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学校:姓名:班级:考号: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中国传统博物学和西方自然志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之一是观察和研究的内容有重 叠,都包含人类未加干预的自然事物,因此都含有自然知识。孔子在论语阳货中 讲到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便直白阐明了 “多识”的判断标准中就包含鸟兽草木 等自然知识。联系之二是研究的方式方法基本都是观察、记录等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 物学自不待言;而西方自然志在西方的知识体系中,是与自然哲学相对的知识类型,“这 种知识类型注重对具体的事物的具体考察,而不是研究事物的一般本质。作为唯象研
2、究, 着眼于采集、命名、分类工作,而非观念演绎”。可见西方自然志也是经验式的。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之间的区别,则主要体现在观察研究对象的范围、目 的和呈现方式等方面。首先,中国传统博物学的研究对象为“物”,既可以是自然物, 亦可以是人工物,包括了世间万物,甚至包含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在内,而西方的自然 志只记录描述自然物。其次,中国传统博物学内含的思想和价值判断与儒家理念相一致, 而西方自然志专以认识自然为目的。同时,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在目标和主旨 意趣方面的差异也十分显明。(摘编自王莹文明互鉴视域下中国传统博物学与西方自然志的差异)材料二:近年来,博物书写越来越受读者欢迎。这类作
3、品以非虚构写作的形式,科普自然知 识,传播生态理念,兼具科学性和文学性。咏物抒怀类博物写作的作者一般是作家、诗人,他们拥有较深文学功底和丰富写作 经验,善于把“热爱大自然”的主题具象化为对万物生灵、一枝一叶的描写,用通感、 拟人等手法写出“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的意蕴。另一方面,他们不断 拓展视野,钻研博物学经典著作,在写作对象、创作手法上吸收博物学记录描摹、对比 说明、汇总整理自然万物的方式,为作品增添知识含量。阿来在散文集草木的理想国:成都物候记中,植物学知识信手拈来,对人与自 然关系的思考娓娓道来。每一章主写一种花木,间或有闲笔。比如贴梗海棠一章,记录从事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
4、保护工作,你能够从“父亲”身上获得哪些启示?请结合文本 谈谈你的看法。【答案】6.C 7. D 8.以第一人称“我”讲述战乱时期父亲寻找“劈破玉”曲折故事, 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我,的亲眼所见,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以儿童的视 角叙写父亲保护传统文化的故事,我爬树看戏傻笑等,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色彩, 并且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小说的内涵。9.要坚定信念,耐得住寂寞,不 轻易放弃。父亲一次次独自寻找“劈破玉”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保护抢救濒 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也会面临很多困难,需要这样的精神;要有奉献精神。 父亲多次遇到危及生命的事,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从潭头找回搜
5、集的鼓子曲稿;现在文化 保护工作虽然不一定有生命危险,但一样需要我们有奉献精神。要有家国情怀。父亲 寻劈破玉守护曲稿,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把之当作文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漆器技 艺是重庆优秀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我们应该有为国家和民族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拓宽研究途径。为寻“劈 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古籍,研究方法多样;漆器糅饰技艺也需要参 考父亲的这些方法进行保护。【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赏析作品艺术特色的能力。C.“博得村民的一致好评”说法有误。博得了“L大学知识阶层与潭头民众的一致好评”的 是“草台班子”从
6、南阳来潭头演出的胡二姐开店,大学剧社在潭头的小戏台上推出的 戏曲演出是樊梨花征西,“村民们望着戏台发愣”,对外语系男生的表演不理解、不 认可。故选C。7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D.“寻找,劈破玉,最终取得成功的结局”说法错误。“念词表达了一种命运的偶然性”是正 确的,我们经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桃李者得其实,种蓑藜者得其刺“,原是佛 教中的因果报应关系,后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但其实现实生活中不一 定会如此,“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蓑藜者得瓜的现象,才想起那 位笑星所言不谬”。选项的错误在于,命运的偶然性,并没有预示出父亲寻找劈破玉 最终取
7、得成功的结局”,预示的是父亲从草台班子演出中找到“劈破玉线索的偶然性。 并且小说也没有说父亲寻找“劈破玉”最终取得成功,成功取回的只是之前搜集的鼓子曲 稿。故选Do8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叙述视角的能力。根据原文“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父亲所在的H大学流亡到了豫西一个名叫潭头的村 寨”“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父亲低语”“我八岁了,已经是H大学附属小学三年级的学 生。父亲要我学习山里娃子的野性。我学会了爬树,高高骑在树杈上”等内容可知,本 文里是以“我”这个儿童的亲眼所见作为叙述视角展开描写的。传统文化的搜集保护本是一个较为高深的话题,但作者却以“我”这样一个年幼孩童的视 角展开描写。正因如此,
8、作者才有可能去描写“父亲一次次地空手而归,却一次次地带 回了使家人一惊一乍的故事”“我只会在树上跟着傻笑,奋勇鼓掌”,从而拉近了与读者 的距离,增加了小说的纪实性和代入感。根据原文“我听不出深奥的哲理。后来我年岁渐长,屡次看到种瓜者得刺、种茨藜者 得瓜的现象,才想起那位,笑星所言不谬”可知,采用儿童视角使小说增添了童真童趣的 色彩。并且,不仅仅是“笑星”所言的内容,还有父亲在“我”年幼时的一言一行,都会对 “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用儿童视角也突出父亲对“我”的影响,丰富小说的内涵。 9.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
9、农民说那是可以 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父 亲说:,不要紧的,我会找到的!“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的!等父亲一次 次独自走在寻找“劈破玉”的路上,风餐露宿,又一次次失望而回,但从不放弃的经历中 可知要能耐得住寂寞,坚定信念。根据原文“母亲吓得面如土色,又问:“玉,呢?父亲又说:不要急,我总会找到 的!,“寨内响起枪声时,父亲才猛地想起,搜集的鼓子曲稿全部丢到了寨子里,又不 顾母亲阻拦,只身掂着打狼的手杖,折回枪声大作的潭头去了”中父亲多次遇到危及生 命的事,甚至不惜生命从潭头找回搜集的鼓子曲稿的经历可知,要有献身精神。根据原文父亲对国
10、民军官所说的“你说什么?你知不知道,保卫国土是你的职责,保 卫这堆字纸就是我的职责了。”可知父亲寻“劈破玉”守护曲稿,不仅是个人爱好,更是 把之当作文人对国家应尽的职责。这也告诉我们要有家国情怀。根据原文“每当学校放假,他都要挎着一把雨伞,手执一根手杖农民说那是可以 防鬼驱虫的降魔杖,冒着山野上的风雪或是顶着晴空的骄阳,翻山越岭、风餐宿露”“我 向他请教劈破玉。他说,只有他的师父柳二胡琴师从南阳李秀才,幸得此曲。我问 柳二胡琴现在何处”“父亲多方查阅古籍,认定劈破玉已有四百五十年以上的历史, 由汴梁而入江浙、再由江浙入荆襄、又由荆襄入南阳,吸收了中原和长江两岸的清曲古韵,进入民国后而不知所终”
11、可看出,为寻“劈破玉”,父亲实地走访、请教艺人、查阅 古籍,研究方法多样,由此可知我们要拓宽研究途径。三、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材料一:初予以子袁子同为太学官,子袁子录也,予博士也,志同志、行同行、言同言也。 后一年,子袁子分教严陵。后一年,予出守临漳相,见于严陵,相劳苦相乐,且相楙 以学。子袁子因出书一编,盖通鉴之本末也。王姓大抵塞妻二成必卮无甚迹 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掇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 病之源医之方也。予读通鉴之书,见事之肇于斯,则惜事之不竟于斯。盖事以年隔, 年以事析,遭其初莫绎其终,揽其终莫志其初,如山之峨,如海之茫,盖编年系日, 其体
12、然也。今读子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 未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嗟呼!由周秦以来,曰诸侯、曰大盗、日女主、曰外戚、曰宦 官、日权臣、曰夷狄、曰藩镇,国之病亦不一矣,而其源不一哉。盖安史之乱则林甫为 之,藩镇之乱则令孜之为也。其源不一哉,得其病之源则其医之方矣,此书是也。有国 者不可以无此书,前者有奸而不察,后有奸而不悟;学者不可以无此书,进有行而无征, 退有蓄而无宗。此书也,其入通鉴之户欤!虽然,觌人之病,戚人之病,理人之 药,得人之病,至于身之病,不懵焉不讳焉,不医之距焉。不医而缪其医焉,古亦稀矣。 彼暗而此昭,宜也。切于人纾于身,可哀也夫。淳熙元年三月戊子严陵
13、杨万里叙。(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序)材料二:夫史,非独纪历代之事,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知邦家之 休戚,以至寒暑灾祥,褒贬予夺,无一而不笔之者,有义存焉。然史之文,理微义奥, 不如此,乌可以昭后世?语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此则史家秉笔之法, 其于众人观之,亦尝病焉。故往往舍而不之顾者,由其不通乎众人,而历代之事愈久愈 失其传。前代尝以野史作为评话,令瞽者演说,其间言辞鄙谬,又失之于野,士君子 多厌之。三国志通俗演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 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节选自三国志通俗演义序) 注楙(mao):美盛,兴旺。
14、这里是互相切磋,使学问渊博的意思。搴(qian):拔 取。这里是选择的意思。窕而撷:留有余地而宽敞博大。窕(tiao),不充满。揶(hua), 试卷第12页,共25页宽大。绎(yl):抽丝,引申为寻究事理或连续不断。觌(di):见,观察。瞽(gu): 瞎眼,没有识别能力。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损/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B.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 作窕而揶/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
15、之方也C.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撷/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D.予读之/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提事之微/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 作窕而揶/其究遐而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中“见事之肇于斯”中的“肇”字,与离骚中“肇锡余以嘉名”中的“肇”字意 思相同。B.材料一中“彼暗而此昭”中的“昭”字,与材料二中“乌可以昭后世”中的“昭”字,意思 不相同。C.子袁子,与兼爱中“子墨子”的用法一样,前一个子”字是尊称老师或称
16、有道德、 有学问的人,后一个是当时对一般男子的称呼。D.淳熙,是南宋皇帝宋孝宗的第三个和最后一个年号,为宋孝宗于圜丘祭祀大赦天下 时所改,淳熙年间留下的经典作品有姜夔的扬州慢。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杨万里的这篇序文,从他与袁枢的友谊写起,叙写了自己读资治通鉴与通鉴 纪事本末的真实感受。B.本末取材于通鉴,贯穿了原书“资治”的宗旨并加以突出,杨万里认为此书是“入 通鉴之户C.袁枢著书分口特别注意“治世”,侧重升平时期的意向显而易见,尤其注意到了每个 朝代各自的兴衰荣枯。D.史书“理微义奥”远离民众,史事常散失于民间,由此看来,能使一般读者接受的历 史通俗读
17、物十分必要。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有国者不可以无此书,前者有奸而不察,后有奸而不悟。(2)盖欲昭往昔之盛衰,鉴君臣之善恶,载政事之得失,知邦家之休戚。1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通鉴纪事本末的优点。【答案】10.D 11. C 12. C 13. (1)治理国家的人(或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以没 有这部书,(不然)前朝有奸邪之人却不能察觉,后代有奸邪之人却不能醒悟。(2)(史书)想昭示过往的盛与衰,审视君臣的善与恶,记载政事的得与失,知晓国家 与个人的祸福相连关系。14.体例/编排/述事方式角度,“搴事之成”,即以“事”为 纲,选择资治通鉴中写到的大事,安排好它的始末原委
18、,反映出某一历史事件的全 过程。作用角度,“提事之微”,有“资治”作用,能够让人找到祸乱产生的根源选择医 治它们的方法。表达效果或读者感受角度,读者阅读通鉴纪事本末能产生“如生 乎其时,亲见乎其事”的效果。【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我读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大致是选择资治通鉴中写到的大事,安排好 它的始末原委;提取大事中深奥的道理,使它变得显豁清楚。它的情感隐约而显露,它 的叙事详尽而简要,它的文字留有余地而宽敞博大,它的道理深远而浅显,它对于国家 的安定与动乱、兴盛与衰亡,大概是找到了祸乱的根源、医治的办法。“事之微”的谓语为“提。所以应在“提”前面断开,排除BC;
19、“其情匿而泄”与“其故悉而约”结构相同,应各成一句,排除A。故选Do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以及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见事之肇于斯”中的“肇”解释为“开始”;句意:可以看到一件事是从什么时候 开始的。“肇锡余以嘉名”中的“肇”解释为“开始”;句意:于是开始赐给我相应的美名。B.正确。“彼暗而此昭”中的“昭”解释为“明显,明白,清楚”;句意:史料模糊而道理清 楚。“乌可以昭后世”中的“昭”解释为彰显,昭示“;句意:怎么可以昭示后世呢?C.“后一个是当时对一般男子的称呼”错误。后一个“子”字不是对一般男子的称呼,也是 尊称。故选C。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
20、“袁枢著书分目特别注意,治世R错,由文本一第二段的论述可知,袁枢分卷设目特别 注意“乱世”,即侧重祸乱纷繁的分裂时期。故选c。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 “有”,治理;察、察觉;“悟 醒悟。(2) “昭”,昭示;“鉴”,审视;“载”,记载;“休戚”,祸福相连关系。14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原文写到“大抵搴事之成,以后于其萌”,意思是(这本书)大致是选择资治通鉴中 写到的大事,安排好它的始末原委。可见,这本书从体例上来看,这本书以“事”为纲, 选择资治通鉴中写到的大事,安排好它的始末原委,反映出某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 原文写到“提事之微,
21、以先于其明。其情匿而泄,其故悉而约,其作窕而撷,其究遐而 迩,其于治乱、兴亡,盖病之源,医之方也、意思是提取大事中深奥的道理,使它变 得显豁清楚。它的情感隐约而显露,它的叙事详尽而简要,它的文字留有余地而宽敞博 大,它的道理深远而浅显,它对于国家的安定与动乱、兴盛与衰亡,大概是找到了祸乱 的根源、医治的办法。可见,这本书提取大事中深奥的道理,使它变得显豁清楚,于国 家的安定与动乱、兴盛与衰亡,大概是找到了祸乱的根源、医治的办法,有有“资治”的 作用。原文写到“今读子袁子此书,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使人喜,使人悲,使人鼓舞未 既而继之以叹且泣也”,意思是现在读袁先生的这部书,好比(自己)生活在
22、那个时代, 亲眼看见那些事实,让人(时而)喜悦,让人(时而)悲伤,让人欢欣鼓舞还没完接着 又使人感叹并且(为此事而)哭泣。可见,从表达效果来看,这本书能让读者在阅读时 产生“如生乎其时,亲见乎其事”的效果。参考译文:材料一:当初我通过袁先生(袁枢)一起做了太学的官员,袁先生担任太学录,我担任博士, (两人)志向相同、携手同行、意趣相投。一年之后,袁先生(被)分到严陵任教。又 过了一年,我外调到临漳担任知县一职,(和袁先生)在严陵相见,同甘共苦,并且在 学问上互相切磋共同进步。袁先生这时编撰了一部书,是资治通鉴的纪事本末体。 我读了这本书,(发现这本书)大致是选择资治通鉴中写到的大事,安排好它的
23、始 末原委;提取大事中深奥的道理,使它变得显豁清楚。它的情感隐约而显露,它的叙事 详尽而简要,它的文字留有余地而宽敞博大,它的道理深远而浅显,它对于国家的安定 与动乱、兴盛与衰亡,大概是找到了祸乱的根源、医治的办法。我读资治通鉴这部 书时,可以看到一件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却不知道这件事在什么地方结束。因为事 件被年代隔断,年代被事件分散,了解到它的开端却不知道它的结局,把握住它的结局 却记不住它的开端,它看起来好比高山的巍峨,如同大海的茫茫,(这)大概(是因为 它)按年月日编排,是它本身的体例造成的。现在读袁先生的这部书,好比(自己)生 活在那个时代,亲眼看见那些事实,让人(时而)喜悦,让人
24、(时而)悲伤,让人欢欣 鼓舞还没完接着又使人感叹并且(为此事而)哭泣。唉!自从周秦两代以来,或是诸侯、 或是大盗、或是女主、或是外戚、或是宦官、或是权臣、或是外族、或是藩镇,国家的 祸乱也不只一种,它们的根源不相同。安史之乱是权臣李林甫引起的,藩镇之乱是宦官 田令孜引发的。它们的源头不一样啊,找到这些祸乱产生的根源选择医治它们的方法, (读)这部书就对了。治理国家的人不可以没有这部书,(不然)前朝有奸邪之人却不 能察觉,后代有奸邪之人却不能醒悟;治学的人不可以没有这部书,做官时有节操而不 事张扬,退位后有涵养而不失根本。这部书,它是通往学习资治通鉴的门户啊!即 使这样,看见别人的缺点,担忧别人
25、的缺点,采用别人的药方,治理别人的错误,至于 自己的缺点,不糊涂不隐瞒,不拒绝就医治疗。不就医治病而以为就医治病是错误的, 古代也就少有了。史料模糊而道理清楚,确实如此啊。对他人要求苛刻而对自己要求宽 缓,让人痛心啊。淳熙元年三月戊日严陵杨万里记叙。材料二:史书,并不是只记载历朝历代(所发生)的事,(那些)想昭示过往的盛与衰、审 视君臣的善与恶、记载政事的得与失、知晓国家与个人的祸福相连关系,甚至天气的寒 暑变化、天象是灾还是祥,对(事件)人物褒奖的不同评价、是给予还是索取,没有什 么不记载,(史书中)是有义存在的。但是史书中的那些文字,(虽说)说理轻微,(可 表现出的)义(却是)很深奥的,(
26、史书)不这样写,怎么可以昭示后世呢?国语 中这样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这是史家写 作的原则,(但)它在一般人看来,也未尝不是一种缺陷。所以(这种原则)常常被人 舍弃而无人顾及的原因,是由于它在大众面前无法通行;于是历朝历代的事,时间越久 越容易失传。前朝(汉代)曾经拿野史作为评说、议论的内容,让盲人去演说。在演说 过程中(他们的)评说用词有时又鄙陋、错误,(这)又(使很多史事)散失于民间, 君子士大夫很多都厌倦这种做法。三国志通俗演义文字不是很深奥,用语也不俗气, 每件事都能记述相应的史实,(整本书)也(几乎)接近于全史了。(罗贯中)是想让读 到这本书的人
27、,人人都能得而知之,就好像诗经里说的民间普通里巷、大众歌谣当 中的义。四、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北征(节选)杜子将北征,苍茫问家室。挥涕恋行在,道途犹恍惚。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靡靡逾阡陌,人烟眇萧瑟。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注】本诗作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八月诗人从凤翔到邮州探家途中。行在:皇 帝在外临时居住的处所。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头四句直接交待了诗人将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启程前往家人所在的邮州,回扣了题 目“北征”。B.诗中写到由于天色昏暗,诗人在归家路上神志
28、恍惚,行动迟缓,塑造出忧国忧民的 诗人形象。C诗中运用白描和细节描写真实再现了回家途中古战场上的情形,这首诗具备“诗史” 的特点。D.全诗通过叙事来抒情达志,蕴涵一股忠义之气,整体呈现出“博大精深、沉郁顿挫” 的风格。16 .本诗是如何通过叙事来表达情感的?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答案】15.B 16.全诗以“杜子”即作者自己的口吻,叙述了作者探家途中的所见 所闻,真实地表达了对安史之乱后满目疮痍、人烟稀少、民生凋敝的同情与忧虑。叙 事中运用联想,由深夜途经战场联想到安史之乱中潼关军队溃败的场景,表达对战争、 和历史的沉痛反思。于简洁的叙事中蕴涵真挚的情感,如“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 两句,看
29、似平淡,实则蕴涵着战乱之中归家的不易与欣喜。以叙事为主,兼有描写、 议论、抒情。如“忧虞何时毕直陈对时事的担忧,“寒月照白骨”极具画面感和悲凉感, “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表达对中兴的渴盼与希冀。【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B.“由于天色昏暗,诗人在归家路上神志恍惚,行动迟缓”说法有误。诗人在路上恍惚是 由于时值战乱,时世艰难让人忧虑,加之家中情况尚且不明,作者虽然获得回家探亲的 机会,但是仍恋念凤翔行宫,放心不下,并不是因为天气原因。故选B。1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北征全诗分五大段,按照“北征”,即从朝廷所在的凤翔到杜甫家人所
30、在的解州的历 程。而在这一节选中,选取了作者归途所见景象和引起的感慨这一部分。其中,“靡靡 逾阡陌,人烟眇萧瑟。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是作者亲眼的生灵涂炭的景象。他沿 途穿过田野,翻越山冈,夜经战场,看见的是战争创伤和苦难现实,想到的是人生甘苦 和身世浮沉,忧虑的是将帅失策和人民遭难。所以杜甫正是在探家的途中有所见有所闻, 才会生发出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的情感。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及真实情感,诗歌才更 感人。因此,诗歌以“杜子”即作者自己的口吻,叙述了作者探家途中的所见所闻,真实 地表达了对安史之乱后满目疮痍、人烟稀少、民生凋敝的同情与忧虑。“靡靡逾阡陌,人烟吵萧瑟。夜深经战场,寒月照白骨”是
31、作者北归途中的真实所见,但 此时的杜甫显然已不可能亲眼见至广潼关百万师,往者散何卒? ”的情景。所以这是诗人 的想象。诗人之所以在叙事中运用联想,由深夜途经战场联想到安史之乱中潼关军队溃 败的场景,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将帅失策而导致人民遭难的批评。所以,从叙事与联想中, 也可以看见杜甫对战争、和历史的沉痛反思。“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一句中,虽是对自己回家后所见妻子情况的描述。但诗人的 叙述重点并不在与妻子久别重逢的喜悦面容、热泪盈眶等表现上,而是关注到妻子“衣 百结、即衣衫褴褛。这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于妻子受苦受难的自责、心酸。所以这一描 述看似平淡,实则蕴涵着战乱之中归家的不易与欣喜。整首诗歌虽以
32、叙事为主,但兼有描写、议论、抒情:“忧虞何时毕”是议论,作者以“何 时毕”的疑问,直陈对时事的担忧;“寒月照白骨”则是对路途中某一景色的具体描写,“月 之白与“骨”之白交相辉映,极具画面感和悲凉感;“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则是作者 的抒情表达,作者在战乱年代遍历辛酸苦涩,而心里仍关切国家大事,考虑政策得失, 渴望国家安定,这充分表达了他对中兴的渴盼与希冀。五、情景默写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酒器在古代诗文中较为多见,归去来兮辞中写到酒器的句子是“”和(2)阿房宫赋中杜牧以“, 为过渡,巧妙地将对阿房宫的描写由整 体外观转到内部的具体建筑。(3) “沧海”经常出现在唐宋诗文中
33、,和其他意象组合营造一个意境,或展现宽阔胸襟, 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如“,【答案】 有酒盈樽 引壶觞以自酌 二川溶溶 流入宫墙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或: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 山不是云。)【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樽、壶、觞、酌、溶。六、简答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状元笔记”的热销,究其原因,是国人的“状元”情结在作祟。今天,虽然高考与科 举大相径庭,但作为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寄寓着 千百年来国人集体意识中的“精英”崇拜。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 的,学习“状 元笔记”并不
34、能让人步入精英行列,这个道理众人皆知,但急功近利的家长、学生对哪 怕是跟“状元光环”擦点边的东西,也会当成制胜的法宝。说到底,他们内心深处还是有 “状元崇拜”情结。“状元笔记”凝聚着“学霸”的学习方法、学习经验,倘若“状元笔记”名副其实,学生 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 。然而,目前网上的“状元笔记”大都是微 品商家往往为迎合家长、学生的需求,将一些所谓尖子生的笔记贴上“状元笔记的 标签,鱼目混珠,进行营销。可见,对于“状元笔记”,消费者应理性地对待。一方面,“状元笔记”质量参差不齐, 学生难分好坏,很容易上当受骗。另一方面,学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差异性,“状元笔记” 即便是真的,也不是每人都
35、适用的“考试秘籍与其 ,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不如学习状元们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精神。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了初春不同颜色的海棠:“树树怒放的红海棠间,却相间着一丛丛白海棠。红海棠树形 高大,花开热烈;白海棠只是低矮浑圆的一丛,捧出一朵朵娴静清雅的白色花。”短短 几句,用拟人手法写出红白海棠的独特气质,用颜色对比寓意热情与娴静的性格,灵动 可爱。科普类博物书写将专业内容进行通俗化表达。作者大多具有相关学术背景,他们用 严谨科学的语言和以小见大的写法,将看似枯燥的自然知识饶有趣味地
36、介绍给读者。这类写作并不容易,往往凝聚着作者多年科学研究的经验,还要用浅白易懂的语言 表达出来,是真正的厚积薄发。比如付新华的萤火虫在中国,记述作者在天台山、 西双版纳、海南等地寻找,研究萤火虫的丰富经历,通过朴实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使读 者能够领略小小萤火虫的有趣知识。不同于既往生态文学“代自然立言”,博物书写更强调让大自然“说话”,呈现自 然之美,让读者发自内心地热爱自然、保护自然。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绿 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博物书写在记录自然之美、普及科学知识、提升生态保护 意识方面,正在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摘编自艾莲博物书写,让大自然“说话”)材料三:博物书写从中国文学
37、传统来看有其深厚的渊源。有的明清小说就涉及了当时钞关货 币、丝织品、食品水果、车马船交通工具等。红楼梦则成为博物书写的顶峰,红学 研究也有从人物到博物的趋向,饮食、中药、建筑、器皿等物都有了不少研究成果。博 物概念的再度兴起,与生态主义、环境意识的觉醒有关。作家关注自然中各种植物、动 物,是对生态的回归,很多博物书写都在表达这样的生态思维。还有一些物的书写是对 现代文明的深度反思,这些书写在介绍新鲜事物的时候,更多带有一层焦虑和担忧,是 现代性反思的延伸。博物书写还具有一种参照价值,物往往具有恒常性,见证着人的变迁。王安忆的天 香中关于物的书写就有此意味。物同时是人的延伸,是人的情感的寄托与归
38、宿。当然, 物极必反。有些作家存在对物过分崇拜的心态,由“物”滑向一种“物欲”。诸如类小 时代的青春写作等,充斥着对物的大量细致的描绘。与此同时,博物书写的泛化和滥 用也需引起重视。在文本中罗列知识,容易变成一种堆砌,长此以往,文学写作就成为 一种百科词条。知识填塞进文本,却表达不了文学的意义。最后,还要警惕那种机械性 的重复书写。信息时代,知识的获取太过容易,数据库、信息库无限开放,包括文学传 统也是绝对开放的,各种关于“物的知识进入文本太过容易。(摘编自刘小波文学是“人”学,也是“物”学)不得改变原意。【答案】18.示例:一蹴而就 无可厚非 拾人牙慧19.示例:但在从最严 格的全国性标准化
39、选拔中脱颖而出的高考状元身上仍然附着着国人千百年来集体意识 中的“精英”崇拜。【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语境指成功不是很容易实现的,可填入“一蹴而就”。“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 易举,一下子就成功。多用于否定句。第二空,语境指学生将其拥有的文化资本进行利益变现,对学生来说有点不合适,但本 身没有什么过错,可填入“无可厚非”。“无可厚非”指不可以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 但是可以原谅。第三空,语境指学生捧着一本不属于自己的“秘籍”而顶礼膜拜,没有自己的研究,可填 入“拾人牙慧”。“拾人牙慧”指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比喻窃取别人的语言 和文字。19 .本题考查
40、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画横线的句子有四处语病:一是:“作为.身上”搭配不当,应把“作为”改为“在”。二是:“最严格的全国性标准化选拔中”成分残缺,缺介词,与“.中”相搭配,应在“最” 前面加“从三是:“寄寓.崇拜”搭配不当,应把“寄寓”改为“附着”。四是:“千百年来国人.”语序不当,应改为“国人千百年来”。七、选择题20 .下列句子中的“刹车”和例句中的“刹车”,用法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由航天科工三院35所生产的着陆反推发动机控制装置作为神舟十四号飞船的关 键设备,承担着在最后数米为飞船返回舱“刹车”的任务。A.看到一个孩子突然出现在面前,司机眼疾手快,及时刹车,这才避免了一次事故。B.
41、人生就像跑高速,开车的人得记住,懂得踩油门那叫力量,懂得踩刹车那叫智慧。C.宇宙中的电磁波、重力可扭曲空间,时间若踩刹车,物体就会接受空间指令运动。D.创业路需要激情、执着和谦虚,激情和执着是油门,谦虚是刹车,一个都不能少。【答案】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例句中“刹车”采用移就手法,“移就”,指有意识的把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用来描写乙事 物的修辞方法。刹车”本来是属于车辆的,这里移用到飞船返回舱上,表示停止的动作。 A.使用了词语的本义,指使车辆停止的动作,止住车的行进。8 .采用比喻手法,表示停止。C.采用移就手法,踩刹车本来是人的动作,这里移用到时间上,表示停止。D.采用比
42、喻手法,表示停顿。故选C。八、语言表达21 .语言文字运用:中国乒乓球队在多次世界级比赛中战绩辉煌,对此,有人认为,为了鼓励外国运动员积 极参与乒乓球运动,维持外国运动员参加乒乓球赛的热情,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应当让球。 请你用含有条件关系的句子来反驳此种观点,观点明确,逻辑清晰,不超过40字。【答案】示例一:中国乒乓球队不该让球,只有不尊重对手的人,才会做出让球放水的 行为。示例二:中国乒乓球队不必让球,凡是真正拥有体育精神的运动员,都不会因输赢而影 响比赛的热情。示例三:除非只追求输赢的运动员,才会失去比赛的积极性,中国乒乓球队不需要让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作答时,要针对“让球
43、”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用含有条件关系的句子陈述理由。题目要对“让球”这一观点进行批驳,因此要在答案中明确不能让球的理由,如从这样做 不符合体育精神,不尊重对方,从“让球”的不良影响等角度阐述理由;可明确观点为: “让球是对外国运动员的不尊重。然后运用含有“只有才”或者“只要就”等条件 关系的句子进行论述即可,注意字数限制。九、名著阅读22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就已有画家为之创作插画。经典品读沙龙活动上,为进一 步熟悉红楼梦,几位同学从图书馆借来几种插图画册,就插画中所描绘的人物、情 节展开交流。假如你是参加沙龙活动的学生,请你为下面四幅插图各拟一个标题,并按 照故事情节发生的顺序为插图排序。标
44、题:顺序:、(填序号)【答案】标题示例:湘云眠芍/湘云醉卧;晴雯补裘/晴雯病补雀金裘;元妃省亲/ 元春省亲;黛玉焚稿顺序:【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图通过人物躺卧的动作可判断,周围是花,扇子掉落。图人物在灯下缝补,关注人物手中物品很容易判断孔雀羽毛的样式。图通过华丽的场景、周围人的动作姿态及中间人物头饰可判断。图通过整体画面的风格、人物的动作可判断,关键细节是地上的火盆、周围的竹子。 顺序:根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红楼梦,图出自第十七至十八回,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图出自第五十二回,勇晴雯病补雀金裘;图出自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祸; 图出自第九十七回,林黛玉
45、焚稿断痴情。由此可知,顺序为。十、材料作文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材料一:日前,新周刊杂志评选“韧”为2022年度汉字。这一年,金融危机、国际冲突、 极端气候、新冠肺炎疫情等全球性困局持续影响人类生活;但无论是“在绝境中挖掘出 新生”的俞敏洪,还是面对剧变果决自断其臂的华为,都向世界展示了刚毅的“中国 试卷第22页,共25页韧”。材料二:长江商学院组织行为学副教授张晓萌说:“什么是韧性?韧性不等于死磕,不是做 无畏的较量,是用科学的方法寻找热爱、寻找生命的意义。一个有韧性的人,可以从逆 境中反弹回来,而且可以持续地从逆境和困境当中成长并获益。因此,韧性的打造,是 一种向内重拾信念
46、、向外探索并且连接的过程。改变何来?韧性何来?来自持续性小赢 的行动。”材料三:美国心理学会将心理韧性定义为:“个人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和其他重大 压力的良好适应过程,及对困难经历的反弹能力。”复兴中学本月底将推出以“坚韧”为主题的专刊,请你联系实际生活,为该刊写一篇卷首 语,体现青年态度和时代思考。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追求最具韧性的生命姿态韧性的品格是生命应该具有的最美姿态。生命没有永恒的春天,人生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韧性的品格才能助你成就华美 的人生。“滴水穿石”,虽然没有波浪
47、的汹涌,没有高山的伟岸,但持续的力量会穿透巨石, 坚持不懈定会产生奇迹,这启示我们韧性是一种坚持的力量。“抽刀断水水更流”,刀 剑的锋刃无法斩断弱水的身躯,金属的撞击更激发出奔涌的力量,这告诉我们韧性是一 种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韧性的打造,是一种向内重拾信念、向外探索并且连接的过程。既要有思想上的坚 定,又要有持续不断的行动。信念和行为的统一才会塑造一个坚韧的自我。生命哪怕微小如一滴水,也要有坚持不懈的信念,人生的河流哪怕历经艰险,也要 浩浩汤汤,勇往直前。司马迁忍辱负重,秉笔直书,终成史家之绝唱;曼德拉27年的 牢狱生活,历经世间磨难,百炼成钢,成就人生传奇。有破釜沉舟的坚定,也有愈挫愈 勇的魄力,信念和行动的融合,终会铸造出不朽的风姿。如何锻造自己坚韧的品格?面对磨砺和压力,百折不挠,智慧应对,坚持不懈,积 小胜成大胜。坚韧不等于坚硬,有翠竹的韧性,百折不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有蜗牛的坚持,矢志不移,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有水流的智慧,在妥协中坚守,在变 通中前行,抹去巨石的棱角,奔向成功的海洋。因此既具有坚定的信念,又具有顽强的 生命力,知难而进,智慧前行,必定会收获成功的硕果。个人如此,一个团体,一个国家,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