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八)(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八)(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F级检测题(八)(解析版)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评卷人得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人们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物品究竟有多少?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马勇说,由于一次性物品分类较多,并不断有新的一次性物品和使用场景出现,导致使用量目前还没有过完整统计。不过从外卖、快递、酒店等所使用的一次性物品数量看,整体使用量十分巨大。以外卖平台提供的一次性物品为例,根据相关统计,各大外卖平台每天订单量达数千万单。如果按平均每单外卖消耗23个一次性塑料餐盒/杯、一套一次性餐具(包括筷子、勺子、叉子)、一个一次性塑
2、料袋计算,每天消耗的一次性物品数量惊人。“过度使用一次性物品,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马勇说,这种挑战既包括环境污染,对水源、土壤等生态环境产生损害,又包括增加垃圾处理压力,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并可能造成野生动物误食后死亡,影响生物多样性发展等。如果广泛使用一次性物品成为一种消费习惯,将可能形成“用完就扔”的消费文化。比如,部分消费者习惯于使用一次性物品后,会把一些物美价廉的耐用品当做一次性用品使用,长此以往,将导致缺乏节约意识和绿色消费习惯;部分商家会放松质量把控,将更多精力放到迎合部分消费者一次性的消费习惯和需求上。虽然一次性物品有着明显弊端,但是直接禁止也不现实。一方面,由于一次性物品使
3、用广泛,全面禁止将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另一方面,可能造成卫生隐患。因此,需要审慎对待一次性物品及其废弃物带来的污染和浪费问题。(摘自彭训文一次性物品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少些“一次性” 多些“可循环”)材料二:“目前,部分商超、电商、快递企业积极探索,投入了一批可循环周转箱、快递盒等新型包装器具,取得了良好效果;可降解包装产品也在部分领域得到一定规模的推广。”该负责人说,要支持相关企业等通过“信用质押、超期扣款、回投返款”等模式,提高可循环箱的使用率和回收率;加大智能回收设施的投放力度,丰富可循环快递包装的终端回收方式;推动各城市政府积极破解可循环快递包装智能回收设施进社区和公共场所的政策障碍,
4、降低体系运营成本。(摘自刘坤向部分塑料制品说“不”)材料三:早在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限塑令”,即关于限制生产销售使用塑料购物袋的通知,推广“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限塑令”的推行在限制塑料制品使用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些消费者形成了使用环保用品的习惯。2017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农用薄膜行业规范条件,规定“从生产源头控制污染物产生量”,鼓励“研发生产推广生物降解农膜等绿色制品”。2020年1月,国家发改委、生态环境部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指出“将率先在部分地区、部分领域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到2022年底,一次性塑料制品的消费量明显减少,
5、替代产品得到推广”,更严格的规范被许多人称为“限塑令”的升级版。减少对塑料制品的使用,更需要织密法律制度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有益经验。比如:爱尔兰对消费者征收塑料袋税;法国、韩国等在全国或部分城市出台了较为严格的塑料制品禁令;德国防止和再生利用包装废物条例通过押金制度推动部分塑料制品的回收;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循环经济中的塑料战略,提出到2030年之前,欧盟市场上全部塑料包装实现重复使用或循环再生。(摘自吴晓林多措并举,减少非必要一次性塑料制品生产和使用)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ABCD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断出现新
6、的一次性物品和使用场景,使得一次性物品使用量无法统计,但是,从外卖、快递、酒店等使用量来看,整体量十分巨大。B德国通过押金制度推动部分塑料制品的回收和我国通过“信用质押、超期扣款、回投返款”等模式回收塑料制品有相通之处。C从国内到国外,都制定了对一次性塑料制品使用加以限制或禁止的政策,并提出了到2030年前实现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或循环再生。D材料二与材料三都提出了改进一次性物品使用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策略,但是两则材料之间所阐述的侧重点并不相同。3如何才能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以保护生态环境?请根据材料从个人和政府两方面进行概括。【答案】1B 2C 3个人消费中少用一些“一次性”物品,使用可降解
7、产品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政府密织法律制度网络,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政府推动破解智能回收设施建设,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的使用率和回收率。【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B.“使用一次性物品”错。材料一原文为“过度使用一次性物品,会给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提出了到2030年前实现一次性物品重复使用或循环再生”错。根据材料三原文“欧盟委员会发布欧洲循环经济中的塑料战略,提出到2030年之前,欧盟市场上全部塑料包装实现重复使用或循环再生”可知,此项是欧盟提出的,“国内”到“2030年前”于文无据。故选C。3本
8、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的出处“一次性物品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少些一次性 多些可循环”以及材料一的内容可以概括出:个人消费中少用一些“一次性”物品,使用可降解产品替代“一次性”塑料制品。根据材料二“提高可循环箱的使用率和回收率;加大智能回收设施的投放力度,丰富可循环快递包装的终端回收方式;推动各城市政府积极破解可循环快递包装智能回收设施进社区和公共场所的政策障碍,降低体系运营成本”可以概括出:政府推动破解智能回收设施建设,提高可循环使用产品的使用率和回收率。根据材料三“早在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限塑令”“减少对塑料制品的使用,更需要织密法律制度
9、网络”可以概括出:政府密织法律制度网络,减少一次性塑料制品的使用。评卷人得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水杨酸的双重身份房裕东如果你没听说过水杨酸,那你一定听说过阿司匹林,它其实是水杨酸的另一个身份。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提到,咀嚼柳树皮后,产妇分娩时的疼痛可以得到有效减轻。我国汉朝时也有喝柳树皮汤能退烧止痛的记载。15世纪时,印第安人通过捣碎柳树皮并将其敷在伤者的皮肤表面以缓解疼痛。可以说,在现代制药技术普及之前,柳树皮几乎是世界很多地方最常用的止痛药和退烧药。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医学实验室竞相开展从柳树皮中分离药用成分的工作。
10、1828年,德国科学家约翰毕希纳成功地从柳树皮提取液中分离出少量具有活性的镇痛成分,并将其命名为水杨苷(Salicin)。1838年,意大利化学家拉法里皮利亚将水杨苷水解后得到了水杨醇,他又将水杨醇氧化,得到了水杨酸。这是阿司匹林研究中的巨大突破。虽然水杨酸具有良好的解热镇痛效果,但它味道难闻,患者直接服用的话,不仅会恶心呕吐,还会刺激消化黏膜,甚至造成消化道溃疡。为了减少副作用,提高镇痛效果,德国一家公司一直试图对水杨酸的结构进行修饰。该公司的有机化学家费利克斯霍夫曼的父亲患有严重的风湿病,他在服用水杨酸钠(由水杨酸用碱中和结晶而得)后胃疼不止,为了减轻父亲的痛苦,霍夫曼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水
11、杨酸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精心改进,终于在1898年8月10日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实验表明,乙酰水杨酸可以明显减轻水杨酸的酸性所造成的“烧心”症状。后来,根据水杨酸可以从绣线菊中提取出来的特性,霍夫曼把绣线菊的拉丁名“spiraea”中的“spir”放在中间,以“乙酰化”的英文名“acetylation”的首字母“a”打头,词尾加上“药物”的英文后缀“in”,组成了乙酰水杨酸的英文名“Aspirin”。之后,该公司通过了乙酰水杨酸对疼痛、炎症及发热的临床疗效测试,并将其商品名注册为“阿司匹林”。从此,阿司匹林畅销全球,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药物之一。其实,不只是柳树皮,在很多植物体内,水杨酸都承
12、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水杨酸就像植物的“警卫员”,肩负着为植物“报告敌情”的使命。当植物的某个部位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时,水杨酸就会迅速出动,向植物的各个部位发送警戒信息,全方位调动植物自身的免疫系统,准备迎接战斗。水杨酸增强了植物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从而一定程度上延长了花卉和果蔬的保鲜期。早在1975年,科学家们就发现,用水杨酸浸泡马铃薯的块茎,可以抑制其腐烂和发芽的速度,使马铃薯的保鲜期延长到8个月之久。用水杨酸处理苹果、雪梨、香蕉、桃子等水果,也可以提高其抗氧化能力,延长保鲜期。同理,将阿司匹林加在鲜花培养液里,可使鲜花体内的水杨酸含量迅速升高,既可抑制鲜花的呼吸作用,又可抑制鲜花切口处的细
13、菌繁殖,使美丽的鲜花能维持更长时间的娇艳。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尝试用水杨酸治疗痤疮。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水杨酸的祛痘效果获得了无数人的肯定,无论在临床应用还是日常护肤品中,它都是“香饽饽”,是祛痘的明星成分之一。除了祛痘,水杨酸还有哪些强大的护肤功效呢?水杨酸是一种脂溶性物质,能渗透到富含脂质的毛孔内;因此,除了可以用来对抗油脂分泌过多形成的痤疮,还可以去除皮肤多余的角质,使皮肤光滑度得到临时性改善。更神奇的是,去除角质的同时,水杨酸还能使黑色素脱落,达到淡斑、美白的效果。另外,水杨酸还具有一定的抗衰老功效,这是因为对皮肤施以适当浓度的水杨酸并配合使用其他护肤成分后,可以有效消除一些皮肤细纹。水
14、杨酸居然有这么多美容护肤功效,难怪护肤品中或多或少都会添加一些水杨酸。水杨酸不像果酸等其他酸性物质具有强刺激性。这是因为,人体角质含有丰富的脂质,水杨酸的脂溶性特性可以与角质的脂质融合,渗透进角质层及毛孔深处,却不会对真皮组织造成刺激,作用锁定在浅层角质中;同时不影响活性表皮细胞,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低刺激性。水杨酸虽然护肤效果显著且刺激性低,但仍需控制好添加使用的浓度。一般护肤品中添加的水杨酸浓度为0.5%-2%,如果浓度超过2%,就会对皮肤产生较强的刺激性。对于有些皮肤不耐受的人群而言,初次使用如果感觉刺痛,可以先用水乳,再使用含水杨酸的产品,虽然效果会减弱,但可以降低直接接触皮肤的刺激。水
15、杨酸,分子虽小,作用却大。它负担着植物抵御外界侵害的重任,是植物体内的“超级英雄”。对于人类来说,不论是贮存花卉果蔬、解热镇痛还是美容护肤,水杨酸也都发挥着神奇的功效,可谓难得一见的“宝藏神药”。(有删改)4下列图解,最符合材料相关内容的一项是()ABCD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如果你没听说过那你一定听说过”,使用假设复句,先否定再肯定,明确阿司匹林在当代人生活中的常见和使用的广泛等,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B文章详细介绍了乙酰水杨酸的英文名“Aspirin”的由来,侧面介绍了霍夫曼提取水杨酸的原材料可能是绣线菊,也证明了水杨酸在自然界广泛的存在。C“报告敌情”使用
16、比拟手法,“报告”体现其积极主动,“敌情”指病原微生物的侵害情况,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侵害时的反应。D文章使用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水杨酸的相关内容,语言上使用较多的如“脂溶性”等科学术语和相关科学研究成果,使得文章的科学性增强。6科普文大多会通过全方位介绍科普对象的相关内容让读者获得有关知识。这篇文章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水杨酸的有关知识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答案】4B 5B 6含有水杨酸成分的柳树皮作为解热镇痛药物使用的历史悠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在现代制药技术没有普及时,含有水杨酸成分的柳树皮的广泛使用。发明阿司匹林药物的过程。以时间为序,从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介绍由
17、水杨酸到阿司匹林的实验过程。水杨酸镇痛退烧之外的作用。文章后半部分详细介绍了水杨酸在植物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作为护肤品的重要配料具有的特点等。【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二者都是阿司匹林研究中的巨大突破”错误。由原文“意大利化学家拉法里皮利亚将水杨苷水解后得到了水杨醇,他又将水杨醇氧化,得到了水杨酸。这是阿司匹林研究中的巨大突破”可知,阿司匹林研究中的巨大突破是皮利亚得到水杨酸。C.“查找大量医学资料,找到研究方向”错误。原文中是“为了减轻父亲的痛苦,霍夫曼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水杨酸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精心改进”。D.“增强药物在解热镇痛上的疗效”错误,文中只
18、说“实验表明,乙酰水杨酸可以明显减轻水杨酸的酸性所造成的烧心症状”,选项于文无据。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B.“侧面介绍了霍夫曼提取水杨酸的原材料可能是绣线菊”错误。原文是“水杨酸可以从绣线菊中提取出来”,并没有证据证明霍夫曼提取水杨酸的原材料可能是绣线菊。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结合“早在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就在希波克拉底文集中提到,咀嚼柳树皮后,产妇分娩时的疼痛可以得到有效减轻。我国汉朝时也有喝柳树皮汤能退烧止痛的记载。15世纪时,印第安人通过捣碎柳树皮并将其敷在伤者的皮肤表面以缓解疼痛”可概括出,含有水杨酸成
19、分的柳树皮作为解热镇痛药物使用的历史悠久。从历史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在现代制药技术没有普及时,含有水杨酸成分的柳树皮的广泛使用。结合“1828年,德国科学家约翰毕希纳成功地从柳树皮提取液中分离出少量具有活性的镇痛成分,并将其命名为水杨苷1838年,意大利化学家拉法里皮利亚将水杨苷水解后得到了水杨醇,他又将水杨醇氧化,得到了水杨酸。这是阿司匹林研究中的巨大突破霍夫曼查阅了大量资料,对水杨酸的提取工艺进行了精心改进,终于在1898年8月10日成功合成了乙酰水杨酸之后,该公司通过了乙酰水杨酸对疼痛、炎症及发热的临床疗效测试,并将其商品名注册为“阿司匹林”。从此,阿司匹林畅销全球,成为应用最广泛的解热镇痛
20、药物之一”可概括出,发明阿司匹林药物的过程。以时间为序,从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介绍由水杨酸到阿司匹林的实验过程。结合“在很多植物体内,水杨酸都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功能水杨酸增强了植物抵抗细菌感染的能力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尝试用水杨酸治疗痤疮。经过数十年的探索,水杨酸的祛痘效果获得了无数人的肯定,无论在临床应用还是日常护肤品中,它都是祛痘的明星成分之一”可概括出,水杨酸镇痛退烧之外的作用。文章后半部分详细介绍了水杨酸在植物方面的重要作用,以及作为护肤品的重要配料具有的特点等。评卷人得分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同学邓洪卫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两人打小儿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有什么好吃
21、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关系很铁。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阿瞒”是曹操的小名。两人还经常在一起谈论志向。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曹操说,我想做一名宰相,治理一个国家。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曹操还让许攸叫他宰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宰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一时改不了口。曹操笑笑说,那你还叫我阿瞒吧。多年以后,曹操果然做了宰相。许攸呢?在曹操手下做一个谋士。跟小时候一样,许攸还是称曹操为阿瞒。不光私下里这么叫,在许多公共场合下也这么叫。有一次,曹操被一件棘手的事情闹得焦头烂额,在相府开一个高级政治会议,参加会议的都是曹操手下的重要
22、官员,气氛十分严肃。这时,许攸走到曹操跟前,拍着曹操的胳膊说,阿瞒,你怎么这么笨呢,简直是一头猪,你只需如此这般去做,准能解决问题。一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很多人都面露不平之色,而曹操却哈哈大笑,好像没有丝毫不高兴。谋士程昱来见曹操。程昱说,我听说,一个人的小名,只有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才能使用,而这小名应该由他的父母长辈来称呼。许攸不过是您的一个同学,却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叫您的小名,无异于差辱丞相。您为什么不怪罪于他呢?曹操说,许攸不仅仅是我的同窗好友,而且是我的救命恩人。小时候,我特别顽皮。有一次,我爬到树上去摘桑葚吃,一不小心,跌到树下的污水塘里,是许攸把我从塘里拉出来,救了我一条命,许攸对我
23、有救命之恩,怎么能因为他叫我小名,就治罪于他呢?程昱说,自三皇五帝,礼仪一直传到今天。您作为一国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许攸虽然跟您交谊深厚,但他依然只是您的一个下属而已,下属理所当然应该尊重上级,而不能因为救过您的命就可以随意冒犯您的威严。请丞相尽快制止他的这种行为。曹操说,一年有四个季节,四季有它不同的特点。每个人因为自己的生长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习惯。许攸叫我的小名,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习惯而已,这丝毫不影响他给我带来有益的一面。我记得当年我与袁绍战于官渡,两军相持不下,当时,我的粮草只够维持三天,是许攸从袁绍那边来投奔我,给我出谋划策,才使我一鼓作气打败袁绍,统
24、一了北方。如果当初没有许攸,我早已被袁绍所灭,就不会有我今天宰相的职位,更谈不上宰相的尊严。与许攸的功劳相比,他叫我的小名是多么不足一论呀!程昱不再说什么,只好退出去。许褚、张辽等一些武将也多次来找曹操,都被曹操一一劝退。这一年,许都大旱,粮食歉收。曹操问许攸该怎么办。许攸说,一方面,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另一方面,达官居显贵的家里却用成堆的粮食酿酒,造成许多粮食浪费。当务之急,是制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曹操立刻传令,全城从即日起禁酒,违背命令者斩。曹操还让许褚、张辽等武将领兵昼夜巡城,如遇饮酒之人,就地正法。晚上,曹操悄悄把许攸请进相府,说,别人不准饮酒,老同学例外,今日咱俩好好叙叙旧,一醉方休。许
25、攸点头,好,好,阿瞒,你想得真周到呀。许攸摇摇晃晃离开相府,已是深夜。天空中一轮明月虚悬,许都城的街道清清白白。微风拂面,许攸伸伸胳膊,关关节节都觉得舒坦。忽地,马蹄声疾。大将许褚奉丞相之命巡夜。许褚令军校将饮酒之人拿下!许攸大叫,我跟阿瞒饮酒,何罪之有?许褚手起刀落,许攸的脑袋像秋天的树叶,飘落在地上。许攸的葬礼在一天清晨举行。全城的百姓都聚拢来争看这位丞相的老同学、绝顶聪明的许攸先生。响器班哀伤地吹打,城中最好的歌手动情地唱着挽歌。曹丞相哭得最悲伤,几欲昏厥过去。旁边的侍从看到他的嘴在不停嚅动着,终于听清他一遍遍念叨的是:今后谁还叫我阿瞒呀!曹操被侍从搀扶出灵堂,文武也跟了出来。最后走的是
26、行军主簿杨修。杨修拍了拍许攸的棺木,叹道,你是最聪明的人,也是最愚蠢的人。丞相的话,你怎么能当真呢?杨修说着,背着手,摇头晃脑地走了出来。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开篇点题,首先交代许攸跟曹操的同学关系,并以此为线索,一步步展开故事情节。B小说中的谋士程昱、大将许褚等人物起到推动情节发展和侧面衬托主人公形象的作用。C小说情节富有戏剧性,如禁酒省粮之策是许攸提出的,而许攸却恰恰因违背此令被杀。D“许攸的脑袋像秋天的树叶,飘落在地上”一句,运用比喻手法写许攸之死,富含讽刺意味。8小说详写许攸的葬礼用意何在?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9有人用“貌似漫不经心却灵蛇
27、出洞”“一种不绝如缕的弦外之音浸润读者”来形容小说的结尾,请对小说结尾画横线部分作简要分析。【答案】7A 8情节上,许攸的葬礼照应了前面曹操让许攸叫他丞相但许攸仍叫他“阿瞒”,程昱、许褚等人劝谏曹操等情节,表明曹操其实早就对许攸心怀不满,许攸的做法也引起了众怒,许攸之死是必然的。人物形象上,许攸其实是曹操设计杀掉的,杀掉许攸后却在葬礼上假惺惺地哭泣,表明曹操的虚伪、狡诈、心口不一。效果上,越是写许攸葬礼的隆重,越能凸显曹操的虚伪和狡诈,使得文章更具讽刺意味。 9“貌似漫不经心”是指小说结尾划线部分写的是杨修的语言动作,表面看只是杨修对许攸之死的感叹;“灵蛇出洞”是指杨修的话即将为他招来杀身之祸
28、。杨修看穿了曹操虚伪、奸诈、歹毒的真面,但他同许攸一样不懂得掩饰,不仅说出了真相,而且还自鸣得意,不懂得谨言慎行,必将招来杀身之祸。小说结尾写杨修登场,一个拍棺动作,一声感叹,看似简单,却有着“弦外之音”。【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A.“并以此为线索”错,小说的线索不是许攸和曹操的同学关系,而是许攸不分场合地直呼曹操的小名。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情节上,许攸的葬礼与前面曹操让许攸叫他丞相,“曹操还让许攸叫他宰相。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宰相呢?许攸很为难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一时改不了口”,程昱、许褚等人劝谏曹操
29、“程昱说,我听说,一个人的小名,只有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才能使用,而这小名应该由他的父母长辈来称呼。许攸不过是您的一个同学,却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叫您的小名,无异于差辱丞相。您为什么不怪罪于他呢?”“程昱说您作为一国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许攸虽然跟您交谊深厚,但他依然只是您的一个下属而已,下属理所当然应该尊重上级,而不能因为救过您的命就可以随意冒犯您的威严。请丞相尽快制止他的这种行为”“许褚、张辽等一些武将也多次来找曹操,都被曹操一一劝退”形成照应,表明曹操其实早就对许攸心怀不满,许攸的做法也引起了众怒,许攸之死是必然的。人物形象上,许攸的葬礼十分隆重,曹操也十分哀痛
30、,“曹丞相哭得最悲伤,几欲昏厥过去”“旁边的侍从看到他的嘴在不停嚅动着,终于听清他一遍遍念叨的是:今后谁还叫我阿瞒呀!”,但许攸其实是曹操设计杀掉的,杀掉许攸后却在葬礼上假惺惺地哭泣,表明曹操的虚伪、心口不一。效果上,越是写许攸葬礼的隆重,“全城的百姓都聚拢来争看这位丞相的老同学、绝顶聪明的许攸先生。响器班哀伤地吹打,城中最好的歌手动情地唱着挽歌”,越能凸显曹操的虚伪和狡诈,使得文章更具讽刺意味。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手法和写作特色的能力。“貌似漫不经心”意思是,小说结尾划线部分写的是杨修的语言动作,“拍了拍许攸的棺木”“你是最聪明的人,也是最愚蠢的人。丞相的话,你怎么能当真呢?”“背着手
31、,摇头晃脑地走了出来”,表面看只是杨修对许攸之死的感叹;“灵蛇出洞”意思是,杨修的话即将为他招来杀身之祸。杨修看穿了曹操的本质,他说许攸“愚蠢”是因为许攸直呼曹操的小名,曹操恨之入骨,他却浑然不知;曹操设圈套害他,他识不破圈套;他直呼曹操的小名,引起程昱、许褚等同僚的不满,触犯众怒,他也浑然不知。杨修看穿了曹操虚伪、奸诈、歹毒的真面,但他同许攸一样不懂得掩饰,不仅说出了真相,而且“背着手,摇头晃脑地走了出来”,表现了他的自鸣得意,不懂得谨言慎行,必将招来杀身之祸。小说结尾作者笔锋一转,同样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杨修登场,一个拍棺动作,一声感叹,看似简单,但聪明的读者已经听出了“弦外之音”。评卷人得
32、分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天汉二年秋,贰师将军李广利将三万骑击匈奴右贤王于祁连天山,而使陵将其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可千余里,欲以分匈奴兵,毋令专走贰师也。陵既至期还,而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单于既得陵,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汉闻,族陵母妻子。(节选自史记李陵传)材料二:及贰师击匈奴,上诏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屯边者,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到兰干山南以
33、分单于兵。”上曰:“将恶相属邪!吾发军多,无骑予女。”陵对:“无所事骑,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陵于是出居延,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陵引士出营外为陈,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大惊,召左右地兵八万余骑攻陵。汉军南行,未至鞮汗山,一日五十万矢皆尽,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入狭谷。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便衣独步出营,止左右:“毋随,丈夫一取单于耳!”良久,陵还,太息曰:“兵败,死矣!”于是尽斩旌旗,叹曰:“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天明坐受缚矣!各鸟兽散,犹有得脱
34、归报天子者。” 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馀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久之,上悔陵无救,乃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三)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复A得B数C十D矢E足F以G脱H矣I今J无K兵L复M战N天O明P坐Q受R缚S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期,日期,与陈情表中“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字意思不相同。B引,退却,与苏武传中“虞常果引张胜”的“引”字意思不相同。C绝,断绝,与屈原列传中“秦伏兵绝其后”的“绝”字意思相同。D陈,陈列,与过
35、秦论中“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陈”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说,李陵奉命出征,以避免让李广利受到集中攻击;材料二说,李陵接受了为李广利押运辎重的任务,还主动带五千勇士分散单于兵力。B材料二写李陵与匈奴作战时,让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他挥师进攻,千弩齐发,敌人应弦而倒,然后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C材料一写汉武帝在李陵投降之后,族杀了李陵的家人;材料二写后来汉武帝对没有救援李陵感到后悔,就派人慰劳赏赐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D对于李陵兵败投降一事,材料一简述了李陵被单于兵围击、最终被招降的过程;材料二详写了李陵英勇作战的情节,表现了他失败投降的
36、无奈。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素闻其家声,及战又壮,乃以其女妻陵而贵之。(2)至浚稽山止营,与单于相值,骑可三万围陵军。14李陵兵败的客观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EIN 11D 12A 13(1)单于平素听闻李陵家的名声,等看到李陵作战又发现他很勇敢,单于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2)李陵到浚稽山停下扎营,和单于相遇,匈奴骑兵大约三万人包围了李陵部队。 14敌众陵寡,伤亡惨重。武器皆尽,粮食匮乏。深入峡谷,被断归路。没有救援,战期较长。【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够逃脱了。现在没有武器再战,我们天明只有坐着
37、束手待擒了!“复得数十矢”动宾短语,“矢”后面断开;“足以脱矣”,“矣”句末语气词,后面断开;“天明”为“坐受缚”的时间状语,前面断开。综上,故EIN处断开。1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的“期”意为一周年,“期功”指服一周年的丧,与文中的“期”字意思不相同。句意: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B.“虞常果引张胜”的“引”意为牵扯、招出,与文中的“引”字意思不相同。句意:虞常果然供出了张胜。C.两个“绝”字均为断绝,意思相同。句意:秦国派伏兵包围断绝楚怀王的退路D.文中的“陈”,不是陈列之意,而是通“阵”,指阵列,队列;“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的“陈
38、”是陈列、拿着之意,两者意思不同。句意: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接受了押运辎重的任务”曲解文意,李陵耻于做别人下属,拒绝了押运辎重的任务。故选A。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素”,平素,向来;“妻”,嫁给;“贵”,使显贵。(2)“止营”,停下扎营;“值”,遇到;“可”,大约。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单于以兵八万围击陵军。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可知,敌众陵寡,伤亡惨重。根据“兵矢既尽”“陵食乏”可知,武器皆尽,粮食匮乏。根据“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可
39、知,深入峡谷,被断归路。根据“而救兵不到”“连斗八日”可知,没有救援,战期较长。参考译文:材料一:天汉二年秋天,贰师将军李广利率领三万骑兵在祁连天山进攻匈奴右贤王,而派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射手出兵到居延以北大约一千里的地方,想用此分散匈奴的兵力,不让他们专门去追赶贰师将军。李陵到了约定的期限就要回兵,然而单于用八万大军围攻李陵军队。李陵军队只有五千人,箭已经射尽,死的士兵超过大半,但他们杀伤的匈奴兵也有一万多人。李陵军边退边战,接连战斗了八天,往回走到离居延不到一百多里的地方,匈奴兵拦堵住狭窄的通道截断了他们的归路,李陵军队粮食缺乏救兵也不到, 敌人加紧进攻,劝诱使李陵投降。单于已经得到李陵,
40、平素听闻李陵家的名声,等看到李陵作战又发现他很勇敢,(单于)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陵使他显贵。汉朝知道后,就族诛了李陵的母亲和妻子儿女。材料二:等到贰师将军李广利进击匈奴,汉武帝召见李陵,想让他为贰师李广利押运辎重,李陵叩头自己请求说:“我所率领屯戍边塞的人,都是荆楚地区勇武之士和奇才剑客,力量能够手扼猛虎,箭术堪称百发百中,希望能够让我自己率领一队人马,前往兰干山以南来分散匈奴单于的兵力。”汉武帝说:“将军是羞耻做别人下属吧!我派遣军队太多,没有马匹拨给你。”李陵答道:“不使用马匹,我希望以少击多,只用五千步兵直捣单于王庭。”李陵于是率兵出了居延,到浚稽山停下扎营,和单于相遇,大约三万匈奴骑兵
41、包围李陵部队。李陵带领士兵冲出营垒摆开队列,前行队伍拿戟与盾牌,后行队伍握弓弩。李陵挥师攻打他们,千张弓弩一齐发射,敌人随着弦声倒毙,汉军追击杀死几千敌人。单于非常吃惊,召集左贤王和右贤王部八万多骑兵围攻李陵。汉军向南行,没有到达鞮汗山,一天五十万支箭都消耗没了,士兵尚且有三千多人,只能砍下车辐拿着它们,军吏手持短刀,抵达山脚深入到峡谷之中。单于断了汉军后路,顺着山角投下垒石,士兵很多死了,不能行进。黄昏后,李陵换上便衣独步出营,拦住左右说:“不要跟着我,让我一个人生擒单于吧!”过了很久,李陵回来,叹息说:“兵败如此,惟求一死!” 于是全部砍断旌旗,感叹说:“再有几十支箭,我们足够逃脱了。现在
42、没有武器再战,我们天明只有坐着束手待擒了!大家各自像鸟兽一样奔散,犹且能有逃脱回去报告天子的人。”李陵与韩延年都上马,跟从的壮十余人,敌人的骑兵数千追赶他们,韩延年战死。李陵说:“我无脸面报告皇上了!”于是投降了。很久以后,汉武帝后悔李陵没有被救援,于是派遣使臣慰劳赏赐得以逃脱的李陵余部。评卷人得分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越调柳营曲江上 查德卿烟艇闲,雨蓑干,渔翁醉醒江上晚。啼鸟关关,流水潺潺,乐似富春山。数声柔橹江湾,一钩香饵波寒。回头贪兔魄,失意放渔竿。看,流下蓼花滩。注:东汉初年,严子陵不愿意出来做官,曾隐居在富春江边钓鱼。兔魄:指月亮。15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
43、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越调”是元曲宫调之一,宫调不同,音调就不同。“柳营曲”是曲牌名。B开篇描绘了一幅渔翁荡舟图,烟雾笼罩,小船自在悠闲,蓑衣雨湿风干。C“关关”指鸟鸣声,“啼鸟关关”与“关关雎鸠”在诗歌中的作用相同。D曲末以景结情,有画面感,引发读者想象,产生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16有人认为曲中的渔翁表面醉心山水,实则怀有心事,请谈谈你的理解。【答案】15C 16渔翁荡舟江上,听啼鸟流水,观明月寒波,乐似严子陵,从表面上看醉心山水。渔翁傍晚从醉中醒来,暗示此前独自饮酒;渔翁因贪看月亮而失神放下鱼竿,说明他无心垂钓,实则别有心事。【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
44、巧的能力。C.“啼鸟关关”与“关关雎鸠”在诗歌中的作用不相同。“啼鸟关关”是写景,借景抒情;“关关雎鸠”是起兴,以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与君子的联想。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表面上看醉心山水。开篇描绘了一幅渔翁荡舟图,烟雾笼罩,小船自在悠闲,蓑衣雨湿风干。在烟波中出入的小船终于泊岸,被雨水打湿的蓑衣也已晾干。江上的渔翁时醉时醒,自在地消受着夜晚。只听啼鸟此呼彼唤,流水潺潺,其乐融融,就像东汉的高隐严子陵一般。实则别有心事。“渔翁醉醒江上晚”渔翁傍晚从醉中醒来,暗示此前独自饮酒;“回头贪兔魄,失意放渔竿”他偶尔回头遥望明月,突然感到了人生的失意,而颓然放
45、下了渔竿。渔翁因贪看月亮而失神放下鱼竿,说明他无心垂钓。评卷人得分六、情景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时代变迁,国家兴亡,总与形形色色的人事息息相关。如贾谊在过秦论中用“ ”交代秦王子婴为项羽所杀,欧阳修则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用“ 说明因伶人而害己误国。(2)曹操短歌行中的“ , ”两句运用比喻,既显示了诗人景仰渴慕贤才之迫切,又暗寓了贤才难求之痛苦。(3)“龙”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动物,常成为诗歌作品中的意象。如李白蜀道难中的“ ” ,衬出蜀道上山峰之高峻;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则用“ ”写震动山谷的巨大声响。【答案】 身死人手 而身死国灭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熊
46、咆龙吟殷岩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掇”“咆”“吟”“殷”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评卷人得分七、选择题组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何谓中国传统色?早在春秋时期,尚书便下了定义,“以五采彰施于五色,作服,汝明。”赤、黄、青、黑、白为基础色,将天地宇宙、万物万象,按照东、南、西、北、中五个方位对应起来,其中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地谓之“玄黄”。五种颜色各有不同文化()。_;稳居中心方位的黄色,与黄金、皮肤、大地同色,象征着尊贵和中正,为历代帝王所尊崇,被奉为皇家专用色;青色虽然在古汉语中使用频率非常高,但实际颜色却让人()不透,有时可以表示为蓝色,有时又可以是绿色,无论什么色都富有美好寓意;玄即为黑,道家将黑色列为众色之首,秦统一六国后,无论是帝王、大臣抑或兵士,服饰、铠甲均以黑色为主;白,最初的颜色,被古人视为各种颜色的基础色,万物之始,大道为简,简简单单的颜色成为百搭色,即使大面积留白也有无穷意境。古老中国大地上的先民,很早就发现了颜色并能够运用颜色。20世纪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各处发现颜料。此外,还发现各种彩绘陶器如俗称的红顶碗,陶器上的朱书、墨书等,这些都表明中华文明中颜色应用的渊源。18依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