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八)(解析版).docx

上传人:ge****by 文档编号:95259618 上传时间:2023-08-20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9.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八)(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八)(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八)(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八)(解析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届统编版高中语文高三第一轮复习教学质量G级检测题(八)(解析版)学校:_姓名:_班级:_考号:_评卷人得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被誉为“工程机械之王”的盾构机,可广泛应用于地铁、铁路、公路、市政、水电以及军事防护工程等隧道工程。20年前,我国重大工程施工所需的盾构机一直依赖进口。依赖进口就意味着要受制于人,没有核心技术就得受制于人,这是国人发奋逆袭的驱动力。2002年,国产盾构机研制被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从而开启了我国非凡的“铸盾之旅”。2004年,我国首台国产地铁盾构掘进机“先行号”成功下线,2008年,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合式盾

2、构机在河南新乡下线,2017年,直径达15.03米的泥水平衡盾构机正式下线,标志着中国盾构机研发正在全面抢占世界掘进机技术的制高点。2018年,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大直径盾构机成功下线,这台直径12.12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的出口,终结了欧美国家对海外市场的垄断。中国盾构机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蜕变”!从电视画面上看上去,盾构机细长的身躯就像一条“钢铁长龙”。不过,盾构机身躯的“细”是相对于“长”而言的。比如,服务于武汉轨道交通12号线越江隧道的“江城卓越号”盾构机,刀盘直径12.55米算“细”吗?只不过与121米长的身躯相比显得“细”了。那么,盾构机是如何穿地打洞的呢?盾

3、构机作为一种开挖地下隧道的复杂机械系统,其首要任务是开挖切削土体。没有“坚牙利齿”很难胜任工作。盾构机的刀盘就是它的“坚牙利齿”。奇怪的是,盾构机的“坚牙利齿”长在头顶上,并且可以不停地旋转,乍一看,盾构机的头部像一个巨大的“电动刮须刀”,只不过它刮的不是胡子而是泥土。这个超级“电动刮须刀”每转动一圈就会有不少泥土被切削下来,因此盾构机就会向前推进一段距离。盾构机掘进打洞是需要排土的,那么,这些土都到哪儿去了?原来,在盾构机的头部配置有一个泥浆储罐(土仓),主要是用于储存掘进过程中产生的泥浆。当液位达到一定高度时就得把泥浆排出去,否则会影响盾构机的掘进进程。为此,在盾构机内部装备有专门的渣土皮

4、带输送系统,可以不断地把泥浆储罐中的泥土直接传输到地面渣土池,全程采用自动化控制。盾构机的缓慢掘进,排出的是渣土,留下的是隧道。不过,其身后的隧道会不会随着盾构机的离去而发生坍塌呢?现代盾构机自带双护盾,集开挖、支护、出渣于一体,并能实现隧道的一次成型。盾构机拥有一个拼装系统,是专门用来封固隧道的。由工人操作拼装机为挖掘好的隧道壁安装管片来加固隧道,由一片接一片的管片紧贴隧道壁整齐排列,从而支撑起掘出的隧道,使其不发生坍塌。有人会问,盾构机在地下几十米进行隧道施工,靠什么来辨别方向?随着激光、计算机以及自动控制等技术的成熟,盾构机激光导航系统应运而生。有了激光导航系统,就等于为盾构机装上了“火

5、眼金睛”。有了这个“火眼金睛”,盾构机不仅不会“迷路”,而且控制精度也达到了毫米级。激光导航系统是如何实现的呢?原来,在工作井后面的墙壁上安装有激光束发射装置,而安装在机头内的“激光眼”则为激光接收标靶(黑色盒子)。在控制室的显示屏上,能够动态显示当前位置相对于隧道设计轴线的位置偏差,从而确保盾构机沿着正确的方向掘进。就世界而言,未来城市管廊建设与日俱增。2020年,我国机械出口额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国产盾构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了九成,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接近七成,中国的盾构机从科技创新突破走向实体经济效益,成就斐然。中国盾构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见证了中国盾构机在国内外隧道建设中的传奇故事。

6、(摘编自苏更林中国盾构,走向世界的“名片”)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国重大工程施工所需的盾构机很长一段时间内依赖进口,这种情况至2004年有所改观,“先行号”的诞生表明中国取得了突破性进步。B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大直径盾构机的出口,标志着欧美国家垄断海外市场的时代走向终结,证明中国的盾构机制造技术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C坚硬锋利的刀盘既是盾构机的“开路先锋”,也是其动力系统,它通过不停地旋转切削来开挖土体,并推动盾构机在隧道内不断向前移动。D盾构机掘进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泥浆,这些泥浆临时储存在盾构机头部的泥浆储罐中,然后由渣土皮带输送系统将其直接传输到地面渣土池。2下列

7、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盾构机全程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切削土体、排出泥浆、加固隧道,在建造地铁、市政等隧道工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B作者介绍盾构机的相关情况时既列举了数据,又采用“钢铁长龙”“电动刮须刀”等生动形象的表述,有利于读者认识其特点。C盾构机的掘进是按照既定的设计路线来施工的,具有高精度测量功能的导航系统可以为盾构机掘进提供准确的导向信息和状态监测。D盾构机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空间,经过多年奋斗,中国以过硬的盾构机产品和良好的形象赢得了国内国际市场的广泛信赖。3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强盛之基,习近平总书记鼓励科技人员“只争朝夕突破卡脖子问题”。中国盾构机的发展

8、历程给我们突破“卡脖子”问题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答案】1C 2A 3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要从国家层面予以充分重视,做好发展规划;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C.“推动盾构机在隧道内不断向前移动”错,原文说“盾构机的缓慢掘进,排出的是渣土,留下的是隧道”,可见其身后留下的是隧道。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盾构机全程采用自动化控制技术”错,原文“在盾构机内部装备有专门的渣土皮带输送系统,可以不断地把泥浆储罐中的泥土直接传输到地面渣土池,全程采用自动化控制”

9、说的是渣土皮带输送系统全程采用自动化控制,而不是盾构机全程。故选A。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结合“20年前,我国重大工程施工所需的盾构机一直依赖进口。依赖进口就意味着要受制于人,没有核心技术就得受制于人,这是国人发奋逆袭的驱动力”“2018年,由我国自主研发的超大直径盾构机成功下线,这台直径12.12米的超大直径盾构机的出口,终结了欧美国家对海外市场的垄断”可知,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结合“2002年,国产盾构机研制被列入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863计划,从而开启了我国非凡的“铸盾之旅”可知,要从国家层面予以充分重视,做好发展规划;结合“就

10、世界而言,未来城市管廊建设与日俱增。2020年,我国机械出口额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国产盾构机在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了九成,在全球市场的份额已接近七成,中国的盾构机从科技创新突破走向实体经济效益,成就斐然”可知,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评卷人得分二、实用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在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中,有关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议题频现。无论是人大代表建议设立“汉服日”,还是政协委员建议建立“成人节”“拱手礼取代握手礼”,“两会”的议案提案折射出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十足关切。“传统文化”到底是指什么,在如今是否还有生命力?现代化与西方文明是否在扰乱它的根基?面对如

11、今的社会问题,我们是否能在传统中找到解答?南风窗记者专访了华东师范大学紫江学者、近年来主要从事二十世纪的中国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上海的城市文化研究的许纪霖,就以上问题进行了探讨。南风窗:西方文化的核心关注神与人,中国文化的核心关注天与人。从文化的角度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似乎都首先关心自己与“神秘力量”的关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类似的文化心理?许纪霖: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是不一样的,现代社会是一个什么社会呢?我们用马克斯韦伯的话说叫“祛魅”,除去魅力。魅力是什么?来自哪里?来自另外一个世界,这叫超越世界。随着技术的发展,现代人很难想象,在我们今天所生活的世界以外,还有一个世界。好的知识不

12、像目的明确的工具箱随需随取,它是一种储备,等待关键时刻被亮出来。但是古代人一定有。在西方,是“上帝的世界”;在中国,是“天道、天理”。越是往远古,人的理性能力就越弱,越容易产生无法把控自己命运的恐惧:飓风来了,把部落所有的帐篷都吹走;庄稼种得好好的,冰雹、洪涝来了一下子毁掉。越恐惧越崇拜,比如蒙古人的狼图腾,也是一个证明。从这种共同的“恐惧”“崇拜”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平常一讲到中西文化,更多的是讲区别,好像这两种文明只剩下差别。但事实上,中西文明之间的差距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大。南风窗:“孟母三迁”“孤儿寡母出人才”这样的传统文化故事,总会让人想到近来对于学区房、“鸡娃”的探讨和焦虑。对于后代

13、成才的企盼与不计代价的付出,是一种文化传统吗?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生活在比较与压力之下?许纪霖:这个问题实际上也是儒家文化的传统。形成的原因有很多解释,我这里举一个我的好朋友、知名人类学家阎云翔的解释。我们都知道,所谓近代化、现代化的核心标志,有一个是追求“个体化”个人主义,个人从家庭网络中脱离出来。从文化的角度看,这和中国人对自己的生命理解有关。不同于西方人“孩子是上帝的礼物,我把他培养长大,再还给上帝,让他独立”的想法,中国文化里没有上帝,每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的理解都放在血缘关系之上,以这个脉络来理解生命:父母辈没实现的愿望,儿子女儿可不可以实现?老一辈的遗憾,年轻人能不能补偿?所以中

14、国的孩子属于家庭、血缘,承担了很多的期望,这种潜意识的文化很强烈:父母是奉献的、无私的,只要稍微有点良心,孩子就会有压力。这不能说好与不好,但它形成了中国文化自身的传统,只有放在这个文化背景里,才能理解它。南风窗:就像最近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引发的集体感动一样。许纪霖:对。你好,李焕英这个电影一开始没人看好,但没想到现在如此大热。为什么?不能说仅仅是营销得好或者时机好,这背后我们恰恰可以看到,你好,李焕英代表了很多年轻人内心的愧疚感。中国人再怎么现代,他依然是中国人,个人的完整性无法由个人完成,他依然要在家庭关系的血脉相连里来理解自己的人生意义。南风窗:每年在全国“两会”,几乎都会出现对“弘扬

15、传统文化”的讨论。比如今年,有委员提议设定“成人节”,行古代成人礼,或规定以拱手礼取代握手礼等。你怎么看待这些讨论?它们可以对传统文化的普及起到作用吗?许纪霖:我个人不太赞成用法的方式来创造一种新的礼仪。更好的方法,是通过社会的试点,让好的东西慢慢推广,而不是患上“法的膜拜症”,一切都交给法处理。法律是什么?法律背后是国家意志,但是除了国家意志以外,我们更需要社会的日常秩序,自发的日常文化秩序。摘编自对话许纪霖:把握传统需要建立文化自觉南风窗2021年第7期)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次访谈的背景是全国“两会”期间人大代表的设立“汉服日”和政协委员建立“成人节”“

16、拱手礼取代握手礼”等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提议。B许纪霖认为,古代人以为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之外,还有另一个世界,虽然中西方文化存在着差异,但是人们理解的“神秘力量”是一样的。C在许纪霖看来,中国人对自己的生命意义的理解都放在血缘关系上,因此作为下一代,孩子身上就会承担很多期望,形成了生活的压力。D你好,李焕英由不被看好到取得巨大成功,其中原因是电影反映的个体生命在家庭关系的血脉相连中体现的生命意义能引起年轻人的共鸣。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文化的议题在“两会”中频现,引发了人们对其十足关切,以及对其发展的思考,于是成为了这次访谈的主要话题。B谈论中西方文化中人与

17、神、人与天的关注差异,以及对后代培养的重视,都是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特征的很好的角度C许纪霖不同意动辄就将传统文化的一些礼仪形式用“法”来规定的做法,他认为好的东西可以慢慢扩大,而不是一切都交给法律。D作为一次访谈,虽然文本的节选部分的几个片段逻辑关联不紧密,但也展示了许纪霖对访谈的话题的深刻认识和独到见解。6做好采访工作,需要记者具有深厚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引导被访谈者深入探讨问题的能力。南风窗记者在这次采访活动中有哪些可借鉴之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案】4B 5D 6在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上,首先有自己的看法,然后提出问题,体现了记者广泛的知识面。 从古代“孟母三迁”“孤儿寡母出人才”的

18、传统文化故事,到现实生活中学区房、“鸡娃”,记者信手拈来,据此提问,将问题引向深入。 用热播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善于抓住人们的关注点,能增强设问的现实意义。【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但是人们理解的神秘力量是一样的”理解错误。原文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关注神与人,中国文化的核心关注天与人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似乎都首先关心自己与神秘力量的关系”,可知中西方文化中对“神秘的力量”理解有差异,西方理解为“神”,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为“天”。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虽然文本的节选部分的几个片段逻辑关联不紧密”分析错误。文本节

19、选的几个片段看似不很紧密,但都是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理解认识展开的,是统一在这个话题的几个层面,所以说“逻辑关联不紧密”不恰当。故选D。6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及技巧的能力。依据原文“南风窗:西方文化的核心关注神与人,中国文化的核心关注天与人。从文化的角度看,无论中国还是西方,人们似乎都首先关心自己与神秘力量的关系,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类似的文化心理?”,在对传统文化的基本认识上,首先有自己的看法,然后提出问题,体现了记者广泛的知识面。依据原文“南风窗:孟母三迁孤儿寡母出人才这样的传统文化故事,总会让人想到近来对于学区房、鸡娃的探讨和焦虑。对于后代成才的企盼与不计代价的付出,是一种文化传统吗

20、?为什么古往今来,人们总是生活在比较与压力之下?”从古代“孟母三迁”“孤儿寡母出人才”的传统文化故事,到现实生活中学区房、“鸡娃”,记者信手拈来,据此提问,将问题引向深入。依据原文“南风窗:就像最近你好,李焕英这部电影引发的集体感动一样”,用热播的电影你好,李焕英为例,善于抓住人们的关注点,将发问与现实联系使采访更深刻,能增强设问的现实意义。评卷人得分三、文学类阅读-单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巴尔扎克葬词雨果各位先生: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

21、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路线。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塞留之后一样就像文明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武力统治者之后出现精神统治者一样。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慌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

22、,他取名喜剧,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的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

23、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堆积起来的雄伟的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名声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基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了纷争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了坟墓。从今以后,他将和祖国的星

24、星在一起,熠熠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慕他的心思?各位先生,面对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作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魂!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段中“一切虚构都消失了”是指巴尔扎克的逝世,表明创作的结束;巴尔扎

25、克的逝世,是一件真实的事情,而不是“虚构”的小说。B第段中“其实就是取名历史也无不可”,这里作者把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比喻成一部历史著作,这句话是在高度评价巴尔扎克作品的浪漫主义精神。C第段“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基座,未来负起安放雕像的责任 ”,这句话的意思是巴尔扎克在思想和创作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他的创作给自己奠定了历史地位。”D第段中“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这里用诗化的语言,写出了巴尔扎克生命不长,作品却多,是对巴尔扎克的崇高评价。8下列对文章内容和手法的概括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与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样,都表达了沉痛悼念之情,对死者的伟大贡献,做出了崇高评

26、价和热情的赞颂,对他们的逝世造成的巨大损失和深远影响,做了深刻的阐发。B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C文章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如大河奔流,饱含着哲理的思考,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雨果的文学语言才华和思想深度。9第段“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请分析句中“揪”字的使用效果。10请赏析段划线句的语言特色【答案】7B 8A 9“揪”指的是抓住并扯出,这里用“揪”字表现了巴尔扎克在分析、批

27、判、使用这些素材时强而有力、随意自如、毫不费力,表达了对巴尔扎克对社会万象的深刻洞察的高度赞扬。 10作者用排比句,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地指出巴尔扎克逝世的深远影响;多次运用“不是”“而是”“以及”“就是”等词语,加强语气,通过反问,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雨果在这里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做出这样的评价,具体而生动。【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浪漫主义精神”错,应是“现实主义精神”,因为巴尔扎克是19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间喜剧为人们展现了法国社会特别是是巴黎上流社会的现实主义历史。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的能力。B.“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成就与

28、声誉远在二人之上,自由的天赋和强壮的本性比其他两位作家更有个性”错误。根据原文“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可知,作者把巴尔扎克与莫里哀和卢梭进行比较,是为了突出巴尔扎克的把此判现实主义特色,并且与两位作家有根本的不同。C.“排比句、比喻句,使文章的语调铿锵,激昂慷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震撼力”错误。比喻句的表达效果是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形象性。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是语调铿锵、激昂慷慨,而比喻句的表达效果应是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D.“这篇葬词语言质朴”错误。根据原

29、文“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熠熠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等可知,这篇葬词的语言应为“语言华丽,有文采”,而非“语言质朴”。故选A。9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首先写出词语的字面意思,其次结合文章内容写出运用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效果,最后结合文章主题写出运用这个词语所表达的情感。根据原文内容,“揪”的意思是紧紧地抓,抓住并扯出。根据原文“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脉搏。他从各方面揪过来一些东西,有虚像,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可知,“揪”指的是巴尔扎克在写作中分析运用素材时的有力、随意自如、毫不费力。结合“有虚像,有

30、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可知,“揪”表达了对巴尔扎克进行写作时,深刻洞察社会万象的高度赞扬。10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句子的语言特色可以从修辞、句式、语言、结构、情感、作用等方面来分析。从修辞的角度,画线的句子“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三个句子都是“不是而是”的句式,从而构成排比;效果是语调激昂慷慨,“是光明!是开始!是永生!”写出了巴尔扎克逝世的影响。从句式的角度,画线的句子运用“不是而是,不是而是,不是而是,就是”的句式,多次运用“不是”“而是”,还有“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中的“就是”等词语,加强语

31、气,通过反问“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表达内心强烈的情感;从作用的角度,画线的句子是雨果对巴尔扎克的逝世做了评价,多种修辞的运用,以及哲理句“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以诗人的激情,给巴尔扎克做出这样的评价,具体而生动。评卷人得分四、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小题。尹子奇领兵十三万趣睢阳。许远告急于张巡,巡自宁陵引兵入睢阳。巡有兵三千人,与远兵合六千八百人。贼悉众逼城,巡督励将士,昼夜苦战,或一日至二十合;几十六日,擒贼将六十余人,杀士卒二万余,众气自倍。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睢阳城食且尽。将士人廪米日一合

32、,杂以茶纸、树皮为食,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议弃城东走,张巡、许远谋,以为:“睢阳,江、淮之保障,若弃之去,贼必乘胜长驱,是无江、淮也。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不如坚守以待之。”癸丑,贼登城,将士病,不能战。巡西向再拜曰:“臣力竭矣,不能全城,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城遂陷,巡、远俱被执。尹子奇问巡曰:“闻君每战眦裂齿碎,何也?”巡曰:“吾志吞逆贼,但力不能耳!”子奇以刀抉其口视之,所余才三四。子奇义其所为,欲活之。其徒曰:“彼守节者也,终不为吾用。且得士心,存之,将为后患。”乃斩之。巡且死,颜色不乱,扬扬如常。巡行兵不依古法教战阵

33、,令本将各以其意教之。人或问其故,巡曰:“今与胡虏战,云合乌散,变态不恒。数步之间,势有同异。临机应猝,在于呼吸之间,而动询大将,事不相及,非知兵之变者也。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每战,将士或退散,巡立于战所,谓将士曰:“我不离此,汝为我还决之。”将士莫敢不还死战,卒破敌。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

34、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尹子奇:安史之乱中的叛军将领。合:容量单位,十合为一升。11下列对文中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B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C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D又推诚待人/无所疑隐/临敌应变/出奇无穷/号令明/赏罚信/与众共甘苦寒暑/故下争致死力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合

35、,也称为“回合”,旧小说中描写武将交锋一次叫一个回合。这里指双方较量一次。B再拜,有两种意思:一是第二次拜,二是拜两次。文中“巡西向再拜”中是第一种意思。C颜色,文中是“脸色”的意思,与屈原列传中屈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中一样。D“其谁之功也!”中“其”的意思,与师说中“其皆出于此乎?”的意思并不一样。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安史叛军以近二倍的兵力进攻睢阳。守城将士日夜与叛军激战,擒贼将六十多人,杀上卒二万余,将士们因之士气大增。B睢阳被围粮食将尽,而且士兵都因为饥饿无法战斗,有人建议弃城,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的保障,决定坚守待援。C张巡练兵不依照古代兵

36、法,而让将领们各依本人的想法指挥作战,因为他觉得战场上形势瞬息万变,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D韩愈在张中丞传后叙中对张巡、许远的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守卫睢阳,不弃城而走的考虑非常周到,体现出他们的贤明。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且我众饥羸,走必不达。古者战国诸侯,尚相救恤,况密迩群帅乎!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15两则材料都反映出张巡和许远坚守睢阳的艰难,具体有哪些困难?他们的坚守有什么意义?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述。【答案】11D 12B 13C 14况且我们的士兵饥饿病弱,逃跑一定不能到达目的地。古代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尚且互相救援帮助,何况睢阳附近

37、的众位将帅呢!他们哪能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援,从而弃城预先逃走呢?如果睢阳不能坚守,即使逃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 15第一问(困难):缺乏粮食(或士兵饥饿羸弱)无法战斗;兵力消耗(不足),又没有援兵。第二问(意义):保护了江、淮,为朝廷最终平定叛乱做出贡献。【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张巡又待人诚恳,胸怀坦荡,善于随机应变,出奇制胜。他号令严明,赏罚分明,与部下同甘共苦,所以部下的将士都争先拼死效力。“推诚待人”中“推诚”是“待人”的方式,作状语,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应变”动宾结构,“变”是宾语,后面断开,排除B。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

38、及文言一词多义的能力。B.“文中巡西向再拜中是第一种意思”错误,文中“巡西向再拜”中是第二种意思。句意:张巡向西拜了两拜。C.都是指“脸色”。句意:面不改色/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干枯。D.代词,这;副词,大概。句意:这是谁的功劳呢/大概都是出于这个原因吧。故选B。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C.“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更好”错误,根据“故吾使兵识将意,将识士情,投之而往,如手之使指。兵将相习,人自为战,不亦可乎!”可知,张巡让将领各自训练自己的士兵,是为了让将领和士兵互相熟悉,“让士兵们各自为战”曲解文意。故选C。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39、且”,况且,而且;“羸”,羸弱,身体瘦弱;“走”,撤退,逃跑;“恤”,救济,帮助;“密迩”,附近,近旁。“宁知”,表反问,岂能知道,怎能知道;“卒”,最终、最后;“苟”,如果;“虽”,即使。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先看困难。根据第一段选文“睢阳城食且尽”“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可知,其困难是城中粮食短缺,士卒饥饿、生病,兵力不足;根据第二段选文“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可知,其困难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也没有后援。再看坚守的意义。根据第二段选文“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

40、之功也”可知,其意义是保护了江、淮一带的安全,为朝廷以后平定叛乱奠定了基础。参考译文:尹子奇带领十三万军队奔赴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求救,张巡从宁陵带兵进入睢阳。张巡自己有军队三千人,跟许远的军队合共六千八百人。叛军全部人马逼近睢阳城,张巡督促教励将士,日夜苦战,有时一天交战达二十次;总共激战十六天,擒获版军将领六十多人,杀死对方士兵二万多,睢阳士气大涨。尹子奇又征兵几万,攻打睢阳。睢阳城粮食将尽。将士每人每天分米一合,用茶纸、树皮夹杂在一起作为食物。士兵也消耗至一千六百人,都因饥饿不能战斗。有人建议放弃守城往东撤退,张巡、许远商量,认为:“睢阳是江、淮一带的屏障,如果放弃睢阳撒离,叛军一定会乘

41、胜长驱直入,这样就无法守住江、淮了。况且我们的士兵饥饿病弱,逃跑(撤退)一定不能到达目的地。古代战国时期的各诸侯国,尚且相互相救援帮助,何况睢阳附近的众位将帅呢!还不如坚守睢阳来等待援兵。”癸丑(初九)这一天,叛军登上城头,将士们因为病弱,不能再战。张巡向西拜了两拜说:“我已经竭尽全力,但没有守住睢阳城,生时既然不能报答陛下的恩德,死后应当变为恶鬼来杀死叛贼!”随后睢阳城被叛军攻陷,张巡与许远都被俘。尹子奇问张巡说:“听说将军 你每当作战时眼角都要睁裂,牙齿都要咬碎,这是为什么?”张巡说:“我是坚决想要 吞掉你们这伙叛逆的反贼,只是力量不够罢了。”尹子奇就用刀撬开张巡的口探视,发现所剩下的不过

42、三四颗牙齿。尹子奇十分欣赏张巡的忠义,不想杀掉他。他的部下却说:“张巡是忠义守节的人,终究不会被我们所用。况且他深得军心,留下他的性命,将成为后患。”于是尹子奇就把张巡斩杀。张巡将死时,神色自若,面不改色,意气扬扬像平常一样。张巡练兵不按照古人的兵法作战布阵,而是命令部下的将领各自按照自己的战略教习战法。有人问其中的原因,张巡说:“现在是与反叛的胡人作战,他们忽散忽合,变化不定,有时在数步之内,军势都不同。所以需要将领们在很短的时间内面对时机应对突发的事件,如果让他们动不动就要请示大将,那事情就来不及处理了,这样做是不知道作战用兵的变化。所以我让士卒了解将领的心意,将领熟悉士卒的情况,这样将领

43、指挥士卒作战,就如手使用自己的指头一样自如。兵与将都相互熟悉,部队各自为战,不是很好吗!”每当战斗激烈时,有的将士后退下来,张巡就立在阵地上对将士们说:“我绝不离开这里,你们为我返回去继续与叛军决战。”将士听后,没有人敢不返,身拼死而战的,最后都能够打退敌人的进攻。张巡又待人诚恳,胸怀坦荡,普于随机应变、出奇制胜。他号令严明,赏罚分明。与都下同甘共苦,所以部下的将士都争先拼死效力。(节选自货治通鉴唐纪)当张、许二位刚守城的时候,哪能知道别人最终不来救授,丛而弃城预先选走呢?如果睢阳不能坚守,即使选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处?等到没有救兵而且处境窘迫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受伤残废、饥饿羸弱的残兵,即使想

44、逃走,也一定无法到达要去的地方。张、许二位这样贤明,他们的考虑已经很精密周到了!坚守一座城池,来保卫国家,凭借千百名接近死亡的士兵,抵挡上百万日益增多的敌军,掩护江淮流域,从而阻遇叛军的兵势。唐王朝没有被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评卷人得分五、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苏轼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记取西湖西畔,正春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它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注:参寥子:即作者友人诗僧道潜,元祐六

45、年,苏轼因治理有功被召进京任职,临行作此词赠之。谢公:指东晋重臣谢安,他渴望造大船以归东山,后因病重未如愿。西州路:谢安去世后,其甥羊昙经过西州时忆及谢安,恸哭而去。16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的开头,以风向多变以及潮水涨退等景象暗指世事的无常,表意比较含蓄。B面对黄昏之景,诗人发出“谁似东坡老”的叹息,饱含盛年不再、壮志难酬之愁。C共赏西湖、访春山之雅事,“空翠烟霏”之妙趣,都强化“诗人相得”的意味。D诗中的情景涉及古代、往昔、眼前、来年等时间维度,气度恢弘,情感深挚。17词的下阕如何抒发升迁之思?请结合内容分析。【答案】16B 17用典,诗人升任京官,却希望自己不要

46、像谢安那样归隐心愿落空,更希望朋友不要像羊昙痛哭谢安那样,抒发了对仕途难料的担忧和弃官归隐的心愿。【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饱含盛年不再、壮志难酬之愁”错,结合“白首忘机”的语境可知,词人的态度是很乐观的。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词的下阕运用典故抒发对升迁的态度。据晋书谢安传记载,谢安东山再起后,时时不忘归隐,但终究还是病死于西州门,未能实现其归隐的“雅志”。羊昙素为谢安所重,谢安死后,他有一次醉中无意走过西州门,觉而大哭而去。词人当时被召还,且被委以显官,但他“自首忘机”,志在归隐,因此,安慰友人,说自己一定不会像谢安一样雅志相违,使老朋友恸哭于西州门下。诗人升任京官,却希望自己不要像谢安那样无法归隐、更不要让朋友像羊昊那样痛哭故人,隐含世事难料、身不由己的担忧。评卷人得分六、情景默写1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古诗词常以“月”烘托情谊,互诉衷肠,春江花月夜中“ , ”写游子与思妇互相望月却听不到彼此的声音,只能希望随着月光去照耀对方,表现了深切的思念之情。(2)习近平主席曾引用诗经中“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这句话,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中也有意思相近的表达:“ , 。”(3)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做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