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同步练习1 .陕西出土的青铜器铭文记载了周王的诰命,其中有“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 民”。周人认为,商灭夏、周灭商,都不过是“惟恭行天之罚”。周之所以受命, 是文王、武王能行敬天、明德、安民。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具有()A.祭祀占卜的执政思想B.华夏认同的民族理念C.维系宗法的礼制观念D.敬天保民的治国理念2 .公元前536年,郑国的子产将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向全社会公布。晋国的 叔向认为这一做法会使民众有法可循,进而“弃礼征书”(丢弃礼仪而采用刑 书),因此给予了批评。这表明()A.郑晋两国争霸冲突激烈B.诸侯的权力得到了极大加强C.礼制秩序已经彻底崩溃D.公布成文
2、法冲击了礼乐观念3 .儒家所讲的德,在政治层面上,首先重视立官德,要求统治者立德政、行德 治,“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个体层面上,强调民德,将 德根植于人心,“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这反映出儒家学派() A.强调道德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B.以约束统治者暴政为己任C.重视个体道德意识的全面塑造D.主张君子应具有人格魅力4 .战国时期,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的主张;荀子提出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的主张。这反映出()A.德治与法治的争论已消除B.两大儒者都主张要隆礼重法C.儒法思想出现了融合趋势D.战国时期各派思
3、想走向统一5 .据湖北云梦县睡虎地出土的秦简可知,五人共盗一钱以上,要斩去左足,还要 在额头上刺字并徒刑六年;即使窃一匹马,偷一头牛,也要判处死刑。这说明秦 律()A.公正无私B.等级森严 C.严苛细密 D.严刑重赏6 .汉武帝时期,官员审判案件时可以将诗书礼易春秋,特 别是春秋中所集中体现的封建伦理观念作为判案依据,史称“春秋决狱”。 这说明()A. “五经”收录了大量法律文献B.儒家伦理成为治国的重要依据C.汉武帝推崇依法治国的理念D.汉朝司法审判充满了人文色彩7 .魏书刑罚志记载:“诸犯死罪,若祖父母、父母七十以上,无成人子孙, 旁无期亲者,具状上请。流者鞭笞,留养其亲,终则从流。不在原
4、赦之例。”这 表明魏晋()A.国家治理体现律令的儒家化B.司法判决存在轻罪重罚现象C.法治成为政府管理主导方式D.尊老敬老行为规范蔚然成风8 .对下图文件解读正确的是()唐律疏议A.以律命名历代传承B.律令儒家化的开始C.标志中华法系确立D.开创律例合编体例9 .北宋宋刑统规定,在物证确凿的情况下,即使没有罪犯口供,也可以根据 物证定罪;南宋法学家郑克在折狱龟鉴中提出了物证优于人证的观点。在 司法实践中,即使犯人已经供认犯罪事实,也要查找相关证据,以免造成冤狱或 牵连无辜。这说明()A.口供作为证据的价值已丧失B.物证是定罪量刑的唯一依据C.涉案人员权利得到充分保护D.司法制度在实践中发展完善
5、10 . “亲亲相隐”是中国封建社会一项重要的司法原则,是指亲属之间藏匿、包 庇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如以严苛著称的大明律规定“同居亲属有罪互相容 隐” “弟不证兄、妻不证夫、奴婢不证主”。这一司法原则本质上 (A.确保明朝司法的公正B.损害明朝法律的权威性C.反映宗法观念对法制的影响D.体现对人情伦理的重视11 .清代司法实践中经常起作用的是例,而不是律,因时所需,皇帝谕旨,内外条 奏,均可定为条例,三到五年修例一次,因此旧例不断被修改,新例不断增加。据 此可知,清代司法实践(A.缺乏法律体系的支撑B.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C.缺少严格的司法程序D.主要是体现君主意志12 .南宋时期,朱熹对吕氏乡约
6、作了增减,修成增损吕氏乡约。其中 约文第一条“德业相劝”:在“能事长上”之前增加“能肃政教”;在“营家济 物”之后增加“畏法令,谨租赋”的内容。这些调整(A.反映出理学统治地位的强化B.根本改变了乡约的自治性质C.强调对国家权力的服从与责任D.使儒学开始向民间基层渗透13 .宋朝以后,儒学土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 讲圣谕。清朝乡约基本延续了明朝的模式,但宣讲内容由明太祖的“六谕”变 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宣讲时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这一变化反 映了(A.伦理道德观念日益强化B.教化与法律合流的发展趋势C.重农抑商政策逐渐松弛D.封建政府开始重视基层教化14 .
7、商汤伐夏时说:”有夏多罪,天命殛(汽)之。周武王伐纣时也曾说:“商罪 贯盈,天命诛之。”当时产生了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天视自我民视,天听 自我民听”的思想。这反映出先秦时期(A.神权统治的思想根深蒂固B.统治阶层等级意识淡薄C. “敬天保民”的民本思想萌发D.儒学深受“天人感应”影响15 .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后,晋国叔向写信责备子产公布刑书会使得 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礼仪道德。然而,仅23年后,叔向自己的祖国即晋国的 赵鞅、荀寅也“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由此可以看出()A.当时的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B.法治战胜了德治C.刊布刑书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D.叔向
8、言行不一16 .秦律在量刑上根据不同的犯罪情节和认罪情况实行从重从轻原则,教唆 类犯罪、集团犯罪、累犯、预谋犯罪往往从重,案发前自首、主动消除犯罪后 果者从轻,并且区分故意犯罪与过失犯罪。这表明秦律()A.在法条中渗透一定的理性倾向 B.立足于“轻罪重罚”的量刑原则 C.推动法律由野蛮逐渐走向文明 D.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仁政”理念17 .后汉书记载,董仲舒“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 矣”,以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这表明西汉时期()A.从“以法治国”变为“以礼治国”B.继承秦以来“以法为教”的主张C.开创以儒家思想解释律令的先河D.儒法之间存在着德治与法治之争18 .魏律规
9、定“殴兄姊加至五岁开山以明教化也”。晋律规定“父在, 子不得分家析财;父老,子应弃官归家供养”。这些规定反映出()A.以儒入法的历程完成B.司法体现出强烈的等级色彩C.统治者崇尚严刑峻法D.法律中渗透了儒家伦理纲常19 .中国古代历代法律中,除北周外其他朝代皆不禁止复仇,甚至认为“畏法不 复仇,君子所不齿”。唐律中规定:“诸祖父母、父母及夫为人所杀,私和 者,流二千里;期亲,徒二年半;大功以下,递减一等。”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 ()A.法律尚未形成体系B.人情凌驾法律之上C.法律忽视血缘关系D.以礼入法特征明显20 .朱熹在家礼中强调子辈必须绝对地服从父母,不蓄私财,晨昏亲省,出入 必告,怡色柔
10、声谏过。他还强调族众在家族内部必须恭谦守礼。这反映了朱熹 的家礼()A.实现了程朱理学的世俗化 B.益于强化社会伦理道德秩序 C.将礼法结合进行基层教化 D.促进了宗法观念的形成21 .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太祖亲自编撰大诰,其中汇集了大量惩治官民 贪赃受贿、转嫁赋役、侵吞税粮、流亡隐匿的案例,并使用凌迟、枭首等酷刑。 明太祖认为此书具有“警省顽愚”的作用,还把它作为和大明律并行的司 法典籍。这反映出明太祖()A.重典治吏B.轻罪重罚C.以民为本 D.依法治国22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以后,基于统治全国的需要,设置律例馆,进行全面的立法 活动。清朝法典主要有大清律例理藩院则例及大清会典等。
11、清政 府在制定法规章程方面的努力()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完成了国家法律法规的构建C.使处理行政事务有章可循D.缓和了民族间的矛盾23 .曹魏时期,“不孝”列入律目,“五刑之罪,莫大于不孝”。西晋及其后,不 少人因不孝被依法惩治,曾经属于非强制性的礼教原则,成为臣民上下均需恪守、 奉行的强制性规范。这一现象体现出()A.儒家思想融入律令内容B.魏晋统治者强调以法和刑治国C.中华法系的最终形成D.儒学士人投身于基层教化工作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抛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 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
12、未 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 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 因而应判为无罪。材料二(西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所用多文法吏,以 刑名绳下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日:“汉家自有 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确定一个论 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参考答案1.D 2. D 3. A 4. C 5. C 6. B 7. A 8. C 9. D 10. C 11.
13、 B 12. C 13. B14. C 15. C 16. A 17. C 18. D 19. D 20. B 21. A 22. C 23. A11.论题:儒家与法家思想在不同时期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论证: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割据混战,这一时期如何富国强兵,完成国 家统一成为各国国君的主要愿望,法家思想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的要求,成为当 时最受统治者欢迎的思想主张。魏国通过李悝变法实现国家强盛;秦国通过商 鞅变法,最终在群雄逐鹿中扛起了统一的大旗。但是秦统一六国后,继续推行法 家思想,实行严刑酷法,最终导致秦朝的灭亡。到汉武帝统治时期,为了适应汉 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以传统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糅合诸 子百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董仲舒提出尊崇儒术的主张,通过思想上的统一, 进而达到了政治上的统一,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