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大单元“四步复习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大单元“四步复习法”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2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单元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下册大单元“四步复习法”第一步:单元学习目标整合1反复朗读课文,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齐桓晋文之事庖丁解牛这些先秦散文,要反复朗读甚至熟读成诵。2抓住人物个性化的言行,鉴赏人物形象。3理清事件情节发展,在矛盾冲突中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人物性格。4拓展探究,学习古人先贤对社会、人生、历史的深刻思考,探究其现实意义。第二步:单元学习重难点中国古代散文源远流长,根深叶茂,是人类文明史上璀璨绚丽的文化宝库,数千年的散文创作,或记言,或明理,或言志,或记事。在这里,我们能聆听到孔子的谆谆教诲,我们能见识到孟子的睿智与雄辩,我们能欣赏到庖丁精湛的解牛技巧;在这里,我们能看
2、到白发苍苍的烛之武在夜色中走向危机四伏的秦军大营,我们能看到勇武无双的项羽在鸿门宴中慢慢丧失了自己的优势。“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读史可以明智,让我们走进历史,去学习古人的智慧。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本文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四位弟子的一次闲谈,四位弟子各自阐述自己的志向,孔子加以点评,具体生动地表现了他们的思想、志向和不同性格,突出地显示了儒家礼乐治国的共同理想。齐桓晋文之事是孟子晚年第二次到齐国和齐宣王的一次谈话记录,它较为系统地阐明了孟子行仁政而王天下的政治主张,充分表现出孟子文章的曲折尽情、气盛言和的特色,洋溢着一种波澜壮阔的气势美,而且在论证的过程中又富有逻
3、辑的力量。庖丁解牛选自庄子内篇养生主。养生主是庄子宣扬其养生之道的文章,其中以庖丁解牛的预言加以论证:人处世间,只有像庖丁那样,顺其自然,避开一切矛盾,“以无厚入有间”,才能保身、全身,从其思想上来讲无疑是消极的,但从另一个角度讲,无不充满了庄子处世的智慧。烛之武退秦师讲述公元前 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之际,烛之武只身前往敌营交涉,在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鸿门宴节选自项羽本纪,作者通过对鸿门宴全过程的具体生动的描写,揭示了项羽自矜功伐、为人不忍的悲剧性性格及其失败的必然性。而刘邦能化险为夷,与他知
4、己知彼、知人善任、果敢坚决的性格优势密不可分。鸿门宴中人物众多,形态迥异,栩栩如生。矛盾此起彼伏,险象环生,引人入胜。内容精彩纷呈,耐人咀嚼。司马迁以他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引发我们不十人生、历史、性格、命运的重新审视和深入思考。第三步:单元重难知识易混易错一、文言文阅读整体突破(一)建立正确的阅读观整体阅读整体着眼,局部入手,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基本原则。所谓整体着眼,就是指通读全文,了解全篇大意。只有做到对文本内容的整体把握,才能在解题时迅速找到答题区间,找准相关字句,从而联系具体语境准确作答。实词义项的选择、句意的理解和翻译都必须回归原文,联系上下文,考虑其所在段落乃至全篇内容;文意的分析
5、和概括更离不开对文本中心人物、中心事件、中心内容、中心论点的整体把握。因此,整体把握全文,对考生迅速、准确地解答题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看整体文言文阅读不仅要关注一字、一词、一句,还要关注文章的整体,看文章整体写了什么内容,哪些人,哪些事,什么性格、品质,这些都是要先把握的。考生不要急于做题,不要急于破解哪个词、哪句话,先要弄清文章的整体内容及行文特点,这是整体阅读的核心内容之一。2.整体看不要以为阅读完文本材料就算整体把握了。文本本身固然重要,但标题、文后注释、试题这些内容也绝不可忽视,它们是整体把握文意、解决疑难的重要辅助内容。整体看,就是先抓住文本本身,再看标题、选文出处、文后注释及
6、试题这些内容,看它们为整体把握提供了哪些或明或暗的辅助信息。总之,把标题、正文、出处、注释、试题全都看完了,才能整体把握文意。(二)文言文整体阅读“五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勾画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勾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3.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卷都有的文意概括题。该题所给的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是不正确项,也不是完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
7、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的正确文意便是考生读懂文意最好的“提示”和“拐杖”,考生一定要“借”此题来解文。4.以文解文法: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要仔细发掘。5.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能给解文、解题带来一定帮助。解题时,考生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二、文言断句题文言文断句,在传统上被称为“断句读”。正确断句,需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古代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因此,断句能力的高低,成了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文言文断句也成为高考常规试题之一。一、文言断句“三原则
8、”第一,通读全文,结合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及句子之间的联系。第二,先易后难,把能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第三,重视复查,断完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句子的含意、情理逻辑再检验一遍。三、文化常识题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但高考考查的重点是与重要文学作品有关的内容。从内容上划分,古代文化常识大致可划分为九大类别:姓名称谓、宗法礼俗、古代官制、教育科举、天文历法、古代地理、文学艺术、历史人物、古文特有词汇。文化常识复习“三方法”文化常识覆盖面广,综合性强,涉及的知识要点繁多而复杂,这就要求广大考生能够结合考情有效把握复习方向,明确知识要点所在,掌握科学的复习方法。
9、1.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中学语文教材始终是我们展开复习的根本。立足教材、紧扣教材是我们高考取胜的不二法门。2.强化训练,整理笔记做好教材复习的同时,大量的试题训练也必不可少。在这过程中,面对丰富的文化常识,我们必须重视笔记的整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不妨结合具体试题例句,把我们在强化训练过程中遇到的文化常识,及时归类整理到笔记本上,或及时整理制作成专题知识卡片,利用课余的零散时间随时随地加以记忆。3.分门别类,掌握方法我国古代文化知识博大精深,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就给广大考生的复习备考带来了不小的障碍。所以,我们的笔记整理工作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比如,我
10、们可以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按照古代官制、姓名称谓、教育科举、天文历法、宗法礼俗等标准进行分类,将相关知识进行总结归纳;我们也可以采用表格的形式,把常识性知识列成一览表,条理清晰,一目了然,便于记忆;我们还可以进行对比记忆,比如把表示官职提升与表示官职贬降的词语进行对比,表官职提升的词语有升、迁、晋、进等,表官职贬降的词语有谪放、贬谪、左迁迁谪等,通过分组对比,巧妙记忆,印象会更加深刻。四、概括分析题概括分析是在对文意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叙述的事件或所主张的观点归纳概括、理解分析。近年来,高考试卷均把对文意总体把握的考查作为文言文阅读考查的重头戏。概括分析题往往将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与“分
11、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并考查。概括分析题的选项内容多是命题者对原文进行的转述和分析。五、文言翻译题文言翻译题的综合性较强,涉及的文言知识点多,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手段,属必考题。文言文翻译集中考查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文化常识等多方面的知识,考查了考生阅读文言文的综合能力,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文言翻译题是高考卷分值较高的一道题。从近年来考生答题的实际情况来看,该题得分率还是普遍偏低的,如何科学高效、准确地掌握这一题型的应试技法,是摆在众多考生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文本一:鲁穆公问于子思曰:“何如而可谓忠臣?”子思曰:“恒称
12、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公不悦,揖而退之。成孙弋见。公曰:“向者吾问忠臣于子思,子思曰:恒称其君之恶者可谓忠臣矣。寡人惑焉,而未之得也。”成孙弋曰:“噫,善哉言乎!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尝有之矣。恒称其君之恶者,未之有也。夫为其君之故杀其身者,效禄爵者也。恒称其君之恶者,远禄爵者也。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选自鲁穆公问子思)文本二: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子思曰:“臣羁旅于此,而辱君之威尊,亟临筚门,其荣多矣。顾未有可以报君者,唯达贤尔。”卫君曰:“贤则固寡人之所愿也。”子思曰:“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君曰:“必用以治政。
13、”子思曰:“君弗能也。”君曰:“何故?”答曰:“卫国非无贤才之士,而君未有善政,是贤才不见用故也。”君曰:“虽然,愿闻先生所以为贤者。”答曰:“君将以名取士耶,以实取士耶?”君曰:“必以实。”子思曰:“卫之东境有李音者,贤而有实者也。”君曰:“其父祖何也?”答曰:“世农夫也。”卫君乃卢胡大笑曰:“寡人不好农,农夫之子,无所用之。且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子思曰:“臣称李音,称其贤才也。周公大圣,康叔大贤,今鲁、卫之君未必皆同其祖考。李音,父祖虽善农,则音亦未必与之同也。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今君不问李音之所以为贤才,而闻其世农夫,因
14、笑而不受,则君取士果信名而不由实者也。”卫君屈而无辞。(节选自孔丛子抗志第十,标点有改动)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B.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C.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D.子思自齐反卫/卫君馆而问曰/先生鲁国之士/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揖,即拱手
15、行礼,是古时汉民族相见礼的一种形式,“揖”据考证约源自周代以前。B.禄,古代一般指官吏的俸给,不同于作为现金发给官吏的“俸”,“禄”发的是实物。C.“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与归去来兮辞“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字含义不同。D.祖考,一般指祖先,也可指已故的祖父或父祖辈的人,已故祖母一般则称祖妣。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穆公对子思的回答感到困惑,就召见成孙弋请他解除疑惑,成孙弋认为子思的话很有见地,同时也表明总是能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B.为报答卫国国君的厚遇,子思认为自己只能向他推荐贤能之士,并在交谈时指出卫国不缺乏贤才却没有好的国政是因为贤才没有得到重用。
16、C.对于应该如何取用贤能之才,子思认为不是靠名声,而是要靠实际能力,并趁机向卫国国君推荐卫国东部边境的李音,说他就是有实际能力的贤人。D.与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但他们的后人,也就是现在鲁国和卫国的国君不一定圣贤一样,李音也未必会像他的祖辈一样一世务农。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2)君言世臣之子未悉官之,则臣所谓有贤才而不见用,果信矣。5.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的进言各有何侧重?由此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子思?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答案及解析1.答案:B解析:第一步:对比选项。对比四个选项,可以发现四个选项的区别在“然不以卫之褊小犹步玉趾
17、而慰存之愿有赐于寡人也”这一部分的断点上。A、C两项都在“犹步”后断开,B、D两项都在“犹步”前断开;A、D两项都在“慰存之愿”后断开,B、C两项都在“慰存之”后断开。由此可知只要弄清楚“褊小犹步玉趾”和“慰存之愿”这两个地方的断点就可以得出答案。第二步:分析断句。第一处,“步”与“玉趾”之间是动宾关系,意为“迈开脚步”,中间不可断开,因此应在“犹步”前断开;第二处,“愿有赐于寡人”意为“希望对我有所赐教”,语意完整,中间不可断开,因此应在“愿”前断开。第三步:确定答案。根据第一处断点可排除A、C两项,根据第二处断点可排除A、D两项,故选B。2.答案:C解析:“未审君之愿将何以为”与归去来兮辞
18、“审容膝之易安”中的“审”字含义相同,二者都是“知道”的意思。3.答案:A解析:“就召见成孙弋请他解除疑惑”曲解文意,文本一中说的是成孙弋觐见时,鲁穆公趁机向他求教,而非主动召见他。4.答案:(1)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2)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真实啊。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解析:【参考译文】文本一:鲁穆公向子思问道:“怎样才能称作忠臣?”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鲁穆公(闻言)不高兴,向子思作揖后就让他退下了。成孙弋觐见。鲁穆公说:“刚才我向子思问忠臣的事,
19、子思说: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可以称作忠臣。我对此感到困感,还没有想明白。”成孙弋说:“噫,这话说得好呀!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曾经是有的。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还未有过。因为君主而失去生命的人,效忠的是俸禄和爵位。总是指出君主的过错的人,是远离俸禄爵位的。为了道义而远离俸禄爵位,(如果)不是子思,我怎么会听说这种事呢。”文本二:子思从齐国返回卫国,卫国国君到子思的住处问他说:“先生是鲁国士人,但不认为卫国面积狭小,仍然亲自前来安慰恤问,希望对我有所赐教。”子思说:“我寄居在这里,辱没您的威严,您多次光临寒舍,那是莫大的荣幸啊。想想没有什么可以用来报答您的,只荐举贤才罢了。”卫国国君说:
20、“(得到)贤才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子思说:“不知道您想要怎么任用贤才?”卫君说:“一定用他们来治理国政。”子思说:“您做不到。”卫君问:“为什么?”子思回答说:“卫国并非没有贤能的人士,您却没有良好的国政,这是贤能人才没有被任用的缘故啊。”卫君说:“即使这样,(仍)希望听听先生所认为的贤才(应该怎样任用)。”子思回答说:“您将要根据名声取用士人呢,还是根据实际能力取用士人呢?”卫君说:“肯定根据实际能力。”子思说:“卫国的东部边境有个叫李音的人,他贤能且有实际能力。”卫君问:“他的祖辈是做什么的?”子思回答说:“世代都是农民。”卫君就呵呵大笑说:“我不喜欢农民,农民的儿子,没地方任用他们。况
21、且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也)没能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子思说:“我举荐李音,是举荐他的贤能。周公是大圣人,康叔是大贤人,现在鲁国、卫国的国君不一定都像他们的祖辈一样圣贤。李音,他的祖辈虽然善于务农,但是李音也未必与他的祖辈一样。您说历代有功勋的旧臣的儿子没有全都给他们安排官职,那么我所说的有贤能之才却没有被任用,果然真实啊。我问您,本来就是怀疑您取用士人不是根据实际能力。现在您不问李音为什么能成为贤能之才,却听说他祖辈世代都是农民,就嘲笑并且不接受他,那么您取用士人果真是相信名声却不凭借实际才能啊。”卫君理亏而无言以对。5.答案:子思对鲁穆公进言是教其如何识别忠臣,对卫国国君进言时则希望他
22、治理国家要重用真正的贤才。这表现出子思不畏权贵,敢于直言劝谏的负责态度。解析:从题干可以看出,本题考查了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对比分析子思对鲁穆公和卫国国君进言的侧重点,这需要考生结合进言的内容、前后文的对话环境以及国君的意图进行归纳提炼。从文本一来看,主要是在谈论怎样能称作忠臣的问题;从文本二来看,主要是劝谏其不拘身份重用贤才。二是要求考生根据两次谏言分析子思的形象特征,考生可从“为义而远禄爵,非子思,吾恶闻之矣”“臣之问君,固疑君之取士不以实也”等对话中,归纳出其不畏权贵、直言敢谏的形象特征。据此可得出答案。第四步:单元核心素养对接高考一、文言文整体阅读“五方法”1.勾画圈点法:边阅读,边勾画
23、出人名、地名、时间词、事件起讫词语及文中评议性词句,勾画出较难理解的词句等,同时思考、总结“何人、何时、何事”等内容。2.主线阅读法:阅读时牢牢抓住“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做过什么事、事情的结果怎样”这条主线来筛选信息,划分层次,把握内容提要。3.借题解文法:要借的这个题就是几乎每卷都有的文意概括题。该题所给的四个选项均是命题人对文意的概括,其中只有一项不正确,即使是不正确项,也不是完全不正确,错误只在个别词语上。这样,该题绝大部分的正确文意便是考生读懂文意最好的“提示”和“拐杖”,考生一定要“借”此题来解文。4.以文解文法:借用文章中的话来理解。文章中的诸多因素之间存在着一种互相制约、
24、互相阐释的关系,这是考生解文的一种依据,阅读时要仔细发掘。5.以注解文法:命题者往往会给一些注释,这些注释能给解文、解题带来一定帮助。解题时,考生千万不要对其视而不见,一定要充分利用。二、“六抓”文言断句实用技巧1.抓关键实词,利用语法结构断句遵循语法结构规律,对文言文句子进行语法分析,这是断句的基础。文言文句子中某些词语是属上还是属下,有时难以断定,但当运用语法知识划分主、谓、宾时,就很容易判定了。语法上充当主干成分的主要是名词、代词和动词,这便是“关键实词”。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一般在中心词前。我们在断句时,需要先通读全文,找出人名、地名、事物
25、名、朝代名、国家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或代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作主语,常可在前断开,主语之后一般不断句(者也”式判断句的主语之后应断句);作宾语,常可在其后断开。此外,文言句式中,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和宾语常有省略现象,这时的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谓语之后如果没有宾语、补语就要断句,如果有宾语、补语一般不断句(但“曰”“云”“言”等字作谓语时,要把它和它的宾语断开)。2.抓使用规律,利用文言虚词断句文言虚词一般不表示实在的意义,不充当句子成分,主要作用是表语法关系和语气,但也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我们在学习中应熟悉各类常见虚词的用法,尤其是它
26、们在句中常处的位置,这对断句有极大帮助。(1)句首语气词有“夫”“盖”“惟”“焉“其”“盍”“且夫”“若夫”乃夫”已而“至若”等,通常在它们前面断句。另外,“嗟夫”“嗟乎”“呜呼”等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都可断句。(2)句末语气词有“也”“矣”“哉”“乎”“与(欤)”“焉”“耶(邪)”“兮”“耳”“而已”等,通常在它们后面断句。(3)“以”于”“为”“而”等,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句。但如果“而”表转折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且完整的句子时,“而”字前面要断开。(4)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
27、句。当然,我们在利用虚词断句时,也要注意灵活性。如“乎”一般放在句末,表感叹、疑问等语气,后面要断开;但要考虑特殊情况,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乎”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后面就不能断开了。3.抓引用提示词,利用对话标志断句文言文在对话或引文中,经常用“曰”云”言”谓”等字提示,这为正确断句提供了方便。遇到这些提示语,我们很容易根据上下文判断出说话的人及其所说的内容,一般在它们后面断开。需要注意的是,对话时,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4.抓语序句式,利用特殊句式和固定结构断句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着非常大的限定。如“者
28、,也”是典型的判断句式,除前后外,中间也可断开。又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为反问句式,“为所”“受于”见于”等为被动句式,这些句式只能在整体前后断开。此外,倒装句的语序需要特别注意,尤其应该抓住介宾短语后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句式规律。文言文中还有一些固定词组,其中一些还是古今异义词,断句时不能轻易拆散它们。如“有所”无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无”“无乃”“何以”“于是”“然则”等。5.抓表达习惯,利用修辞手法断句文言文不仅文字典雅,而且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常用排比、对偶、反复等修辞手法,呼应和承接句子,这也为我们正确断句提供了条件。
29、如文言文中常见的反复、对比、排比及并列结构,一般在相同位置有相近或相反词语,应当在它们之间断开。如贾谊的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6.抓行文思路,利用总分关系断句古人写文章不仅善用修辞、讲究句式,还注重行文思路。阅读文言文时就可以抓住这一特点,特别是利用总分关系来断句。总分关系是指语段中有一句话对全段内容进行总结说明,其他几句分别从不同方面展开。总分关系构成的语段,在形式上可以先总说,后分说;也可以先分说,再总说;还可以先总说,再分说,最后小结。如孟子梁惠王下中的“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
30、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一句,先分述再总述,“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是小结。三、(一)文化常识设题“四陷阱”设误点示例扩缩范围太守是那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2020年全国卷)辨析:中国科举起源于隋,所以“主要掌管科举”错误,这是扩大了范围。太守也并不掌管军事。张冠李戴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廷举行,由丞相主持。(2020年全国I卷)辨析:“由丞相主持”错。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以偏概全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2016年全国I卷)辨析:“朝廷中的各级官员”错,“有司”的含义有
31、二:一是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二是泛指官吏。此题中的“有司”是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误解词义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2018年全国卷)辨析:“旧时均可指国都”错,“师”单用时不表示国都。(二)文化常识解题“三技巧”技巧说明巧用文言材料中的语境信息进行推断。从文言词语角度考查文化常识,所选词语符合该文言材料的语境,因此可以巧用文言材料中的前后语境信息进行推断。2017年全国卷,根据原文信息“意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因二孙杀人事未发觉,所以拷问子春,最后的结果是二孙自杀。抓住原文的这些信息,结合特定的语境,可以
32、推知“然后再作考察”的说法是错误的。“考”是通假字,指拷问。巧用学过的课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高考对文化常识的考查,是一个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拓展过程。许多知识来自课内,只有把课文中出现的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记牢,巧用学过的课文中的信息进行推断,才能轻易解答此类题目。2017年江苏卷第7题D项,“趋庭”语出王勃滕王阁序:“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兹捧袂,喜托龙门。”典出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后因以“趋庭”为承受父教的代称。巧用题干中的常识信息进行推断。文化常识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古代的称谓、官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文书的名称、官场的礼节、朝廷的机构设置、典章制度、行政
33、区划、一些避讳的说法等上,这类题目的错误项一般设置得比较明显。题干本身可能包含了常识,根据我们平时的积累,巧妙地分析,就能解决一些问题。如2017年全国卷第11题C项: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显然是错误的,近侍是左右侍从的人,多指在君主身边侍从的臣子,此处说他们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显然不符合常理。四、(一)概括分析答题“三步骤”1.全面理解,整体把握不论做哪一类题,先要能够从宏观上对全文有个整体的了解和认识,重点掌握一些关键信息,如重要的时间点、文中表达重要意思的词句、文章的主旨或观点等等。对于人物
34、传记,我们要注意人物的语言、事迹和性格,故事的来龙去脉;对于游记,则要注意游览的顺序和时间,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等等。另外,在阅读时不能贪快,不能因急于下手而跳读、漏读同时,需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以发现隐秘而细小的错误点。2.关注细节,依文索义错误选项通常是把某一情节通过添加、转移、曲解等方式做了细微的改动。所以我们在审读选项时,对细微的情节,包括人物的言行、对人物的品评、动作的施动与受动、时空上的顺序等等,都不能忽略。选项对文中信息的描述有两种方式:直述和转述。如果是转述,我们要注意转述的句意与原文是否保持一致。判断选项正误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原句,再结合上下文语境准确
35、理解词句的意思,切记不可凭印象主观臆断。有的选项可能涉及原文的多处细节,这些都要准确找到,不能想当然,要判之有据。如果说某一分句在文中根本找不到相应的句子,那十有八九是无中生有。3.仔细比对,反复推敲概括分析题的解题关键是“比对”,就是把每一个选项都与相应的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细致对比,重点关注人物与事件是否一致,时间上有没有颠倒,空间上有没有混淆,用词是否妥当,有没有故意拔高或降低对人物或事件的评价,有没有错误地理解某个关键词或关键句。找到某处存疑的地方后,再比对原文中的句子反复阅读,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推敲。一般说来只要找到原文,判断出选项是否错误应该是不难的。(二)概括分析答题“五比对”此类
36、题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和重点题,命题者会有意设置错误陷阱,干扰考生的判断。我们可以采用比对法来解答这类题目。比对法就是把选项与原文进行细致的比对分析,从中发现选项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地方,进而找出选项的干扰之处。比对法比对的内容是:人物、时间、地点、关键词语、添加或删减的内容、因果关系等。1.比对人物分清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做的不同事,产生的不同结果,防止张冠李戴、颠倒事实。辨析时应重点抓住“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尤其要看主语、谓语与原文是否一致。命题设误误解形象把通过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张冠李戴把甲人物所为说
37、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比对方法要围绕“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重在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2.比对时间、地点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搞错。考生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何事,识破“时间错误”的陷阱。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命题设误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空间错位把不同地点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时,命题者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比对方法比对分析时特别注意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
38、,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3.比对关键词语命题者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因为故意曲解的词语往往起关键作用,且不易把握,故要认真比对。命题设误曲解文意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从而制造干扰项干扰考生,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归纳不全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比对方法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道理的分析、阐述,如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在转述时是否漏掉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4.比对添加、删减的内容或调换的顺序比对选项中有无被命题者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
39、容,防止无中生有或于文无据;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命题设误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无中生有。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范围。比对方法辨析时应将选项的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的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词语,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5.比对因果关系比对命题者是否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防止因果倒置或强加因果。命题设误改变因果命题者将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
40、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成其他关系。事件杂糅命题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是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比对方法辨析时应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五、(一)文言翻译“四关注”1.关注专有名词(1)人名。一般可以不翻译,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廉颇,是赵国优秀的将领。这里廉颇是人名,可以直接保留,不用翻译。有时候,古人有名、字、号、官职等多种称谓也可以翻译成名字或者其他被熟悉的称谓。比如:张良是时从沛公。(鸿门宴翻译:张良这时正跟随刘邦。(2)地
41、名。一般也不用翻译,如:其后秦伐赵,拔石城。(廉颇蔺相如列传)翻译:此后秦国攻打赵国,夺取了石城。但是有的时候地名要换成现代汉语中熟悉的形式。如: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翻译:于是(屈原)怀里装上石头,最终跳到泪罗江里自杀了。这里的“泪罗”就要翻译成“汨罗江”。(3)年号。年号一般不用翻译。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张衡传)翻译:永元年间,他被推举为孝廉,没有去应荐。(4)官名。官名可以保留。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张衡传)翻译:汉安帝常听说他擅长术数方面的学问,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两次升迁为太史令。2.关注单音节词古汉语中单音节词非常多,这
42、类词翻译时一般要译成现代汉语中常用的双音节词。如: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木直中绳,鞣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劝学)翻译:学习不可以停止。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出来的,但比蓼蓝颜色更深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加热它,使它弯曲成为车轮,它的弯度可以合乎圆规。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是加热使它变成这样的。上面句子中加点的单音节词都被翻译成了双音节的词。3.关注省略成分文言文中有很多省略,甚至有的时候主语都可以省略,这在现代汉语中是不允许的,在翻译的时候,一定要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1)主语的省略。如: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
43、食。(桃花源记)翻译:(桃花源中的人)看到渔人,大吃惊,(他们)问(渔人)从哪里来。(渔人)都回答了。(桃花源中的人)便邀请(渔人)回家,摆酒杀鸡给(渔人)做饭。(2)谓语的省略。如:初为霓裳后六么。(琵琶行并序翻译:开始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后来(弹的)是六幺。(3)宾语的省略。如:于是王召见,问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根据上文“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可知,此处省略了宾语“蔺相如”,补读出来是“于是王召见蔺相如”。因此上一个句子可翻译为:于是赵王召见了蔺相如,问蔺相如说:“秦王要用十五座城池来换我的玉,可以给他吗?”(4)介词的省略。如:沛公欲王关中。(鸿门
44、宴)翻译:刘邦想(在)关中称王。4.关注多余成分(1)偏义复词的“偏”义。如: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翻译: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的变故。(这里“出入”意义相反,但只取“进入”的意思)(2)删去多余的语气词。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翻译:跟老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句中语气词“也”不翻译)(二)文言翻译“六字诀”1.留“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词汇和专有名词。在现代汉语中仍常用的成语或习惯用语,一般人都能够理解,可以保留不译(译了,反而显得不通顺),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鸿门宴),“劳苦功高”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不译;朝代、年号、谥号、庙号、人名、爵位名
45、、书名、地名、官职名、器物名、度量衡等专有名词,也可保留不译。2.换“换”,即翻译时把文言文中的部分词语替换成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将文言词替换成现代汉语词;将古汉语的单音节词替换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将古今异义词替换成古代汉语的意思;将通假字替换成本字;将活用的词替换成活用后的词等。翻译要彻底到位,以防文白混杂,不伦不类。3.调“调”,即按照现代汉语的习惯,在对译的基础上,将特殊句式的语序调整过来,使译句畅达。翻译时需要调整语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几种:介宾短语后置句,翻译时要将介宾短语移至谓语的前面。定语后置句,翻译时要把定语移到被修饰、限制的中心语之前。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求人可使报秦者,
46、未得”,应翻译为“寻求一个可以派去回复秦国的人,没有找到”。谓语前置句,翻译时必须将主谓成分颠倒过来。如愚公移山中“甚矣,汝之不惠”,应翻译为“你也太不聪明了”。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要将宾语移到动词或介词之后。4.删“删”,即把没有意义或不必译出的衬词、虚词删去。文言句子中有些词,如句首语气词“盖”“夫”、音节助词“之”、用于特殊场合的连词“而”等,在翻译时删去之后也不影响译文的准确、通顺,便可删去不译。5.补“补”,即补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隐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语、谓语,宾语以及介词“于”等,从而使句意完整。6.变“变”,指根据语境,灵活变通地翻译。往往用于上述五种方法都用上了还难以准
47、确翻译时。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运用修辞或典故的地方时,应学会变通地翻译。如:对比喻句的翻译,应尽量保留比喻的说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译出本体即可。如过秦论中“金城千里”,可译为“辽阔的国土、坚固的城池环绕,牢固可靠”。对借代句的翻译一般只要把所代的事物写出来就可以了,如可以将“缙绅”“三尺”“纨绔”分别翻译成“官员”“法律”“富家子弟”。对委婉说法和避讳语的翻译,只要将其按照现代汉语的用语习惯表述出来就可以了,如可将“会猎”“更衣”翻译成“出兵征伐”“上厕所”。【2022新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吴汉,字子颜,南阳人。韩鸿为使者,使持节,徇河北,人为言:“吴子颜,奇士也,可与计事。”吴汉为人质厚少文造次不能以辞语自达邓禹及诸将多所荐举再三召见其后勤勤不离公门上亦以其南阳人渐亲之上既破邯郸,诛王郎,召邓禹宿,夜语曰:“吾欲北发幽州突骑,诸将谁可使者?”禹曰:“吴汉可。禹数与语,其人勇鸷有智谋,诸将鲜能及者。”上于是以汉为大将军。汉遂斩幽州牧苗曾,上以禹为知人。吴汉与苏茂、周建战,汉躬被甲持戟,告令诸部将曰:“闻鼓声皆大呼俱进,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