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教案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平均数教案精品.docx(6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求平均数教案求平均数教案1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驾驭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精确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老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
2、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2计算器中,STAT是_的意思,DATA是_的意思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与书中符号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差_得到_选择题:1通过运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即可 A标准差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2假如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 B1 C约1。414 D2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A6。3,1。27 B
3、1。61,6。3C6。3,1。61 D1。27,1。61老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接着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熟识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四、教学留意问题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实力差者,要提倡相互帮助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精确性求平均数教案2总课时:4课时运用人:备课时间:第十五周上课时间:第十六周第4课时:8、3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依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并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过程与方法:初步经
4、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实力。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运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探究活动,培育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通过相互间合作沟通,让全部学生都有所获,共同发展。教学重点: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难点:按键依次教学打算:同种规格的计算器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情境引入(5分钟,学生遇到困难,亟待解决)内容:展示引例:20xx年第一季度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状况表:(单位:元)北京1692.2上海3075.6天津1254.5河北584.4山西420.5内蒙古596.2辽宁875.4吉林705.5黑龙江746.8江苏1354.2浙江1891.1安徽520.
5、6福建972.2江西575.1山东831.9河南426.3湖北582.2湖南685.7广东1065.5广西554.6海南699.3重庆523.2四川538.4贵州316.4云南411.6西藏254.4陕西441.0甘肃328.4青海337.8宁夏458.1新疆340.3请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在计算过程中,你体会到什么困难吗?明显,当一组数据比较大且比较多时,用笔计算平均数较麻烦,因此,须要一个帮手计算器,这节课就来学习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其次环节:活动探究(15分钟,小组合作沟通)内容:学生分组(拿同类型计算器的同学分在一起)活动探究,看哪个小组做得好:(1)估计一下自己课桌的宽度,并将各组员
6、的估计结果统计出来(精确0.1厘米)。(2)用计算器求出估计结果的平均值,你是怎么做的?与同伴沟通。在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全班总结沟通不同类型的计算器求平均数的一般步骤,老师依据反馈的信息,刚好进行评价。(3)用尺子量一量课桌的宽度,看看大家估计的结果怎么样。各组派代表谈谈本组估计结果的精确度,对精确度较高的小组进行表扬,并评为优秀小组以资激励。第三环节:运用提高(15分钟,老师引导,全班沟通)内容:1.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数据的平均数:12.8,12.9,13.4,13.0,14.1,13.5,12.7,12.4,13.9,13.8,14.3,13.2,13.5。2.视察下图1,利用计算
7、器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3.英语老师布置了10道选择题作为课堂练习,小丽将全班同学的解题状况绘成了条形统计图,见下图2。依据图表,求平均每个学生做对了几道题?4.利用计算器计算本节课的引例中我国各地区农村家庭平均每人现金收入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并回答下列问题:(1)假如要照实反映我国农村的现金收入状况,你会用哪个数据?(2)假如要展示我国农村发展形势好,你会用哪个数据?(3)从这些数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有何感想?第四环节:课堂小结(5分钟,师生共同总结)内容: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1.依据给定信息,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从所给统计图中正确获
8、得信息,并能进行数据的加工与整理。3.探究精神和合作沟通的方式,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实力。求平均数教案3教学目标1、驾驭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教学建议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精确操作计算器.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 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 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 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 ,就须要发挥该键的统计功能中其次功能,于是就得先按 键,再按 键.教学设计示例1素
9、养教化目标(一)学问教学点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二)实力训练点培育学生正确运用计算器的实力.(三)德育渗透点培育学生仔细、耐性、细致的学习看法和学习习惯.(四)哺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洁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爱好,丰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方法1.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2.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3.教学疑点:学生简单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4.解决方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
10、所要求的统计量.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求数的方根、求角的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精确性等方面有什么不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精确性高,查表慢,且精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这样开宗明义的引入课题,能快速将学生的留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一般
11、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除了平均数 、标准差 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 ,各数据的平方和 .衡量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三)教学过程老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其次步输入数据,其过程肯定要用表格显示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全部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全部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为8,假如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
12、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后面是输人数据的个数).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干脆得出计算结果.在老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与教科书的表格一样,如发觉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接着往下输入.老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 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
13、选按键 ,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 = ,就得到方差值 .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样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加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驾驭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相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算器在中学的普及运用.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四)总结、扩展学问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留意操作方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细致,避开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前提下,
14、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方差的比较.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布置作业教材P179中A组板书设计随堂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据的平均数和方差、标准差1.60,40,30,45,70,582.9,8,7,6,9,7,8教学设计示例2一、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驾驭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精确
15、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2.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老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过应用计算器,了解 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2.计算器中,STAT是_的意思,DATA是_的意思.3.计算器键盘上,符号与书中符号_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_.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_运算键,一般要通
16、过将标准差_得到_.选择题:1.通过运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_即可 A.标准差 B.方差C.平均数 D.中位数2.假如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 3.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92,90,89,88的标准差为 A.0 B.1 C.约1.414 D.24.用计算器计算7,8,8,6,5,7,5,4,7,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 A.6.3,1.27 B.1.61,6.3C.6.3,1.61 D.1.27,1.61老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接着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熟识计算器上各键的
17、功能.2.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四、教学留意问题1.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实力差者,要提倡相互帮助.2.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精确性.求平均数教案4一、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简洁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学生经验用平均数学问解决简洁生活问题的过程,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方法,发展统计观念。初步感知移多补少对应等数学思想。(三)情感看法和价值观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体验学习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借助移多补少的方法理
18、解平均数的意义。三、教学打算课件、实物投影。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1谈话引入。以幻灯片形式出示老师家的书橱。现在,我的书架上层有12本书,下层有10本书,我想请同学们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2感知课题。(1)学生思索,想象移动的过程。(2)老师操作并提问:现在每层都有11本书了,这个11是它们的什么数?(3)老师:像这样把几个不同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的方法,得到相同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今日,我们就来相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挚友,好吗?(板书:平均数)(二)探究新知1引发质疑,探究新知。老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通过这节课学习到哪些学问?预设:(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
19、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2理解含义,探求方法。出示例1,为了爱护环境,学校四年级1班的一组同学利用业余时间收集矿泉水瓶,做环保小卫士。细致视察统计图,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你能依据统计图提出什么问题?预设:(1)小红比小兰多收集多少个瓶子?(2)小明再给小亮几瓶,他俩的瓶子就一样多?(3)他们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瓶子?你怎样才能让他们的瓶子数量一样多呢?学生汇报沟通。小结1:求平均数实际就是把多的补给少的,在数学上叫做移多补少。小结2:求平均数也可以采纳计算的方法,用他们一共收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总和除以人数,得到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14
20、121115)413(个)。注意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沟通,通过解决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矿泉水瓶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驾驭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3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老师:刚才我们通过移多补少和计算,求出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矿泉水瓶,看这个平均数13,它是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引导学生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矿泉水瓶数量,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小结:平均收集13个矿泉水瓶,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的数量,是一个虚拟的数,反映了这组收集矿泉水瓶数的状况。老师:生活中你还在哪些地方或什么事情中遇到或用到过平均数吗?举例说一说。预设:(1)本周平均最高气温6摄
21、氏度。(2)三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3)四年级2班五位同学平均每人捐10本图书。(4)李莉同学平均每天上学路上花费15分钟。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在现实生活中找寻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三)学问应用1推断。(1)某小学全体同学向希望工程捐款,平均每人捐款3元。那么,全校每个同学肯定都捐了3元。()(2)学校排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会超过160厘米,有的队员身高不到160厘米。()(3)小明所在的1班学生平均身高1。4米,小强所在的2班平均身高1。5米。小明肯定比小强矮。()让学生结合详细情境,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
22、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2选择。小明家平均每月用水()吨。A(16243627)365B(16243627)12C(16243627)4通过解决平均用水量的问题,巩固所学学问,依据所求问题找准与总数相对应的份数。(四)全课小结今日你有什么收获?再看看起先想解决的问题:(1)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数?(2)怎样计算平均数?(3)平均数在生活中有什么用?现在能解决了吗?简洁的数据事理和求平均数求平均数教案51.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2.探究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依据详细状况敏捷选用方法进行解答。3.培育学生估算的实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洁的推断和预料。4.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
23、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究 与合作沟通的意识和实力。教学重点:敏捷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关键: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驾驭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敏捷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求平均数”(计算方法)“应用题”(实际应用)逐步绽开。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谈话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学生沟通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师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说明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
24、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究一下有关“平均数”的奇妙。(板书:平均数)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学问呢?师:看来同学们对平均数充溢了新奇,一起进入迷宫探秘。说明: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是教学求平均数的重要基础。引入新课之前,先让学生说说他们自己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调查学生对“平均工资”、“平均年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已经抽象了的平均数的理解状况,为新课教学做好铺垫。接着创设富有童趣的情境,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激发学生主动探求学问的愿望,从而引出求平均数的课题。其次层次:构建新知1.理解含义,探求方法。 视察棋子,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师提问:看着你面前的棋子,你获得了哪些信息?你还想提出什
25、么数学问题?说明:让学生同桌合作,用军旗作为操作活动的材料。学生通过视察、思索,自己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忱。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动手操作: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怎样才能使三排棋子同样多。师提问:现在每排棋子都是几个?这个数,你能给他取个名字吗?这个平均数4与原来每排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呢?说明:通过随意一种移动方法,使三排棋子同样多。从而揭示平均数的真正含义。让学生深刻理解,平均数并不表示一个实际存在的数量。细心设计学具操作,并配以恰当的媒体显示,突出了平均数那简明、直观的特点。2、探究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师:四人小组合作,想一想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可以求出平均数,并且
26、把你们小组独特的方法取个名字!等一下我们来评比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命名奖。比一比,哪个小组最爱动脑筋!小组活动探讨。汇报沟通。(生说方法多媒体显示棋子移动过程)移多补少! 先假设后均分。先求和再均分。说明:在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后,探究求平均数的不同方法。用数学算式概括操作过程,并且让自己给方法命名。使学生在深厚的学习爱好中,主动动手操作,动脑思索。在汇报沟通中相互启发,最终共同探讨出2、7、3这三个数的平均数的几种方法。体现了“小组合作沟通大组沟通汇总”的自主探究模式。呈现了学问的产生发展初步完善的过程。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创新教化要求。第三层次:初步应用,内化拓展。师:刚才同学们通过
27、探讨、尝试不但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而且探究出了很多求平均数的方法。那么你们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吗?第四层次:实际应用选择正确的算式:前几天,学校实行了献爱心活动,我们班52名同学分成4组,第1组捐款192元,第2组捐款212元,第3组捐款205元,第4组捐款 198元,平均每组捐款多少元?A: (195+212+205+198)52=16(元)B: (195+212+205+198)4=208(元)说说你选择B的理由。小明从结果16元他就确定A 是错误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假如选A该怎样提问?比较这2个问题的异同点?小结:所以求平均数时你要找准对应关系。说明:从实际生活中提取素材,设计
28、两道对比练习题,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求平均数方法的理解应用,在应用中渗透对应思想。另外,结合题目的特点有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化。求平均数教案6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驾驭简洁求平均数的方法能依据简洁的统计表求平均数2培育学生分析、综合的实力和操作实力3使学生感悟到数学学问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加对数学的爱好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分,驾驭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分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3小明和小刚的
29、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肯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分的二、探究新知1引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今日我们共同探讨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2教学例2(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2)组织探讨: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3)学生汇报探讨结果,老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
30、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状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4)学生操作请同学们拿出打算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其次种:干脆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干脆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
31、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改变,平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改变而现实生活中,许多求平均数的状况是不允许变更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干脆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许多状况下是行不通的假如我们不通过操作,干脆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便利呢?(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6352)41644(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
32、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得到平均高度(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不肯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改变(9)反馈练习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果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果3教学例3(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其次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2)读题,组织学生探讨: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干脆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
33、做比较好呢?(3)依据探讨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6142140135137144)68346139(厘米)其次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2141133138145135142)79667138(厘米)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其次小组的高多少?1391381(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5)反馈练习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四、
34、布置作业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求平均数教案7一、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驾驭求较困难的平均数的解题方法,会依据收集到的数据求平均数。3.培育学生详细问题详细分析的实力。4.使学生相识到求平均数这一学问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爱好。二、教学重点使学生驾驭较困难的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找准问题与条件,条件与条件之间相对应的关系,运用所驾驭的方法敏捷解答相关问题。教学对象分析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详细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针对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这一新奇、直观的现代教学
35、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探讨探究,视察分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加获得学问的全过程,从而培育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及创新意识。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教学时有意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不断发觉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视察演示,小组探讨等活动,让学生运用学问和实力的迁移规律,将学问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1多媒体教学运用微机细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自觉发觉、意识到问题存在,可激活学生思维,促使问题意识的产生,又可以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主动性。2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发觉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寻求多种计算方法,同
36、时运用多媒体,变静为动,直观形象,再结合语言表述,使学生的思维渐渐内化。四、教学过程1.复习较简洁的平均数问题出示复习题。求平均数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平均数?把复习题略微改动一下,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较困难的求平均数问题。2.学习例题(1)指名读题。(2)启发提问。例题的已知和问题与复习题的有什么不同?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需先知道什么条件?怎样求全班共投中多少个?怎样求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求平均数?,(3)列综合算式并解答问题。3.学习例题(1)指名读题。(2)启发提问。例题与刚学过的例题有什么异同?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必需先知道什么条件?怎样求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人?怎样求
37、全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求平均数?(3)列综合算式并解答问题。(老师应告知学生,求得的平均数有时不能恰好除尽,这时只要依据详细状况取近似值就可以了。这道题中已知数只有一位小数,因此得数取一位小数就可以了。)(4)例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留意什么?(再次强调例题与例题的区分,培育学生详细问题详细分析,防止死套公式。)4.完成书后“做一做”五、课堂练习基础练习1.填空。(1)平均数=( )( )(2)( )( )=总数量(3)总份数=( )( )2.选择题。(1)五年级两个班为希望工程捐款,一班42人共捐168元,二班45人共捐210元,平均每个班捐款多少元?正确列式为 ( )A(168+21
38、0)2 B(168+210)(42+45)(2)一个工厂前3天烧煤4.8吨:后4天烧煤7.8吨,这个工厂一星期平均每天烧煤多少吨 ( )A (7.8+4.8)(43) B (4.8+7.8)(4+3)综合练习1.劳动实践。(1)同学们在校办工厂里糊纸盒。第一小组10人,平均每人糊7个;其次小组8人,平均每人糊6个;第三小组5人,平均每人糊4个。三个小组平均每人糊多少个?(2)春光小学五年级同学参与春季植树,领来白杨树苗140棵,梧桐树苗60棵,桑树苗25棵,共分给5个班种,平均每班种多少棵?2.下表是四年一班各组同学寒假阅读课外读物状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看多少本课外读物?(得数保留整数)各组
39、人数12141312平均每人阅读本数64.555实践与应用王华同学五次语文、数学单元练习成果如下:第一次:语文92.5分 数学100分其次次:语文88分 数学97分第三次:语文94分 数学98.5分第四次:语文98.5分 数学100分第五次:语文99分 数学97分先分别算出五次语文、数学两科的平均分,再制成统计表。王华同学五次语文、数学单元练习成果统计表年 月板书求平均数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其次组11人,共投中33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
40、30(人)(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综合算式:(28+33+23)(10+11+9)=2.8(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 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状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一位小数。)各组人数121110平均每人投中数2.533.2(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10=33(人)(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332.9(个)综合算式:(2.512+311+3.210)(12+11+10)2.9(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求平均数教案8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
41、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困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会较困难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用具投影仪(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索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需要知道什么?(3)怎样列式解答?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思索: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今日这节课我们将接着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二、探究探讨小组合作探讨:探讨例1。1、视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2、思索并回答:(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2)必需
42、要知道什么?(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30=2.8(个)列成综合算式是(28+33+23)(10+11+9)=2.8(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例2。1、视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思索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放手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终集体订正。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123113.210=95(个)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