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

上传人:麒*** 文档编号:93782437 上传时间:2023-07-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7.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8篇.docx(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中语文教学设计优秀8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接下来给大家带来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模板,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下面是一秘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8篇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困扰您的问题有一定的启迪作用。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一 教学背景 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议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 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学生传授三大方面的知识 (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认识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 (3)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掌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

2、分论点的方法构思的技巧。 实施过程: 一、作者简介: 荀况(约公元前313年前238年),赵国人。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长期积累,坚持不懈、用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

3、?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教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三、学生试译全文难句,教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 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 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通常又称为“比喻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寓言也是设喻的一种,如“循表夜涉”、“刻舟求剑”等。) (一)、诵读分析

4、第l段并分析。 1、 诵读的准备。先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学生试划,教师纠正): 2、 学生练习诵读。 先自读两遍,再由教师领读一遍,然后检查学生试背,指出关键在于要理清文理。 3、第一段:文理分析。 第一步:找观点 1、 提问:这段话中哪些句子是表述作者观点的?(起句和结句) 2、提问:开头说:“学不可以已”,下面接着有一连串的设喻,这些设喻是证明这个观点的吗?(不是直接证明这个观点,而是用来证明结句这个观点的。) 3、提问:起句和结句所表述的观点又是怎样的关系呢? (后者用来证明前者“博学而日参乎己”有“知明而行无过”的功效,所以“学不可以已”。) 4、提问:在“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这句话

5、中,哪些字眼表示了“不可以已”的意思? (要“博”则“不可以已”;“日”亦有“不已”之意。) 第二步:弄清设喻的内涵 1、提问:这段话中的设喻可分几组? 2、提问:这三组设喻是否可以认为这是简单的重复?(不是,因为三者的角度不同。) 3、再问:角度不同表现在什么地方? 熟练地诵读这一段。 学生参照幻灯片齐背一遍,先自查、互查,后由教师检查。 (二)、诵读第二段并分析。 第二段文理分析,教师提出几个问题,以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为主。 1、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列举出来。 2、 问:这些设喻各有什么作用? 3、 问:结句中“善假于物”是指上文四组设喻,它们是不是简单的重复?所假之物的性质是否相同?

6、学生熟读、背诵这一段。 (三)、诵读第3段并分析。 第三段文理分析,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 五、总结全文,结合议论文的写作,辅导学生议论文的写作。 1、 中心内容。 学不可以已(中心论点)(讲清“什么”) “不已”才能“知明而行无过”意义(分论点之一);“不已”才能“善假于物”作用(分论点之二)(讲清“为什么”) “不已”才能做到积累、坚持、专一态度、方法(分论点之三)(讲清“怎么做”) 教师点拨分析: 作者在本文中所论述的观点,跟他的“性恶”说是分不开的。因为“性恶”,所以需要改造,改造后即可为善,而改造的方法就是进行教育,这种教育改造,有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7、,圣心备焉。” 2、 设喻的运用。 本文的设喻有两大特点:一是方式灵活,正面用同类事物并列设喻以加强效果;有时从正反两面设喻说明同一道理,如“骐骥一跃功在不舍”。二是反复设喻,使内容逐步加深。 3、 对举(对比)的运用。 说明:对举是一种行文方式,就是将有关的两个事物(包括同类事物和相反事物)同时举出,其句子构造也相同或大体相同。 让学生举例(同类事物对举,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相反事物对举,如“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蚓无爪牙之利用心躁也”。) 六、布置作业 1、 熟练背诵全文 2、 完成作业“思考与练习”三、四

8、、五 教学反思 这节课对文言文和作文教学相结合的教法作了一次新的尝试,读、析、讲的能力有所提高,可惜一课时的学习时间,无法从文言文的新课教学过渡到写的能力的训练,这是最大的不足。拟在今后的教学中,再次尝试这种结合,希望达到游刃有余的境界。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二 一、教学思想 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掌握并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本事。学生经过必修5及选修模块(论语选读)的学习能进一步提高整体素养,为高考打下坚实基础。 二、学生基本情景分析 经过高一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高中语文的基本结构有了较深入的认识,并已经系统地学习的文言文以及运用和解决相关作文问题的基本思路与方法。但大部

9、分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分析和理解的本事比较差,对基本的知识点没有理解或理解不够深入,异常是个把部分学生数学基础较差,缺乏基本的理解本事和数学思想,这在必须程度上制约着语文学习的发展。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本事和基本的合作探究本事,更不用说是动脑筋作文章了。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的自觉性,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异常是部分男生,学习上比较贪玩,迷恋于一些课外爱好,比如部分学生爱好打篮球,以至于占用了大部分课余时间甚至学习时间,今后要认真纠正。不习惯合作学习,学习时不明白与别人交流。总体情景来看,女生的学习自觉性十分强,学习效率也很高。而男生学习习惯相对较差,多数男生在学习上都不甚操心,需要教师和家长

10、随时提醒。总之,在学习习惯上,还需要花功夫来培养。 部分学生学习上不求上进,不思进取,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还有部分学生学习很刻苦,但学习效果很不明显,学习成绩总是不梦想,久而久之,产生了思想上的压力,渐渐对学习失去信心。对这部分学生更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帮忙他们克服这些障碍,重新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有必修五和论语选读两本,必修五从说明文、诗歌、散文、古代文体记叙文这几种文体出发,进一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和正确地理解 1.必修模块间的勾连打通 要想了解必修五在全套必修教材中的位置,首先应了解全套必修教材的资料。 从纵向看,必修一的四个单元分别为现代

11、诗鉴赏、古代记叙散文、写人记事散文和新闻与报告文学。整册书以叙事为主,注意了初高中衔接,贴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在写作训练中侧重训练记叙文。必修二的四个单元分别为写景状物散文、先秦至南北朝诗歌,以抒情为主,兼有与记叙的融合,因而写作训练则是以抒情为主,兼顾记叙。其中第四单元的演讲辞正好与下一册书中的议论文写作相勾连。 必修三、必修四重点是表达交流,同时学习议论文写作。 必修五是对前面四册书的整体总结。以必修五的文言文为例,四篇文章报任安、项脊轩志、逍遥游、陈情表,文体不尽相同,朝代跨越很大,是对前四册书的一个回顾。在表达交流方面,不再侧重于文体的训练,而是在文章的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上下功

12、夫,体现了高中写作训练的系统性。 2.阅读鉴赏部分是对必修一到必修四的呼应、总结和提升下头具体谈谈本册书与前四册书的联系。 小说单元第一次出此刻必修三、四,学习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篇中外小说。第二个小说单元依然延续了必修三的选文思路:首先是与林黛玉进贾府呼应的节选自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次是与老人与海对应的外国文学名著装在套子里的人,最终是中国现代文学作品边城,虽与祝福风格迥异,却都属名家名篇,在现当代文学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林黛玉进贾府主要呈现出人物群像及不一样的出场方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则围绕中心人物展示丰富的细节、细腻的心理转变过程和自然环境的重要作用。老人和海经过人

13、物很多的内心独白展示对于人生成败的主题认识,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从特殊的“这一个”推广到普适的人性。祝福以一个找不到凶手的杯具人物揭示社会意义,边城则经过在善良、纯真的人群中出现的不和谐的感情杯具提出更深层面的思考。 3.认清必修五与配套读本、选修教材衔接时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必修五作为必修教材的“终结者”及选修教材的衔接者,承担着“授人以渔”的重要使命,所以在必修五的讲授中,提议在每单元引入读本上的相应文章,为学生铺路搭桥,点拨引导,令其学会自主有效的阅读方法,并将此种方法运用于选修教材的学习中,以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授课目的。以小说单元为例,本册读本珍贵的尘土设置了三个对应单元:历史投影、

14、泥土芬芳、拷问灵魂。其中群英会蒋干中计可与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照阅读。卡夫卡的变形记能够让学生对装在套子里的人中所使用的象征、夸张、变形等手法有更深的认识。 选修教材是必修教材的拓展和提高,着重从文学鉴赏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各类文本相对集中的编排有助于感知文体特征,将作家作品贯串起来,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文学作品是多种元素的复合体,在具体阅读和理解运用中,在必修教材中学到的方法完全能够打通使用,还应鼓励自主探究,获得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方式。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三 一、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体会印度人民对甘地的深厚感情,了解消息的深层内涵。 2、知识与能力目标:体会消

15、息的结构特点, 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学会消息的写法。 3、过程与方法目标:用心感受课文中有特色的语言,评价感人肺腑的人物甘地。综合 运用比较阅读,课外阅读的方法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找出消息的各要素,能分析消息的不同结构形式,能具体地区分通讯与消息的不同。 二、教学重难点: 1、掌握消息的各个组成部分(导语主体结尾)和结构形式(倒金字塔形式) 2、比较消息与通讯的不同。 三、教学时数:一课时 学习方法:感知课文,比较阅读、合作探究 课前预习 1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课文甘地被刺P51页 2利用自习课时间要求同学们阅读真实快速地报道生活P57-60页 教学过程实录 (一) 导入新课 师:每个同

16、学手中都有一份报纸,请大家找出你最先看到的新闻标题和新闻内容,思考一下, 何为新闻以及新闻的特点。 生:各自读出自己手中报纸中的新闻,回答问题:“新闻就是写出新鲜的事;新闻要真实;新闻要吸引人,特别是标题” 师: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感觉,很好,下面我们来准确地概括一下: 新闻是一种事实的信息,也就是说它的本质就是真实,我们说新闻新闻,为什么新闻姓“新”而不信 “旧”呢,记者最忌讳“昨天”这个词,快是新闻的竞争条件,也是新闻的质量体现,也就是说快速是新闻的生命,那好,根据新闻的两个特点,我们可以给新闻下一个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板书: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特点: 真实(本

17、质) 快速(生命) 当然,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新闻,包括消息、通讯、调查报告、报告文学、特写等文体;狭义的新闻指的就是消息。今天我们主要是学习的是消息这种文体。 好,现在我们详细了解一下关于新闻的知识,请同学们打开书P58页从第二自然段看一直到59页中间那一部分,边读边画重点,2分钟时间,然后我叫同学来回答问题。好,现在开始。 师:提问: 新闻消息的结构有哪几部分? 生: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师: 完整的消息标题包括什么? 生:引题、正题、副题 师:什么叫做导语?它通常包含什么? 生: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或的一句话叫做导语,它包含五个“W”和一个“H”: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

18、、如何。 板书: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尾 标题:引题、正题、副题 导语: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如何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四 一、教学目标 1.识记文章中的关键文言词语并理解特殊句式的用法,掌握文章大意并梳理文章思路。 2.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3.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生通过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学习本文的中心论点和修辞手法,掌握论证技巧。 教学难点:学生体会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及其对于治国安邦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19、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提问学生其中名句仍然在耳畔回荡:“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以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也成为后世广泛引用的名言警句,即使是在今天,它仍然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些孟子的仁政和民贵君轻的思想不仅对当时,而且对后世影响极大。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孟子的又一篇表明他仁政思想的文章寡人之于国也。(板书:寡人之于国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文章并结合课下解释和工具书,解决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如:“之”字的取独用法、“凶”“加”等字的意思和用法。 2.学生再读文章,梳理文章的内容层次。 明确:点明主题“民不加多,为何?”孟子针

20、对疑问,巧用比喻进行答疑,解决“民不加多”的疑问。再次,解决“民加多”主要包括:农粮生产、水产养殖和林木种植。最后,根本措施:施行仁政和王道。而君王应有的态度是“王无罪岁”。(板书:民不加多?)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孟子在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政策无本质区别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明,而是“以战喻”? 明确:(1)梁惠王好战,对于战争十分熟悉,这样说,具有启发性,便于接受;(2)运用比喻论证,且十分恰当和贴切,使话语和论证充满逻辑,文字的生动和从容,体现孟子的机智和风趣。(板书:比喻论证:战喻) 2.请同学们思考,以现代眼光审视孟子的“王道”思想具有哪些内涵?(板书:王道) 明确: (1)解决温

21、饱问题,有粮吃,有房住,不饥不寒,养生丧死无憾。 (2)进行思想教化,兴办教育,敬老爱幼,文明之花盛放。 (3)严于律己,多多自我反思,不怪罪客观条件。现代生活的意义:启示我们要维持生态平衡,增强环保意识,解决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问题。 3.本文论辩艺术的技巧有什么?(板书:论证技巧) 明确: (1)恰当地运用比喻、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如“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对偶的手法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 (2)层次分明,结构严谨。由“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到“斯天下之民至焉”,层层递

22、进,由浅入深,环环相扣。 (3)口语化,生动多趣。辩论说理讲求方式方法,循循善诱,争取主动,易于接受。(板书:修辞:排、偶) (四)拓展延伸 补充说明有关于孟子的思想主张和治国策略。 明确: (1)“民贵君轻”的安邦之策; (2)提出和荀子不同的“性善论”; (3)延续了孔子的“仁政”思想; (4)不同于庄子的“恣肆汪洋”的浪漫主义,孟子风格是阐论明理的现实主义。 (五)小结作业 小结:通过回顾文章的条理和思路,并结合深入研究部分提出的三个问题,巩固知识要点。 作业:请同学想一想,你如果是梁惠王的谋臣,将会用什么方法使帝王明白治国策略的欠妥之处呢?(要求:字数不限,要有条理,符合实际情况。)

23、五、教学反思 文言文教学要注重文言文内容的理解,在理解基本内容后,剖析深层思想和现实意义。因此教师要以读为主线,安排朗读和诵读,带领学生翻译文本并理解文意。本文凝结了孟子的论辩技术和治国安邦之策,因此,要结合孟子所处时代进行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诗的本质特征,学会比较中外诗歌在形式上的不同点。 2、梳理文章的写作脉络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探究法和比较阅读法,提高阅读中外诗歌的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阅读和研究中外诗歌的正确态度,激发热爱诗歌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来揣摩关键语句的方法,体会钱钟书先生阐

24、述的中国诗特征所使用的比喻和引用手法。 三、教学方法 对比阅读法、谈话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通过作者的作品导入:同学们,我们今天要学习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围城的作者,大家猜出是谁了吗?对,就是钱钟书,就是这位学贯中西的鸿儒钱钟书先生,他的众多著作至今在国内外学术界仍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艺论文谈中国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学习批注阅读 全班学生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自主围绕以下两个问题进行学习和探究: 1、默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理清文章思路。 明确:第一部分,开篇从比较文学的视野,交代了作者谈中国诗的根本立

25、场;第二部分,作者在与外国诗歌的对比阅读中,说明中国诗歌的一般发展特点及其规律;第三部分:作者辩证地论述了中国诗歌的本质特征。 2、快速浏览课文,概括出中国诗的本质特征。 明确: (1)早熟而缺乏变化,“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 (2)篇幅短小,“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而的轻鸢剪掠”。 (3)中国诗深厚情韵,富于暗示性,如“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看到了无垠”。 (4)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原因是,中国的诗格较轻,且中国古代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相应板书。) (三)品析语言,合作交流 1、学生自主小组

26、合作学习,探究本文语言在形式上的特色,并在文中举出相应的例子加以说明。以四人为小组,先自主学习再组内交流,教师巡场指导。 2、派代表总结发言,其他组可以补充,教师引导。 预设: (1)引用:丰富、巧妙、贴切。感受丰富,如引用丰富,将西方的“何处是”与中国诗歌对比,如“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引用巧妙,如“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加以说明中国诗的艺术和思想体系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引用贴切,引用陶渊明、李白的诗和歌德、雷格的诗歌为了说明两国的诗内容相同,作风暗合,能切中要点地表达了观点。 (2)比喻:生动、趣

27、味、深刻。比喻生动,如把中国诗的“比重”比喻为“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又将中国的诗歌之短比作“轻鸢剪掠”;比喻趣味,作者将中国诗的狂放特质比喻为“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比喻深刻,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来深刻指出评论家对于评论的对象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除此之外,作者用中国画的发展作了相应类喻来说明中国诗的发展规律,文中诸多处比喻都无不体现出钱氏语言之妙。(相应板书。) (四)拓展延伸,小结作业 1、自述感受:学习了这篇课文,你对钱钟书又有了哪些新的了解?自由发言,并说明理由。教师运用

28、多媒体展示别人对钱钟书评价的文章,加深学生对钱钟书的了解。 2、师生共同总结,并布置作业:联系课文,比较阅读中国诗人舒婷致橡树和外国诗人裴多菲我愿意是急流,评说这两首诗歌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异同点。 五、板书设计 教师编制考试内容广泛,考生往往无从下手,抓不住重点。推荐报名教师编制考试笔试网校高清课程(点击购买,随报随学,不限时间次数。免费试听)进行系统学习。关于教师编制考试相关最新资讯或备考点击进入备考专题。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六 【设计意图】 过秦论是一篇内容非常丰富,语言极有特色的史论。学习本文的主要目标,是理解秦之过及借鉴意义,明确对比论证方法和掌握重要文言词句。本设计突破传统的“读文章

29、讲字词译文句”的教学程式,抓住中心,精选语段、词句,设计若干讨论题,激发兴趣,训练思维,教学生学会自读文言文。 【设计提要】 本设计在学生对照解释预读课文的基础上分三步设疑讨论:1.由标题引入第5段,讨论对比方法及结论的产生;2.从秦攻守之势的不同,讨论秦兴亡史的演变,理清文章思路;3.讨论“仁义不施”的表现及作者的写作旨意。在讨论中,强调教师点拨,精简知识讲授;强化诵读自学,重视语言知识,将理解文意与理解语言紧密结合,突出教学重点,突出思维训练。 【设计实施】 1.层层对比揭秦过。 设疑讨论“过秦”,即言秦之过。作者以秦的兴亡史实为基本依据,采用对比方法,层层推进,水到渠成指出秦亡的过失,这

30、充分体现在第5段议论中。朗读第5段:(1)将段中涉及到的秦国、秦朝、九国(山东之国)、陈涉四种力量用数学符号“”连结排列起来;(2)按例句“秦人开关延敌而天下诸侯已困矣。这是秦国的实力与九国之师相比”,从本段中找出包含(1)其余三项对比的句子;(3)说明作者是如何在对比分析中归纳出结论的。 明确(1)四种力量的对比可以表示为:陈涉九国秦国秦朝。(2)“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大不可同年而语矣。”这是山东九国之师与陈涉相比;“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这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然后以六合为家何也?”这是最强大的秦与最弱小的陈涉相比。(3)从对比中可以看到,最弱小的陈涉起义时,面对的是最强大的秦朝。

31、一个“何也”,水到渠成,把焦点逼示出来:“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点拨作者议论秦的过失,首先肯定地理条件没有变,接着采用多项对比的论证方法,层层推进。最详细的是陈涉与九国的对比,从各个角度对比,极言陈涉弱小;其次是秦国与统一天下的秦朝相比,强调秦朝的强大。九国与秦的对比包含在上面第二个对比中,不够明显,但例句从课文第2段找来明显的句子,已经明确。不能忘记陈涉与秦朝的对比。对比得出的结论是自然而然的,既告诉我们秦亡的原因,也点明了课题“秦之过”。当然,“秦之过”主要是“仁义不施”而非“攻守之势异也”。充分利用课文解释理解词句,注意连用“也”字的语气及其强调作用。 说明这一段议论是全文的重点,

32、需要反复朗读与全面理解。抓住对比即抓住了重点纲目;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课文内容,激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紧扣原句,促使学生细读课文,理解文句词语,抓住重要句子、重点词语。学生学习分析和理解文意、文句的过程,也是自学文言文能力提高的过程。 板书 2.攻守势中看兴亡。 设疑讨论“攻守之势异也”,是对文章14段秦兴亡史实的概括议论,先从第5段中分别找出一句话概括“攻”与“守”的史实;然后自读14段,说说哪些段写“攻势”,哪些段写“守势”,并从各段中找一句原句表明“兴”或“亡”的史实。 明确(1)“秦以区区之地而朝同列”议论的是“攻势”;“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议论的是“守势”。 (2)第12段及

33、第3段第一层“及至始皇威振四海”写“攻势”,第3段第二层写“守势”。 (3)兴:“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强国请服,弱国入朝;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亡: “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攻”是以雍州之地为本,采取一系列措施;“守”是以整个天下为本,采取了更为严密的措施:秦从诸侯变成了天子,守的力量比攻的力量更强大,结果却走向反面,更令人深思。 点拨“攻”指依靠权谋武力,扩张土地,夺取天下,吞并六国;“守”指采取种。种措施巩固政权,保住秦王朝的帝位。第3段第一层的七字排偶句,写的正是秦始皇攻取天下、统一六国的巅峰。“兴”指秦国强大起来,不能用表达措施的句子来表明,而要选择能够表现一个阶段强大的句

34、子。 说明该讨论题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抓住中心句引发开去,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阅读语段,筛选信息,学习归纳。另一方面由意而言,促使学生认真自读课文,正确理解文言词语和句子,掌握文言知识。 板书 3.秦过为鉴可治国。 设疑讨论秦的过失主要是“仁义不施”,请从课文中挑出秦“仁义不施”的语句并加以解释,说说秦的过失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明确(1)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2)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3)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 (4)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5)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

35、何。 秦在夺取天下的过程中,依靠武力,致使六国惨败,“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已经蕴藏着导致失败的尖锐矛盾。秦统一天下,攻守之势转化以后,不但不施仁义,反而变本加厉,用严酷的刑罚奴役百姓,迅速导致大规模起义,致使帝王之业土崩瓦解。这一史实充分显示出民心向背对治国的重要性。贾谊采用铺张渲染的手法言秦之过,是借秦作鉴,猛敲警钟,劝谏西汉统治者施仁政。 点拨“仁义不施”,换种说法是“施行暴政”,这在秦攻取天下中也必然有所表现,在固守天下中表现得尤为厉害。主要体现在治国措施中。 说明将“仁义不施”这一抽象道理具体化,训练了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文意、理解文句等能力,思维深刻性训练、鉴赏评价训练、语言训练都得

36、到落实。 板书 总评文言文教学要提高教学效率,首先要“减肥消肿”,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积极思维,学会自读。本设计突破“字字落实,串讲课文”的传统教法,从标题入手,抓住全文中心句和重点语段,在论证方法、论据材料和写作主旨三方面设置讨论题,注意“意”“言”结合,创设启发思考、指导读书的情景,让学生在读书和思考中理解文意,掌握字词,培养自读能力,为本单元其他课文的讲读或自读提供了一个教学思路。 高一语文过秦论原文 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37、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佗、倪良、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师,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

38、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

39、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秦王既没,余威震于殊俗。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甿隶之人,而迁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鉏耰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

40、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殽函为官;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篇七 戏剧,是一种独特的舞台表演艺术,它借助文学、舞台、声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本单元选取了窦娥冤哈姆莱特雷雨三部戏剧,它们的共同点是都是悲剧,有着深厚的思想、情感意蕴和高超的艺术成就,而又分别呈现出不同时代、地域的风格特点。通过阅读鉴赏剧本、编排演出等活动了解戏剧作品,欣赏戏剧设计冲突、构思情节、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法,深化对戏剧体裁的认识。 【活动一】 梳理脉络,把

41、握冲突 戏剧冲突,指一个剧本的戏剧性,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戏剧的情节线索。文学中的戏剧性主要是集中性、紧张性、曲折性,戏剧的冲突,即是把人物、时间、情节串联在有限的舞台的空间内,例如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以此体现剧本的戏剧性,透过戏剧冲突也可以看出其中的人物形象特点。 请结合三部戏剧中的复杂人物关系,梳理下表中的信息。 主要人物 人物关系 面临的主要矛盾 性格特征 窦娥 鲁侍萍 哈姆莱特 【示例】 主要人物 人物关系 面临的主要矛盾 性格特征 窦娥 蔡婆婆母子、张驴儿、州官桃杌、窦天章 1.社会冲突:封建经济的剥削、封建统治势力的压迫。 2.道德冲突:蔡婆劝嫁、张驴儿逼婚。 3.意志冲

42、突:不安于现状、不相信鬼神。 善良温顺、刚强不屈 鲁侍萍 周朴园、蘩漪、鲁大海、周萍、四凤 1.周朴园与鲁侍萍相认。 2.鲁大海与周朴园的冲突。 自尊、善良、要强 哈姆莱特 奥菲利娅、王后、罗森格兰兹、克劳狄斯、吉尔登斯吞 1.高贵的理想与人性堕落、良知泯灭的黑暗现实的矛盾。2.渴望复仇与隐忍犹豫的矛盾。 忧郁、多疑、机制、勇敢 【活动二】 排演戏剧,编排提示 在编排与演出的过程中,可对原文进行适当加工,最好编写演出本作为排演的依据,演出本的编写需要考虑到说话方式、舞台走位、身体姿态、表情控制、细部动作等,这些可以称作为“舞台提示”,这是剧作者帮助演员演出,也有助于读者理解剧,写出演出提示的活

43、动是在剧本原作基础上的。二度创作,是个性化阅读和深度阅读的结果。(包旭东) 请根据自己的理解,为下面的片段添加“舞台提示”。 周朴园: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鲁侍萍: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 周朴园:(沉思)无锡 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鲁侍萍:老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鲁侍萍:哦,好地方。 【示例】 周朴园:你好像有点无锡口音

44、。【言语动作】吃惊、疑惑的样子。 鲁侍萍:我自小就在无锡长大的。【言语动作】表面温和、内心愤怒。 周朴园:(沉思)无锡 嗯,无锡(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言语动作】惊讶的表情,若有所思。 鲁侍萍: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言语动作】语气铿锵有力,目光坚定。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言语动作】疑惑,眉头紧锁。 鲁侍萍:是的,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 【言语动作】“三十多年前呢”声音沉重,突出、强调。 周朴园:(沉思)三十多年前,是的,很远啦,我想想,我大概是二十多岁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无锡呢。 【言语动作】目光深沉、语气沉重,仿佛回到过去。 鲁侍萍:老

45、爷是那个地方的人 【言语动作】迫切的语气,希望引出对方的答案。 周朴园:嗯,(沉吟)无锡是个好地方。 【言语动作】“嗯”之后,短暂停顿,“无锡是个好地方”发出感叹的语气。 鲁侍萍:哦,好地方。 【言语动作】肯定的语气。 【活动三】 体会悲剧,由读到写 鲁迅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中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胡家才在新编美学概论中说:“悲剧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功力,就表现在能否曲尽其妙地尽情展示悲剧人物斗争的价值,然后再毁灭给人看”。请你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写一则300字左右的文学评论。 【范文】 窦娥冤悲剧分析 窦娥作为悲剧人物,她身上的价值体现在孝顺与反抗。第三折中写到了窦娥在临行前揭开了屈招的缘由,她把一切的不幸都归于命运,默默地忍受命运加给她灾难,从中可以看出她的孝顺和深明大义。窦娥身上还具有反抗的精神,体现在“雪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三桩誓愿上。但作者却选择了让这美好的价值进行毁灭。毁灭不是自行的,而是在矛盾中生成的。窦娥的非正常死亡揭示了窦天章与放高利贷者的矛盾、底层人民与昏庸太守的矛盾、黑恶势力和贞洁烈妇的矛盾。窦娥的美好与社会的黑暗,折射出了一正一邪、一善一恶,这种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试题库答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