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赤壁赋教案.docx

上传人:33****8 文档编号:32030865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DOCX 页数:77 大小:70.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赤壁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后赤壁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后赤壁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赤壁赋教案.docx(7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文本为Word版本,下载可任意编辑后赤壁赋教案 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掌握相关的文言知识,流畅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总结归纳法;比较法,通过前后两赋比较理解文章主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写景状物中体会的情感变化,并与赤壁赋比较,理解被贬黄州时复杂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归纳积累文言知识;与赤壁赋比较讲解,通过抓关键字句加深对人生态度的认识。 苏轼儒、佛、道思想在两赋中的反映 。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时年45岁的苏东坡所写的赤壁二赋在我国文学史上传为美谈。文天祥读赤壁赋云:“昔年仙子谪黄州,赤壁矶头河漫游。”王世贞前赤壁二首“赋是双珠可夜明。”看来只有

2、两篇赤壁赋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把握苏轼当年的所思所想。这节课我们就来感受苏轼在 赤壁赋中的未尽之意。 二、推进新课: 1.介绍: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像(去世前两个月所写,自嘲政治事业的无成。但从中可以了解,苏轼文学上的盖世功业却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与黄庭坚(诗)合称“苏黄”,与辛弃疾(词)合称“苏辛”,与欧阳修 (散文)合称“欧苏”,与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2.写作背景:元丰三年(1079年),苏轼因作诗讽刺王安石新法(“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为排遣内心

3、郁闷,他泛舟赤壁,先后写下了前后赤壁赋与念奴娇赤壁怀古。三个月后,重游赤壁,写下了后赤壁赋。 三、整体感知: 1.识读:请学生朗诵课文,辨字形、字音。 2.评读:分角朗读第一段,分组朗诵第二段,全班读第三段,勾疑难,疏通文意,“评点” 重点文言字词。 译文: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

4、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象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与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藏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与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游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划地一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括起,波浪汹涌

5、。我也不觉忧伤悲哀,感到恐惧,觉得这里使人害怕,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 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象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经过我船上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 不到他

6、在什么地方。 3. 概括段意: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与梦会道士两件事。 4想象一下,假如让你以课文的内容来画一幅赤壁夜游图你会准备哪些景物?如何运用色彩? 明确:内 容,月、水、风、舟 景物,色 彩:淡雅朦胧 外貌、神态 整体效果:人与自 人物 ,活动 , 然之间是那样与 (体现出来的感情) 谐亲近 四、作业:读熟课文,试着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检查朗读情况,全班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段落大意:第一自然段: 先写黄泥坂夜游,为游赤壁作铺垫。第二段:复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第三段:叙述夜逢孤鹤与梦会道士

7、两件事。 二、分析课文: (一)分析第一段: 1. 分析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第一自然段,找出其中写景的句子,结合前后语境,体味这些句子中蕴涵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苏轼的世界 : 霜露、木叶、人影、明月 (原本为一派萧瑟之景) 月白风清 (苏轼却见之心喜,踏歌而行,感到如无美酒佳肴,未免辜负了这月白风清的良夜。) 2)从中可以看出苏轼“超然”的情怀与他旷达的心胸。 2.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写出了怎样的氛围,有什么作用? 明确:黄泥坂的初冬月夜,景色清朗,静谧宁馨。寥寥十六字,逼真地写出初冬月夜静谧温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与见鹤作

8、了很好的铺垫。 (二)分析第二段: 1. 本段写了哪些场景? 明确: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冬夜美景) 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2.面对眼前的赤壁之景,苏轼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从中暗含苏轼怎样的情感? 明确:1)“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2)对赤壁之景旧颜不再的感叹实际暗含对世事变化无常,年华逝水的无奈盖叹;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3.如何理解:“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1)、由秋入冬,江山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2)、历史背景:宋与西夏交战惨败,全军覆没,死者约60万,宋神宗抑郁而死,大宋王朝一蹶不振,美好河山

9、满目凄凉。 4.苏轼独自历险,无人能从。当他登上峰顶后,突然“划然长啸”。你如何理解苏轼的“划然长啸”? 明确: 1)、表达登上峰顶后的那种壮怀激烈的激昂之情,仿佛自己就是宇宙的精灵,天地的主宰。 2)、抒泄贬谪黄州以来心中所积压的种种郁闷之意。激昂的乐 5.长啸后苏轼为何又“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这种情感在前赤壁赋里有体现吗? 明确:与自然与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6.面对大自然的伟力,苏轼在激昂悲伤后,采取了什么的行动?体现他

10、怎样的情感态度? 明确: 1)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修焉。” 2)顺其自然,随遇而安的淡泊。 三、小结:夜游赤壁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 无奈、惊叹 划然长啸 激昂的乐 凛乎不可久留 悲伤、恐惧 听其所止而休 随遇而安的淡泊 四、作业:背诵课文第一第二段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检查背诵 二、分析课文第三段:是如何逢鹤的?你认为有否真正逢鹤? 提示:孤鹤东来,显然是为文末梦见道士伏笔的,你怎样理解这个梦境?试从思想内容与艺术手法两个角度来谈谈。 明确: ()第三自然段写了江中见鹤,后梦见鹤化道士。 ()在我国传统意象里,鹤带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 为所偏爱,苏子

11、曾作放鹤亭记,以放鹤招鹤、与鹤相处来宣发内心弃世的幽情与超脱尘世的情怀。 ()思想内容方面,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三、深入探究: 1.与前赤壁赋的写景句子作比较,意境、情感发生什么变化? 明确: 1)意境:前赤壁赋整个意境恬淡飘渺;而后赤壁赋却奇崛瑰伟,不再“主客同船共游、同饮共乐、同调歌吹”,再游赤壁,无人能从,只有孤独一人。历程:抛弃客人,独自踏上寻幽历险之路登越险境之兴奋无人能从,只有孤独一人顿感“高处不胜寒”渺小与悲哀解缆登舟,随波

12、飘荡,任其所止。 2)情感:与前赤壁赋中“乐悲乐”的情感变化有所不同,后赤壁赋中的情感由平静的乐,到激昂的乐,再转为悲,但最终并没有复归于乐,而是归于一种顺其自然的无奈与淡泊。 2.自读比较前后赤壁赋的异同 提示: )从游的方式上去比较 )从景色描写上去比较 ) 写作重点上去比较 4)从心情变化去比较 明确: 1)前赋 后赋 点 限于舟中主要写岸上 景 字字秋色 句句冬景 重 谈玄说理 亦实亦幻 情 调旷达乐观 略为虚无缥缈 2)形式、思想: 就形式而论之,前赋主客问答,中规中矩之赋也;后赋,散文化,更具“以文为赋”之特质。 就思想而论之,前赋虽然有乐有悲,但存在乐观旷达,变与不变之辨证,清风

13、与明月之所共适;后赋写景叙事中给人一种罹难的惊恐,孤鹤鸣而掠舟,鹤化而为道士,是梦?“还是梦醒了无路可走的”的痛苦?是想超尘绝世,还是眷恋人世间? 四、小结:后赤壁赋,全篇着重苏轼自身情感的转换:由景而乐乐而再游赤壁 因景物而生豪壮之气 又因景物而生悲愁 之后又归于随遇而安淡泊借梦境表达超脱尘世的态度及“人生如梦”的空幻感。 五、作业:背诵课文。 后赤壁赋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预习,培养学生借助解释,利用工具书,自主疏通字词句意的习惯. 2、通过课前预习、课中朗读、课后练习,掌握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掌握一些特殊句式. 3、指导诵读,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理解词语、句意,熟悉课文内容.在理解

14、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4、知人论世,体会表达的情感,分析心路历程及其原因,培养学生旷达乐观、勇于面对坎坷战胜困难的精神.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第1、2、3点. 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第4点 教学过程: 布置预习: 1、借助解释,利用工具书,疏通课文内容.找出对照解释还不能理解的词句,或问同桌,或课堂上提出共同探讨. 2、早读课反复朗读课文. 3、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介绍及文章背景. 同学们,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赤壁赋,其苏轼,我们在小学、初中就已经接触过,今天我要和大家讲一个他“死里逃生”的故事.苏轼四十三岁的时候,因为“名太高”而遭人陷害,被

15、打入死牢,随时听候发落.弟弟苏辙、儿子苏迈多方营救.某一天,苏迈再次出去借钱,委托一个朋友给牢里苏轼送饭.本来他们父子有一个约定:事情恶化宣判死刑之时就送鱼进去,而朋友不知道,那天送了苏轼最喜欢吃的鱼进去.苏轼一看到是鱼,大吃一惊,知死期将至,便写下了两首绝命诗请狱卒转交给弟弟苏辙.装诗的信封通过监狱的最高长官传到了当朝皇帝手上.皇帝拆开一看,是两首绝命诗,(其中一首是:圣主如天万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了须偿债,十口无家更累人.是处青山可埋骨,他时夜雨独伤神.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诗里写的是对皇帝的忠诚和愿与弟弟世世为兄弟的情感,大受感动;加上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立下了一个只有

16、当朝皇帝知道的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于是就释放了苏轼.苏轼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该案史称“乌台诗案”. 经历了“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靠微薄的俸禄养活不了一家人,在朋友的帮助下,开辟了一片荒地耕种自给,这片地他取名为“东坡”,同时也自号“东坡居士”.居士原是对居家学道的佛教徒的称呼,这里是指追求清高,对世事淡泊的人.可见苏轼的思想有了很大的变化.被贬到黄州的第四年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了两篇赋,赋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今天学的是第一篇,也称“前赤壁赋”. (板书:赤壁赋 苏轼 无台诗案 死里逃生 东坡居士 思想变化) 二、疏通字词

17、. 1、在预习的基础上,教师补充强调一些读音,几个重点实词及特殊句式,学生提出对照解释不能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探讨. 壬rn戌x 属zh客 窈yo窕tio 冯png虚御风 桂棹zho 倚歌而和h 横槊shu 余音袅袅 nio 幽壑 h 扁舟pin 嫠妇l 愀然qio 山川相缪lio 舳zh舻l 旌旗jng 酾sh酒 渔樵qio 江渚zh 匏po樽 蜉f蝣 无尽藏zng 狼籍j 枕藉ji 舞幽壑之潜蛟: 舞,使起舞,动词的使动用法. 泣孤舟之嫠妇: 泣,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打鱼砍柴,名词做动词. 侣鱼虾而友麋鹿: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名词意动用法. 凌

18、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句, 凌茫然之万顷. 客有吹洞箫者:定语后置句,有吹洞箫之客.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而今在安哉? 三、找出文中直接表明情感的几个词语,朗读并初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明确:乐哀/悲喜 2、初步明确朗读的情感基调 “乐”的部分要读得轻松愉悦; “悲”的部分要读得悲凉激昂; “喜”的部分要读得旷达洒脱. 2、听录音朗读或教师范读.生齐读. 四、分析课文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找出写景的美句.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指导朗读,体会优美的意境) 2、齐读第一段,找出写事的美句. 举酒属

19、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指导朗读,体会事情的高雅) 3、齐读第一段,找出表达游玩时感受的美句.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指导朗读,体会的感受) 五、分析课文第二段. 1、齐读第二段,明确本段分为两层,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重点分析第一层中“美人”意象.“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它表现了的政治感慨,是在遭受贬谪之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 3、指导朗读第二层,感受箫声的悲凉. 借助夸张、想像,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萧那种悲咽低回的哀

20、音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齐读课文 一、分析课文第三段 1、朗读指导:三个反问句语气层层递进,稍做强调,读出感情的层次.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停顿较小语速稍快)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朔赋诗(语速越来越快)固一世之雄也,(停顿较大气势豪迈)而今安在哉?(强烈的反问,感慨人生无常,语速缓慢低沉,读出顿挫之感) 后半部分一连串六字句,是客人情感的一个迸发,要读得连贯,一气呵成,表现出那种强烈的人生感慨,最后一句“托遗响于悲风”要突出第三段悲凉的感情基调. 2、明确“何为其然也?”其一,赤壁一带的江山触发他想到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当年的英雄,而今安在?何况吾辈渔樵

21、于江渚之上.其二,由江水无穷想到人生须臾,渺如沧海一粟.其三,要摆脱现实处境,渴望能“挟飞仙以游,抱名悦而长终”,却“知不可乎骤得”. 3、明白客人之悲其实是儒者苏轼之悲.悲生命短促,人生无常. 二、分析课文第四段 1、明确:本段分为三层,第一层承上,议论“水”与“月”;第二层议论“变”与“不变”的哲理;第三层指出“明月清风”为大自然之“无尽藏”. 2、此段其实是作为道者的苏轼超然物外的情怀给客人极大的宽解 3、指导朗读:读出本段的层次,读出旷达洒脱的情感. 三、分析课文第五段 明确:客人之喜与文章开头之乐的不同.课文开头是主客欣赏美景之乐,结尾是指客人精神得到超脱忘怀得失而喜. 四、齐读课文

22、,再次整体感知课文,结合苏轼经历,分析全文中情感的变化. 现实中的水月 融入自然,游赏之乐 历史中的水月 感慨历史,人生之悲 儒者(入世) 渴望建功立业 慨叹人生短促 哲理中的水月 分析哲理,超脱之喜 道者(出世) 清静无为超然物外逍遥之游 五、总结 读赤壁赋 康靖贤 景佳事雅乐而歌, 客倚洞箫悲恨多。 明月清风无尽藏。 一儒一道两东坡. 后赤壁赋教案3 课题 后赤壁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了解前后赤壁赋的异同和联系 3、体会本文情、景、理交融的技巧 4、理解的人生感悟,及其外儒内道的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

23、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 2、两篇赤壁赋的比较阅读 难点: 1、鉴赏文章奇思遐想的浪漫主义特色 2、道士化鹤的寓意 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与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初读课文,要求消除语言障碍,了解文章大意;赏析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要求:(课前完成) 1、熟读全文,注意栖鹘冯夷蒙茸悄然戛然翩跹等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以及巉的书写 2、借助解释和词典,初步理解文意;查阅成语词典,积累成语不时之需水落石出风起云涌 3、复习苏轼的赤壁赋(必修一P96) 4、不懂的地方或吃不准的地方做上记号,准备提问或讨论 5、思考课文后面的阅读与探讨1、2题,争取

24、自己能独立解决一个问题 二、导入: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诗人去世前两个月所写,就其政治事业而言,这话当然是自嘲但对文学家的苏轼来说,他的盖世功业确实是在屡遭贬逐的逆境中建立的 苏轼平生受到两次严重的政治迫害,第一次是45岁那年因乌台诗案而被贬至黄州,一住四年第二次是在59岁时被贬往惠州,62岁时贬至儋州,到65岁才遇赦北归,前后在贬所六年虽说苏轼早就名震文坛,贬至黄州后且因畏祸而不敢多写诗文,但黄州时期仍是他创作中的一个高峰散文如前、后赤壁赋,诗如寒食雨二首,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都创作于此时 贬谪生涯使苏轼更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和人生,也

25、使他的创作更深刻地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波澜苏轼对苦难并非麻木不仁,对加诸其身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而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至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这种执着于人生而又超然物外的生命范式蕴含着坚定、沉着、乐观、旷达的精神,因而苏轼在逆境中照样能保持浓郁的生活情趣和旺盛的创作活力 前后赤壁赋都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一个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既望,一个写于同年十月之望,前后仅相隔三个月,这两篇同名赋文究竟有何不同及联系呢?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学习第十四课后赤壁赋

26、 三、诵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正音、释义,疏通文意(同学质疑,提出不会解释、翻译的词句,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点名诵读(最好是自告奋勇)至复游于赤壁之下,正音、释义 皋go坂bn行xng鲈l 从:使跟从,译为带领 坂:山坡,斜坡 乐:以之为乐 行:走 已而:不久,一会儿 何:怎么办 薄:迫近 举:撒 顾:可是 谋:商量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须:通需 (二)读第二段(同上),正音、释义 巉chn栖q鹘h冯png划hu悄qio凛ln 断:阻隔 曾:才,刚刚 摄:提 上: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上 履:践踏,踩 巉岩:险峻的高山,此处指赤壁 披:拨开 蒙茸:茂盛的草丛 踞:蹲坐 危:高 焉:相当于

27、之,译为我 悄:忧愁样子 肃:恐惧的样子 凛:恐惧的样子 (三)齐读第三段(同上),正音、释义 裳chng缟go戛ji翩pin跹xin揖y俛f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裳:古人穿的下衣 缟:原指白绢,此指白色 西:向西飞,方位名词作动词 羽衣:名词用作动词,穿着羽毛做的衣服 翩跹:形容轻快地跳舞 俛:同俯,向下,低头,和仰相对 畴昔:过去,以前 寤:睡醒,与寐相对 户:泛指门 2、通过诵读来体会蕴涵在景物描绘中的情感: 我们先来看一张表,同样是黄州赤壁,所游的时间是不同的,那么景色也发生了变化在前赤壁赋中的情感变化是乐悲乐,那么在后赤壁赋中的情感脉络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将自己对情感的理解读出来 前

28、赤壁赋后赤壁赋 时间七月既望,初秋十月之望,初冬 地点黄州赤壁黄州赤壁 景色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霜露既降,木叶尽脱,月白风清,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心情乐悲乐乐悲惆怅迷茫 分组讨论的情感变化再推荐代表诵读全文并简述节奏及重、弱读处理的理由 (事先予以必要指导:叙述的句子要读得平缓,描写的句子要注意语境,议论抒情的句子要注意的主观感情色彩,以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的语调读出的情感) 游前(1节):乐(优游自在)语调舒缓轻快 游中(2节)悲(景非往昔,山景的阴森险峻让人悲恐压抑)语调由感叹渐入悲伤沉重 游后(3节)惆怅(失意苦闷,茫然无绪)语调深长缓慢 四、赏析课文第一段:

29、1、在复游赤壁之前,诗人写了夜游黄泥坂这样一个轻松而富有生活情趣的事情,这件事写得颇有波澜请找出文中能显示情节变化波澜的动词 顾乐叹谋游 (初到黄州,苏轼寓居城东定惠院,不久他的家眷也来到了黄州,便迁居到城南江边的临皋亭由于家里人多口阔,仅靠他微薄的薪奉,生活很感困难后蒙老友马正卿为他请得城东荒地数十亩,让其开垦耕种粮食,才基本解决了生活问题他还在这里修房子,因是在大雪中修的,四壁绘有雪图,故取名为雪堂堂前屋后广种果木佳蔬,可供生活不时之需,并将雪堂自比为陶渊明的斜川因此地位于黄州的东坡,遂自此取号为东坡居士) 2、究竟是什么样的美景令诗人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

30、见明月 、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 、让学生用一段文字描述一下这四句所写之景点一到两位学生朗读所写语段 直译到描述,对作品的鉴赏层面从意读上升到了美读,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飞跃只有对作品的语言进行想象、还原,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这其实就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也是很多学生缺乏也未能给予重视的一种审美能力 白描式的写景语言,质朴清新,语淡而意丰寥寥十六字,尽显初冬景物之神韵:清静、明洁、空灵逼真地写出了初冬月夜景色之清朗,环境之清空,静谧宁馨的气氛,烘托出主客浓厚的游兴,并为下文写登山和见鹤作了很好的铺垫 (广东的学生对霜没有生活的认识,有必要说明一下) 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我国东汉著名

31、科学家张衡的诗描述了火星西移的深秋时节,秋虫鸣叫,繁霜出现,草木凋零的景象严霜杀物令百工休霜并非是露结成,而是二物同一气,都是水气凝成,凝成物若暖则是露;若寒甚,水汽直接凝华为冰晶则是霜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唐刘禹锡的诗说霜使秋色更美南宋诗人杨万里也在诗中也赞美霜后色愈浓荒荒瘦日作秋晖,稍稍微喧破晓霏,只有江枫偏得意,夜摇霜水染红衣可见霜的出现可带来美景和好的旅游季节) 3、主、客、妇三方的对话 要特别提一下以备子不时之须与友人一起饮酒赏月,进而诗歌相和,本来就是文人雅事、快事,更何况此酒乃贤妻所备?在患难之中,能有这样一位懂得体贴自己的妻子,不也是人生一大幸事? (在生活中的苏轼是

32、位什么样的人呢?苏堤和东坡肉在普通百姓中早已闻名遐迩,而苏轼的家庭生活呢?在他的小品文中我们可以一窥一二这些类似便条、日记的小文,记录了他作为普通人日常的喜怒哀乐而最令人动容的,当属二红饭: 今年东坡收大麦二十余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以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日:此新样二红饭也 这篇小品文写于被贬黄州时,当时苏轼由于政治上坚持己见遭贬斥,连累了妻儿甚至连工资也没有,他把所有的钱都吊在屋顶以防浪费,每天只用一吊生活异常艰苦,有时甚至要采杞食菊充饥苏轼也亲自耕种大麦,和着

33、粳米做饭,当然很难下咽小儿女为此调笑说像嚼虱子于是他设法改进工艺,加入了小豆妻子就美名其曰为二红饭在艰苦的环境下,一家人没有怨言没有责难,有的只是其乐融融的支持和理解 文中的老妻即是王闰之,一位能够懂得、体贴诗人的女性她是王弗的堂妹,因排行的兄弟姐妹很多,称二十七娘她是苏轼的知已不仅能够诗情画意地生活,在患难中也能相伴共苦 在乌台诗案中,王闰之几怖死,哭得死去活来,苏东坡也万箭钻心,却无一语之,只回头顾老妻曰:子独不能如杨处士妻,作一诗送我乎?王闰之听后不觉失笑看到妻子笑了,于是东坡便分手而去由此可看出,东坡与王闰之的感情极为笃厚,当此生离死别之时,尚能以旷达态度处之,说明他们间的理解是极深的

34、 黄州的日子令苏轼成熟起来,也让他有了充分的时间思考自省,从而找到真正的自己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中写到:他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其实,他并不是一个人医治诗人伤痛最好的心灵补剂,恰恰是来自他的家庭,良好的家庭生活提供了一个细细体味生命的平台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第二段、第三段,从中了解内心世界的强烈矛盾和被贬之后在苦闷中寻求精神解脱的心情;比较阅读两篇赤壁赋;扩展阅读苏轼定风波 教学过程: 一、赏析课文 第二段: 良宵、贵宾、佳肴、美酒,四美已具,重游赤壁,乘兴而为 时隔三月,初冬的赤壁又是怎样一番妙境呢? 1、来到赤壁首先

35、进入诗人一行视线的是怎样的景色?这四句写景句子,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先教师直译这四句写景的句子,而后学生分析其意境,最后教师小结) 前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1)断岸千尺,夸张手法,明写岸之高,暗写(水之浅) (2)为什么会有山高月小的感觉?(农历十月,已是初冬,天气清朗,作为参照物的山,就显得格外高峻;相比之下,月亮就显得小了) 小结:全用白描,状景写情,字字如画景色清冷峭拔,不同于前赋的清幽它不仅展现了月色下山水的那份遗世独立的美态,而且充溢着浓浓的凭吊江山之幽情

36、,造物者的天工和历史情绪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2、由此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为什么会有如此感慨?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既有对人生短促、年华似水的深重感慨,更有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的惊叹 诗人由此生发了下小舟、登高山,与大自然和而为一的冲动 因为上次游赤壁时所见之景是怎样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那是何等邈远辽阔!现在反差如此之大,就不能不生感慨了 3、学生翻译予乃摄衣而上俯冯夷之幽宫 目的在于训练学生翻译文言文的能力,体会该语段句式参差所造成的特殊表达效果 该语段使用了一系列动词:摄、履、披、踞、登、攀、俯,写登山以六字句开头,间以三字句,后以六字句收尾,节奏呈缓急缓的变化

37、节奏由急而缓,暗示着登顶行为已结束,也预示着诗人情感的进一步变化 4、诗人为何会划然长啸? 融入自然后情绪转为激昂(平静的乐激昂的乐),以啸声抒发内心感慨 5、诗人又为何会悄然而悲,凛乎不可久留呢? 登山所见景物巉岩、蒙茸、虎豹、虬龙、危巢、幽宫,色彩是阴暗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云涌营造的是阴森恐怖的氛围与自然和而为一后,诗人又震撼于大自然的伟力,而深感个体的渺小,正如前赤壁赋所写: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高昂的情绪陡然低落,转为高处不胜寒的忧惧、伤感 另,被贬黄州,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在黄州,仍是待罪之身,起居行动还受到监视、管制,心中恐惧的阴影实在是挥之

38、不去,沉痛、悲凉时不时地向袭来,所以这正是他艰难的政治处境和惊恐的心理状态的反映 6、长啸之后的寂静悲伤,使苏轼不敢久留,重新回到船上,放任一叶扁舟从流飘荡,表现出诗人什么样情感变化? 随遇而安的态度,感情又转为平静 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 7、小结:诗人在夜游赤壁的过程中,情感经历的变化: 江山不可复识划然长啸凛乎不可久留听其所

39、止而休 情感的变化:平静的乐激昂的乐悲平静 第三段: 1、该段共三层: 、江中见鹤 、梦中道士化鹤 、不见其处 2、如何理解道士化鹤这一情节所传达的诗人的情感? 这一段是本文的重点也是理解上的难点,正如金圣叹所说:前赋特地发明胸前一段真实了悟,后赋是承上文从现身现境一一指示此一段真实了悟若无后赋,前赋不明;若无前赋,后赋无谓要读懂此段,应引导学生对前后二赋进行一个比较,深入地把握苏轼外儒内道的思想世界 清夜录云:苏轼有词曰: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梦赤壁之游,乐则乐矣,转眼之间,其乐安在?以是观之,我与二客,鹤与道士,皆一梦也那夜半飞鸣而过的孤鹤,那梦中神情翩然的道士,一为方外之禽,一为方外

40、之人,孰真孰幻?鹤化道士抑或鹤本道士所化?如庄周梦蝶,一片迷离恍惚见鹤本为生活真实,在为杨道士书帖中,苏轼曾追忆此事:十月十五日与杨道士泛舟赤壁,饮醉夜半,有一鹤自西南来,掠余舟而西,不知其为何祥也?而见道士则在梦幻之中,未必是真,亦未必非真,由实生虚,虚虚实实,营造出一种恍惚奇幻的气氛,含蓄地传达出他企望超脱尘世、逍遥物外的隐秘心态与前赋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是一脉相承的 (苏东坡被贬谪黄州,某天与几个朋友在江上饮酒说话,不觉已经入夜,看江天一色,风露浩然,他有所触动,填了一首临江仙夜归临皋词,下阕云: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上阕为:夜饮东坡醒复醉,

41、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写完之后,与客人们高声唱了几遍,这才各自散去第二天不知道怎么一传,很多人就嚷嚷:苏东坡已经把冠服挂在江边,坐一条小舟长啸而去,不知逃到哪里隐居去啦!郡守徐君猷听了是又惊又怕,担心真的走失了这个罪人,急急忙忙赶到苏宅察看,却见大苏先生还酣睡未醒呢,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只是一时兴起说说罢了然而这事传得非常邪乎,连远在东京汴梁的宋神宗都听说了,也将信将疑的) 鹤的象征义:形貌出众,有高贵幽雅、超凡脱俗、仙风道骨的特征,有高人隐士之风,被视作仙禽和长寿之物传说中鹤能翩翩于仙凡之间,不受任何拘束传说中修道之人可以化而为鹤所以鹤是超然物外,随缘任化的道

42、家精神的象征 写了梦见所遇道士为鹤的化身这一情节暗示希望在精神上升腾入自然,将自己升华而与大自然合为一体的旷达之思此时孤鹤、道士、已经三位一体这种想法与道家文化对苏轼的影响密不可分(年少时苏轼读庄子曾言:吾昔有见于心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可见庄子所讲之理便是他一向心中所向往的且他在黄州期间结交的朋友不乏僧人道士,他也间一、二日辄往安国寺披览佛经) 尽管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奋厉有当世之志、致君尧舜,但每当其政治上遭遇挫折失意,他便会从老庄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自我超脱(旷达不因外物的得失荣辱所累) 小结:道士化鹤这一情节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处境窘困,心情苦闷,现实中又找不到出路,只好借助梦鹤仙境寻求解脱,就像李白想借助梦游天姥与神仙相聚一样,也像李贺的天上谣,把天庭仙境描绘成令人向往的乐土一样,而且与苏轼前赤壁赋中想怎么样一致的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一致艺术手法方面,是大胆新颖的奇思遐想,充满着浪漫主义色彩 3、你又如何理解在梦鹤化为道士后又增添醒来寻找道士一笔? 梦是一种追求,但是现实是所追求的未必能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策划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