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教案1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平均数》教案14篇.docx(2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求平均数教案14篇求平均数教案14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 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求平均数 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求平均数教案1一、教学目的1 .使学生了解计算器上有关统计计算的符号.2 .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3 .使学生体会到用计算器统计的省时、省力的优越性.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掌握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方差的方法.难点:计算器上符号的准确识读与应用.三、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 .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的方法?2 .我们学过哪些计算一组数据的方
2、差与标准差的方法?引入新课随着科学的进步,一些先进的计算工具逐步进入千家万户,我们可以用这些计算工具来 进行计算.本课我们学习用计算器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与方差的方法.新课让学生阅读并在教师指导下计算教材例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同时,通 过应用计算器,了解的作用.接下来让学生作如下练习:填空题:3 .计算器中,STAT是 的.意思,DATA是 的意思.4 .计算器键盘上,符号。与书中符号意义相同,表示一组数据的.3.教师以组织者、合作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发现生活中所包含的丰富的数学 信息,探索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学生尝试独立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
3、课件学生准备小棒教学过程。讲故事,激趣导入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老师给大家讲一个唐僧师徒四人在西天取经途中发生 的故事。(课件出示)有一天,孙悟空摘了一些又大又红的桃,猪八戒抢着分了起来,分给孙 悟空2个,师傅3个,沙和尚3个,自己4个。同学们,你对猪八戒的.分法有什么看法呢? (这样分不公平)(1)提问:那么怎样分才公平呢?(把这些桃合起来再平均分,每人3个)(2)指名汇报分法。生1: 4比2多2,从4中拿出1给2,则每份都是3。生2:把这些桃放在一起,再重新平均分。师:大家看,现在就公平了,平均每人分得3个桃。这个“3”在数学上就叫2、3、3、 4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在生活中经常要用
4、到平均数,今天我们就来学会平均数。(板书课题)设计意图:从故事情境中引入学会内容,不仅激起了学生学会平均数的兴趣,而且为一 节课的顺利进行创设了良好的开头。自主探究,理解新知1.教学例lo (课件出示主题图)(1)提问:他们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一样多吗?怎样理解“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强 调:假设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同样多)(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提问: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使他们4人收集的矿泉水 瓶一样多?学生操作:拿出小棒,一根小棒代替一个矿泉水瓶,先按每个人收集的个数摆放,再动 脑想、动手操作,使4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同样多。(3)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师:为什么要把小明的2个移给小亮,
5、小红的一个移给小兰呢?(因为小明收集得最多, 把多的移出来补给少的)(4)老师边演示边小结。我们通过把多的矿泉水瓶移出来补给少的,使得每个人收集的矿泉水瓶同样多,这种方 法就是“移多补少法”。用这种方法可以求出他们4人平均每人收集的矿泉水瓶的个数。2 .提问:除了这种方法,你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先把4个数合起来,再平均分)小结:“合”就是求出4人一共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分”就是把收集的矿泉水瓶的 总数再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先求出矿泉水瓶的总个数,再除以4)设计意图:学生通过移一移、画一画、算一算,从感官上理解平均数的由来,理解平均 数的意义。3 .总结算法。4 1)提问:同学们能
6、根据这个想法写出算式吗?(师生共同完成板书)(14+12+11 + 15)4-4= 524-4=13(2)分析算式:我们把“14+12+11 + 15”的和称为总数量,“4”称为总份数,“13”就 是平均数,也就是平均每人收集的个数。通过刚才的计算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系式:总数量 总份数=平均数。小结:我们可以利用“移多补少”的方式来求平均数,还可以用“先合后分”的方式来 求平均数,在掌握基本方法的同时: 还要学会根据题目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算法,怎样算 简便就怎样算。设计意图:给学生营造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会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求平均数教案6教学目标L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
7、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2 .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3 .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教学步骤一、铺垫孕伏.1 .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2 . 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 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3 .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师: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 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
8、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 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二、探究新知.1 .引入新课.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 题.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问题.(板书课题:求平均数)2 .教学例2.(1)出示例2.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 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2)组织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教师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 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4)学生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
9、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 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5)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 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6)师: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但这里 有一个问题,操作时,我们使水杯的水面实际高度发生了变化,平
10、均高度得到了,而原来4 杯水水面高度却发生了变化.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 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 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 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如果我们不通过操作,直接通过计算,能不能求出这 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呢?怎样计算方便呢?(7)引导学生列式计算.(6+3 + 5 + 2) 4=164=4 (厘米)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小结:通过上题的计算,进一步明确:应先相加求出高度总和,再用高度和除以杯子数, 得到平均
11、高度.(8)看例2与复习题,两题的结果都是4厘米,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明确:复习题中,4厘米是平均分的结果,即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就是4厘米;例 2是求的平均数,4厘米表示的是各杯子水面高度的平均值,而每个杯中水面的实际高度并 不一定是4厘米,它们的实际高度并不要求发生变化.(9)反馈练习.小强投掷三次垒球,每次的成绩分别是:28米、29米、27米.求平均成绩.3 .教学例3.(1)出示例3: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 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2)读题,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 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呢?
12、(3)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4)列式计算.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6+142+140+135+137+144) 6= 8346= 139 (厘米)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是多少?(132+141 + 133 + 138+145 + 135+142) 7= 9667= 138 (厘米)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多少?139-138=1 (厘米)答:第一小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1厘米.(5)反馈练习.一个小组有7个同学,他们的体重分别是:39千克、36千克、38千克、37千克、35 千克、40千克、34千克.这个小组平均体重是多少千克?三、课堂小结.通过小结,
13、进一步区分平均分与平均数两个概念的不同含义,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四、布置作业.回家后量出你家中每个人的身高,记录下来,并求出全家人的平均身高.求平均数教案7教学目标(一)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掌握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二)通过题目设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三)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求平均数的意义及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用具教具:电脑软件、投影片。学具:判断卡。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1. 口算。小明有12本书,小军有20本书,小明和小军平均每人有几本书?五班做好事28件,五班做好事36件,平均每个班做好事多少件?
14、五年级一 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投中28个,第二组投中33个,第三组投中23个,平均每组投 中多少个?由学生自己解答(列式计算)针对第题提问:说出这道题的问题是什么?求平均数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投中总个数小组数。(二)学习新课1.出示例1: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 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读题后,学生分组讨论思考题。(投影片)例1和准备题比较,题目有什么异同?(从条件和问题两方面考虑。)要求全班平 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在学生回答基础上,板书:投中总个数+全班总人数。
15、教师: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题目中给了吗?怎么办?投中总个数和全班总人数知道之后,怎样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尝试自己列式,然后讨论订正。板书:(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 + 33 + 23=84(个)(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人)(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 + 30=2 .8(个)教师:综合算式怎样列?(学生试列式,再讨论订正。)板书:(28 + 33 + 23) + (10+11+9)=2 .8(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 .8个。教师:对比例1和准备题你能发现解答方法有什么异同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同的 情况?4 .出示例2:(投影片)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
16、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留 一位小数)教师:例2和例1比较,有什么异同?明确:例1和例2的问题一样,但已知条件不同。教师: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要知道什么条件?(学生试做,然后说出自己的 列式和思路,充分讨论,如果有不同意见互相交换,最后弄清怎样是对的。)板书:(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 5X12 + 3X11+3 .2X 10=95(个)由学生完成。(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 个。教师:你能列出综合算式吗?板书:(2 .5X12+3X11+3 .2X10)4-(12+ll + 10)o讨论:对比例2和例1有什
17、么不同?解答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教师:求平均数时,有时不能除尽,这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三)巩固反馈.做一做:小亮读一本书,前4天平均每天看6 .25页,后3天平均每天看8页。小亮这一星期 平均每天看多少页?(先说思路,再列式计算。)A.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小李加工一批零件,前2时加工28个,后3时加工36个,平均每时加工多少个?1A. (28 + 36)4-(3 + 2);B. (28 X 2 + 36 X 3) + (3+2);C. (28 + 36) + 2。一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前5时平均每时行60千米,后3时平均每时行56千米, 这辆汽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平均每时行驶多少千
18、米?A. (60+56)4-(5 + 3);D. (60+56) + 2;E. (60X5 + 56X3)(5 + 3)o(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教师:解答求平均数应用题应注意哪些问题?明确问题求的是什么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五)布置作业 课本P15:1, 2, 3, 4, 5o课堂教学设计说明本节课是在较简单的求平均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 义以及求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中加权算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是难点。通过 准备题与例1的对比突出重点,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分析、比较的能力。 让学生充分讨论、尝试例2,培养学生独立解答问
19、题的能力,从而突破了难点。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教学例1,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理解,共分3层。第一层:由准备题与例1对比,找出异同点;第二层:由问题出发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层:列出分步和综合算式。第二部分:教学例2,强调根据题意确定算法,可分3层。第一层:出示例2,审题找出与例1的异同点;第二层:分组讨论解题方法;第三层:列出分步、综合算式。第三部分:对比例1、例2,找出异同点,从而加深对平均数应用题解题方法的理解。板书设计(略)求平均数教案8教学目标:1 .知道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2 .加强学生对平均数在统计学上意义的理解。3 .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
20、的问题,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教师重点和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长方形。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1 .谈话引入:(出示幻灯教师家的书架)师:这是老师家的书架,咱们一起来看看。现在我的书架上上层有8本书,下层有4 本书,我想请同学帮忙,重新整理一下,使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你有什么办法?2 .感知(1)学生思考,想象移的过程。生:把上层书架上的8本书,拿2本放在下层书架上,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 To(2)教师操作并问:现在每层都有几本书了? (6本)(3)师:像这样把多的移给少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移多补少。(4)师:你还有什么方法?
21、生:把上层书架上的书和下层书架上的书先合起来,再平均放在两层书架上,这样每层 书架上的书就一样多了。师:像这种把几个不同的数先合并起来,再平均分成这样的几份的到相同的数,解决问 题的方法我们也给它起个名字叫:先合后分。(5)师:现在每层书架上的书一样多了吗?生:一样多了。师:都是几本?(6本)师:它是我们通过什么方法得到的数?(或者:谁来说一说我们可以通过什么方法来得 到这个数?)生:用的是移多补少和先合后分的方法。师:像这样得到的数,它也有自己的名字一平均数。师:所以6就是8和4的平均数。谁再来说说6是谁和谁的平均数?(生说)(6)师: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平均数”这个新朋友,好吗?(板书
22、:平均数) 二、合作探究,深化理解1、师:老师又新增添了一层书架,第三层书架上有几本书了?生:第三层书架上有3本书了.师:用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能求出这三层书架上书的本数的平均数吗?师:请拿出学具,来摆一摆,注意摆时要一一对应。摆完把你的想法讲给你的同伴听一听。(学生活动,教师巡视。)师:谁来说一说,你的方法。学生汇报:生:从8本书里拿出1个放在第二层4本书里,再从第一层拿出2本书放在第三层书里, 这样他们每层就一样多了。师:现在每层有几本书了?生:现在每层有5本书了。师:5就是8、4、3的什么数?生:5就是8、4、3的平均数。师:还有其他方法吗?生:先把三层书合起来,在平均分成3层。师
23、:你能有算式表示表示出来吗?生:(8+4+3) +3=5 (本)(师板书)师:8+4+3表示什么?为什么要除以3? 5表示什么?(1)找2-3人来汇报。(2)把这个算是各部分表示什么?同伴之间互相说一说。2、师:下面我们来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小问题。(出示统计图)(1)师: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你获得了那些数学信息?生:小红收集了 47个矿泉水瓶。小兰收集了 33个矿泉水瓶。小亮收集了 25个矿泉水 瓶。小红收集了 35个矿泉水瓶。师:根据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跟我们今天学习有关的数学问题吗?生:这一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师:怎样求出这一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师:你先独立思考
24、一下,把自己的想法和同伴交流交流,再把自己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 来。学生活动,教师巡视。组织汇报:生:(47+33+25+35) 4-4=(80+60) +4= 140+4二35 (个)答:这一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 35个矿泉水瓶。师:观察这个算式,哪部分体现了合?哪部分体现了分?哪个数是平均数?生:47+33+25+35体现了合,小4体现了分,35是平均数。师:35是哪些数的平均数?生:35是47、33、25、35平均数。师:有用移多补少的、方法的吗?师:你们怎么不用这种方法呢?生:数太大不好操作。师:好,老师把这种方法放到了上了,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放,学生体验一本一本 的移比较麻烦)。师小
25、结:看起来,真像同学们说的一样,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真是不方 便。我们以后在遇到问题时,一定要根据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解答。(2)师:老师把平均数也放到了统计图中,请你用这个平均数与这四位同学实际的收 集的矿泉水瓶个数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看情况,让学生小组交流)生:小红收集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小兰和小亮收集的个数比平均数少;小明收集的个数 与平均数同样多。师:它是每个人实际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生:不是。师:它只是反应了这组数据的总体情况。三、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师:看来同学们已经对平均数有了较深的认识,那我要出几道题考考大家。1、判断并说明理由学校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
26、米。(1)李强是学校篮球队队员,他身高155厘米,可能吗?(生判断。)说说你的理由。师:说得好!为了使同学们对这一问题有更深刻的了解,我还给大家带来了一道题。(2)学校篮球队可能有身高超过160厘米的队员吗?师:看来,还真有超出平均身高的人。不过,既然队员中有人身高超过了平均数,那么。生:那就一定有人身高不到平均数。师:没错。看来,平均数只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并不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好 了,探讨完身高问题,我们再来看看小马过河的问题。2、有一匹小马要过河,可是河上没有桥,河边有个告示牌:平均水深120厘米,请注 意安全!小马想:我的身高是140厘米,比平均水深要高,一定能安全过河。师:同
27、学们,你们说小马能安全过河吗?和你的同伴讨论讨论。学生们判断并说明理由。师:看来小马能否安全过河是不确定的,小马听了你们的分析,一定会谨慎从事的,谢 谢同学们。3、在一次采摘活动中,小明摘了 52个苹果,小刚摘了 56个苹果,小红和小兰共摘了84个苹果,他们平均每人摘了多少个苹果?(列 综合算式)学生独立解决,集体订正。四、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新的收获?五、师总结:同学们,刚才我们利用平均数解决了这么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愿大家能 带上今天所学的内容,更好地认识生活中与平均数有关的各种问题。求平均数教案9一、教学目的1.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2 .掌握求较复杂的平均数的解题方法,会根
28、据收集到的数据求平均数。3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4 .使学生认识到求平均数这一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二、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较复杂的平均数应用题的解题方法。三、教学难点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找准问题与条件,条件与条件之间相对应的关系,运用所掌握的方法 灵活解答相关问题。教学对象分析低年级学生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 主要形式,针对这一特点,利用多媒体这一新颖、直观的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 情境,并通过动手操作,讨论探究,观察分析,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让他们主动参与 获取知识的全过程,从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意识及
29、创新意识。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教学时有意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 动手操作,观察演示,小组讨论等活动,让学生运用知识和能力的迁移规律,将知识结构转 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1 .多媒体教学运用微机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自觉发现、意识到问题存在,可激活学生思维,促 使问题意识的产生,又可以调动学生探索新知的积极性。2 .动手操作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组织学生借助学具动手操作,寻求多种计算方法, 同时运用多媒体,变静为动,直观形象,再结合语言表述,使学生的思维逐渐内化。四、教学过程.复习较简单的平均数问题出示复习题。求平均数需要
30、知道哪两个条件?怎样求平均数?把复习题稍微改动一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较复杂的求平均数问题。1 .学习例题指名读题。(2)启发提问。例题的已知和问题与复习题的有什么不同?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怎样求全班共投中多少个?怎样求全班共有多少人?怎样求平均数?,(3)列综合算式并解答问题。2 .学习例题(1)指名读题。(2)启发提问。例题与刚学过的例题有什么异同?要求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必须先知道什么条件?怎样求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人?怎样求全班一共有多少人?怎样求平均数?(3)列综合算式并解答问题。(教师应告诉学生,求得的平均数有时不能恰好除尽,这时只要根据具体情况取近似值
31、 就可以了。这道题中已知数只有一位小数,因此得数取一位小数就可以了。)(4)例题与例题有什么不同,解答时应注意什么?(再次强调例题与例题的区别,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防止死套公式。)3 .完成书后“做一做”五、课堂练习基础练习L填空。(1)平均数=() + ()(2)( )()=总数量(3)总份数=() + ()4 .选择题。(1)五年级两个班为希望工程捐款,一班42人共捐168元,二班45人共捐210元,平 均每个班捐款多少元?正确列式为()A. (168+210) + 2 B(168+210)4-(42+45)(2)一个工厂前3天烧煤4.8吨:后4天烧煤7.8吨,这个工厂一星期平均每天
32、烧煤多少 吨()A. (7.8+4.8) + (4-3) B. (4.8+7.8) + (4+3)综合练习1 .劳动实践。(1)同学们在校办工厂里糊纸盒。第一小组10人,平均每人糊7个;第二小组8人,平 均每人糊6个;第三小组5人,平均每人糊4个。三个小组平均每人糊多少个?(2)春光小学五年级同学参加春季植树,领来白杨树苗140棵,梧桐树苗60棵,桑树苗 25棵,共分给5个班种,平均每班种多少棵?2,下表是四年一班各组同学寒假阅读课外读物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看多少本课外 读物?(得数保留整数)各组人数12141312平均每人阅读本数64.555实践与应用王华同学五次语文、数学单元练习成绩如
33、下:第一次:语文92.5分数学100分第二次:语文88分数学97分第三次:语文94分 数学98.5分第四次:语文98.5分数学100分第五次:语文99分数学97分4.在CZ1206型计算器上设有标准差运算键,而未设运算键,一般要通过将标准 差得到.选择题:1 .通过使用计算器比较两组数据的波动大小,只需通过比较它们的即可口A.标准差B.方差C.平均数D.中位数2 .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比如有10个数据是11,那么输入时可按口3 .用计算器计算样本91, 92, 90, 89, 88的标准差为口A. OB. 1 C.约 lo 414D. 24.用计算器计算7, 8, 8, 6, 5, 7, 5
34、, 4, 7, 6的平均数、方差分别为口A. 6o 3, 1 o 27 B. 1 o 61, 6。 3C. 6o 3, lo 61 D. lo 27, lo 61教师可先用投影片(或小黑板或示意图纸)写好操作效果图和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接下来师生共同继续作课本上练习小结1 .熟悉计算器上各键的功能.2 .学会算(用计算器)平均数、标准差、方差.四、教学注意问题.本课教学内容关键是动手,要让学生动手作,为帮助学生中动手能力差者,要提倡互相 帮助.1 .学生做作业时可提示他们可核对以前的题目的准确性.求平均数教案2L体悟“平均数”的实际意义。2 .探索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
35、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3 .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能对数据分析结果作出简单的推断和预测。4 .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意义及广泛应用,逐步具有自主探索 与合作交 流的意识和能力。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教学关键: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平均数的含义,从而更好地掌握求平均数的多种方法, 并能灵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脉络按“平均数”(数学概念)一一“求平均数”(计算方法)一一“应用题” (实际应用)逐步展开。主要分以下几个层次:第一层次:谈话引入(让学生初步感知什么是平均数)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平均数的信息。师
36、提问:为什么你们认为平均年龄、平均工资、人均住房面积这些都是平均数呢?能 解释一下它是什么意思吗?师:看来大家对“平均数”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去数学王国探索一 下有关“平均数”的奥秘。(板书:平均数)你想了解平均数的哪些知识呢?先分别算出五次语文、数学两科的平均分,再制成统计表。王华同学五次语文、数学单元练习成绩统计表年 月板书求平均数 五年级一班分成3组投篮球第一组10人,共投中28个;第二组11人,共投中33 个;第三组9人,共投中23个。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8+33+23=84(个)(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0+11+9=30( A)(3)全
37、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84 + 30=2.8(个)综合算式:(28+33+23) + (10+11+9户2.8(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下表是五年级二班3个组投中篮球情况统计表。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得数保 留一位小数。)各组人数121110平均每人投中数2.533.2(1)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2.5 X 12+3 XI 1+3.2 X 10=95(个)(2)全班一共有多少人?12+11 + 10=33(人)(3)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95 33处2.9(个)综合算式:(2.5义 12+3X11+3.2X10) + (12+ll+10)22.9(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
38、。求平均数教案10教学要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求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重点学会较复杂的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用具投影仪(片)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投影显示第13页的复习题,让学生思考并回答:(1)这题要求的是什么?(2)必须要 知道什么? (3)怎样列式解答?计算的结果能说明什么问题?它有什么用?思考:全班同学上美术课每个人都带了些“橡皮泥”做手工用,为了使大家都拥有有等 量的“橡皮泥”,我们该用什么办法把我们手中的“橡皮泥”平均一下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求平均数(板书课题)二、探索研究小组合作讨论:研究例1。1、观察比较:例1与复习题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2、思考并回答
39、:(1)这题求的是什么的平均数?(2)必须要知道什么?(3)你会解答这道题吗?(先让学生分小组试着做一做,再选几名学生代表,讲一讲他们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 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后集体订正)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8+33+23=84 (个)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0+11+9=30 (人)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84 + 30=2.8 (个)列成综合算式是(28+33+23) + (10+11+9) =2.8 (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8个。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例2。1、观察比较:例1与例2的条件与问题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2、思考并解答:你能联系例1的、解题思路计算出这题的结果吗?放手
40、让学生尝试做一做,再讲一讲是怎样做的,老师将学生说的解题过程板书出来,使 学生明白:条件与与问题不同,计算方法和步骤也就不同,最后集体订正。全班一共投中多少个? 2.5X12 + 3X11+3.2X 10=95(个)全班一共有多少人? 12+11 + 10=33(人)全班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 95 33仁2.9(个)列成综合算式是:(2.5X12+3X11+3.2X 10)4-(12+11 + 10)=954-33-2.9(个)答:全班平均每人投中2.9个。三、课堂实践做教材第14页的“做一做”四、课堂小结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五、课堂作业1、练习三的第2题。2、练习三的笫1、3、4题求平均
41、数教案11教学目标1、掌握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的方法.2、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教学建议重点、难点分析1、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难点是准确操作计算器.2、计算器上的标准差用表示,和教科书中用S表示不一样,但意义是一样的.而计算 器上的S和我们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意义不一样.在计算器上S和是并排在一起的,按同一 键,都是统计计算用的.因S在前,在后,这样要想显示出标准差,就需要发挥该键的统 计功能中第二功能,于是就得先按键,再按键.教学设计示例1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会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正确使用计算器
42、的能力.(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四)养育渗透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渗透了用高科技产品求方差值的简单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 富了学生具有数学美的底蕴.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 .教学重点: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步骤.2 .教学难点:正确输入数据.3 .教学疑点:学生容易把计算器上的键S主认为是书上的标准差S,教科书中的符号S 与CZ1206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4.解决办法:首先使计算器进入统计计算状态,再将一些数据输入,按键得出所要求的 统计量.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请同学们回想一下,我们已学过用科学计算器进行过哪些运算
43、?(求数的方根、求角的三角函数值等),那么用计算器和用查表进行这些运算在运算速度、准确性等方面有什 么不同,(计算器运算速度快、准确性高,查表慢,且准确性低).这节课我们将要学习用计算 器进行统计运算.它会使我们更能充分体会到用计算器进行运算的优越性.这样开门见山的引入课题,能迅速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进入新课的学习.(二)整体感知进行统计运算,是科学计算器的重要功能之一.一般的科学计算器,都含有统计计算功能,教科书以用CZ1206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为例说明计算方法用CZ1206计算器进行 统计计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这些 统计量除了平均数、标
44、准差 外,还有数据个数n,各数据的和,各数据的.平方和.衡量 一组数据的波动大小的另一个量S.计算器上的键S,并不表示教科书上的标准差S.(三)教学过程教师首先讲清解题的三个步骤,第一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方法:在打开计算器后,先 按键2ndF、STAT,便使计算器进入计计算状态.第二步输入数据,其过程一定要用表格显示 输入时,每次按数据后再按键DATA,表示已将这个数据输入计算器.这时显示的数,是已输 入的数据的累计个数,表中所有数据输入后显示的数为8,表明所有数据的个数(样本容量) 为8,如果有重复出现的数据,如有7个数据是3,那么输入时可按37(前面是输入的数据, 后面是输入数据的个数).
45、第三步按一下有关的键,即可直接得出计算结果.在教师讲情操作要领的基础上,(把学生分成两组)让学生自己操作,用计算器求14.3节 例1中两组数据的平均数、标准差与方差.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每输入一个数据,就检查一下计算器上的显示是否与教科书的表格一致,如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键DEL将它清除,然后继续往 下输入.教师还要指出教科书上的符号S与CZ1206型计算器上的符号S的意义不同,而与该计算器上的符号 相同,在CZ1206型计算器键盘上,用 表示一组数据的标准差.由于这个 计算器上未单设方差计算键,我们可以选按键,然后将它平方,即按键=,就得到方差 值.让学生把表5、表6与前面
46、的笔算结果相比较,结论是一致的.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计算器 与笔算两种算法,总结出计算器有哪些优越性;(省时,省力,计算简便.)这样做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参与教学过程,不仅便于学生掌握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的步骤和要领,而且能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器的优越性,更有利于科学计 算器在中学的普及使用.课堂练习:教材P177中1、2.(四)总结、扩展知识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了用科学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在运算中,要注意操作方法与步骤,由于数据输入的过程较长,操作时务必仔细,避免出错,在用计算器进行统 计计算的前提下,可通过比较两组数据的标准差来比较它们的波动大小,而不必再转到相应 方差的比较.方法小结:用CZ1206型计算器进行统计运算.一般分成三步:建立统计运算状态,输入 数据,按键得出所要求的统计量.布置作业教材P179中A组板书设计随堂练习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