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9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9篇).docx(3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虎知道为朋友们精心整理了9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 2.学习辩证分析丰富的人生体验的思维方式。 3.品味语言的哲理性。 教学重难点 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和语言的哲理性。 教学准备 课件或小黑板。 设计思路 首先让学生熟读课文,从感性上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其次教师加以理论上的指导了解文艺性政论文的特点。以此合作探讨语
2、言的哲理性,加深对哲理语言的理解,提高语文阅读能力,达到学习目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有人说过:当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关键是你应该如何对待错过。(板书课题及作者。) 2.介绍作者。(出示课件1。)刘心武,当代作家,四川成都人。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要求:记住作者及作品。 二、自主学习 (出示课件2。) 师范读课文,学生自主完成下列题目。 1.熟读课文,识记字词。 2.了解本文的写作内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4.比较和其他文体的异同。 三、合作学习 1.找出不理解的语句,小组内交流。 2.说说读完本
3、文后的感受,同位交流。 四、反馈交流 (出示课件3。) 1.给加点字注音。 (见新课标作业设计“积累运用”部分。) 2.本文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论述了错过产生的原因及其意义,强调人要习惯和品味错过,不要让错过酿成过错,要把握住最关键、最美好的机会,含笑对待人生的终点。) 3.找出文章中富含哲理的语句。 明确:(此题开放性强,只要学生能够找出句子,并言之有理皆可。) 教师可从以下几句重点指导,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 (1)“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把人生比喻为“奔驰的列车”,把“窗外
4、的美景、奇景”比作小的错过,把“预定的到站”比作人生最根本的追求。这段话的意思是:人生有一些小的错过不要紧,但不能错过人生根本的追求。) (2)我们预定的到站并不等于人生的终点。但在人生的终点上,我们最好能含笑地说:我虽然错过的很多很多,却毕竟把握住了最关键最美好的,这样,“错过”便仿佛是碧绿的叶片,把一生中“收获”的七彩鲜花映衬得格外明艳! (把“不是多么了不得的错过”比作“碧绿的叶片”,把那些最关键最美好的。人生道路上的“收获”比作“七彩鲜花”。绿叶衬托着鲜花,使鲜花“格外明艳”。作者在赞颂“七彩鲜花”的时候,没有忘记“碧绿的叶片”的映衬作用,从而肯定了“错过”在人生道路上的价值。) (作
5、者的这段话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描写保尔柯察金在墓碑前的心理活动的一段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目碌碌羌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 (此时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并抓住人生的机遇努力向自已的人生车站奋进。) 4.本文与我们学过的其他文章有什么不同? 明确:(本文是文艺性政论文,即杂文,它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即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安排文章的结构。) (文章开头摆出“错过”现象,从中提出问题,然
6、后分析为什么会产生许多“错过”,怎样正确对待“错过”。在分析问题时,充满着辩证的色彩,对具体问题作了具体分析,很有说服力。结尾总结全文,深化论述的中心。) 五、梳理巩固 学生交流本节课所学知识。 六、拓展训练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阅读理解”部分。 (如有时间,可在课堂上完成。) 七、布置作业 做新课标作业设计中的“迁移延伸”部分。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3.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二、教
7、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寡人之于国也) (二)初读课
8、文,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并结合课下解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独用法、“凶”“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再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 明确:点明主题“民不加多,为何?”孟子针对疑问,巧用比喻进行答疑,解决“民不加多”的疑问。再次,解决“民加多”主要包括:农粮生产、水产养殖和林木种植。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应有的态度是“王无罪岁”。(板书: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是“以战喻”? 明确:(1)梁惠王好战,对于战争十分熟悉,这样说,具有启发性,便于接受;(2)运用比喻
9、论证,且十分恰当和贴切,使话语和论证充满逻辑,文字的生动和从容,体现孟子的机智和风趣。(板书:比喻论证:战喻) 2.请同学们思考,以现代眼光审视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内涵?(板书:王道) 明确: (1)解决温饱问题,有粮吃,有房住,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2)进行思想教化,兴办教育,敬老爱幼,文明之花盛放。 (3)严于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观条件。现代生活的意义:启示我们要维持生态平衡,增强环保意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问题。 3.本文论辩艺术的技巧有什么?(板书:论证技巧) 明确: (1)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
10、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对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2)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3)口语化,生动多趣。辩论说理讲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争取主动,易于接受。(板书:修辞:排、偶) (四)拓展延伸 补充说明有关于孟子的思想主张和治国策略。 明确: (1)“民贵君轻”的安邦之策; (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论”; (3)延续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4)不同于庄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孟子风格是阐论明理的现实主义。 (五)小结作业 小结
11、:通过回顾文章的条理和思路,并结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个问题,巩固知识要点。 作业:请同学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谋臣,将会用什么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国策略的欠妥之处呢?(要求:字数不限,要有条理,符合实际情况。) 五、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内容后,剖析深层思想和现实意义。因此教师要以读为主线,安排朗读和诵读,带领学生翻译文本并理解文意。本文凝结了孟子的论辩技术和治国安邦之策,因此,要结合孟子所处时代进行教学。 高中语文教案 篇三 【文本解读】 陆游的平生志愿是建功立业、收复失地,但长期得不到重用,使他深感希望渺茫,即使起知严州、来京陛辞,也提不起太多兴致,“谁令”
12、一句,自问自悔,奠定了诗作的基调。颔联和颈联细写诗人一夜未眠,静听春雨,次日清早又遥闻深巷中叫卖杏花之声。白日漫长,所做之事无非是闲作草书、细乳分茶。雅则雅矣,却非志士所好。这两联写得细腻生动,闲适恬静,深为孝宗激赏,但其中的长夜不寐和日中无聊,其实都暗示着诗人的郁闷和惆怅。最后,诗人只好自我安慰;不必感慨京城的风尘之恶了,还是争取清明之前回到家乡吧。这既跟开篇两句绾合照应,又和中间四句自然贯通。诗作中间四句,通过一些日常细节,含蓄自然地传达出等待中的清闲落寞,诵读时要好好体会。 【素养目标】 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创作风格,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2.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3.鉴赏诗歌的
13、艺术技巧。 4.背诵全诗。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歌寄予在诗歌中的情感。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世 1.了解作者 陆游(1125年11月13日-1210年1月26日),南宋诗人,汉族,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12岁即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世,存诗9000多首,是中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其中许多诗篇抒写了抗金杀敌的豪情和对敌人、卖国贼的仇恨,风格雄奇奔放,沉郁悲壮,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
14、前即有“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是中国伟大的爱国诗人,为南宋四大家诗人之一。词作量不如诗篇巨大,但和诗同样贯穿了气吞残虏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的著作有放翁词一卷,渭南词二卷。他的名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一直被人民广为传诵。 2.相关背景 陆游的这写这首临安春雨初霁时他已六十二岁,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五年。诗人少年时的意气风发与壮年时的裘马轻狂,都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去不返了。虽然他光复中原的壮志未衰,但对偏安一隅的南宋小朝廷的软弱与黑暗,是日益见得明白了。陆游自王炎调离川陕后,也于淳熙五年(
15、公元1178年)在蜀东归,在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做低级官吏。“怖惧几成床上伏,艰难何啻剑头饮”的处境,和在王炎手下得以重用的情形是大不一样的。淳熙十三年(公元1186年)春,作者奉诏入京,接受严州知州的职务,赴任之前,先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去觐见皇帝,住在西湖边上的客栈里听候召见,在百无聊赖中,写下了这首广泛传诵的名作。 3.解题 临安,是南宋王朝的都城。 春雨,点明时节和天气。 初霁,刚刚放晴。 二、初读感悟 (一)预习检查 1.明确字音。 霁(j)明朝(zho) 2.解释下列词语 世味:人世滋味;社会人情。 京华:京城之美称。 矮纸:短纸、小纸。 斜行:倾斜的行列。 细乳:沏茶时水面呈白色
16、的小泡沫。 素衣:原指白色的衣服,这里是诗人对自己的谦称(类似于“素士”)。 (二)诵读感悟 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三、文本研究 【思考1】“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 明确诗人只身住在小楼上,彻夜未眠,听着春雨淅沥:次日清晨,深幽的小巷中传来了叫卖杏花的声音,告诉人们春已深了。 【思考2】这一联被誉为“绘尽江南春的神魄”。试简要分析语言风格特点。 明确语
17、言清新隽永。本联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才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显得含蓄深蕴。 【思考3】阅读颔联和颈联,简要回答这两联选取了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了陆游的何种思想感情? 明确表现了作者旅居京城时郁闷、孤寂和壮志难酬的感伤和无奈。颔联“小楼一夜听春雨”,正是说绵绵春雨如愁人的思绪。“一夜”两字暗示了诗人一夜未曾入睡,国事家愁,伴着这雨声而涌上了心头。陆游这里写得更为含蓄深沉,他虽然用了比较明快的字眼,但用意还是要表达自己的郁闷与惆怅,而且正是用明媚的春光作为背景,与自己落寞情怀构成了鲜明的对照。颈联中无事而作草书,晴窗下品着清茗,
18、表面上看,是极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在这背后,正藏着作者人生无奈的惆怅感慨。 【思考4】“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表明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明确京都春光正好,诗人重被起用却急于回家赶上清明节,表明他持守清洁而不想沾染京都官场恶浊的态度,更有对朝廷偏安一隅而己志难伸的不满。 【思考5】请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探讨本诗的主题思想。 明确绵绵的春雨,由诗人的听觉写出;而淡荡的春光,则在卖花声里透出。但作者意不在刻画春光明媚,而是借一夜听雨暗示自己正因报国之志不得伸而郁闷、惆怅,明媚春光只是诗人落寞情怀的反衬,陆游素来有为国家作番轰轰烈烈事业的宏愿,而今在国家多事之秋,却落得以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怨
19、愤至极,于是写下“素农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的激楚之言,以抒发愤闷之情。 【思考6】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明确表达诗人客居京华的郁闷和惆怅。首联“世味”“薄”表现了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无奈和感叹。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焦虑和悲愤。颈联表面上写优雅闲适,实际上正值国家多事之秋,诗人却作书品茶消磨时光,无法放下自己建功报国的大志,内心抑郁而且惆怅。表达诗人羁旅风霜的苦闷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尾联写不愿在京城堕落于风尘,闲居无聊,志不得伸,渴望归家的自我安慰。 【思考7】这首诗与陆游许多雄浑豪放的战斗风格的诗不同,这首诗所表现的风格如何?请通过分析诗的内容揣摩诗的意境,仔细体会
20、。 明确此诗貌似写恬淡、闲适的临安春雨杏花景致,实际上抒写了诗人对京华生活的厌倦。表面上看来写极了闲适恬静的境界,然而其背后隐藏着诗人无限的感伤与惆怅,那种报国无门、蹉跎岁月的落寞情怀,含蓄而有深蕴,个中滋味需要细细品味。 【思考8】阅读与思考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问题: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书愤与临安春雨初霁两诗在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 明确表现重点:书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双重感情,表现了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临借写江南春雨和书斋的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
21、京华生活的厌倦和不得志的牢骚。诗歌风格:书严肃激愤,沉郁顿挫,深沉蕴藉;临富于情趣,含蓄婉深,轻松诙谐之中蕴含惆怅沉郁。 四、明晰主旨 诗开篇即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世态炎凉的无奈和客籍京华的蹉跎,直抒胸臆,情感喷薄,整首诗的情绪在开篇即达到高潮,后面三联逐渐回落。无论是夜不能寐听春雨,天明百无聊赖“作草”“分茶”,还是自我安慰说“清明可到家”,都是开篇两句的注脚,都是本已厌倦官场却又客籍京华的无奈之举。 五、拓展阅读 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有情感、想象、超越三种。与之相应,审美活动所产生的美有三种存在的形态:情象、意象、境界。 审美活动最基本的动力是情感。从本质上来说,美是情感的对象化。这里说的情感是
22、审美主体的情感,而不是审美对象的情感。这里说的对象,有两种形态:一是原生形态。即原本有一个对象,但不是审美对象,是审美主体将其情感赋予给它,使对象成为主体情感的载体,从而成为审美对象。二是自创形态。即原本无对象,因为有情,需要外化,于是就创造一个形象,让其成为情感的载体。这种情况在艺术创作中居多。以上两种情况都可以说是情感造形。情感造形的产物就是情象。情象是美的基础形态。凡审美都有情感造形存在,只是审美中的情感造形,除艺术创作外,都是不自觉的,而是直觉的。刘勰说诗人创作时“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种情况不只是艺术创作时有,只要是进入审美形态的人都有。 情象是审美主体的创造,只是这创
23、造主要表现在情感的赋予上,而当想象参与后,则就有很大的不同。想象的最重要的功能是创造新事物,这新事物是现实中不存在的。想象的创造,不只有情感在起作用,还有人的意识、文化修养在起作用。于是,这新创造的形象就具有丰富的意蕴,这具有丰富意蕴的形象我们叫它“意象”。意象虽然通常用在艺术创作中,其实,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也有,而且只有首先在现实的审美活动中产生了意象才有可能将其表现为作品中的意象。陆游咏梅云:“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这梅就不是自然物象,也不只是情象,而是意象了,因为这中间寄寓着陆游对自身经历的独特思考。 美的最高存在形态是境界。境界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它较
24、多地出现在佛教典籍中,成为佛教的最高层次。宋明理学家将境界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清代王国维将其作为古典词美的最高层次,将其转化为美学范畴。王国维同时还使用意境这个概念。境界比之意境更适合作为美的最高形态。首先,意境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而境界不只用在艺术创作中,还能用在人生修养中。因为审美不只体现在艺术活动中,它渗透在人的全部生活中。其次,意境,从字面上看,见出意与境的两分,而境界,以其浑然整合无垠而更能见出审美的本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当我们进入境界时,我们从情象中超越出来,从意象中超越出来,进入只可体会难以言传的极其美妙的境地。 (摘编自陈望衡谈审美) 六、素材积累陆游名句 1、春如旧,人空瘦
25、,泪痕红浥鲛绡透。 2、村村皆画本,处处有诗材。 3、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4、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 5、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6、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 7、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8、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9、诗情也似并刀快,剪得秋光人卷来。 10、百岁光阴半归酒,一生事业略存诗。 11、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诗的本质特征,学会比较中外诗歌在形式上的不同点。 2、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比较阅读法,提高阅读中外诗歌的
26、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阅读和研究中外诗歌的正确态度,激发热爱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来揣摩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钱钟书先生阐述的中国诗特征所使用的比喻和引用手法。 三、教学方法 对比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作品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围城的作者,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钱钟书,就是这位学贯中西的鸿儒钱钟书先生,他的众多著作至今在国内外学术界仍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艺论文谈中国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 全班学生在认真
27、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自主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 1、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开篇从比较文学的视野,交代了作者谈中国诗的根本立场;第二部分,作者在与外国诗歌的对比阅读中,说明中国诗歌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作者辩证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中国诗的本质特征。 明确: (1)早熟而缺乏变化,“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篇幅短小,“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鸢剪掠”。 (3)中国诗深厚情韵,富于暗示性,如“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看到了无垠”。 (4)中国诗笔力轻淡,
28、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原因是,中国的诗格较轻,且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相应板书。) (三)品析语言,合作交流 1、学生自主小组合作学习,探究本文语言在形式上的特色,并在文中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以四人为小组,先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教师巡场指导。 2、派代表总结发言,其他组可以补充,教师引导。 预设: (1)引用:丰富、巧妙、贴切。感受丰富,如引用丰富,将西方的“何处是”与中国诗歌对比,如“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引用巧妙,如“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加以说明中国诗
29、的艺术和思想体系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引用贴切,引用陶渊明、李白的诗和歌德、雷格的诗歌为了说明两国的诗内容相同,作风暗合,能切中要点地表达了观点。 (2)比喻:生动、趣味、深刻。比喻生动,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又将中国的诗歌之短比作“轻鸢剪掠”;比喻趣味,作者将中国诗的狂放特质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比喻深刻,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来深刻指出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除此之外,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类喻来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文中诸多
30、处比喻都无不体现出钱氏语言之妙。(相应板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自述感受: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钱钟书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自由发言,并说明理由。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别人对钱钟书评价的文章,加深学生对钱钟书的了解。 2、师生共同总结,并布置作业:联系课文,比较阅读中国诗人舒婷致橡树和外国诗人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评说这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 五、板书设计 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五
31、一、单元课文特点 本单元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四篇课文分别选自论语、孟子、荀子和庄子,反映了先秦诸子散文不同阶段的特点。论语、孟子、荀子都是儒家典籍。论语为语录体散文,简朴直捷、用意深远,孟子是对话体论辩文,长于雄辩,重形象性和感染力。它们都类似谈话记录,但论语简括而孟子详明。荀子类似系统的理论著作,很重视逻辑推理过程。道家著作庄子接近专题论文,善用艺术形象来阐明哲学观点,文章汪洋恣肆,想象丰富。 季氏将伐颛臾是孔子就季氏将伐颛臾一事跟学生冉有、季路的谈话,主要表明他维护鲁君地位、反对季氏吞并颛臾的立场,又借机阐明了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治国主张。寡人之于国也是记孟子与梁惠王的谈话,孟子通过设喻
32、暗示梁惠王好战残民与邻国之君无异,故民不至,又因势利导,劝梁惠王发政施任,行王道。劝学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中心论点,依次谈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态度。秋水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二、单元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了解本单元课文涉及的孔子、孟子、荀子、庄子亦即儒家、道家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治学思想的基本内容。 2教育学生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增强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增强刻苦学习、提高自己、培养自己的意识,同时感受先秦诸子散文生动、优美、各具特色的语言,增强对我国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热爱之情。 3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掌握一定数
33、量的实词、虚词,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进一步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4学习比喻、对比、类比等写作手法。 5背诵本单元四篇课文。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放在理解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上,放在熟读背诵课文上,这样可使学生有效地积累语言材料,形成一定的语感。此外,课文不同的写作手法也是教学的重点。 2孔子、孟子、荀子、庄子如何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哲学观点、政治主张和治学思想,即每篇课文的思想性、逻辑性是教学的难点。 四、单元教学设计 1指导学生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认真完成预习作业,初步理解重点实词、虚词和常用句式,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2通过提问、课
34、堂讨论等教学方法,使学生理清课文思路,了解文章的思想性、逻辑性以及写作特点。 3学习本单元后,可指导学生对四篇课文不同风格作一番比较,为他们阅读诸子散文打一定基础。 4课时安排:本单元共用9课时。其中季氏将伐颛臾3课时,寡人之于国也3课时,劝学2课时,秋水1课时。 高中语文教案 篇六 学习目标: 1、掌握课文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理解作者在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3、学习本文在对比映衬中突出景物特点的手法。 学习重点: 目标1、3。 学习难点: 理解作者被贬永州后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旷达情怀并在此基础上体会大自然给予个体生命的深刻感悟。 学习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35、 板书: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检查预习 指定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正音,纠正断句。 三、教师范读 四、学生两两组合互读。 五、明确本节课目标:疏通文意。 六、解题 师问:本文的标题如何断句?又如何解释呢? 学生小组讨论。 明确:始得/西山/宴游/记 始得:开始发现宴:说文解字“宴”,安也。宴游,即安闲的游览。记:文体名。 七、知识积累,文意疏通。 实词: 僇人、恒惴栗、施施而行、慢慢而游、无远不到、披草而坐、意有所极、觉而起、怪特。 始指异之、缘染溪、斫榛莽、箕踞而遨、若垤若穴、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莫得其涯、引觞满酌、心凝形释、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故为之文以志 教师补充:穷: 趣: 虚词:
36、而、之 句式:以为凡是州山水有异态者(定后) 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 是岁,元和四年也。(判断) 学习方法:教师让学生圈画出词句,然后小组讨论,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八、质疑答疑 九、齐读课文 十、作业:熟读课文,体会情感。 第二课时 一、明确本节课目标:理解情感,学习手法。 二、讨论探究: 1、本文的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那么,有“始得”就有“未得”,有“宴(安)”就有“不安”,你能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加以说明吗? 学习方法: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 明确:未得(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始得(始指异之、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然后知吾向之未始
37、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七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解决文章生字词,学习文言词汇。 2、通过自主读文、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作者和客人的情感变化。 3、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王菲的清风徐来,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有哪位同学知道这句话出自哪里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寻一下这首歌的出处
38、,看看这句话背后蕴含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板书标题) (二)初读感知 1、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多媒体出示重点词语,讲解文言词语。 明确: 古今异义: 浩浩呼如冯虚御风:冯,通“凭”,乘的意思。 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2)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3)侣鱼虾而友麋鹿:侣、友,意动用法,以为伴侣、以为朋友。 一词多义: 望:七月既望:农历的十六日,名词 望美人兮天一方:看,动词 歌: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2、借助课下解释和工具书,梳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大意。 3、再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
39、事情? 明确:本文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一曲极其哀怨的萧声,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二人讨论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理。 (三)深入研读 1、同桌交流,说说文章第一段交代了什么内容? 明确:交代了作者与友人出游的时间地点和当时的环境。 2、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重点字词句,小组内说一说作者描写了什么样的歌声和萧声,这样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这句话是对萧声的详细描写,写出了萧声的呜咽,哀怨。为下文提出疑问,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础。 3、小组讨论交流,
40、说一说哪些段落阐释了文章哲理?又阐述了怎样的文章哲理? 明确:三四两段阐述了文章哲理; 第三段写了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 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关于“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宽慰对方,表现了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结合对课文的理解,说一说作者的畅游赤壁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明确:作者最开始游玩赤壁有着月夜泛舟的的舒畅;进而由萧声怀古伤今,突现悲郁之情;最后通过与客人的对话,明白了变化与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 (四)巩固提高 结合课文谈谈你有怎样的启示? (五)小结作业 小结:回顾本课所讲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结束
41、课堂。 作业:将本篇课文写成一篇现代小散文。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堂课的教学主要围绕课文内容进行鉴赏,针对文言文阅读教学,首先要解决文言词语的问题,接着通过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带领学生梳理文章内容,进而了解课文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最终要能够在拓展延伸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切实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得到一定的启发。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 篇八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语文教学以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参考,立足实际,参照具体情况,突出职业教育以导向的办学理念,为求与初中和高职两头接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行之有效的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训练,加强人文精神教育。 二、教学
42、目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为培养中级专业技术人才所需要的语文素质服务的。 二年级,在继续进行记叙文读写训练的基础上,着重进行议论文的阅读和写作教学,以及进行概括叙述的训练,加强双向口语交际训练;使学生熟悉常用的文言虚词及其用法,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和固定格式;继续阅读一定数量的文学作品及浅显文言文;进一步熟悉使用专业工具书。 三、教学措施 a、 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贯彻注重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使学生在掌握必要的语文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可通过社会调查,课内专题讨论,演讲,辩论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b、充分运用视听技术设备,如磁带录音等。提高教学
43、质量和效益。 课内多做诵读练习,提高其普通话水平。 c 、语文教学要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充分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贴近自然,观察生活,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 d、加强形成性检查,多抽检课文背诵情况。 e、引导学生多读有益课外书籍。适时推介中外名著。 四、教学内容 本套教科书结构体系分为必读和自读两类。必读课文由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内精读理解,作为教学训练范例;标“*”的是自读课文,供学生课内或课外自己阅读。作为举一反三,培养自读能力的实例。第八单元是应用文写作示例,师生可根据专业特点灵活处理。 (1)、常用文章阅读(42课时) 进一步培养自读习惯,提高阅读现代文能力。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4、。 每分钟默读一般现代文500600字。 培养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和记诵名句,名篇习惯。 (2)、口语交际(25课时) 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说话时口齿清晰,条理清楚流利,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听话专注,能领会,复述说话人的主要意思。初步掌握口语交际基本方法和技巧,语言文明,表达得体。 (3)、文学作品欣赏(10课时) 培养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养成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 (4)、文言文阅读(15课时) 培养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读懂浅显易懂文言文 熟悉背诵一定数量名句、名篇,扩大积累。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 篇九 教学目标: 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 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4、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走近老王(投影画像) 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刚才同学们观察的很仔细,说得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