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同步练习样卷——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5007377 上传时间:2023-08-13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63.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教学:同步练习样卷——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中历史教学:同步练习样卷——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教学:同步练习样卷——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教学:同步练习样卷——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10题,总分60分)1.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制度。在这一制度下,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 辈出、勋业灿烂;太原温氏,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材料 可以说明()A.世家大族特权垄断B.九品中正制不利于人才选拔C.九品中正制唯才是举D.九品中正制具有合理之处【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的“世家大族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太原温氏,代代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名吏贤士”等信息可以看出,九品中正制也能选出为 官清廉的能吏,说明其具有合理之处,故答案为D项。材料主旨不是反映世家大族特 权垄断,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观点

2、,排除;九品中正制注重门地,排除C项。 2.明宣德二年(1427年)的会试首次实行南北卷制度。会试录取100人,其中南方 60人,北方40人。后来,南北卷演变为南北中卷,录取比例为55%、35%和10%。这 一做法()A,保证了科举制公平公正选拔人才B.有利于科举人才来源的相对平衡C.推动了明代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D.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尚学风气形成【答案】B【解析】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会试实行南北卷制度有利于避免发达地区 垄断进士录取名额,使科举人才的来源相对平衡,故选B项;“保证了”说法欠妥,排 除A项;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排除C项;“全国范围”说法欠妥,排除D 项。3.汉

3、书武帝纪记载: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古之道也。不举孝,不奉 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材料反映,武帝时期()A.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B,孝廉之人往往受到国家重用C.贤能之士成为国家栋梁之才D.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答案】A【解析】材料中“不举孝,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表明汉武 帝加强对于地方郡国官员举荐孝廉制度的考核力度,对于察举不力者给予惩罚,说明当 时地方郡国对察举孝廉不积极,故A项正确;材料表明中央对于地方官员察举不力的官 员监督惩罚,并不是说明孝廉之人往往受到国家重用,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央对 于地方官员的考核,并不能说明贤能之士成为国

4、家栋梁之才,故C项错误;材料表明中 央加强对于地方官员察举孝廉制度的考核,不能说明统治者唯才是举,求贤若渴,故D 项错误。4. “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说的是科举制,这一 制度创立于隋唐,对后世有巨大的影响。曾有人对唐朝 进士出身情况做出了如下统计,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 制度()A.依然是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的 B.兼顾寒素、小姓,扩大选拔范围 C.沿袭以门第出身作为选官的标准 D.杜绝了世代公卿、门阀恩荫现象 【答案】B 【解析】根据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的统计可知,唐朝的选官 制度科举制主要包括士族子弟、寒素子弟和小姓子弟三大类,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以门第 为标准的九品中正制相比,官吏的选拔范围得

5、到了扩大,故选B项;科举制度的设立是为了选拔包括寒门子弟在内的更多知识分子,而不仅仅是选拔土族子弟,排除A项;科 举制度的选官标准是考试成绩,不再是门第出身,排除C项;虽然科举制的选拔标准主 要是才学,但在封建时代,世代公卿、门阀恩荫的现象不可能从根本上杜绝,排除D项。5,唐朝御史台除了纠察百官、弹劾不法的职能外,还开始确立了对六部尚书的监察。这一变化说明()A.官员任命方式相对混乱C.监察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答案】C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D.监察与行政职能分立【解析】依据材料“唐朝御史台除了纠察百官、弹劾不法的职能外,还开始确立了对 六部尚书的监察”可以看出唐朝御史台监察权力和范围的扩大,说明

6、唐朝监察制度进 一步完善,C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排除;材料涉及的是唐朝御史台对中央官员的 监察,不涉及地方,无法体现中央集权进一步完善,B项错误;D项材料未体现错误。 6.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 由秦代的监(御史)嬉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 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面奏 事”。这说明()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元封五年,初置

7、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刺史是由秦代的监 (御史)婚变而成”,秦与汉均设置专门的地方监察官,故正确;根据材料“秦时除 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监御史为郡一级监察官,故错误;秦汉的监察体制对整 顿吏治,防止贪腐,加强中央集权方面,还是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故错误;根据材 料“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武帝置刺史刺史得面奏事”,表明秦汉统 治者对监察制度的重视,故正确,选择A项符合题意。7.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 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答案】D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 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8、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D.科举取土体现公平公正【解析】唐朝皇亲国戚和宗室子弟屡试不中,体现了科举考试的公平公正,故D项正 确;唐朝科举考试重视考生诗才,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打破了贵族对官场的垄断, 没有阻止贵族入仕,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科举取土的公平公正,宗室特权在科举取 土中无法体现,没有涉及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故C项错误。8 .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答案】A【解析】从材料可知汉宣

9、帝强调的是天子与称职郡守能维护天下稳定,后被历代帝王 重申,可知古代重视地方官吏的管理,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中央和地方权 力关系的变化,故B项错误;“良二千石(郡太守)”意思是称职的郡守,后来帝王采 用的是维护官吏清廉的观念,而不是采用汉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故C项错误;D项与“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不符,故D项错误。9 .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该制度旨在()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答案】B【解析】宗法体系在中国古代一直存在,而且占有重要地位,且与题干材料不符,故 A项错误;依据材料“避亲”,可知,“避亲”就是防

10、止形成家族势力,进而造成地方 割据,因此是为了防止地方势力膨胀,故B项正确;题干材料中并没有涉及地方机构 的设置问题,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并没有 强调完善监察制度,故D项错误。10 .宋太祖开宝六年(973年)省试后,主考官李昉徇私录取“材质最陋”的同乡武济 川一事被告发,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经此事后,宋代科举 A.否定了世家大族特权B.确立了省试考试权威C.完善了考试录取程序D.提高了人才选拔标准【答案】C【解析】由材料“太祖在讲武殿出题重试,殿试遂成常制”可知宋太祖明确了殿试的 程序,强化了殿试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了科举考试录取程序,故选C

11、项;隋唐开科取 士打破了世家大族的特权,“否定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最高 一级,由皇帝亲自负责的殿试,而非省试考试,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科举考试的 程序而非具体的内容,不能得出人才选拔标准提高的结论,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总分40分,共2题)1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分)材料一宋朝对在任官员的考核是对官员品德操守及才干绩效的综合评定。其中,“德行” 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员填写非常具体的“实迹”“实绩”, 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 考核,监察制度的实施相对活跃而有针对性。对于官吏的考察通

12、过多条途径进行:常规 考课与特诏察并行、中央业务部门对地方相应机构考核与内部稽查并行、诸司、诸州互 查互中、朝廷专使考察等。考察结果向本人公开,以求得多种信息来源的相互印证。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材料二 在汉代,御史大夫专门行使监督权,其下属御史中丞常驻内宫,专门负责监督 王室和宫廷也可以说是监察皇帝的;另一下属御史丞则负责监督政府,不论中央地方都 在内。值得注意的是,御史大夫是宰相的副手,因此,监察权是相权的一部分。唐代单 独设立御史台,其职权限于监察政府,没有监察皇帝和宫廷的权力。但在政府中,仍存 在专责监督皇帝的,那就是谏官,谏官由宰相任命。宋朝谏官改由皇帝任命,他们就不 再监督皇帝,反

13、过来监督宰相。明代将御史台改为纠(都)察院,专门监察政府。摘编自管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宪法学透视一一以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为范 本(1)据材料一概括宋朝官员的考察机制的特点。(12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变化趋势,其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8 分)【答案】(1)特点:考核和检查相结合;注重对德才的综合考核;重视文档资料;考核 走向程式化;监察形式多样化;考察结果力求公开公正。(12分)(2)变化趋势:由监察政府、皇帝到只监察政府;监察权独立行使。(8分)本质问题:皇权不断强化。(2分)【解析】(1)根据材料二“其中,德行的考核被置于重要位置。而才干的核验要求官 员填写非

14、常具体以便日后核对。考核制度施行过程中,日渐发展起程式化的倾 向。较之规矩呆板的常规考核分析,主要从考核标准、形式及程序结果进行回答。(2) “变化趋势”可从监察对象、监察权的地位等方面来归纳。“本质”可从加强皇 权的角度来分析。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土有应举之 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 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 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 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

15、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 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 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12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 能。(8分)【答案】(1)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4分)进步性:有利于破除结党营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发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 官场的特权;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从政人员的文化素质。(8分)(2)功能:加强中央集权;保证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正统);维护文明的稳定性和连 续性。(8分)【解析】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及影响,重在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 息的能力。第(1)问难度不大,重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紧扣“汉晋”, 即可明确这一时期的选官制度有两个,一个是汉朝的察举制,一个是晋朝的九品中正 制。对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的考查,重在回答科举制的积极作用,联系所学知 识即可。第(2)问首先明确回答的角度,“政治”“思想”及“整体”的功能,然后紧 扣材料,“政治”方面强调的是“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思想”方面强调的是“儒家 正统观念”,“整体”方面强调的是“稳定性和连续性。进而组织语言展开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