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题材分类训练边塞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题材分类训练边塞诗.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诗歌题材分类训练-边塞诗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送北征裴让之沙漠胡尘起,关山烽燧惊。皇威奋武略,上将总神兵。高台朔风驶,绝野寒云生。匈奴定远近,壮士欲横行。出塞王昌龄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注】裴让之:北齐河东闻喜人。东魏时曾任屯田主客郎中,又任高澄大将军主簿兼中书舍人等职。烽燧:烽火,白天放烟报警叫“烽”,夜间举火叫“燧”。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送北征是一首早期的边塞诗,写外敌入侵,送友人北征杀敌卫国,全诗洋溢着立功疆场的豪情。B送北征一、二两句,写战争在空间上自南向北而展开,敌骑从沙漠压向
2、边关,烽火从关口、山头烧起,向内地频传、直至京城。C出塞中的“月”具体化为战场上空照着战士们的真实形象,诗人化客观为主观,使月光给人以寒冷孤寂的感觉。D送北征送壮士出征,预想战争结果,表现壮士慷慨赴敌的豪情;出塞回顾刚刚结束的战斗,塑造英姿飒爽、勇猛善战的将军形象。2出塞是如何塑造英雄形象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元诗,完成下面小题。送徐义父入京杨载幽燕向日边,裘马去翩翩。碛迥沙如雪,河穷浪入天。上书双阙下,待诏五门前。壮节多奇遇,无烦愧往贤。【注】碛:浅水中的沙石,引申为沙漠。双阙:古代官取、祠庙、陵墓前两边高台上的楼观,借指宫门或京都。五门:传说古代天子所居有五道门,自内而外,为路
3、门、应门、雉门、库门、皋门。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日边”写徐义父在日落时出发入京,“翩翩”写出了徐义父离去时的轻快的样子。B诗人想象徐义父入京上书皇上,将得到朝廷的重用,满怀真诚的期许。C尾联用“壮节”、不愧“往贤”对徐义父进行评价,褒扬夸赞之情溢于言表。D本诗没有落人通常流露不舍之情的送别诗的窠臼,给人以健拔向上的感受。4颔联“碛迥沙如雪,河穷浪入天”具有唐代边塞诗的雄阔气象,请简要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李颀黄云雁门郡,日暮风沙里。千骑黑貂裘,皆称羽林子。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注】雁门郡:战国赵武灵王置,辖境相当于
4、今山西河曲等地。蒲萄:即葡萄,指葡萄酒。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为边塞诗,第一、二句点明了地点和时间,用黄云、日暮、风沙营造出一种雄壮苍茫的辽阔意境。B第三、四句描写边塞将士,以“黑貂裘”“羽林子”表现了将士们的威武肃穆,表现了作者的赞美之情。C金笳即胡笳,古代北方民族常用的一种乐器,声音哀婉凄凉,诗中写胡笳,意在表现将士们的征战之苦。D全诗描写了边塞艰苦的环境和边塞将士的军旅生活,笔力雄健,气势奔放,风格昂扬向上,有盛唐之风。6本诗最后两句“帐下饮蒲萄,平生寸心是”与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中都提到葡萄酒,请简要分析两诗中借葡萄酒表达的情感的异
5、同之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睢阳酬别畅大判官(节选)高适吾友遇知己,策名逢圣朝高才擅白雪,选翰怀青霄。留欢惜别离,毕景驻行镳。言及沙漠事,益令胡马骄。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兜鍪冲矢石,铁甲生风飙。酋豪尽俘馘,子弟输征徭。边庭绝刁斗,战地成渔樵。【注】俘馘:俘虏,战争中割取的敌人的左耳,古时用此计数报功。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写好友才高八斗,志怀高远,又有幸遇到了知己,得以在圣明的朝代出仕。B“兜蝥”两句中“冲”“生”两字突出战士们的勇敢无畏与敌人的强大,生动形象。C“边庭”两句以刁斗之声绝迹,战场已成捕鱼砍柴之所表达诗人对和平生活向往。D全诗过渡自
6、然,以“言及沙漠事”使全诗由送别友人巧妙转到描写边塞战事上来。8作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高适眼光独特。本诗与燕歌行一样,均将战场与后方相联系,分别写了后方思妇与百姓。请简要分析两诗中描写思妇与百姓的作用。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岑参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注释】凉州:甘肃武威,河西节度使设于此地,写作此诗时,岑参在凉州做客。凉州河西节度使幕府中,诗人有许多老朋友,常欢聚夜饮。9下列对这首唐诗的赏析不
7、正确的一项是()A第四、五句两次写到琵琶声,但表达的内容并不相同,第四句写满城琵琶声,边民能歌善舞;第五句则重在表现琵琶声的动人。B诗歌前六句主要写环境背景,诗人吸取了民歌的艺术因素,运用双关的艺术手法,句句用韵,两句一转,形成轻快、咏唱的情调。C“风萧萧兮夜漫漫”,是空旷而又多风的西北地区夜晚所给人的感受,用了一个“兮”字和叠词“萧萧”“漫漫”,使节奏舒缓。D七、八句重复“故人”二字,见出情谊深厚。因为“多”,与各人离别的时间自然不同,所以说“三五春”,下语是经过斟酌的。10在盛唐时代,岑参的边塞诗成就突出。你从他这首边塞诗中读出了怎样的“盛唐气象”?请简要概括,并结合具体诗句分析。阅读下面
8、这首南北朝诗,完成下面小题。渡河北王褒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注】亭障:古代的军事堡垒。陇头歌:曲名,内容多写征人的艰辛。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边塞诗,描写了诗人渡过黄河北上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其中寄寓了诗人深沉的慨叹之情。B颔联中“绕”字刻画了黄河岸边森严戒备的紧张景象,反映当时战事频繁、兵连祸结的现实状况。C颈联中的“异方乐”即“陇头歌”,诗人在满腹愁苦之际听到故乡歌声,心中升起无限悲苦。D尾联写暮色四起,诗人失道于陌生的北国大地,只有征马作伴,突出了诗人迷茫与失落的情状。12这首诗
9、的首联是如何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从军北征唐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塞上宋柳开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向云看。【注】行路难:乐府曲调名。据乐府解题说,它的内容兼及“离别悲伤之意”。碛:沙漠。这里指边关。骹(xio):响箭。1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第一句点明地域、季节、气候,有力地烘托了行军时的环境气氛,第二句中的“横笛遍吹”折射出征人的豪放心境。B李诗第三、四句中以“碛里”和“月中”两个词进一步渲染了征人行军时环境的苍凉,“一时回首”,更是意蕴无限。C
10、柳诗第一、二句中,以“天静无风”渲染天空的辽阔宁静,似一幅画卷;“直上一千尺”的“鸣骹”则使这幅画变得灵动而强劲。D柳诗最后一句“尽提金勒向云看”,极写三百胡骑全神贯注、目不转睛的状态,可谓神来之笔,以动写静,具有一种雕塑美。14这两首边塞诗所使用的手法及其作用大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望蓟门祖咏燕台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少小虽非投笔吏,论功还欲请长缨。【注释】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投笔吏:东汉班
11、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来朝。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始一“望”一“惊”,是全诗结构的关节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惊异的是心中情,写景抒情都由这一望一惊所生发,铸词之妙颇见功夫。B首联用视听结合的笔法,“燕台一去”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起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笳鼓喧喧”则从听觉侧写汉营军纪严整军威凛凛。C颔联展现出一幅边塞风光:积雪遍野生出万里寒光,傍晚昏黄的暮色中高悬的军旗猎猎飘扬。远景落笔既暗示边塞条件的严寒艰苦,也衬托汉家军营的严整肃穆。D颈联烽火燃处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
12、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愁苦之感反而有将士攻伐的壮伟豪迈的气势。16唐诗直解谓此诗“调高语壮”,全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参考答案:1B2意象运用:“骝马”“白玉鞍”“沙场”“铁鼓”“金刀”、未干的“血”等意象的使用,串联成战斗生活的画面,塑造英姿飒爽的英雄形象。意境刻画:战场上空的寒冷月光,仍在旷野上回荡的城上催战的鼓声,构成慷慨悲壮的战场环境,烘托了英雄形象。选材特点:不直接写战争过程,而是写战前战士骑骏马出征,斩杀敌人后血染战刀,烘托英雄形象。侧面描写:“骝马新跨白玉鞍”,展示英雄的雄姿;采用“战罢沙场月色寒”的环境描写,烘托战争的激烈和残酷;写战争结
13、束,鼓声犹在耳,宝刀血未干表现沙场健儿的精神抖擞与豪迈,塑造出一位英气勃勃、勇敢战斗的英雄形象。【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解读诗歌的能力。B“自南向北”有误,诗句描写战争从“沙漠胡尘起”,一路向南烧至边关,烽火从关口、山头烧起,向内地频传、直至京城,这是自北向南。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技巧的能力。第一句“骝马新跨白玉鞍”。骝马,长有黑鬣的红马,指骏马。白玉鞍,装饰有白玉的马鞍。这句说将士们飞身跨上配有白玉鞍的战马。写战前充分准备,将士们英姿勃勃,对战斗胜利充满信心。这里的“骝马”“白玉鞍”既是作者选取的表现战争场面的意象,又能够烘托人物的英雄气概。且通过战斗打响前的准
14、备场面来塑造英雄形象,表现战争,选材独特。第二句“战罢沙场月色寒”。沙场,原指沙漠地带,后指战场。寒,冷,凄冷。作者没有直接去写战斗经过,由准备出战,一下写到战斗结束。那么,仗打得怎么样呢?用战场上“月色寒”三字作了含蓄的表示。它不仅指夜晚天冷,连月光也寒气逼人,还指月光映照下的战场尸横遍野,血迹斑斑,给人凄冷的感觉。说明战斗非常激烈、残酷。这也是采用侧面烘托的手法表现战士们胜利者的形象。三、四句“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铁鼓,用铁皮箍着的战鼓,结实声壮。金刀,钢刀,古时泛指金属为金。这两句不直接写战争过程,而是写战斗回顾,说战斗刚结束不久,将士们余兴未尽,战斗情绪还是那么高昂,心里
15、抑制不住胜利的喜悦。这两句写得非常形象生动,使人也如同听到战场震天动地的鼓声,想见将士们拭看钢刀的情景,有身临其境之感。总之,这首诗抒写自信、进取、开拓为特征的传统尚武精神,风格刚健、清新。诗人描写战争的胜利,不在于字面,而在于构成一种气氛。诗歌选取战斗生活的两个片段,不直接写战争过程,而是写战前战士骑骏马出征,斩杀敌人后血染战刀,烘托英雄形象。以“骝马”“沙场”“铁鼓”“金刀”等战争意象串成一系列战斗生活的画面,战斗的激烈与战场的肃杀尽在其中。并用冷月与鼓声营造出慷慨悲壮的战场环境,烘托了英雄形象。诗人善用侧面烘托,“骝马新跨白玉鞍”,展示英雄的雄姿;采用“战罢沙场月色寒”的环境描写,烘托战
16、争的激烈和残酷;写战争结束,鼓声犹在耳,宝刀血未干表现沙场健儿的精神抖擞与豪迈,塑造出一位英气勃勃、勇敢战斗的英雄形象。3A4颔联选取唐代边塞诗中常用的意象沙漠和黄河,意境阔大。颔联用“迥”和“穷”极写沙漠之广和黄河之远,气象雄浑。颔联运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写出沙漠如雪、河浪滔天的情景,雄浑壮阔。【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A.“日边写徐义父在日落时出发入京”错误。“向日边”意思是向着日出的方向,“日边”比喻京城,是徐义父将到之处,选项曲解诗意。故选A。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炼句的能力。从意象看,“碛迥沙如雪,河穷浪入天”中,“碛”“沙”是沙漠,“河”“浪”指黄河。沙漠和
17、黄河的意象是典型的边塞诗的意象,把唐代边塞诗的宏阔的意境描绘了出来。从意境看,颔联炼字精准,“碛迥沙如雪”,“迥”有广远之意,此处描写沙漠,用“迥”字突出沙漠之广;“河穷浪入天”,“穷”指无边,没有尽头,此处描写黄河,突出黄河的绵长无边。两句共同营造出雄浑阔大的意境。从修辞手法看,“沙如雪”运用比喻修辞,把白沙比作雪;“浪入天”运用夸张修辞,写出白浪滔天的景象。颔联两句一动一静,画面雄浑壮阔。5C6同:两首诗都借葡萄酒抒发了边塞将士们的豪迈之情,表现了将士们献身边塞的豪情壮志。异:李诗平实含蓄,更以心志为重,表现的是将士们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壮志;王诗华丽铺张,更以豪情为重,表现的是边塞将士们
18、豪放俊爽的精神状态。【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意在表现将士们的征战之苦”错误。根据诗作第五、六句“金笳吹朔雪,铁马嘶云水”可知,这两句是环境描写,金笳是边塞特有的事物,诗中写胡筋,其意在描画边塞独有的风貌,进而营造出异域雄壮苍茫的意境,并不能体现将士们的征战之苦。故选C。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看相同之处,李诗中“帐下饮蒲萄”描写的是将士们在营帐中饮用葡萄酒的情景,“平生寸心是”借诗人之口说明将士们的平生心志尽在这酒杯之中,表现的是边塞将士们渴望立功边塞、建功立业的豪壮之情;而王诗则描绘了一幅热烈生动的边塞酒宴场景,将士们痛饮美酒,一醉方休,
19、同样体现的是边塞将士献身边塞、保家卫国的豪情壮志。再看不同之处,李诗为五言诗,表意含蓄而平实,“饮蒲萄”之意在下句才给出,可见其意旨更侧重在“平生寸心”,即边塞将士们渴望建功立业的心志;王诗为七言诗,用词铺张华丽,“葡萄美酒”之“美”更添宴饮场景的热烈兴奋,更侧重呈现边塞将士们豪放爽朗的性格与精神状态。7B8燕歌行写后方思妇之悲怆。“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离别后的思妇一定啼哭泪如玉箸,城南的少妇期盼亲人肝肠欲断,从侧面烘托了战争的残酷。本诗写后方百姓的助力。“敌人的首领全被俘获,后方人民辛勤地为征战输送徭役”,“子弟输征徭”与上句“酋豪尽俘馘”紧密相连,深刻揭示了战争能取得胜利的
20、重要原因。【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B.“敌人的强大”错误。两句意为战士们戴着头盔迎着矢石奋勇向前;奔驰之中;铁甲卷起了阵阵暴风。极言当时战况之激烈,突出战士们之勇敢无畏、敏捷善战,而不是表现“敌人的强大”。故选B。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燕歌行中写后方思妇的句子是“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这两句话的意思是“那家中的思妇自丈夫被征走后,应该一直在悲痛啼哭吧”“思妇独守故乡悲苦地牵肠挂肚”。这两句写后方思妇的悲怆之情,从侧面烘托了战争的残酷。本诗写后方百姓的句子是“酋豪尽俘馘,子弟输征徭”,这两句话的意思是:敌人的首领全被俘获,后方人民辛勤地为
21、征战输送徭役。后方百姓积极为战争输送徭役,深刻揭示了战争能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9B10凉州城人烟阜盛,繁华气派。“凉州七里十万家”写这座西北重镇人口密集,非常气派风光,表现了盛唐气象。边民生活安定悠闲、一派和乐。“胡人半解弹琵琶”,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正是盛唐气象。士人渴望建功立业、奋发有为。“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表现诗人想要建功立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之情。士人对前途充满信心、豪迈乐观。“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中的“笑”,表现出对生活、对前途的信心,“醉倒”是豪迈乐观的醉,让人感受到了盛唐的时代脉搏。【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
22、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B.“运用双关的艺术手法”错误,应是顶针的手法。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意境的能力。“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的意思是:凉州方圆七里住着数十万人家,这里的胡人半数懂得弹琵琶。这是随着月光的照耀,更清晰地呈现了凉州的全貌。“七里十万家”,写这里人口密集,大笔淋漓地勾画出这座西北重镇的气派和风光;“胡人半解弹琵琶”则指出在月光下的凉州城,荡漾着一片琵琶声。这里写出了凉州城的歌舞繁华、和平安定。“花门楼前见秋草,岂能贫贱相看老”的意思是:如今在花门楼前又见到秋草,哪能互相看着在贫贱中老下去呢?诗人使用了反问的句式,表达了要赶快建立功业、掌握自己命运的豪迈
23、之情。“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的意思是:人生一世能有几回开怀大笑,今日相逢斗酒人人必须痛饮醉倒。“一生大笑能几回”的“笑”是爽朗健康的笑。它来源于对前途、对生活的信心。同样,末句“须醉倒”,也不是借酒浇愁,而是以酒助兴,是豪迈乐观的醉。以酒助兴,兴浓欢悦,笑声爽朗,豪迈乐观,读者从人物的神态中,能感受到盛唐的时代脉搏。11C12首联因物起兴,诗人看到秋风中木叶纷落于黄河之上,联想到有似昔日的洞庭风景,委婉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之情。【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故乡歌声”错误。根据诗歌内容可知,“陇头歌”即“异方乐”,并非是诗人故乡的歌声。故选C。12本
24、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把握能力。首联写到看到秋风吹起,木叶飘落,便想到楚辞中的洞庭湖水。诗人从眼前所见的秋风吹起,木叶纷落于黄河波上,即刻联想到有似昔日的南国风景,就径直领出旧土之思,所以由眼前的秋风吹落叶引出对故国的思念之情,运用了因物起兴的手法。13A14李诗通过对恶劣环境的描写和典故的运用,表现了“征人”行军途中的艰辛和思乡的愁绪。柳诗通过对射箭技艺的夸张描写和“向云看”的侧面烘托,突出了“胡儿”射箭技艺的精湛高超和性格的彪悍豪放。【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豪放心境”说法错误,“横笛遍吹”折射出的应是征人思乡之情和悲壮的心境。故选A。
25、1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从军北征,诗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只七个字,就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行路难,乐府曲调名,多描写旅途的辛苦和离别的悲伤。此处“横笛遍吹行路难”用典,没有直接描述行军的艰苦,只用“横笛遍吹行路难”一句就折射出了征人思乡的心情。塞上先用“鸣骹直上一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两句来描写一枝飞箭风驰电掣地刺入高空。响箭是北方少数民族习用的武器,“直上”,表现箭射出后的锐不可当之势。“一千尺”,夸张箭的射程之远。那飞箭的呼啸之声掠过大地,响彻云霄,表现“胡儿”射箭技艺的高超和性格的彪悍豪放。“尽提金勒向云看”写数百个有着碧
26、绿眼珠的矫健的外族骑士,纷纷提着带金勒向云端看去,侧面烘托“胡儿”射箭技艺的精湛高超。15C16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择“燕台”“笳鼓”“汉将营”“三边”“危旌”“沙场烽火”“胡月”,“蓟城”等边塞典型的意象,雄伟壮丽,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在画面描绘和人物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笳鼓喧闹旌旗高扬烽火直冲云霄的沙场景象,展现军队严整的军容军纪和边塞战事的激烈,反衬汉将戍边卫国的昂扬的精神面貌(军旅战争场景激烈紧张)。在情感抒发上,尾联借豪迈的典故抒发豪壮的报国之志。“投笔吏”“请长缨”借典抒怀,抒发诗人渴望投身军旅安边报建功立业豪情壮志。(抓典故志向)【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27、的能力。C.“傍晚昏黄”错误。曙指早晨破晓之时,不是傍晚。故选C。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语壮,是指语言风格雄浑豪放。这是一首边塞戍边诗,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燕台”“笳鼓”“汉将营”“三边”“危旌”“沙场烽火”“胡月”“蓟城”等边塞典型的意象,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调高,是指气势昂扬,情感饱满。在画面描绘和人物塑造上,颔联“万里寒光”突出了戍边将士条件的艰苦,但“动危旌”又突出边疆将士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让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这种肃穆的景象,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笳鼓喧喧”呈现出的是笳鼓喧闹的热闹场面,是意气
28、昂扬,军威赫然,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显示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反衬汉将戍边卫国的昂扬的精神面貌(军旅战争场景激烈紧张)。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登台后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抒发了想要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从情感上看,这是一篇充满盛唐气象,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答案第12页,共12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