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状物抒怀三技法-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提分技法再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6:状物抒怀三技法-2023年中考语文记叙文提分技法再学习.docx(1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6:状物抒怀三技法状物,即描绘事物,状是陈述,描摹。因此,写状物类文章重在突出描写对象的形状、 姿态、色彩以及动静变化等。以描写和叙述为基本表达方式,以摹形描状为主要内容的状物 类记叙文,不是单纯为状物而状物,而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怀,即通过描述某物,来表明作 者的某种思想或情感。借物抒怀时要注意:所借之物与所抒之怀要紧密相连,和谐统一,不能各自分离,生搬 硬套。也就是说,“物性”与“人性”要有某种共通性,例如莲对应高洁,菊对应孤傲,松 对应坚贞。或者说,我们借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思,于是物就有了某种寓意,成为我们志趣意 愿的寄托。因此,对物的描写要根据抒怀的需要有所取舍,要做到“以我观物,故物
2、皆着我 之色彩”,所写之物的特征或“身世”,与我们的感触或经历相吻合。此外,情感的抒发要 与物的描写有机结合,或有先有后,或彼此穿插,或水乳交融。需要注意的是:状物类记叙文与说明文都是讲“物”:但不同的是,状物类记叙文不光是 要把事物写得形神兼备,通常还寄富作者的某种情感,也就是在描绘 “物”的同时,抒发 情感,传达哲理;而说明文因讲究知识性和科学性,往往运用数字、图表、原理等来进行说 明,重在介绍某种知识。致胜点1: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即通过对物品的措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是用某一 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 品”与“志向”,
3、“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 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残花一考生我有时会去逛花市夜里九点之后,迈花的人总会把店里的花整理一遍,把一些受损的,或者已经枯萎不会 再有顾客挑选的花放在一个大竹篮里,然后将竹篮扔到屋外,也就意味着这些花被丢弃 了一天晚上,我和父母去逛花市。花店里的那些花看起来都很美,尤其是它们正在盛开的 时候,显得格外艳丽。 我挑了很久,感觉每朵花都在用自己雅致的姿态、鲜艳的色彩、馥 郁的香气吸引我注意。不知如何抉择的时候,我选择了放弃。盛开的花儿,虽然有着蓬勃的生命力,但这是生命唯一的呈现方式吗?这时,我看到昏暗的角落里,堆着一大堆花。它们的
4、枝叶凌乱地铺陈于地,各类品种、 动,说理深刻。文章由一句富有哲理的话“一条大河有确切的源头,一条小溪是找不到源头 的”来引出“我”兴味盎然山去探寻一条小溪的源头,去印证那句话的真假。结果,“我” 发现小溪的源头太多,真的难以觅见标准意义上的源头。由此,作者想到小溪源头之多其实 是自然之道、生命之道。于是作者以“溪水比我有智慧,遵循的是自然的智慧于是便有 了无限延伸的生命” 一段话点出自己的哲思。这样,文章的主题就不是停留在“求证”的层 面,而是深入到“悟道理”的层面了。最后,作者又联想到王维的诗句,并进西雄炼出人生 的态度一超然,文章便因这哲理的挖掘而变得意蕴丰富起来。失误例文阳光【直接以话题
5、作文标题,过于宽泛,不能展现文章的个性特征】母爱是阳光,温暖着我们的心。题记【题记的语言要深刻、隽永、有意境】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棉袄,可以前我却不这么认为。小时候上幼儿园,其他同学每 天放学都会有妈妈或爸爸来接,而我则由奶奶来接。爸爸妈妈都是老师,总是说学校工作忙, 没的时间陪我,后来我习惯和爷爷奶奶在一起,“妈妈”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有些陌生,然而【交代背景,可穿插在记叙过程中,这样可以改变平铺直叙的缺陷】那是在我上六年级那年。妈妈因为我要考初中,所以把我从爷爷奶奶家接回,全力督 促我学习。因为我以前习惯在爷爷奶奶家,对这个家没有什么亲切感,所以经常在放学的时 候溜到爷爷家。【强用因果复句】妈
6、妈放学总是带我回去并且带好吃的给我,每天都是不厌 其烦而我却忍不住了,那次我终于瀑发了。我看见妈妈来了,猛得将门关起并锁起来说:“你 不要总带我走,这里才是我的家。”过了几小时,我作业写好打开门后发现她竟坐在客厅里 备课,见我出来了忙去倒了怀牛奶说:“那明天回去吧,快,把牛奶趁热喝了。”那一刻, 我仿佛听见心中的那块冰裂开了,手中握着牛奶,心中像阳光一样温暧。【这部分内容宜重点描写。“我”反抗时妈妈有何反映? “我”进入房间后想些什么? 妈妈的热情依旧怎样冲击“我”的灵魂?这些都应当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作具体展现,以 便给人身临其境之感】第二天放学后,我很自自觉地自己回家而没有溜到爷爷奶奶家去
7、。她显得十分高兴, 一回家后又立刻出去买了许多东西回来做晚饭。可是那天夜里我突然发热,在床上难过地哼 来哼去。她立刻带我去医院。我迷迷糊糊地趴地她的背上,听着她急促的喘息声,我感觉心 中最柔软的地方紧缩了一下。正巧,那天不知为什么发热的人很多,我们就在椅子上排队,当时我一点力气也没有,只知道妈妈过些时候碰下我的额头问我好没好些,还催前面的人快止匕,二O【第一件事的记叙草草收场,又匆匆转入第二件事的叙述】终于轮到我了,是一个年轻的小护士给我扎针,因为血管细不容易找到,那个不护士 连扎三针都没有扎好。一向为人亲切的妈妈一下子生气起来,对着护士大喊了一句:“你别 扎了,看孩子疼的,快叫医生! ”妈妈
8、一向对人很好,从不大吵,可现在为了我这样和别人 说话。那一刻,我突然感到心中的那块坚冰碎了,滴出一种叫爱的液体。【这个情节在高考满分作文里出现过,没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抄袭之嫌】母爱是阳光,时时温暖我的心。【最后点题,但肤浅而缺少新意】得失评点文章将母爱比喻成阳光,写母亲不计较“我”粗暴的态度而依然精心呵护“我”,使 “我”感受到母爱的温暖,符合题意。但文章平平,没有特色,难以获得理想的分数。首先 是立意一般化。“母爱像阳光一样温暖”这样的感受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感知水平上,不能显 示高中生应有的思想深度和高度。其次是构思和表达一般化。文章写了两件事,但重过程交 代而轻事件描写,仅有故事梗概而没有
9、生动的细节,两件事一件也没有写好。同时,第二件 事有抄袭之嫌。因此,本文当属于三类文。详细评分:基础等级30分+能力等级6分=36分。修改建议1、挖掘材料,寻找哲理。深刻是作文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一篇记叙文,若能在反映灵魂深处最真挚的情感上 有所突破,或是能给人一定的哲理和启迪作用,具有独特的发现,具有反映现实的独到视角, 就是比较深刻的记叙文。母爱如阳光,大家都想到温暖,除了温暖,还有没有其他的相似点? 能否从中提炼出一点哲理性的认识?努力挖掘材料,从材料寻找哲理性的发现,如母爱如阳 光,不择美丑,不求回报,等等,这样就能突破立意的一般化,实现主题的深刻。2、精选材料,大胆取舍。文章为展现母
10、爱而选择了两个情节,一是去奶奶家带“我”回家,被“我”粗暴对待 后仍不失呵护之心,二是去医院就诊针,扎在“我”身上疼在她心上。一篇800字的记叙文, 与其草草写两件事,不如精雕细刻写好一件事舍去医院就诊的情节,重点写去奶奶家带“我” 回家,容易扣住“阳光”这一话题,也容易展现自我,写出自己个性风采。3、加强描写,再现当时。描写是记叙文常用的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记叙文成功的重要手段。减少概括性叙述, 加强现场描写,通过对人物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特别是要多一点细节描写意识,把“一言一行之微,一沙一石之细”巧妙镶嵌于文中,既可凸现人物的神韵和文章的旨趣, 又能牢牢捕获阅卷老师的“芳心”。升
11、格展示抹不去的阳光在话题中嵌入相关词语,用这种嵌入法拟题,既不脱离话题,又有个性色彩母爱是阳光的照拂,挥之不去,拂之依然。题记题记简洁隽永,有点题之效“你不要把我带走,这才是我的家。我跑进房间,猛地关上房门,并且反锁起来, 而把妈妈一人丢在客厅里。开篇直接从抗争写起,制造悬念,扣人心弦都说女儿是妈妈的贴心棉袄,可我没有这种感觉。从上幼儿园开始,人家每天放学都 有妈妈或爸爸来接,而接我的一直爷爷和奶奶。妈妈总是很忙,没的时间陪我,后来我就和 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对家和妈妈就逐渐陌生了。现在上六年级了,因为要考初中,妈妈把我 从爷爷奶奶家接回,全力督促我学习。可我在爷爷奶奶家里住惯,这个家对我没有亲
12、切感, 经常在放学的时候溜到爷爷奶奶家里来。很快妈妈就会尾随而至,并且总要带来这样那样好 吃的东西。今天又来带我,我老大地不快,终于忍不住地爆发了。用插叙交代背景,点明原因,使文章曲折有致,一改原文的平铺直叙我躲进房间,无心作业,想象着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情况。妈妈破门而入,指责我过于 任性,然后不顾我的反抗,强行把我拖出房间,我则以哭闹作武器,哭声惊动爷爷奶奶,爷 爷奶奶出面讲情,我得以在这里度过一个太平的夜晚。展现抗争后的心理活动,符合实际,为下文写母爱“挥之不去,拂之依然作铺垫 但是,门外一直没有动静,我想象的事情一直没有发生。莫非妈妈放弃了带我回家的 念头,丢下我独自回去了?这样就太好了,
13、可是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明天一定逃不过惩 罚的。她会怎样惩罚我呢?我想起欧也妮葛朗台里的情节。欧也妮葛朗台违拗了老 葛朗台的意愿,将钱财给了她的堂哥查理,老葛朗台就关了女儿的禁闭,只给她喝冷水,吃 冷馒头。我妈妈肯定不会关我禁闭的,她要我上学呢,更不会给我喝冷水、吃冷馒头,那一 次起身迟了,我没有吃早饭就上学了,她买了早餐一直送到学校呢。浓墨重彩再写心理活动,用想像中母亲的“惩罚”来反衬母亲无己的呵护那么,妈妈究竟会有什么惩罚手段呢,我没有想得妥当,只觉得有些口喝,便开门找 水喝。打开门,我愣住了,妈妈正伏在客厅的桌子上备课呢。听见动静,她转过头不,我看 见她一脸笑容,毫无怒色。她仰脸看着我
14、,问道:“没哭? ”我没着声。她连忙起身,倒了 一杯牛奶,递过来:“渴吧,牛奶既能解渴又能消气呢。我接过牛奶,一饮而尽。有动作,有语言,有神情,描写绒细腻这时,一束阳光透过窗根,照进客厅,照在妈妈的脸上,只见她的脸有如绽放的鲜花, 满面春风,显得特别地美丽。她挥手,理了一下散乱的鬓发,光依然停留在她的脸上。我的 心突然一动,啊,母爱不正是这和煦的阳光吗,即使你恼怒它,厌弃它,它也依旧照拂着你。母爱如阳光,任你恼怒照拂依旧,这是一个独特、新鲜而又深刻的发现!先实写挥 拂的动作,再写其象征的意义,由实而虚,虚实结合,点题巧妙自然大爱无形,大爱无言,挥之不去,拂之依旧!升华主题,蕴藉含蓄,颇有哲理升
15、格点评修改稿的成功是多方面的,主要有如下两点。一是主题更为深刻。原文只是一般地歌颂母爱,修改稿将其上升为“大爱无形,大爱 无言,挥之不去,拂之依旧”,这就使文章有了哲理的意味,更具启发性。二是谋篇布局更加合理。为了艺术地表达大爱“挥之不去,拂之依旧”的主题,文章 从激烈的抗争写起,用插叙交代背景,制造悬念,使文章曲折有致;删除医院就诊的情节, 强化心理描写,运用反衬手法,母亲的形象更为突出,文章也更有感染力。详细评分:基础等级48分+能力等级9分=57分【经验之谈】通过生活实践认知哲理来深化主题时,一定要注意所叙写的事件、事物与哲理存在的包 蕴关系,哲理的提出是自然而然的,不能有丝毫的牵强;同
16、时,叙事写物时,要由后面的哲 理决定内容的详略,只详写能突出哲理的内容。哲理可由作者直接议论提出,也可通过文中 人物的话语道出。颜色的花,毫无美感地聚集在一起,似乎在等着主人下一步的指示。一些绿色的枝叶, 椭圆形的,大概是玫瑰的叶子吧,倔强地伸向空中;地面散落些许掉落的花瓣,略有憔悴, 却依然色彩分明;而在枝头上的花,全力地绽放着,好像要把自己的全部都豁出去。我问店家:“那些花怎么卖?”店家说:“ 那些都是残花,你喜欢,免费给你。于是, 我选了几朵比较好的花,带回了家。在一个阴雨天, 我坐在窗前,看着窗外豆大的雨点拍打着玻璃,我有些不安。在这样 清冷的寒夜,花瓣无声地辞枝,以一种优雅的姿态落下
17、。我安静地伏在桌上,那颤抖离枝的 花瓣深情的最后一瞥让我无比调怅。那晚,我为花的凋零而哭泣尽管有人说,每一朵花都是安静地来到这世界,又沉默着离开。可是我想说,还好那次 的放弃,让我转身遇见这些残花,用心倾听,它们在沉默中也会有美丽的姿态。就如同生活 中的我们,总会有各种各样的际遇一样,但我们依依然会讴歌生命的美好。然而生命无常, 也许,它会在不经意间带给莫大的悲伤。可题,我们要因一朵花的凋零而荒芜整个春天吗? 答案是否定的。即使我们是残花,没有人欣赏,我们也要努力绽放,绽放给那些懂得珍惜我们的人看。点评本文写残花的目的,在于借此抒发对生命的感悟:虽然生命无常,但是我们也要努力让 生命绚烂美好。
18、文章开篇先写“我”逛花市,引出残花,进而对昏暗角落里的残花展开描写, 表现了残花虽然被弃却依然努力绽放着“色彩分明”的美丽;随后又写残花被“我”带回家 中,在一个清冷的寒夜凋零,表现了残花凋零时的从容和优雅。前前后后,残花都有着一种 面对生命无常的从容,都有着一种在沉默中也会保持美丽姿态的韧劲。经过这样的铺垫,作 者顺势由花及人,言说出“即使我们是残花,没有人欣赏,我们也要努力绽放,绽放给那些 懂得珍惜我们的人看”的生命宣言。枣树一考生外公家的院子里有一棵枣树。(总起,明了,直接点明描写对象。)它不是很直挺,也谈不上粗壮,更不“秀斤页” 了。树干上面还有一些歪歪用说树疤,好 像前世被人砍了几刀
19、似的。但它并不显得落魄,从远处一看,反而觉得它苍劲有力不是 那种笔直向上、直冲云天的力量,而是一种向外扩张的、一圈一圈的、龙卷风般的力量,用 力旋转出生命年轮般的漩涡,仿佛正在攀登生命的巅峰。它的树皮很粗糙,还有一些不易让 人察觉的小刺。或许正因为这样,它才从不把晕圈穿在身上,它要的是原色,不加改变的色。 (拟人化手法,写出了枣树的外形特征。)对我来说,最重要的还是枣树的果。极甜,极脆,就算用力把它砸到地上,也不会被摔 碎,照样硬邦邦的。在别的地方好像都没有尝到过它,所以我至今不知道它的品种。以前暑 假一回去,外公就让我和他一起上房顶摘枣。在微醺的夕阳下,承着斑驳的树影,品尝着仙 露琼浆的味道
20、,聆听着爽朗的笑声,真是一种美好的滋味。(摘枣成为“我”童年与外公生 活的一部分。侧面表达出“我”对枣树的热爱。)有一年,因为事情太多,没顾得上回家。后来听说外公硬留了一树枣,说要让我摘。我 没回去,枣自然就熟透了,掉落在薄薄的、寂静的、孤单的秋叶上。好像就在这一年年底,外公搬家了,搬到了一座楼房里,旧房子也租给别人了。新的房子着实不错,但那墙上、地板上、台阶上,处处都好像染着,染着遗忘了的牵挂。 (枣树慢慢被“我”所遗忘,与外公的生活也在被淡忘着,为后文“对不起”埋下伏笔。)从那时起,由于功课忙,我和外公的联系也明显少了。对于外公偶尔打过来的电话,我 也只是草草回应几句,后来觉得有点对不住外
21、公,不知道外公会怎么想。一堆又一堆的事情 像大海的波浪, 把我脑子里这一点小小的、沙粒般的疑感冲刷得无影无踪。多年后的今天,我冒着风雪,回到了旧院子,想看看那儿的枣树。枣树已不像枣树,它的枝干横七竖八地支棱者,像个无助的老人,被风雪肆虑,痛苦好 像都深深烙在了充满白雪的树疤里。没有了昔日龙卷风般的气势,没有了昔日生命的年轮, 存在着的,也只有那些摇摇欲坠的木头罢了。(多年后的枣树已变了样。)我心中的那棵枣树呢?闭上眼,思绪徜徉在回忆的路上。(这样的设问让读者跟随着作 者的思绪,动人心弦。)风雪声突然停了,我猛然睁开眼,看到了泛黄的天空下,我和外公在房顶摘枣。微醺的 阳光酒在我额头,斑驳的树影搭
22、在我肩上,胸中荡漾着仙露琼浆的味道,耳中萦绕着爽朗的 笑声。(枣树成为“我”怀念外公的栽体。) 忽然不小心的,我没抓住的一颗枣砸到了地上。迟疑中,我拾起来,咬了一口。真甜。(简洁的结尾,照应开头,韵味十足。)点评1 .立意高远。人的感情总是寄托在与所怀念的人有联系的事物上,一棵 普普通通的枣 树成了作者思念、怀念外公的载体,或者说,这棵枣树就是外公。它“用力旋转出生命 年 轮般的漩涡,仿佛正在攀登生命的巅峰”,作者在描写枣树的过程中,赋予它以生命的吟唱, 这正是外公对“我”的启示。2 .情景交融。文章写景(对枣树的刻画描写)、叙事、抒情,都紧扣外公这一怀念的对象, 不枝不蔓,情思摇曳,收到了感
23、人至深的效果。3 .描写生动。作者多次使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对枣树的描写生动细腻。如描写多 年以后的枣树,把它比喻成一个无助的老人,生动又形象,十分有表现力。【经验之谈】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最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即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方面的特征 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托物言志第一要着就是要努力描绘出事物所具有的外 部特征,为展开联想做准备。当然,“物”的外部特征可能很多,在描绘它们时,只能选择 那些对言志有用的特征,绝不能不分主次。同时,在自然界,“景”或“物”的自身并不带 有感情色彩;景物被写入了作品,就会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了生命,并表现出鲜明的 倾向性。要揭示“物”
24、、“志”的相通点,就要选好“形”与“神”的“结合点”。白杨赞, “物”一一白杨具有坚强、挺拔的特点,“志”是抗日军民坚强、朴质,不屈不挠的精神。 托物言志,用笔大多在“物”,描绘外部特点不难,关键是要由此写出内部特征,只有写出 物的内部特征,才能突显出“志”不同作者借同一 “物”,可以寄托不同的“志”。换句话说,“托物言志”要以特定的 视角对事物进行描摹,然后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或思考。具体而言,要想在文中成功地建用 托物言志法,首先思维要有序发展。有以下两个原则需要同学们遵循:1 .做到“眼中有物”。虽说托物言志的目的是言志,但这个“志”是在“物”中含蓄地 表现出来的,即使有点明“志”的句子,
25、也应该是建立在对“物”的描写的基础上的。比如 白杨礼赞,作者对白杨一样的农民和战士以及“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 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的礼赞,是建立在对白杨进行充分描写的基础上的。所以,托 物言志,状物是关键。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需要大家做到一一(1)状物要有序。如苏雪林秃的梧桐一文,就是按照从春到秋的时间顺序来描写 那株“秃的梧桐”的。(2)状物要有法。同学们可以运用对比、衬托、类比等手法突出物象的特征。如郭沫 若的石榴:“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这风 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一句,就运用了类比和衬托的手法,写活了石榴 的形
26、态。(3)状物要有“文”。中考语文作文评分标准“发展等级”(即加分项)中有“有文 采” 一项。这里的文采体现在多个方面:无论是贴切传神的动词、形容词,灵活多变的句式, 生动巧妙的修辞手法,还是显示你丰厚知识积淀的引用,都会成为习作的亮点。2 .做到“心中有志” o通过对“物”的观察,展开联想一一物象的某一外部特征或内在 气质引发了你的强烈共鸣,所以,你要借这个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周敦颐看到莲花, 首先联想到的是它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品质,而这也正是作者一生追求并 践行的品格。这样,在对“物”有了充分描写的基础上,“志”也就呼之欲出了。致胜点2:借物喻人借物喻人,即借某一事物
27、的特点,来描写人的一种品格。它是作文中用来表现、突 出中心思想的常用方法。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正确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 可以使文章立意更深远,表情达意更含蓄,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运用借物喻人方法需要注意,所描述事物的特点,要与人的品格有相似之处,让 人读了文章,能清楚地认识到借物要说明什么,赞誉怎样的人。走近了,才知道一考生在我家旁边,有一棵老树,浓绿覆盖了枝头,犹如一个顶天立地的巨人,震撼人心。等我走近老树细细观察才发现,它那伫立着的树干上有很多纵横密布的伤痕,粗糙的树 皮宛如父亲的手。它看起来是那么威严,那么高大,不觉间,我竟发现它与父亲有几分相似。父亲在我心目中是严肃的
28、,不像别人的父亲那么温和、慈爱;他对我似乎总是不满意, 我被老师表扬时,他也只是冷冷地说一句:“不要那么骄傲,下次继续努力”;他总是忙于 工作,对我的生活和学习漠不关心。我以前一直认为父亲不爱我,直到那天,我才明白,他 只是沉默如山罢了。那天早上,寒风凛冽,路灯还亮着,整个城市仍然沉浸在美梦中。我不满地起床、刷牙, 独自去上学别人都有父母接送,除了我。出了楼门,我不经意间向自家窗户一瞥,却惊讶得几乎忘记了呼吸父亲一直趴在窗 前看着我,眼中有我无法解读的情绪,似爱,似期盼,又似伤感,都藏在他的眼神中,让我 心中猛地一痛。原来,父亲一直默默地、用我不知道的方式关注着我,让我不由得想起了家门前的那棵
29、 老树。我顿时想通了。我呆呆地站在原地,细数着与父亲走过的日子。父亲的爱,犹如空气, 一直伴随着我,只是这份爱太平凡,平凡到让我觉得了无痕迹;这份爱,从未显山露水,而 我也从未回头看一看,从未走近过。走在路上,父亲的脸不知何时已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那张苍老的脸,黑发中夹杂 着几根银丝,看上去不知比实际年龄要苍老多少岁,但我却从未发现。如今,我才知道,父 亲竟如此辛苦;而我,又是如此的不懂事。我的眼泪几乎要夺眶而出了。放学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我又看见了那棵老树。在夕阳的余晖下,老树仍然顽强地挺 立着,为绿阴下的小草提供了一个安心的庇护所。父亲端坐在树下,手中拿着报纸,依旧是 那么的不苟言笑。但这
30、次,我没有冷淡地走开,而是微笑着走近父亲。我悄悄对他说:“爸,我爱你! ”父亲惊讶地抬起头,眼中浮现出一抹欣慰,他用力拍 了拍我的肩膀,那触感如同老树般粗糙。我静静地坐在他身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温暖。点评文中,小作者妙用借物喻人法行文,点明了父亲就像老树一样高大,用他的臂膀默默地 庇护着“我”,岁月也无情地在他身上留下了衰老的痕迹。习作贴近生活,情真意切,将父 亲对“我”细腻的情感描绘深刻,易与读者产生共鸣。文中的语言描写并不多,父亲的“不 要那么骄傲,下次继续努力”表现了其对“我”的严厉,同时渗透着小小的欣慰与默默的关 爱;结尾,“爸,我爱你”表达出小作者对父亲浓浓的感恩与爱。简洁的语言间
31、,表达的感 情却十分丰富、精妙,令人回味。奶奶的菊一考生奶奶爱菊,爱菊的淡雅,爱菊的热烈。秋天,奶奶在菜地摘菜时,发现了一丛稀疏的菊花。卷曲的花瓣掉了一半,被别人踩倒, 像一地破碎的梦。虽然它已奄奄一息,但奶奶还是将这丛菊移到了后院。奶奶非常照顾它, 给它施肥,并摘掉生虫的叶子。秋去春来,那丛菊花顽强地挺过了一个严冬。在和煦的阳光 下,花枝萌发出新叶,尽情地沐浴着阳光。又是一年秋,菊花开了。未开的花苞像一颗颗小球,在枝叶上跳动着。盛开的呢,则像 一个个太阳,金黄的花瓣簇拥着花蕊,向空气中弥散着幽香,令人闻之神清气爽。它在萧瑟 的秋风中向世人展示着美好,成为这个百花枯萎的季节里的一道风景。偶豳,
32、奶奶也会摘下几朵,放在阳光下晾晒。等菊瓣染上浅浅的褐色时,就把它们丢进 热水里。小小的花瓣吸足了水分,在水中绽开,将水渲染出浅浅的黄。这样,一杯菊花茶就 泡好了。轻抿一口,微苦的茶水在口腔中发出淡淡的甜,含着秋的气息。那年秋天,奶奶生病了。她躺在床上,无助地看窗外。窗外就是后院,菊花长高了不少, 在秋风中摇曳。那年的秋天,格外的凉。后来,奶奶住进了医院,爷爷也去照看她,只剩下空荡荡的老屋和那丛菊花。直到第二 年春天,奶奶病好了,才回到老家。走在熟悉的土路上,奶奶突然想起了那丛菊花。天,就 要黑了。飞鸟着急地衔着夕阳回巢,飘飞的浮云被涂上了一层金边。奶奶到家了,她大跨步 地冲进后院那丛菊花一如往
33、昔,在夕阳下露出甜美的笑喝。后来,奶奶和爷爷被爸爸接到了城里居住。那丛菊花也被装在一个花盆里带来了。挖它 的时候,爷爷惊奇地发现,它的根,扎得很深。奶奶一生都清淡如菊,一生都顽强如菊。她在农村过着菊般清淡的生活,顽强地战胜病 魔;而菊,也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顽强地熬过了几年春夏秋冬。奶奶爱菊,也如菊。她的一生清淡如菊,却也顽强如菊。点评习作借物喻人,“奶奶一生都清淡如菊,一生都顽强如菊。她在农村过着菊般清淡的生 活,顽强地战胜病魔;而菊,也在无人管理的情况下,顽强地熬过了几年春夏秋冬”一句给 人眼前一亮之感,放在结尾,更能点明主旨,深化全文中心。习作语言淡雅如菊、流畅如泉,虽是平凡的小事,却记
34、叙得深刻,将奶奶质朴坚强的形 象塑造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那棵小树一考生好像是冥冥中的约定,在泰山之巅的一块布满石头的荒地上,在阴冷的山风中,就是那 不经意的一瞥,那棵小树便印在了我的心里。夏日的夜晚依然燥热,我的衣服被汗水浸湿了,贴在背上,凉凉的。胳膊上也有一种黏 糊糊的感觉,很难受,然而此时我却无暇顾及这些,我只是向着我的“理想乡”南天门 不停地前进泰山很高,是那种只在山脚的停车场远远地望上一眼,就会让人想打退堂鼓的那种高耸。 仅从红门爬到售票处就用了 20多分钟,这让我有些胆怯,但更多的却是挑战高峰的兴奋。微微喘气,倚靠在凹凸不平的石墙上稍作休息,大腿仿佛两根沉沉的木柱,满脑子塞满 了“
35、好累” “不想爬了” “好想放弃”之类的话,但爬上顶峰的冲动更加有力地推动着我。咬咬牙,继续向前。人越来越少,气温越来越低,凉风中夹杂着阴冷的水汽,裸露在外 的胳膊被吹得直哆嗦,无奈,套上塑料雨衣,继续蜗牛般前行。再往上攀爬,微微的水汽变成了薄雾,越来越浓,渐渐地,可视范围只有一两米。在这 坐满了裹衣取暖的游人并湿漉漉滑溜溜的台阶上,可没什么人敢直立着走过,只能匍匐着, 用手抓着冰凉生锈的铁扶手,在浓雾中摸索着爬行。寒风愈大,吹打在脸上,开始是疼,后来就是麻了。双腿仿佛耗尽了全部的力气,发软, 打着颤儿。这时,单是克制自己不要腿抖就已十分费力,还要分出心思来唤醒昏昏欲睡的大脑:加 油,还剩一点
36、,还剩一点,只要再走几步,再走几步快到啦!快到啦六个小时,仿佛做了一场梦,仿佛穿越了一个世纪,我终于看到了南天门!我租了一件 军绿大衣裹在身上,然后找了一个角落蜷缩在那儿,很快便沉浸在“顶峰”的梦中再次睁眼已是三点多钟,不敢再拖拉,强撑着酸痛的身体向最后的台阶迈进。天色依然 漆黑,很多游客都拿着一根登山棍,棍子敲击地面的声音在寂静的山中回荡。眼看着最后的台阶在向我靠近,内心欣喜不已,脚步不禁加快,喘气声不由加重。踏上 最后一阶了!我!是我,登到了顶峰!我捂住脸,抑制不住地大笑出来,眼眶也不由得发麻, 双腿一软瘫坐在地。太阳正在升起,我抬起头,目光却在太阳升起的一刻被一棵树吸引了去。是树!是一棵
37、小树!是一棵长在石缝间的小树,是一棵瘦弱的、被大风摧残的小树!在有着能把人刮走的大风的山顶上,树木基本绝迹。就算是有,也只是缩头缩脑地躲藏 在大块岩石背后。而它,不躲也不藏,就这样站在那儿!任由风刃削刮那细细的枝丫。枝丫在摇晃,它不弯腰;枝干在摇晃,它不屈服;枝杈儿被吹断了,但是它没有倒下! 一 直站在那儿,挺拔地站在那儿!充满傲气地屹立在泰山之巅!它,不会倒下!此时的它,比 太阳还要夺目,还要耀眼!心热起来了。我听到耳边刮过的风夹杂着它的呐喊:我要立在这儿,我会立在这儿!忘不了,凛冽的寒风;忘不了,泰山之巅;忘不了,屹立的小树。点评作文开头采用倒叙,引出泰山之巅的无名小树,快速入题;接着写自
38、己攀登泰山的过程, 六个小时的攀爬,顶峰之高、环境之险、天气之恶“仿佛做了一场梦”“仿佛穿越了一 个世纪”,一路攀来,小作者真情叙述、细致描写、用心体验,带着我们也一起感悟了那种 “痛并快乐着”“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美妙感受!对于那棵小树,作文最后五个段落,融叙 述、描写、抒情和议论于一体,运用排比修辞,纵情讴歌小树坚强不屈、刚正不阿、百炼成 钢的精神品质!其实,这棵小树何尝不是小作者这次登山的不忘初心、不惧困难、勇往直前、 方得始终的写照呢?【经验之谈】借物喻人,构思的着眼点就是由物及人,即在描述了某种事物之后,引起对某一类人的 评价。如何借物喻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 .细致描绘,重点
39、突出。借物喻人的文章,写物是手段,喻人是目的。不管是花草树木, 还是其他静物、动物,关键要挖掘出物与人在形象与品质上的相似之处。只有细腻地刻画出 其外在形象,并抓住其与人的内在品质相关联的突出特点来写,才能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其精 神品质,进而深入地挖掘其思想与情感内涵。2 .拟人对比,形神兼备。拟人是物的人格化,能使读者更容易捕捉物的意境,体味物的 深意。正确地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所描写的事物在读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且可以使读者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从而产生共鸣。 俗话说:“不见高山, 不知平地。”事物的特点往往在比较中得到显现。这种方法不仅能突出表现物的某些特点, 给读
40、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而且有利于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3 .抒情议论,挖掘内涵。在借物喻人的文章中,恰当的抒情和议论就如同锦上添花,能 起到突出主题、升华主旨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抒情议论要紧扣叙述描写的内容,自然贴 切,只有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抒情议论要言简意赅,恰如其分,点到为止, 不可喧宾夺主,破坏文章的含蓄美。致胜点3:哲理深化在叙述事件、描写事物的基础上,深入挖掘事件、事物的本质,揭示人生哲理,使主题得以深化,给读者以人生启迪。溪之源一考生“一条大河有确切的源头,一条小溪是找不到源头的。”记得我曾读过这句话。我们初读富有哲理的文章时,确实难以理解它的深意。溪水再细, 也
41、肯定会有源头。这源头,或许是一-块正在渗水的山石,或许是深山古刹里的一眼清泉,或 许是一小片细密的荷塘。溪水,如今已经很少见了,但这一丝记忆总在我的内心徘徊。秋日里,回到老家的我不 甘寂寞,只想寻到小溪的源头。记得水稻田里曾有一条小溪,名字我早已忘记了,也许它根 本就没有名字。我赶忙寻找,还好,这小溪依旧潺潺地流淌着,似乎这十多年来从未停歇。 我沿着这不知名的小溪逆流而上,过了农田,走进了山林。踏着松软的落叶,闻着松柏的清 香,感受着泥土的湿气,我走了很久。溪水越来越细,越来越清,潺潺的“细语”不知何时 已变成汩汨的“低吟”。溪流百转千回,时隐时现,似乎总在向前延伸着,总让你探寻不到 它的源头
42、,就像生命。我的寻源之旅在一块石头前失去了方向。小溪在这块普普通通的石头下消失了踪迹,只 见石下缝隙处汨汩地淌出水来。我停下来,惊喜地说道:“这不就是溪水的源头吗?”但是, 我错了。在近处或稍远处又有一些相似的石头,它们下面分明也在向外渗着水,还有一些树, 甚至是草,仔细去看,根部也都渗出水滴来。一滴,两滴,悄无声息,却又绵绵不绝。这还 不是溪水的源头吗?再望望四周,我发现这湿润的山间,似乎每一块石、每一棵树、每一株 草都可渗出水来,脚下的每一方土地,都有暗流涌动,似乎天地间的每一处 空间都有水在 孕育聚集。突然间我明白了那句话。“一条小溪是找不到源头的。”溪水没有源头,或者说,整个山甚至整个天地都是溪水的源头。在每一滴露水和每一团 云雾间,仿佛都有溪水的影子。溪水比我有智慧,它遵循的是自然的智慧,是大智慧。溪水的源头细密又庞大,就像是 神经末梢。溪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流淌,于是便有了无限延伸的生命。“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最喜欢王维的这句诗。眼前的水看似穷尽了,但水的 源头永远不会枯竭。王维定是有溪水的这种智慧与淡定,才会看得那么深远,才会有如此超 然的心境。望着天边云卷云舒,我为之畅然。点评作者通过对溪之源的探寻,生发出对自然,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叙事简洁,描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