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既有工业区改造环境提升技术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既有工业区改造环境提升技术导则.docx(6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既有工业区改造环境提升技术导则目录1 总则12 术语33 基本规定54 诊断84.1 一般规定84.2 用地功能布局94.3 物理环境144.4 场地生态184.5 基础设施205 策划245.1 一般规定245.2 科学决策技术256 规划设计276.1 一般规定276.2 用地功能布局优化296.3 物理环境优化386.4 场地生态提升456.5 基础设施提升527 施工管理567.1 一般规定567.2 管理措施577.3 施工控制58本导则用词说明63引用标准名录64iiiContents1 General Provision12 Terms33 Basic requirements5
2、4 Diagnosis84.1 General Requirements84.2 Land Use and Layout94.3 Environment Quality144.4 Site Ecology184.5 Infrastructure205 Planning245.1 General Requirements245.2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technologies256 Site Planning Design276.1 General Requirements276.2 Land Use and Layout Optimization296.3 P
3、hysical Environmenr Optimization386.4 Site Ecological Improvement456.5 Infrastructure Improvement527 Construction Management567.1 General Requirements567.2 Management Measures577.3 Construction Control58Explanation of Wording in This Guildline63List of Quoted Standards641 总则1.0.1 为贯彻落实国家高质量发展理念,引导和规
4、范既有工业区改造,提升工业区环境质量,制定本导则。【条文说明】我国城市建设在过去几十年处于规模化快速扩张阶段,伴随城市化进程和产业结构调整,大量的城市工业区面临转型升级和功能提升。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 对既有工业区实施改造,是国内外城市所面临的普遍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不懈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发展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在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大力推进工业区升级改造,在高质量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市各大城建重点项目都在加快推进中,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建设高质量发展。环境提升是既有工业区改造的重要
5、方面,是用“实用、经济、绿色、美观” 理念指导工业区升级改造的重要体现。老旧工业区能耗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 倍,SO2 排放强度是平均水平的 1.5 倍,单位 GDP 的 COD 值达到全国水平的2.2 倍,环境污染严重。老工业区各类基础设施老旧,空间布局不合理,这些矛盾和问题已严重制约老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急需开展环境诊断和改造提升。1.0.2 本导则适用于既有工业区的环境提升改造。【条文说明】本条明确了导则的适用范围。本导则对既有工业区环境提升的改造流程和改造技术等进行了规定,相关项目可参考使用。1.0.3 既有工业区环境提升改造应结合现状诊断和改造目标,采用适宜的改造措施和技术方案
6、,提升既有工业区的环境质量和服务功能。【条文说明】63本条明确了既有工业区环境提升改造应遵循的原则。既有工业区环境提升改造应综合考虑,统筹兼顾,结合项目自身特点开展现状调研诊断,因地制宜的采取改造方案,有效提升工业区的物理环境、功能设施服务性能。本规程涵盖了既有工业区环境提升改造的全流程,涉及用地布局、环境质量、场地生态和基础设施等各个方面内容。1.0.4 既有工业区环境提升改造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条文说明】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是进行工业区环境提升改造的前提条件。本导则重点按既有工业区环境提升改造相关内容提出设计建议,并未涵盖通常所应有的全部功
7、能和性能要求。故既有工业区环境提升改造时,除应符合本导则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标准的相关规定。2 术语2.0.1 既有工业区 existing industrial area城镇建成区中具有明确区域范围,包含在用以及失去原有生产功能、被废弃或闲置的为工业活动而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并且需要或有意愿进行环境改造提升的区域空间。2.0.2 既有工业区改造 reconstruction of existing industrial area在保持土地性质、建筑主体不变并且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改变既有工业区的用地与功能布局、场地生态、基础设施及立面形式,并保证工业区环境的整体提升。2.
8、0.3 环境提升 environment improvement对在用以及失去原有生产功能、被废弃或闲置的工业区进行改造更新的过程中,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促进使用者身心健康为原则,以工业区全寿命周期内环境品质提升为目标的改造活动。2.0.4 诊断diagnosis在改造前,通过现场调查、检测、鉴定、资源消耗统计及测算分析等方 法,评估既有工业区的用地布局、环境质量、场地生态及基础设施现状,分析既有工业区改造潜力并出具报告,为后续改造提供依据的活动。2.0.5 策划planning根据既有工业区的地理位置、区域微气候、市场条件、开发周期以及诊断结果,提出环境提升功能、分项目标、技术方案及效益测
9、算的活动。2.0.6 物理环境 physical environment包含场地及其周边一定空间区域范围内的声环境、光环境、风环境、热环境以及空气等方面。2.0.7 空气污染物浓度限值 concentration limits for air pollutants 空气质量状况的定量控制指标,包括 SO2、NO2、CO、O3、PM10、PM2.5 六大空气污染物浓度。2.0.8 热岛强度 heat island intensity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温的差别,用二者代表性测点气温的差值表示,是城市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2.0.9 溢散光spill light (spray light)照
10、明装置发出的光线中照射到被照目标范围外的部分光线。2.0.10 多目标优化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多个性能目标在耦合状态下寻求相对最优解的过程,即通过限定规划设计关键技术指标,使多个性能目标函数通过耦合运算,在限定区域得出最优方案的优化过程。多目标优化能同时考虑多个性能目标共同作用下的解空间分布情况,使优化设计更全面,为项目优化提供更多选择空间。2.0.11 非支配解 non-dominated solutions当解集中某一解 A,其所有性能均比解集中任意一解优,则 A 为解集中的非支配解。所有坐落在非支配解集中的解皆不被解空间内的其它解支配,因此非支配解较
11、其他解而言拥有最少的目标冲突,可提供设计者一个较佳的选择空间。3 基本规定3.0.1 既有工业区改造环境提升应依次进行诊断、策划、规划与设计、施工管理,并符合下列规定:1. 诊断阶段应开展工业园区现状调研,进行分析诊断,形成诊断报告;2. 策划阶段应结合诊断报告明确策划总目标及分项目标,宜结合多目标优化技术,通过分项目标的优化整合达成全面优化,确定环境提升实施策略与技术方案,形成策划报告;3. 规划设计阶段应结合策划成果进行环境提升设计,具体内容包括场地与功能布局、环境质量、场地生态、基础设施的优化升级,最终形成环境提升规划设计文件;4. 施工管理宜结合规划设计文件编制绿色施工方案,并保留完整
12、的施工及验收记录。【条文说明】既有工业区改造环境提升首先应对既有工业区进行充分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现状进行诊断。其次,应根据诊断结果,环境提升总目标形成环境提升的策划方案。再次,从技术可靠性、可操作性、经济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选取合理可行的技术措施进行规划设计,成果包括环境提升方案文本、施工图纸等,施工图中应注明对绿色施工的技术要求。最后,应根据完整的设计进行绿色施工。3.0.2 既有工业区环境提升改造应体现平衡和集成理念,规划、建筑、景观、交通、结构、给水排水、市政设施、经济等各相关专业应紧密配合。【条文说明】既有工业区改造环境提升强调全过程设计、多专业融合,各专业在项目的每个
13、阶段都应参与讨论、设计与研究,环境提升设计时具有综合专业技能的人员、团队或专业咨询机构的共同参与,并充分体现信息技术成果的过程。3.0.3 既有工业区环境提升改造应遵循绿色生态的理念,结合原有工业区现状和改造后的功能需求,因地制宜的采用有利于促进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场地设计、环境技术、设备材料等。【条文说明】既有工业区改造应综合考虑,统筹兼顾,总体平衡。我国各地域在气候、环境、资源、经济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既有工业区绿色改造应结合自身特点及区域优势,遵循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理念,采取因地制宜的改造措施,有效提升既有工业区的室外环境、使用功能等综合性能,同时降低碳排放、资源能源消耗等对环境
14、负面影响。工业区的改造,是厂区功能的更新与再生。原有的工业厂区有其自身的空间特点,与改造后的功能需求往往并不匹配,因此改造设计则需要充分结合原有工业厂区特征并考虑改造后的功能需求。而从绿色设计角度,原有的工业区在空间布局等方面的特征为新功能下的绿色性能提升同时带来挑战和机遇。3.0.4 既有工业区环境提升改造宜重视既有设施的再利用,在技术条件许可 下,宜对有工业记忆与文化特征的场地、建构筑物进行再利用,保留既有工业区的环境空间特色。【条文说明】工业区往往具有工业时代的印记和特征,背后代表的是工业记忆和文化。在对工业区进行民用化改造利用时,宜充分关注原有的场地和环境特征,保留既有工业区典型环境,
15、以传承工业记忆。在技术条件许可下,对既有的场地环境、材料、设备、构筑物等进行利用,则是绿色和可持续的理念体现,应在改造设计中进行引导。3.0.5 既有工业区改造环境提升应保留改造诊断报告、策划报告、规划设计文件与施工记录等相关资料,为竣工验收、后期运营管理维护提供支持。【条文说明】由于建造时间及后期改扩建等原因,待进行改造再利用的工业区项目普遍图纸资料不全。改造再利用的过程本身也是相关资料整理完善的过程,在改造完成后,应重视保留改造检测与诊断报告、设计与施工文件等改造过程资料,后期的运营管理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这些资料。通过文件来了解改造的部位和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维护,才能在出现问题时及时修复
16、,保证运营效果。4 诊断4.1 一般规定4.1.1 为推进既有工业区绿色化改造,既有工业区环境诊断及评估对象、流程及方法,为既有工业区开展生态修复、环境质量提升及功能改造提供依据。4.1.2 既有工业区环境诊断工作应遵循尊重自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的原则, 结合工业区当地气候特点、环境情况,对工业区的用地布局、环境质量、场地生态、基础设施开展诊断和评估。【条文说明】我国各地区在气候、环境、资源、经济社会发水平等方面存在较多大差异, 尊重本底、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是既有工业区环境诊断及评估的基本原则。工业区场地的用地布局、环境质量应结合既有工业区场地环境目标要求,在本底环境调查诊断的基础上,因地制
17、宜、科学合理地确定各环境要素的评估指标及指标值, 给相关单位提供既有工业区环境诊断、环境修复及环境监测等工作的技术性的指导。4.1.3 根据上位规划或工业区区位条件、自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等基础资料, 以及改造实施主体的意愿确定诊断方案。【条文说明】当工业区现状功能不符合上位规划定位要求时,按上位规划规定的功能类型 进行绿色化改造诊断;当工业区现状功能符合上位规划定位要求时,按现状功能 类型进行绿色化改造诊断;当工业区没有上位规划时,从工业区区位条件、自然 和社会经济发展现状以及着重考虑改造实施主体的意愿,综合考量确定诊断方案。4.1.4 既有工业区环境诊断应收集工业区基础信息,包括场地历史地
18、质洪涝灾害、历史工业企业名单等。【条文说明】场地诊断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室内资料收集整理及初步踏勘阶段,主要收集工业区基础数据及现场访谈、初步踏勘,资料收集包括历史发生的灾害及环境污染情况,以及历史工业企业名单,初步判断签字环境污染风险,现场访谈及初步勘察可大致了解和明确有无灾害及环境问题;第二阶段为诊断方案制定阶段,明确初步调查及详细调查方案并征求实施主体意见;第三阶段为场地环境评估阶段,对各环境诊断要素进行综合评估,得出工业区环境结论,并形成诊断报告。4.1.5 各单项环境要素诊断后应进行综合评估,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1. 总结工业区存在的环境问题,分析造成各项环境问题的原因;2
19、. 提出环境修复及改造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改造方法、技术等。【条文说明】综合评估是对工业区环境好坏的总结,同时对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梳理并给出相应的改造修复策略及建议。4.1.6 既有工业区环境诊断后应形成诊断报告,内容应包括:1. 项目背景及基本情况;2. 各项环境因素诊断方法、诊断流程及诊断结果;3. 综合评估。4.2 用地功能布局4.2.1 既有工业区环境提升用地功能布局诊断应包括以下内容:1. 场地安全;2. 空间布局;3. 公共空间;4. 公共服务设施;5. 地下空间;6. 无障碍及标识系统。【条文说明】对既有工业区的用地功能布局诊断应基于场地的现状使用情况,评估场地安全、土地利用、公共
20、空间、公共服务设施、地下空间与场地改造目标需满足的相关规范标准要求是否匹配。其中,场地安全主要指场地内及周边是否存在带来安全风险因素,包括土壤污染、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油气站等;空间布局主要指场地及周边土地利用、路网密度、与规划要求的匹配度等;公共空间主要对公共空间的数量、质量、可达性进行评价;公共服务设施主要对改造后功能对配套设施的需求进行评价;地下空间主要对改造后功能对地下空间的需求进行评价。4.2.2 当工业区及周边存在土壤污染、地质灾害、洪涝灾害、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油气站时,应按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范进行场地安全诊断,对不符合相关要求的应进行改造。【条文说明】针
21、对既有工业区的场地安全诊断,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污染。对工业区场地内部及周围土壤质量进行诊断,应包括无机、有机污染物及放射性污染物三个方面,参照国家现行标准土壤环境质量 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GB 36600、场地环境调查技术导则HJ 25.1、场地环境监测技术导则HJ 25.2、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25.3、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导则HJ 25.4、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 50325 等进行对比诊断。2 地质灾害。对场地内及周边岩溶塌陷、滑坡、泥石流、地面沉降、危岩和崩塌、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环境危险性要素开展勘察与诊断,参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DZ/T
22、0286 进行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为中等及大时,应采取工程措施进行治理。3 洪涝灾害。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雨洪分析软件,对工业区内的产汇流、管网排水、积水深度与空间分布进行模拟,模拟结果与场地的防洪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防洪标准GB 50201、城市防洪工程设计规范GB/T 50805 及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 及地方性规范标准的要求,对易发生洪涝的区域应结合景观及市政工程设计进行改造。4 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 18218, 识别工业区及周边是否存在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识别出的重大危险源应根据化工企业定量风险评价导则AQT 3046 进行
23、定量风险评价,若评价结果为不能被接受,应进行降低风险的改造。5 油气安全。对工业区内及周边的加油站、加气站的勘查与诊断应参照现行国家标准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 50156 进行对比诊断,主要内容包括:加油气的工艺及设施、消防设施及给排水、供配电系统、防雷系统、防静电系统、报警和紧急切断系统、供暖通风系统、建(构)筑物、绿化及各类工程施工情况等。4.2.3 当既有工业区的空间布局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宜进行环境提升:1. 周边 1000m 范围内超过一半的区域为居住区、商业区;2. 项目范围内已有部分生产功能开始改造为商业、办公、休闲娱乐等其他功能;3. 项目拟改造为商业、办公、公共服务
24、等其他功能,且地块尺度大于 200m200m 或现状市政路网密度低于 8km/km2;4. 项目拟改造为商业、办公、公共服务等其他功能,但缺乏与外部接驳的慢行系统;5. 不符合当地在该区域的国土空间规划用地性质或开发强度要求。【条文说明】1 随着城市化的扩张发展,部分既有工业区从原来的城郊区域逐步变为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内部区域,工业区的生产功能与区域人口经济条件会出现不匹配的情况,从而产生更新改造及环境提升的需求。2 过去工业区设计时主要考虑服务生产功能,地块尺度较大、路网密度较低,在改造为其他功能时,地块尺度过大、市政路网密度过低将影响区域内步行的舒适性以及车行交通的便利性,需要进行改造。3
25、工业区道路设计主要考虑满足货运需求,但若要进行功能改造,应尽量满足使用者的绿色出行需求,需要有联系的慢行系统接驳到园区外部。4 工业区的使用功能应当跟当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要求相适应,若存在用地性质或开发强度要求不一致,应结合规划进行相应的改造提升。4.2.4 当既有工业区拟改造为商业、办公、公共服务等其他功能,其公共空间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宜进行环境改造提升:1. 公共空间用地面积占工业区总用地面积低于 5%;2. 公共空间 400m 服务范围覆盖本工业区面积比例低于 30%;3. 公共空间未与周边道路、公共交通站点便捷连接,缺乏可供人流便利疏散的路径;4. 公共空间所提供的休闲活动设施存在
26、种类单一、使用率不高等问题;5. 公共空间日照、遮阳、卫生环境较差。【条文说明】既有工业区进行功能改造后,应配置完善的公共空间,促进户外活动和交往。可通过现场观察、询问和文件查看,制作工业区公共空开关键分布图,计算公共空间面积。计算范围包括室外公共空间和折算后的建筑物内部公共大厅和通道空间(按单层面积 1:1 折算)。本条以公共空间用地面积占工业区总用地面积 5%10%为标准:1 按偏离程度判断公共空间配套水平,划分为充足、尚可、缺乏、严重缺乏四类;2 公共空间面积高于用地面积 7.5%(含 7.5)的,为充足;3 低于用地面积 7.5%、高于 5%(含 5%)的,为尚可;4 低于用地面积 5
27、%、不低于 4%的,为缺乏;5 低于用地面积 4%的,为严重缺乏。公共空间是提升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不仅要保证其个数和面积,还应保证改造后的工业区内使用者可以安全快捷到达。对位置偏远的公共空间, 应考虑改善可达性,同时使公共空间活动多样化,更容易吸引不同人群使用。既有工业区 400m 服务范围覆盖本工业区面积比例按下式计算:400𝐶𝐹= 𝐶𝐴400 100%(4.2.4)𝑇𝐴式中:CF400公共空间 400m 服务半径覆盖率(%);CA400公共空间 400m 覆盖的社区用地面积(公顷); TA
28、工业区总用地面积(公顷)。4.2.5 当既有工业区拟改造为商业、办公、公共服务等其他功能,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宜进行公共服务设施的环境提升:1. 项目业主根据改造后功能定位提出需要增加或改善公共服务设施;2. 既有公共服务设施未与周边道路及公共交通站点便捷连接,缺乏便利行走的路径。【条文说明】工业区应结合改造后的功能,配置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通过现场观察、询问和文件审查,制作工业区现状配套设施分布图,参照改造后的功能,评估现状公共服务设施是否满足要求。4.2.6 当既有工业区出现以下情况时,宜结合工业区的改造意愿,进行地下空间改造利用:1. 工业区改造为办公、商业、公共服务等功能,在功能设计上
29、有下沉广场、地下商业等需求;2. 工业区改造为办公、商业、公共服务等功能,经评估后发现停车位数量不足。【条文说明】传统工业园区设计较少考虑地下空间利用,随着工业区功能改变,景观设计、商业、停车等方面对地下空间的需求增多,可考虑地下空间的充分利用。4.2.7 既有工业区无障碍设施存在以下情况时,应进行无障碍系统改造提升:1. 既有工业区内未设置无障碍设施;2. 工业区内设置的无障碍设施不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无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 的相关要求。【条文说明】传统工业区园区较少考虑无障碍施设,随着工业区提升或功能改变,人流组成的复杂性增加,无障碍设施宜作为环境提升的其中一项措施进行系统的考虑。通过
30、实地调研,调查既有工业区内无障碍设施设置及使用情况,评估现状无障碍设施能否满足工业区改造后的使用需求。4.2.8 既有工业区改造环境提升出现以下情况时,宜进行标识系统改造提升:1. 既有工业区改造出现功能转换;2. 既有工业区改造功能布局发生改变;3. 既有工业区原有标识系统老旧,不能满足使用需求。【条文说明】既有工业区改造应结合改造后功能布局对标识系统进行完善或更新,通过核对既有工业区改造前后功能空间布局,制作工业区现状功能分布图,参照改造后的功能布局,评估标识系统是否需要更新改造。通过现状观察,评估原有标识系统现状情况及使用过程中是否能准确指示目的地、传达指路信息,评估原有标识系统能否满足
31、工业区改造提升后使用需求。4.3 物理环境4.3.1 既有工业区物理环境诊断对象应包含热环境、风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空气质量。4.3.2 当既有工业区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对既有工业区热环境进行改善:1. 场地红线范围内夏季典型气象日湿球黑球温度大于 33;2. 场地红线范围内夏季典型气象日平均热岛强度大于 3。【条文说明】既有工业区热环境诊断主要采用既有工业区区域热岛强度及湿球黑球温度指标进行评估。湿球黑球温度是综合评价热环境中人体热负荷的一个基本参量。湿球黑球温度按下式计算:WBGT𝑖 = 0.7𝑡𝑛𝑤,𝑖
32、+ 0.2𝑡𝑔,𝑖 + 0.1𝑡𝑎,𝑖(4.3.2-1) 式中:WBGTi-i 时刻区域的平均湿球黑球温度;tnw,ii 时刻区域的平均湿球温度; tg,ii 时刻区域的平均黑球温度; ta,ii 时刻区域的平均空气干球温度。根据国家现行标准绿色生态城区评价标准GBT 51255 中提出合理控制城区的城市热岛效应强度,强度不大于 3。热岛强度计算按下式计算:𝜏1𝑡𝑎 = 𝜏2𝑡𝑎(𝜏) &
33、#119905;𝑎𝑇𝑀𝐷(𝜏)/11(4.3.2-2)式中:𝑡𝑎(𝜏)北京时 时刻工业区红线范围内平均温度,按实际测量获得;𝑡𝑎𝑇𝑀𝐷(𝜏)北京时 时刻工业区所在城市或气候区的典型气象日空气干球温度,按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286 附录 A 的规定取值1、2平均热岛强度统计时段的起、止时刻(北京时)平均热岛强度的统计时段应为当地的地方太阳时(8:0018
34、:00)h,所对应的北京时的统计时段 12 按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居住区热环境设计标准JGJ286 附录 C 的规定取值4.3.3 当既有工业区室外空间不满足下列情况之一时,宜对既有工业区风环境进行改善:1. 过渡季、夏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场地内行人活动区不出现涡旋或无风区,50以上可开启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大于 05Pa;2. 在冬季典型风速和风向条件下,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高 15m 处风速小于5m/s,室外风速放大系数小于 2。除迎风第一排建筑外,建筑迎风面与背风面表面风压差不大于 5Pa。【条文说明】既有工业区风环境诊断主要针对场地内的风速放大比及风向情况进行诊断评估,在计算风速放大
35、比时,需要采用气象站风气候数据,因此在对既有工业区的风速与风向进行测量,同时应收集与测量相同时刻的气象台站风速。根据国家现行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 的规定,冬季建筑物周围人行区距地 15m 高处风速小于 5m/s 是不影响人们正常室外活动的基本要求。建筑的迎风面与背风面风压差不超过 5Pa,可以减少冷风向室内渗透。夏季、过渡季通风不畅在某些区域形成无风区或涡旋区,将影响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消散。外窗室内外表面的风压差达到 05Pa 有利于建筑的自然通风。采用风速比(Wind VR)作为评价通风效果的指标。风速比表示某个位置的地面行人可以体验及感受到的通风可用性的多少,它考
36、虑了周围建筑、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风速比按下式进行计算:Wind VR=Vp/V1.5(4.3.3)式中:Vp评估区域 1.5m 高度处的风速;V1.5工业区周边开阔地带 1.5m 高度处的风速。4.3.4 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宜对既有工业区声环境进行改善:1. 工业区混杂区域不满足 2 类声功能区环境标准限值;2. 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的区域不满足3 类声功能环境标准限值要求。【条文说明】既有工业区声环境诊断主要针对既有工业区昼间、夜间的声环境质量进行测量评估。国家现行标准国家现行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 中对各类声环境功能区的环境噪声等效声级限值进行了规定,详见表 4.3.4。表
37、 4.3.4 环境噪声限值单位:dB(A)声环境功能区类别时段昼间夜间0 类50401 类55452 类60503 类65554 类4a 类70554b 类7060其中,2 类声环境功能区包括工业混杂区域,3 类声环境功能区是指工业生产、仓储物流为主要功能,需要防止工业噪声对周围环境产生严重影响的区域。4.3.5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对既有工业区光环境进行改善:1. 项目范围内存在外立面采用玻璃幕墙或其他高光泽材料的建筑,且其立面的实体及玻璃等高光泽材料的比例比大于 40%;2. 项目范围内建筑外立面采用的玻璃及高光泽材料可见光反射比大于 0.2;3. 夜间照明超出被照区域内的溢散光超过
38、15时。【条文说明】既有工业区光环境诊断应采用现场测量为主,诊断内容包括玻璃幕墙建筑采用的玻璃及高光泽材料的可见光反射比。国家现行标准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 18091 将玻璃幕墙的光污染定义为有害光反射,对玻璃幕墙的可见光反射比作了规定。本条文选用可见光反射比作为现场测量内容。国家现行标准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 中对夜景照明进行了限制,本条文对照明的光线作为光环境质量诊断的一部分。国家现行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玻璃幕墙光热性能GB/T 18091 及城市夜景照明设计规范JGJ/T 163 对玻璃幕墙建筑采用的玻璃及高光泽材料的可见光反射比和溢散光制定了相
39、关要求,本标准与之相对应。4.3.6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对既有工业区空气质量进行改善:1. 项目范围内及周边存在大气污染物排放不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 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 的规定;2. 项目内部及周边环境空气污染物浓度不满足国家现行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 的要求。【条文说明】国家现行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 中对各类环境空气污染物的平均时间、浓度限值进行了规定,其中工业区属于环境空气 功能区分二类,其相关规定详见表 4.3.6。表 4.3.6 环境空气污染物基本项目浓度限值 单位:g/m3污染物项目平均时间二级浓度限
40、值二氧化硫(SO2)年平均6024 小时平均1501 小时平均500二氧化氮(NO2)年平均4024 小时平均801 小时平均200一氧化碳(CO)24 小时平均41 小时平均10臭氧(O3)日最大 8 小时平均1601 小时平均200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 10m)年平均7024 小时平均150颗粒物(粒径小于等于 2.5m)年平均3524 小时平均75国家现行标准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4554 对空气污染进行了规定,本标准与之对应。4.4 场地生态4.4.1 场地生态环境质量诊断宜包括外来物种风险、绿地健康、水系健康等, 并宜满足以下要求:1. 外
41、来物种风险应满足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624 的要求;2. 绿地健康应满足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 的相关要求;3. 水系健康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 50513 的要求。【条文说明】外来物种风险诊断是对绿化过程中引入外来物种或有充分证据表明场地内存在其他来源外来物种分布的,应开展外来物种风险诊断。外来物种风险诊断应根据外来物种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导则HJ 624 的相关规定、流程和方法进行诊断、评价。结果表明外来物种有可能或已经建立自然种群、扩散或产生生态危险的,宜进行改造。绿地健康诊断对场地内绿地的空间分布与结构、竖向设计、种植设计、路桥配套、园林设计及其配套
42、等进行评估,并与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设计规范GB 50420 的要求相对比,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宜进行改造。水系统健康诊断是对场地内的水域保护、水生态保护、水质保护、滨水空间控制现状进行分析,评估其内水系的水体利用、岸线利用、滨水区规划布局、水系改造状况,衡量其余城市水系的协调性,并与现行国家标准城市水系规划规范GB 50513 的要求相对比,对不符合规范要求的,宜进行改造。4.4.2 既有工业区水环境质量诊断评估,应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历史污染事件、土地利用变迁资料,遵循资料收集、现场踏勘、人员访谈,结合监测、检测或模拟诊断的步骤,对地表水质、地下水质进行综合诊断评估。4.4.3 当出现下列情
43、况之一时,宜参照海绵城市建设要求进行改善:1. 暴雨时场地内存在积水;2. 无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3. 硬质不透水地面面积比例大于 70%;4.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满足国家现行标准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 的相关要求。【条文说明】对待改造的既有工业区内的源头减排项目、排水分区及工业区整体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诊断,当相关基础设施不符合关于现行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定时,应对照标准进行改造。场地内积水,对工业区场地内部积水进行诊断,应包括径流水深度及退水时间两个方面,通过采用查阅设计施工资料和摄像资料的方法进行,参照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 的相关要求进行诊断。绿色雨水基
44、础设施包括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设施、雨水塘等,通过采用查阅设计施工资料和现场调研的方法进行,诊断项目内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的设置情况。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应通过采用查阅设计施工资料和现场实际测量的方法进行,其计算方法应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评价标准GB/T 51345-2018 中第 5.1 节的规定,参照海绵城市建设标准GB/T 51345-2018 中的第 4.0.1 条的要求进行诊断。4.4.4 对场地现有绿化种植情况进行诊断,应查明场地内的绿地率、植物种类及数量、种植景观特色等,当现状指标不符合改造后功能所对应相关标准要求时, 需进行改造。【条文说明】建设场地的绿地率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
45、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和其他规范有关绿地率的规定。绿化的本质在于发挥其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功能,而不单单是美化景观作用。植物能够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绿化地面具有固定土壤、减少雨水水流冲刷 速度从而减少场地侵蚀、减少地面蒸发等诸多功能,高大茂盛树群还具有吸尘、降噪、防风、遮阳等作用,某些绿化物种还具有吸附或降解土壤中有害物质的作 用。 国家现行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以及各行业 现行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均对绿地率进行了规定。地方也陆续出台有关规 定,如:江西省城市绿线管理规定、武汉市建设工程项目配套绿化用地面 积审核办法、昆明市城镇绿化条例等。建设场地
46、绿地率应符合国家有关规 定,还应符合地方绿地率指标,预留用地优先地面绿化,预留用地的绿地率应不 小于 80。4.5 基础设施4.5.1 既有工业区市政系统基础设施诊断内容宜包括供水系统、排水体制、排水系统、雨水综合径流控制、供配电系统、通信系统、燃气供应系统、集中供热系统、环境卫生设施、道路照明、空调系统等内容。【条文说明】为满足改造后生产生活的环境需求,市政系统基础设施应从包括但不限于条文中提及的内容进行诊断。4.5.2 当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宜对供水系统进行改造:1. 供水不足2. 未充分利用市政供水3. 采用国家禁止使用于生活供水的管材4. 供水设备、管道、附件存在漏损;与非传统水源存在误接、误用、误饮情况或存在潜在风险时5. 存在不符合卫生和安全要求的二次供水设施【条文说明】通过现场观察和询问方式对既有工业区供水情况进行诊断。根据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 要求抽样检测有二次供水系统的区域或建筑的末端水质。对出现条文中不满足供水要求的供水系统进行改造,以提高用水卫生环境。非传统水源指雨水、中水、海水等。4.5.3 当排水体制出现下列情况时应进行改造:1. 当城市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而既有工业区采用合流制排水体制时。2. 当既有工业区采用雨污分流排水体制,而存在建筑物污水接入雨水管网的情况时。3. 当既有工业区内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