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保教知识+活动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保教知识+活动设计.doc(3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知识点一1. 婴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1)学前儿童身体发育的连续性与阶段性2)学前儿童生长发育速度是波浪式的3)身体各系统发育的不均衡性,但又是统一协调的4)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相互联系性5)学前儿童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2. 婴幼儿动作与运动能力的发展的规律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2)儿童最早发展的动作是头部动作,其次是躯干动作,最后是脚的动作。任何一个而动作的发展总是依照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顺序进行的,这种发展趋势可以称为“首尾规律”。3) 从中央到边缘部分的动作4)从大肌肉到小肌肉的发展3.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1)从简单到复杂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
2、面:第一,从不齐全到齐全。婴幼儿的各种心理过程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第二,从笼统到分化。婴幼儿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无论是认识活动还是情绪,发展趋势都是从混沌或模糊到分化和明确。2)从具体到抽象3)从被动到主动幼儿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直到成人所具有的极大的主观能动性。幼儿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4)从零乱到成体系4、婴儿期发展特征(1)感知觉及动作的发展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满月以后,婴儿的眼睛更加灵活了。视线可以追随着物体移动,并主动寻找视听的目标。23
3、个月后,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也比以前积极了,听见说话声或铃声时,会把身体和头转过去,用眼睛寻找声源。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手眼协调动作在婴儿4-5个月时发生,对于儿童心理发展有重要意义。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开始形成(2)言语开始萌芽半岁以后,儿童喜欢发出各种声音。这时的声音和以前不同,音节比较清楚,他可以发出许多重复的、连续的音节。910个月以后的婴儿,能够听懂一些词,并按成人说的去做一些动作。(3)依恋关系发展6个月之前的儿童离开亲人,困难较少,而将近1岁时离开亲人,分离焦虑就相当明显。🌟知识点二1.幼儿早期(1-3岁)发展特点(1)学会直立行走(2)开始使用工具(3)言语和思
4、维的真正发生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开始真正形成的。(4)独立性开始萌芽2.幼儿初期的心理发展特征(1)情绪影响行为3-4岁的幼儿正处于小班阶段。情绪很不稳定,容易冲动,也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具有感染性。(2)思维表现出直觉行动思维(3)爱模仿3.幼儿中期的心理发展特征(1)活泼好动(2)思维的具体形象性(3)逐渐具有一定的规则性(4)独立组织游戏活动4.幼儿晚期的心理发展特征(1)学习的兴趣开始提高(2)抽象思维开始萌芽(3)个性初具雏形🌟知识点三1、幼儿注意的发展特点1)幼儿的无意注意占据优势地位2)幼儿的有意注意初步发展2、教师如何利用幼儿的无意注意来进
5、行活动1)教师选择和制作的玩具、教具必须颜色鲜明、对比性强、形象生动、新颖多变,只有遵循这一心理规律才能吸引和保持幼儿的注意,有效地达到活动的目标。2)教师说话要清楚、抑扬顿挫,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这样幼儿才能够听懂教师所说的话,并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3)教师必须恰当安排、布置教育环境,既要避免繁杂干扰,又要能适当引起幼儿的注意,利于幼儿正常活动的开展。4)教育内容、方法要新颖,要赋予各种容易引起幼儿注意的因素。3、教师如何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1)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2)培养间接兴趣3)培养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4)合理地组织活动💖知觉的特性与幼儿教育1. 知觉的选择性与幼儿
6、活动幼儿在集体活动时,作用于感官的刺激物是很多的,但是,幼儿往往把老师作为知觉的对象。因此,教师要积极引起幼儿的注意,减少环境中无关因素的刺激。2. 知觉的整体性与幼儿活动知觉对象由许多具有不同特征的部分组成,但人们并不认为它是许多个别孤立的部分,而总是把它看作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即使是不完整的斑点图,幼儿也能将其知觉当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3. 知觉的理解性与幼儿活动在知觉过程中,人总是根据以往的知感知觉规律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识、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用词把它标志出来,这是知觉的理解性。幼儿对事物理解了,知觉就会更快、更深刻、更精确。知觉的理解性有赖于幼儿过去已有的知识和
7、经验。4. 知觉的恒常性与幼儿活动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人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的恒常性中最主要的是视觉的恒常性,视觉的恒常性包括亮度、大小和形状的恒常性。幼儿在活动中,也具备这些知觉的恒常性。5. 知觉对象和背景的关系与幼儿活动(1)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对象与背景的差别包括颜色、形状、声音和强度方面的差别,差别越大,对象越容易从背景中分离。教师要运用背景与对象关系的规律,教师的板书、挂图和实验演示应当突出重点,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差别。🌟知识点四1、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开始发展2)机械记忆为主,意义记忆开
8、始发展3)形象记忆为主,语词记忆开始发展4)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策略的发展2、识记内容的外部特征对幼儿记忆的影响1)活动材料的性质2)记忆对象成为幼儿活动追求的对象3)多种感官协同合作3、幼儿记忆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1)偶发记忆2)“说谎”问题4、幼儿记忆的培养1)运用教具,引起幼儿的兴趣2)开展幼儿喜欢的游戏3)调动幼儿多种感官4)利用动作演示5)善用比喻,促进幼儿理解6)找准异同,进行比较7)鼓励幼儿发散思维8)布置作业,强化记忆9)综合归类10)加强复习5、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1)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初步发展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初步发展3)从极大夸张的想象发展到合乎现实的想象6、
9、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是:1)想象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2)想象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3)实际行动是幼儿想象的必要条件7、创造想象的特点第一,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严格说来,这种最初级的创造还只是创造想象的萌芽或雏形。第二,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与原型只是稍有不同,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模仿。第三,想象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8、幼儿想象的培养1)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2)鼓励幼儿大胆想象3)保护幼儿的好奇心4)利用各种艺术形式激发幼儿的想象5)在游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想象🌟知识点五1、幼儿思维的发展方式幼儿早期的思维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
10、思维为主幼儿末期时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2、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1)具体性2)形象性3)经验性4)拟人性5)表面性6)片面性7)固定性8)近视性3、幼儿对概念的掌握有如下特点:1)幼儿初期,幼儿所掌握的实物概念主要是他们熟悉的事物。2)幼儿中期,幼儿已能掌握事物某些比较突出的特征,由此获得事物的概念。他们给物体下定义多属于列举型。3)幼儿晚期,幼儿开始初步掌握某一实物的较为本质的特征,如功用的特征或若干特征的总和。他们给物体下定义多为功用型,但仍有对事物的描述。此外,幼儿掌握空间概念和数概念都晚于实物概念,而且掌握起来比较困难。4、幼儿对事物判断、推理的特点1)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常表现为
11、在判断事物时从事物外在或表面的特点出发,他们对事物的判断、推理往往不合逻辑。2)幼儿还常常以自己的感受或生活经验作为判断、推理的依据。3)推理时不能服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但随着年龄的增加,幼儿判断幼儿的判断、推理的依据逐渐明确化,并开始趋向合理。5、幼儿理解事物的水平不高,不深刻,常受外部条件的限制。主要的特点有:1)幼儿理解的孤立性2)幼儿理解的具体性3)幼儿理解的表面性🌟知识点六1、幼儿口语的发展1)掌握本民族的全部语音2)词汇量增加,内容变化大3)初步掌握语法4)口语表达能力进一步发展5)出现内部言语的过渡形式出声的自言自语2、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幼儿的言语能力1)有目的、有
12、计划的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言语能力的重要途径2)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提供幼儿交往的机会3)把言语活动贯穿于幼儿的一日活动之中4)教师良好的言语榜样5)注重个别教育3、幼儿情绪与情感的特点1)易冲动性2)不稳定性3)外露性4、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趋势1)情绪情感的社会化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5、幼儿情绪情感的培养1)营造良好的情绪环境2)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3)帮助幼儿控制情绪4)教会幼儿调节情绪的方法🌟知识点七一、婴儿性格的萌芽两岁左右,随着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自我意识的发展,出现了最初性格方面的差异,主要表现为:1.合群性2.独立性3.自制力4
13、.活动性二、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1活泼好动2喜欢交往3好奇好问4模仿性强三、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方面。1. 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即根据成人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依据。2. 自我评价带有主观情绪性3. 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限制(1)自我评价一般比较笼统,较多地只从某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后逐渐向比较具体、细致的方向发展,做出比较全面的评价(2)最初局限于外部行动评价,之后逐渐出现对内向品质的评价(3)从评价无依据向有论据发展四、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自我体验发展始于幼儿期,有如下特点:1. 从生理相关体验向社会性相关体验发展,如愉快和愤怒体验较早,而自尊、委屈和内疚感则较晚2.
14、 易受暗示性,成人暗示对幼儿自我体验起重要作业,年龄越小,表现越明显。3. 随年龄增长二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其中愉快感和愤怒感发展较早,自尊感和委屈感发生较晚。五、依恋的发展阶段依恋不是突然发生的。它的发展要经过如下四个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3)依恋关系明确期(6个月2岁)(4)目标调节阶段(2岁以后)🌟知识点八1. 依恋的类型(1)回避型(2)安全型(3)反抗型2. 依恋的影响因素(1)抚养方式(2)抚养的稳定性(3)家庭因素(4)儿童的特点(5)父母的依恋风格3. 依恋对儿童的影响(1)安全的依恋有助于儿童
15、积极的探索(2)婴儿期的依恋质量影响到儿童的同伴关系4. 良好依恋的培养父母与婴儿之间要保持经常的身体接触,如抱婴儿,还要适当和他们一起玩耍。同时,在和婴儿接触时,要保持愉快的情绪,这种情绪会感染到孩子。父母亲对婴儿所发出的信号要敏感地做出反应,要注意婴儿的行为(如找人、哭闹等),并给予一定的关心。5、同伴交往的意义1)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同时在交往中同伴的反馈有助于幼儿的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2)同伴交往是幼儿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3) 同伴关系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4)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6、2岁以内儿童的同伴交往可以分成三个阶段:(1)物体中
16、心阶段(2)简单相互作用阶段(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7、幼儿游戏中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1)3岁左右的非社会性的游戏3岁左右,儿童游戏中的交往主要是非社会性的,儿童以独自游戏或平行游戏为主。幼儿彼此之间没有联系,各玩各的。(2)4岁左右的联系性游戏4岁左右,联系性游戏逐渐增多,并逐渐成为主要游戏形式。(3)5岁以后的合作性游戏(4)幼儿期同伴交往主要是与同性别的儿童交往8、同伴交往的影响因素1)早期亲子交往经验2)幼儿自身特征3)活动材料和活动性质🌟知识点九一、幼儿同伴交往的类型1. 受欢迎型幼儿2. 一般型幼儿3. 被忽视型幼儿4. 被排斥型幼儿二、幼儿性别概念的发展儿童性别概
17、念按发展的时间顺序可以划分为三个成分:(一)性别认同(二)性别稳定性(三)性别恒常性三、幼儿性别角色认识的发展儿童性别角色的认识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幼儿而言,主要经历了前三个阶段的发展。(一)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二)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三)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四、幼儿性别行为发展的阶段与特点(一)性别行为的产生(2岁左右)(二)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36、7岁)进入幼儿期后,儿童之间的性别角色差异日益稳定、明显,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游戏活动兴趣方面的差异2. 选择同伴及同伴相互作用方面的差异3. 个性和社会性方面的差异五、影响幼儿性别角色行
18、为的因素(1)早期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2)角色游戏的关键作用(3)幼儿园教育的主导作用六、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 移情作用2. 父母抚养方式3. 不同文化的影响七、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特点1. 攻击性行为频繁,主要表现为:为了玩具或其他物品而争吵、打架,行为更多是破坏玩具、物品或 争夺;2. 幼儿更多依靠身体上的攻击,而不是言语的攻击;3. 从工具性攻击向敌意性攻击转化的趋势;4. 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八、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因素(一)儿童的教养环境(二)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三)交流及文化影响(四)经验积累与强化九、抑制儿童攻击行为的策略(一)尽量满足儿童合理的心理
19、需要(二)努力提供宣泄内心压力的多种形式和途径十、幼儿教育的意义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2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3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4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知识点十1、幼儿游戏的特点自由性、趣味性、虚构性、社会性、实践践性。2、幼儿游戏的种类(1)创造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形式。创造性游戏主要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角色游戏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通常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娃娃家、商店、医院等,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结构游戏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多种结构材料(如积
20、木、积塑、金属材料、泥浆、沙土、雪等),通过想象和实际的创造行为,构造建筑物或建筑形象的游戏活动,如用积木搭桥、用沙石建城堡等。表演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根据故事、童话的内容,运用语言、动作、表情、扮演角色进行的游戏。(2)规则性游戏规则性游戏是指成人根据教学要求为发展幼儿的各种能力而编制的游戏。智力游戏智力游戏是根据一定的智力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体育游戏体育游戏是由各种基本动作所组成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音乐游戏音乐游戏是指在音乐伴奏或歌曲伴唱下,按一定规则和音乐要求进行各种动作的游戏。3、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环节(1)游戏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包括充分考虑游戏所需时间、游
21、戏地点、游戏材料和幼儿的经验准备等。(2)游戏中的观察教师通过对游戏的细致观察,可以了解是否需要增减游戏时间、游戏材料和游戏地点是否合适、幼儿是否具备相应的经验。(3)教师的介入游戏4、教师介入游戏的方式主要包括:平行游戏;合作游戏;指导游戏。5、不同类型游戏的指导方法(1)角色游戏的指导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时间、场地和玩具;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提出游戏主题;引导幼儿分配和扮演角色;根据幼儿的不同特点进行个别指导;教师以角色身份指导游戏;使幼儿愉快地结束游戏;根据需要,教师与幼儿共同对游戏作简要评价。(2)结构游戏的指导定型材料游戏的指导加深幼儿对物体和建筑物的印象;帮助幼儿掌握
22、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幼儿有目的地、独立地进行构造;培养幼儿爱护材料和成果的意识。不定型材料游戏的指导创设良好的游戏条件;加深认识并掌握玩法;建立必要的规则。(3)表演游戏的指导应选择幼儿容易理解又便于表演的作品;吸引幼儿参加表演游(4)规则性游戏的指导介绍游戏及规则;观察并帮助幼儿;激发幼儿兴趣;注重个别差异。6、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意义第一,幼儿期是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期,健康教育是十分必要的。第二,幼儿园健康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健康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第三,幼儿园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幼儿全面教育的必要成分。7、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总目标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
23、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8、幼儿园健康教育的方法行动操练、讲解演示、感知体验、情境表演、讨论评议、传播媒介的利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须知(一)活动名称直观性:“一年四季我知道“内容与目标清晰儿童化:“我升中班啦!”完整性:“美术绘画活动:美丽的花蝴蝶(中班) 类型 + 名称 + 阶段 (二)设计意图1. 从活动内容出发,分析活动产生的原因2. 从客观实际出发,分析活动产生的背景3. 从幼儿角度出发:年龄特点,身心发展状况兴趣、动机、行为习惯(三)活动目标1. 认知:回忆上一节课所学的儿歌 用自己的话表述故
24、事里的内容 区分狐狸和乌鸦的不同特点2. 情感:对阅读产生兴趣 培养对家人的爱3. 技能:按照指示进行投球 准确而有节奏地演奏乐器(四)活动准备1. 知识准备:师生双方经验储备2. 情感准备:积极情感投入3. 材料准备(五)重难点1. 活动重点必须掌握的重要的知识或经验2. 活动难点难以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经验(六)活动过程1. 活动导入教具导入、故事导入、游戏导入、歌曲导入等2. 活动展开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围绕完成目标进行设计突出重点、解决难点教师的角色和幼儿的表现掀起高潮的一般策略:悬念策略、启发诱导策略、参与表演策略和竞赛策略。3. 活动结束:总结归纳、自然结束、游戏表演、操作练习等。(七)活动延伸游戏活动区域活动家庭和社会活动中例:大班身体锻炼活动小青蛙跳跳跳在活动结束后,把幼儿带到美工区,开展小青娃折纸活动。师:“小青娃们睡醒了,小朋友们想不想把 小青蛙带回家呢?咱们一起到美工区,做一个小青娃带回家吧。(八)活动评价包括教师对本次活动内容的总结,突出重难点,以及对活动中幼儿的行为表现的小结。教学反思、自我诊断,弥补不足,促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