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题材分类训练讽喻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复习:诗歌题材分类训练讽喻类.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诗歌题材分类训练-讽喻类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病牛李纲(宋)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骑牛曲陆师(清)牛背儿童自放歌,头头注涧复逾坡。问渠何法牛驯扰【注】,鞭挞无惊刍牧多。【注】驯扰:驯服柔顺。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的前两句运用夸张手法写牛做出了很大贡献,累得筋疲力尽却无人同情。B李诗的后两句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C陆诗刻画了一个悠闲自得、深得牧牛之法的牧童形象,全诗叙议结合,饶有兴味。D李诗和陆诗都写到了牛,但其中牛的形象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并不相同。2陆诗运用了卒章显志的
2、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再经胡城县唐杜荀鹤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催租行宋范成大输租得钞官更催,踉跄里正敲门来。手持文书杂嗔喜:“我亦来营醉归耳!”床头悭囊大如拳,扑破正有三百钱:“不堪与君成一醉,聊复偿君草鞋费。”3再经胡城县一诗中“加朱绂”的意思是,运用的是借代手法;催租行题目中的“行”指4试分析两首诗揭露讽刺手法的异同。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南吕四块玉叹世元曾瑞罗网施,权豪使,石火光阴不多时。劼活若比吴蚕似。皮作锦,茧做丝,蛹烫死。注释罗网施:指设圈套害人。石火光阴:形容如石火迸发,转瞬即逝。劼活:忙碌
3、。5请将曲中最后三句的寓意用一个成语来概括。6这首元曲是一首讽刺世态之作,请结合这首元曲的主要修辞手法来进行分析。阅读诗歌,完成下面两道小题。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7“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中的两个“笼”字好在哪里?这句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问题。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占断:占尽。蘋洲
4、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9(原创)与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相比,同为渔父,本诗“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所表达出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10(原创)请结合对全词的理解,赏析“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一句的妙处。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拟行路难(其四)鲍照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拟行路难(其六)鲍照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丈夫生世会几时?安能蹀躞垂羽翼!弃置罢官去,还家
5、自休息。朝出与亲辞,暮还在亲侧。弄儿床前戏,看妇机中织。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注】鲍照:南朝宋文学家。蹀躞(dixi):小步行走。孤:指“孤门细族”,也就是“寒门庶族”。11下列对两首诗涉及的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行路难为乐府杂曲歌辞名,多写世路艰难和离情别意。拟行路难是作者模仿乐府行路难而创作的一组诗歌作品。B拟行路难(其四)选自鲍参军集注,“参军”是官职名。同样以官职来命名的作品集还有王右丞集杜工部集等。C拟行路难(其四)中的“酌酒以自宽”一句,化用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都是用酒来宽慰自己,消愁解闷。D拟行路难(其四)前六句为五七杂言,句式交错,构建起一短一长
6、、一张一弛的节奏形式,给人欲说还休之感。1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拟行路难(其四)中,开头两句通过泻水于地、水流向四方的日常现象,喻指人在世间,走向各异。B拟行路难(其四)中,诗人酌酒自宽、举杯断歌,由此可知此前他借悲怆的行路难抒发内心愁绪。C拟行路难(其六)中,开头通过写诗人难以进食来表现其心绪难平,一个倍受压抑的形象跃然纸上。D拟行路难(其六)中,诗人看破仕途渺茫,深感生命短促,最后罢官归家,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13鲍照的拟行路难是咏叹人生的抒情诗。以上两首诗中,引发诗人叹息之情的共同原因是什么?并且从中任选一首,简要分析其在抒情上的一波三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7、。老夫采玉歌唐李贺采玉采玉须水碧,琢作步摇徒好色。老夫饥寒龙为愁,蓝溪水气无清白。夜雨冈头食蓁子,杜鹃口血老夫泪。蓝溪之水厌生人,身死千年恨溪水。斜山柏风雨如啸,泉脚挂绳青袅袅。村寒白屋念娇婴,古台石磴悬肠草。【注】水碧:碧玉名,其色青碧,从溪底水中采出。14在这首诗中,画线句“杜鹃口血老夫泪”运用了和手法来表达老夫采玉时的心情。15试从结构上对这首诗作赏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山农词张籍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斛,船中养犬长食肉。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直陈其事,老
8、农逃避战乱隐居深山,辛苦劳作一年却仍家徒四壁,生计艰难。B五六句“呼儿登山”四字暗示农人衰老羸弱,不得不叫儿子一齐出动,收橡实充饥。C七八两句将镜头突转至西江之上富商船中,商人有珠宝百斛,所养宠犬竟常年吃肉。D全诗围绕一个“食”字展开,突出一个“贫”字,多用白描,不事抒情,不发议论。17王安石评张籍诗“看似寻常最奇崛”,试简析此诗“寻常”在何处,又“奇崛”在何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节选)杜甫叹息当路子,干戈尚纵横。掌握有权柄,衣马自肥轻。李鼎死岐阳,实以骄贵盈。来瑱赐自尽,气豪直阻兵。皆闻黄金多,坐见悔吝生。奈何田舍翁,受此厚贶情。锦鲸卷还客,始觉心和平。振
9、我粗席尘,愧客茹藜羹。注史称严武累年在蜀,肆志逞欲,恣行猛政,穷极奢靡,赏赐无度,杜甫在严武幕下,作此讽喻。阻兵:依仗兵力。悔吝:犹悔恨。18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批判当时的当权者,在战乱未平的背景下,仍自顾自地奢侈无度。B“皆闻”二句总结上文,说明财富多了未必是好事,暗合福祸转化之理。C“奈何”四句直抒诗人归还张舍人赠送的豪华褥段后,内心的平和安宁。D节选部分主要写归还张舍人赠送的褥段及原因,语言清新明丽,通俗易懂。19请根据诗歌简要概括“李鼎”“来瑱”两个历史人物的经历,并简要分析作者写这两个人物的作用。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作答。落梅【南宋】刘克庄一片能教
10、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注】刘克庄,宋末文坛领袖,辛派词人的重要代表,词风豪迈慷慨。莓苔:苔藓植物。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以眼前的自然景象入笔,既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也由此生发,唤起诗人对社会、对人生的丰富联想。B颔联不仅生动描绘出落梅在风霜刀剑摧残下四散飘坠的凄惨情景,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颠沛流离的不幸遭遇。C尾联展开议论,巧妙而又曲折地将矛头指向对百花胡乱使用生杀权力的东风,指责它不怜香惜玉,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情绪。D这首咏梅诗通篇不着一
11、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遇,而且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感情,运笔委婉,启人深思。21这首诗的首联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2有评论家认为,“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二者的“同工”之处。参考答案:1B2这首诗先写一位牧童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然后提出疑问,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以上都是铺垫。最后得出结论: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作者借此讽喻统治者不要过分扰民,要关心体贴百姓。而这正是本诗的主旨。【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赏析诗歌内
12、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B.“写众人吃了牛耕种的粮食,却不关心牛的死活,任由它病卧夕阳”理解错误。根据诗意,李诗后两句是以牛的口吻写的,意思是只要众生都能吃饱,即使我累得病倒在残阳之下,也在所不辞。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评价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陆师的这首骑牛曲是一首讽喻诗。诗歌的大意是:牧童骑在牛背上悠然放歌,而牛群则非常驯顺地统一行动,走过山涧,又走过山坡。牧童是用什么方法使牛如此驯顺的?原来是不要过多地去鞭打惊扰牛群,要找那些牧草丰富的地方让牛儿吃个饱。从诗歌的整体构思来看,诗人不仅仅在于描写牧牛这样一件极为普通的小事,而是在于讽喻时政,然后以极为委婉的语气告诉当政者:“鞭挞无惊”牛
13、,就是说不要过分扰民;“刍牧多”则在于讽喻统治者,要施行仁政,真正关心体贴百姓,只有让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才能天下归心,民心顺遂,这正是诗歌的主旨。而这首诗的诗旨是在一系列铺垫之后,在诗末才委婉地显现的,实谓卒章显志。可以说,这首诗言辞简朴但其旨极大,举类浅近而见义深远。3升官诗歌体裁(歌行体)4同:寓揭露于叙事中。对比,杜诗中去年百姓喊冤与今年县宰升官作对比,范诗将里正和百姓的言行作对比。异;杜诗结句直接抒情,对统治者的揭露和鞭挞不留余情。范诗寓讽刺于对里正形象不动声色的细节刻画中,入木三分地写出里正的凶态、丑态。(答出3点即可)【分析】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鉴赏诗歌手法和文学常识的能力。
14、(1)朱绂:古代礼服上的红色蔽膝。后多借指官服。因此,“加朱绂”指升官。(2)行:指歌行,歌行是古代诗歌体裁之一,是南朝宋的鲍照所创,鲍照模拟和学习乐府,经过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铸创造,不仅得其风神气骨,自创格调,而且发展了七言诗,创造了以七言体为主的歌行体。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再经胡城县记述了作者两度经过胡城县的见闻及感慨,通过写诗人经过县城看到百姓原声载道,县令升官,两相对比,讽刺了封建统治者残民以逞的本质,揭露了封建社会制度的黑暗腐朽,指出了封建社会是非颠倒的现实,同时,从中也表现了人民的痛苦和愤怒。尾句“便是生灵血染成”直抒胸臆,把县宰的朱绂和县民的鲜血这两种颜色相同而
15、性质相反的事物出人意外地结合在一起,写出了惊心动魄的结句。催租行前四句,写催租吏手拿公文,大摇大摆,又怒又笑,催租之外,索要酒钱。后四句,写农民拿出仅有的三百钱,不够差吏喝酒钱,权当草鞋费。将里正的威风、丑恶嘴脸遇农民委婉地赔情道歉作对比,揭露了催租吏向农民敲诈勒索的丑恶嘴脸。“踉跄”一词,活画出“里正”歪歪斜斜走路的流氓神气。“敲”主要写“里正”的动作,但那动作既有明确的目的性催租,那动作的承受者就不仅是农民的“门”,主要的是农民的心。随着那“敲”的动作落到“门”上,就出现了简陋的院落和破烂的屋子,也出现了神色慌张的农民。因此,本诗注重细节刻画,入木三分地写出里正的凶态、丑态。由此可知,两首
16、诗歌都使用对比手法,而且都在叙事中进行揭露。不同之处是杜诗结尾的句子使用直接抒情,而范诗在细节刻画中进行讽刺。5作茧自缚6这首元曲全篇运用比喻的手法使得作品简洁而形象,寓意深刻而入木。开笔即用“罗网施”比喻当时魑魅魍魉的封建社会,形象贴切。接着用“石火光阴”比喻权势好景不长,最后用“吴蚕”暗喻权豪作茧自缚,深化“叹世”的主题。可以说全曲作者极力嘲讽、抨击了不可一世的权贵。【分析】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诗歌最后三句意思是“你机关算尽,费尽心机,不过与那吴地的蚕相似,到头来织皮成锦,剥茧作丝,生成的蛹也要被活活烫死”,从中可看出是自己做剥茧作丝,最后困住了自己,由此可知,和成语“作
17、茧自缚”意思相同。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鉴赏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结合语句判断这首元曲的修辞手法。首句说“罗网施”,意思是“布置罗网,巧施阴谋诡计”,此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当时多恶黑暗的封建社会比喻为“罗网”,形象的反映出当时黑暗错综的复杂社会现实。下一句“石火光阴不多时”,意思是“这光阴如敲石击火,横行不了几时”,“石火光阴”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形容恶势力挣扎的时间就如石火一样,存留不长时间,这个比喻有力的体现出权势好景不长,嘲讽、愤慨之情溢于言表,可谓独具匠心。最后一句中“皮作锦,茧做丝,蛹烫死”,写出了“机关算尽,费尽心机,不过与那吴地的蚕相似,到头来织
18、皮成锦,剥茧作丝,生成的蛹也要被活活烫死”的结局,此句也运用比喻的手法,权势的所作所为,正像是吴地的蚕一样,他们横行的种种作为,就是一道道蚕丝一样,最后困住的是自己,落得“被活活烫死”的结局。全文运用比喻的修辞,极力嘲讽、抨击了不可一世的权贵。7这两个动词用得形象准确,描绘了一幅迷蒙、冷寂的画面。8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烟笼寒水月笼沙”,一开始就描绘出一幅极其淡雅的水边夜色:深秋清冷的河面上弥漫着一层薄薄的烟雾,明月的清辉映照在沙岸上呈现一片模糊的颜色。两个“笼”字,把烟、月、水、沙和谐地融合在一起,使人
19、对水上的月色烟光产生一种朦胧迷茫而又清秀旖丽的美感。虽然这一句表露了诗人的孤寂心情,但由于他所创造的氛围既凄迷冷寂而又柔和幽静,也就像烟霭月色一样不致使人感到过于沉重。迷茫的景色与淡淡的愁思取得了和谐的统。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们唱什么是由听者的趣味而定,可见诗说“商女不知亡国恨”,乃是一种曲笔,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赏者封建贵族、官僚、豪绅。后庭花,即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荒淫误国的陈后主所制的乐曲,这靡靡之音,早已使陈朝寿终正寝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这衰世之年,不以国事为怀,反用这种亡国之音来寻欢作乐,这怎能不使诗人产生历史又将重
20、演的隐忧呢!“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于婉曲轻利的风调之中,表现出辛辣的讽刺,深沉的悲痛,无限的感慨,堪称“绝唱”。这两句表达了较为清醒的封建知识分子对国事怀抱隐忧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贵族正以声色歌舞、纸醉金迷的生活来填补他们腐朽而空虚的灵魂,而这正是衰败的晚唐现实生活中两个不同侧面的写照。9同样是退隐,张志和做渔父,表现出的是归隐后的释然自安和恬然自得的快意。本诗通过描写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出的是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10这两句的意思是: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借用贺知章的典
21、故翻出新意,含蓄地表现了对统治者的不屑以及自己内心的愤慨不平之情。【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的意思是,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出的是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渔父捕鱼的情态。与富有诗情画意的大自然完全融合在一起,令人神往。作者虽只是概括地叙述了渔夫捕鱼的生活,但从词的言外之意中,读者不难发现作者对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的向往。1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官家赐与?”的意思是,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
22、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这两句唱出了全词的最高音。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唐代诗人贺知章老去还乡,玄宗曾诏赐镜湖一曲以示矜恤。陆游借用这一故事而翻出一层新意官家(皇帝)既置他于闲散,这镜湖风月本来就只属闲人,还用得着你官家赐予吗?再说,天地之大,江湖之迥,何处不可置他八尺之躯,谁又稀罕“官家”的赐予?这个结句,表现了诗人夷然不屑之态,愤慨不平之情,笔锋直指最高统治者,它把前面蓄积起来的激昂不平之意,挟其大力盘旋之势,千回百转而后现,故一出便振动全词,声情激昂,逸响悠然,浩歌不绝。11C12D13出身寒门,地位低微;有才难施,仕途坎坷。(任选一首)(其四)先以水流各向喻贵贱穷达不同,寄哀
23、叹于其中;又言人生有命、不必哀叹,似自宽之语;最后以反问来强化自己心非木石,从而来表达“吞声不敢言”的“有感”,在无声处更见深切的悲愤。(其六)先于拔剑击柱中直抒哀叹人生苦短,有志难展;又于悲情中强作欢乐,在无奈中回归家庭平静生活;最后表面自嘲,实则将个人失意升华到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迸发出满腔愁怨与愤懑。【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化用了李白的举杯消愁愁更愁”错误,鲍照是南北朝时期,李白是唐朝,鲍照不可能化用李白的诗句。故选C。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追求安贫乐道的人生真意”错误,最后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
24、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揭发、控诉时世不公道,作者人生真意是企求伸展抱负。故选D。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结构的能力。共同原因: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运用以“水”喻人的比兴手法,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不同处境下高低贵贱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是门第决定的。因此起首两句,通过对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拟行路难(其六)“自古圣贤尽贫贱,何况我辈孤且直”可见,出身寒门,地位低微;“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表明了自己在重重束缚下有志难伸、有怀难展的处境。一波三折:拟行路难(其四)入手便写水泻地面,四方
25、流淌的现象,哀叹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接下四句,诗人转向自己的心态剖白。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渴望借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之中求得解脱。诗的结尾,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写到这里,诗人心中的愤懑,已郁积到最大的密度,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其六)前四句集中写自己仕宦生涯中倍受摧抑的悲愤心情,从“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样三个紧相连结的行为动作中,充分展示了内心的愤懑不平。中间六句是个转折。退一步着想,既然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不如丢开自己的志向,罢官回
26、家休息,还得与亲人朝夕团聚,共叙天伦之乐。结末两句又由宁静的家庭生活的叙写,一跃而为牢骚愁怨的迸发。这两句诗表面上引证古圣贤的贫贱以自嘲自解,实质上是将个人的失意扩大、深化到控诉时世不公的高度。14衬托比喻15诗的前两句写统治阶级强征百姓采玉是为了“琢作步摇徒好色”,表达了诗人对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生活的不满。诗的中间八句写采玉老汉采玉时悲惨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采玉老汉的同情及对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疾苦的愤懑之情。诗的最后两句写采玉老汉因采玉的艰辛,命悬一线,从而联想到家中娇弱的儿女,表达了采玉老汉思念亲人的愁苦心情。【分析】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句手法的能力。“杜鹃口血老夫泪”,意思是:杜鹃声声
27、哀怨啼血,就像老汉悲伤的泪滴。用杜鹃啼血来衬托老夫的眼泪,杜鹃声声啼血,老夫满眼泪水,互为衬托;同时,也是用“杜鹃啼血”比喻老夫的眼泪,眼泪如血,充分表现了老夫内心的凄苦、生活的艰难。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结构的能力。这首诗是写采玉民工的艰苦劳动和痛苦心情。首句重叠“采玉”二字,表示采了又采,没完没了地采。头两句是说民工不断地采玉,不过是雕琢成贵妇的首饰,徒然为她们增添一点美色而已,批评统治阶级的骄奢。第三句开始专写一个采玉的老汉,忍受着饥寒之苦,下溪水采玉,日复一日,就连蓝溪里的龙也被骚扰得不堪其苦,蓝溪的水气也浑浊不清了。下面两句就“饥寒”二字作进一步的描写,把老夫的悲惨境遇像图画似
28、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七、八句写采玉的民夫经常死在溪水里,好像溪水厌恶生人,必定要致之死地。而那些惨死的民夫,千年后也消不掉对溪水的怨恨。概括而言,这几句写采玉老汉采玉时悲惨的境遇,表达了诗人对采玉老汉的同情及对统治者不关心百姓疾苦的愤懑之情。接下来作者描绘了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山崖间,柏林里,风雨如啸;泉水从山崖上流下来形成一条条小瀑布,采玉人身系长绳,从断崖绝壁上悬身入水,只见那绳子在狂风暴雨中摇曳着、摆动着。就在这生命攸关的一刹那,采玉老汉看到古台石级上的悬肠草,这种草又叫思子蔓,不禁使他想起了寒村茅屋中娇弱的儿女,他自己一旦丧命,那他的儿女就将很难为生了。表达了采玉老汉思念亲人的愁苦心情。
29、16B17寻常:诗人用叙述的方式,以白描手法展现了老农一年到头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贫苦生活场景。奇崛:最后一联,镜头转向商贾,以商贾家的狗尚且长年吃肉的场景,与老农形成鲜明的对照,展现出人不如狗的悲惨命运。诗人不发议论,而将两类图景自然呈现在读者面前,对比鲜明深刻,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表现了劳动人民的饥苦,反映了不同阶层人的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分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呼儿登山四字暗示农人衰老羸弱,不得不叫儿子一齐出动”错误,从“岁暮锄犁傍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来看,老农家中只剩下锄头、犁耙靠在空房子里面,只好叫儿子上山拾橡子充饥。此处的
30、“呼儿”不是叫儿子一起出动,而是老农已经年迈,再加上辛苦劳作一天,已无力再上山采橡实吃,只好叫儿子取捡拾橡子充饥。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寻常在于整首诗采用平叙的手法,呈现老农家贫的图景。老农为了逃避沉重的赋税,只好逃进深山居住,耕种三四亩薄田。然而即使如此,依然逃不掉官府的征税,一年辛苦到头,粮食自己吃不到嘴里,却在官仓中腐烂化为泥土,老农只好让儿子捡拾橡子充饥。诗人在叙述老农悲惨生活时,全部采用白描手法,不刻意渲染其悲情,也不夸大其痛苦,在平实的语言中让人如看见了一位老农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景象。而最后两句突然把镜头转向商贾,说西江做珠宝生意的大贾,船上载的的珠宝很多,
31、足有百斛,他喂养的犬,长的肥肥胖胖的,浑身都是肉。作者运用叙述的手法,没有发表议论,但把两幅对比鲜明的画面摆在了面前,一幅是食不果腹的老农,另一幅是奢靡富裕的大贾喂养的肉犬,更为让人深思的,老农的生活还不如喂养的一条犬,可谓悲凉之极,令人感愤不已。这便是本诗的“奇崛”之处。张籍通过这样一个人狗对比的悲惨情形,突出表现了农民的痛苦和当时社会的不合理。18D19经历:李鼎由于“骄贵盈”最终“死岐阳”,“来填”依仗兵力“气豪”,最终被“赐自尽”。用意:作者写这两个人意在借古讽今,表达对如今“当路子”们的告诫,劝诫他们不要重蹈覆辙。【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32、D.“语言清新明丽”错,这是一首讽喻诗,语言质朴直白。故选D。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评价主旨内容的能力。结合“李鼎死岐阳,实以骄贵盈”意思是,有军功的李鼎死于岐阳,一定是因为他恃功骄贵。可知,“骄贵盈”是其死的原因。结合“来瑱赐自尽,气豪直阻兵”意思是,来瑱被赐自尽而死,是因为他倚仗兵势恣行狂妄。阻兵:依仗兵力。可知,“直阻兵”是其赐死的原因。这是一首讽喻诗,诗人借“李鼎”“来瑱”两个历史人物恃强骄奢最终因此而死的典故,意在借古讽今,由“叹息当路子,干戈尚纵横”可知,批判当时的当权者,在战乱未平的背景下,仍恣行猛政,穷极奢靡,劝诫他们不要重蹈李鼎、来瑱的覆辙。20C21每一片飘零的
33、梅花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哪堪那残破凋零的花瓣竟如雪片一般纷落,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诗一起便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透露出作者浓重的感伤。22均为托物言志,表面上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曾经美好高洁的梅花如今沉沦萎顿于泥土之中,寂寞凄凉地与莓苔之类为伍),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实则赞美包括自己在内的遭遇坎坷但仍坚守志节的有志之士。【分析】2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将矛头指向对百花胡乱使用生杀权力的东风”“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情绪”理解错误,诗歌尾联在前文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诗的点之笔。“东风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
34、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所以尾联并不是选项中描述的将矛头指向了东风,同时也并没有表达出作者怜花惜花的情绪。故选C。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首联“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每一片飘零的梅花都教人触目愁肠,更哪堪残缺的花瓣凋零如雪片,铺满了台阶又堆上了墙头呢?作者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而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
35、考。2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意思是:那么多原来美好高洁的花朵,如今却沉沦泥土与莓为伍,然而偶粘在衣袖的香气,还久久不去。“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意思是:即使凋谢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香气。本诗中“乱点莓苔多莫数”与陆游词中“零落成泥碾作尘”,都是写梅花零飘落的情景,这是内容上的相同。从表达情感上看,“衣袖久犹香”和“只有香如故”表面上赞美了梅花凋零飘落但香气却经久不灭的品质,实际上托物言志,赞美的不只是梅花,更是那些虽然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等有志之士。答案第14页,共14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