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平均数》教案【5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4669433 上传时间:2023-08-04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求平均数》教案【5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求平均数》教案【5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求平均数》教案【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求平均数》教案【5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求平均数教案【5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 篇一 一目标和目标解析 1通过本节教与学的活动,使学生了解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和作用,学会计算加权平均数。教学中,以具体实例研究为载体,了解平均数可以描述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理解“权”反映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体会“权”的作用,使学生更全面的理解加权平均数,正确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推断的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和发展统计观念,体会权的统计思想,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3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严谨的统计精神,思维的深刻性。通过设计

2、“我来决策”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侧面有侧重地对评价对象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和评价,培养科学严谨的数学精神和思维的深刻性。 二教学过程设计 活动一:创设情景,建立模型,揭示概念 问题 1以前的学习,使我们对平均数由有了一些了解,知道平均数可以作为一组数据的代表,描述数据的“平均水平”,本节课我们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体会探讨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七年级1班和2班的考生人数和平均成绩如下表: (1)谈谈表格中“86分”所反映的实际意义。 (2)求这两个班的平均成绩,并和同伴交流你的计算方法。 预设:问题(2)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解法: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讨论,初步理解

3、权的意义。设计目的: 问题(1)中,86分是七年级1班46名学生的数学成绩“取长补短”均衡的结果,反映该班46名学生数学成绩的一般“平均水平”,设计的目的是引导并体会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问题(2)中,以“任务布置发现问题生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教学程序,经历操作、观察、对比、分析、交流等探索活动,初步了解“权”的意义,解释计算加权平均数的理论依据,为概念的引入作铺垫。 活动方式:以实际问题为研究载体,以自主参与、交流合作为教学形式,以多媒体动画演示辅助为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探究活动,发展数学思维。本活动中,教师应关注学生: 参与数学活动的主动性和数学思维的深刻性; 实际问题中体验

4、平均数的统计意义和初步了解权的意义; 体会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 学生归纳: 1.平均数反映的是数据的平均水平,; 2.“权”反映了数据的相对“重要程度”; 3.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的本质一致的,算术平均数是各数据的权为1的加权平均数,当数据的权相同时,加权平均数与算术平均数是相同的;当数据的权数不同时,加权平均数能更好地反映数据的平均水平,应当计算加权平均数。问题2 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与人均耕地面积如下表: 求这个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 (精确到0.01公顷). 追问1:用算术平均数的方法求三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合理吗?为什么? 追问2: 0. 15、0.21和0.18这三个

5、数中,那个数对总人均耕地面积的影响更大一些,你是怎么看出来的?这三个数的权分别是什么?你如何计算该市三个郊县的人均耕地面积的? 设计目的:以求三郊县人均耕地面积为研究载体,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加权平均数,渗透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权的意义以及为什么要采用加权平均数;在具体问题情景中,逐步建立并抽象出加权平均数这一数学模型;通过两种不同计算方法的比较,进一步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区别与联系。活动方式:独立完成本问题任务,认真思考两个追问问题,交流看法和意见,教师做必要的指导或点拨,加深对权的意义的理解和用加权平均数计算的合理性;建立数学模型,抽象出加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生归纳: (1)上例

6、中15,7,10分别是0. 15、0. 21、0.18三个数据的权,平均数0.17称为三个数0. 15、0. 21、0.18的加权平均数,反映三个郊县人均耕地面积的平均水平。 (2)若已知n个数及其对应的权,则这n个数的加权平均数可求。活动二:实例分析,指导应用,体验概念 1.统计某一植树小组所有同学的植树情况,其中有5人各植树8棵,有3人各植树7棵,有2人各植树10棵,求平均每人植树的棵数。思考:各项的权分别是多少?如何计算植树的平均棵树? 2.一家公司打算招聘一名英文翻译,对甲、乙两名应试者进行了听、说、读、写的英语水平测试,他们的各项成绩(百分制)如下: (1)如果公司想招一名口语能力强

7、的翻译,听、说、读、写成绩按3:3:2:2 的比确定,计算两名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从他们的成绩看应该录取谁? 问题3 招聘口语能力强的翻译时,公司侧重于哪些方面的成绩?给出的比值是否能体现这些方面更加“重要”?听、说、读、写四种成绩的权分别是多少?数据对应的权表示的含义是什么? 设计意图:在变式中理解权的含义。 问题4 如果现在要招聘一名笔译翻译,你能给各数据制定一个合适的权吗?制定的依据是什么?最后计算的结果与你设想的一样吗?试一试,比较你与其他同学设计的不同结果,谈谈你对数据权的作用的新认识。 设计意图:在系统中整体理解数据、权和平均数。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权的作用的理解,探究

8、权对平均数的影响。此处,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给数据赋以不同的权,展示出现的不同计算结果,便于学生观察分析,从而更好地体现权的“掌控”作用。 问题5 若听、说、读、写的成绩分别按20%、20%、30%、30%的比例计入总成绩,如何计算应试者的平均成绩(百分制)?与(2)相比,数据权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设计意图:进一步体会数据权的不同表现形式。 (自主合作,共同比较,交流分析,体会权的“掌控”能力。) 活动三:拓展创新,我来决策,感悟概念 一家广告公司欲招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假如你是该公司老总,请发挥你

9、的才智,给每项成绩赋予适当的权数,并通过计算进行选拔。设计目的:创设情景,为学生创造参与数学活动的机会,亲身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积累数学经验,在感受数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增强学数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借助于Excel的数据处理功能,展示不同的权数下的不同结果,深入体会权的意义和作用。活动方式:猜想设计计算体会交流。 活动四:归纳小结,自主反思,优化概念 1.从下面的关键词中任选一个或几个,展示自己的演说才能,谈谈你本节课的收获或体会: 知识、方法、反思、猜想、交流、愉快、困惑、生活 2.布置作业:教科书P127页,练习第1题、第2题。设计目的:通过回顾和反思,让学生对数

10、据的权的作用和加权平均数的意义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通过学生归纳和教师释疑,让学生优化概念、内化知识,同时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促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活动方式:反思学习过程,归纳并形成知识体系,交流体会和感受。三目标检测设计(时间:15分钟;满分50分) (一)填空题:(每题5分,共20分) 1在“人与自然知识竞赛”中,七年级甲班5名同学的得分如下:9分、8分、9分、8分、9分。则这5名同学的平均成绩:= . 2某人打靶,前3次平均每次中靶9环,后7次平均每次中靶8环,此人10次打靶的平均成绩:= . 3从每公斤10元的水果糖中取出5公斤,每公斤12元的软

11、糖中取出3公斤,每公斤9元的酥糖中取出2公斤,这三种糖混在一起后,这种“杂拌糖”应定价为每公斤 元 4若m个数的平均数是a,n个数的平均数是b,则这m+n个数的平均数是 . (二)解答题: 5(20分)某市去年7月下旬各天的最高气温统计如下: (1) 计算该市七月下旬的平均气温。(5分) (2) (1)中所得到的平均数叫做 35、 34、 33、 32、28这5个数的 平均数。(5分) (3) 在上面的5个数据中,35的权是 ,34的权是 ,28的权是 .(5分) (4) 如果把35和28的权调换一下,平均气温是多少?与(1)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此你认为权在实际问题中的重要意义

12、是什么?(10分) 6(10分)某学校规定:学生的学期总评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小明同学的平时作业、期中测验、期末测验的数学成绩依次是98分、80分、90分。(1)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0%、20%、30%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这学期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2)若三项成绩分别按5:2:3的比例计入学期总评成绩,小明的数学总评成绩是多少? 平均数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能力。 教学重点: 会求一组数据的算

13、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手段: 多媒体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篮球比赛的一些画面) 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映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最高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最高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更为高大吗? 上面两支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 活动1:前后桌四人交流。 找同学回答后,给出算术平均数的定义。 一般地,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

14、均数,记为 。读作“x拔”。 活动2:请同学们结合图表,自己用计算器算出各球队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看哪一个球队的平均身高高?哪一个球队的平均年龄小? 想一想: 小明是这样计算东方大鲨鱼队的平均年龄的: 年龄/岁 16 18 21 23 24 26 29 34 相应队员数 1 2 4 1 3 1 2 1 平均年龄(161182214231243261292341)(12413121)23。3(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找同学回答。 巩固练习一: 1。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12,13。5,2

15、1,40。8,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 元。(课本P216随堂练习 1) 2。一名射手连续射靶20次,其中2次射中10环,7次射中9环,8次射中8环,3次射中7环,平均每次射中 环(精确到0。1) 3。小明上学期期末语文、数学、英语三科平均分为92分,她记得语文得了88分,英语得了95分,但她把数学成绩忘记了,你能告诉她应是以下哪个分数吗? A 93分 B 95分 C 92。5分 D 94分 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B,C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测试项目 测试成绩 A B C 创新 72; 85; 67

16、 综合知识 50; 74; 70 语言 88; 45; 67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誰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誰将被录用? 解:(1)A的平均成绩为 (分)。 B的平均成绩为 (分)。 C的平均成绩为 (分)。 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 (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的测试成绩为 (分) B的测试成绩为 (分) C的测试成绩为 (分) 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 思考:(1)(2)的结果不一样说明了什么?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此,在计算这

17、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巩固练习二: 1、某校规定学生的体育成绩由三部分组成:早锻炼及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依次是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变形训练:(小组交流) 1、甲、乙、丙三种糖果售价分别为每千克6元,7元,8元,若将甲种8千克,乙种10千克,丙种3千克混要一起,则售价应定为每千克 元; 2、某班环保小组的六名同学记录了自己家10月分的用水量,结果如下:(单位:吨):17,1

18、8,20,16。5,18,18。5。如果该班有45名同学,那么根据提供的数据估计10月份全班同学各家总共用水的数量约为 。 小结:先由学生总结,教师再补充。通过本节的学习,我们掌握了:1。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2。体会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布置书面作业:课本P216习题8。1 1、2 课外作业:(两题任选一题) 1、到校医那里收集本班同学左眼视力检查结果,计算本班同学左眼视力的平均数。 2、请设计一个利用“加权平均数”方法来求平均数的应用题,再将其“权”作适当改变,观察平均值的变化。观察“权”的变化对结

19、果的影响。 板书设计 1、平均数 算术平均数: 对于n个数x1,x2,xn我们把 叫做这个n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 。 读作“x拔” 例1解:(1)A的平均成绩为 B的平均成绩为 。 C的平均成绩为 。 因此候选人A将被录用 (2)根据题意,3人的测试成绩如下: A的测试成绩为 (分) B的测试成绩为 (分) C的测试成绩为 (分) 因此候选人B将被录用。 加权平均数:称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 平均数 教案 篇三 设计理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解决问题要让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密切数学与生活

20、的联系,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培养简单的数据分析能力和运算能力,发展统计观念。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90页92页“做一做”及练习二十二中部分习题。 学情及教材分析 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过简单的统计表,本节课是把已学的统计知识和认识平均数结合起来,学会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移多补少,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平均数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以帮助学生灵活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通过多种练习让学生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多角度理解和先求和再平分的求平均数一般方法的掌握。从整个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来看,平均数是一个持续的学习内容,今后还要学习稍

21、复杂的平均数以及其他常见的统计量。因此,我觉得这节课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求简单的平均数,更要引导学生从数据处理分析的角度把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体会平均数的意义,用平均数进行比较,描述分析一组数据的状况和特征,感受平均数的应用价值。本节课是在学习认识简单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教学最基础的数据整理分析,平均数的知识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统计数据的分析和整理打下基础,新教材明显地加重了对平均数意义理解的份量,突出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既平均数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意义,体会平均数的作用,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

22、实际问题的需要,能计算平均数。 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概念。 3.在活动中,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兴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平均数的特征,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 一、谈话引入,激发兴趣 你乘车买票吗?六岁以前买票吗?你对乘车是否买票这方面的常识了解吗?我们把1.2米这条线叫“儿童乘车免票线”。看,就是这条线,经过相关部门研究决定,六岁以下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米。你知道怎么去确定这个标准吗?调查谁?如果

23、数据来了,有高的,有矮的,如何处理?让我们一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实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然进入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体会为什么要学上个月我校开展了保护环境,争优环保小队活动,我班成立了三个小分队:快乐队、天使队、阳光队。 1.相同数据,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代表性。 出示快乐队数据:宁宁12个,丁丁12个,冰冰12个。 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要表示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用哪个数比较合适呢? 小结:快乐队每人都收集了12个矿泉水瓶。12能代表快乐队每个人的收集情况。 2.不同数据,深入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出示天使队数据:小红12个,小兰14个,小丽

24、11个,小明15个。 你看到了什么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现在,每个人收集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据代表第二小队每人的收集情况呢?14能代表吗?12呢?(如果每人同样多就好了)怎样把他们的瓶子变成同样多? 小组合作学习,用学具摆一摆。并在组内说一说你是怎么把它们变的同样多的。 交流汇报。 学情预设: 生1:可以移动瓶子,将小红移1个给小兰,小明移2个给小亮,然后每个人就一样多了。(刚才这些同学都是通过把多的瓶子移出来,补给少的同学,让每个同学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就叫“移多补少”。板书:移多补少) 生2:计算的方法(14+12+11+15)4=13.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先把四个人的瓶子

25、数合起来,再平均分给四个人)为什么要除以4?除以3可以吗?4表示什么。括号里的表示什么?关系式:总数量份数。板书:先求和再平分) 总结:其实无论是移多补少,还是先求和再平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使原来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在数学上,我们把这个数叫做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 3.追问中理解平均数的虚拟性。 继续看天使队的收集情况:13是小红收集的数量吗?是小兰收集的数量吗?是小明收集的数量吗? 13到底是什么呢?是哪个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数量吗? 小结:13是天使队平均每人收集的数量。它代表天使队收集矿泉水瓶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由浅入深,快乐队每人收集12个,用12代表每人的收集数量;天使

26、队每人的数量各不相同,该用哪个数代表呢?学生体会到:都不合适,如果和快乐队一样,每人同样多就好了。通过移多补少或求和平分,用一个虚拟的13来代表。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让学生慢慢体会平均数良好的代表性。在追问中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虚拟性特征,以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二)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出示阳光队收集矿泉水瓶统计表。阳光队一共收集了多少个?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学情预设: 生1:快乐队收集了36个,天使队收集了52个,阳光队收集了60个,第三小队收集的多。 生2:他们人数不同,这样不公平! 生3:人数不同,应该比较平均数。怎么求阳光队的平均数呢?

27、 学生列式:(13+11+14+10+12)5=12(个) 12代表什么?哪个小队能评为“环保小队”? 小结: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 平均数13能代表天使队的一般水平,12能代表快乐队、阳光队的一般水平。(板书: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设计意图:人数不等,哪个队能评为“环保小队”?引导学生展开辩论。在辩论中学生清楚:比总数不公平,而平均数能代表每队收集的一般水平,所以用平均数作比较更公平。从而加深对平均数作用的理解。) (三)思考交流,理解平均数的敏感性 如果阳光小队的王林收集的瓶子变多了或变少了,平均数会怎样呢?你发现了什么? 小结:平均数就是这么敏感!这组数据中任

28、何一个数发生变化,都能引起平均数的变化。 结合平均数观察表格,平均数处于什么位置呢? 平均数正如你们所说,可以代表一组数的一般水平,而且知道平均数在值和最小值之间,相信大家对平均数有了一定的认识。 (四)首尾呼应,引起共鸣。 相关部门是怎么确定这个儿童乘车免票线的呢?和你们想的一样,相关部门就是参照了平均身高确定免票线的。据统计:6岁男童平均身高119.3厘米,6岁女童平均身高118.7厘米。 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不小,连确定免票线的高度都可以参照它。 (五)联系生活,体会平均数的用途。 生活中在哪儿用到过平均数呢?出示平均数资料。如果学校订做校服,用平均身高订做可以吗?平均数的用途很广泛,可

29、是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三、应用拓展,巩固提高 1、小明家每人每天月平均用水量是多少? 在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量约为3千克,你知道3千克的水有多少吗? 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则信息。 请选择正确答案。(2)第(1)式和第(3)式分别求的是什么呢? 小刚家平均每人每天用水88千克,严重缺水地区平均每人每天用水3千克,比较这两个数据,你有什么感受? 2、小明会遇到危险吗? 游泳池平均水深只有12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小明站在游泳池里学游泳,会不会有危险?为什么? 四、回顾反思,结束全课 谈谈你对这节课的收获,把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说一说。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中将“统计

30、与概率”安排为一个重要的学习领域,强调要培养学生从统计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重要途径就是要在教学中着力展示统计的广泛应用。这是因为随着科学技术和数学本身的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现代数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部分和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大到科学研究,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统计无处不在。 这节课着眼于经历、体验、感受平均数的产生,理解平均数的本质意义,关注的是学习过程,让孩子学会思考,学会解题的策略,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孩子在活动中“做数学”,给孩子提供大量的讨论合作、独立探索、实践操作的时间和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孩子们在“做中学”。从而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

31、方法。 有关平均数的知识,教学中我没有只停留在“简单地给出若干数据,要求学生计算出它们的平均数”上,而是把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作为教学的重点,紧密联系实际,课的导入用“儿童身高免票线”如何确定的问题串,使学生体会到为什么要学怎样才能使四年级的小学生感受到学最后,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及特征的把握,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开头相互呼应,学生梳理思路,明白了相关部门从调查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求平均身高,最后呈现6岁以下儿童平均身高,因此确定“儿童乘车免票线”为120厘米。 通过以上教学,使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与应用价值,为树立应用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初步形成了解决日常生活工作中的数学问题

32、的能力,并通过这一应用过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将数学课中的统计与生活有机的结合,体会到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总之,新的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老师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要给孩子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在平均数的教学中,学生对平均数的认识,经历了从探索中发现,从发现中体验,从体验中发展的全过程。教师起到了一个组织者的作用,但交流者的作用体现不足,如能更好的与学生达到互动,能给孩子以富有个性的评价,相信效果会更好。在这节课中,学生一次又一次的认识了平均数,他们感到平均数就在身边,并获得了一次次成功的体验,学得兴趣盎然。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 篇四 奥赛天天练第

33、46讲平均数问题。把几个不相等的同类数量,通过移多补少,使它们最终都变得完全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叫做这几个同类数量的平均数。其基本特征是:在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过程中,几个初始数量的总和及数量的个数都保持不变。 根据问题的复杂程度这种问题被分为两类:算术平均数问题、加权平均数问题,两类问题的基本原理是一样的。本讲就要学习把简单的加权平均数转化为算术平均数来求解。解决平均数问题,需要熟练掌握以下三个主要数量关系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总数量平均数=总份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奥赛天天练第46,巩固训练,习题1 【题目】: 甲、乙两地之间的公路长30千米,一个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到乙地去时用了2个

34、小时,回来时由于顶风用了3小时,求他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 【解析】: 问题“往返一次平均每小时行了多少千米?”中,往返的总路程相当于总数量,往返总时间相当于总份数。 往返总路程为:302=60(千米) 往返总时间为:3+2=5(小时) 即他用5个小时行了60千米的路程,则平均每小时行:605=12(千米)。 奥赛天天练第46讲,巩固训练,习题2 【题目】: 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的平均成绩是84分,这次要考100分,才能把平均成绩提高到86分,问这一次是第几次测验? 【解析】: 我们可以这样假设:小明前几次数学测验都考了84分,而这次就考了100分,总体平均分是86分。题目的意思就是求

35、在这种情况下的测验次数。 想移多补少,从100分里要移走:100-86=14(分);此前每次测验的分数都要补上:86-84=2(分)。14分里有7个2分:142=7。 所以,此前测验了7次,这一次是第8次测验。 奥赛天天练第46讲,拓展提高,习题1 【题目】: 某一幢居民楼里原有3户安装了空调,后来又增加了一户。这4台空调全部打开时就会烧断保险丝。因此最多同时使用3台空调。这样在24小时内平均每户最多可使用空调多少小时? 【解析】: 我们假定在24小时内,有3台空调开了24小时,即始终开着,有一台空调开了0小时,即始终没开。求平均每户开多少小时,就是求这四台空调打开时间的平均数:2434=18

36、(小时)。 奥赛天天练第46讲,拓展提高,习题2 【题目】: 有甲、乙、丙3个数,甲、乙两数的和是90,甲、丙两数的和是82,乙、丙两数的和是86。甲、乙、丙3个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解析】: 分别用、代表甲、乙、丙三个数,由题意可得:+=90;+=82;+=86。 所以:(+)+(+)+(+)=90+82+86=258, 即:(+)2=258, 则甲、乙、丙三个数的和为:2582=129, 所以甲、乙、丙3个数的平均数是:1293=43。 教材分析: 篇五 本节教学内容是安排在条形统计图的学习之后。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能准确地从条形统计图中去观察和收集数据,并会作简单的分析、归纳,回答相关的一些问题。本节课的内容是要在学生掌握、比较多组统计图数据的基础上引入平均数的概念。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