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赤壁赋》教案9篇.docx(5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后赤壁赋教案9篇 课题 后赤壁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存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学问及特别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内心世界的剧烈冲突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拟阅读 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具预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退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留意栖鹘冯夷蒙茸
2、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 2、借助解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存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 3、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预备提问或争论 5、思索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终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固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的确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终生受到两次严峻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其次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
3、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顶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强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寻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苦痛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决、镇静、乐观、旷
4、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毕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争论解决) 、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o坂bn行xng鲈l 从:使跟从,译为带着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议 诸:兼词,
5、相当于之于 须:通需 (二)读其次段(同上),正音、释义 巉chn栖q鹘h冯png划hu悄qio凛ln 断:阻隔 曾:才,刚刚 摄:提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履:践踏,踩 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 披:拨开 蒙茸:茂密的草丛 踞:蹲坐 危:高 焉:相当于之,译为我 悄:忧愁样子 肃:恐惊的样子 凛:恐惊的样子 (三)齐读第三段(同上),正音、释义 裳chng缟go戛ji翩pin跹xin揖y俛f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 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 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 畴昔:过去
6、,以前 寤:睡醒,与寐相对 户:泛指门 2、通过诵读来体会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风光也发生了变化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风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争论的情感变化再推举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表达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留意语境,谈论抒情
7、的句子要留意的主观感情颜色,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拘束)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慨渐入哀痛沉重 游后(3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四、赏析课文第一段: 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根本解决了生
8、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 2、毕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 、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 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展想象、复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制造的过程,这也是许多学生缺乏也未能赐予重视的一种审美力量 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爽,语淡而
9、意丰寥寥十六字,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清静、明净、空灵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风光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衬托出主客深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广东的学生对霜没有生活的熟悉,有必要说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国东汉闻名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季节,秋虫鸣叫,繁霜消失,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若暖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略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
10、染红衣可见霜的消失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 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 要特殊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原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爱护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苏轼是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一般百姓中早已著名遐迩,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他作为一般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
11、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他把全部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铺张,每天只用一吊生活特别艰难,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粳米做饭,固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良工艺,参加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难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能够懂得、爱护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许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地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乌台诗案中
12、,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 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也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思索自省,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人医治诗人伤痛最好的心灵补剂,恰恰是来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供应了一个细细体会生命的平台 其次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其次段
13、、第三段,从中了解内心世界的剧烈冲突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比拟阅读两篇赤壁赋;扩展阅读苏轼定风波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课文 其次段: 良宵、贵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 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 1、来到赤壁首先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风光?这四句写景句子,你最喜爱哪句,为什么?(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最终教师小结)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断岸千尺,夸大手法,明写岸之高,暗写(水之浅)
14、(2)为什么会有山高月小的感觉?(农历十月,已是初冬,天气清朗,作为参照物的山,就显得非常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显得小了) 小结: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风光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呈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心情到达了完善的统一 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行复识矣 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奇妙的赞叹 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由于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宽阔!现在
15、反差如此之大,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3、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力量,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别表达效果 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节奏由急而缓,示意着登顶行为已完毕,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 4、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 融入自然后心情转为激扬(安静的乐激扬的乐),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 5、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凛乎不行久留呢? 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颜色是阴暗的,草木震惊,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惧的气氛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
16、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昂扬的心情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另,被贬黄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心中恐惊的阴影实在是挥之不去,沉痛、悲凉时不时地向袭来,所以这正是他困难的政治境况和惊慌的心理状态的反映 6、长啸之后的安静哀痛,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漂浮,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变化? 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安静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肯定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
17、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实行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欢乐和心灵劝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7、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受的变化: 江山不行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行久留听其所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安静的乐激扬的乐悲安静 第三段: 1、该段共三层: 、江中见鹤 、梦中道士化鹤 、不见其处 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创造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
18、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展一个比拟,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瞬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
19、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某天与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说话,不觉已经入夜,看江天一色,风露浩然,他有所触动,填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淡忘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完之后,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这才各自散去其次天不知道怎么一传,许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担忧真的丢失了这个罪人,急赶忙忙赶到苏宅观察,却见大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小舟从今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
20、了然而这事传得特别邪乎,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也将信将疑的)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名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奇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奇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家精神的象征 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示意盼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行分(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憧憬的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
21、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 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受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 小结: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境况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就像李白想借助梦游天姥与神仙相聚一样,也像李贺的天上谣,把天庭仙境描绘成令人憧憬的乐土一样,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想怎么样全都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全都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奇的奇思遐想,布满着浪漫主义颜色 3、你又如何理解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加醒来查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得不知其处说明内
22、心面对前途、抱负、理想的迷茫,犹如茫茫夜色般无迹可求,以此结尾意味深长苏轼经常在儒家的积极入世和道家的消极避世之间徘徊困惑,这种看似冲突的思想是其简单感情的真实表达 二、总结前后赤壁赋的不同与联系:(先学生说,教师小结) 1、景物不同:一写初秋之物,侧重写江与月;一写孟冬之景,侧重写江月木石 2、游踪不同:前赋侧重泛舟,人不离舟;后赋写了舟游、山游、舟游侧重登壁但一样的是都擅长依据不同季节、不同地点,抓住景物特征来描写 3、表达方式不同:前赋通过主客问答,谈论风生,后赋以记游为主,重在叙事;同:都采纳主客对话的形式,都寓情于物,寓情于景,都寄寓着的生活态度 4、所抒情感不同:表达的情趣和胸襟也
23、有不同,前赋表现胸襟旷达,不以得失为怀;后赋却借助幽深寂寥的境地,主要表达想出世的思想,有虚无颜色;但一样的是均为被贬之后所作精神苦闷,想寻求解脱 三、全文小结: 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歌,得鱼酒更乐,乐而再游赤壁,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而有豪壮之行,又因景物而生忧,忧而长啸,长啸后的安静孤寂,放任漂流的安静心情,梦境的空灵等,鲜亮地表现出视觉、听觉、动态及心中的感受,尤其情感随景物的转换更是奇妙,全篇描述了这么多的情感与景物,却完全融合为一体,若不是心中真实感受,必定无法到达这样的境地而将难以言喻之情,以精简的文字呈现,可见苏轼文学修养的非凡 无论人生的感慨或政治
24、的悲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眠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欣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原野,极其一般的风光在这里都布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行起企及的美 四、布置作业: 解决课后练习题 板书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风光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后赤壁赋教案 篇二 教
25、学目标: 1、通过文中的写景局部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特点 2、通过前后赤壁赋的比照,体会两赋所表达的不同的感受 教学重点:对后赤壁赋写景局部的分析 教学难点:体会两赋所表达的苏轼的不同的情感和对人生不同的态度 教学方法:诵读法、自学法、争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由苏轼的两首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归临皋入手,通过同学们学过的这两首词来导入到对苏轼的介绍。苏轼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书画家,著有东坡七集,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引入苏轼的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终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对此诗进展简洁的解释,然后指
26、出这是苏轼晚年对其一生的概括。问同学:“黄州惠州儋州”这几个地方有什么共同点?同学答复:是苏轼被贬的地方。问题:那么这几个地方中大家最熟识的是哪个地方?同学答复:黄州。问题:在黄州苏轼留下了什么作品呢?大家知道哪些? 答复: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超然台记、方山子传。教师:答复得特别好。所谓文人不幸文学兴,正是苏轼几次被贬的遭受才铸就了他非凡的文学功业。今日就让我们来学习苏轼在黄州时的另一篇名作后赤壁赋。 课文学习: 一、听录音,熟识课文,把握字词 二、课文内容学习 1、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会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苏轼
27、的世界: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月白风清(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和他旷达的心胸。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说:“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从中可见,后赋和前赋是密不行分的,下面请同学们阅读后赤壁赋的其次自然段和前赤壁赋,思索以下几个问题: 1)、两次赤壁之游的详细地点是否全都?欣赏的景致是否一样?欣赏点由赤壁之下转移到了赤壁之上;第一次侧重游水、赏月,其次次侧重游山。 2)、找出两赋中对赤壁夜游时景致的描述,比拟一下两次夜游的感受有何不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
28、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前赤壁赋) 感受: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感受: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行复识矣。 3、认真阅读前赤壁赋的最终一自然段和后赤壁赋的其次自然段,比拟一下,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两赋有没有什么不同?前赋:“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后赋:“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行久留也。”前赋:将个体融入自然便可得到永恒。后赋:个体的渺小,自然的强大,对自然感到敬畏。 那么,在苏轼眼中,面对自
29、然他所能做的是什么呢?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 4、阅读第三自然段,思索:在这一段中主要表达了什么思想?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瞬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一种巨大的空幻感油然而生) 5、比拟:两赋中的情感变化有没有什么不同? 前赋:乐悲喜 后赋:乐悲、恐空(无奈之情) 三、作业:写一篇写景的小散文 四、 总结 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在详细的地点、欣赏的景致以及感受各不一样。 后赤壁赋译文 这一年的十月十五日晚上,我从雪堂步行动身,预备回到临皋去。有两位客人跟着我一道去,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
30、已经降下,树叶完全脱落了,观察人影映在地上,抬头一望,看到皎洁的月亮,我们相互望望,很高兴这风光,便一边走一边唱,相互应和。 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接着,我不禁叹口气,说:“有客没有酒,有酒没有菜,月这么亮,风这么清,怎样度过这美妙的夜晚呢?”一位客人说:“刚刚黄昏时,我撒网捉到了一条鱼,很大的嘴巴,小小的鱼鳞,样子好象松江的鲈鱼。但是,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去和妻子商议。妻子说:“我有一斗好酒,保存了好久了,拿它来预备你临时的需要。”于是带了酒和鱼,再去赤壁下面坐船游玩。长江的水流得哗哗响,陡
31、峭的江岸有百丈高;山,高高的,月,小小的,水位低了,原来在水里的石头也露出来了。才过了多久呀,以前风景竟再也认不出来了。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须。”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干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行复识矣。 我就提起衣襟走上岸去,踩着险峻的山岩,拨开杂乱的野草,坐在象虎豹的山石上休息一会儿,再爬上枝条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最高处我攀到睡着鹘鸟的高巢,最低处我低头看到水神冯夷的深宫。那两位客人竟不能跟
32、上来,我嘬口发出长长啸声,草木好像都被这种锋利的声音震惊了,山也发出共鸣,谷也响起回声,风也起来,江水也汹涌了。在这种情境中,我也悄悄地感到悲愁,感到紧急,简直有些恐惊,觉得这里再也不能停留了。回到江边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子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惊;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行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这时快到半夜了,向四周望去,冷冷清清。恰巧有一只白鹤,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两只翅膀象两个车轮,黑色裤子,白色上衣,发出长长的尖利叫声,擦
33、过我的小船向西飞去。一会儿,我和客人离船上岸以后,回到家里,客人走了,我,也睡了。梦见一个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快地走着,走到临皋下面,向我拱手行礼,说:“赤壁这次旅游很痛快吧?我问他的姓名,他低着头不答复。“唉呀!我知道了。昨天晚上,一边叫一边飞过我船上的,不是你吗?”道士回头对我笑了,我也惊醒了。翻开房门一看,不知道他到哪里去了。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
34、视之,不见其处 后赤壁赋赏析 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行得也”。巴金曾说读前赤壁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奇妙、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 全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禅趣幽远。 首段写登赤壁前的状况,交代时间、行迹、游伴、气候。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木叶尽脱”写秋霜之重,秋风之劲。“人影在地”衬孤月之明。“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我与游伴心领神会、沉醉其中的怡然得意之态。这般“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该如何消受?接着陡降一笔写“无酒无肴”的圆满。着
35、一“叹”字,与前文之“乐”构成反跌。继而再升一笔,以客、妇之言,交代佳鱼老酒并具,将从前之埋怨一笔勾销,心情顿然舒服无比。皓月当空,客知我心,妇会我意,得以尽兴,岂不快哉!这与前文之“叹”再度形成反跌,可谓曲尽其妙! 次段写与客复游赤壁。写泛舟赤壁之下所见景象,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江流 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危险景象,给人以壮阔宏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呈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行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风光变化之快,示意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写我攀峭壁登
36、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履”、“披”、“踞”、“登”、“攀”、“俯”这一连串动词写出我欲一览秋夜赤壁全景的迫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二客不能从”反衬我特立独行的姿势,油然而生一种自负、骄傲感。接着写登高望远、仰天长啸的潇洒出尘的举止,以及触景而生的悲情、恐惊。“悄然”、“肃然”、“凛乎”将情感的波动层层递进地表现了出来。由乐及悲而怖,这是一处起伏。继而写登舟随波逐流,听其止休的散漫、沉着,又复归于平和恬淡,这又是一处起伏。 末段写半夜见闻与归家夜梦。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予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
37、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羽衣翩跹”的道士,与“玄裳缟衣”的孤鹤,与“我”,三位一体,亦真亦幻,令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道士顾笑,予亦惊悟”,一“笑”一“悟”之间,生之艰辛苦痛仿佛暂且冰释。结句“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是写梦醒后的现实,在自然的实有与梦想的虚无之间,仿佛忘记了一切世间的苦恼、争逐,累累创伤的心灵也得以安抚,刹那间超脱了。此赋在梦醒时戛然而止,留下一片空白给读者去玩味寻索,有曲径通幽之妙。难怪金圣叹读完苏东坡的后赤壁赋,这样说道:“岂惟无鹤无道士,并无鱼,并无酒,并无赤壁,只有一片光明空旷。”苏轼曾有诗曰:“终生寓物不留物,在家学得忘家禅”(寄吴德兼简陈季
38、常),“阴晴朝暮几回新,已向虚空付此身。出本无心归亦好,白云还似忘云人。”(忘云楼)这种虚无却是诗人支撑苦境,战胜困厄,安妥心灵之处,这就是禅宗观的投射。 全文外表上是写游赤壁之乐,其实是曲折地宣泄自己贬谪生活的郁闷,同时也是形象地演绎自己的人生哲学。文章以乐为主调,而情有跌宕抑扬,婉曲秀丽。诚如苏轼之自谓:“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行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行不止。”(自评文)燕喜词序云:“盖东坡平日耿介直谅,故其为文似其为人。”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被贬黄州期间写下这篇赋,从今文中,我们可以鲜亮地感
39、受到那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旷达开朗的胸怀 语文教学方法 篇三 细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答复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依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藏性、可制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藏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索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制造性,能启迪制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觉新的视点。 钻研教材,查找教学的
40、突破口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纳提问的方式灌输学问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答复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力量去理解所学的学问。这主要是教师无视了教材的钻研、查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学问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留意,启发学生思索,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示学生留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谈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论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辩性的问题,在谈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
41、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争论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实行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比,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当地理解和把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后赤壁赋赏析 篇四 宋代的唐庚认为“东坡赤壁二赋,一洗万古,欲仿佛其一语,毕世不行得也”。巴金曾说读前赤壁
42、赋,可以给人一种潇洒奇妙、出尘绝俗的美;同样,读后赤壁赋,它也可以把我们带入一个陶然忘忧、随缘自适的自由天地。 全文以时间为序记述了我与客重游赤壁的经过,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禅趣幽远。 首段写登赤壁前的状况,交代时间、行迹、游伴、气候。以洗练的笔墨描写了秋夜月景,点明游赤壁的缘起。“木叶尽脱”写秋霜之重,秋风之劲。“人影在地”衬孤月之明。“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写出我与游伴心领神会、沉醉其中的怡然得意之态。这般“月白风清”的良辰美景,该如何消受?接着陡降一笔写“无酒无肴”的圆满。着一“叹”字,与前文之“乐”构成反跌。继而再升一笔,以客、妇之言,交代佳鱼老酒并具,将从前之埋怨一笔勾销,心情顿然舒服
43、无比。皓月当空,客知我心,妇会我意,得以尽兴,岂不快哉!这与前文之“叹”再度形成反跌,可谓曲尽其妙! 次段写与客复游赤壁。写泛舟赤壁之下所见景象,寥寥十六字,声形并茂,神采飞扬。“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写出了一派惊涛拍岸、猛浪若奔,怪石嶙峋、犬牙差互的危险景象,给人以壮阔宏伟的美,而“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则呈现出一幅高山吐月、流光空明,江潮渐退、暗礁峥嵘的柔婉奇秀的意境。“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行复识矣”这一句即景抒情,明讲自然风光变化之快,示意人生在世之短。 第三段写我攀峭壁登危岩和放舟自流于江上的见闻感受。“履”、“披”、“踞”、“登”、“攀”、“俯”这一连串动词写出我欲一览秋夜赤壁全景的迫
44、不及待的冲动感和兴奋劲,表现出“老夫聊发少年狂”的率真与执著。“二客不能从”反衬我特立独行的姿势,油然而生一种自负、骄傲感。接着写登高望远、仰天长啸的潇洒出尘的举止,以及触景而生的悲情、恐惊。“悄然”、“肃然”、“凛乎”将情感的波动层层递进地表现了出来。由乐及悲而怖,这是一处起伏。继而写登舟随波逐流,听其止休的散漫、沉着,又复归于平和恬淡,这又是一处起伏。 末段写半夜见闻与归家夜梦。以空灵的文字塑造了一只孤鹤的卓拔不群的形象,寄予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志趣。又以浪漫的想象写我梦中与道士的邂逅、对话,流露出一种与世无争的豁达。“羽衣翩跹”的道士,与“玄裳缟衣”的孤鹤,与“我”,三位一体,亦真亦幻,令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道士顾笑,予亦惊悟”,一“笑”一“悟”之间,生之艰辛苦痛仿佛暂且冰释。结句“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是写梦醒后的现实,在自然的实有与梦想的虚无之间,仿佛忘记了一切世间的苦恼、争逐,累累创伤的心灵也得以安抚,刹那间超脱了。此赋在梦醒时戛然而止,留下一片空白给读者去玩味寻索,有曲径通幽之妙。难怪金圣叹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