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数学教学反思(汇编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数学教学反思(汇编篇).docx(5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数学教学反思(汇编篇)数学教学反思1教学完“百以内加减法”后,在测试题中出现了这样一道题目:妈妈到商场买东西,满100元就返50元代金卷,妈妈还能买什么?这是此题中的第三问,而在前两问中,孩子们已经求出了妈妈买了些什么,用了多少钱。但是,当我看到第三问的回答时,我不觉愣住了,能够正确的回答出此题的同学是平常几个爱到处跑的,还有两、三个爱动脑的同学。这道题描述的是目前最常见的、最吸引*的家务事。依我事先的猜想,或许孩子们也曾亲生经验或目睹过,凭他们的生活阅历,答案应当是丰富多彩的。我甚至想象了孩子们给自己的答案摆出一大堆理由。惋惜,最终的结果却让我不得不觉得懊丧。这是怎么啦?我们学数学
2、可以用来解决生活问题,可就这么一件小事,每个家庭几乎每天发生的事情,孩子们却无从先手。看着孩子们各种各样的答案,我陷入了深思。现在的数学都是正儿八经的让学生做“学问”,做“数学”,却没有更多的让学生走近生活,在生活中发觉数学问题,课本与生活实际脱节。假如在数学课上,常常出现与生活有关的.学问,孩子们又何尝会无从下手哪?同时也让我更加明确,在数学习题的练习中,让孩子们多到生活实际中去自己发觉与书本相关的数学,真正地使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最主要的还是要与家长多多的联系,探讨出最能让孩子参加生活的好方法,这样才能让他们在用中学,学中用。连加教学反思100以内两位数的连加本节课的重点是用竖式计
3、算连加的方法,同时体验多样化的算法。围绕教学目标,依据本课内容我细心设计了培育学生主动参加的教学课。体育竞赛特别注意运动员的参加意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了学生的参加,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和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的爱好,才能真正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化为“我要学”。在连加这堂课中,我用拍球嬉戏激发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育学生的参加意识。在热情的气氛中,让学生自己发觉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找出解决方法,在以前的学习基础上,列竖式解决问题,突出重难点,并刚好引导学生转向另一个重点:“你还有其他算法吗?”学生主动地参加,踊跃地回答,找出了许多种方法,从而做到了抓住“热点”问
4、题,引导学生参加。另一方面在本课我结合了生活中的实践,注意了亲身体验,强化了学生的参加意识,尤其还注意了精神激励,刺激了学生的参加意识,刚好做好活动后的小节,对好的赐予精神上的激励,还辅以“纪念品式”的物质刺激。通过评价,学生既相识了别人,也认清了自己。尽管活动结束了,但参加意识更浓烈了。课结束以后,有许多调皮的孩子对我说:“老师,这节课太有意思了!”在本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1、拍球嬉戏在数数时存在误差,学生参加拍球的少,喝彩的多。2、小组探讨绽开的不够,有些形式化。3、语言上欠简洁。4、列竖式时应当身先士卒用尺子,起到表率的作用,并且没有强调等等。总之,一堂课须要反思的地方许多,但培
5、育学生的参加意识是我无悔的的选择。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都要力争每节课精雕细琢,备好课,上好课,因为细微环节确定胜利!数学教学反思2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削减失误和纰漏,反思成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断反思和与同事探讨的过程之中,我发觉在中学数学教学应当留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数学教学要有足够的耐性1、耐性引导,关注学生的意志品质。学生思维与表达有差异,应当允许思维慢的学生有更多思索的空间,允许表达不清楚不流畅的学生有重复和改过的时间,更重要的是允许学生有失误和订正的机会。使学生处在民主、同等、宽容的教学环境中,确保他们拥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主动探究的心态,品尝到胜利的喜悦,从而使产生他们
6、创新的欲望。从而熬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念。这对老师来说是一个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的过程,须要肯定的时间,也应当有足够的耐性。2、耐性辅导,关注后进生的发展。后进生是迟绽的花蕾,是待开的资源。后进生是相对的,是改变发展的,没有一成不变的后进生,后进生是可以转化为好学生的。那么,如何转化后进生呢?对后进生要充溢爱心,只有酷爱后进生,才能做好他们的转化工作。这就是说,对后进生要动之以情,要细致耐性地进行辅导,使他们的心在暖和的关怀中慢慢溶化,点燃他们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3、耐性答疑,培育学生好问的学习习惯。中学数学是基于问题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
7、够在提出问题的前提下解决问题。其实,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在肯定程度上更为重要,这就要求老师能够在教学的过程中仔细、细致、耐性地回答好各种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使每一位同学的每一个问题都能够得到满足的答复。作为中学数学老师,应当在答疑上多花时间、多下功夫。二、数学教学要有必要的爱心学生的学习爱好往往以老师的情感为转移,假如老师把爱心寓于教学之中,通过富有情感的语言、动作、表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一种信任佩服的感觉,学生就会以主动主动、勤奋向上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多一些真诚的关怀和帮助,给学生以学习的信念和志气,使学生变“厌学”为“肯学”、变“肯学”为“好学”。这样学生就会主动
8、性高涨、爱好深厚,从而产生学习的激情和动力。三、数学教学要有非常的细心克服马虎大意、培育学生严谨细致的思维品质是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首先,老师要做好示范和表率。老师的板演,批改作业的字迹、符号,肯定要规范、整齐,以便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其次,老师要擅长总结阅历、归纳方法。再次,要教化学生养成验证的习惯。看所得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是否符合题目要求,代数式的变形是否符合逻辑,考虑问题是否全面周到。另外,对于常见的易于马虎的地方要常常性地强调,并要提出要求,这样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然而,培育学生细致、严谨的思维品质是一件费时、费劲的工作,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潜移默化作用是相当重要的,老
9、师自身的教学必需是细心的、严谨的。四、数学教学要以教本为本这是一个详细的教学要求,然而也是非常重要的。近几年来,受社会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忽视了课本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课外的资料上。而大多数资料都有大量总结的公式和所谓的捷径,表面是省时省力,其实质是在奢侈时间、奢侈精力,到时候还是一无所获,这就是舍本逐末所带来的后果。因此,我们教学时要以课本为本,让学生在学习、钻研、挖掘课本的同时,提高他们的学习实力。教和学都是务实的工作,不能走任何的捷径。五、教学中还应做到1、倾听学生说,做学生的知音。2、信任学生能做好,让学做,独立思索、独立说话,老师要诱导发
10、觉,凡是学生能做的不要包办代替。3、放下老师的“架子”和学生交挚友,来一个变位思索,让学生当“老师”。4、教学上驾驭好“度”刚好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培育学生举一反三的实力。5、加强课堂教学的敏捷性,用书要源于教材又不拘于教材;要服务于学生又要不拘一格;加强课堂教学中的寻求规律的教学。这样,不仅使学生学到学问,而且还培育了学生探究规律的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6、诚恳守信,严传身教,教书育人。总之,数学教学工作任重道远,是一个按部就班的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想着一蹴而就,应当以高度的工作热忱,抱着对学生负责的看法和细心严谨的工作作风、务本求实的工作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作为自身的工作使命,扎扎实实、
11、一丝不苟地上好每一节课、批好每一本作业、关注每一位同学,只有这样,我们的数学教学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数学教学反思31、依据新课程概念:“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向学生供应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驾驭基本的数学学问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阅历”。本节课的设计遵循了这一理念,留意通过折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主动性,留意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在操作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师生、生生互动沟通,从而使学生能很好地驾驭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获得用折纸这样的操作发觉法探究图形性质的活动阅历。2、在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处理上,既留意了教材是最基本
12、的课程资源,它是满意全部七年级学生最基本的学问内容,又留意了我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因此,本节课突出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即对原有例题作了补充(如例2),又增加了反馈练习活动,让学生在议练活动中学会运用角平平分线性质解决问题,同时还进行了思维拓展,这样充分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本理念。3、本节课在教法上采纳了“探究发觉”教学模式,这是基于本节课的学问内容,有实践背景,适用于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因此本节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中,留意突出学生活动,设置了四个活动:动手活动:通过动手度量、折纸等活动,探究角平分线的性质;表述活动:用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合语言表述角平分线性质,并互动说理证
13、明;应用活动:角平分线的性质的.相识及应用;拓展活动:结合本节课的学问,对线段的轴对称性进行探究。4、教材中只给出了角平分线性质的文字语言叙述,并没有给出符号语言的表述,由于我校的学生在其次章、第五章学习时,已经接触了符号语言的叙述,并且能够进行简洁的说理。因此在这里,老师引导学生将文字语言结合图形语言转化为符号语言,并且对性质进行了说理,同时在对性质说理以及例1的解答中,老师都给出了规范的证明过程,这样既符合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又为后面学习证明(一)、(二)、(三)打下基础。5、 评价方式依据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教学中老师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主动参加教学活动,是否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说理
14、,是否能运用所学学问来解决实际问题,并留意在教学过程中赐予学生适当的评价和激励。数学教学反思4几分之一是小学数学新教材三年级其次学期第39到40页的内容,关于几分之一的相识是学生对数的相识的一个飞跃,因此在这节课的设计中,要留意以下三点:第一找准数学切入口,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数学。分数起源于分,引起我为学生设计了接近生活的教学情景,如何合理的安排打算好的东西,让学生在分的过程中感悟到“平均分”是分数的基本特征,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和感悟到,由于总数的改变,而使分到的个数由整数2个到1个,再到不能用整数表示这一过程,从而自然的引出“分数”这一概念。其次,采纳小组学习的形势,让学生在做数学中感悟数学
15、。学生对二分之一的理解是整节课的教学重点。通过用各种形态的纸片怎样折出1/2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直观地发觉感受到,对于同一图形由于折出的每一部分都是这同一张纸片的一半,所以他们的大小是相同的。对于不同图形,由于整体的大小不同,所以他们的1/2的大小是不同的。但每一个整体的一半都可以用二分之一老表示。学生通过不同层面的操作活动来进行数学的思索和比较,从而获得数学学问。第三,尽可能的为学生供应资助沟通的时间和空间。课程标准指出,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当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供应沟通的时间,以此完善自己的认知,从而达到发展特性的目的。为了突破平均分这一教学难点,我主要让学生结合操作,并且指导先推断是否平分,
16、然后用数学的语言来表示出几分之一,学生在沟通中感受到其他伙伴们的确定,因此而感到兴奋。从而产生了主动向上的学习心情。数学教学反思5小学数学生活化是以课堂教学生活化为基础的。新课标宠爱提倡小学数学的生活化,针对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严峻脱节的现象提出来的,但并不是否定传统的教学方式。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建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与数学实践实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数学将教学的生活化,是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动身,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学生的学习效率会更高。本文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
17、阅历,探讨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数学教学源自于实际的生活,生活生产的进步又为数学教学的发展供应需。数学与实际的生活紧密的相连、不行分割。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仅是应用数学学问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数学思想与数学技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充溢了数学的学问,人们的日常消费、银行的利息结算、物业费的交付与管理等等都须要人们应用数学学问。因此,新课标下数学的课程标准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有效的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为学生学习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学问,形成科学的数学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实力。一、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必要性1、学生学习状况的要求。数学学习对于
18、学生的综合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与意义,但是学生对数学学习却没有丝毫的爱好,理论与实践相脱节,不会将数学学问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做不到学以致用。这与传统的数学教学的弊端有着肯定的关系。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中主要是听,机械的进行记忆,学习空间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学生对老师的依靠性较大,缺乏探究的主动性与创新性,实践实力得不到有效的提高。因此,必需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生活化。2、新的教学教材的要求。在当前的教化领域中,小学数学的生活化已经得到了教化者的高度重视。在小学数学教学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更加注意教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但是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还有很多的问题,生活化的现实内容联系的不够紧密
19、,生活化的题目缺乏创新性,生活化与时代的要求相脱节。因此,须要不断地对教材进行创新,充分的充溢的教学内容。3、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性。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仍旧实行传统的教学模式,注意逻辑推理,忽视学问外延与背景的介绍。在课堂教学中,仍旧是“一张黑板一支笔,一张嘴巴讲究竟”,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仍旧根植于课堂教学中。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两大法宝就是填鸭式教学与题海战术。学生没有时间与空间进行自己的思索,失去对数学教学的爱好,对数学教学越来越方案,甚至渐渐的产生厌学的心情。因此,若想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必需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二、实施数学教学生活化须要留意的问题1、留意不要过分追求生活的
20、原型。小学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的结合,是当前教化比较重视的问题。因此,有的老师认为,小学数学教学全部的教学内容都要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否则就不是胜利的教学。有的老师实施教学的生活化,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接受新的教学理念,并且实施新的教学方案。但是须要留意的是,生活化须要与学习内容相联系,而不是强硬的、没有限制的生活化,将原来没有必要的生活化给披上生活化的外衣。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日常的教学中,有的老师为了设计创新的教学情境而费尽心思,有的可能会有科学依据,有的就是生编硬造,会很简单误导学生。须要留意的是,老师不要有数学学问都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找到原型的错误思想。有的老师认为,生活是服务于数学的,但是
21、事实上,数学的发展是为人们的生产生活服务的。并不是全部的教学内容都适合生活化,老师没有必要没借口么节课都创设相应的生活情境。要依据实际的教学状况,依据实际的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学生发觉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的实际实力,要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2、数学与生活联系比较形式化。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的老师看似进行了生活化,但是事实上只是将学问与生活简洁的加在一起,对于数学教学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并没有多大的价值。如老师咋讲解“肯定能摸到红球”,老师常做的做法就是让学生摸球,感受摸到不同颜色的球的可能性。这种就是较浅层次的生活化。我们在教化教学中,必需首先了解
22、学生的学问背景、交接学生的学问基础与生活阅历,引导学生主动地参加到教学的实践中来,运用自己已有的实际生活阅历来解决实际的问题,感受到数学的实际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中,将学问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很简单激发学生的新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的综合实力得到发展。再例如,学习“哪种方式更合算”的时候,老师可以创设这样的生活情境,一个超市为了更好地吸引客户,设立了一个转盘,可以自由的转动。顾客消费满200元,可以有一次转动的机会,当停在红色、蓝色、黄色不同的区域,可以获得不同的购物券,其他区域没有购物券。假如顾客没有爱好进行转动,可以干脆获得20元的购物券。老师要让学生死来,如何进行设计,对顾客来说比
23、较合算。这种与实际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设计,有利于学生主动仔细的思索,有利于发展小学生的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力。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老师要不断地思索与探究,提高数学教化教学的有效性。数学教学反思6(一)摆正教和学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冲突是普遍存在的,教学也一样。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冲突,是搞好教学的关键。在教学过程的一系列冲突中,首当其冲的是教和学的冲突。教和学这对冲突处理得如何,往往以学生学得是否主动、是否主动为重要标记。假如我们把教学过程理解成“赐予“的过程,采纳灌输的方法,这不仅使学生学得被动,就是对老师来说,也不能称之为发挥了主导的
24、作用。教学也是一种传递,是精神产品的传递。它与物质产品的传递是不同的。物质产品的传递具有赐予的性质,即你给我就得,不给就不得,多给就多得,少给就少得。作为传递精神产品的教学,却不肯定是老师一讲学生就懂,老师不讲学生就不懂,老师少讲学生少懂,老师多讲学生就多懂。所以,教学并不是赐予。那么我们应当如何看待教学呢?我认为教学应当是在老师指引下学生的获得。是赐予还是获得,这是两种截然相反的教学思想,也必定导致两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教学“体积”这个概念,不仅要使学生驾驭体积概念及体积的求法,还要留意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明显“预备齐”背诵和发展空间观念毫无联系。经过多年教学实践,我教这个概念时,是从
25、视察试验起先的。一上课,我就把两只一模一样的玻璃杯放在讲台桌上。然后分别往两只杯子里倒水。正值学生感到稀里糊涂的时候,我说:“谁能告知我哪只杯子里的水多,哪只杯子里的水少?”学生更仔细地视察了,但他们看不出差别,只好犹迟疑豫地说:“两只杯子里的水似乎一样多。”我马上确定他们视察得细致,并说:“我倒的水就是同样多。”然后,我拿出一个东西放在一只杯子里,问学生们看到了什么。他们说:“看到老师把一个东西放进了这只杯子里。”我又问:“好好看一看,你们还发觉什么?”学生仔细视察后说:“您把东西放进杯子后,这只杯子的水平面就上升了。”我问:“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立刻回答:“您放进去的东西是要占地方
26、的,就把水挤上来了。”我又拿出一个东西,把它放进另一只杯子里。问学生:“这回你们又看到什么了呢?”学生说:“看到您把一个东西放进了另一只杯子里,这只杯子的水平面也上升了,而且比第一只的水平面升得还高。”我问他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他们坚决地回答:“确定后放进去的东西个儿大。”通过视察和试验,学生对物体要占据空间,所占据的空间还有大小的差别等,已有了感性的相识。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明确什么叫体积,我的确感到学生的空间观念,又一次得到了发展。这比起简洁叙述什么叫体积和背诵几遍定义就好得多了。要摆正教和学的关系,首先就要变更“赐予”的思想,须要确立的是引导学生“获得”的思想。1引导学生获得,
27、就要培育学生的获得意识。不少老师对我讲,说我上课的时候,学生总是精神集中,思维活跃,爱好盎然。说实在话,我最胆怯的就是学生在上课时死气沉沉,缄默寡言,麻木不仁。我把课堂气氛,看作是课堂教学的温度计。活跃是获得意识剧烈的表现,而呆板又往往是被动参加的标记。因此,在长年的教学中,我形成了一个习惯,那就是不论哪堂课,我都要反复探讨如何开场,其目的是为了创建出一个最佳的教学时机,点燃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例如,循环小数,是学习小数除法这一单元接近结束时引进的一个概念。教学时,我先出了三道题让学生来计算。学生一看都是除法题,自然也就感到特别简洁。第一题是,被除数能被除数整除,学生计算起来当然没有问题;其次题
28、,虽然不能整除,但是可以除尽,学生刚刚学过,也感到简单;第三题却一反常态,无论怎样计算,也得不出一个精确的商。水平高的学生,首先遇到了这个问题。他们中有的人问我:“第三题是不是出错了?”我也就装作很仔细的样子,看看教案,再看看黑板,很客气地对他说:“我没有出错,请看看是不是你抄错了?”他们只好又投入到计算之中。中等水平的学生,也被第三题难住了。他们问我:“第三题得计算到哪辈子?”我指着计算速度慢的学生说:“你看他多么仔细,遇到问题别焦急。”水平最低的学生,面对第三题也计算不下去了,他们说:“这道题我不会。”好了,最佳的教学时机出现了。学了多年的除法,尽然还有处理不了的问题,这原委是怎么回事?如
29、何去解决?这种想学、要学的心理,也就是获得的意识。他们有了须要,也就有了爱好,有了动力。这是上好任何一节课都不行缺少的。2引导学生获得,还要创建有利于获得的详细条件。学生有了求知的欲望,尽管非常重要,但终归是仅仅有了学习的动力,还不等于发觉了规律,获得了真理。要引导学生获得,还必需创建有利于学生获得的详细条件。我所说的条件,主要是指有利于学生的相识,由感性阶段上升为理性阶段。不论是从现象到本质,也不论是从个别到一般,相识上的升华总是须要肯定条件的。为学生创建出这些条件,就是老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任务。例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一方面,我考虑到要解除能被2、5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干扰;另
30、一方面,我还考虑到其特征要易于学生发觉。首先,我要求学生随意说出一个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说:“9就能被3整除。”我说:“对极了。谁能再说一个大点的,也能被3整除的数。”学生又说:“27能被3整除。”我先确定他回答的正确,然后又要求:“谁能再说一个大点的,譬如说个三位数。”学生回答的速度慢下来了,他们须要思索。过了一会儿,他们说:“123也能被3整除。”我说:“好极了,123这个三位数的确能被3整除。”同时我还把这个数板书在黑板上。接着我又说:“不过我有点不满足,就这么个数好像想的时间太长了。”学生有点委屈,因为这不是运用口诀,可以脱口而出的。不过我有意不去理睬他们的心情,而是指着黑板上的“12
31、3”说:“看着你们说的这个数,我一口气可以说出好几个,能被3整除的三位数。”学生的表情是惊异的。我说:“132,213,231,312,321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学生用怀疑的目光看着我,我把这些数板书出来,让他们计算一下。他们一计算,立即惊喜了,并大声问我:“这是怎么回事呀?”我说:“这太简洁了。我说516能被3整除。”同时把这个数板书出来,接着说:“看着这个数,你们也能一口气说出好几个数来。”因为这是照猫画虎,学生自然会说:“561,156,165,651,615。”我把这些数也板书出来,并问学生:“你们说的这些数,也都能被3整除,你们信吗?”学生摇摇头,表示自己没有这种把握。我又让他们
32、计算一下,证明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他们兴奋极了。过了一会儿,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深思着。我指着黑板上的两组数,让他们视察一下,各有什么特点。他们发觉,每一组里的数,都是由三个同样的数字组成的,不管怎样改变,这三个数字始终不变。我又问:“组成这些数的数字不变,仅仅是数字在排列上有改变。那你们还能进一步发觉有什么特点?”学生们想了一下,他们真的发觉了这些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相加的和,不会变。我又引导他们去计算一下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计算的结果一组是6,另一组是12。有的学生兴奋得一下子站起来了,他们已经发觉其中的奥妙了。我又回到他们原来说过的27,有的学生不等发问,就说:“72也能被3整除。
33、”我问他们:“这是为什么?”他们说:“7加2,2加7,全是9。”结论得出来了,他们沉醉在靠自己取得胜利的快乐之中。(二)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毛主席早就指出,要实行启发式,反对注入式。我认为是启发,还是注入,关键就在于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所谓过程,也就是操作的过程,视察的过程,比较的过程,分析的过程,综合的过程等。所谓结果,主要是指抽象、概括出的结论。过程和结果之间的关系,首先是“结果”以“过程”为基础,其次是“过程”以“结果”为目的。它们之间应当像瓜熟蒂落,水到渠成,是相识上的自然升华。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倾向。在作业的批改中也反映出这种倾向,注意的也
34、是结果,对于思路、策略往往重视不足。我曾做过一次调查,让一年级的学生计算43这道题,他们几乎都做对了。我又把他们找来,一个一个地询问,由他们说出是怎样想,才得出7的。分析学生的回答,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最好的是概念水平。他们以数的组成为基础,说:“4和3可以组成7。所以4加3等于7。”其次是表象水平。他们以吃苹果吃糖等为例,进行思索。譬如说:“上午我吃了4块糖,下午我吃了3块糖,一天就吃了7块。”再有是半直观水平。他们伸出一只手的手指头,然后就说出5、6、7,这样数出结果。最终一种是全直观水平。两只手都伸出来,一只手伸出4个手指头,另一只手伸出3个手指头,从头数到尾,终于也得出了7。这项调查
35、,生动地说明,质量的含义应当是,采纳最佳策略,获得正确结果。明显,忽视过程,忽视策略,决不是正确的看法。为了处理好过程和结果的关系,在教学求最大公约数时,我是这样做的。第一步,先把一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要求学生依据这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说出这个数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约数。例如,12=223。学生能够说出12的约数除去1以外,还有2、3、4、6、12。其次步,再把另一个数分解质因数,然后仍旧要求学生依据这个分解质因数的式子,说出这个数中除去1以外的全部约数。例如,18=233。学生能够说出18的约数除去1以外,还有2、3、6、9、18。第三步,把两个式子中公有的质因数2圈起来。然后问学生:“12有
36、质因数2,18也有质因数2,这说明什么?”学生指出:“这说明12和18都有公约数2。”我再把12和18公有的质因数3圈起来。然后问学生:“12还有质因数3,18也还有质因数3,这又能说明什么?”学生回答:“这说明12和18还有公约数3和公约数6。”我又问:“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几?”学生回答是6。我又引导他们视察,这个6是怎么得到的,结果学生发觉,它是全部公有质因数的积。(三)处理好学问和实力的关系人的相识总是要经验两次转化的,毛主席把它称之为两次飞跃。第一次,是由感性相识到理性相识的转化;其次次,是由理性相识到实践的转化。一些数学老师对于相识上的第一次转化,是比较重视的,但对于其次次转化
37、的重视程度有时显得不够。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实现相识上的其次次转化,主要是通过练习。老师们每天布置作业,怎么还能说重视不够呢?实现其次次转化主要靠练习,但练习不肯定就能实现其次次转化。这要看我们练什么,怎么练。假如仿照性太强,假如大有“请你照我这样做”的味道,就是练的再多,也不肯定有多么大的意义。我认为,为了促成相识上其次次转化的练习,应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不超纲,不超教材,即运用已学过的基础学问,完全可以解决。其次是没有现成的模式,须要学生独立思索。例如,有一次我把一个土豆带进了课堂,请学生计算一下它的体积。起初,学生们都愣住了,纷纷争论起来。有的说老师没教过求这样物体的计算公式,有的说就是有
38、公式也不成,因为这个土豆的形态太不规则了。我承认没有什么干脆的方法,但仍坚持由学生开动脑筋。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发言了。他说:“您把这个土豆让我带回家,我把它蒸一下,它就变软了。这样我就可以拍一拍,挤一挤,使它成为长方体。这样就能计算了。”我指出他的想法很有意义,这是变更物体形态而不变更物体的体积。又过了一会儿,有个学生又站起来了。他说:“您给我一个天平,我先来称一称这个土豆的重量。然后我在土豆上切下1立方厘米这么一小块,也去称一称它的重量。我想这个土豆的重量是这一小块重量的多少倍,这个土豆的体积就是1立方厘米的多少倍。”我说:“你是依据同一种物质,它的体积与重量成正比例来解决问题的。我信任,
39、以后学习比和比例时,你会更精彩。”第三个学生又发言了:“您给我一个容器,譬如是个圆柱体形态的。我先量一下它的底面直径,这样我就能算出它的底面积。然后就往里面倒水,再量一量水的深度,就能算出水的体积。把土豆放进水中,再量一量现在水的深度,又能算出一个体积来。两次体积的差,就是土豆的体积。”这节课上得特殊活跃,不少基础学问得到了进一步巩固,得到了更深刻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训练了思维,培育了实力。还有一次,我问学生:“你们都有尺子吗?”学生一边举起手中的尺子,一边说:“这不是尺子吗?”我又问:“你们知道尺子有什么用吗?”学生说:“尺子可以度量物体的长短。”我马上拿出一张纸,把它交给了一个学生,请他量一
40、量这张纸有多长。他很快就量好了。我又对他说:“请你再量一量这张纸有多宽。”他又很快量好了。我还对他说:“请你再量一量这张纸有多厚。”他两只眼瞪着我,说:“这么薄的纸怎么量呀?”我说:“尺子的功能是可以度量物体的长短,但当它们太短太短的时候,我们就无法知道长度了。你们说对吗?”学生不同意我的说法,但一时又没有什么理由来劝服我。热情的小组探讨便起先了。最终有个学生发言了:“用尺子量一张纸的厚度实在是太难了,要是量一叠纸就好办了。”我马上让他停下来,指着另一个学生问:“刚才他说的是什么意思,你听明白了吗?”这个学生点点头,对我说:“我听明白了。假如我们去量100张纸的厚度,然后再把小数点向左移两位,
41、那一张纸的厚度不就得到了吗。”我又叫起第三个人:“他们俩说的有道理吗?”这个学生对我说:“有道理。他们是依据归一的方法来说的。”我又和大家一起探讨为什么说这是归一的思路。学生发言是很踊跃的。上完这节课,学生对于“归一”的理解大大加深了,再也不是停留在只能依据例题,解答几道有关拖拉机耕地的题目这样的水平了。教学中应当处理好的关系还有很多,就是在不断地摆正这些关系中,教学才得以发展的。数学教学反思7在这节课当中,充分运用了动手操作这个手段,让学生弄懂鸡兔同笼问题的基本解题思路。师生共同经验了三种不同的列表方法:逐一列表法、跳动式列表法、取中列表法后问:能用图形来表示鸡兔头和腿之间的关系吗?虽然这只
42、是一个简洁操作活动,但是,在画图的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经验了一个探究的过程,这时候再介绍假设法就水到渠成了。也实现了运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目的。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就本堂课而言,还存在以下问题:(1)、在创设完情景引导学生用什么方法解这个问题时,学生的一些回答,没有预想到。如有学生认为可以通过数鸡和兔的头或一只只放出来数从而知道鸡兔各有几只。说明在情景创设上有漏洞,需进一步完善。(2)、我在假设之后怎么验证结果是否正确分析得较细,但对怎么假设觉得没有引导好,过程中出现了学生只假设了鸡的只数,然后依据腿的数量去推算出兔的只数,误会了题意。(3)、由于时间练习量不多,最终一个练习题应
43、有多种结果,也没有一一排列。今后教学中要紧凑课堂结构,要少讲,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于练习。数学教学反思8敬重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开展良性评价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指出,学生显著的个体差异、老师指导质量的个体差异,在教学中必将导致学生创建本领、创建性人格的显著差异。所以,老师调控教学资料时必需在学问的深度和广度上分层次教学,尽可能地采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在教学评价上要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不一样程度、不一样性格的学生提出不一样的学习要求。由于智力发展水平及特性特征的不一样,相识主体对于同一事物理解的角度和深度必定存在明显差异,由此所建构的认知结构必定是多元化的、特性化的和不尽完善的。
44、学生的个体差异表现为相识方式与思维策略的不一样,以及认知水平和学习本领的差异。作为一名老师要刚好了解并敬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取评价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建立一种同等、信任、理解和相互敬重的和谐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我的见解,展示自我的特性特征,对于有困难的学生,老师要赐予刚好的关照与帮忙,要激励他们主动参加数学活动,尝试用自我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发表自我的看法;老师要刚好地确定他们的点滴提高,对出现的错误要耐性地引导他们分析其产生的缘由,并激励他们自我去改正,从而增加学习数学的爱好和信念。课程改革以轰轰烈烈地在全国范围绽开,如何探究一条适合学生主动发展、有利
45、于学生创新精神、实践本领、合作品质培育的教学方式,成为在新课改中教化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我在教学工作中,体会到课程改革后的数学课堂应创设富有探究性、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和合作沟通,不仅仅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更重要的是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建本领,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过程中感悟学问的发生、发展与改变,培育学生主动探究、敢于实践、擅长发觉的科学精神。将创新的教材、创新的教法与创新的课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创新意识的培育落到实处,为素养教化开启一条广袤的大道。激励学生求异、质疑和总结,培育创新思维本领老师应当充分激励学生发觉问题,提出
46、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经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特性、创新本领。老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我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激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独创与创建正是从批判性质疑起先的。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资料质疑,敢于对老师的讲解质疑,尤其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需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本领是一种综合素养的体现。培育学生总结本领,即熬炼学生集中思
47、维的本领,这与培育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精确、敏捷地驾驭各种学问,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我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求异思维的广度、新奇程度和科学性。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放给学生,包括总结一个问题;总结一堂课的资料;总结一次探讨的结果;总结一次辩论的正、反看法,等等。每次总结,都选择多位学生发言,要求他们说出自我的独特理解,不要众口一词,随声附和。总结完后,让学生提出自我发觉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长,拓展思维。数学教学反思9一年级上册从第六单元,教材支配了一组以“金色的秋天”为题的“用数学”的内容,教材在这里出现了大括号和问号。它是一种用情境图反映的数学问题,让学生自己选择恰当的计算方法求出所要求的问题。这对学生巩固加减法意义和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培育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实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金色的秋天”,用同一情境图反映两个不同的数学问题,由于第一次接触“用数学”,教材对例题和做一做选用什么计算方法去解决问题作了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