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

上传人:九****飞 文档编号:72536094 上传时间:2023-02-12 格式:PPTX 页数:22 大小:20.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统编版(2019)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ppt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三单元导语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三单元导语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选择性必修一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8课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是国家的统治工具,着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眼于防范与惩处。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

2、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于教育和引导。两者相辅相成。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三单元导语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第三单元导语礼法结合礼法之辩1.先秦时期关于法律、教化问题的实践和讨论目录目录2.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春秋战国西周时期夏商时期君王及奴隶主可以随意残害奴隶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德治与法治之争夏有乱政而作夏有乱政而作禹刑禹刑,商有乱政而作,商有乱政而作汤刑汤刑,周有乱政而作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九刑。左传左传昭公六年昭公六年先秦时期关于法律、教化问题的实践和讨论德治的思想渊源法治的思想渊源子产“铸刑书”(礼法分立)(礼法分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

3、法“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昔先王议事以制,不为刑辟,惧民之有争心也制为禄制为禄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位,以劝其从,严断刑罚,以威其淫民于是乎可任使也,民于是乎可任使也,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不生祸乱。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而徼幸以成之,弗可谓也。民知争端民知争端矣,矣,将弃礼将弃礼而征于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郑其败乎!”摘编自徐喜良:中国通史摘编自徐喜良:中国通史思考:叔向为何反对子产“铸刑书”?

4、理由: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不顾道德礼义,引发争端。子曰: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先秦时期关于法律、教化问题的实践和讨论(第一次礼法之辩)第一次礼法之辩)史料:子产与叔向之辩史料:子产与叔向之辩(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宽难。左传左传昭公二十年昭公二十年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礼记礼记曲礼曲礼“刑

5、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刑不可知,则威不可测”左传左传昭公六年昭公六年 思考1:西周时期的礼制有什么特点?思考2:子产临终前舍宽取猛的态度转变说明了什么问题?等级礼法森严,贵族拥有解释法律的特权。子产舍宽取猛,变德治为法治,“铸刑书”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特权,具有鲜明的改革色彩,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子产是为形势所迫,“救世”之需。思考3:叔向反对子产“铸刑书”的实质?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商鞅见秦孝公商鞅见秦孝公结合所学,思考:结合所学,思考:(1 1)孟子和商鞅

6、分别会提出怎样的治国主张?)孟子和商鞅分别会提出怎样的治国主张?(2 2)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谁的主张会被接纳?为什么?第二次礼法之辩第二次礼法之辩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春秋战国时期,德治与法治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儒家与法家之争学派学派人性论人性论代表代表政治主张政治主张儒家儒家德治德治人性善人性善叔向叔向(春秋晋国)(春秋晋国)反对反对子产子产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孔子孔子(春秋鲁国)(春秋鲁国)提出,统治者要提出,统治

7、者要“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不要过度消耗民力。要过度消耗民力。孟子孟子(战国邹国)(战国邹国)建议统治者建议统治者“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民贵君轻民贵君轻”。法家法家法治法治人性恶人性恶子产子产(春秋郑国)(春秋郑国)“铸刑书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早的成文法。商鞅商鞅(战国卫国战国卫国)在秦国在秦国变法,变法,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颁行了一系列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韩非韩非(战国韩国)(战国韩国)

8、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提倡君主不要谈礼义,而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张分明,则臣民必能守法奉令。为保证法令畅通,韩非主张“以以法为教法为教”“”“以吏为师以吏为师”。儒家主张通过道儒家主张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重视民生与民意,但不适用于兼并但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时期法家思想既能带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实利益,又满足了又满足了各国君主集权的各国君主集权的愿望愿望秦王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韩非子)与之游,死不恨矣!”史记隆礼尊贤而

9、王重法爱民而霸 荀子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秦始皇秦始皇“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百姓当家则力农工,士则学习法令群禁。农工,士则学习法令群禁。”李斯李斯以法家思想治国,制定“律”“令”,两者都具有法律效力;秦代秦代“以吏为师以吏为师”,法律问答可能就,法律问答可能就是当时培训官吏时使用的教材。是当时培训官吏时使用的教材。案例一:甲盗取财物价值千钱,乙在知情案例一:甲盗取财物价值千钱,乙在知情的情况下分赃一钱,则二人同罪。的情况下分赃一钱,则二人同罪。.案例四:两人持剑相斗,一人削掉了一人案例四:两人持剑相斗,一人削掉了一人发髻,则应被处以城旦(筑

10、城的苦役)徒发髻,则应被处以城旦(筑城的苦役)徒刑。刑。.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部分云梦睡虎地秦简法律答问部分思考:秦二世而亡说明什么?标志着单纯“法家”治国模式的失败严刑峻法法典法律文告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汉)(汉)汉九章律汉九章律汉汉沿沿袭袭秦秦律律思考:汉律沿袭秦律,汉律的基本精神与秦律是否一贯?材料材料1 1(案件回放):(案件回放):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或曰:殴父也,当枭首。材料材料2 2: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

11、莫不有怵怅之心。:董仲舒决狱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伊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扶杖而救之,非所伊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不当坐。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殴父,不当坐。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称引用儒家经典作为审理案件的依据,称“引经决狱引经决狱”。法律儒家化的开始法律儒家化的开始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汉书汉书元帝纪元帝纪外儒内法,礼法结合外儒内法,礼法结合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12、(魏晋)(魏晋)材料:晋律首先材料:晋律首先确立确立“准五服以制罪准五服以制罪”的的定罪量刑原则定罪量刑原则,把,把“五服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处罚越轻。曾宪义中国

13、法制史曾宪义中国法制史拓展阅读:三纲五常拓展阅读:三纲五常“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父子、夫妇也。”白虎通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六纪“五常之道,仁、义、理、五常之道,仁、义、理、智、信也。智、信也。”汉汉王充论衡王充论衡问孔问孔“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提是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引经注律引经注律魏魏明明帝帝.曹曹叡叡魏明帝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思考:“准五服以制罪”的量刑原则是什么?如此量刑

14、目的何在?根据亲属间的尊卑亲疏来量刑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唐)(唐)礼法结合(典范)礼法结合(典范)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两者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唐律疏议唐律疏议名例序名例序贞观律永徽律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大唐开元礼唐律梳议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大唐开元礼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唐律编撰演变的历程唐律编撰演变的历程儒(礼)儒(礼)儒(礼)儒(礼)法法法法P46P46历史纵横:唐朝的法律体

15、系历史纵横:唐朝的法律体系律:定罪量刑的刑法典律: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行政制度与规则令:行政制度与规则格:相对律令而言的补充意义的法典格:相对律令而言的补充意义的法典式:关于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式:关于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分吉、宾、军、分吉、宾、军、嘉、凶五礼嘉、凶五礼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它的国家法律的总称。它的特点特点是突出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是突出成文法典,强调礼法结合,重视家族伦理,民法与

16、刑法不分。重视家族伦理,民法与刑法不分。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中华法系是与大陆法系、英美法系、伊斯兰法系、印度法系并列的五大法系之一。并列的五大法系之一。选择性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选择性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唐律梳议是唐律梳议是中华法系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确立的标志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试以唐律疏议为例,概括中华法系的特点?礼法结合,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突出成文法典,但民法与刑法不分以皇权为法律的基本渊源,司法从属于行政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礼法结合新发展礼法结合新发展)朝代朝代法律实践活动法律实践活动宋朝宋朝元朝元朝明朝明朝清朝清朝以唐律为蓝本

17、,制定宋刑统、天圣令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天圣令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重视“例例”,重修问刑条,重修问刑条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例,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沿袭大明律,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思考1.根据教材P46-47的内容填充表格思考2.宋元至明清法律修撰有何相似之处?大都以唐律为蓝本大都以唐律为蓝本思考3.明清时期法律修撰有何新发展?重视重视“例例”,律例合编,律例合编宋天圣令宋天圣令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礼法结合新发

18、展礼法结合新发展)宋朝:宋朝:儒学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并发展出理学A.A.社会层面社会层面:通过教育与科举,:通过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B.B.乡里层面乡里层面:乡约、族规、家训:乡约、族规、家训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成为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C.C.家庭层面家庭层面:朱熹的家礼和: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小学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规范吕氏乡约吕氏乡约朱熹家礼朱熹家礼南宋南宋朱熹(集大成)朱熹(集大成)背景:背景:理学从北宋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周敦颐开始,到南宋开始,到南宋朱熹朱熹集大成,集大成,程朱理学在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南宋后

19、期逐步确立逐步确立统治地位统治地位。传播方式:传播方式:温故知新:理学是温故知新: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与道教,形成了一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教与道教,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整套囊括宇宙观、人生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凡同约者: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凡同约者: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恤。吕氏乡约吕氏乡约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明太祖明太祖“六谕六谕”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

20、讼,重农桑以足衣食,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诫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康熙帝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圣谕十六条”P47学思之窗:阅读材料想一想,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宋朝乡约是宋朝乡约是儒学士大

21、夫儒学士大夫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的,主要是用来教育百姓向善互助的,主要是道德教化道德教化与规范行为与规范行为相结合,入约与退约相结合,入约与退约均凭自愿均凭自愿;明清乡约转向宣讲最高统治者的明清乡约转向宣讲最高统治者的“圣谕圣谕”,内容上更多地,内容上更多地强调顺从、强调顺从、安分守己安分守己,乡约逐渐与法律合流,具有,乡约逐渐与法律合流,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强制性和约束力;乡约已完全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乡约已完全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礼治西周礼法之争春秋战国引经决狱西汉战国至秦法治引经注律魏晋礼法合一唐代乡约出现宋代约律合流明清礼法结合礼法结合礼法分立礼法分立新发展(基层

22、)新发展(基层)本课小结本课小结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法律是准绳,任何时候都必须遵循;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鉴古说今:今天的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法治社会,那是否还需要“德治”?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魏晋)(魏晋)材料:晋律首先材料:晋律首先确立确立“准五服以制罪准五服以制罪”的的定罪量刑原则定罪量刑原则,把,把“五服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

23、,关系越亲,处罚越重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处罚越轻。曾宪义中国法制史曾宪义中国法制史拓展阅读:三纲五常拓展阅读:三纲五常“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父子、夫妇也。”白虎通白虎通三纲六纪三纲六纪“五常之道,仁、义、理、五常之道,仁、义、理、智、信也。智、信也。”汉汉王充论衡王充论衡问孔问孔“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封建礼教提是封建礼教提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

24、倡的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引经注律引经注律魏魏明明帝帝.曹曹叡叡魏明帝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思考:“准五服以制罪”的量刑原则是什么?如此量刑目的何在?根据亲属间的尊卑亲疏来量刑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一)结婚(一)结婚户婚律规定:户婚律规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诸卑幼在外,尊长后为定婚,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而卑幼自娶妻,已成者婚如法;未成者从尊长,违者杖一百。者杖一百。”“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两年。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两年。”(二)离婚

25、(二)离婚户婚律规定:户婚律规定:“七出七出者,依令:者,依令:一无子,二一无子,二淫泆,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淫泆,三不事舅姑,四口舌,五盗窃,六妒忌,七恶疾。恶疾。”“”“三不去三不去者,谓:一,经持舅姑之丧;者,谓:一,经持舅姑之丧;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二,娶时贱后贵;三,有所受无所归”。从以上唐代的婚姻规定中,可以看出唐律疏议的内容具有哪些特点?对儒家伦理道德特别重视(如对儒家伦理道德特别重视(如“孝孝”“”“节节”“”“义义”等)等)唐代婚姻小知识唐代婚姻小知识目录目录儒家的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但法家思想更符合战国时期各国富国强兵、政令统一的需要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壹汉魏以后,儒家思想作为主流思想逐步融入法典,礼法结合。唐律标志着中华法系的完备。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贰宋朝以后,理学在社会上广泛传播,深入社会基层,并以乡约形式直接面向底层百姓宣讲。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叁课程标准:知道中国先秦时期成文法的产生过程,以及这一时期思想家对于德治、法治关系的讨论;知道自西汉起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