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提纲和练习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学: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提纲和练习附答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各国国家 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但也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 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 府工作动荡。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时期尝试建立 制度。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 与推行公务员制度。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官员选拔1
2、、西周至春秋:世官制(1)特点:(2)影响:2、春秋战国:军功爵制、举荐制(1)背景(2)途径、标准3、秦朝: 途径:4、汉朝:(1)选官制度是什么形成公元前134年,朝廷让每个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含义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 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察举分和0影响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2)补充选官方式:5、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纲要上38)背景内容影响(-)官员考核1、秦汉:上计制(1)考核内容(2)审核官员(3)作用2、魏晋南北朝: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大都流于形式。(三)监察制度秦汉:(1)中央:御史制度(监察
3、官员 西汉晚期改变)(2)地方:刺史制度(目的内容 特点 影响)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官员选拔科举制1、背景(1)南北朝以来,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 面,积极要求参政。(2)为适应这一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化,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 度。2、内容: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 和。制举是皇帝自设科目考试选人;常举每年举行,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土等几十种,其中以明经和 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 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3、发展历程(1)隋朝开始采用 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始建进土科,科举制度形成:(2)唐朝
4、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唐太宗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 扩大科举取土的人数,首创了;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 试的地位。(3)两宋:“取土不问家世”,科举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途径4、作用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提高了 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 与完善。(二)官员考核1、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隋朝 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地方官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唐朝以 和 为标准考核官员,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三)监察制度1、隋唐为最高监察
5、机构,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十 监察区,委派监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监察。(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动摇山岳,震慑州县,诚旷职耳”,对地方有巨大的威慑作用。)2、宋朝承唐朝设御史台,地方 作为监察区。重要变化是,御史拥有了议事权,谏官拥有了监察权三、元明清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一)官员选拔元朝:部分保留了蒙古传统方式,1313年颁科举诏,恢复科举制,但仍然时断时 续。明清科举考试分为 三级。考试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二)官员考核明清两朝官员考核制度严密,明朝考核有 和考察;清朝的 制度,包括三年一次的 和,分别考察京官和外省文官。(三)监察制度监察机构主要有都察院和六科。元朝:元朝的监督机
6、构严密,中央设有御史台,地方设有行御史台、 司。明朝:都察院监察御史不仅负责纠察内外百官,还代皇帝巡按各省;六科给事中负 责皇帝制敕与大臣奏疏的封还驳正,稽查六部百司之事。清朝:六科并入,停止了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监察百官的职能 没有改变。选必一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拨与管理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选择题i.明代学者丘浚在大学衍义补一书中对唐朝吏部“身、言、书、判”的选官标准有 如下论述:“若其于身必取其丰伟,于言必取其辩证,则晏婴之貌不扬,裴度之形短 小;周昌之期期,邓艾之口吃,皆在所弃矣。”这表明该学者()A.赞同唐朝科举选官标准的合理性B.全盘否定晏婴裴度周昌邓艾等人C.猛
7、烈批判明朝实行的八股取士制D.认为唐朝吏部选官存在不公正性2 .下表2内容能够反映()表2唐代士族、寒族登科对比表科年618650684710733756780806827847874合目代计出649683709732755779805826846873906身进士3143432233745721211287058士族9寒2521197111521184913族2A.科举考试选拔程序不公B.科举成为选官主要途径C.社会阶层分化日益严重D.政权统治基础有所扩大3 .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复开科取士,规定凡考经问或明经的人,以大学论 语孟子中庸为课本,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参考书。由此,科举再次
8、成 为思想与权力之间的制度化链接。此举意在()A.尊重前朝传统文化信仰B.争取汉族士人的政治认同C.缓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恢复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4 .汉书食货志载:“民三年耕,则馀一年之畜。衣食足而知荣辱,廉让生而争讼息,故三载考绩。”这反映了官员考核的主要依据是()A.德政教化的成效B.断狱决疑的能力C.博闻辩智的才情D.慎独律己的修养5 .明朝时期,朝廷除对各地的监察御史进行考核外,还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时据实上报 御史巡按地方时有无铺张浪费以劳州县等情况。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监察规范有效B.限制监察御史权力C.协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D.拓宽对地方的监察渠道6 .唐朝要求弘文馆生、崇文馆
9、生研习经史须用官方正音“读文精熟”;科举考试须使用官 方颁布的韵书:吏部将“言辞辩正”作为锋选四项标准之一。这些规定有利于( )A.文化交流 B.扩大选官基础 C.澄清吏治 D.推动方言传播7 .东汉后期,世家大族日益重视家谱、别录、私传的修撰,“赞贤圣之后,班族类之祖,言氏姓之出”,如崔氏家传李膺家录等。这一做法的实质是()A.加强道德修养B.追求政治利益 C.辨别大宗小宗 D.维护经济特权8 .东汉永建二年(127年)汉顺帝征召知名隐士樊英,但樊英称病推辞。于是,皇帝下 诏“切责郡县”,地方官府遂用公车将樊英送至京城。该责问方式体现了()A.君权削弱B.中央集权C.吏治腐败D.豪强崛起9
10、.论及有明一代的政府组织形式,有研究者认为“官府的正式组织与唐宋时期几无差 别。处于最高级别的是军事机构、监察机构和行政机构。”从行政机构的角度看,与唐 宋“几无差别”的是()A.丞相B.内阁C.六部D.刺史10 .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表1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学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11 .魏晋时期对于掌管辖区内人才选举事务的官员
11、的任职要求是:(1)上品人;(2) 德高望重;(3)必须是本地人。对与此相关的选官制度解读正确的是()A.提高了寒门庶族地主的权势B.奉行“以史为师”C.获得资品的土人由吏部授官D.分常科和特科12 .“中央的重要官吏和地方的首长,每年要把自己管辖地区的户口、垦田、赋税等预算数 字写在木券上,上报国君,并把木券剖分为二,国君执右券,臣下执左券。到了年 终,官吏必须到国君那里去报核。国君根据右券亲自考核,或由丞相协助考核。根据 考核结果,予以升、降、赏、罚。”这一制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财政控制的加强以考核的结果作为官员赏罚的依据杜绝了地方官员弄虚作假谎报政绩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官员的监控A.B
12、.C.D.13 .有学者认为:“汉朝的文官是根据才能选官,而不是根据家族关系或社会地位任官。部 分文官的工作成绩也有定期的考核,中央可以从地方送来的报告中知道官员成绩的好 坏,并了解全国各地的情形其中“选官”、“考核”分别指()A,察举制上计制B.征辟制刺史制C.九品中正制 考满制D.科举制 大计制14 .宋神宗曾下诏:“朝廷以天下事分六曹以治之,都省以总之,六察以案之。六曹失职则 都省在所纠;都省失纠,则六察在所弹。上下相维,各有职守。“此后,他又下诏:“都司置御史房,主行弹纠御史察案失职:这反映了该时期()A.分权制衡,维护君权B.台谏合一,监察百官C.分化事权,效率低下D.崇文抑武,君臣
13、共治二、非选择题15 .官员选拔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中国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员选拔和管理方式各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唐宋科举考试概况朝代录取数据状元人数(据载)唐朝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 10000人左右,明经诸科统计为20619 人有姓氏可考状元155人:有箝贯可考70人,南方19人,北方51人宋朝北宋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71人:有箝贯可 考状元64人,南方29人,北方35 人南宋开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经考证,还有漏榜有姓氏可考状元49人;有籍贯可 考状元37人,南方37人,北方0 人据林白、朱梅苏等中国
14、科举史话整理材料二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了由考试院执掌选拔任用官员的一系列考试制度。随 着北伐战争的胜利,在这十年中国的时局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政府有较多的精力来推 进公务员制度。由于科举制的废除导致官吏选拔制度的缺失,广大的知识分子对重新建立官 吏制度有强烈的要求。英国是最早建立公务员制度的国家,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正是建立在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经险的基础上。然而,虽然国民政府的公务员理论 体系较为完善,但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诸多的缺陷。摘编自王宇眉浅析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 材料三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曾创造了许多世界选举史上闻所未闻的投票选举办法中
15、国共产党执政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干部选任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1982年,党中 央首次提出“干部考试录用”的要求;1994年国家公务员录用留行规定发布,则标志着 党政机关干部“凡进必考”录用制度的初步建立。当前,完善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面临着 一些全新条件。社会公共政治生活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多方面举措辩证结合,构成了推动中 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发展的强大动力。箫曙发展中的中国特色干部选拔任用制度 (1)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指出其变化的社会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南京国民政府公务员制度建立的思想和制度基础,并指出 其制度存在的“诸多缺陷二(6分)(3)根
16、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陕甘宁边区政府委员的选举方法及其影响。运用唯物史 观,阐述改革开放后完善中国干部选任制度的意义。(6分)选必一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拨与管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DBAAABBCD题号11121314答案CBAA二、非选择题15.【答案】(18分)(1)变化:宋代科举规模扩大,录取人数比前代大幅度增加;南方人逐渐占优。(2 分)原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经济重心南 移;南宋政治中心的南移:科举制的公平化(4分,答出4点即可)(2)思想与制度基础: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础,继 承吸收中国
17、传统考试监察制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4分)缺陷:建立在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基础上;实施过程漏洞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 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2分)(3)选举方法: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政府参议会选举产生,按三三制原则分配名额。 影响: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 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4分)意义: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 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2分,答出两点即 可)【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据材料一“唐朝:开科268次,据不完全统计进士在10000人左 右,明经诸科统计为20619人
18、”“北宋:开科81次,录取进士51660人”“南宋:开 科49次,录取进士45640人”结合所学得出宋代科举规模扩大,录取人数比前代 大幅度增加;据材料一“唐朝有籍贯可考状元:南方19人,北方51人”“北宋有 籍贯可考状元:南方29人,北方35人”“南宋有籍贯可考状元:南方37人,北方0 人”结合所学得出南方人逐渐占优。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可从社会经济的发 展;宋代实行崇文抑武方针,大力提倡文治;经济重心南移;南宋政治中心的南 移:科举制的公平化等角度入手。(2)第一小问思想与制度基础,结合所学得出孙中山文官考试思想;据材料二南京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正是建立在借鉴西方国家公务员制度经验
19、的基础上” 结合所学得出以北洋政府时期的文官制度为基磔,继承吸收中国传统考试监察制 度和西方文官制度的精华。第二小问缺陷,据材料二“但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还 存在诸多的缺陷”结合所学得出建立在国民党专制独裁的基础上;实施过程漏洞 百出,任用亲信、拉帮结派现象始终无法禁绝。(3)第一小问选举方法,据材料三“在陕甘宁边区,中国共产党曾创造了许多世界选 举史上闻所未闻的投票选举办法”结合所学得出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政府参议会 选举产生,按三三制原则分配名额。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可从进一步巩固和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为新中国的政权建设奠 定了坚实基础等角度入手。第三小问意义,据材料三“当前,完善中国干部选拔 任用制度面临着一些全新条件”结合所学得出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据材料三“社会公共政治生活与执政党治国理政的多方面举措辩证结合,构 成了推动中国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发展的强大动力”结合所学得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制度自我完善的需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