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的认识教案模板7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的认识教案模板7篇.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2的认识教案模板7篇 2的熟悉教案篇1 教学内容:1000以内数的熟悉(p68、69例1、例2) 教学目的: 1、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熟悉计数单位百、千,并把握数数方法,把握10个一百是一千。 2、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3、经受观看、试验、猜测、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根本策略。 4、学会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5、初步熟悉数学与人类生活的亲密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胜利与欢乐。 教学重点:通过直观的数数使学生熟悉计数单位百、千,并把握数数方法,把握10个一百是一千。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相邻计数单位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预备:实物投影等。 教学设想: 本节课我从学生的
2、进展和学习需求动身,制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整体设计上留意了以数数为主线,把数的组成、估量意识的培育及数学与生活的结合等方面穿插在一起进展教学。 一、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学问根底。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阅历和学问根底来绽开教学,所以我在课前活动中,先让学生在观赏照片时,估量一二年级的人数、全校的人数,再让学生说说对于刚刚说到的这些数,你知道些什么?让学生充分展现自己已有的学问根底。学生已经懂了的,我们就不必再教了。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我们就放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沟通中猎取新知。 二、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数是数出来的。 1、给学生供应小棒,以小组为单位数。经受单根数的、整十、整百和几百几十几的数数
3、过程,使学生感知并体验1000以内数的形成。 2、让学生获得清楚透彻的数的概念。 在整个教学中,力求引导学生在动手摆、动口数、说的根底上,自主探究、主动构建起1000以内数的概念。例如:数的组成。让学生在动手摆过程中看着实物说出一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再脱离实物,看数说数的组成。层层递进,由浅入深,让学生获得扎实透彻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构建数的模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出示“体育馆”的主题图 (2)师:猜一猜体育馆大约能坐多少人? 2、师:用100以内的数能表示吗?由需要引出。 (提醒课题:1000以内数的熟悉) 3、学习p68页主题图 学生独立数
4、数,再进展全班沟通。学生从一个一个地数,到10以后由10个10个地数,到100以后,一百一百地数,做适当地板书。如下: 板书:一个一个地数,10个一是一十。 一十一十地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地数,十个一百是一千。 下面我们进展数数竞赛,你会一个一个数到十?你会一十一十地数到一百吗?你会一百一百数到一千吗? 4、小结:关于数数,你们有什么新发觉?争论。(假如数的数量特别多,要连续往下数,怎样数比拟快?)让学生会在操作中感悟到数较大的数也可以一百一百地数) 做一做(强调接近整百整千时拐弯处的数法) (1)从一百九十八起,数到二百零六。 (2)从九百八十五数到一千。 留意学困生的辅导。 二、
5、1000以内数的读、写法 出例如2 出示计数器上的数请学生读出来,再试着学生试写,再集体讲解。 师:哪一位上没有珠子,应当怎么写呢?用0表示。 怎么读?哪里的0读,哪里的0不读呢?(中间的0读,末尾的0不读) 上面的每个数是由几个百、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做一做 三、小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反思: 一是对教材的把握,新教材将万以内数的熟悉分成两局部,其目的何在。课前我甚至想过仍旧将这两局部合起来上。但是,我想那些专家这样编排的用意何在。进展学生的数感,是课程标准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所以可能缘由就在于此。 二是怎样选择适宜的生活情境,让数数与现实的生活情境联系起来。虽然说学生对100
6、0以内的大数有所接触,但是很少。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进展的过程。据此,本节课主要采纳活动教学法。 1、将教学内容活动化,让学生在做中学。 首先是猜一猜体育馆人数的活动;接下来是小组合作数小棒的活动,给学生一大盒小棒,在猜想的根底上,将究竟有多少根小棒这一问题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数小棒的操作活动中自己去体验、感悟,从而发觉数数的方法,体会十进关系。然后是议一议的活动,让学生沟通:关于数数,你有什么新的发觉?最终是练一练的活动,包括接一接、数一数、说一说、估一估、填一填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了新知的应用与拓展。 2、采纳小组合
7、作学习,让学生在交往互动中学。 本节课采纳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小组合作数小棒,共同决策,集体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中可以自由学习、充分交往,小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操作、发言的时机。 3、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轻松开心的气氛中学。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依据低年级儿童的特点,本节课创设了企鹅博士考大家、登城堡拿礼物的故事情境,力图引领孩子们走进一个布满童趣的童话世界,让他们学得轻松开心又积极主动。 2的熟悉教案篇2 一、说教材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内容,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许多的平面图形的,比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本节课的学习即与之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有着亲
8、密联系,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亲密的联系在于讨论方法、讨论的切入点有一样的”地方。本质的区分在于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在小学阶段中第一次全面、深刻、系统的学习立体空间图形的开头。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这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以及立体图形外表积、体积的计算等打下坚实的根底。因此本节课的地位显得至关重要! 二,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借助详细的实物和模型,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各局部的名称、特征,以及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 过程和方法:通过观看思索、动手操作,培育学生的空间观念,进展学生的立体思维。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总结、归纳
9、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学习体验。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和把握长方体和正方体,面和棱的特征 四,学情分析 在小学低年级阶段,学生已经初步熟悉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且在生活中也会常常遇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虽然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长方体和正方体,但在平面图形中许多讨论方法学生已经把握,比方讨论平面图形,我们一般从点、边、角等方面来进展讨论。 五,教法、学法 主要采纳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沟通的方法。 六,教学预备 多媒体课件、长方体正方体实物模型、讨论单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上课开头,我们先出示一幅商场一角的情境图,让学生认真观看,都发觉了哪些外形的物体?能不能用
10、我们以前学习过的数学学问、数学语言来描述一下? 学生一般能够正确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是我们连续抛出一个问题?生活中你在哪些地方还见到过长方体和正方体?我想学生的答复应当是五花八门,比方魔方、快递包装盒、牛奶盒、铅笔盒、橡皮等等,或许学生描述不是那么准确,比有的如铅笔盒,它并不是一个平平的面,而是一个曲面,但是我们这时不要焦急否认学生,由于学生已经从以往的平面图形走到了现实中的立体图形,这是一个大的进步,我们的应当予以确定。对于那些不准确的描述,我们会在最终进展争论,让学生依据本节课学习到的学问进展推断。 (二)讲授新知 我们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样的道理,长方体和正方体也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实
11、际物体,依据学生认知进展的规律,我们应当从实物中提炼出模型,因此我们可以讨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固然抱负条件下每个同学最好都有一份不同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模型。第一步就让学生直观感知长方体和正方体。让学生动手摸一摸、闭上眼睛想一想,今日我们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与我们以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究竟有什么不同?通过直观的感知,学生的答复或许不是那么准确,比方,平面图形有一个面,立体图形有好多个面;再比方平面图形是画在纸上的,而立体图形是现实生活中的等。我想这足以可以说明学生已经开头进展了立体图形的思索。 这时进一步追问,假设让你来描述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你觉得应当从哪些方面来介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以
12、前学习过的平面图形,帮忙学生梳理,讨论平面图形时,我们可以从顶点、边、角等几方面来进展讨论。同样的道理在熟悉长方体,正方体等立体图形时我们也可以选取几个讨论点来进展探讨,比方面,棱(即面与面相交的线段叫做棱),顶点(即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顶点)固然,这些名称的熟悉可以是学生课前预习,也可以作为教师的新知讲授。当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各局部名称后,可以设计一个环节,让同桌两个相互说一说,加以稳固各局部的名称。 在把握了各局部名称后,我们可以先讨论长方体、也可以先正方体;固然也可以放在一起进展讨论,本节课我采纳先讨论长方体再将讨论方法迁移到正方体的模式: 长方体的特征,在前面我们已经确定了可以从顶点
13、,面以及棱三个方面来进展探究。 顶点的数量很好数,是8个顶点,固然在数的过程中要留意引导学生有挨次的来数。讨论的重点在于面和棱。这时我想完全可以把问题抛给学生进展小组争论。在小组争论开头之前,我们要给学生供应几个问题:第一,长方体有几个面,面与面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验证的?其次,长方体有几条棱,棱与棱之间有没有什么特点?你又是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的?带着这两个问题同学们进展小组合作。并完成讨论表格。 小争论完毕,学生在进展汇报沟通的时候,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去数面的个数的时候,怎么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我们可以上下、前后、左右来数。一共有6个面。对于面的特点,我们可以从面的位置、面的外
14、形、面的大小也就是面积三个方面来描述,最终得出结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相对面的大小、外形完全一样。(固然对于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这个说法在后面的练习中会进展特别的论述) 在去讨论长方体棱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仿照刚刚讨论面的过程:比方,长方体一共有几条棱,怎样数才能做到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绽开充分的沟通、争论。有的学生会想到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长方体一共有8个顶点,共计24条棱,但是在数的时候全部的棱都重复计算了一遍,最终要减半,所以长方体一共有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会想到根据棱的长度去数,一共有三组,每组有四条棱长度相等,共计12条棱。还有的同学可能是根据空间位置来去数,这时可以让这
15、位同学到讲台上用不同颜色的粉笔来进展标注,通过空间位置的划分,可以分为3组,每组有4条,共计12条棱。每种方法都可以,但是我们要鼓舞学生运用第3种方法,由于第三种方法学生是真正站到立体空间的角度去思索问题,要予以确定。这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环节,同桌两个彼此不重复、不遗漏的数一数各自长方体的棱并说一说每组棱有什么特点。最终我们得出结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为3组,每组相对的4条棱长度相等。 在学生把握了长方体的顶点、面、棱的数量和特征后,引导学生观看长方体中一个顶点对应几条棱,学生很清晰的知道:一个顶点对应3条棱。在数学中,我们把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且
16、向学生介绍,一般来讲,我们把水平方向的较长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熟悉说课稿二的棱叫做长,把水平方向较短的棱叫做宽,把垂直方向的棱叫做高。讲授完长宽高后,可以让学生到讲台上来说一说自己长方体模型的长宽高。让学生知道,长方体的长宽高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随着摆放的位置进展变化的。 在讨论正方体特征时,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依据刚刚讨论长方体的方法去讨论正方体。完成讨论表格,并比照一下,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一样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索得出结论:正方体也有8个顶点、6个面,12条棱。但是正方体的6个面大小、外形完全一样。并且正方体的12条棱长度也完全一样。这正是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的不同之处。
17、本环节的设计重点在于讨论方法的迁移,以及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一样之处和不同之处进展比拟。 最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包含关系:在平面图形中,我们学习过正方形是特别的长方形,只不过正方形的长和宽相等,我们称之为边长。这里的正方体是不是特别的长方体呢?抛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进展思索?其实,正方体就是一种特别的长方体,只不过正方体的长宽高都相等而已,我们把它称为棱长。本环节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集合范围内,正方体是一种特别的长方体。二者是一种包含的关系。 到此本节课的新授内容以根本完毕,依据练习的层次性,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练习。 最终,让学生思索两个问题: 1,生活中的铅笔盒、冰箱等是不是
18、标准的长方体 2,是不是全部的长方体的面都是长方形。 这两个问题留作学生课下思索。 八、板书设计 略 2的熟悉教案篇3 教学目标 (一)了解并把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理解并把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 (三)培育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精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展计算。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体积单位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 (二)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的转化。 教学用具 投影片,电脑动画软件(或活动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预备 教师: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元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
19、米 厘米 教师: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哪些?相邻的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 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面积单位 1米2=100分米2 1分米2=100厘米2 厘米2 口答填空,并说明算法和算理: 4米=( )分米=( )厘米。(算法:进率高级单位的数。) 500厘米=( )分米=( )=米。(算法: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我们复习了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进率,和高级单位和低级单位之间转换的方法,今日我们学习常用的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转化。板书课题: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二)学习新课 1熟悉体积单位间的进率。 (1)出示电脑动画图(或抽拉投影片)。 出示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提问:体积是多少?(1分
20、米3。) 给一条棱涂色,提问:棱长多少厘米?(10厘米。) 1厘米3为单位,一个一个涂,涂满一排,提问:体积是多少?一排一排涂,涂满十排(一层),提问:体积是多少?一层一层涂,涂满十层(即全部涂上)。提问:体积是多少? (101010=1000(厘米3)。) 教师:由此可知1分米3等于多少厘米3?学生口答后教师板书: 1分米3=1000厘米3 教师:假如把刚刚的图理解为棱长1米,即体积为1米3,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再请学生看一遍电脑动画图后,学生口答教师板书:1米3=1000分米3。 教师:能说一说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吗?(1000。) (2)教师:(指黑板板书)这些是常用的长
21、度单位,面积单位和体积单位及进率,比拟它们有什么不同处?(名称、进率两方面。) 2体积单位的互化。 (1)教师: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常常需要把体积单位进展转化,现在来学习这个问题。 出例如3:(投影) 3.8米3, 0.54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把问题改写成如下形式:(板书) 8米3=( )分米3 0.54米3=( )分米3 教师:看一看问题是从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换,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换?如何计算?并说出这样计算的理由。 学生边争论边试算。然后归纳,教师板书: 由于1米3=1000分米3,8米3有8个1000分米3,列式:10008=8000,填8000。 (第2题同上理)100
22、00.54=540,填 540。 (2)出例如4:(投影片) 3 400厘米3, 96厘米3各是多少分米3? 改写成算式:3400厘米3=( )分米3 96厘米3=( )分米3 教师:审题时首先要留意什么?试说出这两道小题的解答过程和算理。 学生试算,争论后,归纳并板书: 由于1000分米3为 1米3,3400分米3中包含有多少个1000分米3,就有几个米3,列式:3 4001000=3.4,填 34。 (第2题同上理) 961000=0.096填 0.096。 教师:请比照例3,例4,说一说这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争论后归纳,教师再小结并板书: (例3下面)高级单位低级单位,用进率高级单位
23、的数。 (例4下面)低级单位高级单位,用低级单位的数进率。 教师:想一想,体积单位间的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的转化有什么一样处与不同处?(换算的方法一样,但进率不同。) (3)尝试解下面几题: 2米380分米3=( )米3; 教师依据学生争论状况可作提示:哪局部需要转化?没转化的局部如何办?学生口答后 再板书:2801000=20.08=2.08,填2.08。 5.34分米3=( )分米3( )厘米3; 教师:哪局部可以直接填?哪局部需要转化?(板书)10000.34=340,填5和340。 3.09米3=( )米3( )分米3。 请学生直接说出列式和结果。 教师:从上面三道题的解
24、答中,你们有什么体会?(复名数与单名数的互化,除了要留意是由高级单位向低级单位转化还是低级单位向高级单位转化外,还要留意审清题中哪一局部需要转化。) 书面练习:(请4位同学写投影片,集体订正)课本p38做一做和补充题。 出例如5:(投影) 一块长方体钢板长2.2米、宽1.5米、厚0.01米。它的体积是多少分米3? 请同学们自己解答。教师巡察中可抽选一名先算出立方米,再化为立方分米,和一名直接算出立方分米的同学去板书。集体订正时由同学自己确定哪种算法较好。 (三)稳固反应 口答填空,说出计算过程。(投影片) 0.5米3=500厘米3( ) 2.6分米3=2米3 60厘米3( ) (四)课堂总结
25、1体积单位的进率。 2体积单位的转化方法。在学生总结根底上,将例3,例4后归纳的方法汇合成一个,并板书出来: 板书设计 2的熟悉教案篇4 一、教案背景 1、面对学生:小学学科:数学 2、课时:1 3、学生课前预备: (1)复习所学过的平面图形。 (2)画图工具、自制圆片、硬币等。 二、教学课题 通过学生人人参加,动手操作、观看、思索等教学活动,使学生熟悉圆,把握圆的特征。 1、知道圆的各局部名称,知道同一圆内半径和直径的特征及二者的关系,能依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2、学会用圆规画圆,了解其它画圆工具的使用方法。 3、使学生进一步积存熟悉图形的学习阅历,培育学生的观看力量、动手操作力量、
26、抽象概括力量和合作沟通力量,增加空间观念,进展数学思维。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圆与生活的联系,从数学的角度感受圆的美,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热忱和兴趣。 三、教材分析 “圆的熟悉”是在学生已经熟悉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平面图形和初步熟悉圆的根底上进展学习的。 “圆的熟悉”是一节几何内容的课,是平面几何从直线平面图形到曲线平面图形的突破,无论从内容的本身或是讨论方法,都与以前有所不同,同时也是后继学习内容圆周长、面积、扇形、圆柱、圆锥的根底。 教学重点:把握圆的特征;理解同圆或等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教学难点:通过动手操作体会圆的特征。 教学预备: 1、多媒体课件。 2、圆规
27、,圆形纸片。 四、教学方法 整堂课的设计,力图从学生的生活阅历和已有的学问背景动身,实行观看操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帮忙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真正理解和把握根本学问和技能,体验胜利的喜悦,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念,让课堂真正焕发活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仆人。课堂最终,引用借鉴古代关于圆的记载,既加深了学生对圆的熟悉,又使学生我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所了解。 五、教学过程 (一)引入 谈话:今日特别快乐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新的学问。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平面图形?今日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新的平面图形。圆。以前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圆,这节课我们将更深入的熟悉圆。【板书课题圆的熟悉】 说到圆,信任大家都不会生疏
28、。你能说出你平常见到的物品中,哪些是圆形的吗?(生举例师强调指物品的外表) 师:看来大家平常特别留意观看。教师也搜集了一些有关圆的图片。我们一块来观赏一下。 师:看来圆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有人说由于有了圆,我们的世界才变得如此奇妙而奇妙。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刚刚说过的这些物品为什么是圆形的呢?例如车轮做成方的行吗?这节课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进圆的世界,领会其中的神秘。 (二)展? 1、师:刚刚我们看了这么多的圆,说了这么多的圆。想不想亲自动手画一个? 用什么工具画?生:用圆规。 师:下面同学们试着用圆规在纸上画一个圆。画圆的时候,要边画边想你是怎么画的?学生操作画圆。 师:
29、画好了吗?让一个画得好的同学说一说用圆规画圆时应留意什么? (生:圆规的尖不能移动;两脚间的距离不能变;旋转一周;拿的姿态) 师:(边演示课件,边讲解)画圆时,要用手捏住圆规顶端的手柄,稍用力将针尖的一脚按下,使针尖固定,再旋转圆规的另一只脚。 总结:定距离定针尖旋转一周 大家都学会了吗?现在是不是很想再试一试?好,下面就再画一个圆。不过在画之前我有一个问题要问,我发觉刚刚同学们画的圆中,有的同学画的大,有的同学画的小。这是为什么呢?(圆的大小由笔尖和针尖的距离打算) 这次画圆,教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我们全班同学画的圆能不能一样大?应当怎么办?(笔尖和针尖的距离一样就行)下面我们就把笔尖和针尖
30、距离统肯定为3厘米。试着画一下。学生再次操作画圆。画完小组检查。看是否差不多大,假如不一样大想一想是什么缘由。 2、熟悉圆的特征 (1)熟悉圆心、半径、直径 师:我们现在学会了画圆。看着孤零零的一个图形,有没有觉得缺少了点什么?对,没有标注上名称。每个图形各局部都有自己的名称,比方长方形有长和宽,三角形有底和高。圆中各局部也有自己的名称。想不想知道?下面自学课本94页的有关学问。 学生自学课本概念。学生小组沟通。 谁能说一下,通过刚刚的学习和沟通,你学到了哪些学问? 什么是圆心?什么是圆的半径?什么是圆的直径? 指名上黑板画,其他画在自己的圆上。并用字母表示。 画完后小组同学相互检查。 我们现
31、在知道了圆各局部的名称,刚刚你画的圆可以怎样描述?半径3厘米的圆现在量一量你画的圆半径是不是3厘米?测量完后小组相互检查并沟通。 (2)熟悉圆的特征 这么快我们已经学会了画圆,并且知道了圆的许多学问,可是,圆中还有更多的神秘在等着大家去探究。大家想不想知道圆的更多的神秘?下面我们连续探究。拿出你预备好的圆形纸片。 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把你手中的圆纸片,借助尺子圆规等工具。摸一摸、折一折、量一量、画一画、比一比,信任你肯定会有精彩的发觉。有信念吗? 要求:把你的发觉记录下来。 有了精彩的发觉要和大家一块沟通。出示学生发觉结论: 圆有很多条半径,很多条直径;(折、量、画)有道理吗?说明理由。 全部半径
32、都相等,全部直径都相等;(观看、量、折、画的过程。补充:同圆) 一个小组的发觉可能不完善,发挥我们集体的才智使我们的发觉更加完善。 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半径是直径的一半。(折、观看、量)假如用字母怎么表示?【板书公式】。 刚刚画的圆还可以怎样描述?直径6厘米的圆。随机举例直径半径 小组说一条自己认为最特殊的在全班沟通。 圆是轴对称图形;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圆没有长和宽; 我们的同学表现特别棒,看来集体的才智是无穷的,短短的时间就发觉了这么多有关圆的神秘。其实呀,早在我国古代名著墨经中记载:“圆一中同长也”。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是指圆(上任意一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半径)也是提醒了同一圆中
33、半径都相等的道理。还记得上课开头提出的问题吗? 出示:车轮为什么是圆形的?出示课件帮忙理解。有困难吗?小组争论一下。 小结:看来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学问。人们熟悉了圆,然后利用圆为人们效劳,假如没有了圆我们的生活会失去许很多多的精彩。 (三)应用 师:同学们对圆有了肯定的熟悉,下面我还是要考考大家。 最早画圆就是利用正方形内最大的圆和正方形的关系画圆的。出示:“圆出于方,方出于矩”,所谓圆出于方,就是说最初的圆形并不是用现在的这种圆规画出来的,而是由正方形不断地切割而来的。所谓方出于距,是说方的图形是用距(直尺)画出来的。 这时我记起了一句话“无法规不成方圆”假如没有圆规你真的
34、就不能画一个圆吗?有难度可以争论沟通一下。 同学们不但会用圆规画圆,而且想了这么多画圆的方法。其实这些方法和圆规画圆的方法是一个道理的。 (四)谈收获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看来同学们这节课的收获真不少。其实圆中真是蕴含着无穷的神秘。古希腊一位数学家也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我国人们对圆也情有独钟,“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给予了吉利如意,饱满丰腴的意义,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例如一件事情完成得很精彩,就说圆满;祝愿新人用花好月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圆圆的,就把这天定为中秋节,一家人团聚,就叫做团聚,吃着圆圆的月饼。这一节课,通过对圆的学习,感受到了圆的无穷魅力,也画上一个圆满的句
35、号,看,这个句号也是圆的呢!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注意参加式教学,通过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反应练习等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充分让学生参加学习的整个过程,人人动手操作,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育了学生主动参加学习过程、自主探究力量和创新力量,圆满完成了数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2的熟悉教案篇5 教学目标: 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 使学生把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事物都是普遍联系观点的启蒙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倒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会敏捷求真、假分数、小数、整数、带分数的倒数。 教学策略: 1、由于学生已经有了前面分数乘法计算的根底,所以本节课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通过
36、自学和足够的练习把握倒数的概念以及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教师应让学生明确倒数的两个条件:两个数。这两个数的乘积是。乘积是的两个数叫做互为倒数。并让学生争论: 怎样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一个数能叫做倒数吗? 5是倒数这样的说法对吗?为什么? 3、在学生争论的根底上说明: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必需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这个数可以是小数,分数和整数。 然后让学生自己创作几组倒数,并对学生的答复让学生自己发表意见,用倒数的意义来检验所举的例子对不对。 4、教学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时要引导学生观看: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相互调换位置的。并思索:
37、 全部的自然数都有倒数吗?的倒数是几? 有没有倒数?为什么? 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 引导学生得出: 的倒数是,没有倒数。求一个数(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5、使学生明确: ()自然数的倒数要先把它化成分母是的假分数,再按调换分子、分母的方法来求倒数。 ()求带分数的倒数要先把它化成假分数,再按调换分子、分母的方法来求倒数。 ()求小数可以先把它化为分数再调换分子、分母的方法来求倒数。 2的熟悉教案篇6 活动目标 1、能说出常见物体的颜色。 2、对颜色的变化感兴趣,喜爱试验活动。 3、培育和进展表现美的力量。 4、情愿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共享自己的心得。 5、培育幼儿对科
38、学现象进展探究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是:激发幼儿对四周生活中颜色的关注。 2、难点是:引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活动预备 1、颜料和调色用具。 2、活动室的布置要颜色丰富、协调。 3、各种需要涂色的画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熟悉颜色的活动,激发幼儿对四周生活中颜色的关注。 (1)结合日常生活引导幼儿观看四周物品中丰富多彩的颜色,并初步了解一些颜色的名称。 (2)教师让幼儿回忆观看的颜色,并出示相应的色块,让幼儿对颜色进展指认。然后谈谈最喜爱的颜色,说说什么东西和自己喜爱的颜色是一样的? 二、通过使用颜色的活动,让幼儿进一步熟识颜色,体验颜色的美,引发幼儿对颜色的兴趣。 (1)涂色活动
39、。为幼儿供应各种需要涂色的画,如树、水果、花,然后让幼儿涂上相应的颜色,要求与实物原来的颜色相像。 (2)配色活动。鼓舞幼儿在空白的”树、花等图画上涂色,鼓舞幼儿自己配色。活动后组织幼儿观赏同伴的作品,谈谈最喜爱哪幅画的颜色。 三、通过试验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1)调色活动。让幼儿自由探究,用颜料进展调色试验,体验发觉的乐趣,然后让幼儿争论、沟通调色的阅历,谈谈颜色的变化。教师可示范操作试验,让幼儿发觉调色的结果是丰富多彩的,激发幼儿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制作活动。让幼儿通过制作和玩七彩风轮,让幼儿产生求知的欲望。 2的熟悉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熟悉长方形、正方形、三
40、角形和圆(能说知名称、能正确地分辩、直观感知其特征)。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等学习活动中,体验面在体上。 3让学生在详细的情景中去思索、想象再制造,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35页的内容。 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参观图形王国。 a.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在熟悉物体一课中熟悉了四种图形,它们都住在图形王国里(课件演示),请大家认一认,说一说。 b.师: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都是立体图形,在图形王国里,除了立体图形家族,还有平面图形家族(课件演示出示),谁熟悉它们?请介绍一下。 2提醒课题。 师:今日我们就来讨论这些图形板书课题。 动手操作,探究
41、新知 1观看发觉,感知面在体上。 a.观看操作。 师:你能从桌面上的这些物体上,找出这样的图形吗?请大家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 b.引导发觉。 师:你们刚刚找的这些图形它们的家是安在哪里? c.课件演示面在体上及分别过程。 2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a.启发再制造。 师:刚刚同学们通过观看发觉了这些图形的家都安都在立体图形上,你能独立想方法让他们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住在纸上吗? 学生独立思索。 汇报沟通(描、印、折、画)。 看书第34页,你们想的方法和书上的小朋友一样吗? 小结:同学们真聪慧,想出的方法比书上的小朋友还要多,真棒! b.动手操作。 提要求。 师:你们想不想也来动手印一印或描
42、一描?要求:小组合作完成;a、每组至少用两种方法来制作。b、每种图形至少要有2个。c、每组都有一叠纸,每张纸只描或印一个图形。d、请小组长先分工,再动手做。比一比哪一组合作得好。 小组合作。 预备沟通。 全班沟通:我们小组采纳了哪些方法其他小组补充并赐予评价。 小结:刚刚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帮忙把这些平面图形的家安到纸上。 b.分类(渗透图形特征的熟悉)。 师:现在请各小组从组内的作品中,每种选一个最美丽的图形按要求贴到黑板上。 学生分类。 评价他们分对了吗? 抽象。 变式。 师:小调皮也有3个图形,你们看它放在哪里比拟适宜?为什么? 3小结:刚刚同学们通过思索、探究、操作,把平面图形的家从立体图形上搬出来,留在纸上,还懂得通过观看各种图形的微小不同来辨析各种图形的类型。 稳固深化,质疑拓展 1嬉戏1。 a.师说出平面图形的名称,生依据要求举起图形。 b.抢答:教师出示各种图形,学生抢答(说出图形的名称)。 c.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辨析(师分别说出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的名称,学生按要求出示相应的图形。) 2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