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培优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35975199 上传时间:2022-08-2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培优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培优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培优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人教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同步培优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梯度作业练素能一、素养达标1. (2021 .河南期中)秦汉时期,平民能够以军功得爵,军功爵在秦与汉初造就了一个军功 地主阶层。这一变化(A )A.利于统治阶层吸纳新鲜力量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变弱C.标志着贵族爵位世袭的终结D.与科举制的选官原那么相悖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先秦时期的选官制度是世卿世禄制,选官的方式是世袭,标 准是血缘,这就形成了世卿世禄的局面,堵塞了下层民众晋升的渠道。秦汉时期的军功爵制, 打破了世卿世禄的局面,有利于统治阶层吸纳新鲜力量,是一种历史的进步,A选项符合题 意;材料信息反映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而不是减弱,排除B选项;中国自秦朝开

2、始官制 就不容许世袭,自宋朝开始,爵位不能世袭,排除C选项;军功爵制和科举制的选官方式体 现的都是公平、公正,排除D选项。2. (2021 .福建厦门)战国时御史掌记事和文书,属于末僚。秦始皇时设立了握有监察和弹 劾百官之权的御史大夫,其地位仅“贰于丞相”。西汉末,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地位上升, 但职权逐渐移于尚书。这主要反映了秦汉时期(B )A.职官设置的随意性B.君主专制的加强C.监察体制略有弱化D.选官制度的变革解析:从材料可以看出御史地位与职权都在变化,地位不断提高,职权先提高后转移, 这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的表达,B项正确;御史地位的变化不是随意的,排除A项;材料反 映出监察体制的强化

3、,排除C项;材料与选官无关,排除D项。3 .(2021广东期中)汉武帝时设刺史,在所统辖的一州中,可以弹劾禄秩两千石的郡守, 但刺史往往以“朝臣之卑者充之”,禄秩仅六百石。这一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B )A.防止官员勾结B.加强中央集权C.保证吏治清明D.完善监察制度解析:根据材料“可以弹劾禄秩两千石的郡守,但刺史往往以朝臣之卑者充之,禄 秩仅六百石”反映的是汉代刺史的职级低,但是可以监督郡守,这是典型的位卑权重,主要 目的是为了加强对地方官员的控制,从而到达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B项正确;材料中介绍 刺史的职能未涉及与官员勾结,排除A项;“保证吏治清明”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项;材 料没有涉及与

4、以前刺史的比照,不能表达是否完善监察制度,排除D项。4 .(2021 .黑龙江期中)唐代中央重视向以老者为代表的地方民众核实该官员的政绩是否属实;允许地方乡族势力关注地方官员去留或直接干涉地方官员的任免,可以“诣阙”请求官 员留任。这些举措(A )A.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B.实现了国家权力向乡村的渗透C.改变了地方政务运行程序D.有效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解析:唐代中央政府重视民众对地方官的评价和态度,鼓励民众对地方管理进行舆论监 督,有利于稳定基层社会秩序,A项正确;中国古代一直未能实现国家权力向乡村的渗透, B项错误;改变地方政务运行程序与中央政府重视民众对地方管理的态度不符,C项错误;

5、 民众意见受到重视并不能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D项错误。5 .(2021 吉林期中)据统计,两宋三百年间,通过科举录取进士人数超过10万人,布衣 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北宋末高达64.44%。 这反映出宋代科举制(A )A.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B.导致了文化重心南移C.造成官僚机构急剧膨胀D.成为选官的唯一途径解析:根据材料“布衣出身的占50%以上。朝廷的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 53.67%,北宋末高达64.44%”可知,材料反映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说明 宋代科举制促进了社会不同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宋代官员

6、中布衣入 仕者比重不断上升,没有涉及文化重心的转移,也不能够导致文化重心的南移,B项错误; 材料内容主要表达了宋代官员中布衣入仕者比重不断上升,布衣比例的上升不一定造成官僚 机构的膨胀,C项错误;材料内容主要反映了宋代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但不代表科 举制是选官的唯一途径,也不符合史实,D项错误。6 . (2021 .山东滨州)明代开始实行“南北榜”,即南北方的士子,按照其所处的地域进行 排名,分别录取出贡生后,再统一参加殿试。这主要反映了( B )A.儒学教育普及化程度B.区域经济社会开展的差异C.君主专制制度的日益强化D.商品经济开展水平的差异解析:明代南方经济文化较为繁荣,在科举考试

7、中实行南北榜制度,按照地域录取,这 样防止了录取中会出现的人数不平衡,而制度设计本身表达了区域经济开展的差异,R正确; 南北榜和儒家教育普及化程度无关,排除A;君主专制制度强化主要表达在中枢体制的变化 而非科举制度录取上的地域差异,排除C;南北榜的实行不仅仅是经济开展的结果,也是教 育文化开展程度差异的结果,D概括不全面,排除。7 .(2021 .福建永安)据明会典记载:针对京官、在外司府州县官、教官、杂职官、入流仓官,明统治者依照官员办事能力的强弱进行考核,到达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 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这说明,明代(B )A.严格划分官员等级8 .重视优化官僚队伍C.强调官员的差异

8、化D.官吏考核臻于完善解析:由材料中“到达标准的官员给予晋升,达不到标准的就留职或降或罢黜”可知, 明代统治者对官僚队伍进行整顿,说明统治者重视优化官僚队伍,B项正确;A、C两项材 料无法表达;材料难以说明明朝官吏考核的完善,D项错误。8.(2021.甘肃期末)明史职官志记载:“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大 清会典事例记载:“凡有政事悖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 察院直言无隐。”明清时期采取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 )A.强化君主专制统治B.规范官员行为C.加强监察官的权威D.提高行政效率解析:由材料“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凡有政事悖谬及贝勒、大臣骄肆慢

9、 上、贪酷不清、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可知,明清时期君主加强了对官员的管理, 要求监察系统官员洁身自好的同时,要积极发挥出其本身固有的职能,这样做可以强化君主 专制统治,应选A;规范官员行为的目的也在于加强君主专制,B项并不是主要目的,排除; C、D两项与B项同理,其最终归宿都是要加强君主专制,故这两项均非主要目的,排除。9.选官用人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蕴含了许多政治智慧。阅读以下材 料,完成要求。材料一 汉武帝元光元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举后直接授官,充分适应了君子 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想。自东汉光武帝始,察举实施中“授试以职”,举主对秀才、 孝廉先委以一

10、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顺帝阳嘉元年考 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摘编自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材料二 唐代科举考生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允许自由报考,当时的取士原那么兼顾 着士子的平日才学和科场表现,假设仅就规那么而言,尚不周严。为杜绝舞弊,自宋真宗朝始, 各级考试的试卷一律“封弥”、“春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 评定制度。在宋代,科举入仕者逐渐增多,成为文职官僚队伍中的核心力量。赵宋统治者鼓 励敞开言路,士大夫们在处理各类国家事务之际亦敢于负责而直抒己见。摘编自袁行需中华文明史材料三 唐代朝廷经常

11、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治的同时,监督校 核官员课绩。宋代地方监司既管监察,又掌考课。宋代中央监察部门以整肃吏治为己任,也 时常过问官员的善恶、能否。宋廷考察地方官吏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 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摘编自邓小南课绩资格考察唐宋文官考核制度侧谈(1)据材料一,概括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那么,简述东汉察举制的开展表现。(2)据材料二,归纳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开展趋势。(3)据材料三,概括唐宋时期官员考察制度的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古代选官用官制 度所蕴含的政治智慧。答案:(1)选官原那么:以德取人。开展表现:注重官员的吏治能力;举荐与考试相

12、结合。(2)趋势:开放性;严密化。(3)特点: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政治智慧:选贤任能注重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解析:(1)选官原那么:根据材料一中的“充分适应了君子贤人任官以轨德立化的思 想”可以看出,西汉察举制的选官原那么是以德取人。开展表现:根据材料中的“举主对秀才、 孝廉先委以一定职务,以此检验其是否便习官事,合格者方举至中央“可归纳出注重官 员的吏治能力;根据“顺帝阳嘉元年考试经术笺奏,从而出现了一个新环节,构成了察举制 向科举制演进的初阶”可归纳出举荐与考试相结合。(2)开展趋势:根据材料二中的“允许自由报考”“自宋真宗朝始,各级考

13、试的试卷一律 封弥、善录,由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实行初考、复考、详定三级评定制度”可以看出, 唐宋时期选官制度的开展趋势是开放性和严密化。(3)特点:根据材料三中的“唐代朝廷经常派遣监察官员或特使巡行各地,在视察地方政 治的同时,监督校核官员课绩”可归纳出将课绩与监察紧密结合;根据“宋廷考察地方官吏 时并不专一倚重地方监司,而经常是通过监司、御史台各自系统独立检举、相互核查”可归 纳出考察方式多途并进。政治智慧:应当根据上述总结出的措施来回答,如:选贤任能注重 德才兼备;鼓励官员积极治国理政;构建完善官员考察机制。二、能力提升10. (2021 .河北承德)秦朝时,御史大夫统率着众多的御史,一局部

14、御史在中央负责日常 监察工作,另一局部常驻地方郡一级机构,负责对郡、县两级官员的监察,简称郡监。郡监 不对郡县长官负责,如遇重大事情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这说明秦朝(C )A.对县一级政区的管理较为宽松B.注重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C.建立了较完备的官吏监察体系D.强化了对六国贵族豪强的控制解析:秦朝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监察体系,不仅监察中央,还负责监察地方官员,同 时地方监察官员可以直接向皇帝汇报,这说明秦朝的监察体系较为完备,C项正确;县一级 同样设有监察官员,说明对县一级的行政区管理并不宽松,排除A项;B项与题干主旨不符, 排除;监察主要针对中央和地方的官员,而非六国贵族豪强,排除D项。1

15、1. (2021 ,重庆期末)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员赴京报 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 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这说明此时(A )A.官吏升迁基本依据考课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C.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功绩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解析:根据材料“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员赴京报告 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 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汉

16、朝官吏都要接受考课,根据政绩进行赏罚,A正确;仅凭材料内容无法得出“儒法杂 糅,B错误;材料涉及官吏考核,与官员选拔无关,C错误;材料内容涉及官吏考核,无 法得出“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D错误。12. (2021 .辽宁丹东)司马光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朱元璋要求选 拔官吏“以德行为本,而文艺次之”。康熙帝说:“朕观人必先心术,次才学。心术不善, 纵有才学何用? ”这说明中国古代官员选拔的重要原那么是(C )A.唯才是举,唯才是用B.任人唯贤,唯德取人C.德才兼备,以德为先D.听命君主,隆礼重法解析:根据“德者,才之帅也” “以德行为本”“必先心术”等信息可知,中国古代选

17、拔官员注重德行,讲求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应选C项;材料反映中国古代选官以德为先, 而非唯才是用,排除A项;虽然以德为先,但也要求德才兼备,排除B项;隆礼重法不是选 官的标准,排除D项。13 . (2021 .四川南充)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 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净职 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A.君主专制的加强B.防止造成机构的重叠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解析:根据题干“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建职能”可知, 我国古代御史减少对君主的制约,增加对臣下制约

18、的职能,说明我国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 故A项正确;御史台管监察,谏官负责谏铮,职能不同,不能表达机构重叠,排除B项;台 谏分置的弊端的说法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题干中反映的变化主要是为了强化君主专制, 并非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排除D项。14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材料 中国古代的官员考核制度称为“考课” “考绩”等。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 善”。所谓“五善”,“一日忠信敬上,二日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日喜为善行,五 日恭敬多让”。西汉时,上述标准或尺度开始有了较大改变。地方官通过“上计”向中央汇 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成为“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唐代考课标准是“四善” “二 十七最

19、”。“四善”主要指的是德、慎、公、勤;“二十七最”那么是针对各个部门提出的具 体要求,实际是表达了才能和功绩。宋代考课标准依据职官不同而有很多具体规定。如对地 方守令有“四善三最”,对监司(监察官员)有“七事”等。摘编自李治安、杜家骥中国古代官僚政治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秦朝到宋朝官员考核标准的变化并对中国古代官员考 核制度进行简要评价。答案:变化:秦朝时期的官员考核标准以道德为主;西汉时期注重实际业绩;唐代对官 员的道德和才干进行综合考量;宋代的官员考核标准走向具体化。评价:考核制度对官吏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有利于提升官员队伍的素养;但考核制度 的本质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不能

20、从根本上杜绝官员工作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解析:变化:根据材料“秦朝的为吏之道提出五善”可知,秦朝时期的官员考 核标准以道德为主;根据材料“西汉时,上述标准或尺度开始有了较大改变。地方官通过上 计向中央汇报的主要内容已经成为户口垦田,钱谷入出,盗贼多少”可知,西汉时期 注重实际业绩;根据材料“唐代考课标准是四善二十七最可知,唐代对官员的道 德和才干进行综合考量;根据材料“宋代考课标准依据职官不同而有很多具体规定“可知, 宋代的官员考核标准走向具体化。评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积极性和局限性两个 方面回答。积极性:从提高官员的素养、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等方面分析回答;局限 性:从无法在根本上杜绝官员腐败等方面回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