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一历史】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高一历史】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测试--2022-2023学年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二单元测试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5小题,共15.0分)1. 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钱币的使用和地域不断扩大,谷帛的使用范围和地域呈逐渐缩小的趋势;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据此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A. 南朝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 北朝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C. 南北经济发展相对平衡D. 江南商品经济发展相对活跃2. 魏书成阳王禧传记载,“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材料中提到的事件发生在谁统治时期( )A. 汉文帝B. 魏文帝C. 北魏孝文帝D. 隋文帝3. 东晋初期,琅
2、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这一现象说明当时( )A. 士族专权取代了皇权政治B. 出现权力制衡机制C. 势力均衡有利于政权稳固D. 士族专权威胁皇权4. 江南地区在史记中曾被描述为“无积聚而多贫”,但在南朝时期的宋书中却被描述为“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开发的因素不包括( )A. 优越的自然条件B. 北方人口的南迁C. 社会秩序相对稳定D. 棉纺技术的进步5. 隋朝修建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唐代继承发展了隋朝的建设成果,使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
3、”的唐王朝的生命线。这反映了隋唐时期( )A. 人工运河修建技术领先世界B. 水路运输成为主要交通形式C. 经济重心南移产生重大影响D. 交通建设促进国家统一稳定6. 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那么,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B. 加强北部边防C. 加强南北经济的交流D. 巩固隋朝的统治7. 唐皇室有“胡人”血统。唐高祖的母亲独孤氏是隋文帝独孤皇后的姐妹;唐太宗的母亲窦氏、皇后长孙氏、唐睿宗的皇后窦氏,都是鲜卑人后裔。这说明()A. 唐朝是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B. 鲜卑人
4、是唐朝的统治民族C. 唐朝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D. 唐朝对鲜卑实行和亲政策8. 对东突厥降众的处置问题,唐太宗采纳了中书令温彦博的“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意见。唐统治者这一反前代“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而“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了当时A. 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用兵B. 统治者的民族政策比较开明C. 各族之间关系一直非常和睦D. 统治者册封各族首领巩固边防9. 在唐代,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所)开会议决,送进皇宫划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中书门下之印”下发。这主要反映了唐代()A. 宰相掌控了决策权B. 君权相权相互制约C. 皇权的不断加强D
5、. 相权的分割牵制10. 在唐太宗统治时期采取的措施中,对调整生产关系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的措施是()A. 实行三省六部制B. 实行科举考试制度C. 修改、颁布唐律D. 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11. 武则天统治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B.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C.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D.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12. 唐代科举由礼部主持,选官则由吏部主持,二者是分开的。考生只有在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资格后,才能参加吏部的铨选
6、,铨选合格才能获得授官。吏部铨选的择人标准,有身(体貌丰伟)、言(言辞辩正)、书(楷法遒美)、判(文理优长)四事。可见,唐代铨选制度()A. 完善了选才用人制度B. 使孝廉成为选官的依据C. 确保了选官的公平性D. 使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13. 李白诗曰:“我来逢真人,长跪问宝诀。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杜甫诗曰:“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王维诗曰:“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色声非彼妄,浮幻即吾真。”李、杜、王皆为当时有代表性的诗人,据此可知唐代()A. 出现儒释道三教合一的现象B. 多种思想流派并存发展C. 儒家思想逐步成为思想主流D. 实行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14.
7、 唐代前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涌现出一个影响政治的宫廷女性群体,一些下层妇女承担赋税责任、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甚至结社聚会。这反映出当时A. 封建伦理遭到严重破坏B. 男外女内分工的突变C. 社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D. 妇女地位的整体提高15.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传入中国。这反映了唐朝对外交往的特点是()A. 世界领先,求同存异B. 高度繁荣,多元一体C. 官府主导朝贡贸易D. 对外开放互通有无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20.0分)16. 阅读材料,回
8、答问题。材料一 (隋唐开始的)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出色的、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这样以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也就必然会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摘编自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材料二 唐朝以来海上丝绸之路以中国的扬州、明州 (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丝绸之路不仅仅运输丝绸,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海上丝绸之路形成主要是因为中国东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内
9、部往来不易,因此许多人便积极向海上发展。摘编自李庆新海上丝绸之路材料三 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当时知名的音乐家有万宝常、许和子、段善本,舞蹈家有公孙大娘、段旻等。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新唐书 艺文志载唐代有31家、38部专著共257卷。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形成十部乐,即燕乐、清高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高昌乐。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隋唐辽宋金卷(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2) 据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3) 材料三反映了唐朝哪一社会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1
10、7. 中国古代已形成一套完备的文官制度,在用人方面,各个朝代的选官制度趋于完善,不仅对自身统治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材料 本是想替当时用人定一客观标准但后来却变成拥护门第,把觅取人才的标准,无形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这便大错了。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这种制度,大体说来,较以前是进步的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请回答: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的名称。据材料,指出该制度的弊端。较之于这一制度,隋唐实行的选官制度有哪些进步意
11、义?答案和解析1.【答案】D【解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江南经济的快速发展,商品经济在江南活跃起来,钱币的使用和地域不断扩大,而北方谷帛等实物货币仍然比较流行,商品经济发展相对缓慢,故D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政局的相对稳定,南朝时期的农业有所发展,故排除A。根据“北朝实物经济的色彩却远比南朝浓厚,谷帛在流通领域十分盛行。”可知,北朝农产品的商品化趋势不是很明显,故排除B。根据题干可知,南朝的商品经济发展,而北朝依旧发展的是实物经济,故排除C。故选 D本题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北魏孝文帝改革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
12、读题干信息。【解答】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涉及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改说汉话,故C正确。ABD.此三项不符合题干信息,故排除ABD。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东晋政治,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根据题干“琅邪王氏家族位高权重,时称王与马,共天下”“此后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等士族相继掌权”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强大,在一定程度上威胁皇权,故D项正确。A.题干体现士族专权威胁皇权,而非取代皇权政治,故A项错误。B.题干反映士族专权,不是权力制衡,故B项错误。C.东晋士族专权不利于维护政权稳定,故C项错误。4.【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南朝时期江南地区
13、开发的因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BC.题干信息反映了汉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落后,到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手工业发达、技术高超。结合所学可知,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社会秩序的相对稳定和北民南迁均属于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因素,故ABC三项说法正确。D.棉纺织业推广和技术进步应出现在宋元时期,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故D项说法错误。故选D。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题干内容无法说明当时中国的人工运河修建技术是否领先世界,故排除A。B.京杭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沟通,但没有体现水陆交通是否成为主要交通形式,故排除B。C.题干内容与经济重心
14、转移无关,故排除C。D.根据“有力地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联系”“这一主干交通构成了奉长安文化为中心、仰东南财富以存立的唐王朝的生命线”可知,大运河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沟通南北的交通建设有利于唐朝对经济发达地区的控制,强化长安的文化和政治重心地位,有利于国家统一和稳定,故D正确。故选D。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隋朝大运河,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C.依据题干“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连接了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可以看出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促进加强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故C项正确。A.本项是大运河修建的主观目的,不是影响,排除A。B.大
15、运河位于东部,与加强北部边防无关,故B项错误。D.本项在题干没有体现,排除D。故选C。7.【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要求运用所学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唐朝皇氏有胡人血统,但并不能说明唐朝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排除A。B.鲜卑人是唐朝的统治民族说法错误,排除B。C.通过题干唐朝皇室有胡人血统,这反映了唐朝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故C正确。D.题干信息并未反映出唐朝对鲜卑族实行和亲政策,排除D。故选C。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的民族政策,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B.依据题干唐太宗放弃“贵中华,贱夷狄”,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表明民族政
16、策是比较开明。故B正确。AC.说法不符合史实,唐朝与少数民族关系有和有战。故AC错误。D.题干并没有册封各族首领。故D错误。故选B。9.【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朝政治制度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中国古代决策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故A项错误。B.依据题干“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的一切政府法律,必须事先由政事堂(宰相集体开会的场所)开会议决”可知,反映了君权相权相互制约,故B项正确。CD.皇权的不断加强、相权的分割牵制题干中没有体现,故CD两项错误。1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初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D.均田制和租庸调制分别体现
17、了生产资料的归属、产品的分配,有利于调整生产关系,便于农业生产的恢复与发展,故D项正确。ABC.唐太宗在执政时期,发展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科举考试制度,延续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使社会经济逐步复苏,又重视法制建设,修订、颁布了唐律,A、B、C三项说法均正确,但属于唐太宗在政治方面的措施,故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1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三省六部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题干信息只说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发生了变化,并没有提及职权扩大的相关内容,故不选A。B.题干没有反映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的加强,故不选B。C.题干信息没有反映官员晋升的相关内容,故不选C。D.武则天时期,中书
18、、门下二省的名称改为凤阁、鸾台,且低等级的官员可以参与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换频繁,这些制度加强了君主专制,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故D正确。故选D。12.【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铨选制度相关知识,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从题干信息看,礼部主持科举考试,重在选才;吏部主持铨选,重在择人和授官,两者通过程序分工,有效选拔人才,故A正确。B.此项与察举制有关,故排除B。C.此项表述太绝对,故C错误。D.题干无法体现中央开始掌握选官权,故排除D。1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唐诗,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儒释道三教合一儒指的是儒教、释教(佛教)、道教三个
19、教派相互融合、相互吸收、相互影响,材料讲的是道教、儒家、佛教共存,没有涉及各种思想的融合,故不选A。B.根据材料“粲然启玉齿,授以炼药说”、“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因爱果生病,从贪始觉贫”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李白、杜甫、王维分别体现了道教、儒家、佛教的思想,这说明当时这几种思想同时并行发展,故B正确。C.儒家思想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逐渐成为思想主流,故不选C。D.材料讲的是唐代多种思想流派并存发展,属于思想方面,开放包容的对外政策属于对外方面,故不选D。故选B。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朝社会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题干未体现伦理遭到严重破
20、坏,故排除A。B.题干未体现男女分工问题,故排除B。C.据题干“涌现出一个影响政治的宫廷女性群体,一些下层妇女承担赋税责任、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甚至结社聚会”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时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被削弱,社会风气也较为开放,故才出现题干中的情景,故C符合题意。D.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D。故选C。15.【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唐代的对外交往,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A.题干没有提及唐朝对外交往在世界上的地位如何,故A错误。B.“多元一体”与题干不符,故B错误。C.“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说明中国商品经过丝绸之路运送到西方,但没有提及这种贸易是以官府为
21、主导的朝贡贸易,故C错误。D.通过题干可知,在唐朝时期,中国的“丝绸、纸张、瓷器等商品源源不断运往西方”,与此同时“西方的物品以及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宗教信仰也由此传入中国”,这体现了唐朝对外交往互通有无,故D正确。故选D。16.【答案】【小题1】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小题2】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小题3】社会现象:乐舞发达。原因: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解析】1.本题考查科举制对中国古
22、代政治的影响,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政治家和行政管理专家”“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扩大了统治基础;增强了官员任用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加强了中央集权。2.本题考查唐朝海上丝绸之路的特点,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二“以中国的扬州、明州(宁波)、泉州、番禺(广州)为起点”“而且也运输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货物和香料、药材、宝石等进口货物”可得出,以东南沿海港口为起点;贸易范围较广;出口货物以
23、手工业品为主,进口以原料、贵重奢侈品为主。3.本题考查唐朝的乐舞及造成乐舞发达的原因,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根据材料三“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乐舞方面的著作也很多”可得出,乐舞发达。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二“唐政府有太常寺等机构专管乐舞唐玄宗和杨贵妃也分别是音乐家和舞蹈家”并结合所学知识,从统治者重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民族间、中外间文化交流等角度回答即可。17.【答案】制度:九品中正制。弊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意义: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解析】本题考查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材料信息。由材料中“限制在门第的小范围内”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便大错”所指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其弊端是门阀士族垄断官场。由材料“唐代针对此弊把进仕之门扩大打开,经由个人各自到地方政府报名,参加中央考试”并结合所学可知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由材料“西方在其选举政治领袖之外,还得参酌采用中国的考试制度来建立他们的所谓文官任用法”可知为西方文官制度所借鉴。第11页,共1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