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一般检验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血液一般检验课件.ppt(5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血 液 一 般 检 验 血液检查的临床意义w血液通过循环系统与全身各组织器官密切联系,参与机体呼吸、运输、防御、调节体液渗透压和酸碱平衡等各项生理活动,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内外环境的平衡。在病理情况下,造血系统的各种疾患,除直接累及血液外,常会影响全身各组织器官,例如贫血患者,由于血液携带氧功能减低,可使全身各器官缺氧,导致循环、消化、神经、泌尿等系统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反之各组织器官的病变也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血液发生相应的变化,例如全身各组织的感染性炎症可引起血液内白细胞总数和分类计数的改变。因此,血液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可提供许多信
2、息,是临床检验中最常用、最重要的基本内容。血液的一般检查(血常规检查)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测。包括全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的分类计数。红细胞检查 一、红细胞计数(Red Blood Cell Count,RBC 及血红蛋白(Hemoglobin Concentration,Hb)测定:红细胞的生成除主要受促红细胞生成素调节外,也直接或间接地受睾丸激素及其他神经体液因素的调节。【临床意义】、生理性变化 年龄的差异:性别的差异:雄性激素较多。气压高低:组织缺氧 妊娠中、后期:血容量,血液稀释 新生儿:红细胞明显增高、两周后下降,6-7岁最低男性:25岁-35
3、岁达高峰女性:13岁-15岁达高值,21岁-35岁低水平,以后渐渐增高 参 考 值Male 120 Female 110g/L 轻度(90)中度(60-90g/L)重度(30-60g/L)极重度(30g/L)2、病理性变化:增多:Male RBC6.01012/L Hb170g/L Female RBC5.51012/L Hb160g/L 相对增多(脱水血液浓缩)见于休克、严重吐泄和大面积烧伤引起的脱水,通过输液使血容量得到补充后,即可恢复。二、RBC形态检查n 各种病因可作用于RBC生理进程的不同阶段,从而引起RBC相应的病理变化,导致某些类型贫血的RBC产生特殊的形态变化。此种形态学改变包
4、括RBC大小、形态、染色和内涵物的异常。RBC形态检查与Hb、RBC计数结果相结合可粗略地推断贫血原因,对贫血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很重要的临床价值。【参考值】瑞氏染色: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血涂片中见到圆形,大小较一致,直经6-9um,平均7.5um,边缘部厚度约2um,中央约为1um,染色后四周呈浅桔红色,面中央呈淡染区(又称中央苍白区)约占RBC直径的1/3-2/5。临 床 意 义w RBC形态变化表现在以下四方面:w 1、RBC大小不一:小RBC、大RBC、巨RBC、RBC大小不均。w 2、RBC内血红蛋白含量改变:正常色素性、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多色性、细胞着色不一。临 床 意 义w
5、3、RBC形态改变:球形、椭圆形、靶形、口形、镰形、棘形、新月形、泪滴形、缗钱状、裂RBC、RBC形态不整、有核RBC。w 4、胞内出现异常结构:嗜碱性点彩、豪焦小体、卡波环、寄生虫。小红细胞 见于缺铁性贫血大红细胞 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1)大小异常球形细胞:见于遗传球,20%有意义亦可见自免溶贫椭圆形细胞:见于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高达25-50%有意义(2)形态异常(2)形态异常口形细胞:见于遗传性口形细胞增多症,少量可见于DIC,酒精中毒靶形细胞:见于海洋性贫血,异常Hb病,占20%以上。镰形细胞:形如镰刀状,见于镰形细胞性贫血(HbS病)(3)染色反应异常低色素性(hypochro
6、mic)RBC染色过淡、中央淡染区扩大,提示Hb,见于缺铁性、海洋性,铁粒幼细胞性贫血。(4)结构异常嗜硷性点彩:RBC胞浆内见到散在的大小和数量不一的深兰色颗粒称为嗜硷点彩,见于增生性贫血、巨幼贫、骨纤、铅中毒等。Howell-Jolly小体(染色质小体)紫红色圆形小体,见于成熟红或晚幼红胞浆,一个或多个,见于溶贫、巨幼贫、红白血病等。第二节 白细胞检查白细胞计数:是测定单位体积血液中各种白细胞的总数。有显微镜法和血液分析仪法两种方法。一白细胞计数【参考值】成人:(410)109/L,新生儿:(1520)109/L,6月2岁:(1112)109/L【临床意义】与中性粒细胞变化有相关性,意义差
7、不多。概述:将血液制成涂片,经染色后在油镜下进行分类,求得各种类型白细胞的比值(百分率)。方法有两种:传统显微镜分类法、血液分析仪分类计数法。【参考值】成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中性分叶核粒细胞 5070嗜酸性粒细胞 0.55 嗜碱性粒细胞 01淋巴细胞 2040单核细胞 38 1、N增多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70%,绝对值7109/L(1)、生理性增多 年龄:新生儿WBC较高,N占绝对优势,到69天N与L大致相等,以后L上升,婴儿期L较高,可达70%。23岁后L下降,N上升,45岁N与L基本相等,形成N与L的两次交叉,青春期与成人基本相同。(1)、生理性增多w日间变化:安静、休息低;活动、进食
8、高;晨低下午高。w运动、疼痛、情绪:均可增高w妊娠与分娩:增高(2)、病理性增多 a 反应性增多 机体对各种病因刺激的应激反应,动员骨髓贮备池中的粒细胞释放或边缘池粒细胞进入血循环。增多的粒细胞大多为成熟的分叶核粒细胞或较成熟的杆状核粒细胞。a 反应性增多急性感染或炎症:最常见原因,化脓性球菌最明显,杆菌(大肠b、绿脓b)真菌、放线菌、病毒(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狂犬病)、立克次体(斑疹伤寒)、螺旋体(钩体、梅毒)、寄生虫(肺吸虫)。增高程度与病原体种类、感染部位和程度以及机体的反应性等有关。局限轻度感染,WBC,N轻度;中等程度,WBC(1020)109/L,N,核左移;严重全身,W
9、BC(2030)109/L,N明显,明显核左移及中毒改变;感染中毒性休克,WBC不高反低,很明显的核左移。a 反应性增多广泛组织损伤或坏死:严重外伤、手术创伤、大面积烧伤、冻伤以及血管栓塞(心肌梗死、肺梗死)所致局部缺血性坏死等使组织严重损伤者,在1236h内WBC增高,以分叶核增多为主。急性溶血:缺氧、分解产物刺激贮备池粒细胞释放 a 反应性增多w急性失血:大出血,WBC 12h内迅速上升,达(1020)109/L,主要是分叶核增多。内出血(消化道大出血、脾破裂、输卵管妊娠破裂)更显著。w急性中毒:外源性(化学物质、药物如汞、铅、安眠药;生物毒素如昆虫毒、蛇毒;植物毒素如毒蕈中毒)、内源性(
10、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子痫、内分泌疾病危象),以分叶核为主。a 反应性增多w恶性肿瘤:非造血系恶性肿瘤(刺激释放、产生促粒细胞生成因子、破坏释放调控),WBC持续增高,以分叶核增多为主。w 其他:RF、自免溶贫、痛风、严重缺氧;应用皮质激素、肾上腺素、氯化锂等。b 异常增生性增多 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造血组织中粒细胞大量增生,见于粒细胞白血病和骨髓增殖性疾病;主要是病理性粒细胞(如白血病细胞)的原始或幼稚细胞大量增生,释放至外周血。白血病:急性白血病以幼稚白细胞增多为主,增高的幅度不是很大,甚至有可能减低;慢性白血病以成熟的白血病细胞增高为主,增高幅度大。骨髓增殖性疾病:真红、原发性血小
11、板增多症、骨纤。除了一种血细胞成分的增多外,常伴有其他一种或两种血细胞的增生。2、中性粒细胞减少 N 1.5109/L为粒细胞减少症,0.5 109/L为粒细胞缺乏症。(1)、感染:G-b如伤寒、副伤寒,WBC可低至2109/L;v如流感。内毒素及病毒使边缘池粒细胞增多而至循环池粒细胞减低,也可能是内毒素抑制骨髓粒细胞释放。(2)、血液病:再障、非白 中性粒细胞减少 w(3)、慢性理化损伤:辐射(X线)、药物(氯霉素),抑制有丝分裂。w(4)、自身免疫性疾病:自身免疫性抗核抗体导致白细胞破坏而减低,如SLE,要么总数减低,要么分类减低。w(5)、脾亢:过度破坏、脾素灭活促粒细胞生成因子。2、嗜
12、酸性粒细胞计数 嗜酸性粒细胞的生理功能:抑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合成与释放活性物质,吞噬其释出颗粒,并分泌组胺酶以破坏组胺,从而起到限制过敏反应的作用。【参考值】成人(0.050.5)109/L【临床意义】1、E增多 成人外周血E0.5109/L(1)寄生虫病 血吸虫、华支睾吸虫、肺吸虫、丝虫、包虫、钩虫感染。(2)变态反应性疾病 支气管哮喘、坏死性血管炎、药物过敏、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血清病、异体蛋白过敏、枯草热。E增多w(3)皮肤病 湿疹、剥脱性皮炎、天疱疮、银屑病。w(4)血液病 慢粒、真红、多发性骨髓瘤、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w(5)某些恶性肿瘤 肺癌w(6)某些传染病 猩红热w(7
13、)其他 风湿性疾病等w2、E减少w见于一般传染病早期、伤寒极期、大手术后等应激状态,其临床意义甚小。3、淋巴细胞 淋巴细胞增多 外周血L绝对值成人 4109/L、4 岁以上儿童7.2109/L、4岁以下儿童 9109/L的一种征象。(1)生理性增多 儿童期(2)病理性增多 病毒、细菌所致的急性传染病,如风疹、流行性腮腺炎、传淋、传单(EB病毒)、百日咳;慢性感染,如TB;肾移植术后;白血病,如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性淋巴瘤。淋巴细胞减低 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或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严重化脓性感染(相对下降)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核象指中性粒细胞的分叶状况,它反映粒细胞的成熟程度。正常
14、时,外周血N核以分3叶的居多,杆状核与分叶核之间的正常比值为1:13。核象变化分为核左移和核右移,可反映某些疾病的病情和预后。再生性左移:核左移+WBC,感染、急性中毒、急性溶血、急性失血等。估计病情严重程度和机体反应能力,轻度左移WBC略,N略,Nst5%,感染轻,机体抵抗力强;中度左移WBC,N,Nst10%,少数晚幼及中毒性改变,严重感染;重度左移WBC明显,N明显,Nst25%,出现更幼稚的粒细胞,常见于粒白或N型类白。退行性左移:核左移+WBC,再障、粒减骨髓造血功能减低,粒细胞生成和成熟受阻;严重感染(伤寒、败血症)机体反应低下,骨髓释放粒细胞的功能受阻。(2)、核右移:N分叶5叶以上者超过3%称之。常伴有WBC减低。缺乏造血物质、DNA减低或BM造血功能减退。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恶生贫血,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炎症恢复期。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右移,表示预后不良。谢谢大家!