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大熊猫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宝大熊猫资料.docx(3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国宝大熊猫资料简介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 猫亚科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大熊猫体型肥硕似熊、丰腴富态, 头圆尾短,头躯长1. 2-1. 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 最重可达180千克,饲养的熊猫略重,一般雄性个体稍大于雌性。头 部和身体毛色黑白相间分明,但黑非纯黑,白也不是纯白,而是黑中 透褐,白中带黄。大熊猫每天除去进食时间,剩下时间多用于睡觉,睡觉时喜爱平 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的睡觉方式。大熊猫的行走方式为 标准的内八字,善于爬树,也爱嬉戏。通常情况下,大熊猫性情温顺, 很少主动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偶
2、然相遇会采用回避的方式。大 熊猫非常灵活,可以把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姿势。最喜欢把腿撑在树 上,并用手遮住眼睛。爬树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逃避危险或彼此 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方式。大熊猫分布在中国的西南青藏高原东部边缘的温带森林中。主要 栖息地是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的山区。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一 一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 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 关大熊猫的特点后,组织了一支远征队伍由芝加h哥野外自然历史博 物馆赞助,于1929年到达穆坪(今宝兴县),由于他们所得的猎狗追 击,结果令人
3、失望。罗斯福兄弟决定到别处去碰碰运气、他们翻过夹 金山,顺着大渡河、到了小相岭的冕宁县。终于猎杀了一只当地人称 之为白熊的作体大熊猫带回美国,由芝加哥博物馆制成标本展出,还 出了一本书追踪大熊猫(1929年)。1934年,杜伦组织的大规模考察队到四川邛珠山、汶川县草坡、 猎杀了一只成年雌体大熊猫,并在当地猎民那里获得4个成年和的年 大熊猫标本,带回美国。由资助这次考栾的费城博救馆制成标本层出。 欧路国的博物馆展出大熊猫标本后,世界各国动物爱好者都希望到我 国捕捉活体大熊猫,供动物园展出。1935年、美国动牧捕猎者哈克 尼斯(Hatsess),准备到我国搜捕活钵大熊猫供动物园展出,他快到 上海馆
4、准洛却不幸病死于上海。他新婚的夫人露丝哈克尼斯 (RthHainess),为完成丈夫遗愿,带美籍华人杨昆廷,经过各种曲折终 于到达汶川草坡。138年,在当地雇用的猎户帮助下,终于获得一 只未曾铮肠的体大簸猫-一约40天左右的苏琳,12月18日,露丝在 克服了不少艰难脸阻后,以哈巴狗报关.终于把苏琳滞回美国,在芝 加哥动物园展出。以后她连续3年来华楠捉大熊猫、又为芝加哥动物 园提供了梅梅在该动园展出。以后,美国纽约动物园也收购了 “潘潘 和“乐乐两只大熊猫在纽约动物园展出。1935年,英国人史密斯(Smit)到中国他在草坡共收购12只大 熊猫,运到成都,2只途中死亡,余10只.1只送往上海洪丰公
5、园(今上 海中山公园),另一只送给重戾北破平民公园(今重庆北破公园)展此 这是我国首次展出大熊猫。其余8只,在出国途中中死亡2只剩余6 只送到英国后,一只老死一只乐乐在欧浙巡回展此后卖给美国纽约 动物园。唐宋明3只卖给了伦敦动物园。余下一只奶奶,一直到 史密斯死后,这只老年个体仍未卖掉。英国人特别喜欢在英国展出的 场景,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希特勒疯狂轰炸伦敦时,明明仍在展出, 这大大鼓舞了英国人的战斗意志。因此。在战胜德意志帝国后,伦敦 动物园还专门为明明塑像。大熊猫在欧洲的热潮一波又一波,1961年,世界自然基金会成立 (WWF),特地选择大熊猫作为基金会会标。以此通过保护大自然遗产 的大熊猫
6、,来警示善良的人们保护珍稀物种。形态特征大熊猫秦岭地区的个体偏大,体毛粗糙,腹毛略呈棕色色泽。岷 山(尤以青川平武)则个体较小,体毛也较前者为细,腹毛棕色不明 显,但凉山的个体并不偏小。黑白相间的外表,有利于隐蔽在密林的 树上和积雪的地面而不易被天敌发现。相对锋利的爪和发达有力的前 后肢,有利于大熊猫能快速爬上高大的乔木。大熊猫皮肤厚,最厚处可达10毫米。身体不同部分的皮肤厚度也不一样,体背部厚于腹侧,体外侧厚于体内侧,皮肤的平均厚度约 为5毫米,并且色白而富有弹性和韧性。大熊猫的视觉极不发达。这是由于大熊猫长期生活于密密的竹林 里,光线很暗,障碍物又多,致使其目光变得十分短浅。此外由于它 的
7、瞳孔像猫一样是纵裂的。因此,当夜幕降临的傍晚,它们还能活动。野生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 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 节,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熊猫 是属于多雄争配制。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于 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猫的种群增长十分 缓慢。圈养条件下雌性大熊猫4岁左右,雄性大熊猫6岁左右进入性成 熟,野外大熊猫性成熟稍晚。大熊猫除发情配种季节外,其他时候一 般是单独生活,各有其活动的区域。雌性大熊猫每年发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暂的2-3天,发情时期通 常在每年的3-5
8、月。成年雌雄大熊猫相互间主要通过气味嗅觉(通过 留下气味标记和嗅闻标记)的通讯方式逐渐聚集在一个地方并相互了 解、相互吸引,到发情高潮时相互间通过连续不断的峰叫和鸟叫声以 及待配姿势等听觉、视觉通讯方式表达爱意并达成配对交配。在大熊 猫交配场地有时有多达2-5只雄性大熊猫通过打斗竞争并先后都与 同一雌性大熊猫成功交配的情况,也有仅一只雄性与一只雌性大熊猫 交配的情况。交配多在地上,也有在树上进行。在交配现场也有亚成 年以及交配能力弱的大熊猫在旁观摩学习。雄性大熊猫的发情行为随 雌性大熊猫的发情行为发生而发生,也随其达高潮而达高潮。在同一 发情季节,一只雄性大熊猫可与多只雌性大熊猫交配,同样一只
9、雌性 大熊猫也可接受多只雄性的交配,因此在大熊猫世界的婚姻是多雄多 雌制。交配完成后雌雄大熊猫再次分开单独生活,妊娠、分娩和育幼 等工作由雌性大熊猫独自完成。产仔当妈妈的大熊猫,为了下一代的生命安全,一改过去的温顺 脾气,戒备心很重,不允许任何动物(包括人)接近它那神圣不可侵 犯的小宝贝。大熊猫妊娠期为83-200天,幼子通常在8月左右出生,出生的 巢穴通常是一个隐蔽的树洞,或天然的岩洞,里面有大熊猫妈妈精心 铺垫的树枝和干草。大熊猫繁育最奇特的一点是它的新生儿在出生时发育相当的不 成熟,体重仅仅是它母亲体重的0. 1%,初生幼仔体重很轻,初生重 平均为145克左右,约为成年大熊猫体重的千分之
10、一,最轻的为51 克,最重的为225克。照顾孩子对于雌性大熊猫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 的任务,通常历时18个月,有时甚至长达两年,直到她的下一个孩 子出生。刚出生的大熊猫皮肤是粉红色的,带有稀疏的白毛。在它刚出生 的几周里,大熊猫妈妈会一直将孩子抱在怀里,温暖它、保护它,几 乎寸步不离,移动的时候就把它衔在嘴里。在这一点上,圈养大熊猫 和野外大熊猫是相同的。如果看到大熊猫妈妈舔它的孩子,很可能那 是在帮助孩子排便。大熊猫育幼期间,幼仔的叫声是母仔间联系非常 重要的通讯工具,幼仔想吃奶、想排便、受冷或过热或其他原因的不 适,幼仔都通过不同叫声提醒母兽满足其不同需要。在2周后,长 黑毛的地方开始变深。
11、在一个月内,它们慢慢长出黑色的耳朵、眼眶、 腿和肩带,变的更像妈妈了。当幼仔6-8周大时,它们可以睁眼了, 并开始长牙;三个月后就可以慢慢的爬动了。在野外,如果出生的是双胞胎(圈养下,大熊猫产双胞胎比例近 50%),大熊猫妈妈通常会忽视或拒绝较弱的一个,这能保证至少一 只成活。在圈养情况下,会进行人工饲养,并采用换崽技术,尽量使 所有的大熊猫幼仔都能成活。生长习性性格特点大熊猫性情通常情况下总是十分温顺,2初次见人,常用前掌 蒙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 外偶然相遇时,总是采用回避的方式。但一旦当上了妈妈,其小宝贝 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即便是关怀看望,也会惹怒母
12、亲大动肝火,张 牙舞爪,动手动脚。有时它们还爱作一些修饰及其他一些求适活动。 可以像猫一样把身体伸直,前半身伸开,后半身抬起,让身躯灵活舒 展,或睡醒以后,前肢直伸打哈欠。如果被水沾湿或过河涉水后,也 可以像狗一样把身上的水抖掉。行为特点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 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 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在动物园里 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 休息。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它们非常的灵活, 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最喜欢的姿势
13、便是腿撑 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大熊猫最可爱的特点是它那胖嘟嘟的身体和他那内八字慢吞吞 的行走方式。这是因为它们生活的环境里面,有充足的食物,没有天 敌,没必要行动很快。但是,正是它这种慢吞吞的动作使它能够保存 能量,以适应低能量的食物。它们有时候也会爬树侦察情况,逃避入 侵者,或是打盹。大熊猫善于爬树,也爱嬉戏。爬树的行为一般是临近求婚期,或 逃避危险,或彼此相遇时弱者借以回避强者的一种方式。熊猫有时还 下到山谷,串入到山村小寨或住宅,把锅盆桶具,尤其是圆形的器皿 当成玩具,玩耍后弃置山野。有时它们还和羊、猪等家养的牲畜亲善, 随着同吃同住。通常情况下,大熊猫性情总是十分温顺,初次见人,常
14、用前掌蒙 面,或把头低下,不露真容。它们很少主动地攻击其他动物或人。在野外,大熊猫通常在发情季节发生冲突,特别是当三到四只雄 性追求一只发情的雌性时。有时候,雌性和雄性也会发生争斗。在动 物园,它们的争斗通常是因为水,食物或某只大熊猫占据了好的地盘。气味标记对大熊猫种群来说,可以看见的信号对它们来是毫无意义的:它 们的圆脸缺乏表情,尾巴很短,没有冠部或棕毛来展开,耳朵可以竖 起放下但也不够灵活。这都是因为熊猫常年生活在高山上茂密的薄雾 弥漫的竹林里面、看不见彼此而造成的。大熊猫大多数的交流都是通过留在栖息地的气味标记来实现的。 当它们想见面的时候,通常是发情季节,就会通过气味标记找到彼此。 一
15、旦它们见面以后,就转为声音交流。大熊猫依靠它们丰富的“语言” 来表达从多情到生气的情绪。沉默是另一种交流方式。当大熊猫在玩,或是简单地表示友好, 没有交配或好斗的想法的时候,它们不会发出任何声音。这种声音规 则可以帮助人们判断在动物园里看到的大多数熊猫的行为。用气味来标记领土是它们在竹林里保持和平的秘诀。大熊猫将肛 周腺体的分泌物涂在柱子,树桩,墙上,地上以及它们经常经过的地 方。这些气味标记能让它们互相回避或聚到一起。在非发情季节的时 候,一闻到陌生熊猫的气味它们就会走开。发情季节的时候,一只雌 性大熊猫的气味可能就表示她已经做好交配的准备,并且希望吸引雄 性前来。大熊猫有好几种做标记的方式
16、。它们经常用尿液,或尿液和肛周 腺分泌物的混合来做标记。当它们做标记的时候,它们会晃动头部, 嘴巴半张。做了标记以后,它们会在做标记的地方剥掉树皮,或留下 抓痕,以引起其他熊猫的注意。繁育特点刚出生:初生熊猫幼仔体重仅是它母亲体重的千分之一,平均体 重仅120克左右,最轻的为51克,最重的为225克。粉色的皮肤上 长着白毛,眼睛和耳朵还没有发育完全,免疫系统也还未发育完善。一到两周:肩带、四肢和耳朵渐渐变黑。一个月:长出黑白相间的毛,变得更像妈妈了。体重2公斤, 还不能行走。六到八周:可以睁眼。三个月:可以慢慢地爬动了。半岁:可以自由行走,开始学吃竹子。一岁:开始长出恒牙。一岁半:离开母亲,独
17、立生活。亚成年:一岁半到性成熟前为亚成年阶段,相当于人类的青少年 时期。这一阶段大熊猫的食物从营养丰富的奶为主逐渐过渡到以高纤 维、低营养的竹类为主。生理和心理上也逐渐成熟,即将开始繁育后 代。大熊猫在3岁期间是最为活跃的时期,每天除了采食外,大部 分时间都在玩耍、探索和爬树。食性食物大熊猫的食性是其最为奇特和有趣的习性之一,因为它几乎完全 靠吃竹子为生,在野外自然采食的50多种植物中,竹类就占一半以 上,而且占全年食物量的99%,其中最喜欢吃的有大箭竹、华西箭竹 等7种。虽然随着食性的转变,一些器官也起了相应的变化,特别是 牙齿,它的臼齿非常发达,是食肉目动物中最强大的,构造较为复杂, 接近
18、于杂食性兽类,裂齿的分化不明显,犬齿和前臼齿发达,没有齿 槽间隙。上门齿呈弧形排列,下门齿呈一横列,第二对下门齿位置常 靠后,似乎形成双列,这种现象在老龄个体的头骨上较为明显。犬齿 的齿根粗大,而齿冠显得较短,齿尖不算锋利。第一对前臼齿极小, 常见有一侧或双侧缺失的现象,第二对上前臼齿的前缘偏向内,后缘 则偏向外,呈半斜位,第三、第四对上前臼齿的齿冠呈棱形,外侧有 3个,内侧有2个齿突。臼齿被称为丘突型齿,咀嚼面特宽大,大致 呈长方形,具大小不同的结节形齿尖,上臼齿有4个较大的齿尖,最 后一枚上臼齿特大,向后延伸于额骨的后部,冠面具有复杂的小棱形 齿突,最后一枚下臼齿小,齿尖并不明显,位于下颔
19、支前缘的内侧。 一般食肉目动物的最后一枚上臼齿均位于冠状突基部的前缘处,而大 熊猫臼齿的后移即可限制上、下臼齿的左右摆动,又可以增强咀嚼效 果,但碾磨作用受到限制。臼齿的磨损上下不同,下臼齿的磨损始自 外侧,而上臼齿则始于内侧,原因是左右上臼齿列之间的距离大于下 颔臼齿列的间距。总的看来,它的牙齿与其他食肉类动物不同,却同 草食性的有蹄类动物十分相似。它的前掌上的5个带爪的趾是并生的,此外还有一个第六指,即 从腕骨上长出一个强大的籽骨,起着“大拇指”的作用,这个“大拇 指”可以与其他5指配合,就能很好地握住竹子,甚至抓东西、爬树 等。但它却还保留着食肉动物的那种较为简单的消化道,没有食草动 物
20、所具有的专门用于储存食物的复杂的胃和巨大的盲肠,肠胃中也没 有用于把植物中的纤维素发酵成能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共生细菌或纤 毛虫。为了获得所需的营养,唯一的办法就是快吃快拉、随吃随拉。 一只体重100千克的成年大熊猫,在春天每天要花12-16小时,吃掉 10-18千克的竹叶和竹秆,或者30-38千克的新鲜竹笋,同时排出10 多千克粪便,才能维持新陈代谢的平衡。大熊猫的食物营养低劣,不能有过多的能量贮存。为了保存能量, 必须控制能量消耗过大的活动。因此,它喜欢在平缓的地方行走,避 免爬坡。平时也只在一个小范围里活动,利用气味、声音等传递信息, 相互之间并不直接接触。大熊猫除吃竹子外,也吃一些杂草等其
21、他植 物,但吃进的量极少。此外,它也并非真正的“和尚”,遇到机会, 也要开一次“荤”,恢复一下其祖先的本性。例如在它的栖息地内分 布着一种害鼠,名叫竹鼠,俗称“竹溜子”,专吃箭竹的地下根,使 箭竹枯死。但它的肉却是鲜嫩可口,营养丰富,正像当地的一句俗话 中所说的:“天上的斑鸠,地上的竹溜”。大熊猫有一套巧妙的办法 来对付竹鼠,一旦闻到它的气味,或者发现其踪迹,很快就能找到它 的洞穴,然后便用嘴向洞里喷气,并用前爪使劲拍打,迫使竹鼠慌忙 出逃,大熊猫则乘机一跃而上,用前爪按住,撕去鼠皮,尽食其肉。 如果竹鼠不出洞,大熊猫就会来个挖洞抄家,直到将其捕获。大熊猫虽然也具有食肉动物吃肉的潜力,但它很少
22、捕食动物或动 物的尸体,这并不是它不喜欢吃肉,而是缺少机会。因为在大熊猫的 分布区里,大型的食肉兽很少,没有多少残尸剩首供它食用。如果它 自己经常去捕捉鼠类等小动物,所得到的营养却常常不足以抵偿消耗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生存至今成为“活化石”。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lufengensis),大熊猫的 标准中文名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这是一种由 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 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 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
23、卵 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 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在这一过程中,大熊 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 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生活中的大熊猫的臼齿 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 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槎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 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 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 南部和越南北部。化石通常在海拔500
24、-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 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 老特征。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 的各种称谓。书经称魏,毛诗称白黑(pi),峨眉山志 称疆紫,兽经称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缝,等等。掉的能量。因此,大熊猫只能偶尔吃到一点肉食,大部分时间则按部 就班地依靠竹子维持生命,成为一辈子循规蹈距、依竹而生的动物。圈养大熊猫主要以某一种或几种低山平坝竹为主食,辅食是以谷 物类为主所调制的精饲料。竹类是大熊猫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和正常 繁育的关键所在。随着大熊猫饲养技术的提高,逐渐认识到为大熊猫 提供喜食的高山或亚高山竹类对于其身体健
25、康和正常繁育的重要作 用;加上交通条件的改善。圈养条件下,也能人工为大熊猫提供大量 高山或亚高山的喜食竹类。大熊猫的食物并不是单一的箭竹,其实大熊猫喜欢吃的竹子种类 比较多,箭竹只是其中一个比较常见的种类。这些竹子长期生长在亚 高山暗针叶林、山地暗针叶林、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及山地常绿阔叶林 的林冠下,分布海拔从700-3500米不等。不同山系的大熊猫主食竹 类不同。大熊猫的食谱随山系和季节而有变化,在不同的季节采食不 同种类的竹子或同种竹子的不同部位。春夏季最爱吃不同种类的竹笋, 秋季多以竹叶为主食,冬季以竹秆为主食。野外大熊猫常见的食用竹种类包括:冷箭竹、八月竹、实竹子、 筮竹、大叶第竹、箸竹
26、、少花箭竹、短锥玉山竹、北背玉山竹、峨热 竹、巴山木竹、糙花箭竹、缺苞箭竹、华桔竹等。圈养大熊猫常用的 食用竹种类有巴山木竹、刺竹、白夹竹、箸叶竹、淡竹、苦竹、阔叶 箸竹、毛竹又名孟宗竹、冷箭竹、拐棍竹、矢竹、三月竹笋、方竹笋 等。圈养大熊猫除了主要采食竹类外,还可获得少量的精饲料、水果 以及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添加剂。这主要是因为圈养条件下大熊猫不能 完全自由采食,存在营养摄入不足或不均衡。因此,人工进行添加和 补充。精饲料主要原料包括玉米、大豆、大米、小麦等。这些原料清 洗后,按照一定配比,经过特殊工艺加工制作成为大熊猫的食物。大 熊猫的所有食物都有严格的选择标准,在使用前都需要经过安全及营
27、养检测。只有符合要求的食物才能被最终提供给大熊猫。进食行为大熊猫每天需要花费将近一半的时间来进食。大熊猫的消化道保 留了祖先的特性,与肉食类动物相似,如相对较短的消化道、锋利的 犬齿、单室胃,没有盲肠以及相对锋利的爪和较发达的肉垫。在慢长 的进化过程中,逐渐演变成以高纤维竹为主食,并演化一些适应以竹 为生的结构特点,如咬肌、齿冠齿突发达,前爪除有五趾外还演变出 一伪拇指组成对握结构以便于握竹。大熊猫大多数的时间都是在手脚并用地收集、准备食物和进食。 它们并不在乎它们在什么地方一一坐着、平躺、侧倚一一它们只是不 停的剥竹竿,吃竹叶。大熊猫食物的99%都是竹子,有时候也可能是 一些野花,藤蔓,野草
28、,蜂蜜,甚至是一些肉。大熊猫主食竹子,也嗜爱饮水,大多数大熊猫的家园都设在溪涧 流水附近,就近便能畅饮清泉。大熊猫每天至少饮水一次,有的地方 虽然食物很丰富,缺了水,也难以找到大熊猫的身影。到了冬季,当 高山流水被冰冻结以后,有的大熊猫也可能因为留恋自己家园的隐蔽 条件和食物基地而不惜长途跋涉,沿沟而下,到谷中去饮水,然后返 回家园。大熊猫取水总是求近舍远,日复一日地走出一条明显的饮水 路径。它们到了溪边,以舔吸的方式饮水,若溪水结薄冰或被砂砾填 没,则用前掌将冰击碎或用爪挖一个大约25X20厘米的浅坑舔饮。 大熊猫以竹类为主要食物,而竹类却难以消化、吸收。由此,使大熊 猫的能量摄入受到极大的
29、限制,它的一切活动都必须考虑到尽量多地 摄入能量,尽量少地消耗能量。随着气候和食物分布的变化,大熊猫有垂直迁移习性,夏季上移 高山、撵笋觅食,秋冬高山积雪则下移到中低山地区。大熊猫对竹类的消化利用率较低,食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短,因 而采取大量进食、快速排出的方式,来获得足够能量以满足其需求。 根据不同季节大熊猫采食竹子部位的不同,其每天的采食量大致如下: 竹笋23-40千克;竹叶10T8千克;竹秆17千克。大熊猫是一种非 常聪明的动物,这表现在它们优良的采食策略上。它们不但选择区域 内营养价值最好的竹子种类,而且还优先选择营养价值最高的部位。 采食的顺序为竹笋,嫩竹,竹秆。生长环境大熊猫栖于中
30、国长江上游的高山深谷,为东南季风的迎风面,气 候温凉潮湿,其湿度常在80%以上,它们是一种喜湿性动物。大熊猫 生活的6块狭长地带,包括岷山、邛竦山、凉山、大相岭、小相岭及 秦岭等几大山系,横跨川、陕、甘3省的45个县(市),栖息地面 积达20000平方公里以上,种群数量约1600只,其中80%以上分布 于四川境内。它们活动的区域多在坳沟、山腹洼地、河谷阶地等,一 般在20以下的缓坡地形。这些地方森林茂盛,竹类生长良好,气 温相对较为稳定,隐蔽条件良好,食物资源和水源都很丰富。大熊猫生活在海拔2600-3500米的茂密竹林里,那里常年空气稀 薄,云雾缭绕,气温低于20co 一些其他的因素也会影响
31、野外大熊 猫的分布和密度:竹子、地形、水源的分布,是否有藏身处和哺育幼 仔的巢穴以及山势等。人为的干扰是现今影响大熊猫分布的主要因素。大熊猫具有不惧寒湿,从不冬眠的性格。哪怕气温在-4-14它 们仍然穿行于被白雪压得很厚的竹丛中。它们也不怕潮湿,总爱在湿 度80%以上的阴湿天地里生活。分布范围嗯现存:中国(四川,陕西和甘肃);灭绝:中国(湖南和湖北)。大熊猫是中国的特有物种,分布地区包括秦岭、岷山、邛珠山、 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秦岭山系分布于南麓,主要分布 的县是佛坪,一般分布的县是洋县,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太白、宁陕 周至、留坝、宁强等。岷山系除甘肃文县为一般分布外,其余都分布 于
32、四川。在四川主要分布的县有平武青川和北川等三县,一般分布的 有九寨沟县、松潘、茂县等县,少量分布的县有安县、绵竹、彭州、 什那和都江堰市。邛竦山系主要分布的县有宝兴、汶川和天全等,一 般分布的县有大邑和芦山,仅少量分布的县有邛竦、崇州、康定、泸 定等。大小相岭除洪雅和冕宁为一般分布县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 荥经、石棉、汉源、九龙等。大小凉山除马边、美姑和越西有一定数 量外,仅有少量分布的县有甘洛、峨边和雷波等。大熊猫主要变种中文名称学名命名者及年代1大熊猫秦岭亚种Ailuropodamelanoleucaqinlingensis(David, 1869)2大熊猫指名亚种Ailuropodame
33、lanoleucamelanoleucaWan, Wu&Fang, 20053白色大熊猫变异种4棕色大熊猫变异种保护现状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I级保护动物。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08年ver3. 1濒危(EN)。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3. 1易危(VU)。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I级。2021年1月4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名录。种群现状2015年2月28日,国家林业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全国第四 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野生大 熊猫种群数量达1864只
34、,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375只,野生大 熊猫栖息地面积为258万公顷,潜在栖息地91万公顷,分布在四川、 陕西、甘肃三省的17个市(州)、49个县(市、区)、196个乡镇。 有大熊猫分布和栖息地分布的保护区数量增加到67处。大熊猫的分 布区已经相当狭小,实际上它的分布地点仅限于中国陕西秦岭南坡, 甘肃、四川交界的岷山,四川的邛珠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大小凉山 等彼此分割的6个分布区域,栖息于海拔为1400-3600米之间的落叶 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带的山地竹林中,总面积为 29500平方公里。每个区域又由于高山、河流或公路、耕地等人为因 素的影响,再被分离成更小的单位,所以栖息地
35、实际面积不足总面积 的20%,仅有约5900平方公里。总计全中国有30个小的种群,总数 为1000只左右。其中除四川卧龙外,每个种群不足50只,有的仅有 10余只。支离破碎的栖息地和孤立分布的生存状态对于大熊猫的繁 殖和抵抗自然灾害都是十分不利的。由于近亲繁殖不可避免,使得大熊猫致隐性基因的纯合,后代生 命力降低,甚至畸型或致死。这种现象在动物园内人工饲养的大熊猫 中也是一个严峻的问题,绝大多数个体是来自于同一野生地区,使很 多在动物园中繁殖的幼仔在出生后出现畸型或者发育不良,大部分早 期天亡,种群难以得到维持和发展。因为大熊猫是世界上极其宝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 研究价值,其生存和
36、保护现状,为世人所关注。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 施是保护大熊猫的栖息地,促进野外和饲养大熊猫的繁殖,完善和强 化管理手段,采取科学的方法,为大熊猫的生存创造必需的条件,稳 定进而发展大熊猫种群数量,发展和恢复大熊猫的潜在栖息。截止2011年底,全世界圈养单位共圈养熊猫333只。能够经常 维持10只以上饲养种群的单位仅有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 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陕西省珍惜野生动物抢救饲养研究中心和 北京动物园4家。大熊猫属于高度濒危的物种。截至2013年底,全国野生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1864只,增长了 16. 8%o截至2019年11月,全球圈养大熊猫种群数量达到600只。截至2021年
37、1月,中国大熊猫野生种群增至1864只。2021年7月,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达到1800多只,由濒危降为易危。2021年7月12日,四川阿坝松潘县木石村的村民,在当地岷山 山脉主峰一带,拍到一只下山饮水的大熊猫。截至2021年10月1日,全年繁育大熊猫幼仔32胎48只,成活 46只,大熊猫全球圈养总数达到673只。濒危原因由于人类的盲目活动,使其生境遭到破坏,导致其栖息地面积缩 减。栖息环境受到破坏,形成互不联系的孤岛状,导致种群分割,近 亲繁殖,物种退化。大熊猫种群分布在25个以上岛状隔离的生境中。 这些隔离的生境区大小为205平方千米(30-2384千米范围),其中 大多数(67%)的面积少
38、于350平方千米。这种种群的孤立和分割则 是长期威胁其种群的重要因素,小群体的近交衰退现象将降低繁殖力、 幼体成活率以及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最终岛状成员将消失。据对秦 岭熊猫种群的遗传分析,那里有200余只大熊猫,可构成一个约90 只的繁殖群体,其世代杂合率递减率为0. 54%,经过12代后即140 年后,每个成员都将有1/8的基因相同,相当于表(堂)兄妹的亲缘 关系。在大熊猫栖息地存在未经政府允许的矿产开发、污染以及矿工的 伐树和捕猎也是威胁之一。森林采伐。大熊猫栖息地每年的采伐面积 达到至少1万公顷。其栖息地每年以大约2. 5平方千米的速度在消失。 中国陕、甘、川三省大熊猫分布区内人口倍增,
39、已达43万余人,大 型森工企业自1950-1985年共达27个(不含县属伐木场),采伐的 森林核实面积为42万多公顷,年均伐木面积为2万多公顷,致使栖 息地由70年代初的31, 450平方千米,经过15年后,已锐减至 13, 921. 52平方千米,减少面积达17528. 48平方千米,占原栖息地 的56%,并造成6个伐区内熊猫消失,10个伐区内仅残存极少数熊猫, 种群数量急剧下降。捕捉过多。如在1949年前汶川县草坡,英、美等西方国家,在 那时收购、捕捉活体达20多只(猎杀者在外),致使那里的大熊猫 种群,迄今已逾50余年,数量仍然很少,且尚未恢复。又如宝兴县 从1963年迄今,仅在一个县内
40、,捕捉的大熊猫就达113只以上。从 50年代中期开始,从野外捕捉的熊猫已超过240只到国内外展出, 其中又集中在宝兴110余只,平武60余只,致使这两个县种群结构 被破坏,数量大幅度下降。根据大熊猫生命表分析,它们一个世代约 需12年,种群增长很慢,如果大量捕捉,即使在保护得好的情况下, 也需要几十年才能恢复。由于人类活动范围扩大,大熊猫被迫退缩于山顶,竹种十分单纯, 一遇竹子开花,将无回旋余地,仅1975年岷山地区箭竹开花,死亡 达138只以上;80年代邛珠山冷箭竹大面积开花,灾后发现大熊猫 尸体108具,抢救无效死亡33只,共计141只。熊猫的食物来源单 一,只吃竹子,由于生境的破坏,其唯
41、一的食物竹子被大面积破坏, 一旦竹子遭到破坏,其生存就会受到影响。而竹子本身也发生大面积 开花现象,所以,食物的减少也是其原因之一。熊猫本身的繁殖能力降低,其生殖系统受到某些细菌的感染,雌 性的产卵率降低,雄性的交配欲望降低,这也是导致熊猫即将灭绝的 一大原因。大熊猫一生才生几个后代,一般每两年才繁衍一次,一胎 只会生两只小熊猫而且雌熊猫没有精力全部养活它们。熊猫宝宝的存 活率较低,熊猫对居住地的依赖性较强,对环境变迁的适应性较差, 这些都是大熊猫为什么濒临灭绝的原因。保护措施一、连续开展全国性大熊猫资源调查为掌握大熊猫资源和保护状况,中国政府野生动物主管部门-国 家林业局分别于1974年至1
42、977年,1985年至1988年,1999年至 2003年底连续开展了三次全国范围内的大熊猫资源调查。2004年6 月结束的全国第三次大熊猫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熊猫分布范围有所 扩大,栖息地状况有所改善,种群数量有所增长。截至2003年底, 全国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四川、陕西、甘肃三省范围内的秦岭、岷山、 邛煤山、大相岭、小相岭和凉山六大山系,包括16个地(市、州)、 45个县(市、区)、194个乡镇;栖息地总面积为230多万公顷;野外 大熊猫种群数量为1590余只。二、强化自然保护区建设,重视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中国政府一直把强化栖息地建设作为大熊猫保护的关键,把加强 自然保护区建设作为重要手段。1
43、963年,我国在四川的卧龙、白河、 王朗、喇叭河等地建立了以大熊猫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 1992年实施“中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进一步加大大熊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德神父(ArmandDavidl826. 9. 7-1900. 11. 10),在中国四川雅安宝兴县的邓 池沟(穆坪)教堂附近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 踪迹。通过当地猎人的帮助,4月1日,他采集到白熊标本,毛色有 黑有白,脚掌底部多毛,样子像熊,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它 的标本和骨骼运到法国。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封斯米 勒爱德华兹鉴定,“黑白熊”是一个新物种,定名为Ail
44、uropodame 1 ano 1 euca (猫熊),鉴定报告发表在1869年巴黎自 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文档第五卷,从此,匿居荒野的猫熊进入人类文 明的视野。151、始发期:晚中新世(Originalstage)始发期起于晚中新世(距今700-800万年前),以始熊猫为代表。前文已提到,熊猫是从中新世的祖熊(Ursavus)演化来的。最初 出现的类型叫始熊猫。这种熊猫的大小接近于一只肥胖的犬。它的牙 齿由于适应食竹,前臼齿发达了,臼齿嚼面上出现了少量的釉质凸起。 为适应其功能上的需求,“裂叶”消失,额弓基底前移到了第四前臼 齿至第二臼齿位置上。中国保护熊猫研究中心(1987)对现生熊猫的生 态
45、观察,揭示了这类动物在野生状态下取食主要靠前臼齿的撕裂、切 割机能。在始熊猫的牙齿上,除了这些食竹的性状,同时还保留着一 些原始形态,例如前臼齿排列稀疏,臼齿长大于宽,下第3臼齿近于 圆形等等。始熊猫的这些变与不变的形态特征,恰好表明在系统关系 猫自然保护区建设力度,限制大熊猫分布区森林采伐力度,强化大熊 猫栖息地保护建设。截至2007年底,全国已经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 区62个,有效地保护了超过57%的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71%以上的野 生大熊猫种群数量。三、积极开展大熊猫抢救工作上世纪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岷山、邛蛛山、秦岭、凉山 等地的大熊猫主食竹发生了大面积集中连片开花,严重威胁野外
46、大熊 猫生存,很多大熊猫个体因饥饿、疾病而死亡。针对这种严峻形势, 国务院全面部署,林业部采取非常措施,四川、陕西和甘肃三省以及 大熊猫分布区地方政府都成立了保护抢救大熊猫组织,建立专业巡逻 队、救护队、监测站和收容点等专业保护组织60多个,从事专业保 护工作的人员达到千余人。同时,社会各界和国际组织的大力支持, 兴起了抢救“国宝”大熊猫热潮。据不完全统计,1983年到2007年 底,全国共抢救病饿大熊猫287只,其中救活210多只,经治疗康复 后放回野外的大熊猫123只。1990年以后,随着大熊猫栖息地开花 的竹林逐渐恢复,抢救工作也逐步转入正常保护阶段。保护行为1992年中国国家计委批准国
47、家林业局组织实施为期10年的中 国保护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工程。工程的实施在本底资源调查、基础 设施建设、人员综合能力建设、保护宣传教育、大熊猫资源救护与监 测、人工饲养繁殖研究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的进展。 工程以建立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重点,规划从1992年到2002年完善 已建的13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和管理;新建14个大熊猫自然 保护区;建设17条大熊猫保护走廊带;在32个县建立大熊猫栖息地 保护管理站;加强大熊猫圈养繁殖和生态研究为重点的科学研究。1998年国家开始组织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对包括四川、 陕西和甘肃省在内的西部省区全面实行天然林禁伐,撤销或转产国有 森工企业
48、,对大熊猫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起到了十分关键 性的保护作用。2001年12月,作为全国性林业六大工程之一,国家林业局启动 了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再次将大熊猫及 其栖息地保护列为重点保护物种继续给予重点保护。中国大熊猫保护的行政管理体系,是由中央、省、市(州)、县 和自然保护区自上而下五级管理机构形成。国家林业局主管全国大熊 猫保护工作,各级地方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大熊猫保护管理工 作。四川、陕西、甘肃三省在有大熊猫分布的16个市和45个县,都 已设立了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机构,负责辖区内的大熊猫保护工作。 在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保护工 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大熊猫分布省、市(州)、县(市)林业部门基 本上都建立了专(兼)职保护机构,而且基础设施建设、人员能力建 设、巡护、救护、监测、社区共管、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都在稳步 发展。大熊猫的迁地保护,是对大熊猫就地保护的有利辅助,就是以野外大熊猫个体为建群者,在人工条件下发展圈养种群数量,达到能够 自我维持的最小规模。在圈养种群达到一定程度时,适时开展圈养个 体放归野外准备工作,最终建立迁地保护与就地保护的良性互动。已 基本形成了以四川卧龙“中国保护大熊猫研究中心”为龙头,四川成 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陕西楼观台大熊猫救护中心和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