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3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证考试高中生物专业面试真题及答案解析1. 【简答题】1.题目: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2.内容:(江南博哥)3.基本要求:(1)根据题目结合所学内容试讲约10分钟;(2)试讲中要有情景的创设和提问,要有板书;(3)试讲中要用粉笔画简单的示意图。参考解析:【试题解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2.培养学生识图和绘图能力;3.培养学生树立适应、整体等生命科学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呈现电视机各零件组成示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问:“只有当这些部件进行组装调试后,才能显示电视机的功能
2、,那么植物细胞又是由什么“零件”组成的呢?”从而进入新课题植物细胞的亚显微结构。(二)新课讲授环节一:教师出示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图,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辨认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核等部分。环节二:教师分发洋葱表皮细胞模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组观察,并引导学生根据形态结构判断细胞器。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后,师生共同总结出:线粒体:圆球形、短棒状、线状、哑铃状等;叶绿体: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图教师内质网:由单层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高尔基体:扁平囊状结构,有大小囊泡,单层膜;溶酶体:单层膜包被的小泡,含有多种水解酶;液泡:单层膜;内有细胞液(色素、糖类、蛋白质和
3、无机盐等);核糖体:椭球形的颗粒状小体,无膜结构。进而达到学生认识植物细胞亚显微结构的目的。(三)巩固练习引导学生比较各细胞器之间的区别。教师作总结归纳,强调易混淆点。(四)课堂小结学生发言,总结本课所学知识,教师补充。(五)布置作业学生课下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并区分动物、植物细胞结构的差异。四、板书设计 (略)2. 【简答题】1.题目:体液免疫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需有师生互动环节;(3)讲解清楚体液免疫的过程;(4)适当结合板书。参考解析:一、教学过程(一)课题导入首先提问: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被病原体所包围,但是多数情况下我们并未感到不适,这是为什么?通过
4、该问题引导学生复习人体的三道防线,由第三道防线引出体液免疫,从而导入新课。(二)探究学习(系统讲解强调核心)1.观看flash动画,得到感性认识让学生带着问题:体液免疫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观看flash动画,对体液免疫有整体感知。2.分阶段学习体液免疫的过程提出问题:你能描述这三个阶段的具体过程吗?让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进行自主学习,之后可以同桌间交流合作。5min后,教师就三个阶段依次提问学生,教师补充强调。3.认识二次免疫提出问题:生过天花或麻疹的人为什么一般终生不会再次患上这种病呢?你们认为是与哪种细胞有关?从而引出对二次免疫的讲解。引导学生归纳概括较为完整的体液免疫的概念。(三)巩固提升布
5、置任务:画体液免疫的概念图。先独立构建概念图,完成后组内互相修改完善,之后选优秀作品展示评价。(四)小结作业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总结,谈一谈今日课上的收获。以一道思考题为下节课细胞免疫做铺垫。思考题:如果病原体侵入细胞内,我们怎么消灭它呢?布置作业,请以第一人称的方式,描述天花病毒从空气侵入人体并被抗体消灭的整个过程。板书设计:略答辩题目解析1.体液免疫和体液调节是一回事吗?【专业知识类】【参考答案】体液调节是指体内的一些细胞能生成并分泌某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如激素、代谢产物等),经体液(血液、组织液等)运输,到达全身的组织细胞或某些特殊的组织细胞,通过作用于细胞上相应的受体,对这些细胞的活动进行调
6、节。体液免疫是在体液中,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消灭抗原的特异性免疫。2.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设计类】【参考答案】我制定了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及概念。【能力目标】通过借助flash动画、挂图和教材文字,归纳体液免疫的过程,提高分析、归纳和表达的能力;通过绘制体液免疫过程图,提高构建概念图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进对自身的了解,关注体液免疫与人类健康的关系。3. 【简答题】1.题目: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2)要有小组合作环节;(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参考解析:【试题解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
7、列举其他植物激素,说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举例说明植物体的生长发育过程是受多种激素协调控制的。2.通过分析资料,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3.通过小组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难点: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教师播放视频:发现赤霉素的过程,设置问题:培养赤霉素培养基的滤液喷洒到健康水稻上会出现恶苗病说明什么?展示资料:记者在被誉为“猕猴挑之乡”的周至县采访时看到,果农正在用勾兑好的膨大剂对猕猴挑的嫩果进行蘸泡,在周至县,超过90%的果农采用膨大剂增产,以保
8、丰收。教师提问:那么膨大剂到底是什么物质?它是如何发挥增产作用的呢?(二)新课讲授1.赤霉素发现的过程(1)教师播放视频:发现赤霉素的过程,设置问题:培养赤霉素培养基的滤液喷洒到健康水稻上会出现恶苗病说明什么?赤霉素的作用是什么?(2)学生经过讨论以及教师引导总结出:是赤霉菌产生的化学物质使水稻患病。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物增高。2.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1)展示分别经过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和乙烯处理过的植物体,器官的图片:引导同学们根据不同现象,分组讨论,总结不同激素的作用和产生部位。赤霉素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物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主要由未成熟的种子合成;脱落酸主要
9、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细胞分裂素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主要由根尖合成;乙烯主要作用是促进果实成熟,植物体的各个部位都可以合成。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结合作用和产生部位,引导学生思考四种激素的分布部位。赤霉素较多存在于植物生长旺盛的部位,如茎端、嫩叶、根尖、果实和种子;细胞分裂素主要分布在进行细胞分裂的部位,如茎尖、根尖、未成熟的种子、萌发的种子、生长着的果实;乙烯在各器官中都存在;脱落酸在各器官、组织中都有,将要脱落或休眠的器官和组织中较多。3.不同植物激素的相互作用要求学生思考:各种植物激素的作用有什么联系?设置问题,引导学生:(1)赤霉素和细胞分裂素如果共同起作用,其结
10、果会是什么?(2)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的作用相反,作用部位有什么不同?(3)植物激素的合成受基因组的控制吗?学生思考应该能够发现有的植物激素作用相似,如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有的植物激素作用相反,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而脱落酸抑制细胞分裂。结合教材内容归纳植物激素之间的联系:各种植物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生长发育的过程本质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植物激素的合成也受基因组控制。(三)巩固练习教师呈现了相关习题,由学生进行判断正误。如:脱落酸能促进气孔关闭等()。(四)小结作业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作业:植物激素在生产生活中
11、有哪些应用?课下收集资料交流讨论。五、板书设计:略【试题解析答辩】1.简述激素调节的特点。【参考答案】各种激素的化学结构不同,生理作用各异,但它们的作用方式却有着一些共同的特性。(1)通过体液进行运输。内分泌腺没有导管,内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着各种信息。因此,临床上常通过抽取血样来检测内分泌系统中激素的水平。(2)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研究发现,甲状腺激素几乎对全身的细胞都起作用,而TSH只作用于甲状腺。能被特定激素作用的器官、细胞犹如“靶子”,就是该激素的靶器官、靶细胞。激素选择靶细胞,是通过与靶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相互识别,并发生特异性结合实现的。(3)作为信
12、使传递信息。激素的作用方式,犹如信使将信息从内分泌细胞传递给靶细胞,靶细胞发生一系列的代谢变化。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失活了,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4)微量和高效。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激素浓度都很低,一般为10-210-9mol/L。虽然激素含量甚微,但其作用效果极其品著。激素是人和动物体内微量、高效的生物活性物质。因此,一旦体内激素含量偏离了生理范围,就会严重影响机体机能,这也是临床上常常通过测定血液中激素含量来检测疾病的原因。在机体内,往往多种激素共同参与调节同一生理功能,各种激素彼此关联,相互影响。例如,高血糖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
13、等均可升高血糖,它们通过作用于不同环节,在提高血糖浓度上具有协同作用;而胰岛素则降低血糖,与上述激素的升糖效应相抗衡。2.举出高中生物常用的导入方法。【参考答案】导入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但最成功的导入是建立在熟悉教学内容,掌握教学大纲和了解学生心理特点的基础之上的。下面我将结合具体的课题,谈一下高中生物常用导入方法。(1)趣味导入通过一些简单的小实验、小故事、小游戏导入新课,努力使学生在欢乐、愉快、乐学的气氛中学习,这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会受到较大的作用。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我们可以这样引入:“在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带了一只鸡和一根玉米到一个孤岛,他是先吃鸡还是先
14、吃玉米呢?”由此引入课题。(2)情景导入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所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例如,在讲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时,教师可以播放视频来导入新课,视频最好是鸟语花香,春色满园,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学生的思绪徜徉在春意盎然的美景中,然后教师质疑:“你知道吗,在这百花盛开的森林中存在着吃与被吃的现象”然后再一步步讲解食物链的相关内容。(3)引用实例,贴近生活引入生物学有许多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生活实践能使学生有亲近感和实用感,不失为一种好的导入方法,实例导入能起到触类旁通的功效,也可
15、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入胜的学习情境。例如,大家都打过乙肝疫苗吧,大家知道打了乙肝疫苗就很不容易患乙肝,大家想没想过这是怎么一回事,为什么打了疫苗以后就不容易患病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一特异性免疫。4. 【简答题】1.题目:DNA复制的条件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2)学中要有适当的提问环节;(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参考解析:【试题解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分析材料,归纳出DNA复制的条件。2.通过引导学生观察DNA复制的过程,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分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
16、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二、教学重难点重点:DNA复制的条件。难点:DNA复制的条件。三、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讲授法、合作学习法等。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回顾旧知,教师提问:什么是DNA复制。学生回顾:DNA复制是指DNA双链在细胞分裂以前进行的复制过程,从一个原始DNA分子产生两个相同DNA分子的生物学过程。教师继续提问:那 DNA的复制需要什么条件呢?(二)新课讲授1.教师播放DNA复制的视频,提问:DNA复制的过程是怎样的呢?学生经过上节课的学习,不难说出:解旋提供准确模板:在ATP供能、解旋酶的作用下,DNA分子两条多脱氧核苷酸配对的碱基从氢键处断裂,两条螺旋的双链解开,这个过程叫做解
17、旋;合成互补子链:解开的每一段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子、母链结合盘绕形成新DNA分子: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随着解旋过程的进行,新合成的子链不断的延伸,同时每条子链与其对应的母链盘绕成双螺旋结构,从而各自形成一个新的DNA分子。2.教师继续追问:那在这个过程中,DNA的复制需要哪些条件呢?学生经过小组讨论答出:DNA的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3.教师展示“DNA复制的第一个过程”的动画,引导学生观看、思考:DNA复制的模板是?学生经过更细致直观的动画可以发现模板是母链,即解旋后的两条单链
18、。教师继续追问:是只有一条母链可以复制吗?学生思考答出:两条母链都可以是模板。4.教师展示“DNA复制的第二个过程”的动画提问:DNA复制的原料是?学生经过观察得出:是四种脱氧核苷酸。以母链为模板,以周围环境中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有关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的一段子链。教师继续追问:在合成互补子链的过程中,需要提供能量吗?谁提供呢?学生一致答出:需要能量,由ATP提供。5.教师展示“DNA复制的第三个过程”的动画,提问:在整个DNA复制的过程中,需要用到什么酶吗?每种酶的作用是什么呢?学生经过小组讨论答出:需要用到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师生共同总结
19、出:DNA解旋酶一般在DNA或RNA复制过程中起到催化双链DNA或RNA解旋的作用;DNA聚合酶是用于聚合形成子代DNA的一类酶。(三)巩固练习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学生进行填写表格系统化 DNA复制的条件模板:两条母链原料:四种脱氧核苷酸能量:ATP酶:DNA解旋酶、DNA聚合酶等。(四)小结作业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2.作业:查阅相关资料,了解 DNA复制的特点。五、板书设计:略5. 【简答题】1.题目: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2)试讲中有情境创设和提问并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3)指导学生分析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原因;(4)假
20、设各种实验条件均能满足。参考解析:【试题解析教案】一、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与分析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认识细胞膜的结构特点;2.通过对细胞膜结构的学习,理解细胞膜的功能特点,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3.认同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大胆质疑和勤奋实践的精神,以及对科学的热爱。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难点: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上课伊始,我会多媒体呈现用台盼蓝染液染色后的死细胞和活细胞显微镜图。学生通过观察会发现,用台盼蓝染液染色时,死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细胞不会着色。然后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活细胞不能被染色,而死细胞被染色?由此引出细胞
21、膜作为细胞的边界。接着提出问题:细胞膜的结构具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入新课。(二)学习新知1.教师多媒体展示1972年桑格和尼科尔森提出的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提出问题:细胞膜的结构有什么特点?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之前的实验探究上进行回顾,用自己的话说出基本要点。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师生共同得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的结构特点:磷脂双分子层是膜的基本支架,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水溶性分子或离子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具有屏障作用。蛋白质分子以不同方式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这些蛋白质分子在物质运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教师提出问题:蛋白质对细胞膜的功能有什么影响?学生思考后,可以知道蛋白质在细胞
22、膜行使功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即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与数量就越多。3.教师提出问题: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原因是什么?出示动画,引导学生思考。学生观看动画,得出细胞膜具有流动性的原因: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因为构成膜的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膜中的蛋白质大多也能运动。4.教师讲解:对细胞膜的深入研究发现,细胞膜的外表面还有糖类分子,它和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的糖蛋白,或与脂质结合形成的糖脂,这些糖类分子叫作糖被。进而提出问题:糖被有什么作用呢?教师多媒体展示资料,学生思考回答。学生阅读资料,思考汇报,最后师生共同总结:糖被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
23、能。例如,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细胞间的信息传递等功能有密切关系。5.教师引导学生对细胞膜的结构特点和功能特点进行归纳。学生可以根据流动镶嵌模型的特点,得到细胞膜的结构特点:一定的流动性,膜蛋白和膜脂均可侧向移动;功能特点:选择透过性。(三)巩固练习教师多媒体出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以抢答的方式进行。(四)课堂小结学生畅谈本节课所学知识,教师查漏补缺。(五)布置作业利用废旧物品制作细胞膜模型。四、板书设计6. 【简答题】1.题目: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2)授课思路要具有条理性并适时的与学生进行互动;(3)有启发性思考的问题。参考解析:【试题解析
24、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德尔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2.体验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和创新思维;运用分离定律解释一些遗传现象;3.学习假说一演绎的思维方式。二、教学重难点解释分离现象,阐明分离定律。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用“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儿子会打洞”和“一龙生九子,九子各不同”的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问:探讨在亲代与子代的遗传中,子代的性状由什么因素决定?从而进入新课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二)新课讲授1.介绍遗传学之父孟德尔让学生阅读跟孟德尔有关的书本内容之后,介绍遗传学之父孟德尔。教师提出问题:孟德尔为什么用豌豆作实验材料?学生四人为一小组讨论得出用豌
25、豆做杂交实验容易成功的原因。2.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杂交实验?结合学生的回答,展示孟德尔实验的图示过程。教师介绍孟德尔所做的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过程及结果。并引导学生思考:子一代为什么表现出高茎,没有表现出矮茎的性状?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给出相对性状、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概念。3.对分离现象的解释先让学生阅读有关孟德尔的解释,再通过板书形式和学生一起构建遗传图谱。总结此图中的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遗传因子组成,通过学教学生讨论思考什么是纯合子、杂合子?(三)巩固练习给出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不同的形状,让学生完成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演示。(四)课堂小结学生发言,总结本课所学
26、知识,教师补充。(五)布置作业学生课下思考多对性状的遗传是否符合孟德尔对性状分离的解释,查阅资料下节课分享。四、板书设计 略7. 【简答题】1.题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时间 10分钟以内;(2)说明能量流动过程;(3)需有提问、互动环节。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2.理解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理解能量流动规律;3.科学看待生态系统中的资源利用,关注生态系统。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能量流动的规律。难点: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来源和去路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知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进
27、行的,能量具体是怎么流动的呢?由此引出本节课课题(三)自主探究教师准备绵羊、老虎和青草或其他可以构成一条简单食物链的图片,让学生来贴一贴,巩固食物链的基础知识,并以贴出来的食物链为模型,学习能量流动过程,帮助学生理解能量的来源和去路。首先是能量的输入,食物链的起点一一生产者一般是绿色植物,教师出示叶绿体的图片,引导学生想到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即能量的输入。教师继续提出问题:被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又将何去何从呢?由植物体具有呼吸、生长繁殖、衰老死亡等一系列生命过程,逐步引导学生得出答案:生产者的能量大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掉,剩下的用于自身的生长和繁殖,并最终储存在植
28、物体的有机物中。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能量可以随着绵羊的取食而进入初级消费者的体内,其次随着植物体的衰老和死亡成为残枝败叶被分解者分解而释放。教师作最后的归纳总结(三)巩固新知请学生画一画食物链中的能量流动关系图,教师检查学生的画图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并作出评价。(四)总结体会教师递进式提问:能量是怎么进入到生产者体内的呢?进入到生产者的能量有几种去路?有机物中的能量又有哪种去路呢?引导学生总结知识,把握重点。(五)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课后习题,并写出一个能量流动的实例。8. 【简答题】1.题目:ATP与ADP的相互转化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2)授课思路要
29、具有条理性,并适时的与学生进行互动;(3)按课题需要进行板书,板绘要清晰,并与讲解相结合。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掌握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2.通过分组讨论,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阅读环节,提高分析归纳能力;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意识和精神。二、教学重难点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呈现萤火虫的图片,提问萤火虫体内有特殊的发光物质吗?萤火虫发光的过程有能量转换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新课题一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过程。(二)新课讲授1.ATP与ADP的组成与结构教师多媒体展示ATP与ADP的结构而引导学生观察ATP与ADP的组成与结构,并发言
30、。2.ATP与ADP的相互转化教师引导学生思考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播放ATP与ADP的转化动画,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邀请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后,师生共同总结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明确ATP与ADP的相互转化的特点时刻不停的发生、处于动态平衡中。(三)巩固练习引导学生思考当某一个人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受阻,会发生什么现象?教师作总结归纳(当人体ATP合成受阻后,机体没有ATP神经细胞和其他细胞中的细胞活动就不能继续,人在3-6分钟内就会失去知觉)。(四)课堂小结学生发言,总结本课所学知识,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过程教师补充。(五)布置作业学生课下
31、将所学知识分享给家人,并完成课后作业9. 【简答题】1.题目: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需在10分钟之内;(2)试讲中有情境创设和提问并适时地与学生进行互动;(3)初步掌握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4)假设各种实验条件均能满足。参考解析:一、教学目标1掌握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特点及实验方法;能够区分细胞中的DNA和RNA;2.通过参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操作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和交流,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沟通交流的能力;3.激发学习兴趣和渗透热爱生命的情感教育,培养主动参与的学习态度,培养用准确的科学术语阐述观点和进行合作学
32、习的态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能够区分细胞中的DNA和RNA。难点:掌握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演唱歌曲黑猫警长:“眼睛瞪得像铜铃,射出闪电般的精明,耳朵竖得像天线.”,让学生说出这首歌的名字,以唱歌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兴趣。紧接着,多媒体展示图片:刑侦人员将从案发现场得到的血液、头发等样品中提取的DNA与犯罪嫌疑人的DNA进行比较,就有可能为案件的侦破提供证据。进而提出问题:(同学们)我们细胞内的两种核酸在细胞中是怎样分布的?引出课题(二)新知讲授环节一:实验探讨,共同学习1解决实验目的与实验原理
33、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分小组讨论:(1)本实验的实验原理和实验目的是什么?(2)本实验的染色剂是什么?(3)8%盐酸的作用是什么?小组代表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给予鼓励性评价。随后教师讲解实验目的、要求及实验原理,适当地提一些问题,帮助学生巩固复习理论知识及开阔思维2.总结实验步骤多媒体播放实验操作的视频,学生观看视频中实验操作,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实验操作步骤: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同时,教师在这一环节要强调实验操作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环节二:实施实验,教师指导1.学生分小组开始实验,教师随堂指导实验,指出学生操作上的错误并纠正;2.根据学生的实验进程,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探讨解答3.最终学
34、生绘制出显微镜下的结构图环节三:分析结果,得出结论1.分析结果每一小组代表进行实验结果的展示,通过对动物实验材料的观察,发现细胞核部分被染成了绿色,而在细胞质部分被染成了红色。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现象分析、归纳总结并与学生共同探讨其可能地原因。2.得出实验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出相关的结论:DNA 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3.实验结束后,指导学生整理实验台,做好清洁工作。(三)巩固练习,迁移内化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中DNA、RNA的分布。(四)师生互动、归纳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五)布置作业课后查阅资料,收集原核生物DNA和RNA在
35、细胞中分布的特点。10. 【简答题】1.题目:影响酶活性的条件2.内容:3.基本要求:(1)试讲约10分钟;(2)有合作探究的过程;(3)配合教学内容适当板书。参考解析:1.掌握温度和ph对酶活性的影响;2.通过小组讨论设计探究酶的最适温度和ph的实验,培养实验设计能力;通过分组合作完成实验,提高动手实践能力;3.通过实验,培养探索精神和协作意识,促进学生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影响酶活性的条件;讨论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难点:自主设计探究实验的过程;通过实验结果总结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有哪些。三、教学过程(一)导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导入,教师呈现多酶片的药盒
36、,介绍多酶片的服用方法:多酶片是双层糖衣片,内层的肠溶片能抵挡胃酸对酶的破坏,使其顺利到达小肠,多酶片不能与酸性药物同服,忌食酸性食物,也不能用热开水冲服,这是为什么?在学生产生困惑后,指出这些问题都与酶的特性有关,然后向学生设疑:影响酶活性的条件都有哪些呢?由此引出太节实验课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二)新授环节一:明确问题、提出假设学生自主阅读课本82页的背景知识部分的内容,结合之前学习过的有关酶的知识,同桌之间相互讨论,思考:根据材料中提到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到酶的活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呢?若要设计实验,要验证的是哪些因素呢?针对提出的问题,可作出怎样的假设?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结束后请
37、同学展示自己的结论,根据新课标评价原则,给予学生激励性与发展性的评价。接着引导学生总结得出:阅读材料可得出,酶与温度还有PH应该有一定的关系。假设酶的活性与温度和H有关,在适宜的范围内才能发挥最大效果。环节二:进行实验设计教师在大屏幕上给学生播放简单的演示实验:两支试管,都加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在60的水浴中保温2分钟,在A试管中滴加2滴蒸馏水,B试管中滴加2滴淀粉酶溶液摇匀,再各滴入两滴碘液。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同时提出问题:A试管加入碘液为什么会变成蓝色,B试管为什么不变色呢?为什么老师要在A试管中也同样加入2滴水呢?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总结出演示实验所用到的控制变量法。随后
38、引导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讨论怎么用控制变量法来设计实验,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呢?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提供的实验器材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提示学生注意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以及对照组的设置。讨论结束后,随机请小组代表展示自己组的实验设计,并给予学生激励性与发展性的评价。接着引导学生总结得出:探究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原理、实验探究思路以及实验步骤。环节三:实验操作教师引导学生四人一组,结合自身小组的实验设计方案,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明确组内分工,做好实验现象记录。实验完成后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实验假设是否成立并作出解释。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并强调本实验的注意
39、事项:注意控制变量以及实验操作要规范,注意安全。实验结束后随机请小组代表展示实验现象记录册,并阐释小组的讨论结果。教师给予准确的评价,帮助实验失败的小组找出其原因,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温度和P阳可影响酶活性,存在最适温度和最适PH。(三)巩固教师大屏幕播放某位同学针对影响酶活性的条件所设计的实验以及操作过程,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后找出其中不足,随机请同学作答,并给出评价和总结。(四)小结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谈谈自己的收获,教师予以评价和完善。(五)作业请学生课后讨论与交流:“不同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差别有多大,如何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呢?”将本节学习内容进行升华,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按照之前所学习的实验室操作准则整理操作台,实验所用弃液倒入弃液收集桶,实验器材清洗干净后回归原位,操作台擦拭干净并带走垃圾。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