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边塞征戍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届上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边塞征戍类.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古代诗歌阅读:边塞征戍类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蓟中作唐高适策马自沙溪,长驱登塞姮。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醉里送裴子赴镇西唐岑参醉后未能别,醒时方送君。看君走马去,直上天山云。注释:【1】翻:反覆,指反叛。【2】诸将:指安禄山及其部将。【3】孙吴事:指用兵之事。 孙指春秋时的孙武,吴指战国时的吴起。1 .出版社欲为两首诗编集,以下作品集不通令收录这两首诗的一项为哪一项()A.格律精粹B.盛唐印象C.边塞回响D.唐人百首2 .以下对高适蓟中作一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 A. “策马”句慷慨豪迈,表现了诗人对建功
2、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B. “边城”句融叙事于写景,以眼前萧条昏暗烘托出诗人沉重忧愁的心情。C. “岂无”句一句反诘,一句回答,表达了诗人强烈的讥讽不平之请。D. “惆怅”句以典入诗,以景结情,与首句形成鲜明对照,表现出诗人的挫折失意。3 .有人认为“高适诗尚质主理,岑参诗尚巧主景”,你是否认同这一评价?请结合以上两首 诗,并联系所学,说明你支持或反对的理由。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4 .本诗体裁是;题材应该归为;作者李贺被称为“一、二句是夜行小官吏在自述
3、所见,景中有事。B. ”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就似为赶路的小官吏画像。C. “夙夜在公”是对“肃肃宵征”的补充说明。“夙夜”说明难得一夜如此。48 .诗人由自己的苦辛到哀叹“实命不同”、“实命不犹”的原因是.请用概括的语言,完成小星的内容提要。49 .对小星一诗的分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第二章与第一章字句基本相同,采用的是诗经中常见的赋、比、兴的手法。B.小星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是劳者之歌。C. “抱衾与稠”与上一章的“夙夜在公”相比,不仅有实写与虚写之别,在感情的色调上更明 显地流露出不满。D.全诗风格质朴,写景、叙事、抒情联翩而下,明显地表现出即兴吟唱、为情造文的民歌
4、 创作特色。E.小星以小见大、由远及近,由一人的苦辛引出对苦乐不均的社会现象的不平之鸣。参考答案:1. CA2. 同意。蓟中作一诗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容精警, 意绪起伏押阖。结合“岂无安边书”“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等表述,可以看出诗人强烈的 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一诗抓住朋友飞马越天山的镜头,表达出边塞特有风景的同时流露出 对友人的不舍。【解析】1.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类型及特点的能力。岑参醉里送装子赴镇西是送别诗,不属于边塞诗范畴,故“边塞回响”不合适。应选C。2.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情感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对建功
5、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错。“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意为“打马驱驰越过沙漠, 长途跋涉来到边疆”,这两句以“沙漠”“塞垣等意象,勾勒出一幅浩瀚壮阔的边塞图画;以“策 马”“长驱”和“登”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赴国难的英雄 形象,从中无法得出“对建功立业凯旋受赏的渴望的结论。应选Ao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所谓“尚质主理”,即高适多关注边塞的弊病与问题所在,并做出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具有很 强的理性色彩:所谓“尚巧主景”,即岑参着重对边塞自然风光的奇异之景作出描绘,并从中 表达作者豪迈乐观的思想感情。蓟中作开篇就以“沙漠”“塞垣这样特有的塞外景物,勾勒
6、出一幅浩瀚伟岸的典型图画。 接着以“策马”、“长驱”和“登”这三个动作,勾画出一个挥鞭驰骋、飞越大漠、慷慨激昂、勇 赴国难的英雄形象。开始四句叙事写景,以白描之法大笔勾勒,境界阔大,人物虽尚未出场, 但通过“策马”“长驱”的壮烈之举,落日黄云的苍茫之色,突出了主人公的感慨之深,忧愁之 重。“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这两句既是由前面的叙事写景到下文议论抒情的转折,乂具 体揭示前文“边城何萧条”的原因:征战不息,原来是“胡虏”的反叛造成的,同时也暗示对安 禄山以“边功市宠”,引起战端。“诸将己承恩”一句回答,包含着诗人多少深沉的愤慨。这一 起一伏之中,诗人的感情乂由激越转向沉痛。这样自然引出末尾两句
7、,”惆怅孙吴事,归来 独闭门”这两句各用一典,孙、吴指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孙膑和吴起,此二句含蕴的情感十 分深厚强烈,有言少意多之妙。本诗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 抒情,全诗语言看似平淡质朴,却出言深睿精警,意绪起伏婢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 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符合“尚质主理的特色。醉里送裴子赴镇西一诗意为“醉倒了没有方法告别,等到醒来后才来送你离开。看着你 骑着马疾驰而去,似乎走上了天山的云端本诗是一首送别诗,却舍弃了送别时一些通常 之景与通常之情的描写,只摄取自己久久地望着朋友飞马翻越天山的镜头加以勾勒,既描绘 出一个飞马上云端的奇特景象,也表现了自己对朋友的
8、一片深情。构思新颖,语言通俗,诗 味S?厚。符合“尚巧主景的特色。3. 七言律诗(七律)边塞诗(出塞诗)诗鬼C4. 胭脂 边塞被血迹浸染的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战争的残酷)交战地点壮怀激烈5. 首句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再以“压”这个动词来加强此种势态之描写, 然后以“欲摧”两词,来补足这种来势之猛烈,并直接刻画了危险的情状。第二句写我方军容整肃,军威雄伟,有临危不惊之气概。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 情景相生,奇妙无比。这两句的画面描绘得栩栩如生,形象感人,既表现了形势危急,又表现了我军将士的英雄气 概。【解析】4.此题考查学生识记常见文化常识的能力。李贺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
9、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 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 的唐代著名诗人。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 名。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边塞诗乂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 开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开展的黄金时代。5 .此题考查学生鉴党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写出了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应战仓促,战况危急的场面”错,“半卷红旗临易水”,“半 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行军,偃旅
10、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并未表现出敌 我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应战仓促,战况危急的场面。应选C。6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燕脂,即胭脂,这里指暮色中塞上泥土有如胭脂凝成。暗指战场血迹。7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的能力。“临易水”既说明交战的地点,又暗示将士们具有“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还“那样一 种壮怀激烈的豪情。8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 城欲摧”,用“黑云”作为比喻,写敌人来势凶猛。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 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
11、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次句写城内的守军, 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口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 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 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王安石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 光? ”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 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9 . A10.答案例如:参军队出塞、运筹帷幄作战准备起笔,继以“洗州马”“夏国刀”写装备精良、 军威强盛,再借“风破肉雪平壕描写环境艰苦,从侧面写战
12、斗激烈,最后化用“熊耳高”典 故展现敌人丢盔弃甲、我方大获全胜的画面,刻画了战术高超、英勇无畏的军队群像,表达 了诗人的赞美及恢复中原的渴望【解析】9.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A.木诗未采用比兴手法,而是描写军队出塞的阵容和塞外风雪苦寒的环境,并以用典手法表 达了对战争胜利的期望。应选Ao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的能力。“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一句,先写军队出塞的事实,再赞美军队身经百战,主帅文韬武 略运筹帷蜴;“金络济州马,珠装夏国刀分别写军队所骑马匹和所携刀具均十分精良,展现 出强盛军威。这些都是战前准备。“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写战士们穿过风沙进攻,风如刀割,攻打营垒而雪积满
13、壕,突出 塞外环境的苦寒艰难,也展现出战士们塞外战斗的艰苦激烈,是侧面描写。“明日受降处,甲齐熊耳高”那么写战争结束,获得胜利,敌人丢弃的盔甲堆集高如熊耳山,用 典故刻画敌人丢盔弃甲,己方获胜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英勇作战的军队的赞美,以及渴望 北伐中原取得战争胜利的心情。10. CD11. A【解析】11.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的能力。“画角”“塞雁”胡云关头等是边塞典型的意象,诗人通过这些意象烘托了将士久戍不归, 望月思乡,泪落湿衣的哀怨之情,属于边塞诗。应选C。12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本诗描写了苦寒的边塞之景,抒发了士兵久戍不归,望月思乡的悲怨之情,情感深沉悲壮。 应
14、选D。13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A. “间接表现”错误。“画角怨金微”,应该是直接表现了哀怨的角声带来的悲戚的心理感受。 应选Ao. B14 . C.“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间接抒情。远处传来的幽怨的羌笛声,吹奏的是关 山月的调子,增添了对万里之外的妻子的相思之情。诗人运用曲笔,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 怀反映自己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前军夜战跳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侧面烘托,出征时声势凌厉、迅猛无比的后续军队正要 上战场,却还未来得及与敌军交手,便已在半路获得捷报,避开正面描写战争,运用曲笔, 从侧面烘托出前线战斗的迅速与战果辉煌。【解析】14.此题考查学生
15、掌握诗歌文化常识的能力。A.诗歌内容都是写边塞征战,属于边塞诗,正确。B.古体诗格律自由,不要求对仗、平仄,押韵较自由,篇幅长短不限,句子有四言、五言、 六言、七言体和杂言体。而这两首字数、句数固定,均有押韵,不属于古体诗。C.两首诗均为四句,每句为七字,是七言绝句,正确。D.其一有“楼”“秋”“愁”三个韵脚;其五有“昏平T“浑”三个韵脚。正确。 应选B。15. 此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其五出色昏,指天色已晚”错误,“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 是指风沙遮天蔽日。应选C。16.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人抒情与描写手法的能力。其一中,“更吹羌笛关山
16、月,无那金闺万里愁”一句间接抒情,久戍不归的征人正独坐在孤 零零的戍楼上,在寂寥的环境中,传来了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吹奏的是关山月的调子, 就象亲人在呼唤,又象是游子的叹息。这一缕笛声,对于“独坐”在孤楼之上的闻笛人来说是 景,但这景又饱含着吹笛人所抒发的情。诗人要表现的是征人思念亲人、怀乡恋土的感情, 但不直接写,偏从深闺妻子的万里愁怀反映,而实际情形也是如此:妻子无法消除的思念, 正是征人思归又不得归的结果。这一曲笔把征人和思妇的感情完全交融在一起了,使全诗更 富有意蕴,使用的是间接抒情的方式。其五中,“前军夜战跳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侧面烘托。读者的悬想是紧跟着刚才那支军 队展开的,可是
17、在沙场上大显身手的机会却并没有轮到他们。就在中途,捷报传来,前锋部 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情节开展得既快乂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 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 气和威力。这支强大剽悍的增援部队,既衬托出前锋的胜利并非偶然,又能见出唐军兵力绰 绰有余,胜券在握。作者不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选取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对 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让读 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洗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 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
18、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 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17. CB18. D【解析】17.此题考查学生了解诗歌相关文学常识的能力。C.诗歌中的韵脚依次为“戎”“雄”“中”“功”,只有四个。应选C。18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B 第二句直接勉励魏大杀敌建功,保卫边疆”错误,第二句的“魏绛复从戎”,是把春秋时曾 以和戎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诗人变和戎”为“从戎”,活用典故,用魏绛建 立功勋来间接勉励魏大建功立业,保卫边疆。应选B。19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关键诗句的能力。DF蕴含着诗人对魏大此行的担忧之情”错误,五六两句用“
19、横”与“接”字点明魏大所守之地地 理位置的重要性,暗示魏大责任重大,蕴含着诗人对魏大的勉励之情。应选D。20 . A. C21 .有关联。“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这句诗中写了一个年仅十五的“辽东小 妇“,从她的妙龄和“惯弹琵琶能歌舞”自可想象她给人们带来了动人的羌笛出塞声辽东 的少妇用边塞乐器吹出边塞之乐,笛声哀怨、悲凉,自然勾起征人思乡的无限情思,李诗是 借女子弹奏的音乐,从侧面来表达战士强烈的思乡之情。【解析】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体裁特征的能力。此诗题为“古意”,说明是一首拟古诗。本诗不是律诗和咏史诗,排除BC;占诗十九首是中国占代文人五言诗选辑,由南朝萧统从传世无名氏
20、占诗中选录十九首编 入文选而成。本诗不是五言古诗,作者为唐人,排除D。应选Ao.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以及特点的能力。C.“虚实相生”错误。本诗并没有使用虚实相生的手法,使用环境的渲染和侧面烘托的手法。 应选C。21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以及表现手法的能力。画线局部与诗中男儿的形象有关联。“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意思是:辽东少妇 年方十五,她弹熟了琵琶能歌善舞。今日川羌笛吹一支山塞乐曲,感动得全军将士泪下如雨。 “今为羌笛出塞声”这一句,少妇吹出了笛声,“羌笛是边疆上的乐器,“出塞”又是边疆上的 乐调,与上文的“幽燕”、“辽东”贯串在一起。这
21、笛声是那样的哀怨、悲凉,勾起征人思乡的 无限情思,听了这一曲,不由“使我三军泪如雨了。这里,诗人实际上要写这一个少年男儿 的落泪,可是这样一个硬汉,哪有一听少妇羌笛就会激动的道理?所以诗人不从正面写这个 男儿的落泪,而写三军将士落泪,非但落,而且落得如雨一般多。在这样尽人都受感动的情 况下,这一男儿自不在例外。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含蓄而精炼。22 . D. C23 .答案例如:我觉得相比而言,塞北行更为怨苦。塞北行说终年不见草生,虽然第 三句退了一步,说或许有春来到,但第四句乂更进一层,说即使有春来到也无从知晓,所以, 全诗只见“苦和怨而边词中的春色只是较迟而已,垂杨也只是在“二月”“未挂丝”
22、而 己,到如今更是已经冰河解冻,春日来临,再联想到长安已经花落,虽然气候不齐,但毕竟 己是春满大地,相较塞北行,语意是平和的。【解析】23.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从诗歌内容来看,第二首诗中有“正是长安花落时”,其中“长安”是唐代都城,由此推测两首 诗最可能创作于唐代;从诗歌形式来看,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而近体诗是在唐朝才出现的,据此推测两首诗最可 能创作于唐代。应选D。24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风格的能力。边词将边塞风物荒凉的景象与长安城暮春景色进行对比,表达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 帝京长安的怀念,亦含对边塞风物的欣赏。全诗言辞淳朴,行文沉着,风采天然。未挂丝 语言自然质朴写出
23、五原春色迟来;三四两句,在“河畔冰开FT与“长安花落时”的工整对仗之 前,分别用“即今”、便是这样轻松流易的词语勾连呼应,构成了一种顾盼自如的风神格调, 自然流畅,乂朴实无华。塞北行用诗的语言记录/自己亲历的一场沙尘暴。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高屋建领, 气势逼人,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烈。“风来沙旋移”用白描手法写出白寒风吹沙 移的独特景象,十分真切。“莫言”“纵有”用以退为进的笔法,表现塞北终年无春的特征,质 朴自然。由此可见,两诗的共同特点都是“真切质朴应选C。25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比较两首诗哪一首“更为怨苦”,可结合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加以分析,言之成理
24、即可。比方认为塞北行更为怨苦。首句“眼见风来沙旋移”,仅一个“旋”字,足见风沙来势之猛 烈。这样的地方如何能生长草木?因此诗人才会有“经年不省草生时”的联想,在这茫茫的沙 硬上怕是永远看不到草木生长了。接下两句,诗意为之一转,“莫言塞北无春到,纵有春来 何处知”,这两句用以退为进的笔法,表现塞北终年无春的特征。说即使有春来到也无从知 晓,所以,全诗只见“苦和怨”。而边词毕竟有了春天的迹象,“河畔冰开意味着春天已经到来,尽管与帝都长安相比差 了一个节气,但春天毕竟还是来了。因此这首诗不如边塞行“怨苦”。当然,如认为边词更“怨苦”,那么可以从“二月垂杨未挂丝和即今河畔冰开日,正是长 安花落时”的比
25、较中分析。诗人抓住“垂杨未挂丝”这个典型事物,非常简括地写出边地春迟 的特点,令人宛见在无边荒漠中,几株垂柳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着光秃秃的空枝,看不到一 点绿色的荒寒景象。河畔冰开,长安花落,暗示时令已值暮春。在荒寒的北边,到这时河冰 刚刚解冻,春天的脚步声虽已随约可闻,春天的身影、春天的色彩却仍然未能望见,而皇都 长安,这时早已娃紫嫣红开过,春事阑珊了。这个对照,不仅进一步突出了边地春迟,而且 寓含了戍守荒寒北边的将士对帝京长安的怀念。“怨苦”不仅仅是对春天来迟的怨苦,更包含 征人对家乡思念怨苦,因而比塞北行更多层“怨苦”之意。26 .古体. B27 .虚实结合。诗歌前两联,作者通过“忆”表达
26、了思念家乡之情,是实写;思妇夜间未眠当 窗远眺丈夫是虚写,或者想象;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衬托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 表达对战争的谴责。【解析】26.此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从作者来看,这是南朝的作品,应该是古体诗;从诗歌句数和押韵对仗情况看,此诗虽然是八句,双数句也押韵,但对仗并不工整,除五、 六句外其他几句并不对仗,不符合律诗的特点。因此本诗是古体诗。27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此诗语言应用简洁圆润,善用词语增强意蕴。八句四十字,简明清晰,用“高楼”更见望眼欲 穿;“云阵”和“战气”更见战事形势紧张,气氛逼人;“映”更见城楼军旗飘荡,杀气迷弥;“复
27、” 更突出归期遥遥。功妙的艺术构思,简洁的语言,成功地创作出这一首的古题新作。这也显 露诗人纯熟的诗歌语言和平时的功底。应选B。28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以十五夜之月为线索,从而勾引出征夫在边塞月下思妻,高楼上妻室念征夫的两个情景画面, 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发了两地相思情增和怨伤。诗歌前两句写“客子”也就是出征的人,在十五的圆月照耀下思念远在家乡的妻子,一个“忆” 字引出贯穿全诗的情感线索。十五的月亮映照在关山上,出征的人儿思念遥远的故乡,这是 实写。三、四句写“思妇”,她在这夜晚同样无法入眠,登上高楼倚窗眺望,想必也在思念远 方的征人吧。这是虚写,是征人的想象。而后四句那么又
28、转回到边塞的征夫心怀:战事犹酣, 解甲归田恐是遥遥无期,忧虑无限,无形中也对应思妇在高楼遥望边疆而无眠,隐含了思妇 伤心地牵挂,企盼早日相聚。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来衬托自己思念家乡的情感,这样i种构思巧妙地突出:对 战争的怨恨;对夫妻别离思念之同情;对圆月美景却带来了更多离愁的怨伤。29 . A.无衣一诗表达出“兴”的社会价值,即激励民众士气,共同抵御外辱。这是一首激昂 慷慨、同仇敌代的战歌,表现了秦国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侮的高昂士气和乐观精神。全诗 风格矫健爽朗,采用了重章叠唱的形式,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 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一听“王于兴师”,磨刀擦枪,舞戈
29、挥戟,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 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解析】29.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风、雅、颂是指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三个组成局部,是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对 诗经的分类。风,也叫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有160篇十五国风,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 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赋,是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不属于内容范畴。本诗是一首战歌,抒写将士们在大敌当前、兵临城下之际,以大局为重,与周王室保持一致, 奔赴前线共同杀敌的英雄主义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本诗选自诗经秦风,从内容看属于“风应选
30、Ao30 .此题考查学生个性化解读、评价诗歌主题的能力。首先理解“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孔子所说的兴观群怨,即是诗的功用, 也是作诗之法。兴,可以激发意气,吟咏情怀,俾使精神有所寄托,神采有所飞扬;观, 可以观察精微,妙的事理,俾使慧目不迷,心胸无碍;群,可以引朋邀友,酬答唱和,俾使 辅仁守义,去忧近乐;怨,可以消除块垒,排遣忧思,俾使涵养性情,返璞归真。本诗是一首战歌。全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表现出同仇敌怅、舍 生忘死、英勇抗敌、保卫家园的勇气,其独具矫健而爽朗的风格正是秦人爱国主义精神的反 映。由此可知,本诗符合“兴的功能,抒发了爱国主义激情,激发了民众团
31、结友爱,协同作战的 慷慨激昂的英雄主义精神。31 . C. C32 .“拥”呼应“鸣”,用比较、夸张的手法写壮阔场景,渲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愿” 直抒胸臆,表达参军的崇高理想是杀敌卫国、边疆安宁,这使全诗格调高迈主题高尚。“静” 的使动用法增加了力度、程度,把“愿”具体化,凸显靖边之志的豪迈自信。【分析】31.此题考查学生对重要文学常识的识记能力。边塞诗又称出塞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一般认为,边塞诗初步 开展于汉魏六朝时代,隋代开始兴盛,唐即进入开展的黄金时代。据统计,唐以前的边塞诗, 现存不到二百首,而全唐诗中所收的边塞诗就达两千余首。其中有些宏伟的篇章不但
32、是 华夏文学的珍贵财富,而且极具历史意义。根据地点“玉门道”“金微山”可知在边塞;根据人物行为“参军”“逐虏”“刀开”“鼓声”“兵气”“愿 斩单于首”“长驱”可知是在边塞参军杀敌。应选C。32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C.“以兴起首”错,“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本诗开篇就直接写了人物的行为,在玉 门关参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应选C。33 .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之炼字的能力。“鼓声鸣海上,兵气拥云间”这两句都是写士兵们作战的场景,一鼓作气,怀抱激情。这两句 中的“拥,和,鸣,是呼应的,先鼓足了士气,才能充满英勇豪气。运用了比较、夸张的手法写 壮
33、阔场景,洎染唐军惊天动地的气氛和气概。”愿斩单于首是说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通 过一个“愿”直接说明想法,想要取下单于的首级,希望能够上阵杀敌,保家卫国,直抒胸臆, 表达的是爱国主义的崇高理想,使全诗格调高迈主题高尚。“长驱静铁关一句中,“静”是使 动用法,解释为“使宁静”,直驱入铁关是为了使边境安宁,是“愿斩单于首的进一步说 明,增加了力度、程度,把愿望具体化。表现出边疆战士的豪迈自选和爱国热情。【点睛】译文:在玉门关参军,曾在金微山击破匈奴,驱逐胡虏。边塞上吹奏了一曲梅花 落,这是战士们在庆祝战争的胜利。鼓声在大漠荒海上鸣起,士兵们的英勇豪气可以充满 在云间。只愿能亲取单于的首级,直驱入铁
34、关靖虏安边。5.以下选项中,表述恰当的一项为哪一项(A.全诗大量运用了鲜明的色彩来描写战争场面,表现了想象中的边塞风光和战争风云。B.次句通过渲染双方收兵后战场的景象,以黯然凝重的气氛,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C. “半卷红旗”一句,写出了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应战仓促,战况危急的场面。D.从尾句的内容来看,此诗借用黄金台的典故表达“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含义。6 .“燕脂”一词,现写作“”;在诗中形容 o.诗中的“临易水”既点出了;也表现了将士的情感。7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王安石曾批评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 光”,请从艺术表现的角度对诗句进行鉴赏。阅读下面的作品,完
35、成以下小题。小出塞曲(宋)陆游全师出雁塞,百战运龙韬。金络洪州马,珠装夏国刀。度沙风破肉,攻垒雪平壕。明日受降处,甲齐熊耳高。【注】龙韬:泛指兵书。洪州马:宋时由洪州输入蕃马。熊耳高:典出汉书刘盆 子传,意指敌人脱下的铠甲堆集高如熊耳山。8 .以下各项中,不属于本诗写法特点的一项为哪一项()A.巧用比兴B.虚实相生 C.时空转换D.起承转合9 .本诗描绘了一场全景式的战斗过程,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阅读诗歌,完成下面小题。闻角【唐】章孝标边秋画角怨金微,半夜对吹惊贼围。塞雁绕空秋不下,胡云著草冻还飞。关头老马嘶看月,破里疲兵泪湿衣。馀韵袅空何处尽,戍天寥落晚星稀。【注】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
36、形如竹筒,外表有彩绘;发声哀厉高亢,古时军中多 用以警昏晓,振士气,肃军容。金微:山名,即今阿尔泰山。10 .以下对本诗题材判断氐碘的一项为哪一项()34. C35 .正常语序是在秋月下捣衣之声连绵不绝,诗中把声声提前,强调声音的冲破夜空的震 撼力,而“捣秋月”又产生视觉的错位,把捣衣时对戍守边关亲人的思念引向了无边的夜空, 增强画面感。36 .答案例如:两首诗都围绕听捣衣声展开,但不同的是曹毗在想象佳人,体会佳人内心孤 寂愁苦心绪之外,最终落脚在“二物感余怀”,转向对自身境遇的思考;刘长卿将重点放在捣 衣砧声的渲染上,家家户户的捣衣声,声震天外,让人为之动容,末句捣衣辛勤与寄衣愁思 相结合,
37、将生活片段加以浓缩,落脚于“征戍”的主题,扩展“捣衣”的内涵。【分析】34.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的能力。C.“以秋夜月光的朦胧烘托气氛”错误。根据诗文“冬夜清且永,皎月照堂阴”可知,第一首诗 是冬夜,不是秋夜,也不是朦胧而是皎洁。应选C。35. 此题考查学生赏析诗句表达效果的能力。“声声捣秋月”中,“秋月”是方位地点,理解为“在秋月下”,作为句子的状语,应该放在句首 或谓语前。此处却把“声声”放在最前,强调了捣衣声的响亮与其中蕴含的思念之情的深刻, 有一种震撼力。其次,“捣秋月”又营造出一种错觉,明明是在月光下捣衣,诗人却写成“捣 秋月”,捣衣是思念,秋月也是思念,两相交织,
38、更突出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又描 写出秋月笼罩的夜空之景,显得高远空阔,思念绵绵不尽。36. 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夜听捣衣中,诗人主要描写了“佳人”的行动,“佳人理衣衿X纤手叠轻素,朗杵叩鸣砧”, 写佳人捣衣的举动,“悼彼幽滞心”,写感受佳人内心的孤寂愁苦;”二物感余怀,岂但声与 音”一句,那么从佳人捣衣的声音来联想到自己的境遇,说自己因此而有所感怀,不止是声音, 更是心境、遭遇。月卜听砧中,根据“声声捣秋月,肠断卢龙戍可见,作者描写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思 念出征之人的家家户户捣衣声,从而让人感受到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离别伤感之情,让人为之 动容。“未得寄征人,愁霜复愁露”,写
39、出捣衣辛勤,还未寄给征人,思妇心中愁苦不堪,流 露出对于“征戍”之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其主题在于“征戍”,而不仅仅限于捣衣之声。37. AD38. (1)表达了对饱受战争之苦的边地百姓的关切和同情。(2)表达了民族间相安无事,百 姓尽情享受安宁生活的向往和赞美。(3)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沉着等内容, 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4)表达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 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分析】37.此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风格特点的能力。这首边塞诗生动形象描写了和平给少数民族人民带来的安乐生活,反映了少数民族的生活风 俗,有声有色地写出了边地少数民
40、族好勇尚武,粗暴豪迈的精神面貌,展现了凝重的反战主 题。全诗格律严整,诗境雄浑壮阔,笔力跌宕生姿,表达了清新峻朗的风格。应选Ao.此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能力。D.“时时醉向酒家眠”一句并非想象之境,而是真是的写照,尾联描写胡人百姓听说辽边并没 有发生战事,所以,马上又安定下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打大醉而卧在酒店。这体 现了百姓对战争的恐惧及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应选D。38 .此题考杳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尾联”闻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意思是胡人听说辽西并没有战事,马上乂安定下 来,时时买酒取乐,经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卧在酒店。结合诗句中的“无斗战”
41、“醉向酒家眠等分析可知,尾联表达了对饱受战争蹂蹒的人们关切和 同情,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含蓄 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另外,诗中强调的是“胡人”听到辽西并没有战事的表现,这就说明胡人与汉人样,同样都 是厌恶战争,表达了诗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 观。39 . C. C40 .诗人前线犒军,曾听人说起北方多有英勇善战而乂富于谋略的将军,而看到眼前渡口的 繁忙和战场上的寂静,想到边境勒粗屡扰,常有战事,不由感叹当时统兵的将军中再也没有 像郭子仪那样的人物。“闻道”一词表达诗人对统兵的将军中有郭子仪那样的人物的期盼
42、,而 “只今”一词和一个问号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英雄不再的痛苦,进而表现出对战争前途的担忧。【解析】40.此题考查分析和判断诗题的能力。根据诗的内容和意象来判断诗歌的题目。A.颔联,战士过壕越沟,纵马驰骋,奇快假设风,如追尘埃。将军那么全副戎装,弯弓搭箭, 满引待发。其英雄砺气,跃然纸上。该诗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了对安边卫国的 良将的向往,并没有抒发征人戍边的哀怨之情,所以,“征人怨”这个题目不合适。B.诗中“黄尘古渡迷飞挽”中的“古渡”指古老的渡口,颈联描写黄河渡口的景象,但是诗人 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寂静进行比照,是为了突出了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所 以“古渡吟”这个题目
43、不恰当。C.首联“黄河水绕汉宫墙”点明了环境,“河上秋风雁几行点明了时令是秋天。首联写黄河 之水,奔腾东去;秋风瑟瑟,大雁南飞。“望中所见,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旦用“秋 望”做标题,结构上乂做到首联点题,应选“秋望为题好。D. “白月横空冷战场”描写冷月当空的风无人声的古战场上凄清的景象。“望月”这个题目有 思乡怀人的意思,可是诗中的“冷月”渲染凄清之境,抒发诗人心上的寒意。所以,用“望月” 这个题目不合适。应选C。41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颔联写备战中的士卒与将军。“客子”指远离家乡戍守边地的士卒,并不是指“诗人”。 应选C。42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
44、、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尾联,“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的意思是听说北方多有英勇善战而又富于谋略的 将军,只是如今再也没有郭子仪那样的人物。“闻道”一词表达诗人对统兵的将军中有郭子仪 那样的人物的期盼,而“只今”一词和一个问号强烈地表达出诗人对英雄不再的痛苦,进而表 现出对战争前途的担忧。该诗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从中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感慨,表现了 对国事的深深忧虑。诗人前线犒军,曾听人说起北方多有英勇善战而乂富于谋略的将军,而 看到眼前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寂静,边境勒革且屡扰,常有战事。想起经常听人说起的北方 多有英勇善战而又富于谋略的将军,被封为汾阳王的郭子仪便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一个。
45、诗人 深知,战斗的成败,主帅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诗人感慨当时统兵的将军中再也没有郭子 仪那样的人物,不禁为战争的前途充满了忧虑和担忧。从全诗看,我们不仅看到了明代边地 动乱的影子,而且还具体感受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43 . C. D44 .答案例如:首联从半夜闻听角声写起,直接表现角声带来的凄厉悲凝的心理感受;中间 两联通过“塞雁”绕空盘旋不下、“胡云”触草畏冻而飞、“老马”望月嘶鸣、疲兵泪落湿衣, 由物及人,侧面渲染角声的悲凉凄切,突出广大士卒因久戍不归,闻听角声而产生的强烈的 悲怨之情;尾联以景结情,通过在寒空中盘桓飘绕的角声,把“闻角”悲伤的情感推向高潮; 全诗每联都紧扣“闻角
46、”,层层渲染,弥漫着一种低徊哀伤的气氛,读之令人悲怆。【解析】43.此题考查诗歌题材的能力。诗歌题材有:山水田园诗,多以山水田园等自然景 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劳动生活为题材。 怀古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喟叹朝代兴 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化,或挖苦当政者荒淫奢侈,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 缢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思乡(羁旅)怀远诗多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 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边塞诗,多以边疆地区汉族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 C项,边塞诗,本诗以“画角”“塞雁胡云”等边塞典型
47、意象营造了塞外凄冷的意境,烘托了 士兵久戍不归,望月思乡,泪落湿衣的悲怨之情,抒发的思想感情正符合此题材。应选C。44 .此题考查鉴赏占诗词语言风格的能力。要做好此类题,平时应多熟悉占诗词常见的语言 风格特色,如:豪迈雄奇、沉郁顿挫、慷慨悲壮、清新自然、婉约细腻、刚劲凝练、典雅隽 永等。首先仔细品读诗句,结合内容,从字里行间体会语言特色。此诗描写的是塞外苦寒之地,抒 发的是士兵久戍不归,望月思乡,泪落湿衣的悲怨之情。A项,“慷慨激昂”多形容精神振奋,情绪激昂,充满正气的诗歌风格,此诗抒发的感情悲怨 消沉,不符合激昂的风格。B项,“雄奇瑰丽”多形容风景雄伟壮观异常美丽,和本诗凄冷的景物特点不匹配。 C项,“平实质朴”多形容贴近生活,平易近人的诗歌风格,与边塞诗的风格不符。 应选D。45 .此题考起鉴赏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具体考查“诗眼”。诗眼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 精炼传神的一个字或词,或是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和观点主旨的词句。答此类题,先理解 “诗眼”的含义,再逐联分析诗歌是如何围绕该“诗眼”展开,或每联是如何表达恃眼”的,最 后结合全诗,分析“诗眼”与主旨的关系。“闻角”在诗中意为:听画角吹出的声音,分析时要扣住“闻角”,既要写出角声本身的特点, 还要写如何围绕角声层层展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