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docx

上传人:1398****507 文档编号:95324704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谏太宗十思疏教案三篇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学习本文多用比方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2.驾驭“长”“者”“诚”“盖”“信”“安”等多义词的用法。3.驾驭“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实力目标: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德育目标: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育学生虚心接纳别人的建议,虚怀若谷的情操。教学重难点:1、驾驭文言实虚词的含义和用法。2、驾驭本文的主要观点,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方法:串讲法 诵读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介绍作家作品;写作背景;分析第一、二

2、段。一、导入在封建社会,讽谏帝王往往会招致祸害,比干被挖心、屈原被放逐,司马迁受宫刑,便是千古明证。然而也有不少人以善谏、敢谏而名垂青史。假如说,战国策中记载的触龙和邹忌是委婉而讽的典型,那么,唐代闻名政治家魏征便是直言敢谏的代表。他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致祸害,反被唐太宗视为一面镜子,并以其策治国,出现了闻名的“贞观之治”。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效果?今日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流传千古的谏太宗十思疏,一起来找寻答案吧!二、解题1.课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其次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

3、思的状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与上疏、奏书、奏章相同,属于争论文,是文体的一种。2.作者与作品:魏征(繁写体为“徵”),字玄成,唐朝巨鹿曲阳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与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投唐。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时,擢为谏议大夫,常如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徵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封郑国公,任太子太师,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

4、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自其手,时称良史。3.写作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你李渊反隋时作战英勇,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年号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有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醒悟地看到了在旺盛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三、整体感

5、知1、老师范读全文,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及停顿处。2、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四、研习第一自然段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老师与其他学生正音。2、老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重点实、虚词的驾驭状况。4、分析回答问题:(1)本段作者提出了什么观点?明确: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2)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其次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峻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3)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6、其作用何在?答: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方,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纳剧烈、显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相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4)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答:开篇并没有干脆提出“十思”的内容,而是以“臣闻”的口气开头,不卑中亢,令人警醒;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5、依据板书尝试背诵。五、研习其次段1、找一名学生朗读本段,老师与其他学生正音。2、老师串讲,强调重点字词:3、学生自由翻译,然后找学生翻译,并检查驾驭状况。4、分析回答问题:(

7、1)这一段作者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2)作者以“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设问,引出了对哪两种不同心态的分析论证?(3)本段采纳的是什么论证方法?答: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尽情傲物。(总结历史)比方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发出警告)借对古人的.论述,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切中要害,振聋发聩,令人警觉。(4)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允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

8、主见“竭诚以待”是一样的,那当然是可行的。5、积累成语:居安思危 垂拱而治 择善而从 载舟覆舟六、课文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研读一二段,在夯实文言学问点的同时,更要把握文章内容的精髓,那就是懂的固本思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代明君唐太宗尚有不足之处,更何况我们一般人呢?太宗虚心纳谏,创建历史出名的“贞观之治”。若大家也虚心纳他人建议,虚怀若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定会树立起光辉俊洁的人格。那么,魏征究竟给唐太宗进谏了哪“十思”呢,我们下节课来揭开答案吧!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2教学目标学问目标1、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

9、;区分文中“根本、以为、虚心、尽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主动意义。3、学习魏徵的超群的劝谏艺术。实力目标1、驾驭作者反复开异,谆谆教导的超群的劝谏艺术,不断提高学生的说话技艺。2、在理清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背诵全文。德育目标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苦乐观;虚怀若谷,虚心纳他人建议;勤俭简朴,继承优良传统。教学重点1、驾驭“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3、学习文章用比方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改变的风格特徵。教学难点1、文章第三段的内容理解。2、引导学生背

10、诵全文。教学方法1、朗读法(在反复朗读中,理解句意,体会语气,加强记诵)2、问答法(如对文章第1-2段浅显内容的分析理解)3、探讨法(如对文章第3段较深难内容的分析理解)4、探究拓展法(课内适当穿插一些文句训练,拓展学生思维)教具打算:多媒体投影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课程:一、导入新课:(故事导入)据说唐太宗李世民特别喜爱鸽子,有一天,有大臣给他孝敬了一只特别可爱的鸽子,当他正玩得兴奋的时侯,魏徵求见,急得他把鸽子左放右藏就是找不着合适的地方,无奈之下就背过双手,抓在手里,不想一翻长谈之后鸽子不幸捂死,留下他独自感伤。提问:这个故事说明白什么问题?为什么?投示:太宗怕、敬重魏徵。二、作者简介(多

11、媒体显示)魏徵(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未参与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擅长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徵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接受。他死后,唐太宗哀思不己,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徵在当时的影响。连接语:魏徵是以善谏闻名的,善在何处,谏有何妙,今日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谏太宗十思疏。三、解题谏:规劝 十思:十条值得

12、思索的状况疏: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看法的一种文体。连接语:魏徵向太宗规劝了十条值得思索的状况,那他为什么,在什么状况下提出的呢,我们先了解一下背景。四、背景介绍(多媒体显示)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收过分运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主动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渐渐富有,加以对外斗争年年成功,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慢慢骄奢,慢慢忘本,起先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树碑立传的欢呼声沉没了。正直的魏徵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

13、,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白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特别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徵手诏,赞扬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五、指导诵读听录音,学生订正字音、留意断句,同时体会思想感情。后找一学生试读(任挑一段),老师指引方法。六、疏通文意:连接语:学习文言,大纲的要求是能借助工具书和文下注释,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现象,那么同学们考虑一下,理解词句含义、积累文言现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学生探讨后明确:实词、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古今异义等。1、师生共译第一、二段:疏通文意,重点说明实词、虚词、

14、古今异义2、学生齐读第三段后以前后桌4人为一学习小组自主探究学习,学生质疑,引导学生作答要求:同学间相互的探讨,解答疑难。个别较难的翻译,同学间解决不了的,提出来全班探讨。按类别归纳。(投影出示本文文言现象积累)。3、文言句子的翻译:(老师指导学生翻译,并渗透方法)例: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吓,用威严怒气来恐吓方法:a、抓关键词,直译为主,意译为辅。b、单音词语双音替c、倒装语序倒过来。臣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七、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连接语:魏徵是一代名臣,他们中的治国境界是什么?(学生答:文武并用,重拱自治),君王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需做到什么(十思)投影出了十思内容,学生集

15、体朗读。提问,十思侧重于规劝皇帝不要做到什么?对我们有无启发?连接语:作者提出的十思,语语坦诚、字字惊心,太宗之所以最终能接受践行,并不仅仅是魏徵的赤胆忠心,更由于他奇妙的思路与说辞它在一、二段已为十思铺平了道路。找一学生读第一段,提问:文章先以什么引出话题,提出了什么观点?分析:比方、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观点连接语:观点只是魏徵一家之言,不足以让人完全信服,那么怎样才能让其观点有据可依呢学生自读其次段,提问:作者概括了一条什么普遍规律?分析:借鉴古人论述,将君与民关系比作水与舟,多方论证居安思危重要性,切中要害、令人警觉,那么如何居安思危呢?顺其自然的作者提出了十思。学生分析老师总结,

16、本文思路:思索清楚,先说人君当思,为何要思,后谈思什么,环环紧扣,也把魏徵超群任讽谏艺术体现的淋漓尽致。八、鉴赏超群的劝谏艺术:从思路上看,妙在何处?(先深化浅出分析思之重要而后投十思,易接受)老师分析:其实联系到我们的写作,那就是不肯定要开宗明义,而荡开一笔,打伏笔,蓄势,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文章的用语上能否分析一下他们的高妙之所在?明确、下愚、明哲、臣闻(而非臣以为)点拔:魏徵在讲谏时,有着醒悟的头脑。他虽然知道太宗是很懂得“忠言逆耳利于行”的。但在等级森严的封建时代,他没有因太宗对自己的赏识而得意忘形。仍是坚持一贯的谨言慎行。文中语言真诚虚心,委婉而又通达,合情而又合理,极富艺术魅

17、力,难怪唐太宗会从善如流呢。与忌讽齐王纳谏对比讽谏艺术之不同?九、思维拓展当今社会,我们虽然政通人和,国富民强,但也存在一些傲慢忘本的人民的父母官们,他们用自己腐败的双手写下了共和国最不协调的音符,请同学们试举一些例子,而后依据存在问题也给他们写上几点值得思索的问题。十、课文总结:“读史使人明智”一千三百年后的今日重温谏太宗十思疏,不仅要体会它流畅艺术的文气,还应从字里行间去感受一代忠臣魏徵为使唐王朝长治久安而敢于直谏的高度责任感、使命感。愿生活在新世纪的同学们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时刻胸怀一颗火热的报国心!十一、布置作业积累本文中的文言学问。针对文中的某一哲理性语句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写成文字。十

18、二、板书设计:略谏太宗十思疏教案 篇3一、学习本文声情并茂、文质兼美、骈散结合的写作方法。二、驾驭“安”、“信”、“求”、“治”等实词的义项,辨析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留意古今词义的不同。三、背诵全文,归纳成语典故。四、学习古人“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纳下”的治国思想及为人之道。一、教学时首先了解写作背景,重点介绍唐太宗和魏征“明君诤臣”的关系。二、诵读课文,理清层次结构,体会本文华美流畅的语言及“居安思危”的思想。三、背诵全文,归纳词义,落实练习。第一课时一、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特点。二、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开场白:一个新的政权建立之初它面临的主要是什么问题?实

19、行“仁政”,让百姓养精蓄锐。当这个政权巩固之后,出现了“太平盛世”,它是不是就没什么问题了呢?假如有问题,那将是哪些问题呢?让我们看看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写给唐太宗的一篇奏章吧。一、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1、作者: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今河北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初为太子洗马,太宗即位后,擢为谏议大夫,常召入内室询以政事得失,魏征知无不言,敢于直谏,史以“诤臣”称之。曾主持隋书、群书治要的编撰工作,隋书的序论及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皆出其手,时称良史。本文谏太宗十思疏,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其文风影响到宋代欧阳修、苏轼。2、背景: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

20、反隋时作战英勇,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鉴于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有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醒悟地看到了在旺盛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群臣齐唱赞歌时,独能多次上疏进谏,使太宗猛醒。文章力劝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太宗看后感到很惭愧,表示从谏改过。二、通读全文,正音。1、留意读音求木之长(zhng)浚(jn)源塞(s)源载(zi)舟壅(yng)蔽谬(mi)

21、赏2、比照注释,朗读课文,争取比较流畅地读下来。3、检查朗读状况。单个读,齐读。也可范读。三、结合“练习”(一),了解每段段意。1、第一段:以“固本浚源”为喻,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2、总结历史阅历,并从创业守成、人心向背等方面,论述“居安思危”的道理。3、提出“居安思危”的详细做法,即“十思”,核心是“正己安人”。其次课时一、翻译并分析第一、二段,背诵第一、二段。二、辨析词义,归纳义项。一、检查熟读课文状况。二、翻译并分析第一段。1、论点的提出:非开宗明义,而是用两个比方引出要论述的问题。这样写可以使深邃的道理形象化、通俗化,易于让人接受。2、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先正面论述“固

22、本”才能“木长”,“浚源”才能“流长”,“德厚”才能“国安”;再从反面论述,反之,国不能安。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可就下面的问题进行探讨:节俭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还是一种陋俗?)三、背诵第一段。四、翻译并分析其次段1、总结历史阅历,表明自己的担忧不是“庸人自扰”。2、创业艰难,易得人心;守成简单“傲物”,使人离心离德。3、人民的力气是可怕的,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所以不能懈怠。五、背诵其次段。六、作业“练习”(二)第三课时一、翻译并分析第三段。二、找出本课的成语,通过做课后练习,驾驭有关的文言词语的意思。三、背诵、默写全文。一、检查一、二段的背诵。二、翻译并分析第三段。见可欲戒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奢侈知止以安人念高危戒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傲慢江海下百川1、居安乐盘游戒“五戒”三驱以为度“十思”忧懈怠纵欲慎始而敬终解决问题虑壅蔽戒虚心以纳下惧谗邪轻人言正身以黜恶恩所加戒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赏罚不公无以怒而滥刑2、作者志向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三、背诵第三段。四、写作特点。1、骈散结合,华美流畅;2、正反论述,务尽其旨;3、比方排比,生动有力。五、从课文中找出几条成语,体会它们的表达作用。居安思危载舟覆舟择善而从(之)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善始善终)垂拱而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工作报告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