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2870244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46.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2023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2022-2023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2023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2023学年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一中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温县一中20222023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传统史学以叙事为历史的呈现与构成方式,历史叙事的本义指向叙事的历史。模糊历 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界限,是西方对叙事史学解构的主要达成路径,这种认识在国内史学

2、 界并未引发更多反馈。西方将历史叙事等同于文学叙事,是基于其历史文本得出的认知, 这是一种缺少宏观观察的考量:倒置了历史叙事与叙事发生的先后顺序,忽略了历史叙事 与文学叙事曾经的包含关系。中国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具有明确的“时间”界限。西方有关历史叙事的认识,本质上将历史叙事视为“叙历史事”。这无疑淡化了历史在 讨论对象中的中心地位,同时也就弱化了历史叙事的特殊性。西方学界的历史叙事认知, 无法逾越的障碍之一是叙事与历史叙事发生的先后关系。历史叙事与叙事的关系,类似于 历史与历史学的关系,后者的范畴大于前者,但前者早于后者。所以,用当下历史学中记 录与解释的状态,去考察业已存在的文本,必须

3、谨慎。这种考察尤其不适合史官文化。史 官文化是早期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史通认为“史官之作,肇自皇帝,备于周室”,据 吕氏春秋所记,中国在夏朝已有“太史”,三礼等著述就显示了周代史官系统的成熟。 发达的史官文化造就了历史记录、解释等中国历史记述的独特存在形态,也决定了中国历 史叙事以历史之真为核心的内涵基础。造成中西对历史叙事理解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观察对象之间的差别。中国古代并无 纯粹的叙事文本,前四史如此,左传等亦如此。如左传至少包括解经语、记事、论 事和叙事四种形式,一方面叙事在文字体量上所占有的优势与其史料价值并不能完全成正 比,另一方面对话在叙事中的大量存在也保证了表达的客观性。如上要

4、说明的是,作为经 典文木的组成部分,中国历史叙事的存在环境是历史的。同时,中国历史叙事的表达方法 也是历史的,具有强烈的时间意识和开阔的时间跨度。中国历史叙事高度重视事件发生的时间。春秋中,记言、记事之分得到充分体现。 到左传,一方面已经言事相兼甚至因言成事,另一方面在诸如丁丑、戊午等具体日期之 外,又创造了 “初” “之岁”等等时间表达方式。左传的时间表达则为史记汉 塑造了一位勤劳朴实的劳动人民形象。文章以“手与手套”为线索展开,先描绘其手的与 众不同,再围绕着家人为保护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他为了干活而弄丢手套等安排情节。 以小见大:构思上以小见大,通过一双“变形”的手,刻画出一位勤劳纯朴、

5、热爱劳动的农 民形象,表达了 “劳动是崇高而光荣的”这一重大主题。【解析】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标题及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B. “比写一本老农陈秉正传的艺术效果要好”错误。从材料二“树理同志知道多少关 于老农陈秉正的事,假若他高兴,他可以写一大本老农陈秉正传。可是,他只由手套写 到老人的手。有了这双手,我们也就看见陈老人的最可爱的性格与品质。这也就够了,既 不需要手套,也无须写一本传记”来看,老舍同志并没有拿本文与老农陈秉正传比较 的意思;同时老农陈秉正传是老舍假设的作品,并不真实存在。故选Bo【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具体考查鉴赏塑造人物形象方法。

6、仔细阅读文章,由“手掌好像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 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 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看,运用外貌描写,细致地对陈秉正老人的手进行特 写,展现出他作为劳动人民勤劳的一面。由“是叫你们学成我这手,不是叫你们长成我这手!不是开山,我这手也长不成这样;不 过上辈人把山都开了,以后又要机械化了,你们的手也用不着再长成这样了”“儿孙们为了 保护老人那双劳苦功高的手,给他买了一双毛线手套,他接过来一看说:这双手可还没有 享过这个福”看,运用语言描写,通过陈秉正对年轻人语重心长的教育以及刚拿到手套时 感慨,表现他为了方便劳动而顾不上自

7、己的手,体现他对劳动的热爱,有质朴、爽利的性 格。由“刚走过公社门口,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他以为机会不可错过”“孩子们好 心好意给买上了,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看,运用心理描写,他看到新 运来的桑杈第一时间想到集体的事情,手套第一次丢了想到“孩子们好心好意给买上了, 丢了连找也不找一趟,未免对不起他们”,体现了他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特点。由“陈秉正一见王新春就伸出手来和他握手,王新春却常是缩回手去躲开”“王新春对周围 的青年人说:没有那两只手,咱们现在种的这块地恐怕还是荒坡哩!这些地都是他老哥和 咱们现在的大队长父子俩一攫头一攫头剜开、一条堰一条堰垒起来的”“怨不得我们学不

8、会,谁让我们没有长那样一双手哩”看,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副组长王新春对陈秉正辛 勤劳作的介绍以及年轻人劳动时的抱怨和不理解,突出表现了陈老汉的严肃、认真、一丝 不苟的劳动态度以及他热爱劳动、助人为乐的高尚品德。“他教人做活,不但要求规格,而且要教架势有时候下锄没有计划”,运用白描手法, 表现出他一丝不苟、认真负责的品格。【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小说谋篇布局的能力。从表达效果来看,标题“套不住的手”设置悬念,令人产生好奇心,这是谁的手?为何套 不住?标题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从情节的发展来看,小说的情节一波三折,文章以“手套”为线索展开,先是家人为保护 他的手而买手套给他,然后写他逛街

9、时看见山货部新运来一车桑杈,为了抢到这趁手的劳 动工具而丢了一只手套,后来去找,售货员早已给他拾起来放在账桌上,见他来找就还了 他。后面写他参加劳模大会,帮招待所清理院子,干完活发现手套又丢了,后来还是招待 所的员工帮他找到,洗干净还给了他。文章讲述了陈秉正老人两次戴手套,两次丢手套的 故事,有起有落,颇为巧妙。从结构上来看,小说运用了伏笔照应的手法,文章一开篇就交代陈秉正“已经是七十六岁 的老人了,可是这老头身体特别强健,在年轻时候一个人可以抵一个半人做活;如今 虽说老了,一般青年小伙子还有点比不上他”,虽是七十六岁的老人,但身体特别强健,连 王新春都怕和他握手,因为“被他握住就像被钳子夹住

10、那样疼。最后交代他的手都是自己 从小的劳作而成,塑造了他勤劳的劳动人民形象。从线索上来看,小说通过“手与手套”为线索串联情节。先写他的手与众不同,“手掌好像 四方的,指头粗而短,而且每一根指头都展不直,里外都是茧皮,圆圈的指头肚儿都像半 个蚕茧上安了个指甲,整个看来真像用树枝做成的小耙子”,通过副组长王新春的介绍,表 达对这双手的赞美;接着写家人给他买手套,老人为了干活利索不戴手套;两次丢手套, 又失而复得;最后写老人把手套还给儿媳妇。文章始终围绕“手与手套”为线索展开。 从表现手法上看,文章要塑造一位一位勤劳纯朴、热爱劳动的农民形象,可写的东西很 多,但本文主要通过写陈秉正老人的“手工写他的

11、手戴不住手套,这样就以小见大,从小 处入手,通过“变形”的手来塑造这位可敬的老农的形象,这样能更好揭示文章主题:“劳 动是崇高而光荣的”。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日:“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 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帽辕、瞅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 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 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 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

12、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 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J司马 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 之长,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 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以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 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 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

13、国 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 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 寡人听子J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 厚,轻诸侯。(选自战国策秦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B.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C.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D.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

14、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资:钱财,这里犹言“条件”。三资者备,指上文所言的广地、富民、博德三者齐备。 B.九鼎,相传禹铸九鼎,象征九州,夏、商、周三代视为国宝,是古代国家政权的象征。 C. “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中“敝”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 用法和意义相同。D.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惠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一句交待了事件的起因,继之双方互陈观点。 最后以定蜀的

15、结果对双方看法的高下作了最后的裁定。B.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然而朝政却像夏桀、商纣一 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就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C.张仪正面论证伐韩之利后,再从反面论证伐蜀之弊。蜀地偏僻,戎狄之长,荒远贫瘠。 胜了,“不足以成名”;取地“不足以为利”。无名无利,且“敝兵劳众”,其弊大矣。并认 为伐蜀将会毁了王业。D.秦惠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出兵进攻蜀国。蜀国归附以后,秦国就更加强大富庶,看 不起其他诸侯国了。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2)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

16、;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答案】10.D 11. C 12. C13 . (1)现在三川之地和周室,就是天下争名的朝堂争利的集市,而大王不在这里争夺, 反而要与夷狄争夺,这离帝王之业太远了!(2)所以攻取一国,但天下却不认为我们残暴;获得蜀国的全部资财,各国诸侯不认为我 们贪婪。【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却想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劫持周天子而言,这是会招致人们唾弃的骂 名,即使这样,也未必得到什么好处,而且还有不义的名声;而攻打天下人都不希望攻打 的地方,这实在是太危险。“劫天子”是“恶名也”的判断主语,中间可断开,排除AB;“所不欲”所字结构,不断开,

17、且根据后文“此臣所谓危可知“危”是对前文情况的 概括,省略了主语,单独成句,前面应断开,排除C。故选Do【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C . “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中“敝”是使动用法,“使疲惫”;烛之武退秦师中 “因人之力而敝之”的“敝”是动词,损害的意思。两者意义和用法不同。句意:使士兵 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故选C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并认为伐蜀将会毁了王业”错误,原文是“去王业远矣”,即“离帝王之业太远了”。故选C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

18、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判断句;“顾”,反而;“争于戎狄”,状语后置,与 戎狄争夺;“去”,距离。(2)“拔”,攻取;“以为”,认为;“利”,获利;“尽”,全部。参考译文:司马错论伐蜀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展开争论。司马错主张进攻蜀国,张仪说:“不如进攻韩 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理由吧J张仪说:“我们先和魏国、楚国亲近友 好,结成同盟,然后出兵伊水、洛水、黄河三川之地。堵塞蟆辕、维氏两个重要隘口,挡 住屯留险要的道路,魏国断绝南阳,楚国兵临南郑,秦国攻打新城、宜阳,直到兵临东西 二周都城的近郊,声讨周国君主的罪行,侵削楚国、魏国的土地。这样的话

19、,周国君主自 知无法挽救,定会献出传国之宝九鼎的。秦国凭借九鼎,依照地图户籍,挟持周天子以号 令天下,天下没有敢抗拒的,这才是帝王的大业啊!如今蜀国只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 少数民族的领袖。进攻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 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曾听说:争夺威名要到朝廷去争,争夺利益要 到市场去争。现在三川之地和周室,就是天下争名的朝堂争利的集市,而大王不在这里争 夺,反而要与夷狄争夺,这离帝王之业太远了!”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想使国家富 裕,必须开拓国家疆土;想使军队强大,必须使人民富足;想建立帝王之业,必须博施德 政。只有这三者都具备了,

20、王业才会随之而来。现在大王统治的国家,地方小,百姓穷, 所以我希望先办容易的事情。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西北少数民族的领袖,然而朝政却 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就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取得蜀国的 地盘,足以使秦国的疆土扩大;得到蜀国的钱财,足以使秦国的百姓富足。只要休整军 队,而不伤及民众,蜀国就已降服。所以,攻取一国,而天下人不认为我们强暴,获得戎 狄的全部资财,各国诸侯不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就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而且还 会取得禁除暴虐,制止昏乱的名声。现在却想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劫持周天子而 言,这是会招致人们唾弃的骂名,即使这样,也未必得到什么好处,而且还有

21、不义的名 声;而攻打天下人都不希望攻打的地方,这实在是太危险,我请求大王允许我说明其中的 缘故吧。周朝是天下诸侯国国君的宗室;韩国是周朝结交的友好国家。如果周朝知道自己 会失去九鼎,韩国知道自己会丧失三川之地,那么,他们一定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以 对付秦国,而且还会背靠齐国、赵国。并向楚国、魏国求救。如果周朝把九鼎给楚国,韩 国把三川之地给魏国,大王制止不了他们这样,这就是我所说的伐韩危险的缘故。相比之 下,不如进攻蜀国才是万全之策啊!”秦惠王说:“好!我听从您的建议。”秦国最终起兵伐蜀。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攻取蜀地,于是蜀国被平定。将蜀国君主的称 号更改为侯,又委任秦国大臣陈庄为蜀相。蜀国既已

22、附属于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因 而就更轻视诸侯各国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病起书怀陆游病骨支离纱帽宽,孤臣万里客江干。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天地神灵扶庙社,京华父老望和銮。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书愤陆游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注本诗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作于成都。诗人在被免去参议官之后,移居成都城西 南的浣花村,一病就是二十多天,病愈后写了此诗。和銮:同“和鸾二古代车上的铃 铛。挂在车前横木上称“和*挂在辄首或车架

23、上称“銮”。本诗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有一。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均作于陆游闲居之时,前者从衰病起笔,后者紧扣住一 “愤”字,抒发自身感 怀。B.前诗中“位卑” 一句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意思相近,表现了诗人心系国家的情 怀。C.后诗选取“楼船”、“铁马”“衰鬓”等典型意象,将辉煌的过往与无奈之现实做对比。D.后诗中“塞上”句用“长城”的典故自比,该句意在表明作者想为国立功的昂扬之志。15 .两首诗尾联均谈到了诸葛亮,试分析两诗尾联所表达的情感的异同。【答案】14. D 15.同:都给予了出师表极高的评价,

24、都赞扬了诸葛亮自请北伐、 讨贼报国的诚志,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 异:书愤一诗尾联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病起书怀一诗尾 联表达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D. “该句意在表明作者想为国立功的昂扬之志”错,作者曾以国家的塞上长城自许,希望 能为国御敌立功,不料愿望尚未实现,表明其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故选Do【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书愤尾联“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意思是: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 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

25、,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赞扬了诸葛亮自请北伐、讨贼报国的诚 志,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用典明志,诸葛 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赞美诸葛亮 千载而下,无人可与相提并论。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诗人通过 诸葛亮的典故,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表达了自己追慕先贤的业绩, 表明自己施展抱负的爱国热情。病起书怀尾联“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意思是:诸葛孔明的传世之作 出师表忠义之气万古流芳,深夜难眠,还是挑灯细细品读吧。采用诸葛亮自请北伐典 故,赞扬了诸葛亮讨贼报国的诚志,抒发了诗人的

26、爱国情怀。可收复河山对于诗人来说毫 无办法,只能独自一人挑灯细看诸葛亮的传世之作,希望皇帝能早日悟出“出师一表通古 今”的道理。尾联以诗人挑灯夜读出师表作结,表现了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迫切心情 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总之,这两首诗都用提到了出师表,并给予极高的评价,都用出师表诸葛亮自请北 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欲学诸葛亮出师北伐,杀敌报国,收复失地的爱国情怀。但是用典 抒发的情感也有不同之处:书愤的尾联暗讽批判了南宋朝廷苟安偷生,不思北伐。病 起书怀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想要收复失地的追切心情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论语十

27、二章中,论述“士”要抱负远大、刚强勇毅、责任重大的两句是:(2)好的文章“言近旨远”,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评价离骚这一特点的句子是(3)贾谊过秦论中“,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 地描写了陈涉起义后得到热烈的响应。【答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天下云集响应 .赢粮而景从【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词:弘毅、指、迩、见、赢、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语言文字运用I (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陆元九是中国本土第一批系统学习航空技术的大学生。在战乱中辗转求学,继而远渡美 国,最终

28、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他艰难曲折的足迹诉说着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求索报国 的o1958年,陆元九大胆提出“回收卫星”的概念。经过2个多月的实验研究,陆元九与 同事研制出运载火箭结构图和我国第一个探空火箭仪器舱模型。在他的领导下,中国航天按 照先研究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再论证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的合理性,最后确定以 实施方案的规划开展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他终于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惯性导航技术 ZyKZZZZZZZZZZXZXZZSZS/ZZ/ZZZZZw*/ZvZZZZw*ZZZZZw*ZZS/ZZw*k/SZZ/S/ZZZXZZX1/ZZX1/SZV/ZSZKZZZZyZZykZZ/

29、 深植于中国,这背后离不开他“不失一分”的严谨。1996年2月,长征三号乙因飞行姿态出现问题导致星箭俱毁。当时76岁的陆元九勇挑 重担,立刻赶到西昌发射场开展调查工作。他经过般的层层分析,最终在千丝 万缕的线索中找到了一根小小的“金丝”一一双向可控硅,这就是问题的关键。由此,陆元 九提出了 “99分都是不及格”的观点,这句“名言”至今在我国航天界o他的 赤子之情,奉献之功,创新之道,仁者之风,是老一代科学家的缩影,更是中国腾飞的号角。 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18 .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 得改变原意。19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

30、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答案】17.赤子之心/拳拳之心.抽丝剥茧.广为流传18 .中国航天按照规划开展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第一步研究国外惯性技术的发 展趋势,第二步论证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的合理性,第三步确定实施方案。19 .构成:连用四个“之”字偏正短语构成排比,从不同方面展示了陆元久等老一代科学 家爱国、奉献、创新、仁爱的光辉形象。效果:形式整齐,节奏感强,表达对老一代科学 家的赞颂和崇敬之情。【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处,根据前文“最终冲破阻力回到祖国怀抱,他艰难曲折的足迹诉说着20世纪中国知识 分子求索报国的”可知,陆元

31、九是历尽千难才回到祖国来报效祖国,故应用“拳拳之心” 或“赤子之心二拳拳之心:指赤诚、挚爱、勤勉、忠谨之初心。赤子之心:比喻人心地纯 洁善良,也比喻忠诚热切之心。处,根据后文“层层分析,最终在千丝万缕的线索中找到了一根小小的金丝一双向 可控硅”可知,是76岁的陆元九分析长征三号乙失利原因时,一步步有层次地分析,故应 用“抽丝剥茧二抽丝剥茧:形容分析事物极为细致,而且一步一步很有层次。处,根据前文“陆元九提出了 99分都是不及格的观点”,这句名言至今在在航天界 流传非常广泛,故应用“广为流传”。广为流传:一样东西流传的很广每个人都知道。【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要把长句

32、“中国航天按照先研究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再论证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 导的合理性,最后确定以实施方案的规划开展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改为短句,首先 要分析句子结构,提取主干“中国航天按照规划开展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然后通过 阅读可知,整个句子是按照事情的先后逻辑顺序进行阐述的,所以,在改成短句时丁再把 三个阶段“先研究国外惯性技术的发展趋势” “再论证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的合理性” “最后确定以实施方案的规划开展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分别进行组句即可。故可以 改为:中国航天按照规划开展各种测试设备的研制工作,第一步研究国外惯性技术的 发展趋势,第二步论证新一代运载火箭惯性制导的合

33、理性,第三步确定实施方案。【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的能力。“他的赤子之情,奉献之功,创新之道,仁者之风,是老一代科学家的缩影,更是中国腾 飞的号角”中,四个偏正短语“赤子之情”“奉献之功”“创新之道”“仁者之风”,句式结 构一致,构成了排比修辞;这四个偏正短语,从爱国、奉献、创新、仁爱四个侧面写出了 陆元九的人格魅力,写出了以陆元九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的精神,他们的精神为中国的 发展注入了不竭的动力;排比手法的好处,句式一致,节奏感强,给人以韵律感,增强了语势,充满了对以陆元九 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的崇敬与赞美之情。(二)语言文字运用II (本题共2小题,9分)

3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这些文化包罗万象,以 文物遗迹、传说故事、民间风俗、建筑工艺、民间技术、文学艺术等形式留存于广袤大 地,加强对这些文化宝藏的认定建档、挂牌保护非常有必要,有意义。但仅仅做好“藏”的工作还不够, ,使文化资源宝藏为更多的人所欣赏和传承。打造融于生产生活、通俗易懂、生动时尚的传承话语体系,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 事是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为此,必须精准对接,真正了解当下群众喜 欢什么、需要什么,善于发现、吸纳和提炼广大人民群众的新发现新创造,用他们喜闻乐 见的通俗话语和视听传媒来加强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唐宫夜宴只

35、此青绿的火爆, 充分展示出科技文创的魅力,说明只要满足百姓需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沃土上深 耕细作,就一定会创作出更多深受人们喜爱的文化产品。20.文中画线句在论述中犯有某一逻辑错误,下列与之犯有同样错误的一项是()A.甲说:“世界上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乙说:“世界上不是所有的鸟都是会飞的J丙评 价道:“你俩说得都不对B.两人说马,甲说,我见过一匹高两米的马,乙说,我见过一匹长10厘米的马。甲说绝 对不可能,乙说:“我说的是海马”。C.消费者:老板,您这牛肉面里怎么没有牛肉啊?老板:这不很正常嘛?老婆饼里有老婆 吗?夫妻肺片里面有夫妻吗?D.有位青年学生向爱迪生吹嘘他要发明一种“万能溶液

36、”一一能溶化世上万物,爱迪生反 问他:“那你用什么来装这种溶液呢?”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 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0. B21.构成了数不尽的文化宝藏 还需进一步做好“传”的工作 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B.与画线句的逻辑错误相同。都违反了同一律,即偷换了概念(论题),应将“科技文创” 改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整个语段包括画线句都在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但是突然用上“科技文创”这一概念,致使逻辑语脉中断,语意重点易位。A.违反了排中律,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

37、不可对不能同假的命题同时加以否定。C.类比不当,逻辑上的类比推理是基于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 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老板的话是强行类比,犯了类比不当的错 误。D.青年学生的吹嘘违反了不矛盾律,导致自相矛盾。故选Bo【21题详解】木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处,前文说“这些文化包罗万象”,又列举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形式,后面提到“这些文化 宝藏。说明正是这些文化形式构成了文化宝藏,应填:构成了数不尽的文化宝藏。处,“仅仅”与“还”构成递进分句,前句说“做好藏的工作”,后句“传承”指向 “传。应填:还需进一步做好“传”的工作。书等所继承,时间的精准程

38、度从“以事系日”跨越到了 “以事系年:中国历史叙事所建 立的时间秩序,保证了历史真实被客观陈述,是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差别在文本中的呈 现。开阔的时间跨度,决定了中国历史叙事注重的是历史事实而非历史的意义。文学叙事 中的事在时间上一般是连续的。历史叙事则多由片段事件组成,人物依托于事件造成了人 物形象的“片面性”,比如,郑庄公是“失教”的,是“有礼”的,也是“失刑政”的中国的历史叙事文本,体现的是以历史为核心的叙事方法,叙述侧重点在事而非人或 事件的意义,时间秩序保证了中国历史叙事的独特性与独立性。明确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 的界限,是定位经典文本性质的基础与前提,也是历史叙事这一概念介入中国学术话

39、语体 系的意义即学术增量所在。(摘编自杨金波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时间”界限)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方学界认为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是等同的,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这是不符合实情、不 科学合理的。B.西方学界将历史叙事视作“叙历史事”,这种看法忽视了历史的中心地位,消解了历史 叙事的特殊性。C.倘若读者不了解中国历史叙事具有开阔的时间跨度特点,就极有可能看到一个“失真” 的郑庄公。D.时间秩序是中国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的显著区别,也是中国历史叙事具有独特性与独立 性的保证。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比较了中西方对于历史叙事和文学叙事间

40、关系的不同看法,为下文分别详细深 入地论述奠定了基础。B.在论述历史叙事与叙事的关系时,文章以历史与历史学来作类比,易于读者理解,也有 利于论述进一步展开。C.第三段以左传叙事的特点为例,说明我国古代并无纯粹的叙事文本,并进一步指出 中国历史叙事的存在环境是历史的。D.为了论述中国历史叙事十分重视事件发生时间这一观点,文章列举代表性作品进行佐 证,以时间先后为序,条理清晰。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通过模糊历史叙事与文学叙事之间的界限,西方学界使叙事史学得以解构,但这并没有 得到我国史学界的认可。B.困扰西方学界 问题一一叙事与历史叙事究竟谁先出现,对我国学界来说则是显而易

41、见 的,即历史叙事要早于叙事。C.以史通吕氏春秋为代表的史官文化造就了我国历史叙事的存在形态,也决定了处,传承要填精准对接的内容,下文“真正了解当下群众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善于发 现、吸纳和提炼广大人民群众的新发现新创造”是说了解人们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应 填: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很平稳,可引申为速度快并且很稳。蹄疾步稳方能行 远。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有的“蹄疾”却“步不稳”,为了尽早见成效,急于求成,结果事 与愿违;有的“步虽稳”但“跑得慢”,亦步亦趋、拖沓滞后,最终错失良机。以上材料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

42、。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 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蹄疾步稳,小步快走孟郊有诗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用以形容他登科后急切的心情;颜 斶有句云:“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用以形容他归隐时闲适的状态。正如登科与归隐是 两条矛盾的“殊途”,我们通常认为“走得快”和“步法稳”也是矛盾的。那么,究竟怎样 才能做到“蹄疾步稳。鱼与熊掌兼而得之呢?“蹄疾步稳”指马跑得很快,同时又很平稳,引申为速度快并且稳。“蹄疾”与“步稳”, 看起来是水火不容,矛盾对立的二者,我们为何非要“兼而得之

43、”呢?这是因为,“蹄疾” “步不稳”,急于求成,则终将事与愿违;“步虽稳”但“跑得慢”,拖沓滞后,则必然错失 良机。蹄疾步稳方能行远。故而,不论是追求远大志向的个人,还是欲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的国家,“蹄疾步稳”都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理想状态。如何求呢?我觉得这里面有两大要素,一个是主观心理要素,一个是客观方法要素。从“蹄疾”方面考虑,我们通常理解的“蹄疾”就是“跑得快”。但是“跑得快”可以 有两种理解:一是步幅大,二是步频大。步幅大有时难免会“马失前蹄”,故而,步频大才 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小步快走,亦能致远,且不容易摔跟头。小步快走其实是面对紧急情况时的一种积极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有两个

44、方面的要 求,一是要有“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左而目不 瞬”的平和心态,越是危急时刻,越要有平和的心态,“小步”要不急不躁、一步一个脚印 地走下去;二是要有“枕戈待旦” “夙兴夜寐”的急迫感,虽然心态平和、脚下不乱,但是 不断进取,绝不拖沓。虽是“小步”,但要“快走”。从“步稳”的角度考虑,步稳不一定是“慢。还涉及“步法”的问题。为何古人喜欢 骑马出行而很少骑驴?马的耐力好是一方面,另一方面马的步法很稳。而之所以人们不轻易 骑驴,是因为驴子的步法是四个蹄子聚到一起,然后弹跳出去,这个过程中人很容易摔下来; 而马的步法是四个蹄子散开跑,即便跑得很快,步子很大

45、,人也不容易摔下来。所以,面对 具体问题,选择合适的“步法”也很重要。三年前,新冠疫情爆发了。对于这种病毒 特点,开始时,我们是知之甚少的,但是, 我们坚持蹄疾步稳,小步快走,积极试错,不断调整。故而,我们的疫情防控成效有目共睹。因此,我觉得,不论是追求远大志向的个人,还是欲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华夏,调整 步幅,加大步频,修正步法,蹄疾步稳,小步快走,都是我们应当努力追求的。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到达远方。我们经常犯的错误是“心快手慢”,如何让心“慢下来”,让手“快起来”,这是我们能 否在“任重”在肩的情况下还能“致远”的关键。蹄疾步稳,小步快走便是解决之道。【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

46、力。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作文提供的材料共有三句话。第一句,解释“蹄疾步稳”的意思,既提供了该词的本义, 也提供了该词的引申义,在释词的同时凸显了 “快而稳”这一核心概念。第二句,阐述 “蹄疾步稳”的作用,“蹄疾步稳”是“行远”的条件与前提,马要“行远”就要做到“蹄 疾步稳:第三句,承接第二句,是对第二句的补充阐述,点出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两种问 题,一是“快而不稳”导致事与愿违,材料揭示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早见成效,急 于求成”的心态;二是“稳而不快”导致错失良机,同样材料也揭示了 “求稳”心态的实 质是缺少创新、领先的意识与担当。因此,材料的倾向性非常明显,提倡“快而稳”,力避

47、 “快而不稳”与“稳而不快”。材料告诉我们要实现“行远”的目标,就要“快而稳”,“快 而不稳”与“稳而不快”都妨碍目标实现。写作时,仍然需要将材料阐述的道理,落脚在具体的社会、人生问题上;或者说要用社 会、人生具体问题,去阐述论证材料阐述的道理。材料已经明确了观点,即要快而稳,毋 一味贪快求稳。因此写作时要立定快而稳,批驳“贪快”“求稳”两种错误心态。可从青少 年成长、做事、为文、学习、读书等角度去写,如我们读书学习时要先求稳,打好知识的 积累,但也不能仅仅止步于死记硬背,而是应该多学习多思考,攀登思想的高峰;或写我 们为人处世,虽可志向高远,但欲成大事者,必须先打好思想品德的根据,才能越走越 远。也可以谈社会问题,如社会发展、改革、防疫等,说明我们的发展既要追求经济效 益,以更大的能力做更多的事,更要保留住我们的文化底蕴传承,否则发展就只是无根之 木、无源之水;或说改革、防疫等,既要追求速度、质量,也要注意“温度”,关怀那些弱 者的需求。总之,要将论述放到实处,放到生活现实中,放到人生成长上,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避免泛泛而谈。立意:1 .行稳方能致远。2 .快稳结合,学思并进。3 .既要追求速度,也要注意温度历史之真在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