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整理10篇(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整理10篇(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docx(4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整理10篇(黄鹤楼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整理1 六、课外拓展,日积月累 1、老师给大家送来了礼物,你们想不想要?出示幻灯片: 山中送别 送朱大入秦 王维 孟浩然 山中相送罢, 游人五陵去, 日暮掩柴扉。 宝剑值千金。 春草年年绿, 分手脱相赠, 王孙归不归? 平生一片心。 2、学生齐读送别诗 七、课堂总结: 人生得一知己不易,古时伯牙绝弦酬知己,李白依依不舍送浩然,这种友情值得我们去寻觅,去珍惜! 我是带着出门学习后回到学校,自己感到要把在外地学习的教学方面的经验,很直观的展示给大家。一节课下来,自己感觉教的还是很轻松的,听
2、课的老师们给我的课堂教学评价还是很高的,他们认为这一节四年级的古诗教学融读、悟、品、诵为一体,师生皆从中受益不浅 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具体落实到古诗教学中,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要提高对古诗教学价值的认识,明确指导学生掌握一定数量的古诗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而应把他看作是对教师的一种要求,一份无可推卸的责任。一个好的教师在课堂上就像一个杰出的指挥家,能使各种乐器奏出和谐的乐曲,但如果教者是一个跛脚的指挥家,那整个乐队发出的只会是不堪入耳的噪音。因此要取得较好的古诗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本身还要“以健康的心理积极的去关注社会人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格和人生质量。”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
3、中耐得住寂寞,潜心学习,去丰富自己的文化积淀,培养自己的“书生”气质。同时也要求广大语文教师要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古诗教学的特点从总体把握,做到新教材使用新模式,新模式产生新课型,新课型带来新效益。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整理2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精品设计 教学流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课文 1、小调查,古诗和一般的课文相比更喜欢哪个?原因是什么?(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古诗言简意赅,不错。但就是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却字字珠玑,大家在学古诗词时不要轻易放过任何简单的字眼,把诗词读深、读透、并且读长。 2、古诗唐诗李白赠汪伦,生齐声背。边背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4、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总结: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深入诗题,解读大意 1、汪伦依依不舍地送走了李白,通过预习加上诗题的提示作用,告诉我在这首诗中又是谁送走了谁?(板书:李白送孟浩然) 师点明预习的重要性,生试读诗题。师讲明古诗对停顿讲究,要求停顿正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齐读并个性解读诗题。 师:读了这么多遍诗题,再仔细对比几首送别诗的题目芙蓉楼送辛渐、送元二使安西,你有没有什么新发现?(生自由
5、交流) 师总结: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 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 2、头脑风暴。诗题也就是古诗的诗眼。读懂了诗题,也就把整首古诗读懂了一半。了不起!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 师:问题还真不少,怎样才能解决问题呢? 三、细读诗歌,体悟诗情。 1、强调读的重要性。学生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争取把它读通顺。 生阅读,师检查反馈,生齐读。 2、师要求生读通读懂,边读边解决问题。并强调批注的作用。 生自由读诗,讨论,交流。 理解故人:有诗为证(屏幕出示)讲述他俩相识相知的经过。并说明借助解释读古诗的方法。 理解
6、烟花三月(屏幕出示)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景美) 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 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 3、学生交流,教师引导理解。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帆船缓缓离岸
7、,渐渐远去,看不见朋 友的身影;目送着朋友的小船消失了,只见一片白帆;最后连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 想象一下:李白可能先会在哪里相送?当江边看不到帆船,又可能到哪里?半山腰也看不见了呢? 师生一咏三叹读最后两句。 4、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总结:情深) 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一点都不错。带着李白的深情,我们齐声朗
8、读全诗。 这首诗在诗坛上有着千古一别和三名一别的美誉(屏幕出示)我们的诗题可以这么讲:在名楼送名人到名城。足以见得它的分量非常之重。但最主要的还是李白对孟浩然的一片深情。孟浩然走了,时光流逝,但他对孟浩然的思念永远没有停止。在送别一年后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屏幕出示江下行)这首诗非常直白,就像上面这首诗的解释。齐读。 四、拓展训练 模仿赠汪伦,并结合本诗的情境写一首赠李白。(设置背景音乐吴涤清歌曲烟花三月)这首歌的词儿是根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的。课后可以去找来听听,它能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首古诗。(检查反馈,讨论交流) 五、课外延伸: 阅读黄鹤楼送别,它是一篇文包诗的作品,以一个
9、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节课要学的是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整理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手记 教学手记 我坐在桌前,书房的灯光使得整个房间在深夜中显得异常明亮。电脑屏幕上是我准备参加区里的赛课而设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经过前两次的设计和磨课,我的教案正在变得渐渐成熟,但我的内心深处却仍然没有十足的把握。古诗教学本来就是我的弱项,当初在报名参赛的时候,我和其他老师们对于选择什么样的课文曾大伤脑筋。貌似什么文体都可以
10、选,但从独特性上来说,还是古诗较好。于是,基于“锻炼自己、学习探索”的目的,我们就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中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做了本次参赛的课文。在前期解读、教案设计的过程中,作为初次参赛的教师,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学校和老师们对于大赛的重视。从领导的亲切叮嘱、教案设计小组的团结协作、老教师们的关心指导中,我都能深刻感受到大家对于我这样一位青年教师的关怀和期待。当然,这也让我在无形中承担了不小的压力,怕自己准备不充分,怕自己缺少经验而犯错,更怕的是自己承担不起这份责任来。不过,成功从来都不会轻易而至,它欣赏的是在事业上有所准备的人。我强撑开眼睛,写完这一次的修改,“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我疲倦地对
11、自己说。关上电脑,将闹钟调好后回到了床上,很快便进入梦乡 一条长河,历经蜿蜒曲折,以无比宽阔的形态展现在我的眼前。它的尽头正如它的源头一样无法窥尽。天空笼罩着一层似有非有的薄雾,如同是在清晨的浅蓝色幕布上随意涂抹的白色。稍后,一轮红日跳出了地平线,此时的江水成为了一条金黄的绸缎,滚滚的江水犹如复活了一般,发出了滚滚之声 化零为整悟教法 课堂上,我正对着四年级(4)班的孩子们上课。一双双清澈求知的眼睛正望着我。这是我在前两天修改完教案之后进行的又一次教学活动。坐在教室后面的,是这次负责我校参加区级赛课活动的老师们。从接到参赛任务之后,老师们为了更好地帮助我进行准备,都付出了艰辛。有的老师带病坚持
12、来听我的课,有的老师专门调课找时间来指导我,有的老师陪伴我从第一稿修改到第四稿,还有的老师甚至在为我准备参赛的服装、课件和道具。对于这么多老师的辛勤付出,我怎么能不感激,怎么能不把感激化作课堂上的激情呢? 师:诗中的第一句已经交代了离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同学们,看看这一句诗中的“故人”指的是谁? 生:孟浩然。 师:“黄鹤楼”是这场送别发生的 生:地点。 师:那“烟花三月”是这场送别发生的 生:时间。 师:“烟花”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 生:繁花似锦。 师:那就让咱们再读一遍古诗,将古诗中的时间和地点有节奏地读出来吧! 当孩子们在齐读古诗的时候,我仔细听着,孩子们读得不错,我所强调的部分都用重音来
13、突出了。但当我把目光投向教导主任李老师的时候,却发现了她不太满意的眼神。作为这次参赛的主要指导者,她的目光是我最为关注的。“莫非有问题?”一丝不安掠过我的心头。 下课后,就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老师们针对这堂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其中,李主任讲道:“你要注意,你现在教授的是一首古诗。古诗的意蕴需要整体去感知,让学生们去体验,而不是把它当成枯燥的反复问答。不要刻意地将几个问题接连提出,这样会造成提问的琐碎化,挫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提的问题太细太碎,部分学生觉得无聊都开始打起哈欠来了?”李主任的话让我无地自容,曾以为自己设计的这几个提问是难度适宜、切中要害的,却没想到已经背离了“古
14、诗”这一文体形式的特征,因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可谓是弄巧成拙。李主任接着说:“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学生,都是为了学生有真的收获而非为了教师教学技巧的炫耀。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这一文体的美,就一定要从整体入手,切忌零碎化。从这一点来说,你的这几个问题都可以糅合成一个总的问题拿给学生,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自己寻找答案,这样既避免枯燥,又能让学生有真 收获。” 李主任的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原来如此。从那天开始,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有不明白之处就尽可能地多问、多学,向有经验的老师询问自己的不足,向教学优秀的老师学习教古诗的方法。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对于古诗教学来说,“整体感悟”是关键。
15、 咀词细读入真境 还是那一条江水,它变得比以前更加宽阔了。在滚滚波涛之中,我看到了一叶扁舟。的确是一叶扁舟,在滚滚东去的波涛中它显得那么渺小,似乎只要一眨眼就再也找寻不到它的踪迹似的。扁舟之上依稀站立着一个单薄的人影,那个人影默默地向着扁舟离开的方向望去。在他对面的岸边,有一座高大宏伟的木楼,楼前的河岸上同样站立着一个孤单的白衣身影整个画面寂然无声,而我却从这无声之中听出了一个“孤”字 从梦中醒来时,我发现自己口中仍念着这个“孤”字。突然之间,灵感的喷泉冲破了缠绕我许久的迷思。“为何不将这个孤字作为解读这首古诗的一个切入点呢?”带着兴奋,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合作小组的老师们。老师们充分地肯定了
16、我的想法,并且告诉我,古诗的学习本来就需要从重点的词句入手进行反复品味,这样才能走入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诗境。原来是这样啊!我一边嘲笑自己因为缺少古诗教学经验而自以为的“重大发现”,一边又开始反复品味起这个“孤”字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整理4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实录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想和大家聊聊: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那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引出诗人李白) 师:说说看,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学生交流收集的资料,并小结: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
17、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师提示注意读准题目中的生字) 二、新课 (一)、引导自学 师:很好,都读正确了。诗的题目中出现了一个“送”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了。那围绕这个“送”字你们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谁送谁? 师:真聪明,我把这个问题记下来(板书)。谁接着提? 生:在什么地方送? 师:好的,也记下你的问题。板书:在哪送 生:在什么时候送? 师:也不错,也记下。板书:何时送 生:怎么送? 师:太好了。这是个最棒的问题。板书:怎么送 生:送到哪? 师:很好。板书:送到哪? 生:为什么送? 师:不错。板书:为什么送? 师:同学们真
18、不简单,围绕一个词提了这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认真读读古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也就明白了。现在,老师给同学们两个友情提示,谁给大家读一读: (教师课件出示) (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要读出古诗的节奏感, (2)结合解释插图,读懂诗意,想象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果有什么收获和困惑了都可以和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一会儿我们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二)、引导汇报 1、检测朗读 师:刚才老师看有的同学边读边把重要的内容画出来,我非常欣赏这些让自己的思考留下记号的同学。那我先来看看你们读得怎么样了。谁
19、先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只有认真听,你才能发现别人读的闪光点和不足,你才能进步得飞快。 生:读诗 师:大家发现字音读错没有?谁来读一读?(帆读成了二声,没有一个同学发现) 师:孤帆远影碧空尽,帆应读第一声。领读 谁还愿意读? 生:读诗 师:你不仅注意了停顿,而且很有板有眼,节奏感鲜明,可以当小老师了。(放课件) 很多同学都想读,那我们大家一起来读。 (生齐读) 2、理解前两句 师:同学们已经读得很好了,那你从中读懂这些问题了么? (指板书上的问题)谁第一个汇报? 生:我弄明白了“谁送谁”这个问题是李白送孟浩然。(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 师:其他同学同意吧?(生同意。)等会儿坐下,说说你从哪儿读明
20、白的,好吗? 生:我是从题目中知道是送孟浩然。 师:诗是李白写的,说明是李白送孟浩然。 师:很会读书,做到了边读边想。说得也清楚极了。谁接着来? 生:我读明白了在哪送,是在黄鹤楼。 师:请同学们看,这就是黄鹤楼(课件出示图片)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使黄鹤楼名声大噪。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谁能接着汇报? 生:我读明白了“送到哪”这个问题,李白送孟浩然去扬州的。 师:你从哪里读懂的呢? 生:我从第二句“下扬州”中知道的。 师:那你知道作者为什么用到了“下”这个字么? 生:不知道。 师:课件出示黄
21、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古人有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水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从江上走想必一定是顺流而下了,所以用了这个字,也因此在第一句中用到了“西辞”。 生:我读懂了“何时送”这个问题,李白是在三月送孟浩然去扬州的。我是从第二句的中知道的。 师:很好,诗中作者写的是什么样的三月呢? 生: 是烟花三月。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你们想知道么?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扬州三月的图片,你们看看还可以用什么样的词描绘这扬州的烟花三月? (出示课件) 生:是百花盛开的三月。 师:百花盛开用得好。谢谢你,我明白了。还可以说是什么样的三月?读明白这个问题的同学可以继
22、续告诉我。 生:我来,是细雨如烟,繁花似锦的三月。 生: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生:是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生:阳光明媚的三月。 生:是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生;是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板书:烟花三月)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 (出示前两句课件)(指导朗读,指名读) 3、理解后两句 师: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 三月的江南“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也是最该携友同游的季节。可是诗人陶醉于这样的景色当中了么? 生:没有 师:你是从哪里知道的? 生:我是从诗的后两句当中知道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
23、流。 (出示后两句课件) 师:诗人的眼中没有美景,那有什么?看见什么了呢? 生:孤帆 远影 碧空 生:长江 师:三月的江南美景如画,长江的江面船只如云,那为何作者看见的是孤帆呢? 生1:因为他心里只有好朋友李白 师:正如同学们所说,李白看见了好朋友孟浩然乘坐的小船越走越远,越走越远. 最后- 生:看不见了 师:朋友的船再也看不见时,他只看见了- 生:长江水在往天边奔流。 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那李白为什么如此久久伫立江边送孟浩然呢? 生:不知道。 师:李白与孟浩然第一次相见就是李白生活的安陆的时候,那年李白大概20多岁,而孟浩然40岁左右。李白当时诗名尚小,而孟浩然名声在外。李白专程前
24、往鹿门山拜见孟浩然,两人习性相投,一见如故,孟浩然大加赞赏李白的诗,而且盛情招待他,建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是志同道合,情谊深厚,是忘年之交。几年以后,两人互相思念,于是相约来到江夏(今武昌),共同游山玩水,赏月看花半个多月。最后,孟浩然要去广陵,于是二人在黄鹤楼相别。李白就在那个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师:那同学们想象一下,这么亲密的友人马上就要离开了,当时的李白心情怎么样? 生:伤心 生: 难过 生:依依不舍 师:如果那一时候,站在江边送别的人是你:朋友登上了孤独的小船,风鼓白帆,由近渐远,最后消失在水天之间。你不忍离去,久久伫立岸边,目送千里。深情地凝视着水天一色的地方。那滚滚的东流江水不正象
25、征着你们的友谊么?那时那地,你将会怎样吟咏出这两句诗呢?(出示后两句的课件) 生:指名诵。 师:是啊!你们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佩和感情的深厚。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啊! 4、指导朗读 师:人们常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李白目送“孤帆远影碧空尽”有青山为据,流水为证,茫茫的长江水已为李白的真情所动容。如此的深情厚意李白用仅仅28个字就表达得淋漓尽致,可谓字有数而意无穷啊。其实朗读也是一种表达感情的好方法,你们能把自己从诗中感悟到的情感用读的形式表达出来么? (师放课件 生在乐曲声中练读,再指名读,评价) 师:刚才我看见好多同学已经熟读能诵了,还没有做到的同学加把油! (指名背诵)
26、 三、理解诗意 1、下面谁能把黑板上的六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得美一点。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座位的听听。 生互说 师:谁第一个来? 生:在美丽的.阳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扬州,孟浩然的小船已经走远了 ,看不见了,李白还呆呆地站在那儿看着长江流个不停。 师:这就样说,建议把第一个“在”去掉,就说美丽的阳三月。谁再说? 生: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 师:太好了,用了三个好词,继续说下去。 生:花红柳绿、鸟语花香的阳春三月,李白在黄鹤楼送老朋友孟浩然到美丽的扬州去。孟浩然乘坐的小船已经走远了,最后连影子也看不见了,只能看见长江的水不停地流淌,李白还站在那目送着
27、。 师:说的好,更说出了浓浓的惜别之情,老师为你们成为李白的知音而高兴。 四、拓展 1、交流积累 师:由于古代交通的不便,许多好朋友一别就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年在见一面,所以古代送别诗有很多,同学们平时是不是也收集积累了一些送别诗呢?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生:生背诵 (指名背收集的送别诗) 师 :看来同学们平时有积累的习惯,非常好。有的诗意同学们可能还不太懂,你们可以运用我们这节课学习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古诗,如果没有解释,你们可以自己运用字典或者到课外搜集资料,自己做必要的解释,这样就能读懂了。 2、补充一首李白诗,课件出示金陵酒肆留别 看看这首诗的后两句对你有什么启发?(让学生自由说) 五、作
28、业超市,自由选择(出示课件) 1、读诗 2、背诗 3、画诗 4、收集积累李白的诗 教后反思:这堂课是我在棋盘乡中心小学援教时所教的一堂课,教后感觉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气氛较轻松、活跃,学生读得较多,基本上会背诵,学生由不会读渐渐在我得引导下变得会读,且达到了吟诵的水平,课堂上我没能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还有少数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对诗境、诗情的体会不够深。 反思一:读诗,古诗教学的主旋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此话都在告诉我们读诗是学习古诗的最重要方法。读诗应与多形式、多层次相结合,它的魅力可能才会更大。如我在课堂上,在理解诗意前采用了
29、预习自由读、检查正音读、老师范读、欣赏体会读等形式,学生读的变化感觉很大,由唱读随着老师的引导逐渐读得有板有眼,节奏感鲜明,在知诗意、理解诗意后、体会诗情后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到自由吟诵。好多学生读诗的兴趣也很高,连下课放学后也能听到孩子们自由吟诵。我引导学生读诗时做到了循序渐进:读正确读通顺欣赏诗感情朗读自由吟诵,若想让学生一步到位是很难做到的。 反思二:深钻教材很重要。因为这是一首送别诗,我便紧扣一个送字引导学生提问题,设计看似俗套,实际藏巧,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诗文中,学生认真读诗,把答案找出来了,诗的意思就明白了。当我引导学生体会感悟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吟诵后,让学生将黑板上的几个问题连起
30、来说说诗意时,他们一点也不觉得难,并能很好地表达出浓浓的惜别之情。 反思三: 全堂课上学生的个体朗读仍旧太少,应继续加大面积,让个体朗读落到实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整理5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5、小组朗读,全班齐读。 四、观图入境,品味感情 1、师边范读,边板画(诗人站在江边看着远去的船只。学生观察图画,体会是人的心情。) 2、结合板画以及诗配画,体会诗人感情。 A、说说那几句诗可以表现图的意境。 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什么意思? 学生交流、汇报。 “孤”是什么意思?(孤单、孤独);“孤
31、帆”(一只船) 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长江上应该是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景象,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诗人站在岸边看着友人乘坐的船远去,诗人心中有什么样的感触呢?(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感情)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船渐行渐远:“孤帆远影碧空尽”“尽”是什么意思?(消失了、没有了)诗人眼前果真什么都没有了?都尽了?(不是)“不尽”的是什么呢?(他们之间的深厚感情) 诗人送别友人,当船行驶到远方,诗人依然驻足远望。 师引读“孤帆”生接读“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唯见长江天际流”想象一下诗人这时眼中看见了什么?(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从哪个字看出只看见?(唯见)这江水就像?
32、(诗人对友人绵绵不绝的情谊) B、看图想象 孤帆已消失在诗人的视线外,只看见了滚滚的长江水,此时此刻,李白的心情一定会像这江水一样不平静吧!他会想些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说李白、孟浩然在一起时的事例,以及两人分开时的惆怅) 我用这样的句式引导: 当李白_,孟浩然_。 当李白_,孟浩然_。 这时你就是李白,站在江边久久凝望着扬帆远去的故人。 这时你就是李白,感叹“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指一生接读。问:你读后体会到了什么?(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得感情)(板书:依依不舍) 3、师引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生接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五、脑中构画,熟读成诵 师:
33、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来到那千年之前的李白送别孟浩然的黄鹤楼旁,去体会是人与友人之间依依不舍得情感吧! (背景音乐:阳关三叠)师范背,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学生试背,指名背、齐背。 师:古诗是一杯陈年的老酒,故事是一首优美的歌,同学们,你们想不想欣赏欣赏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古诗谱成的歌曲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整理6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1、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背靠蛇山,俯临长江,雄伟壮观。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2、之:往,去。 3、广陵:
34、扬州的旧名。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西辞:黄鹤楼在广陵的西面,在黄鹤楼辞别去广陵,所以说“西辞”。 6、烟花:指柳如烟、花似锦的明媚春光。 7、碧空尽:在碧蓝的天际消失。尽:没了,消失了。 碧空:一作“碧山”。陆游的 入蜀记云:“八月二十八日访黄鹤楼故址,太白登此楼送孟浩然诗云:孤帆远映碧山尽,惟见长江天际流。盖帆樯映远,山尤可观,非江行久不能知也。” 8、下:沿江顺流而下。 9、尽:消失。 10、唯见:只能见到。 11、天际:天边。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
35、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春光灿烂,知心朋友扬帆启程,诗人站在楼上,凝望孤帆渐渐远去,直到它完全隐没在青天绿水之中。最后只见滚滚江水流向天边,诗人的感情也随着江流而起伏。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公元7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
36、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诗人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
37、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他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他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
38、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
39、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指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给读者的感觉
40、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烟花在扬州的另一种解释为柳絮。三月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正是烟花之地。“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孤帆远影碧空尽”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
41、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像滚滚东去的一江春水吗?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将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将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方案整理7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由诗谱写的歌曲吗? 生(齐答):听过。 师:都听过哪些诗曲? 生1:我听过锄禾的诗曲,非常好听。 生2:在一次少儿节目上,我听过鹅、望庐山瀑布等由诗谱
42、写的歌曲,非常有韵味。 生3:老师,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会吟唱春晓,好听极了!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吟唱一首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师生一起吟唱春晓,学生意犹未尽。)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吟唱诗曲,现在,老师唱一首歌,你们帮老师听一听,看看这首歌在哪种场合唱较合适? 师(吟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入情地哼唱,学生入迷地听着。) 师:(歌曲完毕,故作迟疑状)谁能帮老师这个忙呢? 生1:好像可以在欢快热闹的场合唱。 生2:不,我倒觉得应该是在平静柔和的时候唱。 生3:我想这首歌曲应该是表达一种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是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3:老师的表情、老师吟唱的曲调告诉了我。 师:你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感情也很丰富,谢谢你!其实不仅歌曲能表达难分难舍的离别情意,古诗也有许多是表达与友人送别情意的。今天老师就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歌。 (师转身板书课题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由诗谱曲师生吟唱是本课开场的一个亮点,在师生、生生轻柔、平缓富有韵味的曲调声中,诗韵、诗情已弥漫整间教室,并悄无声息地融进学生的心田。 师:你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生1:这首诗写的是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2:更具体的,应该是李白在黄鹤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