C项;安史之乱之后,唐朝仍是形式上统一的国家,排 除D项。故选B项。39 .史载,唐玄宗对“忠实家奴”高力士“是崇是长,晚节令高力士省决奏章,乃至进退 将相,时与之议”,这说明当时()A.封建专制制度逐渐衰落B.出现宦官专权的现象C.皇帝的助手丞相被废除D.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答案】B【解析】由材料“是崇是长,晚节令高力士省决奏章,乃至进退将相,时与之议”可以得试卷第12页,共17页 出高力士参与政事,甚至为
13、重要官员任用,说明宦官权势日益膨胀,出现宦官专权的现 象,B项正确;宦官专权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而非封建专制制度的衰落,排除A项; 结合所学知识,明朝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排除C项;中央集权的加强体现在地方权力 的削弱,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40 .公元907-979年,南方各地出现南唐等多个割据政权,这些政权虽辖区不大、持续 时间不长,但在发行货币方面却花竹百出,中国货币史进入多样化时期。这反映了() A.东晋十六国货币杂乱B.南朝货币铸造的混乱C.唐朝藩镇割据的影响D.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答案】D【解析】由材料时间公元907-979年可知这一时期处于五代十国时期,材料“割据政 权
14、”“货币多样”说明这一时期处于分裂割据时期,D项正确;东晋十六国与材料时间不 符,排除A项;南朝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唐朝藩镇割据与材料“南方各地出现 南唐等多个割据政权,”信息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4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经过武王、成王、康王三世的分封,西周完成了对中原地区的控制。在黄 土高原到山东丘陵这条自西向东的战略交通要道上,周人封国最多最密。晋(成王弟叔 虞的封国)、卫(武王弟康叔的封国)、蔡(武王弟叔度的封国)、曹(武王弟叔振铎的 封国)、鲁(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封国)、齐(协助武王灭商的功臣姜尚的封国)都在这条 交通线上。在河北之地,周王分封了西周
15、开国重臣召公,使其建立燕国;在南方江汉之 地,周王则分封汉阳诸姬以监视南土。此外,黄帝、尧等的后裔亦得到分封。材料二 从制度建设而言,秦制所依赖的郡县制,其实源自周制的变革。郡县制作 为治理机制的出现,取决于统治技术的革新,这一革新的关键内容是官僚制的成长。 主要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免,官僚职位有任期限定,有职权范围,要接受考核。秦汉以后, 郡县的功能与范围大致不变郡(州、府)数量太多,为方便管理,在郡(州、府) 之上还编有更高一级的政区,并被后世沿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李磊真实的郡县制:并非秦朝首创?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所提及的分封对象,并概括分封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16、所学知识,回答郡县制的特点。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 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答案】(1)对象:姬姓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特点:姬姓贵族分封居多;分封的贵族 色彩浓厚;分封的地域特点是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或者经济发达地区;姬姓多分 布于战略要地。(2)特点:从君主领取一定的俸禄;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律由皇 帝(朝廷)任免调动,不得世袭(或有任期限定)。趋势:地方行政区数量不断地增多; 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断减小。【解析】(1)对象:根据材料一中“周王分封了西周开国重臣召公,使其建立燕国;在 南方江汉之地,周王则分封汉阳诸姬以监视南土。此外,黄帝
17、、尧等的后裔亦得到分封” 可知,分封对象主要是姬姓贵族、功臣和先代贵族。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周人封国最 多最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姬姓贵族分封居多;根据“黄帝、尧等的后裔亦得到分封” 可知,分封的贵族色彩浓厚;根据“经过武王、成王、康王三世的分封,西周完成了对 中原地区的控制”“在黄土高原到山东丘陵这条自西向东的战略交通要道上,周人封国最 多最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分封的地域特点是诸侯国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或者经济 发达地区,姬姓多分布于战略要地。(2)特点:根据材料二中“(郡县制)实源自周制的变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君 主领取一定的俸禄;根据“郡县制作为治理机制的出现,取决于统治技术的
18、革新”可知, 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根据“主要官僚由朝廷直接任免,官僚职位有任期限 定,有职权范围,要接受考核”可知,郡县长官一律由皇帝(朝廷)任免调动,不得世 袭(或有任期限定)。趋势:根据材料二中“郡(州、府)数量太多,为方便管理,在郡(州、府)之上还编有更高一级的政区”可知,地方行政区数量不断地增多;结合所学 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演变的趋势还包括,中央权力不断强化,地方权力不 断减小。4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 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薇,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 力政
19、,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 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贾谊过秦论材料二试卷第14页,共17页材料三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统一六国后,统一了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收缴了天下的金属兵器,铸“金人十二”;“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 历时三十多年修筑秦始皇陵;先后征发徭役百余万,修筑长城;数次移民,动辄数万家, 如“徙三万丽邑,五万家云阳”;颁布“抉书律”,焚书坑儒等。根据材料一分析,当时天下士民对秦统一天下持肯定态度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三所显示的这些现象在秦朝出现的原因?根据
20、以上材料,简要阐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答案】(1)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政治前提,符合人民 向往和平的愿望。(2)原因: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 积极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 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 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社会 秩序。消极影响: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 盾。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残文化,如
21、焚书坑儒。【解析】(1)结合材料“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当此之 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秦朝的统一有利于实现 社会稳定、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政治前提,结合材料“天下之士,斐然向风。”可分析出 符合人民向往和平的愿望。(2)原因:结合材料“秦统一六国后,”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秦朝统一货币、修筑长城 得益于国家统一国力强盛、中央集权制度建立,政令统一,便于国家集中力量。(3)本题要求学生阐述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可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 两方面进行阐述。积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一直被后世 沿用两千多年,奠定了中
22、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 沿用,并不断完善和加强;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还有利于国家统一政令,集中力 量完成一些重大工程和实施一些重要措施,从而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结合材 料“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可分析出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 社会秩序。消极影响:结合所学知识,中央集权制度下形成的君主专制,容易导致暴政 和政治腐败.激化社会矛盾;为维护君主专制而推行的加强思想控制的措施,往往会摧 残文化,如焚书坑儒。4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朝为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 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
23、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 夷无别” “华夷同重”原则,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唐朝加强了对四 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 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向制 度化。摘编自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材料二 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 羁縻府州制度。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在其原地设置羁縻府州,其首领为都督或刺史,世 袭其职,统辖本族人民,但必须由中央任命。羁縻府州赋税不上交中央财政,户口一般 也不上报户部。该制度在突厥实施成功后,又被
24、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唐政府在此 基础上设立都护府,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患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州 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有八百多个。 后来宋代在西南地区设置羁縻州、县,明代在边境部分地区设置羁縻卫所。摘编自韦庆远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特点及影响。【答案】(1)差异:汉代因俗而治;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向少数民族地区派 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2)特点:吸取前代经验与教训;先试点后推广;管理体系逐步
25、完善;加强了中央对 边疆地区的控制。影响:巩固了国家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加强了内地与边疆经济文 化交流;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解析】(1)根据材料“汉朝为加强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 垃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可知,汉代的民族政策是因俗而治;根据材料“唐王朝明确 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则,可知,唐代平等对待汉族与少数民族;根据材料“在试卷第16页,共17页 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向 制度化”可知,唐政府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官员,参与地方管理,加强了对地方的监管。(2)特点:根据材料“
26、唐朝在总结秦汉边地设置郡县得失的基础上,首创了管理少数民 族地区的羁縻府州制度。”可知,唐朝吸取了前代经验与教训;根据材料“该制度在突厥 实施成功后,又被推广到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可知,先试点后推广;根据材料“唐政府在 此基础上设立都护府,都护由汉人担任,中央任命,不能世患袭。唐王朝设置的羁縻府 州遍布于东西南北各边疆民族地区包括都护府、都督府、州、县四级,有八百多个 可知,管理体系逐步完善;结合所学内容,对比之前朝代的边疆民族管理情况,唐代明 显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影响:在分析唐代对边疆民族地区管理的影响时,结 合所学知识,从边疆管理对于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交融、加强内地与边疆交流、
27、推 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为后世提供借鉴等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夏朝大部分是兄终弟及,说明夏朝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A项 正确;材料只提到了夏朝几位统治者,因此,统治者在位的时间都很短表述太绝对,排 除B项;由材料“.太甲,成汤嫡长孙也,是为帝太甲。”可以看出血缘纽带作用没有 弱化,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夏朝大部分是兄终弟及,因此,嫡长子继承制是传承主 流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4 .商代甲骨文中有一种叫“记事刻辞,有氏族、方国向商朝进贡龟或龟甲的记录。还 有一种叫“骨臼刻辞”,记录着某人(或某族)进贡骨的数目。由此可见,甲骨文() A.完整记录了商朝的社会现状
28、B.反映了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C.可作为研究商代社会的史料D.佐证了商朝仍属于渔猎部落【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记事刻辞”,“骨臼刻辞。甲骨文作为史料,通过甲骨文一定程度可 以了解当时商朝的相关历史状况,C项正确;“完整记录”表述绝对,排除A项;商朝的 政治制度是甲骨文反映的一部分,排除B项;商朝也是奴隶制国家,不是部落,排除D 项。故选C项。5 . 2002年公布的土山盘铭文记载了周王派遣官员士山监督薛侯向部、荆等方国征收贡 纳的史实。这反映了周朝()A.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B.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强化C.加强对方国的有效管理D.国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王派遣官员监
29、督方国征收贡纳,有利于加强对方国的有效管 理,C项正确;周朝没有实现对地方的直接管理,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当时君主专 制没有强化,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内容不能体现国家管理体制日趋完备,排除 D项。故选C项。6 .公元前660年,齐桓公派高到鲁国春秋载“齐高子来盟”,会盟后,齐桓公便开 始了“存邢救卫”的军事行动。公元前657年,齐桓公又与“宋公、江人、黄人会于阳谷”。 齐国接连会盟旨在()A.取代西周王室的地位B.为其争夺霸权作准备C.推行友好的外交政策D.稳定动荡的政治局势【答案】B【解析】结合材料所给时间并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正处于诸侯争霸时期,因此,齐 国接连会盟的根本目的是为
30、其争夺霸权作准备,B项正确;公元前660年是我国东周朝试卷第2页,共17页 代,因此,取代西周王室的地位说法错误,排除A项;推行友好的外交政策与的当时 的时代背景不符,也不是齐国接连会盟的根本目的,排除C项;稳定动荡的政治局势不 是其根本目的,排除D项。故选B项。7 .战国策记载,古时“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现在“千 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而“万家之“万家之邑”“万户之都”已到处存任。这一现象的 出现()A.反映了城乡间商业活动频繁B.说明兼并战争促进商业发展C.导致城市政治功能不断丧失D.与工商业发展有一定的关系【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处于兼并
31、战争时期,由材料“古时城虽大,无过 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二现在,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可看出城市 的规模扩大,人口增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说明兼并战争促进商业发展,B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到“乡”,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城市政治功能没有削弱,排除 C项;与工商业发展有一定的关系表述没有“兼并战争促进商业发展”表述全面,排除D 项。故选B项。8 .商鞅“分异令”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即在“二男”或“多男”的家庭中 有两个或更多的成年男子及妻子与父母同居,即为“联合家庭、根据“分异令”,这个联 合家庭就要“倍其赋”。商鞅这一规定旨在()A.确立土地私有B.发展
32、小农经济C.剥夺贵族特权D.加强民众管理【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中, 通过将大家庭拆分为小家庭,以便更好的发展小农经济,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拆家 为户,以便更好的发展小农经济,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对贵族的措施,排除C项; 材料涉及的是通过对民众家庭进行拆分,来发展小农经济,非加强民众管理,排除D 项。故选B项。9 .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意思是来拜见孔子的人,带着十条干肉 以上的薄礼。他就没有不教诲的,这一做法()A.导致社会等级差别逐渐消失B.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C.瓦解了西周的宗法礼乐制度D.适应了诸侯争
33、霸战争的需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拜见孔子的人,带着十条干肉以上的薄礼。他就没有不教诲的”结合 所学知识可知,孔子进行私人讲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 局面,B项正确;A项与事史实不符,排除A项;孔子私人讲学与宗法礼乐制度无关, 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0 .老子认为,人应效法道(自然)而生活,如果人人都能“谦下不争”,社会才能稳定。 该主张()A.不利于社会发展进步B.意在培养大的道德素养C.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D.体现了广大民众的愿望【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老子认为,人应效法道(自然)而生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道家 追求的是人与自然
34、的和谐共处,C项正确;该主张是有利于社会进步的,排除A项;道 德素养是儒家的思想主张,排除B项;墨家代表的是广大平民的利益,排除D项。故 选C项。11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较为自由的社会流动性促成了平民的第一次自觉,在 这一“自觉”下出现了()A.儒家学派B.道家学派C.法家学深D.墨家学派【答案】D【解析】依据题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代表平民利益的是墨家学派,D项 正确;儒家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孟子、荀子代表新兴地主阶级,排除A 项;道家学派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B项;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排除 C项。故选D项。12 .战国时代出现“以邻为壑”“东周欲为
35、稍,西周不敢水”的现象,导致”乱莫大于无天 子”“天下定于一”的呼声日益高涨。这体现了()A.民族凝聚力增强B.统一成为历史趋势C.宗法制遭到破坏D.秦朝建立的合法性【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以邻为壑”,“东周欲为稍,西周不敢水”,可以看出在战国时期,诸 侯纷争,分裂割据天下定于一“,可以看出分裂割据中孕育着统一的趋势,B项正确; 材料未涉及民族凝聚力,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统一的趋势,未涉及宗法制,排除C 项;材料未提及秦朝政权的合法性,排除D项。故选B项。13 .秦使王翦攻赵。李牧数破秦军,杀秦将恒崎。王翦恶之,乃多与赵王宠臣郭开等金, 使为反间,赵王疑之,使赵葱及颜最代将,斩李牧。后三
36、月,王翦因急击,杀赵军,遂 灭赵。秦国这一做法()试卷第4页,共17页A.说明秦国君臣背信弃义B.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C.证实秦统一的非正义性D.有利于加速秦统一进程【答案】D【解析】材料体现了秦国灭掉赵国的过程及方法,秦国灭掉赵国加速了秦统一的进程, D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秦国君臣背信弃义,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了的赵国的灭亡, 体现不出远交近攻,排除B项;材料只提到了秦国灭赵,体现不出秦统一的非正义性, 排除C项。故选D项。14 .秦朝以前,国家最高统治者称“王”,而秦王嬴政认为:“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 所以改最高统治者称谓为“皇帝“。由此可知,秦王嬴政改“王”为“皇帝”意在() A.
37、表明国家政治统一完成B.明确秦国统治全国的合法性C.宣扬其统一六国的功绩D.赋予皇帝至高无上的决定权【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无以称成功”,可以看出秦王嬴政改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为“皇帝”,意 在宣扬其统一六国的功绩,C项正确;表明国家统一完成应该是“秦朝”取代“秦国 排 除A项;材料中未提及统治的合法性问题,排除B项;皇帝的至高无上是由中央集权 体制赋予的,排除D项。故选C项。15 .秦王朝建立后,中央虽然建立了三公九卿制,但秦朝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一职 形同虚设,只设将军领兵作战,军队调动以虎符为凭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这反 映了秦王朝()A.制度建设缺乏创新精神B.注重强化皇权专制
38、统治C.中央机构缺少制约机制D.三公九卿制度名存实亡【答案】B【解析】材料“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一职形同虚设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说明 军权实际由皇帝掌握,这反映了秦王朝注重强化皇权专制统治,B项正确;秦王朝的制 度与春秋战国相比具有创新性,排除A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皇帝掌握军权,体现不 出中央机构缺少制约机制,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三公九卿制度在秦朝发挥着重要作 用,排除D项。故选B项。16 .全球通史中写道:“统一文字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这可以 用来说明秦“统一文字()A.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B.便利了国家政令推行C.实现了各地文化统一D.消除了地方分裂意识【答案】A
39、【解析】由材料“统一文字是一种非常有效且持久的统一的黏合剂。说明统一文字有利 于加强凝聚力,有利于国家统一,A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便利了国家政令推行,排 除B项;实现了各地文化统一“各地文化统一”表述太绝对,排除C项;消除了地方分 裂意识,“消除了”表述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17 .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留存下来服务于朝廷的那些以博士为代表的儒生,不再敢 轻易借古讽今,给朝廷造成麻烦、由此可知,“焚书坑儒”()A.旨在禁止儒学的传播B.毁灭了六国的历史记录C.强化了对思想的控制D.落实了以法为教的政策【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不再敢轻易借古讽今,给朝廷造成麻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
40、 通过“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的控制,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B项材 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以法为教,排除D项。故选C项。18 .唐代柳宗元认为:秦朝灭亡是“咎在人怨”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下而吏畏于 上柳宗元意在强调,秦朝灭亡主要是由于()A.未能消除地方分裂势力B.推行了严酷的暴政统治C.国家各级官吏极度腐败D.六国残余责族势力强大【答案】B【解析】根据“咎在人怨”时则有叛人而无叛吏,人怨下而吏畏于上”可得出秦朝用法家 思想维护统治,推行了严酷的暴政统治,激化了矛盾,最终灭亡,B项正确;ACD项 都不是其强调的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19 .宋代王应麟在西汉会要
41、中说:“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这一观点主 要是依据汉高祖()A.全面恢复了分封制度B.以德政取代严刑峻法C.采取了儒道治国策略D.实行了郡国并行制度【答案】D【解析】“汉祖龙兴,取周秦之制而兼用之”指的是汉承周秦制,但是并未完全继承周秦 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D项正确;汉代并未完全恢复分封 制,排除A项;B、C项并未体现出对周秦制度的继承,排除。故选D项。20 .诸侯王之封地有限,而其子弟袭封者无穷,其封土不能不日蹙,而权势不能不日微。” 在此思想指导下,汉武帝()A.恩泽贵族子弟B.削弱了相权C.实行军功爵制D.颁布推恩令试卷第6页,共17页【答案】D【解析
42、】依据材料“诸侯王之封地有限,而其子弟袭封者无穷,其封土不能不日蹙,而 权势不能不日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了地方诸侯的权力, 加强了中央集权,D项正确;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以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 子弟作为侯国,这看似是恩泽贵族子弟,但是“其封土不能不日蹙,而权势不能不日微” 的内容说明了政策制定者汉武帝是为了使侯国越来越多,让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 小,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军功爵制是商鞅变 法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21 .汉武帝对一些“天子宾客”的侍从近臣或亲信之臣加上侍中、给事中等官职,让他们 参与中枢决策,之后让丞
43、相去执行。该举措意在()A.完善国家决策机制B.使决策实现集思广益C.明确中枢部门职权D.分割削弱丞相的权力【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对一些天子宾客的侍从进臣或亲信之臣加上侍中、给传中等官职, 让他们参与中枢决策,之后让丞相去执行”可知,该举措意在通过分散权力进而分割、 削弱丞相的权力,D项正确;A项说法较为片面,材料除了涉及中枢决策,还涉及执行, 排除A项;B项材料并未提及,材料中举措的目的在于分割丞相权力,而非使决策集 思广益,与题干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C项说法片面,排除C项。故选D项。22 .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天人感应”“大 一统”学说和“推明
44、孔氏、抑黜百家”的主张,均为武帝所采纳。汉武帝此举旨在() A.使文人乐于效力朝廷B.选举赞良以提高行政效率C.推弃道家以推崇儒学D.以思想统一维护政治统一【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天人感应”、“大一统”、“推明孔氏、抑黜百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学适应了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汉武帝通过思想的统一,以达到维护政 治统治的目的,D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汉武帝巩固统治,维护统一的根本目的,排除 A项;材料未涉及选拔人才,排除B项;材料涉及的是对儒学的推崇,未涉及对道家的 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23 .后汉书皇后纪评论说:“东京(洛阳)皇统屡绝,权归女主,外间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
45、不定策帷帝,委事父兄”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是()A.皇权专制体制B.皇帝年少无知C.中央集权削弱D.大臣无权理政【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权归女主,外间者四帝,临朝者六后,莫不定策帷帝,委事父兄”可 知,东汉中期以后,由于继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的局面,这种局面出现的根源是皇权专制,没有相应的机制制约皇权,A项正确;B项 是表象,不是根源,排除B项;C项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 除D项。故选A项。24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诗中现 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张骞出使西城B.卫青抗击匈奴C.西汉商业发
46、展 、D.丝织业的发达【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收来东国易桑麻”,可以看出 此时东西方有了一定的经济交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张骞通 西域,A项正确;卫青抗击匈奴主要是出于巩固汉朝的统治,排除B项;西汉商业发展 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丝织业发达也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 排除D项。故选A项。25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在中央设立了乐府,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来配乐,后世称这 些收集整理而成的诗歌为“乐府诗”。据此可知,“乐府诗”()A.注重铺陈和华丽B.开创了五言诗体C.反映了民风民貌D.具有散文的特征【答案】C【解析】材料
47、“采集民间歌谣来配乐,后世称这些收集整理而成的诗歌为,乐府诗中说明 “乐府诗”是采集民间歌谣来配乐,说明“乐府诗”反映的是民风民貌,C项正确;铺陈和 华丽是汉赋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开创了五言诗体,排除B项;材料体现 不出散文的特征,排除D项。故选C项。26 .后汉书宦者传蔡伦记载:“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绿帛者谓之为纸.(蔡)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 纸“。”这表明()A.蔡伦开启了古代造纸先河B.蔡伦改进造纸术便利了纸张推广C. “蔡侯纸”体现民间工匠智慧D.造纸术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传播【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蔡侯纸”出现之前,古人多以竹子、帛等为造纸原料,而蔡伦改试卷第8页,共17页 进了造纸原料,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说明蔡伦改进造纸术便利了纸 张推广,B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蔡伦改进造纸术,而非开启了古代造纸先河,排除A 项;结合所学知识,蔡伦不是民间工匠,排除C项;材料体现不出造纸术发展促进了思 想文化传播,排除D项。故选B项。27 .南京古称“建业”或“建康”,素有六朝古都”之称,自古就是长江下游地区的经济、 文化和政治中心。“六朝的最早朝代处于()A.战国时期B.三国时期C.南北朝财期D.隋唐时期【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六朝古都。“建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