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_2_5_与人体健康研究现状_曹德康.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9570 上传时间:2017-10-21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5.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PM_2_5_与人体健康研究现状_曹德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PM_2_5_与人体健康研究现状_曹德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PM_2_5_与人体健康研究现状_曹德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PM_2_5_与人体健康研究现状_曹德康.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武 赘 医 学 2012 年 9 月第 23 卷第 9 期 Mc(lJChinPAPF,Vol.23, No.9,Sep eml)er,2012 803 Dp 100 可吸入悬浮 Dp 10 Hm Dp 2.5 Dp 0.1 Mm DOI: 10.14010/j .cnki. wjyx.2012.09.001PM2.5与人体健康研究现状 曹德康、苏建忠、黄以哲 2,张伟、李增德 1综述刘雪林 3审校 【关键词】 大气悬浮细颗粒物;来源特性 ;健康危害 【中国图书分类号】 K122.7大气污染通常分为悬浮颗粒物污染、气态污染和气味污 染。其中,大气悬浮细颗粒物 ( PM2.5)的形状不规则,在大

2、气 中悬浮时间较长,能够吸附大 M毒性化合物,滞留在终末细 支气管和肺泡中,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引发社会广泛 关注 部分欧美国家 20世纪 90年代开始研究空气污染物 与人类疾病的关系 中国于 2012年 2月 29日发布新环境空 气质 M标准 ( GB3095 -2012) |,将 PM2 5纳入监测管理 笔 者主要介绍 PM2 5的定义、来源特性、生物效应、健康危害、监 测方法、防制策略,并对 PM25的研究动向进行了论述。 1 PM25定义 1仏 5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颗粒物的总 称 2。根据大气悬浮颗粒物的空气动力学当 M直径 ( Dp)不 同,将大气悬浮颗粒物大致分为 4

3、类(图 1),其中 Dp矣 10 jxm的为可吸入悬浮颗粒物, DP 2.5 jxm的为 PM2 5,后者多 为二次污染物。 图 1大气悬浮颗粒物分类 2 PM25S染来源和特性 2.1 PM2.5污染来源 PM25污染主要由人为和天然污染导 致。人为污染是由人类活动,如发电厂、采矿、燃油机车、取 暖、生火做饭、吸烟、尘螨等引起;天然污染主要由风蚀、火山 爆发、森林大火、花粉、细菌、病毒等造成 D 41。 研究表明,不 同来源的颗粒物形状不一,如煤尘一般为球圆形,表面比较 作者简介 :曹德康,男, 1966年出生。本科学历,主任医师。主要从事 军亊预防医学及环境监测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 1.

4、102613北京,武矜后勤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 812000 西宁,武瞥冇海总队医院 :3. 100071北京,解放军疾病预防控制所 通讯作者:李增德 , E - mail: wjzl)cdc yahoo, com. cn 光滑 ;燃油和汽车排放的尾气颗粒物一般为不规则的圆形 体,表面高低不平。不同形态颗粒物对机体的作用机制也不 同,通常球圆形颗粒物更容易沉降(被机体吸入的可能性较 低 ), 而不规则圆形颗粒物机械损失比较大 13 (在大气中悬 浮时间较长,容易被机体吸入 ) 。 2.2 PM2.5污染特性 由于 PM2.5当量直径小,物质成分杂 (不同物质成分的 PM2 5毒性机制也不

5、同 ) ,形状不规则,富集 效应强(很容易富集空气中的有毒重金屈、酸性氧化物、有机 污染物、细阐和病毒等),比表面积大。据外国有关部门研究 显示 ,PM2.5与 PM,。 相比, PM2.5在空气中停留的时间要更长 , 为 3070 (lM ;PM2 5&可以随气流被输送到几百甚至几千 公里的地方,造成广域污染;同时在成云的过程中,它也会参 加很多化学反应,这样就使它的机制更加复杂,造成更广泛 的污染。 3 PM2.5生物效应 大气悬浮可吸入颗粒物对机体的危害主要取决于 PM 的浓度、粒径、化学组成、吸湿性、可溶性及机体的年龄、营 养、健康状况、活动状态等因素。虽然决定 PM的危害性因 素很多

6、,但肯定的是 PM只有被人体吸入附着于呼吸道后, 才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因此,掌握 PM如何通 过呼 吸道进入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的整个过程,以及在各个部位 沉积附着状况,可以为研宄 PM的致病机制提供更多更有效 的依据。 研宄表明, PM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 10 |xm的大部分 被阻留在鼻腔或口腔内,专 10 (xm的可以进入鼻腔,矣 7 (xm 的可以进人咽喉,矣 2. 5 pm的则可到达终末细支气管和肺 泡后沉积。由于 PM2 5形状不规则,粒径小(介于细蘭和病毒 之间),比表面积大,富集效应强,能够吸附大量有害物质,通 过呼吸途径到达终末细支气管和肺泡,随血液循环至人体其 他组织器

7、官;因此,沉积在人体内的颗粒物主要为 PM2 5,它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较PMI()大 6。研究显示,一些对人体极 为有害的多环芳烃和杂环芳烃等有机化合物主要富集于 PM2.5 中。 4 PM25-康危害 大 气 悬 浮 粗悬浮颗粒物 细悬浮颗粒物 ( PM2.5 超细悬浮颗粒物 804 武 羚 阪 学 2012 年 9 月第 23 卷第 9 期 Me(l J Chin PAPF, V l.23, No.9, SePtembcr, 2012 PM2.5能够导致空气浑浊,能见度下降,并且随着吸入浓武 袢 阪 学 2012 年 9 月第 23 卷第 9 期 MCHI J Chin PAPF, Vol

8、. 23, Na 9, Sei)teniber, 2012 805 度的增加,可造成人体内部呼吸、循环、免疫、中枢神经及内 分泌等系统疾病的发生 $),同时可引发致癌、致畸、致突变及 皮肤类疾病。人体肺部吸入 PM2.5后,多发生炎性反应和氧 化损伤,进而随着血液循环并发其他系统病变,是导致全身 多系统病变的主要机制 9。 呼吸系统 : 与 有 关 的 呼 吸 系 统 疾 病 有 鼻 窦 炎 、 肺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和肺癌等 1。循环系统: 流行病学调査显示,心肌梗死、心率失常、心力衰竭、动脉粥 样硬化、冠心病与 PM2.5M露有关 n。免疫系统:随着 PM2.5 的增加,使免疫活性

9、细胞功能及组织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改 变,从而降低肺局部特异性淋巴细胞的免疫应答,导致局部 免疫力降低 12。中枢神经系统 : PM2.5被认为是中枢神经系 统疾病的危险因素 13,与其鉍露的相关疾病有帕金森症、阿 尔茨海默病等。内分泌系统:调查提示, PM2.5可扰乱机体雌 激素的分泌,而雌激素水平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病 死率显著相关 ;还有可能诱发糖尿病类疾病的发生。除 此之外,还有可能引发皮肤类疾病和机体癌变、畸形、基因突 变:由于 PM2.5含有苯并 DJ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 M庇、 二苯并 a. h蒽、苯并 fe, h,i芘等多环大分子物质 U5,这些 分子都有不同程度的 “

10、致癌、致畸、致突变 ”效应。 5 PM25监测方法 目前,世界上 PM2.5的监测方法主要以振荡天平法、 p射 线法、 P射线光浊度法、光散射法为主。振荡天平法,屈重量 法,是最直接、最可靠的方法,它是根据振荡频率的变化,计 算出收集到 PM2.5的重量 ;p射线法和 p射线光浊度法,是将 PM2.5收集到滤纸上,以 p射线照射,根据射线的衰减,计算 出 PM2.5的含量 ;光散射法,是通过测量颗粒物受光照射后所 发出的散射光信号的大小来测量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16。在 2010年美国环保署公布的 PM2.5监测使用仪器状况和布点情 况显示,约 60%采用振荡天平法监测仪, 30%采用 p射线法

11、 监测仪。 2012年 2月 29日,中国环境保护部颁布的新环境 空气质 M标准中指出, PM2.5的监测主要 采用微 *振荡天平 法和 P射线法。 加强 PM2j监测是做好科学防制的基础,以国标规定的 微振荡 天 平 法 和 P射线法为规范,以环境空气质 M监测规 范(试行 )17为要求,科学布设监测点。 PM2 5监测点设 H应 考虑 :周围状况相对稳定,设有安全防火措施,避开人为因素 影响,与当地人口密度挂钩,远离污染源 (50 m)、没有遮挡物 的空旷位置。采样口髙度设置要求为:手工间断采样离地面 1.5 15 m,自动监测离地面 3 15 m, 道路交通污染监控点 离地面 2 5 1

12、处 |7。 6 PM25防治策略 6.1减少人为污染 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和谐、可持续发展 社会,不仅是国家政府发展方略,也关系到公民的健康。通 过开发清洁能源,加快淘汰滞后产能,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减 少工业生产和燃油机车带来的污染,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 惯,严格控制在公共场所吸烟等方法,有效减少人为因素造 成 PM2 5污染。 6.2控制天然污染 以免耕法和秸秆覆盖为主要方法,增 加植被 ,建立防风屏障,有效扼制风蚀的发生 ;细化天然污染 预警预案 ,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立生物污染监控 体系和数据库,有效提高对自然灾害和生物污染的预膂和阻 击能力。 6.3 PM2.5消 除措 施消除

13、PM2.5通常分为干沉降和湿沉降 两种措施 :千沉降是通过城市大面积植被化,利用叶面吸附 颗粒物,改善空气质 M, 是指颗粒物在重力和地球引力作用 下或与其他物体发生碰撞后产生的沉降;湿沉降是通过人工 降雨、降雪、雨刷等措施,使颗粒物从大气中减少或消除,是 消除颗粒物的最有效措施。 综上所述,随蒞工业飞速发展,生活方式日趋改变,机动 车数量不断上升,资源消耗不断增加,致使 PM2.5污染问题曰 趋严重 ;PM2.5影响健康的有害成分主要来自人为污染和天 然污染,这些成分可使人体多系统疾病患病率增加。积极深 入研究防制 PM2.5措施,重点针对不同城市特点,不同污染来 源,做好污染科学监测与综合

14、治理,推动空气质 M持续改善。 借鉴国际先进的监测方法、技术与手段,结合我国新制定的 环境质 M标准,进一步加强对 PM25污染物的研究力度;严格 按照标准监测,研发切实可行的国标监测方法、检验技术。 加强 2.5的监测范围,掌握 PM2 5生物学特性,进行人群流 行病学调査和实验室检测分析;逐步建立 PM2 5污染健康风 险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为全面评价大气环境质量、保 护人类身体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 国家环境保护部 .关于发布国家环境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 M标准的公告 EBM)L (2012 -02 -29) &012 -03 -02 http: /www. gov. c

15、n/zwgk/2012 -03/02/content_2081359. htm 2 药红梅,吕吉元 .P1V12 5不同成分致冠脉粥样硬化大鼠 ACS的 可能机制 D.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9(5) :566 - 568. 3 Wichmann H ESpix CTuch Te/ al. Daily mortality and ultrafine particles in effort M . Germany: Health Effects Institute Re|M)rt 2000: 98 -101. 4 吕永达,很仲厚 .特殊环境生理学 M.北京:军市医学科学出 版社,2

16、003: 251 -252. 5 肖美,郭琳,何宗健 .空气环境中 PM2.5研究进展 J.江 西化工,2006 (4) :43 -45. 6 赵金镯,宋伟民 .大气超细颗粒物的分布特征及其对健谈的影 响 D.环境与职业医学 ,2007,24(1) :76 - 79. 7 尹洧 .大气颗粒物及其组成研究进展( m.现代仪器, 2012,18(2) :1 -5. 8 王欣,邓芙蓉,吴少伟,等 .北京市某区大气可吸入颗粒物和 细颗粒物对儿贲肺功能的短期影响 D.北京大学学报, 2010, 42(3) : 340 -344. 9 岳常丽,刘红刚 .空气细颗粒物 ( PM2.5)及其致病性的研宂现 状

17、 W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2009,25 (4) : 437 - 439. 10 P |e C A, Bummed R T Thun M Jt el al. Lung cancercardio memory mortality and long - term exposure to fine particulate air pollution D. JAMA, 2002 , 287(9) : 1132-1141. 11 Oberdorsler G Sharp Z Aludorei V et al. Extra pulmonary trails - location of ultiafin

18、e carl) n particles following whole - l) dy inhalation exposure of rats j . J Toxically Environ Health A, 2002,65(20) :1531 - 1543. 12 黄宁华,徐东群 .细颗粒物对免疫系统损伤研宂中的基本科学 问埋D.中国环境卫生杂志 ,2004,7(3 -4) : 136-139. 13 Calder 6n - Carciduefias L Sold A C Henridquez - Roldan C,et al. Ing temi uir pollution ex|Ksur

19、e is ass(Miuled witli neumn lamentation t an altered innate immune response* disruption of (he blood brain harrier* ullra fine particulate de|) si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A myeloid lela - 42 and alpha - syncline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j .Toxically Palhol 2008 36(2) :289 -310. 14 hvai K Mizuno

20、S Miyasaka Y et al. Correlation between suspended particles in the environmental air and causes of d804 武 羚 阪 学 2012 年 9 月第 23 卷第 9 期 Me(l J Chin PAPF, V l.23, No.9, SePtembcr, 2012 isease a- mong inhabitants Icmss - sectional studies using the vital statistics and air pollution data in Japan D Envi

21、ron Res200599:106 - 117. 15 车瑞俊,刘大锰,笊雪玲,等 .北京市大气 PMI()和 PM2.5中多环 芳烃组分的致突变性 !.环境与健康杂志, 2008,25(12):1047 -1049. 16 孙晴,樊述中,杨永杰 .大气颗粒物质蛩浓度监测系统的研 制 D.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1, 28 (2) : 189 - 191. 17 W家环境保护总局 .关于发布环境空气质 M监测规范(试 行的公告 EB/OL . (2007 -01 -19), hup:/w而 .zhb. gov. cn/info/gw/gg/200701 /t20070125_100262.

22、htm (2012 -05 -06 2012-06-11 10) (贵任编辑武建虎)治疗干预评分系统在护理工作量评定及护理人力资源 配置中的应用现状及优点于榕 杨丽翠 2综述 王丽华 3审校 【关键词】 护理工作量;护理人力资源;治疗干预评分系统 【中国图书分类号】 R471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提供 数量适当、技术水平合理的护士以满足患者的需求,并且保 持无风险的工作环境 IJ。护理人员的配备是否合理直接关 系到护理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a,在护理人力资源或能力不足 的病房,病情观察的延迟、操作的失误、给药错误和治疗的不 及时等更容易发生 b 4。因此,改善护理人力资源的配

23、备,对 提高患者,特别是 ICU危重患者的安全性有着重大意义。治 疗干预 评 分 系 统 ( therapeutic intervention scoring system, TISS) 是 Cullen于 1 9 7 4 年 建 立 的 测 量 工 具 ,目前在欧美 被广泛用于评估 SICU护理工作量。笔者就 TISS在护理工 作量评定 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现状综述如下。 1 TISS评分应用的现状 1.1对疾病严重程度的评估 治疗干预评分系统最初是作 为疾病严重度的评分工具,但在临床运用后逐渐演变成一种 用来评估工作人员工作负担和指导人力资源配置的方法。 以往研宄显示,在 ECU患者

24、中 APACHE II评分与 TISS评分 作者简介:于榕,女, 1960年出生。本科学历,副主任护师,护理部 主任。主要从堺护理管理工作。 作者单位: 100141,武聱北京总队第三医院: 1.护理部, 2. ICU: 3. 100093,北京市三博脑科医院护理部 通讯作者:杨丽翠 , E - mail: yanglicu shu. com 呈显著正相关 7,是较好的测量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工具。 由于 TISS评分强调了治疗与监测的种类和数量,因此它不 仅反映病怙的严重程度,也反映了 ICU的工作撗和患者实际 接受治疗的程度。 1.2对护理工作量的评估 以往研宄对护理工作量的评估 常采用直接

25、护理时间测定法,此法耗时、耗人力,影响因素 较多 M :另一种按护理级别测算的分类方法简单易行,但测 得的护理工作量代表性不好 M ,护理等级不能真实地反映工 作 ft的多少 M。而 T1SS评分系统与直接护理时间有很强的 正相关性 11,能有效地反映护理工作贵的多少。 1.2.1凸显专科护理工作的重 点应用 TISS评分系统,可 计算每天 ( 24 h内)各类护理操作及不同得分标准 ( 1 4分) 护理操作的频次,并进行排序,由此发现每天发生最多的治 疗及护理操作,为针对性的专科护理培训提供有益的指 导,有利于护理管理者抓住工作的重心,提高护理服务的质 量,保障患者的安全。 1.2.2便于发现护理工作的规律性 由于 TISS采用每 8 h 评估一次的方法,计算 24 h内的总分,因此可以用来评估科 室每日 护理工作的总 ft和每班的护理工作 M, 动态观察工作 量的变化规律,预见性地进行弹性排班,可有效提高护理人 员的工作满竞度和护理服务质 ft通过一段时间评估,可以 发现白班与夜班,每周中不同工作日 M,不同病种、不同手 术日期 M,以及每年丨 2个月中护理工作量的变化 13,并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毕业论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