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4930395 上传时间:2023-08-1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9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初中数学教学设计优秀3篇数学初中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设计示例一公式 教学目标 1了解公式的意义,使学生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

2、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

3、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二公式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使学

4、生能利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理解公式与代数式的关系 (二)能力训练点 1利用数学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利用已知的公式推导新公式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数学来源于生产实践,又反过来服务于生产实践 (四)美育渗透点 数学公式是用简洁的数学形式来阐明自然规定,解决实际问题,形成了色彩斑斓的多种数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公式的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数学方法:引导发现法,以复习提问小学里学过的公式为基础、突破难点 2学生学法:观察分析推导计算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利用旧公式推导出新的图形的计算公式 2难点:同重点 3疑点:把要求的图形如何分解成已经熟悉的图形的

5、和或差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代数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用字母表示数,用字母表示数有很多应用,公式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在小学里学过许多公式,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哪些公式,教法说明,让学生一开始就参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后面利用公式计算感到不生疏 在学生说出几个公式后,师提出本节课我们应在小学学习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公式 师:小学

6、里学过哪些面积公式? 板书:S=ah (出示投影1)。解释三角形,梯形面积公式 【教法说明】让学生感知用割补法求图形的面积。 (二)探索求知,讲授新课 师:下面利用面积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出示投影2) 例1如图是一个梯形,下底(米),上底,高,利用梯形面积公式求这个梯形的面积S。 师生共同分析:1根据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要计算梯形面积,必须知道哪些量?这些现在知道吗? 2题中“M”是什么意思?(师补充说明厘米可写作cm,千米写作km,平方厘米写作等) 学生口述解题过程,教师予以指正并指出,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1通过分析,引导学生在一个实际问题中,必须明确哪些量是已知的,哪些量是未知的,

7、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已知哪些量2用公式计算时,要先写出公式,然后代入计算,养成良好的解题习惯 (出示投影3) 例2如图是一个环形,外圆半径,内圆半径求这个环形的面积 学生讨论:1环形是怎样形成的2如何求环形的面积讨论后请学生板演,其他同学做在练习本上,教育巡回指导 评讲时注意1如果有学生作了简便计算,则给予表扬和鼓励:如果没有学生这样计算,则启发学生这样计算 2本题实际上是由圆的面积公式推导出环形面积公式 3进一步强调解题的规范性 教法说明,让学生做例题,学生能自己评判对与错,优与劣,是获取知识的一个很好的途径 测试反馈,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4) 1计算底,高的三角形面积 2已知长方形的长是宽

8、的16倍,如果用a表示宽,那么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当时,求t 3已知圆的半径,求圆的周长C和面积S 4从A地到B地有20千米上坡路和30千米下坡路,某车上坡时每小时走千米,下坡时每小时走千米。 (1)求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公式。 (2)若千米/时,千米/时,求从A地到B地所用的时间。 学生活动:分两次完成,每次两题,两人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做好后同桌交换评判,第一次可请两位基础较差的同学板演,第二次请中等层次的学生板演 【教法说明】面向全体,分层教学,能照顾两极,使所有的同学有所发展 师:公式本身是用等号联接起来的代数式,许多公式在实际中都有重要的用处,可以用公式直接计算还可以利

9、用公式推导出新的公式 八、随堂练习 (一)填空 1圆的半径为R,它的面积_,周长_ 2平行四边形的底边长是,高是,它的面积_;如果,那么_ 3圆锥的底面半径为,高是,那么它的体积_如果,那么_ (二)一种塑料三角板形状,尺寸如图,它的厚度是,求它的体积V,如果,V是多少? 九、布置作业 (一)必做题课本第xx页x、x、x第xx页x组x (二)选做题课本第xx页xx组x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三 一、说教材: 1、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探究数据的离散程度及认识“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及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运用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相近时,而实际问题中具体意

10、义却千差万别,因而必须研究数据的波动状况,分析数据的差异,逐步抽象出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的三个量度,并掌握利用计算器求方差和标准差。 2、地位作用: 纵观本章的教材安排体系,以数据“收集表示处理评判”的顺序展开。数据的波动是对一组数据变化的趋势进行评判,通过结果评判形成决策的教学,是数据处理解决现实情景问题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是本章学习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通过本节的学习为处理各种较为复杂的现实情境的数据问题打下基础。 3、教学目标: 依据课标对本节知识的提出的“探索如何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会计算极差和方差,并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要求,确定以下目标: (1)知

11、识目标:a、掌握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极差”“方差”“标准差”三个量度。b、会动手和利用计算器计算“方差”“标准差”。 (2)过程与方法目标:a.经历感受表示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的探索过程(“极差”“方差”“标准差)。b.通过数据分析的学习,培养学生探索数学规律的能力(“平均数相同的两组数据,极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一组数据方差越小,波动越小,越稳定”)c.突出关键环节,判断两组数据稳定性就是抓住计算其方差进行比较。d.在具体实例中体会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3)情感目标:通过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通过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善于用数学的眼光认识世界,进

12、一步增强学生的数学素养。 4、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极差、标准差和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 难点:理解极差、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学生素质。根据这一原则和本节教学目标,我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1、引导发现法。数据分析的三个量度,是十分抽象的概念,要引出三个概念,必须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我设计了一个连接奥运会中韩射箭运动员的场景,并用表格记录环数,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评判,通

13、过学习分析具体的生活实例来发现当两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相近,无法用平均数来刻画时,引入一种新的量度,逐步抽象出“极差”“方差”“标准差”。以此,打开教学突出教学难点的缺口,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其主动性和积极性。 2、比较法。在极差和方差的应用中,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用已有的知识还是难以准确的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新的量度。 3、练习巩固法。通过练习,强化巩固概念,熟练计算器的操作。进一步理解本节知识对于实际问题的意义。这样更能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在运算中深刻理解“极差”“方差”“标准差”的内涵。使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选用一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背景。通

14、过一个实际问题情境的导入和比较,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让学生直观地估测甲、乙两名选手的成绩,回顾有关数据的另一个量度 “平均水平”,同时让学生初步体会“平均水平”相近,但两者的离散程度未必相同,仅有“平均水平”还难以准确地刻画一组数据,从而顺理成章地引入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一个量度极差;然后,设计了一个“做一做”,因承上面场景的情境,增加了一名选手丙,旨在通过丙与甲、乙的对比,发现有时平均水平相近,极差也相同,但数据的离散程度仍然存在差异,仅用极差还难以精确刻画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从而引入刻画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另外两个量度标准差和方差。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极差、方差、标准差,并依次比较,让学生

15、在比较中发现问题。 三、说学法: 教给学生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本节课注重调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尽可能地增加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我主要设计的学法指导是: (1)引导观察分析法:链接运动员设计场景,引导学生观察把环(用眼),关注收集的数据,积极思考,分析两名运动员设计的稳定程度(动脑),指导学生动手计算(动手)。让学生学会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2)引导比较鉴别法:在教学过程中,每出现一个新概念或一个新公式,采取的方法是:一是引导学生读,二是解释关键词语,三是让学生动手计算、巩固知识,加深理解概念的内涵,四是回头看实际情形,认识数据的变化规律,在实际背景中比较形成正

16、确的决策。 (3)引导练习巩固:注重“做一做”的练习中强化、观察、切入公式特点、计算、分析、判断的方法的巩固,通过强化加深学生对三个量度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知道数学重在运用,从而检验知识的应用情况,找出未掌握的内容和知识。 (4)引导自学法:学生自学掌握计数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的操作功能。 四、说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情景(链接奥运会中韩运动员设计的情景)。 2、学生观察阅读分析(描述运动员射箭的平均水平)。 3、分析思考寻求解决方案(观察表格数据求平均数)。 4、通过对以上问题的分析发现在实际生活中除了关注数据的“平均水平”以外,还要关注数据的离散程度。(引出本课课题数

17、据的波动) 2、新课: (由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来引出课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1、概念介绍: a、数据的离散程度(是相对于平均水平的偏离情况); b、极差(极差是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是一组数据中数据与最小数据的差); c、练习巩固计算极差; 2、展示丙运动员加入的情景,让学生在乙丙两人中挑选,计算中发现平均数极差相同,让学生产生新的困惑。引入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方差和标准差。 3、引进概念 a、概念“方差”(各个数据与平均数之差的平方的平均数),给出计算公式: 初中数学说课稿:数据的波动 b、给出“标准差”的概念(方差的算术平方根)。 c、学生相互交流学习操作

18、计算器计算方差和标准差。 4、引导学生理解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的内涵(通过数据与图比较说明,使抽象概念具体化)。 5、计算引例中的方差和标准差。(作用:一是巩固“方差”的计算方法;二是用方差来刻画引例中的数据离散程度,加深学生对方差意义的理解。三是会用运“方差”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样本4、7、5、2、3、8、5、6的平均数是_,众数是_,极差是_,方差是_,标准差是_。(通过这组练习强化概念和计算方法的运用) 2、P235随堂练习(1)(通过这道习题巩固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小结谈体会:教师引导回顾所学概念;让学生谈学习、运用的体会。 5、布置作业:P199(1)(2)(3-选作题):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为表格式,这样的板书简明清楚,重点突出,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便于比较和记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