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求平均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求平均数》教案.docx(6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求平均数教案求平均数教案1教学目标1、驾驭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教学建议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精确操作计算器.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 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 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 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 ,就须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其次功能,于是就得先按 键,再按 键.教学设计示例1素养教化目标(一)学问教学点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二)
2、实力训练点培育学生正确运用计算器的实力.(三)德育渗透点培育学生仔细、耐性、细致的学习看法和学习习惯.(四)哺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洁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3.教学疑点:学生简单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4.解决方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
3、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精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精确性高,查表慢,且精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这样开宗明义的引入课题,能快速将学生的留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
4、除了平均数 、标准差 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 ,各数据的平方和 .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三)教学过程老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其次步输入数据,其过程肯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全部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全部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假如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
5、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干脆得出计算结果.在老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与教科书的表格一样,如发觉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接着往下输入.老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 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 ,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 = ,就得到方差值 .让学生把表5、表6
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样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加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驾驭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相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在中学的普及运用.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四)总结、扩展学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留意操作方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细致,避开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
7、较.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布置作业教材P179中A组板书设计随堂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1.60,40,30,45,70,582.9,8,7,6,9,7,8教学设计示例2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驾驭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精确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
8、法?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老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 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2.计算器中,STAT是_的意思,DATA是_的意思.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与书中符号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得到_.选择题:1.通过运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
9、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即可 A.标准差 B.方差C.平均数 D.中位数2.假如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 B.1 C.约1.414 D.2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A.6.3,1.27 B.1.61,6.3C.6.3,1.61 D.1.27,1.61老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接着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熟识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四、教学留意问题1.本
10、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实力差者,要提倡相互帮助.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精确性.求平均数教案2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驾驭简洁求平均数的方法能依据简洁的统计表求平均数2培育学生分析、综合的实力和操作实力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学问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对数学的爱好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分,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分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3小明
11、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肯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分的二、探究新知1引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今日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2教学例2(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2)组织探讨: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3)学生汇报探讨结果,老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
12、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状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4)学生操作请同学们拿出打算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其次种:干脆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干脆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
13、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改变,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改变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求平均数的状况是不允许变更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干脆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许多状况下是行不通的假如我们不通过操作,干脆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便利呢?(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6352)41644(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
14、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肯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改变(9)反馈练习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果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果3教学例3(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其次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2)读题,组织学生探讨: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干脆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
15、高,怎么做比较好呢?(3)依据探讨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6142140135137144)68346139(厘米)其次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2141133138145135142)79667138(厘米)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其次小组的高多少?1391381(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5)反馈练习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
16、方法四、布置作业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求平均数教案3教学目标:1. 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2. 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洁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阅历对“平均数”做出说明。3. 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教学打算:教具:十个小皮球、两个小筐、多媒体课件学具:五个笔筒、十五根铅笔、统计表三张教学过程: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一、嬉戏导入,激发爱好师:同学们,我们曾经玩过投球嬉戏,今日咱们再来一场竞赛,好吗?男队、女队各出三人,看哪队能赢。请两队各派一名记录员做好统计。其他同学做裁判。学生进行竞赛。
17、赛完后展示统计表进行比较。(嬉戏起先,老师事前制好统计表,分发给两个统计员,进行记录。竞赛两次)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师:听说亮亮他们也在实行投球竞赛呢,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多媒体展示书上的两个统计表。)咦,怎么吵起来了?喔,原来他们在争吵哪组投的成果好呢。引导学生看课件中的两个统计表,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数不等及每人投中的个数)请大家帮着兔博士一起给评判一下吧。(最终定为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公允,多者为胜。)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幻灯单独出示第一组的统计表。)师:那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数7个,就是这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 。(板书)师:谁能求一下其次组投中球的平均数?师
18、:为什么第一组是除以4,而其次组却除以5呢?师:现在比较一下,哪组获胜?生:第一组获胜。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裁决出第一组获胜。看来平均数用处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常常运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劝服妈妈爱护环境呢。出示统计表。师:请大家帮亮亮算一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师:请大家细致视察我们上边三道题的解答过程,你知道怎样求平均数了吗?(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 用总数/份数平均数)师:不过兔博士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问大家呢。出示“议一议”1.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生:不是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而是
19、算出的一个平均数。师:出示2.求出的 “3个”与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一样吗?不一样,求出的“3个”只是一个平均数,而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丢了3个。四、动手操作,巩固验证师:看学得这么仔细,兔博士确定来个小测验,记住,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呀。出示做一做。下面笔筒中放有根数不同的铅笔,假如要使每个笔筒中放的铅笔根数不同,每个笔筒放几根?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师:大家轻松一下,来一个拍球竞赛怎么样?每组为一个队,由组长做好记录,发统计表。最终看哪组平均成果好,哪组就获胜。竞赛。最终表扬优胜小队。师:大头蛙有几个问题实在是弄不明白,谁能帮帮它?(推断题)1.
20、河北省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厘米,a王刚是这个篮球队的队员,他身高185厘米,可能吗?b这个球队有没有身超群过厘米的队员?2.小明所在的三年级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小明的体重肯定是28千克吗?师:兔博士站又添新内容了,想去看看吗?出示:我国每人平均住房面积:城镇24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我国平均每人年收入为8800元。我国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每日为208升。我国平均每人每年用电量为1081千瓦时。我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68米。我国女性平均身高为1.54米。看完这组数据你想说什么?五、学以致用,拓展延长1. 调查自己家水费、电费平均每月要交多少元?2. 统计本小组成员假期读书状况,并计算出小组平
21、均每人读书多少本。课前让学生亲历一个自己非常感爱好的嬉戏,在活动中复习统计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人数相等可以比总数”,为后面人数不等求“平均数”的状况埋下伏笔。由于人数不同,(再用比较总数的方法就不公允了)所以不能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确定输赢,一时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爱好,老师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大胆抛向学生,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须要中,自然而然地靠近了平均数,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的价值和必要。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感悟,经验求平均数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建立了平台,又从不同的角度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求完平均数
22、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总量与份数是要一一对应的,加深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印象。在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同时进行环保教化,增加学生的环保意识。(充分印证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独立概括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训练学生的视察、概括的实力。让学生在详细的情境中感悟平均数的意义,知道“3个”不是妈妈某一天丢弃塑料袋的真实个数,而是一个平均数。让学生再次明确平均数的意义。与实际数据加以区分。通过动手动脑再次验证、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发挥学生的聪慧才智。依据认知规律,适当地加入学生熟识的嬉戏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从熟识的生活中学习平均数。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
23、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设置兔博士站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适时对学生进行节水节电、主动参与体育熬炼的教化。用学过的学问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师:男生赢还是女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生:男生赢,因为男生一共投进去8个,女生一共投进去了6个,所以男生赢了。师:女生服气吗?想不想再玩一次?(其次次两队各加2人参与竞赛。)师:这次是哪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生:这次男生一共投进了11个球,女生一共投进了12个球,所以是女生赢。(也有可能出现相平的状况)师:
24、刚才你们是怎样比较出输赢的?生:看哪队一共投中了多少个球。看哪队投中的多。师:刚才两个裁判都用比投球总数的方法裁决出了成功者,这种方法公允吗?生:公允。生1:其次组成果好,因为他们投进球的总数多。(受前面评判方法的影响)生2:不公允,他们人还多呢。生3:其次组成果好,因为他们组有投球冠军,刘杰一个人就投中9个呢。生4:一个人成果好不代表全组人都好。生5: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就公允了。(学生若实在说不出来老师可参加进来。老师:同学们,大家听听老师的方法行不行,我们比较这两个组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在求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状况:1.移多补少;2.计算生:从8里面拿出1给6,那么
25、这四个数都是7了,所以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7个。生:先求出投中的总数,再除以人数就求出来了:(8+7+6+7)47(个)生:(9+8+5+3+5)56(个)其次组投中球的平均数是6。生:第一组投进球的总数是4个人的总数,所以要除以4;其次组投进球的总数是5个人的总数,所以要除以5生:(1+3+2+3+2+6+4)73(个)师:能说说你怎么想的吗?生:先算出一周丢弃塑料袋的总个数,再用总个数除以天数,就是平均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生:都是用总数/份数平均数师:对,这就是我们求平均数的方法。板书。学生可能会有两种相识:1.认为就是每天丢弃塑料袋的个数;(老师可以让学生再次视察表格明确不是真实的数,从而
26、相识平均数的特点。)2.认为不是每天实际的个数。会出现三种方法:1.移多补少;2.求平均数;3.把全部铅笔收到一起,再一根一根地分到笔筒里。生:(边演示边叙述)从多的里面拿出来放到少的里面去。每个竹筒放3根。生:把全部的铅笔都拿出来,再一根一根的依次分到竹筒里。生:用刚学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来做。(3+4+2+5+1)53(根)求平均数教案4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2.探究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依据详细状况敏捷选用方法进行解答。3.培育学生估算的实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洁的推断和预料。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究 与合作沟通的意识和实力。教学
27、重点:敏捷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关键: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驾驭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敏捷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求平均数”(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绽开。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谈话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学生沟通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说明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究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奇妙。(板
28、书:平均数)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学问呢?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溢了新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说明: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教学求平均数的重要基础。引入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调查学生对“平均工资”、“平均年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已经抽象了的平均数的理解状况,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主动探求学问的愿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课题。其次层次:构建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视察棋子,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说明: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学生
29、通过视察、思索,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忱。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这个平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说明:通过随意一种移动方法,使三排棋子同样多。从而揭示平均数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细心设计学具操作,并配以恰当的媒体显示,突出了平均数那简明、直观的特点。2、探究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数,并且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比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
30、名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小组活动探讨。汇报沟通。(生说方法多媒体显示棋子移动过程)移多补少! 先假设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说明:在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后,探究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用数学算式概括操作过程,并且让自己给方法命名。使学生在深厚的学习爱好中,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索。在汇报沟通中相互启发,最终共同探讨出2、7、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几种方法。体现了“小组合作沟通大组沟通汇总”的自主探究模式。呈现了学问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创新教化要求。第三层次:初步应用,内化拓展。师:刚才同学们通过探讨、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而且探究出了很多求平均数的方法
31、。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吗?第四层次:实际应用选择正确的算式:前几天,学校实行了献爱心活动,我们班52名同学分成4组,第1组捐款192元,第2组捐款212元,第3组捐款205元,第4组捐款 198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A: (195+212+205+198)52=16(元)B: (195+212+205+198)4=208(元)说说你选择B的理由。小明从结果16元他就确定A 是错误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假如选A该怎样提问?比较这2个问题的异同点?小结:所以求平均数时你要找准对应关系。说明:从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设计两道对比练习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求平均数方法的理解应用,在应用
32、中渗透对应思想。另外,结合题目的特点有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求平均数教案5教学内容第1课时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活动是师生主动参加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材用象形统计图呈现了每名同学收集到的矿泉水瓶的数量,通过“移多补少”的方式使学生知道求平均数的过程。整个探究过程,师生从详细直观的实物矿泉水瓶过渡到抽象的数,学生的思维仍处于由详细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折时期,仍须要依据实际阅历或借助详细形象,通过下定义的方式获得概念。针对这一特点,在教学例1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1让学生依据已有的生活阅历、实践操作以及多媒体动态演示,把概念的关键性和认知结构相联系,使学生驾驭概念。2针
33、对四年级学生新奇心强,有求知欲望,具有肯定的探究意识的特点,在教学时,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亲密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学问和方法解决问题。3老师以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觉生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信息,探究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激励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某些简洁的实际问题。课前打算老师打算多媒体课件学生打算小棒教学过程讲故事,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爱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途中发生的故事。(课件出示)有一天,孙悟空摘了一些又大又红的桃,猪八戒抢着分了起来,分给孙悟空2个,师傅3个,沙和尚3个,自己4个。同学们,你对猪八戒的分法有什么看法呢?(这
34、样分不公允)(1)提问:那么怎样分才公允呢?(把这些桃合起来再平均分,每人3个)(2)指名汇报分法。生1:4比2多2,从4中拿出1给2,则每份都是3。生2:把这些桃放在一起,再重新平均分。师:大家看,现在就公允了,平均每人分得3个桃。这个“3”在数学上就叫2、3、3、4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在生活中常常要用到平均数,今日我们就来学会平均数。(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故事情境中引入学会内容,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会平均数的爱好,而且为一节课的顺当进行创设了良好的开头。自主探究,理解新知1教学例1。(课件出示主题图)(1)提问:他们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吗?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强调:假设每人
35、收集的矿泉水瓶同样多)(2)依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使他们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学生操作:拿出小棒,一根小棒代替一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再动脑想、动手操作,使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同样多。(3)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师: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亮,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呢?(因为小明收集得最多,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4)老师边演示边小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同样多,这种方法就是“移多补少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求出他们4人平均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2提问: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先把4个数合起来,再平
36、均分)小结:“合”就是求出4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分”就是把收集的矿泉水瓶的总数再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先求出矿泉水瓶的总个数,再除以4)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移一移、画一画、算一算,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3总结算法。(1)提问:同学们能依据这个想法写出算式吗?(师生共同完成板书)(14121115)452413(2)分析算式:我们把“14121115”的和称为总数量,“4”称为总份数,“13”就是平均数,也就是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系式: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小结:我们可以利用“移多补少”的方式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的方
37、式来求平均数,在驾驭基本方法的同时,还要学会依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敏捷选择算法,怎样算简便就怎样算。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会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觉问题求平均数教案6教学目标(一)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二)驾驭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三)培育学生分析、概括的实力教学重点和难点平均数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它和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平均数事实上每一份不肯定一样多,而平均分是指事实上每份都一样多因此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是难点,让学生理解并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是教学重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打算口答: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五一班有42人,平均分成6个组,每个组有多少人?3小明
38、期中测验语文和数学两科成果共得180分,平均每科成果多少分?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事实上它们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是它们的平均数,而不是原来每份实际的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1份是多少”,既有联系又有区分(二)学习新课1新课引入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中,常常用到平均数的概念,如平均速度、平均成果、平均产量等怎样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如何求出几个数的平均数呢?这就是我们今日要探讨的课题(板书:平均数)2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
39、度是多少?3分析,老师演示,学生视察、思索老师拿出盛水的4个同样的杯子,标明刻度师: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相等吗?生:这4个杯子水面高度不相等师: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什么意思?生:平均高度就是4个杯子里的水面一样高师:怎样才能找出4杯水的平均高度呢?出示挂图(即课本中的下图)放在4个杯子后面,指出红线标明的地方(4厘米)就是平均高度老师演示,把水多的杯子倒一些到水少的杯子,使4杯水同样多,得到平均高度师:这平均高度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吗?它是怎样得到的呢?通过演示使学生明确,它不是每杯水的实际高度,而是把4个杯子里的水平均分的结果师:假如我们不倒水,能算出这个平均高度吗?小组探讨从而明确:要求
40、4个杯子水的平均高度,要先把4个杯子的水面高度加起来,再除以4,相当于把4个杯子里的水合在一起,再平均倒在4个杯子里,看每个杯子水面的高度是多少用算式表示就是(6352)4老师板书:(6352)4=164=4(厘米)答:4个杯子水面平均高度是4厘米说说括号里求什么?为什么除以4?得到的结果表示什么要强调4厘米是平均数4做29页上的“做一做”中的第1,2,3题订正时让学生讲出思索过程5总结规律师:从刚才做的几道题中,你能说一说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吗?通过学生的回答概括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先要求出这几个数的总数,然后再找出要把它平均分成的份数,最终用总数除以总份数就可以得到平均数6出示例3学生默读
41、例3,理解题意,明确条件和问题师:如何比较哪一组平均身高高一些?怎样计算出高多少?启发学生想:如一个一个地比,特别麻烦,而且不简单比清晰先算出各组的平均身高,就简单比较了让学生运用从例2中学到的方法,自己求出两组各自的平均身高,再求出哪一个组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师:假如不求平均身高,干脆用各组全部人数的和进行比较行不行?为什么?使学生明确,由于两组人数和每人身高不一样,不能干脆比较,只能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三)巩固反馈1选择正确列式,并说明理由一辆汽车第一天行53千米,其次天行58千米,第三天上午行30千米,下午行27千米平均每天行多少千米?A(53583027)3B(53583027)4
42、2光明小学五年级3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750元,六年级4个班为灾区人民捐款1210元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这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小组探讨后得出:平均每个年级捐款多少元?(7501210)2两个年级平均每班捐款多少元?(7501210)(34)强调是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要仔细审题,找出所须要的总数及总份数,再求出它们的平均数(四)作业练习七第1,2题课堂教学设计说明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小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量的和除以这组数量的个数所得的商因为这个平均数不是实际的数,与过去学的平均分的意义不完全一样,因而平均数的概念比较抽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
43、常常用到如平均产量、平均速度等等,因此首先要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再分析求平均数的方法本节课设计既要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通过简洁的口答题,初步相识平均数的意义,分清平均数与平均分的.联系与区分为学新课做好铺垫新课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学习例2求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通过老师的演示,提问,学生在视察、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平均高度的意义,建立平均数的概念其次个层次是指导列式计算在实际中,求几个数的平均数,都不行能像杯子倒水那样操作,因此引导学生要通过计算来解决第三个层次,让学生做书上的“做一做”几个题,启发学生总结出求几个数的平均数的一般算法第四个层次,通过例3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类推、自己计算,从而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娴熟地驾驭计算方法练习的设计有所提高和改变,要让学生分清把哪几个数平均分,分成多少份,为以后学习困难的求平均数问题打下基础板书设计求平均数例2 用同样的4个杯子装水,水面的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6352)4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